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教案

更新时间:2023-09-10 21:4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做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平面区域;会把若干直线围成的平面区域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难点: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采用启发、引导、探索、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课本思考给出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

(1)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二元一次不等式.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有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注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根据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加以区分.

2.探究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的图形

回忆: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所表示的图形——数轴上的区间 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的是什么图形? 直线

思考:在直角坐标系内,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什么图形?

问题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不在直线上的点被直线Ax?By?C?0分为几部分? 两部分 以x?y?1?0为例进行直观说明,引出以下概念:

每部分叫做开半平面,开半平面与直线的并集叫做闭半平面.

以不等式解(x,y)为坐标的所有点构成的集合,叫做不等式表示的区域或不等式的图象. 如何求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我们先研究具体的二元一次不等式x?y?1?0的解集所表示的图形. 问题二:平面内所有的点被直线x?y?1?0分成几类?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x?y?1?0表示一条直线. 平面内所有的点被直线分成三类:

第一类:在直线x?y?1?0上的点;

O y 1 1 x 第二类:在直线x?y?1?0左下方的区域内的点; 第三类:在直线x?y?1?0右上方的区域内的点. 问题三:每部分中的点都有哪些特点? 在直线的上方、下方取一些点: 上方:(0,2),(1,3),(0,5),(2,2) 下方:(-1,0),(0,0),(0,-2),(1,-1)

分别把点的坐标代入式子x?y?1中,会有什么结果?

直线上方的点使的x?y?1?0;直线下方的点使的x?y?1?0. 猜想:直线同侧点的坐标是否使式子的值具有相同的符号?

问题四:直线x?y?1?0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如何表示?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呢?

x?y?1?0;x?y?1?0.

由学生自行归纳总结,不要求证明.

结论:直线Ax?By?C?0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不在直线上的点分为两部分,同一侧点的坐标使式子Ax?By?C的值具有相同的符号,并且两侧的点的坐标使式子Ax?By?C的值符号相反,一侧都大于0,一侧都小于0.

问题五:如何判断Ax?By?C?0表示直线Ax?By?C?0哪一侧平面区域? 根据以上结论,只需要在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点(x0 , y0),从

Ax0?By0?C的正负即可

判断不等式Ax?By?C?0表示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这种方法称为代点法. 概括为: “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

特别地,当C?0时,常把原点作为特殊点,即“直线定界、原点定域”.

问题六: Ax?By?C?0表示的平面区域与Ax?By?C?0表示的平面区域有何不同?如何体现这种区别?

把直线画成实线以表示区域包含边界直线; 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 (三)应用新知,练习巩固

例1.画出下面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3x?2y?6?0 2x?3y?6?0

例2.画出下列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1)

(2)

(1)

(2)

例三:画出下面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四)课堂小结

知识上: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判定方法: “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

小诀窍:如果C≠0,可取(0,0); 如果C=0,可取(1,0)或(0,1). 思想方法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材89页练习B组1、2.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学,让学生在探索、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同化或顺应个体的认知结构。

本节课是在学生建构了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对方程和不等式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学生对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图形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困惑,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本节课的在设计上遵循了由直观到抽象,先实验探索猜想,再进行适当的推理论证的思路,并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递进式加深理解,掌握方法。希望在这种教学设计下,学生能体会到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能把数学符号语言顺利翻译成图形直观语言,为下一步利用图形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情况,把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为:“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所表示的图形为平面区域.会根据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作出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从学生情况看,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教学中达成了这个目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把学习方法和学科方法融汇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即: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探索、发现和论证。在情感和态度上,培养学生耐心细致,认真分析,努力探索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从直观到抽象,先探索发现,再进行逻辑推理论证这条主线,实施的效果较好。

二、学生主体地位落实较好。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从数学实验入手,观察直线同侧区域点的坐标的计算值,比较这个值所满足的不等式,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测,通过计算验证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推广到一般的情形.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注重先由学生自主分析讨论,统一认识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完成作图,对关键点或难点及时进行点拨和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教学环节是在问题的呈现上,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先探索发现,后推理验证。这是由认知规律所决定的。学习者要理解、接纳一种新的知识或方法,必须建立在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不能凭空产生。所谓简单,指的是原有认知结构已经存在的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已经掌握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演示实验的观察,发现直线的同一侧的点的坐标都满足同一个二元一次不等式,进一步猜测、推广到一般情形,使学生能接受(够得到),能理解,能掌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ie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