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

更新时间:2024-02-19 01:01: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葬经原文及译文全解

原文

《葬经》郭璞 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夫干如穴粟。湿如圭刂 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远迩。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深浅得宜,风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夺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经曰,葬山之法。若呼谷中。丘垄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垄欲峙于地上。支垄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巅。垄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垄如足。形势不经。气脱如逐。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经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夫外气所

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夫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广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郭之藏也。夫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足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怀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夫湍激。谓之之悲泣。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经曰,山来水回。贵寿而财。山囚水流,虏王灭侯。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夫重冈叠阜。群垄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齐。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惊、或腾、或盘。禽伏兽蹲.万乘之尊也。宛委自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确。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应。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

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卸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藏。鼻 吉昌,角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兵伤,宛其中畜,谓之龙腹,其脐深曲,必后世福,伤其胸肋。朝穴暮哭。 穴有三吉。葬有六凶。夭光下监。地德上载。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越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阳阴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福恃势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兴弃尸同。占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形如仰刀。凶祸伏逃。形如卧剑诛夷逼僭。形如横几。子灭孙死。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灰襄灾舍焚仓。形如投算。百事昏乱。形如乱衣。垢女淫妻。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覆釜、其巅可富。形如负垄,有垄中峙。法葬其止,王侯崛起。形如燕东。法葬其凹。胙土分茅。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束束 三槐。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障,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遥云从,爵禄三公。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势如戈予。兵死形囚,势如流水。生人皆鬼。夫葬势与形顺者吉。势兴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旅日。

译文

《葬经》,亦称《葬书》,乃东晋学者郭璞所著。《葬经》不仅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还介绍看风水(相地)的具体方法,

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中华术数之大奇书。《葬经》的许多观点未必是正确的,本文只是对《葬经》原文内容的一种释意,并不代表本人肯定或否定这些观点。

限于文章篇幅,《葬经》原文没有转载)安葬,是为了利用生生不息的地中能量,地中能量流动在地外为风,上升为云,下降为雨。在地中流动的能量可以生发万物。子女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父母的身体得到了能量,就会传递给子女,父母的尸骨(骨灰)安葬后,就会把地中的能量转送给其子孙后代,西边的铜山崩塌了东边的铜钟都会鸣响,春天外面的草木生长了,室内的种子也会发芽,这就是证明。能量在地中流动是顺着山脉的地势,山脉延续停止了,能量也会聚停。能量既在山脉主干,也在支脉,能量随山脉无处不在。能量被风吹没有护佑就会散失,遇到水就会停聚。所谓风水,就是人们利用地中流动的能量的方法。最好的风水是能量遇水而止,其次才是藏风不被吹散。因为地中的能量,即使是在主流动处也有部分能量会停止,即使是不在主流动能量之处也有零散的能量会聚集。只要能利用上地中的能量,不论深浅,都可谓是好风水。土是能量的根本,有土才有能量,能量是水的根本,有能量才有水,所以葬高处之明堂宜深,葬平坦处之明堂宜浅。

能量循着土的形态流动,所以才生发万物。山脉蜿蜒雄宏,回环往复,动静谐宜,阴阳和合,土厚水深,草木旺盛,形

止而能量聚集,化生万物,则贵若千乘,富如万金,是上发风水宝地。

穴地贵平坦,山脉贵在有变化,山脉开始变化处,能量也开始变化,山脉变化终止时能量也停聚,山脉的变化中隐藏着吉利能量的利用方式。穴地有吉的能量,必有土隆起,山脉变化到能量停聚处,必有河流沟谷相邻。山势变化流畅,回复有情,永吉无凶。那些山岭重重,变化难分之处,则大处看小,小处看大。主客山岭难分之处,不可安葬。主岭高耸,支脉蛰伏,但凡变化停止之处,必有平坦如掌之地,主峰葬山麓,支岭葬高处。山脉变化不正常,地中能量就会倾泻而去。所以说安葬人,其实很难,对山脉变化的观察,确实眩目惑心啊。

山脉不论变化如何,安葬于山脉交汇之所是正法,安葬之地的选择,从山脉的变化源头开始,葬在龙脉的停止之处,祥审龙脉的有用无用,选择其有利的地方,回避其有害的地方。浅以乘之,深以取之,开以通之,合以固之,乘金相水(上下斟取),沉土印木(左右斟酌),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和合,五土(五色土)四备(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这是君子夺天地之造化改造命运的方法。眼力巧妙,功夫修为是根本,趋完美而避缺陷,增高益下,变化全在于心智,触类而旁通,可功夺造化。

好风水之地,山脉连绵起伏,如水之流波,如马之奔驰,其来势如奔马,其停止又若卧伏,又如怀揣万件宝物而不敢喘气,

篇二:郭璞诗歌

《答贾九州诗》 广莫戒寒 玄英启谢 感彼时变 悲此物化 独步闲朝 哀叹静夜 德非颜原 屡空蓬舍 轻服御冬 蓝褐当夏 正未墨突 逝将命驾 幸赖吾贤 少以慰藉 顾瞻中宇 一朝分崩 天网既紊 浮鲵横腾 运首北眷 邈哉华恒 虽欲 翥 矫翮靡登 俯惧潜机 仰虑飞罾 惟其 哀 难辛备曾 庶 河清 混焉未澄 自我徂迁 周之阳月 乱离方 忧虞匪歇 四极虽遥 息驾靡脱 愿言 衡 庶几契阔 虽云 投 圭璋特达 绵驹之变 何有胡越 子固乔楚 我伊罗葛

