(1)徐汇区迎接上海市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工作自评报告(字

更新时间:2024-04-13 21:1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坚持适度超前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徐汇区迎接上海市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工作自评报告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徐汇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区域面积54.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4万。现有各级各类中小幼职等学校197所,在校学生11.75万人,教职工12342人。“十一五”期间,徐汇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方针,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徐汇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建设“以教育品牌为标志的、优质充分的基础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开放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基本达成。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要求,我区围绕“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和完善学前教育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特殊教育全纳性发展、职业教育与学习型城区建设及教育信息化”等督政重点,认真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分八个部分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责任主体

1.纳入规划、引领发展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并建立以教育品牌为标志的、优质充分的基础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开放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徐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

1

标。围绕“十一五”徐汇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先后制订了《徐汇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徐汇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徐汇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徐汇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意见》、《关于徐汇区创建学校型组织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徐汇区学习型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和评估体系》等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计划。通过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构建了徐汇教育两大体系的发展框架,使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环环相扣,操作层层推进,实现了徐汇教育的持续跨跃式发展。

2.完善机制、促进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区先后建立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如成立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组长,区委和区政府各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教育局局长和文明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和建设的副区长任副组长的“校安工程”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政法的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和副区长为副组长的校园安全领导小组;建立由分管区长牵头,区教育局、卫生局、人事局等部门组成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徐汇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工作计划和各项任务。徐汇区还依托国家级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组建了“徐汇职教集团”,形成政府指导下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区域性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格局。另外,我区在2004年还组建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区长任主任、分管社区和教育的副区长任副主任,教育局和相关部门与各街镇主要负责人任

2

成员,统筹领导全区的社区教育工作。通过完善政府对基础教育、终身教育的管理体制,增强了政府统筹协调管理的能力,体现了政府对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

3.明确职责、推动发展

区政府依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规,明确要求区教育局对区域内的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实施统筹管理,政府各职能部门每年制定落实教育发展的〝目标责任书〞,明确对教育发展的责任。区发改委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编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区财政局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强化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区建交委、规土局、房地局等部门根据区域总体规划,重点落实各类学校的合理配置,做好各类学校的新建、改建、扩建工作;区人呆局加强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教师的引进、培养和选拔工作;科委、卫生局、体育局、文化局等社会发展部门加强与教育的联系,推进科教、医教、体教和文教等结合;各街道(镇)都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区教育督导室每年依法对各委办局、街道(镇)推进教育发展情况实施综合督政。政府各职能部门职责分明,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

4.加强督评、规范发展

区教育督导室在每年对政府各部门督政的基础上,还对全区中、小、幼、职业学校开展三年一轮的依法办学发展性综合督导;每年还对“三课两操两活动”、“作息时间”、“减负工作八项举措”等进行专项督导。五年来,每年还开展以“不碰红线、确保底线、争取出线”为原则的“学校办学年度绩效

3

考核”,其中把对学校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排名作为“红线”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区教育评估中心每年对学校进行学业水平和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成长綜合素质评估。通过综合督导、专项督导、绩效考核、学生成长綜合素质评估,我区建立了不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排名为依据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使我区教育得到依法规范发展。

二、经费保障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法定增长要求

确保教育财政拨款依法增长。区政府把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加,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指标加以落实。2008-2010年我区安排教育事业经费分别为114526.52万元、122617.74万元、138535.96万元,每年增幅分别为18.46%、7.06%、12.98%,教育事业经费的增幅均高于当年度同期区级财政经常性收入17.11%、6.37%、12.78%增幅,有效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保证教职工收入逐步增长。注重人员经费投入的合理增长。2008年以来,我区在进一步完善教职工绩效工资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教职工的待遇,全区教职工人平均工资从2007年的7.58万元增设到2010年的10.82万元,增幅为32.74%。

优先保证生均经费逐年增长。学前教育:2008-2010年我区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分别为17475.92万元、19190.51万元、20311.65万元,增幅分别为12.35%、9.81%、5.84%;生均定额2008年一级650元/人、二级770元/人,提高到2010年的一级1,100元/人、二级幼儿园1,250元/人。

义务教育:我区适度超前落实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定额实施标准,并保证每年有所提高。我区2008年小学生均定额就达到了1,500元/人,2010

4

年为1,800元/人;初中生均定额2008年就达到了1,700元/人, 2010年为2,000元/人。

高中教育:2008~2010年我区投入高中教育经费分别为19363.69万元、20456.10万元、23774.09万元,增幅为13.53%、5.6%、16.22%。生均定额从2007年1,100元/人提高到目前的1,400元/人。2008-2010年高中阶段用于帮困的经费分别为87.75万元、90.72万元、96.06万元。

