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3 22: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陕西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的回顾 .........................................................1 (一)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全面启动 ............................ 1 (二)循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 3 二、“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 .........................................................4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发展目标........................................... 8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 ...................................................................10 (一)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 ................................ 10 (二)循环型工业和建筑业体系建设 ......................... 15 (三)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 ................................ 20 五、循环经济产业空间布局.....................................................................24 (一)关中循环产业带建设 ................................ 24 (二)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建设 ..................... 25 (三)陕北能源化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 27 (四)陕西省循环经济区(园)布局及建设 ................... 28 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及关键技术与装备 ................31
(一)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 31 (二)关键技术与装备 ................................... 37 七、规划实施预期 ................................................................................... 38 (一)环境效益 ......................................... 38 (二)资源产出效率和节能降耗效益 ........................ 40 八、保障措施........................................................................................... 41 (一)加强宣传教育 ..................................... 41 (二)完善地方法规 ..................................... 42 (三)健全管理制度 ..................................... 42 (四)完善政策体系 ..................................... 43 (五)强化技术支撑 ..................................... 45 (六)严格组织实施 ..................................... 45
《陕西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为推动我省循环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陕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的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决策部署,制定出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资源有效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全面启动
1、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通过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理论和有关方针政策,全社会对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发展理念和基本特征有了全面基本的了解,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
1
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法规制度。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先后制定和出台了《陕西省节约能源条例》、《陕西省建筑节能条例》、《陕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一系列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促进了我省循环经济发展。
3、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按照国家对循环经济试点的要求,榆林市、杨凌示范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西安物资回收利用公司、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同时,在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选择了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韩城龙门生态工业示范区、陕西神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等23个园区、企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城市、园区和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为我省在企业、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组织推广循环经济创新技术。在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一些资源型、高耗能企业,组织开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活动,推广了一批潜力大、应用广的循环经济创新技术。成立了循环经济研究会和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等专门从事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咨询和技术转化的研发机构,促进了
2
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建设。
5、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先后实施了煤油气盐综合利用、兰炭综合整治、粉煤灰综合利用、陕南尾矿渣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等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组织认定了近300户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在一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初步形成了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分别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循环经济集聚区。
6、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省发改委等部门组织编制了《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规划》、《安康旬河循环经济规划》,榆林、咸阳、汉中、铜川、延安等城市编制了市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勉县、白水、西乡县等编制了相应的县(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龙门生态工业园、锦界工业园、宝鸡市留凤关循环经济示范区等一批工业园区结合自身特点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编制全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二)循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1、资源产出指标。“十一五”期间,能源产出率提高66%,资源产出指标明显提高。
3
2、资源消耗指标。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416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129吨标准煤,累计下降20.25%,完成国家要求20%的约束目标。
3、资源利用指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33%提高到55%,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10%提高到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积极挖掘废旧物资、旧家电等“城市矿产”资源,“十一五”累计回收废钢铁、废塑料、废纸、废橡胶达1430万吨,相当于节约能源2000万吨标准煤。
4、废物排放指标。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首次实现双下降后,2009年比2008年分别下降9.56%和4.23%,二氧化硫排放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2010年,全省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控制在78.77万吨和30.77万吨,比2005年分别下降12.55%和12.18%。
二、“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循环经济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4
循环经济理念和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并在发达国家得以全面实施。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投资、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和宏观环境。“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和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推动循环发展。国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约束性发展指标,迫切要求各地区各行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和汉丹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力度,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我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态容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解决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带来的局部生态环境问题,保护陕南国家南水北
