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4 15: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年级诗词

1、 观沧海

曹操(东汉末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实写:海水、山岛、树木、百草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动静结合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虚写:奇特想象,表现使人博大胸襟。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动态描写: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态描写: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感情基调:苍凉慷慨

主题: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作者决心统一

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看出)

写法: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 练习:

1、本诗作者 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 政治家 、军事家。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长,《观沧海》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观 树木 百草 秋风洪波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萧瑟的秋风吹来,草木摇动;海面上掀起巨浪,似要吞没宇宙。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此答案加上了想象)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互文 。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是好像,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1分)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1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1分)

1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

“何”(多么)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

苍茫动荡 巍峨 茂盛 汹涌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 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10、这首诗以“ 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题) 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15、诗中最能反应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几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写景:引发思乡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一帆悬”之小景传“两岸阔”之大景之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千古名句,含义深远。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抒思乡之情。

··············································································· 思想感情:这首诗由写长江的风景引出旅途的乡愁,抒发了诗人深切思乡之情。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对偶 练习:

1、《次北固山下》作者是 唐代诗人王湾

2、客路:旅途 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次:停泊 乡书:家书

3、“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两岸阔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4、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 思念家乡 的思想感情。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翻译: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的生活着哲理:同手法③)

②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结构上对仗工整。 ③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字“入”字赋予“海日”和“江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交替。

⑤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整齐美观,有音乐美。 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家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少于40字) 潮水涨满 ,两岸之间水面空阔,顺风远航,一面白帆高高扬起。

2

1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8、诗中 青山 、 绿水 等景物表明江上的春天已经匆匆闯入旧年。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 思乡 之情。从诗中看作者的故乡是 洛阳 。

10、有人将“海日生残夜”中的“生”误写为“升”请你为他解释一下用“生”的妙处。

“生”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太阳从大海上孕育而出的情状,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11、“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1分)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1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 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1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 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14、请从内容和情感上谈谈对尾联的理解

设问修辞,诗人自问自答,用“鸿雁传书”的传说寄托思乡之情。

3、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写动物, 动景 “早莺”“新燕”,扣住初春特点。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写植物, 静景 “乱花”“浅草”,扣住初春特点。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直抒喜爱之情。 绿杨阴里/白沙堤。

··············································································· 主题:本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喜悦)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 对偶、拟人 练习: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孤山寺”起,到“ 白沙堤 ”终,以 “ 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最爱 ”两字充分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 ,筑

建新巢。

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的精妙,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

什么?

3

“几处”“ 谁家” 是照应“早莺”和“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现了钱塘湖初春的

特点和对早春的喜爱,赞美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本诗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

春水初平、 早莺争树 、 春燕啄泥 、乱花迷眼、 草没马蹄 。 5、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能可贵;“啄”字写出了燕子忙碌而兴

奋的心情,用“争”“啄”两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勾画了一幅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动态画面,展现了初春万物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钱塘湖春景的喜爱。 6、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多,草的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

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7、理解“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写景,萧瑟、苍凉、凄清之景。深秋晚景图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抒情。游子思乡之情和孤苦寂寞之情。 断肠人在天涯。 ··························································

思想内容:这幅“游子思归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的一幅暮

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是抒发由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淋漓尽致 的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艺术特色:借景抒情,对比衬托(以“小桥—流水家”之乐景写游子悲哀之情) 练习:

1.是各种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深秋晚景图 衬托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 ___,秋思是散曲的___ ___。 5.《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6.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令 曲牌名 题目

5.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秋思之祖 6.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写景:春末夏初之景,渲染离恨伤感气氛。 闻道龙标过五溪。 叙事中蕴含对友人去荒凉之地的挂念。

4

我寄愁心/与明月, 抒情: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之深情。 随风直到/夜郎西。 手法:想象,拟人手法 托月寄情。(借景抒情) ··············································································· 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朋友的关怀之情。 名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运用奇特的想象,用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

的无限同情和关切。

2、译文

在树上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浣溪,辰溪。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练习: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唐代诗人,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2、题目中“闻”的意思是 听到 ,“左迁”的意思 贬官 、 贬谪(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 春末夏初 ,又渲染了 离恨伤感的气氛。

4、本诗中因构思奇特,感情深沉而流传千古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此诗首句写景,其作用是什么?(诗人为什么写杨花落、子规啼?) “杨花”象征飘零之感;“子规”象征离别之恨。写“杨花落”“子规啼”点名特定环境,渲染暮春气氛,表达了诗人因朋友遭贬的无限同情、牵挂与关切。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6、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诗的艺术特色。

诗人通过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运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同情与关切。

7、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方面作简要赏析。

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友人遭贬的同情与关切。 8、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本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表达了作者 悲苦哀愁 的心情。 9、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10、“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如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11、诗歌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三层意思?

①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②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③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6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实写,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虚写,设想重逢情景,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之深情。 却话巴山夜雨时。 ··························································

主题:本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感情的美好心愿。 艺术特色:1、虚实结合 2、 想象 3、 情景交融 字词: 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却:再 练习:

1、本诗选自《_李义山诗集_》,作者_李商隐_,_唐_代著名诗人。字__义山__,号_玉溪生_。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

离别愁苦(1分 ) 相聚的欢乐(1分) 3.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gh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