特殊教育:2008-2010年在教育经费盘子内投入特殊教育的经费分别为1240.47万元、1353.27万元、1544.22万元,增幅分别为14.84%、9.09%、14.11%。特殊教育的生均定额由08年的2800(工读)—3500(辅读)元提高到2010年的4000(工读)-5000元(辅读)。

职业教育:自2008年起,两所区属职业学校的生均定额标准由原先的150元/人提升到目前1,500—1,600元/人。2008-2010年我区在预算内教育费附加中安排的职教经费和职教帮困经费分别为3,500.8万元、2,977.92万元和3,701.58万元,分别占当年度预算内教育费附加的32%、33%和34%。

终身教育:区政府对全区96.4万常住人口,按照人均每年2元的标准列入预算,各街道镇按照人均每年不少于5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作为社区终身教育的专项经费,区各委办局也在年度预算中列入终身教育的专项经费保障发展。

民办教育:我区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书簿费给予经费补助,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学生一样享受书簿费减免的待遇。这几年,我区又结合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对华育中学、世外中学、爱菊小学、逸夫小学和西南位育中学等民办中小学校进行了校舍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资金

5

约20831.5万元。

2.加强财经制度建设,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徐汇区财政性资金项目绩效评估管理办法》等文件,区教育局制订了《教育资金使用的管理规定》等,要求教育局及下属二级预算单位严格按照下达的部门预算执行,不得随意调整预算,并加强教育经费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特别加强对大额资金支出和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管力度。同时把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体系,切实增强我区教育资金调控能力,有效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加强财经责任审计,规范法人经济行为。2009年,区教育局颁布实施《徐汇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规定以三年为一周期,对本系统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全面审计。由此,我区在继续实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年任期审计和专项审计,并将财务收支审计、校园长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产认定审计、违规违纪审计等归入常规审计,确保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全额用于教育并发挥最大效益。2008年,徐汇区接受了国家审计署对教育经费管理的专项审计,得到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三、资源配置

1.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满足区域教育发展

一是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布局调整。三年来,共调整光启学院等六个校区,调整土地面积共33657平方米,建筑面积25485平方米;通过置换方式进行资源整合3处房产,增加建筑面积4828.61平方米。二是加快新建校舍步伐。

6

2008年以来,我区先后完成南模中学等六个新建(改扩建)项目、华发路小学等8个公建配套学校建设项目,校舍增量为94832.91平方米。三是加大修缮改造力度。按照“周期性整体修缮、即时性局部改造”的思路, 2008年以来,我区共修缮徐汇中学等校舍面积45万多平方米,使全区中、小、幼、职校舍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实施校安工程。从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已完成加固改造学校17所,完成加固改造校舍25幢。目前,我区达到90标准的中学为100﹪,小学为85.5﹪;05年后新建中小学校全部达到04标准。

2.强化教育公建配套管理,确保教育资源增长

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徐汇区住宅公建配套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校舍基建和修缮项目的管理规定》等文件,在教育公建配套建设中,在设计时,要求公建配套教育设施在小区一期开发阶段就进行方案设计。在施工时,要求配套教育设施安排在一期的范围内进行先期施工。在使用时,要求住宅小区投入使用的同时,配套教育设施也必须能投入使用。区教育局还在建设方案审批阶段就注意与各单位的联动配合,根据建设小区入住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周边学校的生源情况,对原规划配套教育设施进行动态调整,积极主动参与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的全过程。三年来,我区共完成公建配套学校建设项目8个,总占地面积99017平方米,建筑面积75180平方米。

3.均衡配置设施设备,提升区域办学条件

一是“注重均衡”:指在节能灯安装、教师和学生电脑、体育设备、办公设备配置等,做到各校均衡。二是“兼顾特色”:指按照学校发展特色所需,进行设备配置。如:南模中学音乐厅配置交响乐所需相关设备,东二小

7

学体育馆配置体育运动所需相关设备。三是“凸显信息”:指为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对区域所有中、小、幼、职学校配置多媒体设备。四是“紧跟课改”:根据《徐汇区“二期课改”工程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二期课改配套仪器设备的配置,在中小学的专业室内配置了生命科学,体能测试,数码显微镜,化学试剂等设备。2008年以来,我区定期对学校的设备场地开展检查维修。如在场地改造方面,投入资金4690万元,改造场地面积139234平方米,投入配套绿化资金1250万元,对大修后的学校绿化进行整修改造,到2010年,绿化改造总面积达61202平方米。

四、师资建设

1.优化结构、配齐配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队伍

徐汇区采取了“布局调整、人才流动、政策倾斜”等措施,并加强了“示范带动、校际联动”等学校间合作机制,缩小了校际间的差距,优化队伍结构。目前,全区中、小、幼已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具有高一层次学历的人数,2010年幼儿园达到94.67%、小学95.29%、初中96.57%、高中15.3%;各类学校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更趋合理,2010年幼儿园高级教师占比1.3%,小学高级占比3.8%,初中高级教师占比10.93%,高中高级教师占比36.67%,学校间高级职务比例不均衡的状态得到改善,学校内部职称结构得到优化。