5
调工程的水源地,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都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又面临着思想认识不到位、保障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不足、激励政策力度不大、监管措施有待加强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传统的发展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应对面临的挑战,推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要求,以提高资源产出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实施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和循环型社会,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
6
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企业节约资源,进行清洁生产,鼓励社会公众转变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2、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构建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制度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
3、坚持统筹规划与循序推进。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在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对原有的生产消费体系进行创新改造,对新建项目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形成布局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循序推进“四个结合”:大循环与小循环相结合,专业科研平台与群众创新相结合,关键技术与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
4、坚持示范带动与重点突破。发挥试点企业、试点园区和试点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循环经济由试点向示范推广转变,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在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效果明显的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推动全省循环经济规
7
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资源综合利用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融合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和社会循环经济,从企业、园区、区域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形成全省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逐步丰富和完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三次产业循环经济互动局面基本形成。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再生利用比例有较大提升。“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规模明显提高,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能源产出率年均提高3.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
8
——资源消耗量大幅降低。节能、节水、节电、节材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电耗分别达到0.95吨标煤/万元、1.418吨标煤/万元和823.3千瓦小时/万元,较“十一五”末分别下降3.42%、4.34%和5.53%。
——废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家要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COD静态消减7.6%,二氧化硫静态消减7.9%。
主要指标: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省实际,细化了“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了四大类13项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陕西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项目 指标名称 能源产出率 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提高比例 单位GDP能耗 单位 万元/吨标煤 % 吨标煤/万元 千瓦小时/万元 吨标煤/万元 立方米/万元 亿吨标煤 % % % % % 2010年 0.886 1.129 1093.94 1.77 176.74 0.89 0.53 54.66 79.84 11.9 15.4 2015年 1.053 5 0.95 823.3 1.418 132.56 1.9 0.55 65 90 17 7.6 7.9 年均增 长(%) 3.5 0.98 -3.42 -5.53 -4.34 -5.6 16.38 1.9 3.53 2.42 / -8.6 -12.5 资源产出指标 资源消耗指标 单位GDP电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废弃物处置降低指标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COD静态消减 二氧化硫静态消减 注:指标解释请参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单位GDP能耗以现价计算。
9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 (一)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 1、发展特色鲜明的农业循环经济 (1)风沙滩地区发展模式
该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是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场所。重点推行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模式,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种草、防风固沙的生物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水利改良土壤等工程措施,构建我省北部绿色生态屏障,改善区域生态大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业节水模式,该区属于干旱区,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等技术措施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水平;推行“农──牧──沼”结合模式,按照以草养畜、以畜粪制沼的循环型发展思路,提高农业、牧业固废资源的利用效率。
(2)黄土丘陵沟壑区发展模式
该区包括延安、榆林市的21个县(区),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地区。重点推行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和植树造林种草,修建梯田,建设蓄水、提水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型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3)平原区发展模式
10
该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市的35个县(市、区),是我省最重要的粮棉集中产区。重点推行加工型模式,实行立体种植,间作套种,以农养畜,以粪制肥,同时利用农畜产品发展加工业,实现种养加一体化;推行生态型模式,根据秸秆不同的利用方式,实现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生物质能源、造纸和工艺品原料等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见图1)。
图1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4)旱塬区发展模式
该区位于关中平原的北部,包括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市的16个县(市、区),是仅次于关中平原的粮食产区,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重点推行节水模式,采用蓄水保墒、地膜覆盖和施用抗旱保水剂等措施,推广小畦灌溉、长畦短灌、波涌灌溉和沟
11
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旱作农业;推行农业生态型模式,实现“果、草、羊、沼、肥”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5)山区发展模式
该区包括商洛、安康市全部县(区),及汉中、宝鸡市的部分县,共24个山区县(区)。重点推行林特产品深度转化工程,以香菇、木耳、茶叶、人参、天麻、核桃、板栗、柑橘、生漆、竹子等经济林产品的深度转化为重点,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混合型模式,推行“种桑──养蚕──蚕茧加工”一体化(见图2),加大桑枝、蚕沙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注重产业之间相互耦合。
图2 种桑──养蚕──蚕茧加工循环发展模式
(6)盆地发展模式
该区包括汉中市的勉县、南郑等6县(区)。该区重点推行生态型模式(见图3),种植业要发展立体种植、间作套种和多熟
12
制的种植模式,同时发展农区猪、鱼等养殖业,利用养殖粪便制沼,沼气、沼液、沼渣实现全部回用于农。
图3 “猪—沼—渔—草”循环利用模式
2.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依托“两高一优”生态种植业基地,强化产业耦合力度,注重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着力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和名优生态农业基地。
(1)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该基地以陕北地区特色农产品为主,重点以主导产业推动循环,充分发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县的优势,重点在畜牧、马铃薯、荞麦、红枣、苹果生产与加工领域形成相互关联渗透的生态产业化链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物质流、
13
信息流的传递,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和雨水蓄积利用示范工程,按照“农-牧-沼”模式,积极推广沼气工程,提高资源利用率。
(2)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基地
