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6:59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考考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考向分析】

1、从内容上看,试题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物质性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2、从形式上看,选择题以体现类、原因类、启示类为主,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以及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知识的理解。非选择题以体现类、原因类为主,往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综合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 【重点、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学习方法和使用说明】

①背诵、默写主干基础知识,小组内相互检查;②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明确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③将复习中的疑问和收获进行整理写到反思栏中。 【知识链接】 辩证唯物论 实践观 【自主学习 课前案】

I、教材助读,梳理知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注序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后面的我的疑惑处,限时15分钟) 自主学习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 ,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 ,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 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 。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 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 的矛盾、 的矛盾,是贯穿人

自主探究 一、判断改错: (1)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变革。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5)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1

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规律: 的规律, ,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 和社会意识形态。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①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①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 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考点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发展的过程是 。 2.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 、 的矛盾运动中,在 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1)改革是 。 (2)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 , 使 。 (3)改革是发展 。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考点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考点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的概念 ①内涵: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 的人们。 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既有不同的内涵,) ②外延:既包括 ,也包括 。 2.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 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 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 ,是社会变革的 3.方法论: 。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II、预习检测:

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也规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在它作为主要矛盾的历史阶段起决定作用并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6)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7)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8)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0)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4.社会主义改革 III、课堂反思,我的疑惑

IV、知识拓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研究对象 区别 地位 作用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物质与意识 整个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

【正确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社会基 本矛盾 矛盾性质 解决方式 根本目的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对抗性(敌我矛盾) 阶级斗争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 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及其方法论】

解题指导:正确理解人民群众的作用及其方法论

1.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重大作用的关系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依赖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如果只承认杰出人物的伟大作用而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观。

3

2.全面理解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政治、哲学依据 (1)政治依据:党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2)哲学依据: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的具体运用。②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党和政府有关民生政策的哲学依据】

解题模板:党和政府有关民生政策的哲学依据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情怀,所以对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考查成为高考的重点。 常见设问角度

(1)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

(3)结合材料,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 常用答题术语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Ⅴ、构建知识体系

【课堂探究 课中案】 探究一

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因此,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同时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为此,将会加大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政府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哲学依据。

探究二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4

请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达标训练】

1.(2014?四川高考)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这表明(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 ②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④社会心理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4?重庆高考)马云说,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②“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③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 ④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4?福建高考)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 ①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之所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因为( )

①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②我们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是其现实基础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4?福建高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 B.②→①→③ C.④→③→① D.①→④→②

6.(2014?大纲全国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 )

①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②标志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 ③表明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 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4?广东高考)当前职业教育处于“进口”“出口”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部分学生受“高职

5

院校不是大学”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报考,导致职校生源萎缩;另一方面,职校生在就业市场成为“香饽饽”,企业高薪难觅技师,这就为扭转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互转化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正确的价值观可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

8.(2014?海南高考)“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鲁迅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人们的社会意识反映人们的社会存在状况 ②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差异根源于其社会存在状况的差异

③人们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方向 ④人们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4?江苏高考)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0. (2011?浙江高考)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全国卷I 16)党的十八大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自由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浙江卷29)现行GDP核算体系,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和自然资源的耗费。最近,环保部------绿色GDP2.0核算体系的研究工作,并确定明年进行新核算体系试点。这一举动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4、(海南卷19)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①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 ②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 ③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从“寻觅社会的真谛”

6

角度,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14、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那么,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为此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14、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那么,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为此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探究一 答案 (1)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十二五”提出的解决收入差距的建议,是对我国目前分配现状的反映,也必将对问题的解决产生深远的影响。

(2)正确的价值观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缩小收入差距,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作出正确的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社会公平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分配制度的调整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探究二 答案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整体决定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4)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1.B 2.D3.B4. B5.A 6. B7. A8.A9. B10.A

14.(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要求深化改革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体现了这一点。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求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说明了这一点。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说明了这一点。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g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