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期末复习资料2

更新时间:2024-05-14 08: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0经济学基地班

——10经济学基地班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和分配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收入 第十五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十六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财政、金融与信用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十九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章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有方框的题目是自己整理的,你们可以酌情参考)

- 1 -

政经复习材料参考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为什么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原因: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水平,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也就是说,首先,必须肯定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任何倒退和走回头路都是行不通的。其次,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还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一切政策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 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同样需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生产力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决定了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解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落后的生产力问题,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得以解决。) (5)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客观要求; (6)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

(7)是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客观要求 3.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4)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你是如何理解的? 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我们已经进入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此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比如,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

- 2 -

10经济学基地班

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使用“人均”一词,表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再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

(3)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指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新要求,具体包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这里面既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问题,也有和谐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转变消费模式等民生问题。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可区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制是其表现形式。

十月革命胜利前夕,列宁分析俄国国情,认为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这就决定了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走迂回曲折的道路。十月革命胜利后,起初,实行余粮收集制,后又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商品经济,但由于时间较短,不可能总结出适合于当时俄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斯大林在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1936年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在农村以生产资料集体农庄所有制为基础,在城市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基础,实行所谓“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

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不断创新和突破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以国有制作为主要形式的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

(2)对非公有制经济由限制、排斥调整为共同发展,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3)从政策、方针上升概括为“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一旦形成以后,就会比较长期地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具有长期性。将政策、方针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重大飞跃。

2.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 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补充:(如果是论述题,就适量地答下面的内容。一般不用全答的^_^) 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产生的象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经济根源,坚持公有制经济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基本国情如何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实际出发,以经

- 3 -

政经复习材料参考

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3.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坚持社会主义,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如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其主体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起主导作用。从公有资产的占有方面来看,公有资产的优势,不仅要注意量的方面,还要注意质的方面,从质和量的统一来确定公有资产是否占优势,这就排除了那种只从量的方面,即只从所占比重多少来确定是否占优势的片面观点。 从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看,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但这主要是就全国而言,至于“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当前,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弄清上述主体的基本内涵后,主体和主导之间的关系也就清楚了。“主体”包括“主导”,主导是主体的内容之一。如果国有经济不起主导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就不能完整地实现;如果公有制不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4.为什么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因为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他反过来又会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在以往相当长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都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是全名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其实,“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我们应该从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标准,来选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能否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选择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基本标准。

5.对几种不同的非公有制经济性质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个体经济即个体所有制经济是基本上不剥削他人劳动的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的企业。其中,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作经营是混合经济,外商独资经营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

(2)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大批劳动力从国有企业转向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和分配(很重要)

1. 如何理解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1) 客观必然性:

一、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按劳分配的根本前提。一定的分配制度必须要与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了剥削因素,只能根据劳动计量劳动者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用来分配的只能是生产成果。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所以个人收入的分

- 4 -

10经济学基地班

配要实行按劳分配。 三、旧分工引起的劳动差别和劳动还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生产力水平制约,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别依然存在,劳动者并未全面发展,劳动仍是一种负担,因此要实行按劳分配 (2)特点:

一、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企业间利益的差别决定了企业是按劳分配的主体。 二、作为按劳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个别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商品生产与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和个人都要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劳动量取得收入。 三、不是通过“劳动券”直接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而是采取货币工资的形式实行间接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就必须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劳动报酬。 2. 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居于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现阶段所有制社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和保证。按劳分配实现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中最主要和基础部分运行的状态。坚持按劳分配在现阶段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就从总体上坚持了分配方式的社会主义性质,从物质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而坚持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2)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关系着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关系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1)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这样就客观上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

(2)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应鼓励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由此必然带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3)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要求。为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活力,调动一切分散的经济资源投放到社会生产力中去,缓解社会有效供给的不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社会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与的报酬,即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在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要求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以劳动为同一尺度,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原则。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意义:

(1)这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

(2)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分配方式改革的有益重大进展 (3)这是对20多年来改革实践的客观反映和分配理论的科学总结

4.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效应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5 -

政经复习材料参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个人收入同,坚持效应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其必然性。