该基地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基地,重点建设棉花、猕猴桃、石榴、辣椒、花椒、奶畜、秦川牛、特色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基地,积极发展下游产品,打造种植-养殖-加工-物流闭式产业链条,加强产业之间耦合力度;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示范工程;大力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础,沼气系统与食用菌生产和大棚技术三者有机结合的循环模式;形成“点-线-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城市企业与农村间广泛的循环。
(3)名优生态农业基地
该基地以陕南地区特色生物资源为主,建设名优生态农业基地,重点建设茶叶、药材、食用菌等名优资源农业基地。打造茶叶基地、药源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构建茶叶加工企业、制药企业、食用菌加工企业相关联的生态产业链;倡导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污染,防止耕地质量退化;发展沼气发酵,沼渣沼液施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着力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提升高附加值茶叶、中药材产品的开发,打造陕西茶、药、菌的种-加-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14
(二)循环型工业和建筑业体系建设 1、全面推进企业生产循环化
全面实施节能技改和推进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原材料使用减量化;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着力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加强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主要行业的重点企业、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认证。
2、逐步推进园区建设循环化
以工业园区的生态化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新建园区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产业布局;现有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重点对园内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性循环化改造。加强园内企业、园区之间上下游产品关联程度,实现园内废物“零排放”。逐步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循环化改造,配置物资回收、物流配送和废物利用等循环型产业。
3、形成工业循环型发展模式 (1)能源、化工行业
煤炭、煤化工 加强矿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大
15
力开发洁净煤技术,实施煤炭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煤炭企业节能生产,提高煤炭工业产品的层次和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效率达50%以上;系统开发和推广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技术,实现煤炭向油品、化工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化,形成煤化工产业循环链;以大矿为主体多种方式兼并重组中小煤矿,联合热电、建材、化工企业,构造关联多元化产业格局,提高生产过程中尾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尾渣(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等)、矿井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做好矿区的植被恢复和综合治理,形成完善的生态恢复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石油、天然气及化工 推广先进开采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扩能改造和技术革新,提高原油加工能力和产业集中度;改变采油、输气的低层次能源开发现状,形成原油-炼制-少量化学品(聚丙烯及MTBE)和高分子合成材料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天然气-化肥及甲醇的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发展二次、三次深加工技术。
原盐及盐化工 依托陕北地区丰富的岩盐资源,建设原盐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区,重点发展工业制盐和氯碱、纯碱产业,形成原盐外输和烧碱、聚氯乙烯、纯碱及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
(2)钢铁、有色行业
重点加强商洛大西沟、汉中勉略宁、安康南部钛磁铁矿多金
16
属带铁矿石开发,推进炼钢废渣、废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高炉气)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打造钢铁工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开展有色矿藏采选、冶炼新技术开发,新型复合材料研制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挖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和难选冶矿潜力,提高尾矿、冶炼渣和余热、余压、余气综合利用水平,构建有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尾矿综合利用模式(见图4)。
尾矿及尾渣 尾矿有价组分回收利用 无机掺合料填料 建材原料(烧结或免烧) 建材原料 (热工型) 建筑砂石及干粉砂浆 水泥、混凝土掺合料 墙体砖、复合切块、保温隔墙砖、生态透水砖 微晶粒料、微晶板材、超耐高温低膨胀材料
图4 尾矿综合利用模式
(3)建材行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提升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在陕北、陕南适度布局消纳煤矸石、电石渣等工业废弃物水泥项目;支持新上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泥生产线;推进氟化工、钾长石、石英石、重晶石和石墨等非金属资源的深加工,构建非金属新材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搞
17
好粉煤灰综合利用(见图5);建设铜川建材基地和宝鸡、安康、神木陶瓷工业园区,实现新型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在线镀膜玻璃、玻璃深加工产品和复合环保装饰材料规模化生产。
道路工程 道路回填材料 水泥混合材 建材制品 泡沫玻璃、 微晶玻璃 粉煤灰 废渣掺合料 土壤改良剂 农业应用 复合肥 农药 精细化学品 提取氧化铝
图5 粉煤灰综合利用模式
(4)装备制造行业
依托西安、咸阳、宝鸡等集中布局区域的重点装备产业集群,实施循环经济再制造产业化工程,推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经验,推动汽车、电工、矿山、机床等机械制造行业的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
(5)农产品加工行业
把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发展“五节”(节水、节地、节材、节药、节膜)型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基地相结合,积极扶持特
18
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以棉花、马铃薯、苹果、红枣、花椒、猕猴桃、中药材、茶叶、乳制品及肉制品等优势资源为重点,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条;利用陕南丰富的烟草、核桃、板栗、魔芋、菌类、油菜等生物资源,发展绿色食品、饮品,构建农特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联合重组和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和加工基地。
(6)中药材加工行业
围绕杜仲、丹参、天麻、葛根、绞股蓝等中药材资源,重点发展提取、饮片、保健品和生物制药技术,制药废渣堆肥和制药废水回收利用技术,构建中药材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7)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研判市场需求,强化政策支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激光、信息通讯、创新药物、风机制造、核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培育若干个污染小、耗能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循环型建筑业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推进应用新型建筑材料,以节能型烧结页岩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
19
为主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96%;加大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力度,提升建筑节能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率;推广集中供热,实施既有建筑供热分户计量改造;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和产品;城镇新建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达100%;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省全面落实“禁实”任务;加快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妥善处理建筑垃圾,注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和余土调剂系统等角度入手,最大限度地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三)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
循环型社会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培育循环型社会体系是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的重要举措。我省将重点围绕构建可持续消费、绿色物流、生态旅游、区域文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节约型政府六个方面开展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
1、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
增强节约资源和能源意识,倡导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理念。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培养和转变消费观念,逐渐减少对过度包装的需求,促进企业产品包装的减量化和再利用;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超薄型一次性塑料袋,逐步在商场、酒店、机场、车站、公园和旅游景点取消
20
不可降解、不可循环的一次性产品。
