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28 12:2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也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齐市第十八中学 张士芬

也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齐市第十八中学 张士芬

读过一个故事:一天,从幼儿园回来的孩子兴奋地向爸爸报告他学到的新东西。他拿着一把水果刀和一个苹果对爸爸说:“爸爸,你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吗?”父亲不以为然地笑着说:“除了果核还能有什么?”孩子把苹果拦腰剖开,拿到爸爸眼前说:“爸爸,里头有颗星星呢!”故事中的孩子因一次 “切错”苹果,发现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孩子的思维是灵动的、好奇的。一个小小的错误便打破了常规的思维,带来了新颖的发现。 看过一则报道:美国的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美学生平时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八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何所谓“思维定势”呢?即当我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原来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习惯影响。这些习惯常常带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指令性,自动地、执著地、不假思索地干扰甚至决定人们的思维样式,这种带有规律性的思维习惯就是思维定势。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常常阻碍孩子们思维的开放性,限制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将孩子的联想囿于狭小的空间内。使之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思维障碍。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思维,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让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呈现出新颖的活力。 那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试结合个人在教学中的点滴感悟,结合一些所见事例,谈谈粗浅见解。 一、主动思考,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受到权威定势的限制。即对课本、教师盲目信任,从而淡化主动思考的意识。因此,教者在教学时要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的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进而内化成自己的真知。当然,“疑”绝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方位辐射、透视问题的全部,让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去寻找更新的办法,提出新鲜的见解,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例如,学习《白杨礼赞》一文时,有同学提出,楠木不仅直挺秀颀,而且木质坚实,四季常青,枝叶如盖,它为什么不能作为某些具有可贵品质的人或可贵的精神品质的象征物,而被喻为“贵族化的楠木”呢?此时教者要鼓励学生疑,让学生明白只有疑,才能获得真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与老师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只有通过学生的认知去体验,才是学生真正得到的知识。

学生主动“疑”时,固然可喜。但若难以“疑”时,教者亦可引“疑”。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文中起关键作用的中心句:“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再引导质疑:你读了这个句子,你认为本句与课题及全文有什么关系?本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句中“招牌”这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在层层深入的质疑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议一议的方法,自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调动和发挥。

又如高尔基的《海燕》一文写到暴风雨来临前,海鸥、海鸭在“呻吟着”,难道它们生来就懦弱,没有勇敢、乐观的一面吗?通过质疑,改变了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触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尽力尝试力所能及的挑战,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融会贯通,活学善用,扩散思维。 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者在教学时要教育学生善于使已有知识进入“流通领域”能聚合、能分解、能跳跃、能嵌入,随意听从“调令”。这样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才不受具体情境的约束,保证思维有较高的流畅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丰富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因素及材料,进行有效训练,抓住教材中的“扩点”,进行补充、延伸,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异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疑点”进行求异思维训练。还可以借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学生扩散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

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阐析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我们能否有新的更恰当的解释呢?在今天,我们怎样才算得上有骨气呢?再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含义是“愉快”,这里的“愉快”与平时说的“愉快”含义一样吗?不同在哪里呢?又如对“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成语的理解,

有学生在讲解时用逆向思维否定了这句话,提出“不以规矩,也能成方圆”的论点,指出要破除旧的条条框框,以现代人的理念来发挥主人翁创造意识。还有对“开卷有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门弄斧”的逆向思维,都产生了新的认识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不断训练,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突破思维的定势,给他们以自由空间。让他们运用推想式、发散式、拓展式、研究式等方法,强化对旧知识的理解,增加旧认识结构的可利用性和条理性,实实在在地垒筑创新思维的支点,促进思维出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优化趋势。

三、比较阅读,强化感知,提升能力。

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方面鉴别异同或高低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中往往蕴含着发现,因此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要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通过纵向、横向比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广阔的佳境,促进学生去比较、去思考、去发现。

四、妙用辩论,转换角度,拓展创新。 辩论是通过对学习材料及已有结论的讨论、辨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首先要具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主动寻找疑问,不为经典结论所框死,摆脱成见和规范化的束缚,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对产生传统结论的背景条件进行多种排疑筛选,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辩论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第一,有明确的辩论点和目的,可以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展开辩论,以达到掌握教材、发现新知识的目的;第二,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结论不可武断,而要水到渠成。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同学认为愚公真愚,只知道移山,却想不到搬家;有的同学认为如果没有玉帝的帮助,愚公根本移不了山,这不能算是他的能耐,也有的认为移山所表现的只是一种精神,我便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翻阅资料,课后形成小组,讨论分析,从而明确多角度思考,可以拓展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思考。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勇于突破思维定势,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问题进行分析和

思考,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波动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易被思维的“怪圈”束缚,即使一时出现了“怪圈”,也会很快地从“怪圈”的迷津中觅到活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h4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