2.完善机制、稳步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

着力完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和干部选拔评价机制。近三年,共有800多人次获得了局“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83人次获得区“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等称号, 5名教师成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形

8

成了“两次推荐、两次考察、两次公示”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教职工全员参与、上级职能部门评价、办学绩效评估三结合”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了干部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三年来,有8名校长成为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后备人选,3名校长成为上海市特级校长。

用心打造展示教师专业水平的三个平台。近年来,我区建立了针对青年教师的“骏马奖”、中老年的“耕耘奖”和班主任的“育人奖”三个平台。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广大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促进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进取心,极大提升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几年来,共有1200多人次获得“骏马奖”、“耕耘奖”和“育人奖”。同时,三年间教师转岗或内退的人员达172人,校级领导流动(不含提任和退休)达146人次。

3.广开渠道、不断拓展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徐汇在加强全员培训和与高校合作的高层次学历培训外,先后成立了“教学指导团”、 16 个“名师工作室”、39个“学科基地”和4个“校长基地”等四类培养基地。其中,教学指导团加强对薄弱学校教师的指导,目前已覆盖了54所中小学。基地的建设不仅扩宽了教师培训的渠道,而且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另外,开展了对海南、青海等6个省、市委托对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几年来,先后参加培训的校长和教师达400多人次;长期对口支援云南屏边、四川都江堰、新疆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的教育,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二部分 规范和完善学前教育发展

一、公益性及普惠性

9

1.明确目标、优化机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

区政府高度重视新一轮入学高峰对学前教育的挑战,成立了由分管区长领导,教育局、卫生局、妇联、街道等共同参与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政府指导推动、部门联手合作、社区积极参与”的学前教育工作模式和机制。建立了以区托幼办为行政领导、学前教育管理指导中心为专业指导、区托幼协会为社会支持的学前教育管理构架和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机制的优化,有效地调动了全区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徐汇区现有托幼园所88所,在园幼儿20944人,3—6岁适龄儿童的入园率达到100%。

2.统筹协调、合理规划,充分应对入园高峰需求

为应对幼儿入学高峰,近些年,徐汇区27个公建配套项目中,托幼园所占了17个并全部落实建成。另外,由国资委牵头,教育局与新徐汇集团将8所与幼儿园一墙之隔托儿所进行置换合并,扩大办园规模;教育局还将中、小学7所校舍调整用于幼儿园办学,以应对入园高峰。目前,十三个街道(镇)基本形成了资源布局均衡、公民办配置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今年新增入学幼儿2千多名全部入园。

3.加强管理、积极扶持,不断扩大优质资源普惠性

我区民办幼儿园占全区总数的45%。近年来,《徐汇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细则》的出台,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了民办幼儿园指导与扶持。为提升民办幼儿园的整体办园水准,我区将民办教研、绩效考核、分等定级、综合督导等都纳入民办园所整体管理,促使了非营利性幼儿园办园水平的提高。两年内,民办幼儿园相继获得了“办学绩效评估优秀综合奖”,一所被评为上海市一级幼儿园、一所被评为区准一级幼儿园。另外,三年中享受政

10

2.以优秀文化传承为依托,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近年来,区各小学在不断完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广泛开展校史教育活动,通过“学校史、知校史”系列活动,营造“为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和谐校园氛围。如汇师小学,从一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提炼传承“严谨治学、各科并重、中西交融”的办学宗旨,龙华小学“悠悠龙华伴我成长”的百年校史系列教育,上海小学“上达达德,海通通才”的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等。目前,8所小学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三十多所小学为区级文明单位。

二、初中教育 (一)素质教育实施

1.建立有效评价机制,各级各类争创一流

徐汇区建立了“学校办学绩效评估”机制,每年对学校依法办学情况进行评估,确保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教育部门一些规定得到严格的执行,确保区域内不分重点校、重点班的规定得到有效落实。另外,区教育督导室通过三年一轮对学校进行发展性综合督导,以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落实和执行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自主、内涵发展,争创一流。目前徐汇初中办学规模为34所,在校学生人数约为2.7万,初中入学率100%。

2.加强文体工程实践,全面落实育人目标

徐汇努力构建“学生主体,教师引导,学校为本,区域推进”的主体性德育体系。同时,制定了《区域性学科德育推进三年发展规划》,以“百课先导、百题突破、基地强化”推进学科德育工作。目前,我区已初步构建了中小幼衔接的主体性德育实践和“校内外、课内外”相互融合的“学科德育”

16

新模式。同时以创建“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工程示范区”为抓手,以“光启行动计划”为主要途径,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引领,推动了学校特色发展与品牌建设,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有市级“生命教育”试点校4所, 上海市特色学校7所,上海市科技绿色学校8所,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4所,上海市体育特色学校13所,并赢得了“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称号。