1、效应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把社会生产效应的提高 摆在优先的地位,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量增加社会财富,为全体社会成员都达到富裕的水平创造条件。同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的原因,除了它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外,还在于它实现了资本主义根本达不到的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制度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竞争的机会和平等,公平的条件,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在促进效应的前提下,共同富裕。

2、效应优先,兼顾公平是按劳分配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中投入的劳动量越多,就能获得越多的个人收入。因而,按劳分配本身已包含了效应优先的原则。同时,实行按劳分配,劳动报酬和劳动贡献必须相联系,劳动报酬高于劳动贡献或劳动贡献都不能算是公平,因而按劳分配又包含了公平的原则。

3、效应优先,兼顾公平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市场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来看,必然把提高 劳动生产效应放在第一位。同时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从宏观上对经济的干预和对个人收入的调节,解决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实现社会公平。 5.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2)取缔非法收入(3)整顿不合理收入(4)调节过高收入(5)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6)提高地收入者收入水平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为什么我国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为确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够明确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明确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明确经济运行机制,明确与国际市场的关系,,这就为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上与实践上确定了彻底而明确的目标模式,为建立中国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重要理论意义:

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又一重大突破; 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

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新的内容和思路。 重大现实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有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进一步发挥。

2.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要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必须坚持的。计划和市场各有优势和特点,也有不足和局限。计划手段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和宏观性等特点,适于在宏观领域发挥作用。市场手段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反应灵敏等特点,适于在微观领域发挥作用。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其本身也有难以克服的弱点,这表现在 (1)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

(2)难以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3)难以克服风险投资的障碍; (4)无法解决分配上的过分悬殊。

- 6 -

10经济学基地班

正是市场机制本身还存在不可克服的弱点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共同特征:(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2)积极参与市场竞争;(3)通过价格随供求而波动,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4)有完善的市场体系;(5)有系统而完善的法律法规;(6)有国家干预的宏观调控。 独有特征:(1)从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来看: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还包括公有股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上占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参与市场竞争的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在市场上进行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2)从体现利益机制的分配制度来看:我国的分配制度是,运用市场等各种调节手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从国家的宏观调控等方面来看:我国实行计划导向、宏观调控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由于公有制占主体而且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从全局出发,把人民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制定经济计划和各项经济政策,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使宏观调控更有力、更有效、更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4)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市场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市场经济不成熟,体系不够健全;要素市场不完善。 4.对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你是怎样理解的? 建立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关键,没有这个结合,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原因:建立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调价下,以企业法人产权制度为主体,以企业承担有限责任有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本身就蕴含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内在机制。

5.试述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如何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 (1)深化改革,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2)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 2. 如何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产权清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有具体的部门和机构代表国家对某些国有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等权力。二是国有资产的边界要“清晰”,也就是通常说的“摸清家底”。 权责明确 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政企分开的基本含义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宏观和行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分开。

管理科学从较宽的意义上说,它包括了企业组织合理化的含义;从较窄的意义上说,“管理科学”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研究开发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化。

3.如何建立科学而有效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抓好以下几点:

- 7 -

政经复习材料参考

首先,明确所有者代表,使所有者能有效的行使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 其次,加强董事会的功能和独立性。

再次,对经营者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更次,正确处理“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老三会:党委会、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

最后,充分发挥外部监事会的作用。

4.什么是企业的经营机制?如何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以一定所有制为基础的特定企业制度,在特定经济体制制约下,由多种相关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机能和运行方式。 企业经营机制的构成:决策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发展机制 在新的形势下,国有企业要建立以下六大机制 企业要优胜劣汰 经营者能上能下 企业职工能进能出 收入分配能增能减 企业技术要不断创新 国有资产能保持增殖

5. 什么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答;(一)所谓经济效益,一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劳动成果与消耗的比例关系,或是产出的经济效果与消耗的资源总量的比例关系。经济效益的好坏表现在生产中占用或消耗一定量的资源,是否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较多数量和较好质量的产品,或者说生产符合社会需要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是否占用和消耗较少的资源。 (二)(1)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调整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将本属于经营管理自主权还给企业,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将国有企业的改革纳入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法人制度。同时要面向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构,以市场为导向,。(3)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管理;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基础工作;狠抓管理薄弱环节,重点搞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广泛利用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企业要按照精简的原则,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实现企业内部机构设置的合理化、科学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4)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合理运用资本,并采取有效措施加速资本周转,同时开展资本运营,以达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

