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病2

更新时间:2024-06-12 14: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水稻病害:

1.简述稻瘟病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防治上的关键措施。 发病条件1.寄主抗病性差异

2.气候条件:温度:白天30℃,光照14小时,夜间20℃

稻株易感染稻瘟病。叶面有水滴水膜存在,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 天气:阴天、多露天气利于孢子传播。 光照:阳光直射下孢子不能萌发。

3.栽培管理 施肥:合理的C/N比值,提高K/N比值;

平衡施用N、P、K肥;磷钾肥也不能施用过多 施肥做到:适时、适量、不多、不晚。 氮肥多、无机氮多利于发病; 硝态氮比铵态氮更易诱发稻瘟病。 灌水:应做到:分蘖期浅灌勤灌,

分蘖末期适时、适度晒田 后期湿润灌溉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2.加强水肥管理3.清除病残和染病寄主4.种子消毒 5.药剂防治

2.稻白叶枯病菌的越冬场所和传播途径是什么?应怎样防治? 越冬场所:病稻草和稻桩、稻种

入侵途径:病菌一般从水孔和伤口侵入。入侵途径不同,引发病症也不同:典型叶枯症:多从叶片入侵 系统凋萎症: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 综合防治1.杜绝种子传病,严格种子消毒2.选用抗病品种3.培育无病壮秧4.加强水肥管理5.处理病稻草6.药剂防治7.生物防治

3.试分析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因素与病害循环之间的关系、设计防病的主要措施?

当温度适宜发病及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措施利于病原菌越冬时,则病害越冬容易,使病害易于流行。

防治措施:1.杜绝种子传病,严格种子消毒2.选用抗病品种3.培育无病壮秧4.加强水肥管理5.处理病稻草6.药剂防治7.生物防治 4. 简述叶稻瘟病的四种病斑类型症状特点及其意义。

①白点型: 白色,多为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发生在感病品种的幼嫩叶片上。 ②急性型:病斑针头至绿豆大小,暗绿色,近圆形,后逐渐发展为纺锤形。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③慢性型: 病斑纺锤型,有“三部一线”特征

④褐点型:斑小,限于叶脉间,褐色,外围有晕圈,无分生孢子。 5. 水稻纹枯病的病菌主要在哪些场所越冬?在田间病菌靠什么扩展蔓延? 越冬方式及场所:

?土壤:主要以菌核形式; ?病 稻 草 ?杂草寄主残体

传播与侵染:越冬浮核随水流传播并附于稻株叶鞘或叶片上,萌发菌丝从叶鞘缝进入叶鞘内侧并产生附着胞,从气孔或直接表皮入侵。发病后长出的气生菌丝在株丛间蔓延再侵染。

?株丛间横向扩展:主要在分蘖至孕穗期。 ?向病株上部纵向扩展:孕穗至蜡熟前期。

6. 试从稻瘟病和纹枯病的病害循环和流行特点比较两病的防治策略和方法。

水稻纹枯病从秧苗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发病最盛。此病主要危害水稻叶鞘 叶片,严重时病菌可侵入茎秆饼蔓延至穗部。

防治:1.农业防治 选用耐病品种 栽培管理(合理施肥:以家肥为主,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促进早发,避免过度施用N肥,防止后期徒长。合理排灌:以水控病,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 的原则,提高水稻抗病力。)

2.药剂防治喷药时期及防治指标:防治纹枯病把握施药时期最重要,过早过晚药效都不理想。

水稻稻瘟病防治上的关键措施: a.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杂交或集合选育:用抗谱广、抗性稳定的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育种。或将多个垂直抗性基因转入丰产品种中培育水平抗性品种都是抗稻瘟品种选育的途径。

抗病品种合理使用

不同垂抗品种搭配种植、轮换种植,多个垂抗性品种的间、混种植耐病品种(tolerant varieties)