鼓励使用节电器具和产品,倡导消费绿色标志产品。鼓励社会广泛使用节电、节水器具和产品,公共场所杜绝“长明灯”现象,居民家庭形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鼓励企业产品参加绿色产品标志认证。倡导消费者积极购买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标识食品等绿色标准产品。
2、建设绿色物流体系
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整合以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区域绿色物流中心及绿色物流枢纽体系,以建设陕西省内部交通网络体系为重点,有效缩短主要城市间时空距离,提高资源利用率。
合理布局,提高效率。规划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提高能效。建立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榆林、延安、汉中、安康、商洛为中心枢纽的一批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增加物流节点数量,加强节点间的紧密联系,指导物流企业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建立绿色物流评价制度。加强绿色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经营者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包括绿色运输策略、保质保鲜技术、绿色包装等;完善物流企业经营资格制度。
21
3、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
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循环利用意识。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和保护,对景区垃圾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构建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促进我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内旅游,区外服务。旅游服务设施应集中布置于外围非重点保护地带,确保景区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倡导游客居住绿色酒店,选乘清洁燃料车型,选择低碳环保型交通工具。
4、建设循环经济文化体系
信息服务传输的减量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积极研发电子产品,建设各类标准数据库,构建企业网络、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娱乐、数字城市等信息共享平台,减少传统物质资源的消耗。
加大宣传循环经济相关信息。加大循环经济知识的宣传,构筑废物资源化的信息平台,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节能服务体系,将循环经济理念灌输到社区、学校、工厂、农村、政府等全社会各个领域。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一批“绿色商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与“生态村”等示范单位。
嫁接文化产业到其他循环产业中。加速文化产业向传统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渗透,实现区域产业体系的横向耦合和
22
区域整合。
5、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充分发挥西安的经济辐射优势,尽快搭建再生资源回收绿色服务体系,强化静脉产业对动脉产业的支撑作用,建立大型跨地区的再生资源专业集散市场(基地);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形成一批综合性回收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回收方式;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监督管理,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力度;加大技术改造,提升再生资源分拣加工能力。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争取“十二五”末期达到70%。
6、构建节约型政府
突出抓好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做好照明系统节电工作。加强用电设备管理。政府机关全面使用节水设备,加强用水设备日常维护和管理,禁止使用高压清洁水冲洗车辆。鼓励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用于绿地浇灌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
加强政府建筑节能管理。政府机构新建的办公、接待、培训等相关工程项目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鼓励建设利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的低能耗绿色建筑,推进绿色建筑设计、节能施工。按照简洁大方适用的原则,加强对办公楼、会议室的装修和管理,杜绝过度装修。
大力实行集约使用土地。建立健全集中统一的土地管理体制,
23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充分挖掘现有土地潜力,优先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控制新增土地利用项目,严格执行楼堂馆所的审批程序,严禁越权审批项目、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违规新建办公楼和培训中心。
绿色办公场所示范。重点从现有照明、给排水、供冷、垃圾分类回收等设施入手,对办公楼进行“绿化改造”。同时,制定节水、节电、办公用纸、打印耗材、一次性用品等节能降耗指标。
五、循环经济产业空间布局
规划期间,在全省范围内,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建设关中循环产业带,汉中、安康、商洛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循环经济基地的“一带三区一基地”格局,达到优化各地区资源配置,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到2015年全省力争达到50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一)关中循环产业带建设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对关中地区的产业定位,紧密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再制造产业、现代农业、资源深加工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再制造业、现代农业、资源深加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
24
专栏1 关中循环产业带 高新技术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依托阎良航空制造园、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航空安全装备产业园和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重点研发一批航空领域的节能装备,积极发展航空机械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及绿色物流、低碳文化等循环型服务业。 再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西安、咸阳、宝鸡为集中布局区域,重点研发一批有关数控机床、汽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和冶金重型装备、石油钻采设备、能源化工装备、太阳能电池等产业的节能装备与设备,依托西安资源综合园对报废汽车、废旧家电、零部件边角料等“城市矿山”进行再制造。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依托以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延伸至长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渭南农场、安康月河流域和榆林定靖高速沿线5个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点开展果沼畜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开发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资源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宝鸡、渭南、铜川等地为重点,加快一次矿产资源产出率和资源深加工程度,重点构建以铅锌、钛、煤炭、化肥、钼、铝加工、建材、陶瓷等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高效转化和利用。 (二)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建设
陕南重点在汉中盆地、安康月河川道和商丹谷地集中布局建设汉中、安康、商洛三大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以线串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突破发展。
汉中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以城固—南郑—汉台—勉县为主体,打造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油气石化、生物医药和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安康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以形成以月河川道为主体,以旬阳、平利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空间布局,重点建设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富硒食品、生物制药、丝绸纺织五大基地;商洛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龙头,以新型材料产业为重点,以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为补充,建设10个循环产业链,形成产业互动、关联配套、循环发展的格局。
25
专栏2 汉中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 装备制造:围绕大型数控机床制造基地建设,开展节能技术改造。
有色冶金:依托勉略宁500万吨钢生产基地,加强铁矿石尾矿治理与综合利用,加大镍、锌的分选、提取力度。
新型材料: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有机硅单体等项目为代表,生产一批清洁、节能电池材料,同时依托“镇巴锈板”、“西乡石膏”产业,开发新型节能墙体材料。 油气化工:加快镇巴油气田勘探开发,扩大产能,大力开发下游产品,扩大资源利用途径。 生物医药:扩大天麻、杜仲、山茱萸、猪苓、西洋参等药源种植规模,开展药物中间体、中药饮片、胶囊、制剂等保健品的开发生产,延长中药材产业链。
绿色农业:发展酒、饮料、肉制品、果蔬加工、乳制品及其他特色资源食品加工,建设有机农产品种养和加工基地,实现农业生产与加工、物流一条龙服务,加大产业耦合力度。 生态旅游:重点建设“两汉三国文化”以及生态旅游、特色旅游项目,建设陕川渝交界区集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城市。