6.如何发挥居民消费和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1)从居民角度看:一方面,要加强对居民的消费教育,另一方面,要稳定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扩大即期消费支出

(2)从企业角度看: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不仅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居民消费的现实要求,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居民消费的潜在需求,并使之变为现实需求

(3)从政府角度看:一是要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要及时出台各种鼓励消费的政策;三是要大力改善消费环境。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很重要)

1.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有哪些? 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 8 -

10经济学基地班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答: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主体,以经济杠杆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要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预测,计划,干预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如果没有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根本不可能的.A.实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大生产的客观需要.B实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的.C.实行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调节负面作用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A.加强宏观调控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方式.C.加强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3.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答: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指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主要有: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内容:(1)控制经济总量,稳定物价水平

(2)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结构优化 (3)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4)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5)保障经济安全,促进社会稳定 4. 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有哪些?

这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

(1)规划和计划手段是指政府通过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具有客观性,战略性,预先性和指导性等特点。

(2)经济手段是指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照物质利益的原则,通过经济机制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具有平等性,利益的直接性,控制的间接性,运用的灵活性等特点,包括财政税收杠杆,信贷利息杠杆,价格杠杆,工资奖金杠杆,汇率杠杆,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

(3)法律手段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等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控制和监督,它包括保护和制裁两方面,具有严格的强制性,普遍的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等特点。

(4)行政手段是政府凭借政权力量,通过制定与发布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直接指挥,控制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具有权威性,无偿性,相对稳定性和简单速效性等特点。 各种调节手段各有所长和所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取长补短,综合运用,规划和计划手段为经济手段调控指明方向和提供目标;经济手段适合市场经济的间接调控,最主要手段;法律手段能保证经济手段有效地发挥调控作用;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补充。

5. 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哪些?如何运用?

答: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平衡性财政政策。

运用: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出现萧条,企业和居民个人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时,应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使其与总供给平衡;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发展过旺,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过快时,则应当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限制社会总需求,使其与社会总供给平衡;当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大体平衡时,则应采

- 9 -

政经复习材料参考

取平衡性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是政府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可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平衡性货币政策。

运用: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增加贷款的数量,促进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采取紧缩性性;当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大体相等时,一般采取平衡性的货币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严重落后于社会总供给时,经济严重萧条时,可采用双“松”搭配,;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通货膨胀压力大时采取双“紧”搭配。) 收入分配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的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运用: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要控制名义工资的增长似的,必要时可冻结工资,控制社会集团的购买力,增加工资、奖金税等措施,以防止工资基金和奖金基金总额膨胀,从而压缩社会总需求。反之,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可湿度提高工资、奖金水平,提高社会购买力,降低工资、,奖金税等措施,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为促进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而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手段总和。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 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

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管理体制,建立分级管理与分级调控的良机宏观调控体系 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政策手段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建立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收入

1. 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是怎样分配的? 答:(1)(社会总产品是各个社会形态社会再生产共有的经济范畴。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的结果,又是分配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有两种形式: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国民收入是指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剩下的那一部分社会产品。也具有两种形式: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

(2)国名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 (3)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实际上包含三个主要层次,即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其中再分配还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步骤、方面或层次。目前我国处在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时期,全民所有制生产性企业的经营方式不一样,因此,起初次分配的情况不尽相同。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和形式来进行:1、国家预算。2、劳务费用。3、价格杠杠。(4)银行信贷。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从收入主体来看,可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归社会主义国家支配,一部分归企业支配,一部分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从最终用途来看,可以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如下所示: 生产性积累 积累基金 非生产性积累 社会后备积累 国民收入

- 10 -

10经济学基地班

消费基金 社会消费 个人消费

2.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如何?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 一、(1)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这是因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是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只是用途不同而已,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劳动人民的利益。积累使生产扩大,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为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消费水平创造物质基础。消费使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因此,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2)积累与消费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矛盾。国民收入经过分配与再分配最终形成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两大部分。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量一定时,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此多彼少,互为消长。积累基金占的比例大了,消费基金的比例就小,就会影响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也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减少基本建设投资和物质储备,这样,又会影响扩大再生产的发展,从长远上说,也不利于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社会主义社会积累与消费之间客观存在的这种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矛盾,反映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之间的关系。 二、(1)保持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适度增长