新品种引进:要经过引、试、繁三阶段。

b.加强水肥管理:用水原则“浅水栽秧,浅水分蘖,够苗晒田,足水孕穗,浅水扬花,湿润壮籽,黄熟落干”;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施硅镁肥(如:草木灰等)。

c.清除病残和染病寄主

d.种子消毒:用401、402抗菌剂或多菌灵、福美双、浸种灵等浸种,浸后催芽。

e.药剂防治:抓住感病生育阶段,适时防治

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a感病品种(感病程度、感病品种种植面积) b毒性小种种群数量 c气象因素及水肥管理

第二章 小麦病害:

1.小麦三种锈病的症状及病原形态特征有何异同? 三种锈病症状 危害部位 条锈病 叶锈病 秆锈病 叶片为主(叶鞘、叶片为主(鞘、秆茎秆叶鞘为主,也茎秆、穗也危害) 少见)冬孢子堆生危害穗部 于叶鞘、茎秆上 最小 居中 狭小至长椭圆 圆形至长椭圆 鲜黄 橘红 虚线成行(幼叶上散乱无规则 呈轮状) 开裂不明显 开裂一周 小 狭长型 黑 基本成行 不破裂 夏孢子堆 大小 形状 颜色 排列 最大 长椭圆至长方形 深褐,咖啡色 散乱无规则 表皮开裂 冬孢子堆 大小 形状 颜色 排列 表皮开裂 大开裂,并向两侧翻卷 小 大 圆形至长椭圆 长椭圆至狭长型 黑 黑 散生,叶鞘上略成散乱无规则 行 不破裂 破裂,表皮向两侧翻卷

病原菌均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学名分别为:

??条锈:条形柄锈小麦转化型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 国内外均无转主

??叶锈:隐匿柄锈菌小麦转化型P.reconditaf.sp.tritici 或P.reconditavar.tritici唐松草、小乌头、牛舌 草、铁线莲转主

??秆锈: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graminisf.sp.tritici

或P.graminisvar.tritici小檗、十大功劳转主 2.简述锈病流行过程及其发病条件的影响。 条锈病病害循环:

?周年循环世代:依靠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 起作用。

?周年循环阶段:条锈病周年循环分 四个阶段:越夏,秋苗侵染越冬,春季流行 条锈病发病因素

条锈病的流行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气候条件。

?品种抗病性:大面积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一个关键因素。 ?菌源:如秋苗发病重,冬季又比较温暖,有利于菌源积累。 ?气候条件: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 叶锈菌病害循环

叶锈菌靠夏孢子世代完成侵染循环,夏孢子通过气孔入侵小麦秋苗,并在秋苗上越冬,春季不断进行再侵染。小麦收获后,病菌在广大麦区的自生麦苗上越夏。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抗病性、病原菌的致病性、越夏越冬、生理小种及春雨的多少有关,春雨多、湿度大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小麦秆锈病病害循环

春季冬孢子产生的担孢子侵染小檗和十大功劳,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侵染小麦产生后产生夏孢子进行再侵染,最后产生冬孢子进行越冬越夏。我国病菌主要以夏孢子世代(西北春麦、胶东和淮北冬麦自生苗越夏)完成周年循环(吴友三等,1996)。

3.设计小麦锈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

?基本思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建立小麦条锈病持续治理机制,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策略,以越夏区治理为基础,以冬繁区控制为关键,以流行区预防为重点,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技术路线:以生态区为单元,配套组装关键防控技术。 1.建立预警系统和异地监测网: 国家级越夏区 省市级冬繁区 区县级流行区

2.选育和推广抗锈良种,实行抗病基因品种合

理使用与布局:种植与越夏区和流行区不同抗源的抗病品种:根据生态区域特点,每个生态区域推广种植不同抗性品种5个以上(多基因抗性、抗多种病害品种、不同生育期抗性品种、品种的合理轮换),防止品种单一化。目前已知的抗条锈基因:Yr1、Yr2、Yr3??系列52个。 3.综合治理越夏基地(新小种策源地):