3、探索学校办学模式,形成民办学校特色

为规范扶持民办学校,提高区域内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徐汇区鼓励民办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自主开发、开设学校特色课程,通过引入国际文凭组织的PYP、MYP和DP课程等,民办学校逐步形成了办学特色,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目前4所民办初中,每年的招生人数占到初中总人数的25%,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升区域义务教育阶段整体水平。

4.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减负增效初俱成效

通过“有效教学、课程统整、学科德育、策略改进”等有效性研究,创设了师生民主平等、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方法。通过教师千军万马共同参与的“解读工程”、“百课工程”和“范式工程”,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通过编写《教学规范从这里起步》和《改进学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操作性意见》,使教学的五环节真正落实。同时,徐汇推出减负增效“八项举措”,“一课一练”不进课堂等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区初中学生学业合格率达到95 %以上,每年的中考成绩均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二)均衡水平

17

1.开展多维校际联动,教育均衡基本实现

近些年,通过示范性高中对口初中的校际联动、优质民办对口公办学校的合作联动、素质教育实验校对一般初中的项目联动、区教学指导团专家带教联动等,不仅实现“南北”学校间的“办学条件、生源状况、教师水平、课堂教学”的均衡发展,还实现了各学校管理、师资培训、特色衔接等方面的区域优质均衡,促进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与提高。

2.落实“健康第一”思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徐汇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每年打造30多项以学校冠名的体育杯赛,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各学校全面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锻活动一小时的要求,还建立“体育飞行督导”专项检查制度,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每年的学校绩效评估考核中。目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同时取得了2008年市中小学生运动会金牌数全市第一和2010年市运会金牌数全市第二。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确保人才可持续发展

为建设“一流教育、一流队伍”的战略目标,先后制定《徐汇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徐汇区“十一五”研训一体实施指导意见》等,并通过构建“人才金字塔”工程和创建教师发展达标(示范)校工程,使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得到了不断提高和优化。目前,初中专任教师100%具备教师资格,本科学历达到95.5%,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三)办学成效

1.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培育个性特色学校

18

徐汇教育在依法规范学校办学的基础上,鼓励学校从办学模式、课程教学、学校管理各方面寻找与学校资源配置最佳结合点,积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形成了一批办学特色明显,综合成效突出的初中学校。如:教院附中、世外中学的课程教学,市二初中、田林三中科技教育,南模初中、徐汇中学艺术教育,零陵中学、田二中学体育特色等。徐汇特色学校正努力满足社会对义务教育充分与优质的需求。

2.传承发扬优秀文化,形成和谐校园氛围

徐汇有一批悠久的历史和斐然成绩的学校,“十一五”期间徐汇区提出以建设教育品牌为标志,构建优质充分的教育,积极推进学校的新发展。近年来,徐汇中学从撰写校史中提炼出“崇尚科学、爱国荣校、多彩发展”校园文化,中国、市四、位育等一大批学校,将继承传统、文化立校为办学目标,营造了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目前教育系统市级文明单位26家,区级文明单位95家,全系统市、区文明单位占93%。

第四部分 高中教育

一、规划与指导

1.深化素质教育,形成高中教育的正确质量观和舆论导向

长期以来,鼓励各学校争创一流,并公开向社会承诺,高中学校实施减负增效,坚持做到节假日、双休日不补课,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抓手,积极探索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以及促进民办高中健康发展。目前,我区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为17所,在校学生数约1.5万,其中民办高中4所,占高中总数的23.5%;高中阶段入学率为98%。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11所,享受学生占高中总人数的78.99%。

19

2.进行分类指导,实现普高与中职互相融合、协调发展机制

我区针对高中学校的不同特点和定位,对其进行分类指导,采取 扩大顶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做强腰部(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夯实底部(部分完中、民办高中和综合高中)的有效政策,让各类高中学校争创一流,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就业需求,在中职学校里成功办综合高中,初步形成了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机制。

3.推进课程改革,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区通过“有效教学、课程统整、学科德育、策略改进”等有效教学研究,并通过“解读工程”、 “百课工程”和“范式工程”等,引导学校制定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需求与学校办学定位的课程计划与管理制度,使各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得到充分开发与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充分的选择和有力的保障。

二、多样化发展

1.构建合作机制,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办学格局

充分利用区域内大学、研究院等丰富资源,构建高中阶段教育与社会单位机构有效合作的机制。如徐汇中学与交通大学建立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南模中学与交通大学确立创新素质教育实验项目,华理大附中与华东理工大学建设适合高中学生的校本课程等,形成了高中教育基于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2.形成指导制度,促进学生理想、身心的全面发展

