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

更新时间:2024-05-30 12: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时代主题发生重大转变,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遭受严重挫折,科学社会主义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次面临科技革命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的新挑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和战胜这些新挑战,这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进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时代的变化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危机

传统社会主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以严格的集中制和行政命令制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这一实践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然而,就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席卷全球,社会主义的全球胜利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不可逆转的时候,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却在实践中逐步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失去活力,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日趋严重,人民的不满日渐增多。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必然的。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但却远不是一个成熟、完善和科学的政治经济体制。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这些问题,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人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和经验总结,探索新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从而引发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特点

针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领导我们党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和探索。经过20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我们党不仅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顺利迈进,而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大大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既使社会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之上,又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如果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宣告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历史使命的结束的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兴起,则昭示了社会主义的新生,显示了社会主义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巨大能力,证明了社会主义确实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新世纪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经受住了20世纪末苏东剧变的冲击,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路子,但是,所有这些成绩都还只是初步的,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未知的因素需要我们去探索,许多深刻的内在矛盾需要我们去克服,许多巨大的障碍需要我们去攀越。

首先是资本主义新发展的挑战。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内部重重危机和20世纪多次社会主义革命浪潮冲击之后,于50年代后期逐步稳定下来。经济有了新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阶级对抗趋向缓和。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国本来就比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落后很大一截,现在他们又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这无疑给 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了新的压力。

第二是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新的科技革命不仅没有结束,而且还在日益向深度、广度和加速度方向发展。我国由于经济、科技发展的起点本来就很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竞争中因为“文革”的耽搁起步又较晚,因此,新科技革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形势更为严峻。

第三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民主社会主义是第二国际后期国际工人运动内部发展起来的一股改良主义思潮。现在,民主社会主义已再次在东欧和前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重新得势,成为执政党。在他们的领导下,这些国家的经济也开始进入恢复增长期。如果它们在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下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其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负面影响,是决不可以低估的。

出现的三大挑战,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新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所要求的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不仅是时代对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总体性要求。富强、民主、文明的基本含义,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种全面性首先表现为社会主体的全面性,即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不是某一个阶级、阶层,而是全体人民。其次表现为社会主体发展的全面性,也就是马克思说的“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再次是社会建设的全面性,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才能全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全面恢复和改善社会主义的形象,才能全面提高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感召力,才能全面促进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高涨,彻底战胜的代替资本主义。

正是应对新世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各种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观念和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战略、道路、方法的总体思路和根本观点。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不会完成。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部分。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进程,才算完成。其次从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哲学原理具体分析我国实际情况时,还要结合甚至通过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经济学主要指导经济建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全面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实践活动的一门首要学科。

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三百多年的发展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对应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家庭手工业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工业这样三个时期。它们的历史观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却以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为科学论证人类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它们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提出了建设未来社会主义的方案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来源。

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占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地位。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来更有效的进行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的需要,在批判的吸收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促进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块基石,它们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种种缺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了胜利。它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重挑战等。此后,在列宁的带领下,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新经济政策规定: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度,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设想和实践。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在20世纪二三

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的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成就。它开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保证了苏联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保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保证了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它也存在着弊端,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和法制;经济上管的过死,缺少效率与效益;思想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对外关系输出革命,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斯大林模式还培育了一个政府高薪特权集团。

20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短短几年,局势迅速失去控制,先是东欧国家后是苏联相继发生了社会制度的剧变。它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主要作用。内因主要有,社会矛盾激化,危机加深,人民群众不满情绪增长;执政党领导不力,决策失误;执政党自身建设薄弱,丧失战斗力,放弃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外因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引诱威压并促使苏联东欧国家改革政治制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煽动反社会主义情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民主的幌子,煽动反社会主义情绪。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经验教训是: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坚决彻底纠正左的错误;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要警惕世界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规律的要求;是扬弃苏联模式的影响,创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在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具有探索性、实验性;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掀起新的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改革或改革无效最终都葬送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全盘否定社会主义,而是更有效地体现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苏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中国化得第二次飞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实践活动的一门首要科学,必须将其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将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通过学习增加了我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并进一步的了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也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某些方面的区别,某些方面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法避免的基本内容,如价值规律及市场机制的发展规律。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否认价值规律即市场机制,一度使经济陷入困境,虽然进行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且苏联和东欧各国所进行的改革并没有认清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更没有采取相对的政策来发展经济,所用的“休克疗法”等没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致使国内局势更加动荡。最后在国内外压力下,政权被颠覆。由此我认识到社会形态可以跳跃,但是经济发展模式是无法逾越的。不能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社会主义需要市场,资本主义同样也需要计划。社会主义要发展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这个物质基础要超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内,我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积极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模式,扬长补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i9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