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30 18: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研究(马斌)

绪 论

一、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研究综述

国外对教科书课程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相对比较完备。我国关于教科书资源的研究主要包括教科书课程资源的概念、分类、开发和利用途径等方面。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科书资源的研究进一步受到重视,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热点。这几年也取得一些重大的研究成果,如:刘军教授在其专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中列专章对历史教科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进行了论述;齐健主编的《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结合教学案例谈到教科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做法。论文方面:《作为学材的历史教科书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赵亚夫,2007),《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宋忠芳,2007),《高中新课标历史教科书使用的调查与思考》(孙才周,2007) 《理解创造:我对整合处理教材的一点看法》(曹卫东2009),《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教科书的辅助版块》(徐圣伦,2009),《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 问题》 (周明学,2009),《利用教材图片优化“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思考与尝试》(范从华2009),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姚锦祥2009),《整合课程资源的方式和原则》(王生2009)等。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它们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体现在如何整合、取舍教科书资源,注重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微观研究,注重教科书资源利用与新课程理念的结合。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缺乏深入研究,研究教科书资源的开发多于利用,利用研究的系统性、实践性不强。第二,关于教科书资源利用的研究方向也往往侧重于从教师出发,忽视了对于学生状况的研究,缺乏学教的统一性研究。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对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已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历史教科书视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或者至多加上几幅历史挂图而已。在这样的狭隘课程资源观支配下,历史课被学生看成“死背”而无趣的科目也就顺理成章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教科书不再是权威,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

史课程教学的基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依据课标编写的新教科书大量增加了有关文化、科技、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历史教科书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呈现方式注重图文并茂,图片和文字相辅相成,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亲自体验、思考历史的活动。如人教版新教科书中,每课中都设有“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探究学习总结”等栏目。在每个单元安排了“引言”和“学习建议”,在每个模块又安排了“探究活动课”。同时新版教科书更加注重凸显现代教育新理念,它们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做到历史学科教学体系的完整与和谐。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工具”的功能。

新版教科书的体例变化丰富了教科书资源,突出了教科书的工具性,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更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对于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有着积极作用。

新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今后历史教师也将要经常参与地方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而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它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历史课程资源的支持。同时,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采取的是“保底不封顶”的策略,允许历史教学可以适当超标,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业发展留下较大的空间。为此,历史教师实施高中新课程,必须要解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通过对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研究,可以促使历史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的转变,从而提高历史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利用乃至开发的研究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来看,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教科书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入开展探究式学习,改变其学习的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本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常态课堂下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师对教科书资源的利用认识,让资源利用成为常态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自觉、自发的教与学的行为,让学生与教师得到共同的发展与提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得到全面发展。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所在。本研究以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

三、若干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资源

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狭义上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它是按照课程设置来编排,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专供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书籍,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来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方向,并通过阅读理解相关的内容。因此,教科书具有其它学习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科书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是一种基本的课程资(二)反思

反思,又译“反省”。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概念。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

源,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认识。人们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视为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本文采用美国教育家杜威对“反思”的定义: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爱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它们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 (三)对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反思

积极、仔细地审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教科书资源进行教学的情况,在总结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误区的基础上,提出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思路和策略及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以探寻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正确路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历史课程的改革和历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一章 目前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概述

一、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进展

本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出现了“一标(课程标准)多本(教科书)”的新形势,面对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不少教师初始感到很困惑。新课改推行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新课改专家对一线教师进行了多层次的培训。经过培训和实践,一线教师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逐渐形成,认识到教科书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而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它是教学的依托、凭借,但绝不是教学的全部,在认识上打破了教科书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神话,认识到历史教科书的资源性和工具性,开始从“教教科书”转变到“用教科书教”。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历史教师引领学生在“基于课标,超越教材”的认识高度上开展教科书资源的利用,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