我区深入推进“两纲”教育,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无缝衔接”,形成了

20

“主体性德育和学科德育”新体系,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每所高中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近几年,高考的重点率、一本率和本科率一直保持在全市前茅。

3.开发社会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徐汇大力开发并初步形成社会资源系列,校外及社区系列,网络媒体系列,学生社团系列等四大课程资源系统。还汇编了徐汇及上海地区的51个青少年教育基地概况,并对“中共一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等八个基地进行了重点开发,形成了校外实践系列课程资源和学校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4.坚持育人为本,完善对学校的综合评估制度

徐汇从不给学校下达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等相关指标,而是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守住底线、争创一流。近几年,我区建立了“学校办学年度绩效评估”制度,对学校实行“不碰红线、确保底线、争取出线”的评价原则,实行全面综合考核学校。建立了每三年一轮的发展性督导评估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内涵和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办学

1.确立改革项目,促进学校优势发展和特色形成

徐汇教育历来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目前,高中建有17个学科基地,其中3个学科德育基地,14个学科特色基地,基地覆盖各学科,使学校优势学科更加凸显并形成了辐射。另外,坚持“健康第一”,并形成了富有学校特点的运动项目,如篮球(南模中学、五十四中学),足球(南洋中学),击剑

21

(零陵中学),游泳(中国中学),射击(市四中学),乒乓球(上海中学),网球(位育中学)等。

2.依托学校传统,形成各种不同的办学特色

积极鼓励高中学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近些年,上海、南模中学引进国际课程,加以本土化改造,形成课程建设特色;南洋、徐汇中学共同研究开发校园科技项目和创新工作实验室,形成了学校的科技特色;紫竹园中学学生“零起点”学习美术,其学生在艺术类的高校中享有较好的口碑,形成了美术办学特色;信息管理学校和徐职高,探索普职渗透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满足了部分学生对“双通道”的选择需求。目前,我区17所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功能定位合理,满足了广大居民对教育不同需求。

第五部分 特殊教育

一、管理保障

1.推行特教体制改革,实现特教发展新突破

为保证《特教三年行动计划》的有效落实,建立了分管区长为组长的“特教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协作、支持特教事业发展的机制,使各街道学前教育阶段设点布局合理,对3—16岁智障儿童少年实现“零拒绝”,实现轻度智障学生的随班就读,拓展对35岁以下轻度智障青年的职业培训,纪勋初职学校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特教发展有了新突破。

2.增加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特教事业稳步发展

民政部门精心研制残疾学生帮困助学政策,教育部门将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列入预算,生均经费由2008年4250元,到2011年5500元, 08年至今教育局对随班就读贫困特殊学生家庭给予的帮困补贴、对董李凤美学校学生进

22

行“两免一补”、“帮困”和 乘坐校车减免费用共计约45万元,保证了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教队伍趋向优化

根据编制标准配备师资,由2008年的57人发展到2011年的83人;目前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6名,具备执业医师资质的特教康复教师2名;特教教师学历普遍提高,研究生占13.56%;大学占67.80%;大专占15.25%,所有特教教师均持双证上岗。特殊师资培训和特殊骨干培养纳入区域教师培养整体规划。

4.建立入学鉴定机制,落实评估安置工作

本区组建了由特教、小儿科和精神科专家组成的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每年三月至七月开展对残疾儿童的评估和教育安置,制订个别化教育建议,此项工作已形成一定地操作流程被固化,实现了特殊儿童接受适切教育的目标。

二、特教学校

1.改善特教办学条件,促进教育环境最优化

徐汇现有董李凤美康健学校和专门接受智障青年进行职业教育的纪勋初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这二所特教学校的投入,董李凤美学校三年共投入资金252.13万元用于安装电梯等无障碍设施,并对实训室、电气线路进行了改造,修缮了校舍、绿化,使学校达到90标准。纪勋初职,在校舍设备达标的前提下,投入资金56.8万元,用于改善实验室、绿化等目前又增添了校园局域网和特教学校电视台,保证了特殊教育学校适度超前发展。

23

2.开发特教校本课程,实现“特殊人”融入社会

董李凤美学校通过开展《智力障碍儿童“生活目标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形成常规学科课程、专项康复课程和综合主题课程三大板块的课程架构,建立了有助于发掘残障学生潜能的多方位评估体系,形成了学校课程特色。纪勋初职编写了《居家生活》等14本教材供244所“阳光之家”教学所用,填补国内16岁~35岁中重度智障人士培训教材空白,截止2010年末纪勋初职有346名智障学生毕业,就业率达80%以上,实现了帮助智障人士融入社会的承诺。

三、随班就读

1.健全工作管理机制,落实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要

我区制订了《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构建了为随班就读人员的组织架构和工作网络,按照“集中招聘、培训现行、按需配置、普特互动、中心管理”的方法,首创了“专职资源教师辅助随班就读”模式,为随班就读学生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个别教育计划实施提供了保障,受惠学生240名左右,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2.开发随班就读平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支持