退麦改种:在病菌新小种产生的策源地(陇南海拔1400-2000米麦区,川西北1800-2800

米麦区),实施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退麦改种,因地制宜发展油菜、豆类、薯类、中药

材、蔬菜、青稞等,逐年减少高海拔区域小麦种植面积。 推广小麦与其他作物的间套作,铲除自生麦苗,合理调节播期

4.科学用药小麦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降低秋苗感染率和减少早期菌源。 三唑酮等按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拌种 多效唑用量不能超过种子量的0.1%。 注意:用药量,否则影响出苗、抽穗。

?实施带药侦察、早期预防 ?苗期、拔节至抽穗期喷雾防治

5.加强栽培管理

①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以降低秋苗发病率,减少早播冬麦区向相邻地 区传播的菌源量。

②加强水肥管理:施足基肥,早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南方麦区注意开沟排水,合理密植,降低湿度;北方麦区要注意灌溉。

4.小麦上重要的黑穗(粉)(腥黑穗、杆黑粉、散黑穗)病的症状及病原形态特征有何特点? 散黑穗病症状

?主要为害穗部,病株比健株矮,抽穗略早。

?最初抽出的病穗外面包有一层薄膜,不久自行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大部分病穗整个穗子变为黑粉,即冬孢子。也有少数小穗仍为健全的,留在穗子的上半部。 病原特性

?小麦散黑粉菌Ustilagotritici

?大麦裸黑粉菌Ustilagonuda

小麦散黑粉菌能侵染小麦和黑麦,不侵染大麦,而大麦散黑粉菌只侵染大麦。

?两菌形态相似。冬孢子球形至近球形,偶有不规则形,褐色或棕褐色,半边色深, 另半边色浅,表面有微刺。

?小麦黑粉菌萌发时,由色泽较浅的部分伸出先菌丝。先菌丝产生分隔,形成4个细

胞,每个细胞分别生出单核的分枝菌丝。只有异宗的+、-单核菌丝融合后产生的

双核菌丝才具有侵染能力。 小麦腥黑穗病症状

病株一般比健株矮小,分孽增多。

病穗略显暗绿色,颖壳和麦芒稍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病粒比好麦粒粗短,初为暗绿色,以后变为灰黑色或淡灰色,外面包着一层灰白色膜,里面充满鱼腥味的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所以俗称腥乌麦或臭黑疽。 病穗常有鱼腥味 病原特征

?网腥黑粉菌(Tilletiacaries=T.tritici),厚垣 孢子表面有网状花纹。

?光腥黑粉菌(Tilletiafoetida=T.laevis),表面 是光滑。

?冬孢子萌发时,产生不分隔的管状担子,顶生线形单核的担孢子。不同性别的担孢子结合成“H”形,形成双核体。

?低温有利于病菌冬孢子的萌发,高温、高湿则不利,最适温度为16~20℃。

?光照可以刺激冬孢子的萌发 ?小麦秆黑粉病

?症状:茎、叶和叶鞘产生与长条形冬孢子堆,略隆起,灰白至黑色,老熟后组织纵裂,散出黑色粉末。病株矮化、扭曲,不能抽穗或抽畸形穗。 ?病原:冰草条黑粉菌(Urocystisagropyri)引起。除小麦外,尚能侵染18个属的禾本科杂草,有明显的寄生专化型。 ?