方红峰.论教材选用视野中的教科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7)。

1.以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参考借鉴不同版本教科书,根据实际大胆整合优化教科书;2.注重发挥教科书的工具性,重视教科书资源的挖掘,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核心作用;3.利用教科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等等。总之,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填补教科书的不足,丰富教学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教学实践环节,来达到合理建构和优化课程资源的目标。

二、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误区

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是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决定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以上所述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一些进展还没有成为广大教师的普遍行为,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的利用现状还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科书资源利用的盲目性

即在教学中,不能针对历史课程目标而选择相应的教科书资源为其所用,以及对教科书资源的功能特点认识不清就随意利用。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而有的历史教师一味地通过表格的形式比较各国政治制度的差异,忽略了结合各国历史背景认识各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对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专题中中共的一些重大革命斗争,不少历史教师惯于利用教科书文字表述,而疏于利用教科书图片资源让学生读图识史,尤其是地图,其结果是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事件的地名,大大削弱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甚至造成低效或无效。

(二)教科书资源利用的单一性

即表现在教科书资源的利用不全面、不充分,无论是利用内容与形式仍比较单调。就教科书资源利用的内容而言,多偏重于历史学科知识的利用,而忽略对师生能力、方法、情感交流、过程体验等资源的利用。就教科书资源利用的呈现方式而言,多偏重于文本资料,甚至只把教科书正文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固化,而对于教科书辅助系统,如课后活动探究、学思之窗等教科书资源载体形式则利用不够。

(三)教科书资源利用的单向性

主要表现在多由教师利用教科书资源,很少或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利用教科书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科书资源进行讲解比较充分,而激励学生亲自去利用、体验、反思教科书资源,并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做得较少。学生缺少体会课程资源、发现自身的“亮点”、“闪光点”和“思维的火花”的机会,难以充分利用教师的经历、经验,去思考学习和反思教学。

(四)教科书资源利用的片面性

即反映在教科书资源的利用上,不能很好兼顾历史教学效果、效率、效益三者

的统一,偏颇一方或顾此失彼。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的古代中国发达的手工业时,课堂上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了丰富的手工业图片信息,无疑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但学生未必能领会和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并实现内化,实际上削弱了历史教学效益。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在参与探究、互动交流和实践活动中的感受、领悟和体验,有助于达到教学效果。然而,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或物力,则会降低教学的效率。

三、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误区的原因

研究高中历史教科书资源利用的误区及其存在的原因,是为了突破瓶颈,更好地利用教科书资源推进新课程改革。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误区存在的原因: (一)教科书的问题

新课改下,历史教科书出现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等不同的版本。新版教科书无疑存在着种种优点,以2007年人教版为例,经过修订后教科书尽量加强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淡化知识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避免相同历史内容的重复,便教利学,努力体现课改精神。但在关注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教科书的创新不够科学合理。教科书编写者将中国史编写放在世界史编写的大框架下,尝试撰写真正具有通史性质的教科书,以增强历史应有的整体性和时序性。但中西历史的交叉混编超越了学生认知的基础,难度加大,忽视了教科书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改革的步子迈得太大。对学生而言,很难说新版教科书时序性是强了还是弱了,更何况新版教科书依然存在着时空概念的混乱。诸多专家点出了其弊端,如“专题体裁的中外合编,打破了时序,打破了中外,放在必修课中,难度很大,对于体现基础性教育目标来说,不大合适”。①

人教社07年新版教科书对教科书的容量进行了较大的压缩,比起第1版和第2版来说,已经大大瘦身,保证了教学进度和教学的有效性。但新教科书的编者过分强调了压缩,从而导致某些知识点的叙述过于简单,或一带而过,或干脆删去,为学生正确理解和形成认识增加了难度。高中历史的要求比初中历史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注重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把某些说明性的文字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的某些知识删去,恰恰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困难。过多的知识压缩,不利于学生理解,也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反而导致教师和学生死扣书本结论。知识压缩以至于一些课标要求在教科书内容中没有得到体现,如君主专制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等等。 (二)教师的问题

王世光.论“中外合编”[J].历史教学,2008,(21):4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hd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