2010年徐汇区开发了随班就读支持平台,有徐汇特教网、特殊教育信息上报系统、资源服务平台、个别化教学平台”等,该平台面向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发挥了宣传服务、数据积累、教学支持、资源共享作用,形成学校、医学专家与学生家庭的互动交流机制,使随班就读工作更趋专业便捷。

四、医教结合

24

徐汇组建“残疾儿童鉴定委员会”开展对残疾儿童的评估安置工作,对多重障碍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及康复服务;探索顾问医生制度,建立医生与残疾儿童的直接联系机制,为残疾儿童提供连续性、个别化的医疗咨询和康复服务;开展《特殊学校中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模式的研究》成果推广,满足了智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通过医教结合,促进了区域特殊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部分 职业教育与学习型城区建设

一、职业教育 (一)规划与监控

1.建立职教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大职教”格局的形成

为打破体制、部门、行业之间的壁垒,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大职校”格局。2006年徐汇区由二位分管经济、教育的副区长牵头,30余家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成员参与,成立了“徐汇区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并建立了联席会议例会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共同探讨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目前,徐汇中等职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近2.4万。其中区属学校2所,10所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职校,3所学校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

2.成立徐汇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合作联动

2009年由徐汇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产业各成员单位自愿、协议成立了“徐汇职业教育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共有11家,目前已增至15家。还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管理中心”处理职教集团日常事务。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开展了岗前培训、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特聘专家等合作项目,实现

25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还进行了6次社区调研、做126场培训和举办17场面向青年的职业指导与推介会等。 (二)教师素养

1.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顶岗实践。2009年制定了《关于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践的意见》,有三所学校15位教师利用暑假深入企事业单位一线顶岗实践,现在此项工作每年列入职教工作的常规项目予以实施。

引进企业专技人员担任兼职教师。2009年起,每年有10余位兼职教师获得市专项资助。到校为师生开设讲座、进班上课,做特聘教师,实现了“专家引领+校本培训”的内外联动、合作育人的目标,使师生近距离了解企业要求,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自

2.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通过进修转岗、人才引进、兼职教师多种途径,保证“双师型”工作落在实处。2007年,区属两所职校的“双师型”教师分别仅有13位、8位,至2009年已分别上升到49位和26位,到2010年“双师型”教师比例均超过40%。另外,两所学校都成为上海市中职校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三)专业建设

1.调整专业结构建设,推进中高职贯通的发展机制

重视专业布局调整和精品专业建设。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紧跟社会需求,调整各专业均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三类课程课时比例趋于合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时间均超过810小时,顶岗实习总学时累

26

计约为一学年。徐职高从2007开始,从原先12个专业逐步调整为现在7个专业,改变了原先的课程结构,凸显学校的专业特色。近三年,两所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7.5%以上。

积极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计划。区域有3所学校通过中高职贯通培养审批。如徐职高与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通过五年学习不仅掌握中、西烹饪、雕刻等各种专业技能,还能进一步研修餐饮管理等高一层次的课程,最终要成为本地培养上海高档餐饮行业管理人才摇篮。

2.加强实训中心建设,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目前,区内共建成6个上海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根据“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教理念,逐步建立了学历教育课程、初中教育课程、终身教育课程等三大类课程,并承担了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功能。2008年至今实训中心每学期对全区初一学生开设劳技课的教学工作,每学期6000人左右;对4000余人次社会人员开展了培训;完成6000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近几年,信息管理学校开展了培训保育员、协管员、安保员等五大员的定向再就业上岗培训,合计1193人次,提高了徐汇窗口形象,促进了社区就业需求。

二、学习型城区建设

(一)推进机制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1.明确创建目标,打造群众性活动品牌

2007年徐汇区成立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区委书记、区长共同担任委员会主任,还在教育局设立“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明确了学习型机关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学习型企事业建设、学习型家庭

27

建设等负责部门,各级组织都制定中长期创建规划,明确了目标和任务。每年全区13个街镇和63个机关单位、400多家企事业单位在争创小组领导下,把建设学习型单位和创建文明社会活动结合,大力推进职工素质工程。街镇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打造群众性学习的活动载体,形成了“一街一品”和徐汇区“学习节”等社区学习品牌项目。

2.开展理论研究 创建学习型组织

近年来,徐汇区完成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现状、特点、目标与策略》的课题研究,承办了全国数字化学习型城区建设研讨会,在全国、长三角地区、上海市等各级研讨会上交流徐汇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目前,全区75%的机关创建成为学习型机关,70%的事业单位创建成为学习型单位,65%的企业创建成为学习型企业,65%的家庭创建成为学习型家庭。全区13个街镇全部获得学习型社区创建达标单位,在全市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区。5个街道被评为上海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道,4个街道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徐汇区被评为“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区”。