专栏3 安康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 新型材料:发展铅、锌、钼、重晶石、硫铁矿、钒钛磁铁矿、白云石、金红石采选、冶炼新技术、新工艺及低品位岩金的分离技术,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展核电石墨、锌基合金、钡化工、多晶硅、功能陶瓷材料等新型材料项目。 清洁能源:以餐厨垃圾和秸秆为原料发展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等清洁能源。 富硒食品:建设生猪养殖、屠宰及肉食加工项目、魔芋保健系列食品项目、茶多酚生产项目,建设绞股蓝饮品及药用产品、柑桔果汁系列产品、富硒矿泉水生产线,加强种植、加工、物流等产业间的耦合力度。 生物制药:以绞股蓝、葛根、杜仲、丹参、黄连和党参等中药材为优势产品,发展药材深加工产业,开发高附加值药品。 丝绸纺织:加强高技术服装产品的开发,加大过程污染控制与治理力度,强化印染废水综合治理与循环利用程度。 生态旅游:集中打造“一山(南宫山)、一湖(瀛湖)、一城(中心城市)”核心景区,建设国内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和西北独具江南魅力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专栏4 商洛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
现代材料: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龙头,建设光伏、盐化工、氟、锌、钒、钼、钛、镁、钢材料、钾长石综合开发和煤电循环产业链,建设特色循环型材料生产基地。
生物医药:以丹参、黄芩、桔梗、连翘、五味子等为特色中药材产品,利用先进技术加强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发展药材深加工产业,开发高附加值药品。
绿色食品:以猪肉、豆类、核桃、板栗、茶叶、果酒和菌类为核心,重点实施一批深加工项目,配套建设无公害果、蔬、畜种养基地。
生态旅游:以商州仙娥湖生态休闲度假区为龙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抓好商南金丝峡、镇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阳天竺山等精品景区和丹江文化旅游、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游和商山绿色体验旅游等精品线路建设,打造秦岭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区。
26
(三)陕北能源化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以陕北大型煤炭基地,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和长庆、延长油气基地的国内综合能源基地开发总布局为基础,积极构建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基地等“七大循环经济基地”,稳步提高煤、油、气等一次能源产出率,深入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一体化,“四个一体化”的战略布局,构建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
专栏5 陕北能源化工循环经济基地 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以规模化开发和深度转化为重点,研发一批污染小、耗能低的能源装备,实施一批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和煤电载能一体化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基地:依托九大煤化工工业园区大项目,形成若干条特色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产业发展上下游一体化,延伸产业链条。 大型“西电东送”煤电基地:以陕北等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神府、靖边“西电东送”煤电基地。积极开展煤气化联合循环及碳捕获和封存利用试点工程,重点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 千万吨级油炼化基地:依托榆林、延安等地炼油厂扩能改造项目,逐步由油品型转变为油品化工型产业,提高原油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对过程产生的余热联合发电项目进行综合利用,对尾气、废气、废渣进行综合处理后发展下游产品。 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以输变电、油气钻采输送、煤炭开采洗选、节能、核电、大型化工、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为依托,形成污染小、耗能低的能源装备,推进国家级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 神府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加快实施兰炭、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升级改造。在神木、府谷等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循环产业园区。 陕北新能源基地:以靖边龙州、祭山渠等大型风电场工程为载体,形成两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加快推进“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光伏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建设,形成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加大清洁能源普及水平。
27
(四)陕西省循环经济区(园)布局及建设
依据关中、陕南、陕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先期建设十五个循环经济区(园)(园区布局和建设内容详见图6、专栏6)。规划期间,将在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社会消费、社会管理等环节实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打造多个循环经济产业链。
28
图6 陕西省循环经济区(园)布局图
29
专栏6 陕西省循环经济区(园)
西安资源综合园 建设报废汽车、电机,废旧塑料制品、废旧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回收、加工-再生资源循环产业链;开发废旧塑料回收炼油工艺和设备;对电池、灯管、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实施分类收集和专业处置;对报废汽车、有色材料零部件等进行回收与再制造;回收与再利用废旧家电、电池中有用成分。
宝鸡长青现代煤化工区 重点发展煤制甲醇、二甲醚及下游产品深加工,煤制焦炭、焦炉气和煤焦油产业链,建成煤化、煤电及载能产品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并进一步拉长建材产业链,作好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
陕西再生资源产业园 发展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加工-再生资源循环产业链,果渣、秸秆-肥料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为核心,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铜川循环经济工业园 依托铜川丰富的煤炭资源,以提高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的综合利用为目标,构建煤—电—建筑材料、煤-电-铝深加工、餐饮垃圾-沼气发电-制肥和生物柴油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建材,铝产业以及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 渭南煤化工业园 建设渭南化肥工业区和醇醚燃料工业区两大板块,在发展煤化工产业产业过程中推广利用煤矸石、煤泥、焦炉煤气和矿井瓦斯等低热值燃料发电,同时大力发展冶金废渣制作建材产业链。
彬长煤化工业园 重点发展煤炭、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大型煤炭生产深加工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
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园 重点发展甲醇-烯烃-下游深加工产品,渣油-催化裂解-烯烃,干气-甲烷-甲醇产业链。
定靖油气工业园 重点发展甲醇-烯烃-下游深加工产品,渣油-催化裂解-烯烃,干气-甲烷-蒸汽转化-甲醇产业链。
绥米佳盐化工业区 重点构建盐化工-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废弃物碱渣,电石渣的资源化利用。
榆神横煤化学工业园区 重点发展煤-油,煤-甲醇-烯烃及下游产品,煤盐化工-环氧丙烷/碳酸氢钠,煤-甲醇-醋酸,煤-甲醇-芳烃产业链,建设高端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
府谷载能工业园区 重点发展煤-甲醇-丙烯-聚丙烯,煤-兰炭/焦炉煤气/煤焦油产业链,建设建材和煤电化,煤电及载能产品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煤矸石、粉煤灰、焦炉煤气和硅铁渣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以冶金为重点,打造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等环节实行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围绕冶炼废渣、矿渣发展水泥;以煤气提取的粗苯、硫铵为原料带动化肥生产;在冶炼生产环节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为重点,打造静脉产业链: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实现对废纸、废玻璃、废橡胶、废金属等的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定点拆解报废汽车和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建立二手家电和零部件交易市场,实现汽车及电子零部件的回收、分拣、再生及交易;对汉中餐厨垃圾进行处理及资源化;规划废弃农膜、塑料回收再生中心,建设再生塑料制品生产线,对废弃塑料制品进行处理和资源化。 安康循环经济工业园 以新型材料产业总体规划为导向,依托铅、锌、钼、硫铁矿、钒钛磁铁矿、白云岩、金红石、重晶石、石煤等矿产资源,研发共生和伴生矿的采选、冶炼与分离技术,重点建设锌基合金、镁锰合金、铝镁合金、铝锰合金、钛合金、核电石墨、钡化工、有机硅、功能陶瓷等新型材料项目,形成铅锌矿到铅锌粉、锌焙砂、锌锭、锌基合金及烟气制酸和余热发电,硫铁矿制酸到金属镍、不锈钢,重晶石矿到重晶石粉、八水硫酸钡、一水硫酸钡、高纯硫酸钡,石煤发电到废渣提钒等多个新材料循环产业链,同时,利用矿渣和工业废渣生产水泥和其它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新型建材产业。
商洛循环经济工业园 以新型材料产业为重点,发展光伏发电、盐化工与水泥、氟材料、锌及锌合金材料、煤电、钒材料与新能源、钼材料及钼金属制品、钛材料、镁材料与汽车零部件、钢材料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回收金属冶炼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制硫酸。
杨凌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区 在“一轴、一心、八园”的“118”空间格局基础上,利用科技优势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用利益机制和组织形式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构建以生物制药、环保农资和农牧良种和食品加工为主要特色的高新技术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实现果沼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0
