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课堂笔记(全)

更新时间:2023-10-31 14: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57常用字 1愛

愛 爱,本义,行貌。形声字,从夊suī?声。?,慈爱的古字。

2謗

謗 谤:背后议论别人。形声字,从言旁声。 幣 币:礼物。形声字,从巾敝声。

3幣

4斃 斃 毙:倒下。形声字,从死敝声。按:《说文》从犬敝声。 5兵 兵 兵:本义兵器。会意字,从廾从斤。 6除 除 除:本义宫殿的台阶。形声字,从",余声。

7黨 黨 《说文·黑部》:“不鲜也。从黑,尚声。”党:居民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

8貳 貳 本义副,居次要地位的。会意字。从贝从弍。 9訪 訪 访:咨询。形声字,从言方声。

10憤 憤 憤(愤):本义郁结于心。形声字,从心賁fan声。 11糞 糞 粪:扫除。会意字,从廾。 12羹 羹 羹:带汁的肉。会意字,从羔从美。 13購 購 :悬赏征求。形声字,从贝冓声。 14館 館 馆:客舍。形声字,从食官声。

15國 國 國(国):本义都城。会意字。从或从囗。 16恨 恨 恨:遗憾。形声字,从心艮声。 17給 給 给:供应,使充足。形声字,从糸合声。 18憐 憐 怜:爱。形声字,从心粦声。 19賂 賂 赂:赠送财物。形声字,从贝各声。 20勤 勤 勤:辛劳。形声字,从力堇声。

21窮 窮 窮(穷):本义尽头、完结。形声字,从穴躳(躬的异体字)声。 22去 去 去:离开。会意字,从大从凵qiàn。按:未采用《说文》的形声字说法。

23勸 勸 勸(劝):本义勉励。形声字,从力雚声。 24乳 乳 乳:人及鸟生子。会意字,从孚从乙。 25色 色 色:神情。会意字,从人从卪ji?。 26售 售 售:把东西卖出去。形声字,从口雔省声。 27樹 樹 樹(树):本义种植。形声字,从木尌shù声。 28睡 睡 睡:坐着打盹儿。会意字,从目从垂。

29塘 塘 塘:堤防。形声字,从土唐声。 30涕 涕 涕:眼泪。形声字,从水弟声。

31誣 誣 誣:本义说话虚妄不实。形声字,从言巫声。

32寫 寫 写:铸刻成(某人、物形状)。形声字,从宀舄qua声。 33臭 臭 臭:气味。会意字,从自从犬。 34淫 淫 淫:润。形声字,从水?声

35獄 獄 狱:本义争讼、案件。会意字,从言从?yín。

36逐 逐 逐:追赶。会意字,从辵从豕。按:未采用《说文》形声字说法。 37走 走 走:跑。会意字,从夭从止。

38表 表 表:裘衣有毛的一面。会意字,从衣从毛。 39策 策 策:马鞭。形声字,从竹朿声。 40端 端 端:站得直。形声字,从立耑声。

41綱 綱 纲:提网的总绳。形声字,从糸岡(简体冈)声。 42更 更 更:本义改变。形声字,从攴丙声。 43構

構 構(构):本义架屋。形声字,从木冓声。

44管 管 管:竹管。形声字,从竹官声。 45獲 穫 獲 声。

46及 及 及:本义追上。会意字。从人从又。 47集 集 集:本义群鸟停栖在木上。会意字。

48監 監 监:镜子。会意字,从皿。按:未采用《说文》形声字说法。 49來 來 来:本义麦子,假借为来去之来。象形字。 50臨 臨 临:俯视。会意字。未采用《说文》形声字说法。 51零 零 零:落细雨。形声字,从雨令声。

52佞 佞 佞:用花言巧语谄媚人。形声字,从女仁声。 53趣 趣 趣:催促。形声字,从走取声。

54然 然 然 :本义燃烧。假借为代词“然”。会意字。 55受 受 受:接受。会意字。从又。

56叔 叔 叔:拾取。形声字,从又尗声。按:郭沫若考金文,以为会意字。 57歲 歲 岁:木星。形声字,从步戌声。

穫 獲:猎获。形声字,从犬蒦声。穫:收割。 形声字,从禾蒦

58探 探 探:摸取。形声字,从手穼shēn(今“罙”)声。 59題 題 题:额头。形声字,从页是声。 60天 天 天:头顶。指事字。

61田 田 田:农田。象形字。 62行 行 行:道路。象形字。 63脩 修 脩 ān攸声。

64引 引 引:开弓。会意字。从弓。 65造 造 造 :前往。形声字,从辵告声。 66旨 旨 旨:味儿美。会意兼形声字,从甘匕声。 67質 質 质:抵押、抵押品。形声字,从贝斦zhì声。