3.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社区教育需求

区域所有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100%向社区开放,两所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0年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先进单位”。同时,整合各方资源,使80%以上区属体育场馆向社区公众免费开放,惠及社区居民约44万人次,满足社区教育的需要。徐汇区区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区13个街镇社区图书馆率先实现上海市图书馆“一卡通”图书通借通还服务系统,区级和街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为941943册,人均1.03册,并做到每年持续递增。

28

(二)形成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推进社区学校内涵发展 1.建立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形成学校建制和管理机制

徐汇区以区业余大学为主体,组建社区学院,发挥在社区教育中业务指导的龙头作用;13个街镇分别建立社区学校,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不同学习需求;各居委设立教学点,为居民就近学习创造了条件。全区形成了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居委教学点的三级网络体系,实现了社区教育的全覆盖。按照社区学校实体化建设要求,完成了全区社区学校实体化的建设任务,落实了场地和校舍。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区政府和各街镇预算。

2.加强社区学校队伍建设,建立终身教育课程体系

社区学校的常务副校长从中学的资深校长中选拔,专职教师通过竞聘选拔上岗。我区每年组织多次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题培训,举办 “社会工作者培训班”,在全国率先培养拥有“教育行业背景+社会工作资格”的社区教育专业化队伍。我区已建立了包括政法教育、文史艺术、科学技术等七大类、28小类、155门课的三级课程体系。其中22门被选为区特色课程,9门课程被评为全国特色课程,在“上海市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征集评比活动”中,徐汇区获市优秀组织奖。

3.构建“终身学习推进员”队伍,形成终身学习指导服务体系 各街镇成立了“街道(镇)终身学习推进员工作站”,组织招募“终身学习推进员”,形成较为完整的市民终身学习指导服务体系。区政府以及各单位、各系统都开通与“上海终身教育网”、“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网”的链接,完善“徐汇终身学习网”网络平台,形成了机制共享、平台共享、数据库共享的格局。

29

(三)开展群体学习活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构建婴幼儿早教体系,开展寒暑假青少年各类教育活动

我区已建成14所覆盖全区各街镇的育儿指导中心,为95%的幼儿建立了早教指导记录卡,幼儿家长接受早教培训和指导的比例达95%以上,100%的社区开设早教宣传平台。每年由区教育局组织、社区学校实施、志愿者保驾护航,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寒暑期活动。三年内共组织各类暑期活动近4000项,参与人数都在5万左右,还有2100名志愿者为暑期活动提供各项服务。

2.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 重视智障人员的特殊需求

徐汇区依托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新格局。3年内,有9700人参加了技能培训、5万多名职工参加迎世博读本培训、8万多名职工参加学双语活动。我区率先建立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为5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基本素质教育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收效。我区纪勋初职学校率先在全市开展“社区智障青年培训班”,招收社区内16-35岁中重度智障学员,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上海第一批“阳光工场”试点单位。区社区学院开设成年聋哑人美术大专班,不仅满足本区特殊人群的需要,还吸引外区县乃至北京、香港等地的残疾人员,3年共培训残疾人2729人。

3.开展适合老年人教育,巩固和发展市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 我区在所有社区学校建有老年学校,所有居民区教学点开设老年班课程,目前80%有学习能力的老人都参加了社区的老年教育活动。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和社区学院在三所老年大学内挂牌成立徐汇区社区教育教研活动

30

基地,对全区兼职社区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提升和规范教学起到指导作用。2008年至今,我区获市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从3所增加到6所,市特色老年大学(学校)从2所增加到3所,上海远程老年大学示范收视点从1所增加到3所;田林社区老年学校荣获全国先进老年学校, 有11位教师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我心中的好老师”, 一位教师荣获全国先进老年教育工作者,有19门课程被评为老年教育特色课程。

第七部分 教育信息化

一、加大基础投入,优化资源优势 1.加大投入、提升水平

作为上海市最早利用光缆将全区局属单位与中小学连接的徐汇教育城域网,铺设光缆已超过了600公里,千兆骨干网络不受限带宽。目前全区生机比:幼儿园15:1、小学为8:1、初中为6:1、高中为5:1、师机比1:1。所有学校都建成电子阅览室,全区所有班级均配备移动固定多媒体设备。已建成区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网络听评课系统已在学校普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得到展示。

2.网群资源,优质丰富

建立了四大核心网站群:以信息发布和对外交流为主的徐汇教育网,目前点击率超过2300万,2010年获得“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区县级五十强”;以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的徐汇教师网,访问量逾260万人次,积累学科资源50万项,容量350GB;以不同学校为特色的学校网站群,形成了一校一网,百校联动的基础网站群;以徐汇教育亮点为基础的特色网站群,凸显优质资源分离和教育品牌营造。