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及关键技术与装备 (一)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规划期间,围绕“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依托我省优势资源,产业基础和循环经济发展潜力,加快推进循环经济重点领域的发展和重点工程的顺利完成,在原材料利用的减量化、“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等领域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实现循环经济规模化、减量化发展。至2015年,实现循环经济项目200个,示范企业100个的规划目标。
1、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依照减量化原则,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高新技术化和生产要素高效化。
(1)节能减排
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淘汰20万千瓦以下常规小火电机组,推进高炉和转炉大型化,加大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力度,发展高水平、大规模、集约型化工产业,全面淘汰水泥机立窑等落后工艺;实施余热余压余气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节约和替代石油等技术改造项目,改造现有燃煤锅炉(窑炉),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的方式替代城镇供热小锅炉。
(2)节水
31
实施皂素水解清洁生产新工艺、自动缫丝循环水综合利用、双烯下游系列产品开发节水改造、冷却塔用洪流式水轮机技术、化工机械装备空气冷却技术和工艺、水循环利用技术、氮肥生产节水技术改造等项目,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快建立节水型农业,建设县级灌区节水改造项目。
2、资源综合利用
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源和产业整合力度,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应用领域,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
能源化工循环发展。依托本省能源化工产业基础,实施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煤炭转化深加工、煤焦油加氢工程、煤矿瓦斯及煤层气抽采综合利用、低渗透CO2驱油技术、煤基二甲醚生产线、密闭炉电石炉气综合利用等项目,推进深加工及精细化工发展。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依托本省丰富的矿产资源,实现规模开发。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的采矿技术和装备,降低入选品位,提高金属回收率,促进整体开采,加快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发展有色、黑色金属矿深加工及尾矿综合利用,推进钼、钛、铅、锌、铁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铅锌-纳米氧化材料,硫铁矿,硫酸镍-镍材,钒矿石-氮化钒-钒电池,煤-电-铝镁合金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资源,建设高纯度单晶硅制备与加工产业化、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及太
32
阳能光伏产业示范工程、靖边和定边风能发电项目及嘉陵江、丹江、南江河流域水能发电项目,形成陕北风电和光伏发电、关中太阳能光伏制造、陕南水电三大产业基地。
农产品产业化。培育壮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农特产品资源开发综合利用工程、实施绿色立体生态养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3、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以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试点示范,提高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实施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矿渣粉、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粉煤灰超细纤维及煤电煤化工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以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延安等城市为试点,围绕“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污水与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利用体系。
“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重点以西安、宝鸡及周边城市为试点,加快建成一批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搭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汽车及家电回收处理中心,废金属、废旧橡胶、废旧塑料、废弃电气电子产品、废纸等资源再生利用及城市建筑垃圾处理中心。
33
餐厨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餐厨餐弃物回收利用体系,促进餐厨餐弃物的分类回收、安全运输,积极探索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工艺路线和管理模式,推广开发利用餐厨废弃物制造生物柴油、有机肥料及沼气等项目,推进省内试点城市示范工程建设。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推行袋装化管理,逐步实施利用生活垃圾焚烧供热发电工程,减少垃圾贮存量。
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及生活污泥处理资源化。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管道建设、中水回用工程、生活污泥再生利用工程。力争实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城镇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45%以上。
5、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实施农村节能技改和生物质能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大中型沼气利用工程、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粪便无害化处理、生猪生态养殖、有机肥生产线等项目。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
6、重点工程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按照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在煤油气转化、钢铁有色冶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清洁化生产等领域加快实施节能、“零”排放、固体废
34
弃物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及再制造产业化、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交通工程八大工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工程建设内容见专栏7。
35
专栏7 “十二五”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节能工程:继续实施燃煤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节约和替代石油等节能改造项目500个,节约标准煤584万吨,力争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余热余压实现100%利用,甲醇汽油比例大幅度提高。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的方式替代县以上城镇燃烧供热小锅炉,鼓励新建和改扩建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连供机组。到2015年,市及县以上城市和工业园区实现热电联产占50%以上。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65%的节能设计标准,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县以上城镇分户计量供热率达90%。实施以太阳能光热利用为重点的“阳光都市、阳光城镇、阳光社区和阳光重点村”节能工程,建设100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零”排放工程:燃煤厂继续实施脱硫脱硝工程,脱硫率达90%,脱硝率不低于70%,钢铁、水泥行业推行低氮燃烧技术,抓好机动车污染防治工程,全面开展关中城市空气联控联防工程和县城、园区、重点城镇集中供热工程;完成汉中危险物集中处置中心和宝鸡、延安、安康、商洛医废集中处置建设项目,加快实施陕北危险物集中处置建设项目;开展农村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完成现有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除磷脱氮工艺建设改造,汉丹江流域县城107个重点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加强陕南尾矿库综合治理规划指导,重点支持秦岭、凤太、山镇柞旬、勉略宁等重点区域加快尾矿库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共伴生矿有价元素回收,把商洛打造成全国尾矿库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依托府谷载能工业园区,彬长煤化学工业区等基地建设一批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利用项目。在中心城市建设10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支持火电机组协同处置农作物秸秆示范线建设,同时提高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农业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及再制造产业化工程:依托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延安等城市为试点,围绕“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设10个30万吨/年以上废旧金属、家电、轮胎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支持法士特等企业做大汽车零部件以及矿山机械、电机等再制造产业,推进“城市矿产”产业化规模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将西安打造成为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示范区。 清洁生产工程:三次产业中实施100项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制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变末端污染治理为污染预防,在医药、食品加工、冶金、建材、化工、造纸、印染、养殖、餐饮等行业的“双超双有”重点企业开展污染综合防治项目。 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工程:在能源化工、固废资源化利用、新能源替代研发技术和节能环保领域重点支持减量化、资源化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工程,积极推广成熟产业化技术共12项。重点培育煤电-建材-综合利用、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属采选冶-深加工一体化、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设备制造-回收-再制造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重点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实施清洁生产,推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废物集中处置,基本实现“零排放”。 绿色交通工程:建立全省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化平台,开展国际先进的甩挂运输方式试点,降低运输油耗。加快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推广使用公路自动收费系统、燃气、电动及新能源汽车,倡导绿色出行。