68誅 誅 诛:谴责。形声字,从言朱声。 69主 主 主:火把。象形字。

70字 字 字:生孩子。会意字。从宀mián从子。

71報 報 報(报):本义按律定罪,判决。会意字,从?nia从",(古服字)。

修 脩:干肉。形声字,从肉攸声。修:修饰。形声字,从彡sh

72北 北 北 北:二人向背。会意字。 73被 被 被:被子。形声字。从衣皮声。

74布 布 布:麻布。形声字,从巾父声。 75裁 裁 裁:裁衣。形声字,从衣",声。

76長 長 长:长短之长。象形字。按:未采用《说文》会意字说法。 77采 采 采:采摘。会意字。 78承 承 承:本义捧,承载。会意字。 79誠 誠 诚:心意真诚。形声字,从言成声。 80錯 錯 错:镶嵌。形声字,从金昔声。 81達 達 达:道路畅通。形声字,从辵?nia声。 82當 當 当:两两相当。形声字,从田尚声。 83道 道 道:道路。会意字, 从辵从首。

84豆 豆 豆:盛食物用的器具。象形字。 85都 都 都:大城邑。形声字,从邑者声。

86發

發 发:把箭发射出去。形声字,从弓癹bá声。

87髮

髮 发:头发。形声字,从髟犮声。 封 封:本义堆土植树为界。会意字。 奉 奉:捧。会意字。

複 復 複 :有里的衣服,即夹衣。从衣复声。

88封

89奉

90複 復

復 :往而复来。从彳复声。

91概

概 概:刮平斗斛用的刮板。形声字,从木既声。 干 干:盾牌。象形字。

顧 顾:回头看。形声字,从页雇声。

92干

93顧

94官 官 官:官署。会意字,从宀从",duī。 95果 果 果:果实。象形字。

96好 好 好:女子美。会意字。从女从子。 97和 和 和:声音相合。形声字,从口禾声。 98機 機 机:弓弩的机关。形声字,从木幾声。

99即 即 即:本义就食。会意字。从皀jí(稻谷的香气)从人。 100極 極 极:房屋的正梁。形声字,从木亟声。

101閒 閒 间:门缝。会意字,从月从門。 102將 將 将:扶持。形声字,从寸酱省声。 103腳 腳 脚:小腿。形声字,从肉却声。 104節 節 节:竹节。形声字,从竹即声。 105介 介 介:夹。会意字,从八从人。

106金 金 金:金属的总称。会意字。按:后增加声符“今”。 107居 居 居:蹲坐。形声字,从尸古声。 108舉 舉 举:两手举东西。形声字,从手與声。

109絕

絕 绝:本义斩断丝线。会意字,从糸从刀从卩ji?。 狂 狂:狗发疯。形声字。从犬王声。

理 理:治玉。形声字,从玉里声。 立 立:站着。会意字。

利 利:刀刃锋利。会意字,从刀从和省。

流 流:水的流动。会意兼形声字,从水从?liú(有突然之义)?声。

按:未完全依照《说文》会意字。

110狂

111理

112立

113利

114流

115廉

廉 廉:房屋的侧边。形声字,从广yǎn兼声。 慢 慢:懒惰。形声字,从心曼声。 明 明:本义光亮。会意字,从日从月。 錢 钱:农具。形声字,从金戔声。

禽 禽:狩猎的对象。形声字,从禸roú今声。 身 身:孕妇的躯体。象形字。

勝 胜:胜任,经得起。形声字,从力朕声。 時 时:天时。形声字,从日寺声。

書 书:写。形声字,从聿(笔)者声。按:甲骨文是会意字。 術 术:路。形声字,从行求声。 斯 斯:把木柴劈开。形声字,从斤其声。 寺 寺:官署。形声字,从寸之声。 所 所:伐木的声音。形声字,从斤户声。