(2)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比例要同国民收入的实物构成相适应 (3)注意安排好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内部各自的比例关系 3.为什么必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1)科学消费观是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有利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2)科学消费观是以可持续消费为根本要求的,提倡按照生态规律,考虑社会因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有利于调节消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3)科学消费观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适度消费

(4)科学消费观高度重视文化、精神产品消费,倡导以高尚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塑造人,武装人,教育人,提高人的素质。

4.什么是社会主义合理消费水平?影响消费水平的有哪些主要因素?

所谓合理消费水平是指在特定生产力水平下,使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最大满足

因素:(1)国民收入总额及其增长速度(2)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3)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使用(4)消费基金和它的实物构成是否适应(5)物价水平和各类产品价格的变化(6)人口总量及其增长速度

5.建立覆盖城乡居民保障体系的主要目标和原则什么? 目标:系统化;社会化;法制化 原则:(1)政策、构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的基本政策和制度要统一,管理法制化

(2)政事分开的原则,政府行政管理和保险基金营运管理分开,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 (3)服务社会化的原则 (4)普遍覆盖原则 (5)覆盖城乡原则 (6)逐步建立原则 (7)多方共办原则

第十五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11 -

政经复习材料参考

1.为什么说我国现在工业化还处在中期阶段? 因为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接近1000美元;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程正华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分别占50%和62%左右;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一产从业人员站全社会劳动力50%,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水平还不够高,服务业产值比重和水平通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说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2. 新工业化“新”在哪里? 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为什么要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

因为我们面临的是既要完成工业化、又要实现信息化、迎头赶上世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必须积极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大趋势,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发展那些对国民经济成长具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需求和发展前景。

(2)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因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较高。随着工业化发展,所有产业的资金密集程度都在提高,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这就必须重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这决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足轻重。面对我国人口多的这一基本国情,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才能有力的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3)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 因为虽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过度的发展或者是发展不当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性损害。因此,虚拟经济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虚拟经济必须稳步适度的发展,不可盲目扩张,过度膨胀。

第十六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国名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哪些? (1)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和先决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国名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化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丰富资料;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最广阔和最可靠的市场;农业是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

2.什么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承包经济责任制的优越性和问题是什么?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 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在土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是生产经营的责、权、利相结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利益关系,是劳动者的收益同劳动成果直接挂钩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 优越性:实现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农户自筹资金经营相结合;实现了

- 12 -

10经济学基地班

农民的自主经营;实现了劳动收入和农户自投资金收益相结合。

问题:家庭经营规模小,土地分散,阻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民的组织程度降低,农户经营分散化,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农户收入增速减缓。

完善:当前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土地法制化建设。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促进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机制。此外,要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鼓励股份合作之经济,合伙经济、私营经济和农户家庭静音,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如现代化的农场等。 3.试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和基本思路? 意义: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新形势的现实需要,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内需,刺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不仅总量平衡,而且质量品质都能满足需求,劳动力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农民也能增加收入,同时也刺激了内需,搞活了农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这盘棋。

基本思路:要进一步加深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 要切实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 通过产业政策和信息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要支持科技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要与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4.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如何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 含义: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联产晨报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种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家和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为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当然,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把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作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努力把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5.试述我国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意义:发展小城镇,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

发展小城镇,提高人口的集中密度,必然大大增加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形成对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形成众多新的就业岗位,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总之,发展小城镇,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乙烯类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和产品阶段性过剩状况,为整个工业和服务业长远发展拓宽新的市场空间。加快我国小城镇化建设,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试试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6.试述我国当前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发展途径。 原则: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协同办服务事业的原则;农民接受服务实行自愿原则;基本实行有产服务原则

- 13 -

政经复习材料参考

发展途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7.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方针和要求。当前我国应如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意义: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三农”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方针和要求: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方法: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管饭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财政、金融与信用