36
(二)关键技术与装备
规划期间,结合陕西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在能源化工、冶金、轻纺行业及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推广和采用一批成熟适用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专栏8
需推广的成熟适用技术与装备
减量化技术与装备:干法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电石干法制乙炔技术,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造纸、食品酿造、印染、皮革、化工、纺织、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再利用与再制造技术与装备: 煤矿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与装备,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与装备,工业窑炉的余热余压发电和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油田防控干气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油田伴生气综合利用技术,高温高压自循环干熄焦发电技术与装备,废旧轮胎、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处理技术。
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装备: 粉煤灰资源化利用技术,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电石渣综合利用技术,脱硫石膏、磷石膏、氟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生产建材产品技术与装备,秸秆资源化与再利用技术,焦化废水资源化再利用技术,餐厨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
产业共生与链接技术与装备: 洁净兰炭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超临界空冷综合利用发电技术及装备,煤矸石低温循环流化床发电联产建筑材料技术,秸秆生产燃料乙醇联产多种生物质产品技术,苎麻生态产业园区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技术。
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培训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完成一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工业化示范,积极推进一批需要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专栏9
需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与装备
减量化技术与装备:环保转炉炼钢干法煤气除尘节能系统,烟气脱硝技术,熔融还原炼铁技术。
再利用与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纯低温余热能量回收系统装置,低渗透CO2驱油技术,难选铁矿悬浮态低温磁化焙烧分选技术。洗车废水处理与利用技术装备。
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大规模生物质沼气技术,转炉钢渣资源化利用技术,废印制电路板粉碎分离回收工艺与成套设备,秸秆清洁制浆及其废液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钴镍废料循环制备超细高纯钴镍粉体材料技术。
产业共生与链接技术与装备: 煤间接液化制油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泥关键技术与装备。
37
研发一批战略性关键支撑技术与装备,重点加强工业尾气中的CO2捕集和利用技术、资源高效清洁梯级综合利用系统技术等方面的攻关和研发,为陕西的循环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专栏10
需研发的关键技术与装备
减量化技术与装备:铅锌钒钛矿综合冶炼工艺及技术,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品关键技术,水泥、热电工业尾气中的CO2捕集与利用技术,饮用水复合微污染净化技术 ,燃煤汞污染、二噁英、VOC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再利用与再制造技术与装备:大型高炉煤层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技术。 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装备:陕南尾矿、渣资源化利用技术。
产业共生与链接技术与装备:大规模煤气化合成甲醇制烯烃技术,煤分级炼制清洁燃料技术,陕北地区侏罗系煤高效清洁梯级综合利用系统技术,煤基液体产品联合加工及煤液化残渣制取碳材料技术。
七、规划实施预期
(一)环境效益
规划“十二五”在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领域分期逐步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工程,规划的实施总体上会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将加快促进全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提高全省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确保我省生态环境安全。根据初步估算,至2015年全省设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将(二级处理,具有脱氮除磷功能)达到90%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20%左右;县(市、区)和107个重点镇级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处理,具有脱氮除磷功能)达到80%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10%左右;县
38
级以上城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上述污水再生利用途径的落实,可实现资源性用水大户火力发电厂新鲜水用量减少40-60%以上,建材企业新鲜水用量减少70%以上。果汁、造纸企业新鲜水使用量减少60-90%以上,减少COD排放量80%以上,节约废水处理系统能源消耗20-4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100%。
废钢渣、废铁渣、废矿石、尾矿、建筑固体废弃物及给水处理厂污泥的再生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相关行业对新鲜砂石、矿产资源及化学药剂的使用,而且可以同步减少工业固废的产生量。预计在“十二五”末期,通过资源化实现实现废钢渣、废铁渣产生量减少50%以上;废矿石、尾矿产生量减少10-20%;建筑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减少10-30%;给水处理厂污泥净产生量减少90%以上。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省城市及杨凌示范区全年优于二级空气天数达292天以上;环保重点城市(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延安)市区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余设区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较“十一五”末有所下降。受保护国土面积较2010年有所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43%,森林蓄积量达到4.7亿立方米;国家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比例达到50%以上;环境问题突出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到2015年,全省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以上,
39
因此,循环经济将带来可观的新创经济效益。
(二)资源产出效率和节能降耗效益
循环经济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大量消纳各种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生活废弃物,从而减少对一次资源的需求。因此通过本规划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实施,不会对我省资源的供需状况产生不利影响。资源产出指标包括水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和矿产资源产出率提高比例等。规划中资源产出指标是以全省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稀土矿、磷矿、石灰石、沙石等)进行计算。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业产品加工度提高,附加值提升,势必带来资源利用率上升,资源产出率提高。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可充分保证上述资源产出指标的完成。初步测算到2015年,我省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提高比例、能源产出率年均增长分别为0.98%、3.5%。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计划到2015年,全省单位GDP能耗降低16%,年均下降3.42%,由2010年的1.129吨标准煤下降到0.95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工业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预计“十二五”节能量3300万吨标准煤,年均节能660万吨标准煤。
40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手段,通过出版物、公益性广告、展览会、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循环经济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教育部门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保洁光荣、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形成全民参与循环经济的良好局面,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和扎实的群众基础。
建设教育宣传基地。加强对典型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的宣传,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循环经济特征明显的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搭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平台和教育培训基地,增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感性认识和直观感受,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41