聽 听:用耳朵听取声音。从耳、?,壬声。按:甲骨文会意字。 亡 亡:逃跑。会意字。

116慢

117明

118錢

119禽

120身

121勝

122時

123書

124術

125斯

126寺

127所

128聽

129亡

130圍

圍 围:环绕。形声字,从囗韋声。 為 为:人牵象助劳。会意字。 偽 伪:人为的。形声字,从人为声。 文 文:纹理。象形字。 息 息:喘气。会意字,从心从自。

習 习:鸟反复练习飞翔。会意字,从羽从白。 鄉 乡:二人对食。会意字。 相 相:仔细看。会意字,从木从目。 效 效:呈献。形声字,从攴交声。

信 信:言语真实。会意字,从言从人。按:战国时代形声字,从言千

131為

132偽

133文

134息

135習

136鄉

137相

138效

139信 声。 140須

須 须:胡须。会意字,从彡从页。 緒 绪:丝的头。形声字,从糸者声。

陽 阳:阳光。形声字,从",易声。 要 要:人的腰。会意字。

141緒

142陽

143要

144益

益 益:水漫出来。会意字,从水从皿。 因 因:车垫子。象形字。

隱 隐:依靠;短墙。形声字,从",?声。 宇 宇:屋檐。形声字,从宀于声。

禦 御 禦 (御):本义祭祀以祈祷免于灾祸。形声字,从示御声。

御:本义驾驭车马。会意字,从彳从卸。

145因

146隱

147宇

148禦 御

149遇 150约 151張

遇 遇:不期而遇。形声字,从辵禺声。 约 约:束缚。形声字,从糸勺声。 張 张:安上弓弦。形声字,从弓长声。

振 振:举救。形声字,从手辰声。 直 直:正视。会意字。

152振

153直

154治

治 治:治水。形声字,从水台声。 子 子:孩儿。象形字。

作 作:起立。会意字,从人从乍。

155子

156作

名词解释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这语言所写的书。 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隶变: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对汉字字形结构产生了简化、讹变等方面重大的影响,使隶书成为古文字与金文字的分水岭。

异体字: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如:在俛仰之间,习其俯仰。俛和俯;他和佗

通假字: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于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馈,通假字,馈赠。

古今字: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如:“暮”这个字本来写作“莫”,后来写作“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莫”和“暮”是古今自关系。 六书(许慎的解释):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而取班固的次序。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四体二用:是清代语言学家戴震提出的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四体二用”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并被“章黄”学派沿用。他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能创造新字;转注和假借是对已有的汉字的运用,是用字之法。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学著作之一。作者东汉许慎。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该书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大约开始编纂于战国中后期,至秦汉时代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 《方言》 :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扬雄著,中国第一步方言词典,以通语解释方言,注意不同地域的语言差异。

《释名》:东汉刘熙著,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收录秦汉词语1500多条。体例仿《尔雅》,按词义的内容分卷,共分27卷。“释名”即解释事物的名字。全书用声训的方法解说各种事物的命名之源。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 江苏金坛人 《说文解字注》;朱俊声 江苏吴县 《说文通讯定声》;桂馥 山东曲阜人 《说文解字义证》;王筠 山东安丘人 《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高邮王氏四种: 《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又述闻》 《史记》三家注 :南朝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本义:词本来的意义。有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与字形相应的最早的意义。但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

引申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它与本义有着一定的联系。

偏义复词: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语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种复音词称为“偏义复词”,古人称“复

词偏义”或“连类而及”。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说文?口部》:“园,所以树果也。”“圃,所以种采曰圃”。偏重于“园”。

联绵词:由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解的双音节单纯词称为联绵词。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是两个音节的标志,它们各自的意义与整个词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例如:望洋,不是望着海洋。这个词见于《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意义是“仰视的样子”。 联绵词根据其自身的读音特点,又可以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双声叠韵联绵词,非双声韵叠联绵词。

同源词:出于同一语源,后来分化为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如:驴不胜怒,蹄之。名词活用作动词。

被动句:被动句是和主动句相对而言的,两者都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说的。主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是受事。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意动用法:是指谓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主之谓结构:连词“之”连接主语和谓语,使句子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作别的成分。

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亭午,中午;夜分,半夜;曦,太阳;月,月亮。

互文:将两个句子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组织在一起,语义上相互呼应、补充,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互文”,也叫做“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委婉:委婉是指用婉转含蓄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自己思想的修辞方式。如:坐乃更衣,稍稍去。

割裂:割裂是古代的一种修辞手法。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而意义取自其他部分或者意思发生变化。比如“行行向不惑”,不惑,取自《论语》“四十而不惑”,意为“四十岁”。

形训: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我国第一部训诂学范围的形训著作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如:分,从八从刀

声训: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以词的声音推求词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缘由。声训的典范制作是东汉刘熙的《释名》。如:“房,旁也,室之两旁也。”。 因声求义:

集解: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如:三国 魏 何晏 《论语集解》。汇合“经”与“传”,为之解释。如: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疏(正义):疏,本义“开通”。疏,不仅注释正文,而且对古人的注解进行再注解。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称为 “正义”。如:孔颖达《五经正义》。如:《诗经》: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 正义:

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在训诂学中,指补充和订正“传”,如郑玄《毛诗笺》。 互训:

右文说:右文说”是一种从声旁推测汉字意义的注释方法,它对字义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类”的概念,一个是“义”的概念。认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意思是形声字的意符(左文)仅仅表示事物的类别范畴,它的声符(右文)才是“意义”所在。它的因“声”求“义”使人们看到形声字的声旁除了标音之外,还可以为字义的解释和来源作出提示。

十三经:《毛诗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周易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孝经注疏》、《《经典释文》、《尔雅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文献典籍,流传到现在的版本主要是清代阮元的主持的校勘。包括:《毛诗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周易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孝经注疏》、《《经典释文》、《尔雅注疏》。汉代人对这些经典的注解及后代对这些注解的再注解,加上唐陆德明对这些经典的注音《经典释文》,统称“十三经注疏”。

衍文:是古籍校勘中常用的术语。衍文,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简称“衍”,也叫“衍字”。

脱文:是古籍校勘中常用的术语。脱文,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简称“脱”,也叫“夺”或“夺字”。 异文: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普遍最重要的注音方式,兴起于汉末。唐代以前称“某某反”,唐代以后称“某某切”。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的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称“某某反”(或“翻”)或某某切。如《广韵?麻韵》誇,苦瓜切。

直音: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注音方式。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盹”。

如字:指明异读词读音所用的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见的读音叫本音(如字),其余的读音是变读。

叶音:古人在研读古诗过程中,对不押韵的韵脚字任意改读,以求押韵,这种情况称为叶音。这是否定字词读音客观存在以及字词读音具有随历史发展而演变的特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 。

破读:是用读音的改变(包括声调的改变)来体现某字在某处词性、词义或者用法有所变化。其规律一般是把原来的声调读成去声。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存在。如 “重复”与“重要” 、“好坏”与“爱好” 、“音乐”与“快乐”、“厌恶”与“丑恶”等等。

四声别义: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相同或者不同汉字,而意义相关的同源词。这些词之间是存在语法意义、词汇意义的差异。比如“长”字,既是长短的“长”,

又是长幼和“长”。陈列的“陈”和行阵的“阵”。

读若:是古代注音术语之一,一般只用来注音,也可以用来说明通假字。如: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补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三十六字母:唐朝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印度梵文的音理,制定了30个字母。到了宋代,发展为36个。这三十六字母,大体上代表了唐末宋初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36个字分别是: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全浊声母:

平水韵:王文郁《平水韵略》将《广韵》中同用的韵合起来,成为106韵。《广韵》分韵细密,从审音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宋代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宋壬子年间,公元1252年),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后又经王文郁《平水韵略》合并成106韵。“平水韵” 是后代作诗押韵的标准,又叫做“诗韵”。 阴声韵:包括元音韵尾的韵和没有韵尾的韵。《广韵》一共有26个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韵尾[m][n][ ]为韵尾的韵。 入声韵:以[p][t][k]为韵尾的韵。

平分阴阳:是《广韵》声调与现代声调的变化的规律之一。《广韵》的平声不分阴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是从中古(亦即《广韵》的平声演化而来的。演化的规律是:中古全浊、次浊声母的平声字,今天读阳平调,如平、才、文等;中古全清、次清声母的平声字,今天读阴平调,如天、飞、东等。

古无轻唇音:指上古没有非敷奉微这组轻唇音,只有帮滂並明这组重唇音。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来的,他通过异文、谐声、声训、读若、反切、方音等大量语音材料中发现的定理。

古无舌上音:指上古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只有端透定泥这组舌头音。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来的,他通过异文、谐声、声训、读若、反切、方音等大量语音材料中发现的定理。

上古30韵部:之职蒸 幽觉冬 宵药侯屋东 鱼铎阳 支锡耕 歌月元 脂质真 微物文 缉侵叶谈(阴声部 入声部 阳声部) 阴阳对转:同类的韵部由于主要元音相同,阴声韵和阳声韵可以互相通转,叫阴阳对转。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如:歌-元,支-耕,脂-真,鱼-阳,侯-东,幽-冬等。阴阳对转,可以解释谐声偏旁,可以解释通假,可以解释合韵。比如:“侍”,在之部,而同谐声偏旁的“等”,在蒸部。