1. 社会主义财政的性质、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性质:财政的性质由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社会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其经济和社会职能,以价值形式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工具,反映的是国家为主体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特征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财政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劳动者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职能:资源配置职能;调节分配职能;监督职能;稳定经济职能 作用: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筹集资金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收入分配调节的重要手段 2.社会主义财政由哪些部分构成? 社会主义国家预算;社会主义财政收入;社会主义财政支出

3.简述我国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及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 特点:在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实权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2)根据事权与财权现结合的原则,江水中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3)分设国家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国家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地方税有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4)中央财政每年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向经济最困难的地区和民族省区、非民则省区的民族自治区提供资金帮助(5)中国的预算管理实行一级政府以及预算,从中央到地方,共

- 14 -

10经济学基地班

设五级预算(6)财政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编制中央和地方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预算执行;具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 方向:是基本完成财政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制度的构建:(1)深化财政税制体制改革,基本完成财政公共体制和法律基础的构建 (2)加强财政对经济结构的调节

(3)财税体制改革应该注意把握的策略和政策: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时,注意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控制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为财政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留有余地;逐渐统一城乡财政税收政策和制度;调整与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和制度;深化税制改革宜逐步采取渐进式步骤与方略。

4.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内容有哪些? (1)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机构: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金融公司,邮政储蓄机构等。 (2)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 5.简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目标:完善国务院领导下的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 建立一个政策金融与商业即溶相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 思路:逐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开展国际合作,稳定人民币汇率 强化金融调控,稳定通货

保持适度外汇储备,平衡国际收支,发挥利率杠杆作用,调节外汇供求 加强有金融监督,稳定金融秩序 6.社会主义财政与社会主义信用的区别是什么? (1)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而信用收入虽对收入需求和投资需求有影响,但须通过信用支出才能产生

(2)两者在需求形成中的作用方向不同:对消费需求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方面作用方向不同;对投资需求形成的作用方向也不同

(3)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没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用。因此,财政的扩张与紧缩效用一定要通过信用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7.简述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思路? 问题: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商业信用缺乏;银行信用面临压力;金融市场信用秩序较乱;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经济缺乏信息技术、服务支持,信用信息数据不完整,获取成本较高 思路:加强国民信用意识及信用文化的培养与建设 提高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强化中介组织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提高法制建设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完善银行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树立企业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也就是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是一个包含深刻而丰富历史内涵的范畴,

- 15 -

政经复习材料参考

它既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具有历史阶段性的范畴。 经济发展的含义: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它是连续的、动态的,伴随着生产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过程。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经济数量的增长 (2)经济结构的优化(3)经济质量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产出量的一定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便失去物质基础。没有增长便不会有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总是表现为经济增长的一定状态。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延伸和扩展,人类经济生活的每一历史性进展,又总会带来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 2. 试分析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经济增长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因而决定和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也是纷繁复杂的,它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等。 (—)投资和投资效率

资本的投入即投资往往被称作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投资对一国经济增长表现为两方面的推动作用:

(1)投资数量的增加具有乘数的效应,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投资效率的改善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

投资主要决定于一国的国民收入状况。而国民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投资的直接来源就是储蓄且要想保证一国经济的均衡增长,必须使储蓄(s)等于投资(I),用公式表示为S=I。

从动态角度看,储蓄向现实投资的转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1)利润率。利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投资的动力和投资的规模的大小。(2)市场利息率。市场利息率既调节储蓄又调节投资。在预期利润率既定条件下,利息率下降会导致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反之,则反。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资本的积累和实际投资状况。

总之,投资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投资来源情况也或多或少地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应引起重视。 (二)劳动力供给与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投入要素,其中供给及生产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呈正效应。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

(三)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

仅仅有投资和劳动力的供给,生产还是无法进行,经济增长也只是潜在性的,因为产生过程无法离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自然中能够为人类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的总称,它包括土地、森林、水、煤炭、石油、空气等。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自然资源的数量。一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会影响该国的经济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的开发。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经开发加工的自然资源量越大,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自然资源的加工。资源加工越深越精,所能带来的附加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同量资源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大;另一方面,在同样一种用途上,由于所采用的技术先进程度不同,其利用资源的效率也不一样,进而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也有差别。

- 16 -

10经济学基地班

(四)科技进步及其应用程度

依靠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科技进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科技进步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产值已直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制度或体制