(二)完善地方法规
认真贯彻执行《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建立和完善我省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陕西省清洁生产条例》、《陕西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陕西省节约用水条例》、《陕西省政府绿色采购与居民绿色消费实施办法》等法规,形成较为完善的地方性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
(三)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合理确定全省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制订和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开展排污权转让交易,使环境容量得到优化配置。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严格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制度。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严格足额征收排污费;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修改完善现有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征收生态补偿基金,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建立节能节水产品审计监督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能源审计和对标活动,强化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
42
品、绿色标志食品、有机标志食品和绿色企业管理,建立国际认可的“可循环”产品标识;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包括产品认证、企业认证、质量监督和诚信监督等方面制度。
建立指标评价、统计核算、考核奖励制度。各地、各重点行业结合各自实际,加强对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统计核算体系进行研究,定期对能耗、水耗、“三废”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指标执行情况,进行指标评价、统计核算和考核奖励。
(四)完善政策体系
加大财政支持。探索建立陕西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扶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把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纳入各级政府年度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省级财政逐年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重点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重要产品开发、清洁生产、各类示范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重点项目。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将节电、节油、节煤、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予以采购。
落实税收优惠。认真落实国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产
43
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废旧物资交易行业的发展。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依法给予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优惠。
完善价格政策。物价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用水阶梯式价格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收等标准,鼓励企业实现“零排放”。扩大峰谷分时、丰枯电价执行范围,对光伏发电、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按照国家可再生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规定执行。对国家明令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盲目发展,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
拓宽融资渠道。贯彻落实国家四部委《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意见》精神,对列入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园区、企业和项目,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并做好金融服务。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投资、引进外资,支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44
(五)强化技术支撑
搭建技术平台。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示范企业,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孵化平台,解决关键集成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大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链接等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鼓励和保护企业自主创新,有实力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打破中小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进入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延长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奠定循环经济发展良好的微观基础。
实施人才工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资源,联合培养培训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循环经济领域项目管理和节能、节水及生态研究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的培训。引进一批具备循环经济理念的高层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包括工资薪酬、福利待遇、股份分配等在内的激励机制,为陕西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六)严格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区、各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
45
度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循环经济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各级发展改革和经贸部门要加强与工信、环保、科技、国土资源、建设、水利、农业、财政、税务、质检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安排部署循环经济发展重大事项,及时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落实责任主体。地方各级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体,要切实做好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工作,把规划的目标、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综合平衡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牵头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及工业企业节能、节电、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工作;环保部门负责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排放许可证制度,牵头控制污染物排总量及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农业部门负责做好农村沼气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建设部门负责建筑设计、材料革新、建筑节能等建筑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国土部门负责土地和矿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相关工作;统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评价和统计系统,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各级财政、税务、商务、质检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范围积极做好规划、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
46
正在阅读:
德育教育部分目录索引01-27
2018电大专升本钢结构判断题汇总01-17
那次我成功了作文400字06-21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HJT354--200704-09
天然气锅炉验收报告12-06
(人教pep)六年级英语下册教案Unit1(第四课时)07-23
中南光电光伏发电接入系统方案06-30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陕西省
- 发展规划
- 循环
- 图文
- 经济
- 十二五
-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1-4课
- 生字表带拼音
- NEC笔记本电脑装win10图文详解
- 2016年4月份考试作业房地产评估第3次
- .天鹅、大虾和梭鱼第一课时导学案 - 图文
- 东风尖头140自卸汽车改装设计
- 居民代表选举委员会会议主持词
- 推荐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选题辑课练10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 图文
- 标准成本法
- 金融风险
- 2015年南通市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试题答案
- 2009年高考数学(文)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 2015年专技人员公需培训练习题十二(含答案)
-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卷理及答案 doc
- 醋泡鸡蛋 小偏方治大病
- 祁阳县龚家坪镇中心幼儿园综合楼工程招标文件 - 图文
- 桥梁钢筋设计数量计算
- 从英汉动物习语看中西文化异同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陈代谢与酶知识点整理
- 咳嗽憋气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