31

3.办公环境,便捷高效

徐汇教育是教育部电子政务试点单位,目前各中小学、幼儿园,局属机构和机关科室全部实现网上办公,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审批和信访处理。2010年实现网上信息公开近5万次,网上办事1.5万次,便民服务约1千次,互动交流约1万次。网上专题论坛成为徐汇区教育局与校长讨论教育热点、研究教改方向的主渠道。徐汇教育网给广大市民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教育公共服务。

4.扬长避短,提升管理

徐汇教育城域网经充分论证,把自己不擅长、有相当专业技术要求的,首先尝试部分IT服务外包给专业IT公司,以合理的代价把风险转移,并与专业IT公司共同建设徐汇教育的网站资源,使徐汇教育城域网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专业管理水平。徐汇教育率先实施服务外包和校园网络托管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创新建设模式,促进跨跃式发展。

1.创建“校园数字化”新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以数字化研修平台为核心,通过专业团队引领、基层教师参与、教育智慧淬炼、网络共生互促、经验分享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构建区域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目前形成了近百个学科团队,积累了数百项网络听评课经典案例,创建了近100GB的各类教研资源。2011年徐汇区教师数字化研修实验项目组获市先进集体一等奖,集体和个人整体获奖名列全市前列。

2.构建教与学的内容和方式,促进教育充分发展

建立了同步教学平台和教学评测系统。教师通过该平台备课,制作试题、

32

试卷;学生在课堂内自主检测学习的成果并反馈给教师,在课后通过评测系统检验自己单元学习的成果,积累错题集,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教学评测系统形成大量学习资源,吸引了教师和学生使用。如:小学数学同步教学平台自建资源1千多个,访问量达1万8千人次。平台的建设使不同学校的师生最大程度共享区内优质教育资源,较好促进了教育充分发展。

3.建立智慧应用平台,充分满足师生发展需求

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学科网站、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科视频点播、学科课件制作平台等模块,形成了课件、学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学科资源逾50万项,容量350GB,资源总容量越过1TB。还建立跨库搜索平台,将“数字期刊库、电子图书馆、教育资源库、自建资源库”等数据库统一检索。另外,还形成了40多个教师博客群落,累计发表文章达16000多篇。通过个人工作平台与第三方应用的整合,有效积累个体教学经验,满足教师一站式搜索资源的使用需要,不断适应各类教师日益发展的需求。

4.建立终身学习平台,不断拓展全民学习空间。

徐汇区将校外教育、终生学习资源整合到徐汇大教育范畴内。目前,全区用于实名注册用户超过70万,徐汇教育得各类优质资源提供给社区,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另外,以“徐汇市民终身学习卡”系统为标志,不断开发适应市民需求网上平台,全区20所社区教育院校及3百多个居民区办学点的5013门课程、2047位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的相关信息,以及涉及各街镇各委办局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类活动信息等内容,都上网共享。“一卡通”系统已成为学习记录卡、技术认证卡和学习奖励卡。“徐汇社

33

区教育网”已成为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的窗口和重要平台。2010年,徐汇区被授予“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

第八部分 问题与思考

“十一五”以来,徐汇教育坚持适度超前的方针,积极构建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教育体系,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率先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但是,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区域功能定位要求相比,与办人民满意的优质充分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挑战,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认清教育发展的方位,理清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优质教育资源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徐汇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市领先,教育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基本需求。但是,在实现区域“南北”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后,优质教育资源在部分街镇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还难以根治,制约了徐汇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公平为基,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学校间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仍然是政府办好教育的当务之急。

2、教育发展与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

“十一五”期间,徐汇区持续大幅度增加教育的投入,并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法定增长,实现了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但是,随着人口出生率高峰与非户籍学生增加,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相继进入入学高峰,徐汇教育资源不足、校舍紧缺的矛盾越来越大。目前,我区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

34

用经费在全市排名处于中间位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与徐汇教育品牌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教育为先,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持徐汇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仍然是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职责。

3、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还不相符合

徐汇教师总体结构、质量较好,人才储备总量具有一定优势。但作为上海传统的教育大区和强区,根据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形成一支在全国和上海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方面还有明显差距,这与徐汇建设教育高地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人才为重,落实人才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加大对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在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上创新工作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仍然是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4、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教育教学的实践还存在脱节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学校和社会中已普遍认同,徐汇区推进素质教育也取得较大进步。但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素质教育在推进中仍然困难种种,存在较为明显的脱节。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基本法宝还是传统的加班加点;学生缺少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体质明显下降,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育人为本,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仍然是政府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5、学校特色发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存在差距

徐汇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部分学校特色鲜明,并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仍然无法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在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中仍然存在“多校一面”的状况,学校特色发

35

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距。创新为魂,以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为目标,走“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之路”,仍然是政府推进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1 36

年10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ik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