终自●渴 未若遗荣 情丘壑 逍游永年 抽簪收发

道有亏盈 运亦 替 茫茫百六 孰知其弊 蠢蠢中华 遘此虐戾 映彩春兰 遗黎其咨 天未忘惠 云谁之眷 在我命代 穆穆籽帝 固灵所授 英英将军 惟哲之秀 乃协神○ 馥如兰臭 化扬东夏 勋格宇宙 岂伊来苏 莫知其覆 怀远以文 济难以略 光赞岳谟 折冲帷 凋华振彩 坠景增灼 穆其德风 休声有邈 方恢神邑 天衢再廓

《与王使君诗》

在我幽人 绝志云肆 如彼涔鳞 灵荫谬垂 跃我龙津 翘情明规 怀德鉴神 虽赖 盼 永愧其尘 靡竭匪浚 靡颓匪隆 持贵以降 挹满以冲 迈德遗功 於盛思终 愿林之蔼 乐岱之崇 永观玉振 长赖英风

芊芊玉英 济美琼林 靡靡王生 实迈俊心 藻艳三秀 辔谐陬音 擢蕊秋岑 我虽同薄 及尔异颖 翘不冠丛 荣不熙町 因夷杖平 藉澄任静 思乐逸惊 翻飞云 畴昔之乖 永言莫见

《答王门子诗》

再离沦湮 苕不凋翠 柯不易 染霜滋芬 在陶弥练 诗亦有言 兄弟无远 矧我暨尔 姻媾缱绻 猗人其来 青阳载婉 言归于好 如彼琴管 皇极委夷 运有经纶 聊以傲咏 不荣不 敢希寂放 庶几无闷 匪薰匪猷 安知藜荪 遗物任性 兀然自纵 倚荣凋蔼 寓音雅弄 匪涉魏阙 匪滞陋巷 永赖不才 逍遥无用

兰薄有 玉泉产玫含风 灼灼猗人 如金之映 如琼之津 擢翘秋阳

《赠温峤诗》

擢翘伊何 妙灵奇挺 暴鳞伊何 披彩迈景 清规外标 朗鉴内景 思乐云蔼 言采其颖 人亦有言 松竹有林 及尔臭味 异苕同岑 义结在昔 分涉于今 我怀惟永 载咏载吟 子策骐骏 我案骀辔 进不要声 退不傲位 遗心隐显 得意荣悴 尚想李严 逍遥柱肆 言以忘得 交以淡成 同匪伊和 惟我与生 尔神余契 我怀子情 携手一壑 安知尘冥

京华游侠窟 山林隐 栖 朱门何足荣 未若托蓬莱

《游仙诗十九首》

篇三:郭璞《葬书》

葬书(一)

晋郭璞景纯著

云庵蒋国城氏注

注:黑字为原文红字为注释

葬者。乘生气也。五行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木华于春。粟芽于室。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

人禀天地元阳之气以生。形以载其气。气以充其形。一形一气。即一阴一阳之为也。及其死也。魂则上升。魄则下降。圣人通神明之德。达阴阳之理。知山川中有生气所在。而裁成辅相。仍以死者。托诸天地生气之中。故有葬义。夫所谓生气者。即阴阳五行之气。气原于天。而囿之者地。五气周流地中。发于土肤之际。为阴阳媾精之所。所以生万物也。然土有形可见。而气似无端倪。抑知实有端倪。不观四时之行乎。时行始于春。春者。气之生。物之候也。春气一至而草木百谷。莫不欣欣向荣。生气之致验也。有如此。是故土者气之体。欲知气。可观形。土有形。即有气。气行其间。而为万物生生之橐钥也。夫地理之学。不过求以明乎天地之气窍。故葬书通章。以气字穿贯。而开首葬者乘生气也一语。又以尽全篇之旨矣。书凡引经皆是青乌语。书义述尽青乌。故书行而青乌隐。

盖生气者气之聚。凝结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纳气骨。以荫所生之法也。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此承上文乘生气而言。推原人之成始而成终也。人得天地之气。包与胚胎。撰构成形。五官四体。无一不具。而其刚健者莫于骨。此乃天地一