制度或体制(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等)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制度或体制安排不仅会改变收入分配状况,而且会改变经济中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潜力。 (六)国际经济的参与程度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还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一国经济发展可以突破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限制,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发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为它能够 通过改善机器设备的功能和效率而使既定时间内的产出量增加,通过培训、教育及示范操作等途径使劳动者的素质及劳动熟练程度得到提高,从而导致单位劳动的产出增加, 还可以通过改善自然资源的使用状况以推动经济增长,还为改进生产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4. 试述经济战略制定的依据及其主要内容。(P660.4)

答: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间内,依据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的估量,考虑到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关系,对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和经历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必须采取的重大措施的总决策。(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全局性,即它所要解决的二是全局性而不是个别性、局部性问题;(2)长期性,即它所要实现的是长时期而不是短时期内的任务;(3)根本性,即它所决定的是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而非次要或细小的问题。)

经济发展战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要以正确的而理论为指导,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首先,确定经济发展战略,要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制定不切实际、无法实现或与客观规律要求相悖的发展目标。

其次,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要从具体国情出发,依据本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阶段,考虑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具体的说,包括:(1)自然环境,如土地、水面、河流、气候和各种生物、矿物资源的状况。(2)人口状况,如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及长期增长趋势等。(3)经济状况,如经济结构与体制、生产装备、基础设施、市场容量、产品产量、物资及黄金、外汇储备等。(4)科技水平与文教育状况,如各级各类知识分子的结构与比重、科研机构的水平与数量的分布、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与结构、全体国民教育程度、职工的技术与文化水平等。(5)传统与经验,如道德观念、民族习惯、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只有了解、熟悉这些具体国情,才能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最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到需要与可能,具有可行性。既要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有利于挖掘一切潜力,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又要切实估量本国的人力、财力、物力状况,采取适当的步骤和措施,亮丽而行,把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确保其有效实施。

第十九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7 -

政经复习材料参考

1. 为什么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线?

答: “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这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1)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历史。(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基础差,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逐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比许多国家要艰难的多。(3)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800~1500美元时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4)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不仅仅是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和社会的新发展结合起来,与化解经济领域的潜在风险结合起来。谋求中国未来经济的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以及与世界各国相互关系的协调和共同发展。(5)总之,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自发增长,从根本来说。还是要靠供给创新,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为了实现供给创新,可见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有适时的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既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又是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必然选择:既有利于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矛盾,又有利于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既直接关系到当前的经济利益和持续发展,又直接涉及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因此,确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线,而且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2.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首先,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素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高新技术虽然有一定的规模,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仍然相当落后。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其次,要重视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地位和比较优势,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并用高薪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其发展活力和后劲。

二、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首先,要顺应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对产业资金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的客观要求,积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我国人口多,失业率高的国情决定了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获得产品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只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三、正确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首先,发展经济要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根基和主体。其次,要全面认清虚拟经济的作用 ,对其发展要积极引导和加强管理。因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两面作用,既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也可以引发经济泡沫。总之,我们要以实为本,虚实并举。 3.试述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 第一种是从生产资料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的比例关系考察结构变化;第二种是从生产对象的性质和生产方式的不同来考察结构变化;第三种是从三次产业分类的角度考察结构变化 4.试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重视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

- 18 -

10经济学基地班

5. 为什么要实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而庞大的人口基数、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粗放型发展方式等对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这些昭示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必然性。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新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才能顺利完成已确定的战略目标,即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 6.试述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与对策? 特点:

第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第二,资源保护,开发和节约有了积极性转变

第三,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和灾害防御进入了新的阶段 对策:

(1)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全民人口素质 (2)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工作速度

(4)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

第二十章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 为什么说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为:

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如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从自身的国情特点出发,既注意借鉴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企业成功跨国经营的经验教训,又要很好选择现阶段行之有效地经营策略,争取有更快、更好、更大的成功和发展。 首先,在国际市场进入方面,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策略。市场进入策略的选择要从减少摩擦,降低成本,为长远的发展打下有利的练好基础出发。

其次,在参与国际分工方面,要积极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如果能够借助和利用已形成的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将大大减少跨国经营的成本和种种不必要的摩擦。