简答

什么叫“隶变”,简述隶变的利弊。

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对汉字字形结构产生了简化、讹变等方面重大的影响,使隶书成为古文字与金文字的分水岭。

利:主要是简化。1)将篆文的圆转相连的笔划,分解成平直的不同数笔。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的写法。比如:火,在下写作“(四个点)”。心,在旁写作“竖心旁”,在下写作“小多一点”3)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结为相同的偏旁。例如泰、春、舂、奉、奏等五个字,在篆书中他们的上部都不尽相同的两个构件的组合,隶变之后都被同一个新的构件取代。

弊:汉字的意义不能从形体上加以表示。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相同点:都是以音同音近为必备条件的。

不同点:第一:产生的原因不同。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比如:何,疑问代词,借用“负荷”之字表示。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不用。比如: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原本就是写作“早”。2、第二,借字的性质不同。假借义可长期固定独立使用,但通假字的字义要完全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何”的假借义“为什么”“什么”是长期为“何”字所拥有的。“蚤”是否为“早晨”义,却依赖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举例说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异字同词现象。

不同点:1、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今字产生有时间先后,而异体字则一般是共时的。比如“辟”在前,“避”在后;“他”和“佗”产生同一个时代,两种写法都有。2、从读音上来看,古今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异体字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比如解—懈,只是读音相近,詠—咏,读音完全相同。3、从意义上来看,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不造成歧义。但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的意义不是完全对等的。比如:辟,可以有的意思很多,躲避,开辟,偏僻,譬如等等,而避,仅仅有一个躲避的意义。

举例说明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1、产生原因不同:通假字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如:“暮”这个字本来写作“莫”,后来写作“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关系,而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原来就是写作“早”。

2、性质不同:通假字属于同一个字表示不同的词,古今字属于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词。如为本义而造的字,如益—溢,前代古籍中的“益”就是表示水满而溢的意思。再如为假借义而造的今字,辟—避,前代古籍中的“辟”,就是躲避的意思。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分析词的本义(举例说明)?

1、分析字形,推断本义。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互有联系。这里的字形,指的是小篆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体。如:题,由它的意符“頁”,可知它的本义与头部有关,故可以确定“额”是“题”的本义。

2、通过语音,推求本义。有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联系,形成一组同族字或同源字。如:径、经、茎、胫,都有“长”的意思,所以字根“",”的本义是“细而长”。此只适用于有共同语源的词。 3、归纳文献材料,求证本义。如:救,《说文》:“止也。从攴求声。”这个解释是正确的,但我们看不出“止”和意符“攴(小击)”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归纳文献用例如“救火、救急、救灾”等知“救”表示止住危急或灾难义。

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1、连锁型。连锁引申,是词义的线性引申,由甲义引申为乙义,再由乙义引申为

丙义,如此环环相扣,单方向发展。如:理。治玉——纹理——条理——道理。1《说文》:“理,治玉也。”如《韩非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2《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3《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4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万无母子俱往理。”

2、辐射型。所谓辐射型引申,就是以某一意义为引申中心,向四面辐射引申出众多不同意义的词义引申类型。连锁型引申是词义的线形引申,那么不妨认为辐射型引申是词义的面性引申。如:节,木节,—关节—节气—节奏—节操—法度—节约。

3、综合型。综合型引申就是上面两种词义引申方式的交叉综合,情况要复杂一些。

大凡义项较多的词,其意义的引申方式几乎都是综合型引申。如: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一、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语法条件:宾语是疑问代词,如:谁、何、奚、安。如:敢问何谓也?汉代以后,疑问代词宾语逐渐由前置转为后置: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词前置。如:古人不欺予。(三)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一般称它们为助词。如: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四)介词宾语前置。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二、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它的作用是强调宾语,是一种修辞手段。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区别,举例说明。

(词性)。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如:驴不胜怒,蹄之。名词活用作动词。 兼类词:声音和字形相同,词义有联系。如: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莫之敢指;由“用手指向”还引申为“言语意义指向”,故孟子之言性,指性之本而言,表示的意思。

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句类型。

1、 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 有标志的被动。1)于字句。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屨。2)为字句。如:有一于

此,将为戮乎?3)见字句。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为?所句,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5)见?于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句。吾被尚书召问。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1、语气词“惟”的强调作用形成的判断句。如:尔惟旧人。

2、语气词“也”的确认作用形成的判断句。如:制,岩邑也。 3、动词“为”的判断句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副词“乃”“即”等的确定语气形成的判断句。如:吾乃良人。

5、判断动词“是”的形成。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不同也。“是”成为系词的三条标准:第一,摆脱语气词“也”,“是”字成为必要的成分。第二,系词“是”前面出现副词修饰。第三,系词“是”前加“不”表示否定,代替上古的“非”字的否定判断句。如: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②此必是豫让也。

举例说明什么叫割裂,汉语割裂造词有什么特点?

