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更新时间:2023-08-12 19:39: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内含及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政府调控模式的分类和选择调控模式的依据;积极激励同学们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有关知识,来探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宏观调控体系改革、以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途径和措施。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第一,经济调节;第二,市场监管;第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四,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一,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第二,实行宏观调控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地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第三,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

一、经济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1.什么是经济波动: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和收缩、繁荣和萧条、高涨和衰退现象。

2.影响因素:(1)投资率的变动。(2)消费需求的波动。(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4)资源供给。(5)技术变化的状况。 (6)经济体制的变动。 (7)心理预期的变动。

二、我国经济波动的状况及其原因

1.我国经济波动的特点

改革前,经济波动的特点是振幅大,峰位高,谷位深,扩张周期短,属于古典型波动。改革后的经济波动的总体态势是,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经济波动的幅度也比较小,扩张周期延长,属于增长型波动。

1997年—2000年,中国经济波动出现了新的特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在制约经济增长的国民经济总供求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从2000年开始,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国民经济增长开始进入新一轮上升期。

2.我国经济波动原因的特殊性:

中国经济波动的原因,除了与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变动有关的一般原因外,还有其特殊性。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周期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一方面是传统计划体制与生产力状况的不适应性,缺乏有效调节经济的手段。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外部因素如政治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波动之所以会转变为增长型的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计划体制下导致经济超长波动的因素逐渐减弱。

第三节 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一、宏观调控模式

宏观调控模式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不同国家乃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宏观调控模式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践中影响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宏观调控模式是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三,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第四,调控手段由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 宏观调控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要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宏观调控手段

1.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关于财政政策。包括对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对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和二者的综合运用。 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内容包括:(1)确定财政支出的总量;

(2)确定财政支出的方向和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3)确定财政支出的重点;(4)确定财政支出的程序和制度。

我国在过去长时间内,较多地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起,财政政策开始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关于货币政策。1997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从需求过旺转向需求不足,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从“适度从紧”向“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转变。

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要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调控作用。

关于汇率政策。汇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到很大限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关于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收入分配基本的指导思想,即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经济计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

3.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法律被视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定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政府行为的规范,保证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政府还可通过经济司法,制止和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

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手段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第四节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行政体制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行政体制的要求和目标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将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行政体制:首先,实现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就是政企脱钩,企业不再在行政上隶属于政府部门。政府要做到宏观管好,微观放开。其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效率。

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和制度。

2.深化金融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机制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1)要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要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3)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4)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5)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着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明晰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征管;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注意防范财政风险;严格财政管理,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

3.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与分级调控。

两级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明确地划分权。建立两级宏观调控体系,要注重发挥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作用。

三、建立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法律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用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 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政府宏观调控的程序化和高效化。

2.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宏观调控的法律体系应继续着重做好的工作

首先,明确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树立依法进行宏观调控的观念;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再次,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最后,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一、名词解释:

1.宏观调控:所谓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财政政策:指一国政府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以实现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更确切地讲,是通过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主动选择,来直接影响整个经济中的总支出进而影响经济活动总水平,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3.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追求可维持的实际产出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时所采用的用以影响货币和其他金融环境的措施。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总和。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实际上,货币政策也包括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

4.收入分配政策:分配过程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对已经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形成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等各经济主体的收入,通过各经济主体对收入的合理运用,使社会再生产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收入分配的状况、总量和结构,对经济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收入分配政策就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准则及其措施。它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构成内容之一。收入分配政策包括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策和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有哪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同时又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

第一,经济调节。首先政府实行科学决策,制定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确定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重要指导性指标,决定其他必须由政府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例如,保护土地资源,为保护资源而控制某种资源消费方式、控制人口增长等。同时,政府制定并实行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在内的宏观政策,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节收入分配,达到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二,市场监管。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第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

整与主权独立,营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

第四,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践中曾经形成多种宏观调控模式,其中影响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是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曾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则应该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导向性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这种宏观调控的模式应该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调控手段由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物价稳定,确切地说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

宏观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1)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2)经济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计划,是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并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3)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严格地说,法律是实行宏观调控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但从一些法律条文对经济也能起调节作用的角度看,法律也可被视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

除了上述政策手段外,还有价格政策等,这些政策也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四、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就是要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机制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

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发展资金市场,推行专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组织的企业化、商业化,同时,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一步强化改进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在已有改革的基础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1)要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要逐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3)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4)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合作,沟通信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5)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快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着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公共工程管理;明晰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征管;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注意防范财政风险;严格财政管理,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

五、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供求关系的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结构失衡的现象比较明显,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供求总量发生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出现了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总需求不足的态势。而通常意义上的结构优化是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我国非常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加快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力度,对产业之间比例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等都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和要求。

我国在过去长时间内,针对经济过热的态势,比较多地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增加税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消除危机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1998年起,财政政策开始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预算赤字,增加国债发行,加大政府支出,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这样的政策收到成效,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同时政府还通过提高工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许多措施来刺激居民消费,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今后,要继续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适时调整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同时要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使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

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来看,1997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从需求过旺转向需求不足,在财政政策从“适度从紧”转向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从“适度从紧”向“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转变。中央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并于1999年9月开征利息税,同时适度增加货币投放和信贷投放。这些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支持了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支持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二者往往要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调控作用。就其一般结合形式而言,大致有两类情况和四种形态:一类是正结合,又可分为松财政和松货币、紧财政和紧货币两种形态;另一类是逆结合,又可分为紧财政和松货币、松财政和紧货币两种形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ij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