再次,注重产品经营策略。当前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不仅要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还要拥有品牌的优势,品牌的经营策略有两种,即贴牌和创牌。我国企业要走出去,究竟是选择贴牌还是创牌,要视企业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行业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因素,作出不同的战略选择。

最后,培养大批优秀的跨国经营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当前扩大跨国经营规模,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跨国经营人才是当务之急,这是最根本的保证。

- 19 -

政经复习材料参考

3.简述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协调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2)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利用现有的国际分工,扬长避短,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3)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促进现代化建设 (4)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4.我国应如何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2)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4)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5)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6)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7)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

(8)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

(9)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上一届其他题目 为什么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有进有退,抓大放小,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一, 是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 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 第三, 是调整与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

理解部分是因为大家理解各不相同,希望大家各自发挥见解,集思广益。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在控制力上?

宏观上的控制力;从宏观角度,全国产业分布来看,国家控制力的主要手段有:一,对财政金融经济等部门的控制和运用;二,通过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行业的国有企业的发展,掌握必须的社会经济资源,是控制力的物质基础,通过这些部门和企业的国有经济的发展,把控制力扩展到国民经济的其他各个方面,从而支撑引导和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反,若全部取消非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百分之百地控制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分散国有经济的力量,不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更无法有力发挥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主导作用;微观上的控制力;国有企业采取什么微观形式,用什么实现形式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重要意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利于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效运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改革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减少对银行信贷过分依赖,降低财务成本,能够吸收,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这样形成了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联合的混合企业组织形态,通过联合,合作的渠道来实现共同发展,以少量国有资本运用大量社会资本,真正实现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量和质相统一的控制力;要将数量基础与“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相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所以从宏观角度,微观形式,量和质的结合上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 20 -

10经济学基地班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要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必须坚持的。计划和市场各有优势和特点,也有不足和局限。计划手段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和宏观性等特点,适于在宏观领域发挥作用。市场手段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反应灵敏等特点,适于在微观领域发挥作用。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其本身也有难以克服的弱点,这表现在 1、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

2、难以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3、难以克服风险投资的障碍; 4、无法解决分配上的过分悬殊。

正是市场机制本身还存在不可克服的弱点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 什么是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有哪些组成部分?

市场具有不同的类型,各种市场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构成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按不同划分方式有不同组成部分:

1、按交易对象划分: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大类;

2、按交易的空间范围划分:市场体系包括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和国际市场; 3、按市场组织和机构设置划分:市场体系包括采购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 4、按市场交易的具体形式划分:包括现货交易市场、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 5、按经验对象存在的形态划分:包括有形商品市场,无形商品市场和特殊商品市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给我们带来机遇,又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其利弊得失,我们应该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发展来看待和分析、既要静态的分析,又要动态的跟踪;既要看到当前,又要看到未来;既要着眼于局部,又要综观全局。 积极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挑战,首先要转变光念(思维观要转变,价值观要转变)。要加快推进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还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后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21 -

10经济学基地班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要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必须坚持的。计划和市场各有优势和特点,也有不足和局限。计划手段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和宏观性等特点,适于在宏观领域发挥作用。市场手段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反应灵敏等特点,适于在微观领域发挥作用。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其本身也有难以克服的弱点,这表现在 1、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

2、难以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3、难以克服风险投资的障碍; 4、无法解决分配上的过分悬殊。

正是市场机制本身还存在不可克服的弱点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 什么是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有哪些组成部分?

市场具有不同的类型,各种市场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构成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按不同划分方式有不同组成部分:

1、按交易对象划分: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大类;

2、按交易的空间范围划分:市场体系包括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和国际市场; 3、按市场组织和机构设置划分:市场体系包括采购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 4、按市场交易的具体形式划分:包括现货交易市场、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 5、按经验对象存在的形态划分:包括有形商品市场,无形商品市场和特殊商品市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给我们带来机遇,又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其利弊得失,我们应该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发展来看待和分析、既要静态的分析,又要动态的跟踪;既要看到当前,又要看到未来;既要着眼于局部,又要综观全局。 积极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挑战,首先要转变光念(思维观要转变,价值观要转变)。要加快推进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还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后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21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i9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