割裂是古代的一种修辞手法。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而意义取自其他部分或者意思发生变化。比如“行行向不惑”,不惑,取自《论语》“四十而不惑”,义为“四十岁”。

割裂造词容易形成复杂的词汇结构,有些词甚至跨越句法结构。 《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猗,本来是句尾的语气词。与“涟”不在同一个结构层次上。后来成为一词后,还改变了“猗”的书写形式。 晋 左思 《吴都赋》:“剖巨蚌于回渊,濯明月于涟漪。”

右文说的作用与局限。

1) 右文说的核心观点是形声字的声符有意义,右文说是一种从声旁推测汉字意义的注释方法,它对字义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类”的概念,一个是“义”的概念。认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意思是形声字的意符(左文)仅仅表示事物的类别范畴,它的声符(右文)才是“意义”所在。它的因“声”求“义”使人们看到形声字的声旁除了标音之外,还可以为字义的解释和来源作出提示。

2)归纳了声符相同的字的含义。 缺陷:囿于字形,尚不是对语言中的词进行研究,不适用于研究非同声符的同源字,右文说的推理方式是归纳而不是?

至少各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钱大昕是如何论证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

古无轻唇音:1、从古书异文上看,轻唇音和重唇音不分的。比如《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礼记·檀弓》引作“扶服救之”。说明“匍”“ 扶”同音。2、从上古的注音资料看,轻唇音和重唇音不分的。其一,直音,如“负音佩”;其二,反切,如“方,蒲郎反”,“便,方连反”。3、从汉字谐声系统看,轻唇音和重唇音很多是互谐的。比如:非:辈(非为轻唇音,辈为重唇音);分:盆(分为轻唇音,盆为重唇音);逼:福、辐(逼为重唇音,福、辐为轻唇音)。4、从方言读音上看,轻唇音读作重唇音。比如:厦门方言中“房”读作“旁”,没有[-f]音。

古无舌上音:1、从古书异文上看,舌上音和舌头音不分的。比如《诗经·鄘风·柏舟》:“髠彼两髦,实为我特。”《韩诗》作“髠彼两髦,实为我直”。说明“特”“直”同音。2、上古的注音资料看,舌上音和舌头音不分的。其一,譬况法注音资料,“冲,读若动”。其二,反切,“长,丁丈切”(长,知母字,丁,端母字)。3、从汉字谐声系统看,舌上音和舌头音很多是互谐的比如:登:澄(登为舌头音,澄为舌上音);堂:瞠(堂为舌头音,瞠为舌上音);“都:猪”都从“者”得声。4、从现代方言看,舌上音读作舌头音。比如:竹,厦门方言读为“都”。陈,读为“丁”,没有舌上音。

中古声调到现代声调的演变。

1)平分阴阳。《广韵》的平生不分阴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从中古的平声演化而来。演化的规律是:中古全浊、次浊声母的平声字,今天读阳平调,如平、才、文等;中古全清、次清声母的平声字,今天读阴平调,如天、飞、东等。

2)浊上变去。《广韵》上声字比现代普通话多。中古全浊声母字上声字今都变成了去声了。

3)入派四声。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调。如:白(並母字),敌(定母字);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去声。如:术(明母字),日(日母字);清声母入声字归入四声,无明显规律。

举例说明中古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的演变。

1)《广韵》有入声,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 2)《广韵》的入声字,塞音韵尾脱落,分别派入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面去了。

3)入声的演变有变化规律可遵循:1)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调。如:白(並母字),敌(定母字);2)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去声。如:术(明母字),日(日母字);3)清声母入声字归入四声,无明显规律。

上古韵部的分类。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之 职 蒸 第二类 幽 觉 冬 第三类 宵 药

第四类 侯 屋 东 第五类 鱼 铎 阳 第六类 支 锡 耕

第七类 歌 月 元 第八类 脂 质 真 第九类 微 物 文 第十类 缉 侵 第十一类 叶 谈

《左传》,杜预注(传曰),孔颖达疏(正义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hd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