点真阳之气。凝结而成。起居运动。赖以支撑。故人之死也。血肉消磨。而骨独不灭。犹有生意存乎其中。是故葬法。为死者复其气。以养其骨。正所以荫其本来之初也。父母子孙本是一脉。流通感召父母乘得生气。子孙自然发达。福应之机。捷于影响。书故以汉宫故事喻之。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奋而为雷。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此又顶接首节生气而言。申明天地造化。周流六虚。变动不拘。皆本一气之所为。盖太始之初。本是一阳之气。一升一降。分而为二。而有阴阳之名。然阳为阴之体。阴为阳之用。即太极之一动一静也。人知清虚之上为天。阳气之所积。黄泉之下为地。阴气之所积。不知其昭著于清虚之上。而为风雷云者。是此气其蕴藉于黄泉之下。而滋息乎万物者。即此气也。阴阳虽曰二气。实一气也。故曰阴生于阳也。此以上三节。皆泛言天地气化流行。发生万物。皆以推明地德也。

邱垄之骨。冈阜之枝。气之所随。

此节乃实发明地理。因形察气之法。葬乘生气之用。山龙水龙。相并立言。系书提纲挈领。通章眼目。自此至于终篇。皆以申详此节之义。邱垄。下低峰也。垄。邱上高峰也。冈。平壤高地也。阜。平壤低地也。邱垄者。山龙之形势。冈阜者。水龙为经纬。骨者石之谓。枝者干所分。石骨者。山龙精气之所结。枝派者。干水脉气之所归。邱垄有骨。冈阜有枝。即有生生相随。此乃寻龙之第一着也。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何以言之。夫外气所以聚。内气界水。所以止龙千尺之势。委

婉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夫噫气为能散生气。能虎所以卫区穴。迭迭中卓。左穴右缺。前圹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棺之藏也。

紧承上文而言。高山平洋。认得生气之所在。又须明乎风水之窍。夫风性飘飖。气若相乘。气即随而游散。水性受敛。气若受界。气即随而蓄止。葬乘生气。当精察乎风水。故龙家又有风水之称。而此风水法。中上者平洋得水之地。次者山龙藏风之地。得水藏风。如何取用。如平洋水脉。地能招摄于内为生气。然内气又必藉外气包固。而后内气聚而不散。故界水所以止来龙。假使来龙之势。屈曲悠长。而无外界以聚之。则生气亦仍散于地中。乃为不蓄之穴也。山龙必要藏风。以风为散气之物故也。故龙虎所以卫区穴。假使沙飞水背。而后之山。斜窜反去。而龙入首。三两牵连。孑然独守。四面无阑。则生气为风所散。乃为腾漏之穴也。风水之法。岂可忽而不究哉。书中言山水。多言气。恐人拘泥于形迹。而不明乎气之用。故青囊不入察形。而曰。因形察气也。龙者。干阳精气之所生也。潜见跃飞。变化不测之神物。书故以之名地脉焉。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此承上文。以起下文。而乃归于古人。直追风水龙法之所从来。明非出于私己也。山龙水龙。取藏风聚气不散者用之。固也。然要先须察其行龙。行龙于此而有止气。则可用。若无止气。则是空亡无脉之龙。虽藏风界水。未可作用。此又为风水中先一着也。

夫气行地中。其行也。因势之起。其聚也。因形之止。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止。是为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山水龙坤。由气以成形势。故观乎势之所起。即识气之所行。气之行有聚不聚。而其聚者因乎形之止。即识气之聚。原其起。溯其气之所从生。乘其止。用其气之所从结。平地则原乎水脉之所起。高山则原乎石骨之所起。自起至止。变化不一。或纵或横。远而大者为势。近而小者为形。势者龙身之谓也。形者穴场之谓也。龙身向此来。而穴场聚结以止之。斯为全气之地矣。

夫重冈迭阜。群龙众枝。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夫枝欲伏于地中。龙欲峙于地上。枝垄之前。平夷如堂。故枝葬其颠。垄葬其麓卜枝于首。卜垄于足。形势不经。气脱于逐。

冈而曰重。山脉参错也。阜而曰迭。水道间行也。重冈迭阜之地。有山龙焉有。水龙焉。上文言势来形止。乃就一垄一枝。而无溷扰者言。若使垄不一垄。枝不一枝。非皆可用。须择其特。特者是主。其余为客。主者用而客者佐也。如大者多而小者独。小者主而大者客也。小者多而大者独。大者主而小者客也。倘大则均大。小则均小。形与形相如。势与势相类。主客不分。则不取也。抑又言之。夫枝以深为用。垄以高为用。而到头结穴。枝则自下而上。垄则自上而下。皆在平夷如掌之处。故枝葬颠。垄葬麓麓山足也。巅山顶也。平洋以水为山。故谓枝之上尽之处为巅。然此山水之法。皆以形势为重。若形势不入龙格。则气脱散。如物背逐。四出飞扬。枝巅垄麓。岂可概用也乎。

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前言水龙必要得水。山龙必要藏风。乃风水正法。然使龙力深厚。在水龙虽未能尽其得水之用。其中稍有兜收。即不得以不蓄之穴目之。在山龙虽未能尽其藏风之用。其脉若是低落。即不得以腾漏之穴目之。平洋以水为龙。故谓穴地为涸燥。山龙脉息平坡。故谓穴地为坦夷。水龙气蒸于地上。穴则宜乎浅。山龙脉结于地中。穴则宜乎深。一浅一深。各取脉息荫养。而风水有不成者乎。风水关头。迁葬者不可不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i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