5.三种黑穗(粉)病的侵染方式各具何特点?设计综合防治措施。 散黑穗为典型的种传病害,小麦扬花时,病菌的冬孢子随风传到健康穗上,侵入潜伏在种子胚内。当年不表现症状,当带菌的种子萌发时,菌丝体随上胚轴向上生长直至侵染到穗部,产生大量冬孢子形成黑穗。

当年病穗发生轻重与上年小麦扬花期雨水多少呈正相关,雨水多就重,反之则轻。

小麦腥黑穗病只能侵害未出土的幼芽,从芽鞘侵入并达生长点,最后侵入分化的幼穗,在子房内形成厚垣孢子。

小麦秆黑粉病通过种子、土壤和粪肥带菌传染。小麦种子萌发后,由双核菌丝直接侵入胚芽鞘,蔓延到幼苗生长点附近,随植株的生长而系统发病。 黑穗病综合防治

1.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田(种子田远离大田300米以外),及时拔除病株进行销毁,施用净肥,实施轮作,适当调节播期

2.严格检疫:禁止中国未发生的一些黑穗病随种子带菌进入。

3.种子处理:1%石灰水浸种或冷浸日晒:药剂拌种:粉锈宁拌种(0.2~0.3%) 6.简述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及病害循环,怎样防治?

麦类全蚀病症状:仅限于小麦根部及茎基部受害。分蘖期病株矮小,基部黄叶多,病株返青迟缓,植株矮化,分蘖少,似缺肥状,拔出可见种子根和地下茎变成灰黑色。抽穗灌浆期病株茎基成“黑脚”状,地上表现为早枯和白穗症状。叶鞘内侧产生黑色颗粒状物。 病害循环

越冬越夏(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混杂于种子问和粪肥中越夏、越冬。也可以寄生的方法在自生麦苗、杂草寄主或其他寄主作物上存活,成为下季侵染小麦的初侵染源

?以菌丝体形式:

?腐生态:土壤、病残、粪肥或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中。 ?寄生态:自生麦苗、杂草和其他寄主上

?以子囊孢子形式:可引起侵染但作用不大。 发病:

?连作地发病重:从零星到严重发病,一般经

3~4年(土壤肥力高的6~7年)时间。

?轮作可减轻发病

?土壤肥力差,尤其缺磷发病重,铵态氮可减轻

发病而硝态氮则利于发病。

?自然衰退现象(TAD)

综合防治

(1)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 (2)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 菜等经济作物轮作。

(3)种植耐病品种

(4)增施腐熟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增加土壤根际微生物拮抗作用。 (5)种子处理:51-54℃温水浸种,托布津药液浸种,三唑酮药剂拌种 (6)药剂喷雾:苗、成株期三唑酮喷雾。

7.简述小麦纹枯病的症状及病害循环、发病条件、设计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纹枯病的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植株基部叶鞘和茎秆。 1.苗期发病:发芽时芽鞘受侵染后变褐死亡。出土幼苗3~4叶期现症,叶 鞘病斑梭形黄褐色或眼点状,最后导 致基部茎节腐烂,根系褐变干腐,地上部矮小,叶片小而挺直,不抽新叶,呈暗灰蓝色的小老苗。不久连片猝倒而死亡。远看呈秃斑状,故有“鬼剔头”之称。

2.中后期症状:病斑梭形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外围有明显的棕褐色环圈。后期病株中下部叶鞘的病斑表面形成许多散生的、球形或近球形的褐色的菌核。菌核有少量菌丝与叶鞘组织相连,较易脱落。 病害循环

1.菌核越冬:土壤、病残、杂草菌核、菌丝体形式越冬。菌核有二次萌发特点。 2.寄主、宿主植物:显症作物(马铃薯)与一些隐症作物及杂草等,可使田间菌量积累。因此,以马铃薯为前作的小麦,纹枯病一般较重。

3.带菌土、肥:小麦纹枯病在田间有2个高峰期,即冬前秋苗期和翌春返青拔节期。

4.担孢子的作用:可形成担孢子,并能再侵染,但作用不大。 发病因素

1.温度 当日均温度在10℃以下,30℃以上,病害发展缓慢甚至停滞;20~25℃时则迅速发展。所以,春季低温寒冷,秋季温暖,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发病。 2.栽培措施

●播种早、密度大,施氮多,冬苗旺或麦田草 害严重,发病重。

●土壤或田间湿度大,连作田发病均较严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hg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