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现代设计艺术史》讲义

更新时间:2024-03-03 13: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名称:《现代设计艺术史》讲义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

编制学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课程负责人:董占军 2010年3月修改

本课程的基本结构:

绪论 设计史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 工业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 工艺美术运动—工业设计的萌芽 第三章 新艺术运动——工业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 第四章 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

第五章 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高峰

第六章 装饰艺术运动—多元文化因素作用下的设计艺术风格 第七章 美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1945年以前) 第八章 战后美国设计艺术的发展(1945年以后) 第九章 战后西方各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第十章 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20世纪60年代之后)

主要阅读书目:

1、董占军著.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董占军著.现代设计艺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董占军编译.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张道一主编.工业设计全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5

6、卢永毅,罗小未.产品·设计·现代生活—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7、(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王申祜译.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佩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8、(英)彼得·多默著,梁梅译.1945年以来的设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英)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夏译.后现代建筑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0、(美)梅格斯 著 ,柴常佩译.二十世纪视觉传达史.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

11、(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王申祜译.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佩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2、朱铭,荆雷.设计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13、何人可编 著.工业设计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14、(丹麦)阿德里安·海斯等著,李宏译.西方工业设计300年.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15、A history of industrial design,Edward Lucie-smith,published by Phaidon Press Limited,1983. 16、Design in Italy,Penny Sparke,published by Abbeville Press(New York),1987.

绪论 设计史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设计学与设计史

设计学或称“设计科学”,是以人类设计行为的全过程和它所涉及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为对象的,涉及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方法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学科。“设计科学”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在1969年首次提出的。他在其著名论文《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中,从人的创造思维和物的合理结构之间的辩证统一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出发,总结出设计科学的基本框架,包括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的意义。

一、设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

首先,设计的主体是人,人的设计智能是建立在大脑这一特殊物质的特殊思维功能基础上的,因此,设计学的第一位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人的思维活动。

其次,设计的过程体现为人类按自己的设计目标改造世界的历程,因此,人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和纳入人的认识领域的一切客观因素的可选择性或审美特征,是设计学次位的研究对象。

第三,设计的结果最后要物化为某种形式(如产品、建筑、广告、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这种物化结果对消费者的影响和心理感受也是设计学研究的内容。

第四,人类设计活动必然处于某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环境与设计之间是一种互动的“生态系统”,如何保持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是设计科学所面临的新课题。“人(设计的主体)—产品(设计的结果)—环境(设计所处的环境及产品的消费环境)”这一设计系统涉及人、产品、环境三个要素。

朱铭教授把设计学研究的任务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基础,研究人类设计思维的过程和规律。

第二,以人的社会集群关系为依托,研究在各种社会关系条件下设计的客观条件和因素,建立合理平衡的设计生态体系。

第三,以“目标—手段”为线索,研究设计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的和心理的要素,以及他们在能动的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和特征。

第四,在阐述设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探索当代和未来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的发展和演变。

二、设计学的学科体系

设计科学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的起源 设计发生学 设计的内涵 设计发展史 设计风格学 设计现象学 设计分类学 设计经济学 设 设计心理学 设计思维 创造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计 设计生态学 —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生态 设计方法学 设计能力研究

设计行为学 设计程序与设计组织管理 学 设计表现

设计技巧 设计美学 设计艺术 设计审美 形态艺术

设计逻辑学 设计哲学 设计伦理学 设计价值论

设计辩证法 计算机图形图像学

设计教育学

三、设计史

设计史是设计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设计发生学的范畴,目的是研究设计的发生、发展、风格、设计与科学的关系、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等。

具体说来,设计史的研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的内涵,即什么是设计的问题。 ●设计的起源,即最早设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设计的发展与分期,设计的历史分期的研究,应该结合每个时期的设计工具、材料、科学水平以及它对人们生活方式影响及设计风格进行研究。

人类设计史划分为六个时期:

设计的萌芽期:人类创造意识的萌生、事物的起源、早期生活方式的形成等等,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设计的手工业时期(也就是手工业设计时期):从冶炼技术出现到工业革命之前。

设计的工业前期:也可以说是工业设计的萌芽时期,指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到20世纪初这一段时间。

现代主义时期:是工业设计的成长时期,从包豪斯的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是设计的现代主义时期,此时工业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后现代主义设计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人们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对现代主义设计统一、单调的设计形式日益不满,于是在设计界,首先是建筑设计出现了注重设计形式、装饰以及人们精神需要的设计,这就是人们所说后现代主义设计时期。

设计的计算机时代:设计的计算机时代并非与现代主义等并列的时期概念,而是在设计发展史上设计工具的一种变革。

第二节 设计与工业设计

设计(Design)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领域,是针对一定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有形(智力构思)和无形的方法的过程和达到目标产生的结果,反映着人的自觉意志和经验技能,与思维、决策、创造等过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广义的“设计”将外延延伸到人的一切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而狭义的“设计”则专门指在有关美学的实践领域内,甚至只限于实用美术范畴内的各种独立完成的构思和创造过程。

“设计”的本质内涵概括为如下几个基本层面:

第一,设计是有目的、有预见的行为,是人类特有的造物行为,不同于动物的看似绝妙的本能。

第二,设计是自觉的、合乎规律的活动,设计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智力不断发展,审美意识由萌芽到发达的过程。

第三,设计对实践的指向性和指导性。人在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复杂过程中总是在许多“设计—实践—再设计—再实践”的反复和循环中达到最终目标的。因此,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包含着若干由实践参与的环节。

第四,设计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说,设计是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之一,而且是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

综合设计的各个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设计:

其一,设计是针对一定目标所采用的系列措施和涉及的各种因素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其二,目标达到后,形成的某种物化的或概念性的结果,如一把椅子,一种解决问题的对策等。 工业设计指工业生产领域内的设计活动,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产品的活动。它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经过包豪斯时代的发扬,在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设计行为。其目标是要把完善的、美好的、合理的、廉价的工业制成品和经过工业手段创造的生活环境提供给每一个需要它们的人(消费者)。

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ICSID)在巴黎举行第11次年会时,对工业设计做出了如下定义:

“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总是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第一章 工业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业革命

一、设计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设计在人类文明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是由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的,设计史的研究必须结合科学史来进行。具体来讲设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给设计提供新的手段,如手工设计、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现实设计等,人类设计手段的发展总是和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分不开的。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设计提供新的材料。设计材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自然材料到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到复合材料,以及磁性材料等几个阶段,每一种新材料的出现,都意味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课题。

第四,设计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可以为科学技术服务。 二、工业革命前后欧洲的科技成就

欧洲19世纪初全面爆发的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是西方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是人类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开端。

工业革命是工业设计诞生的最直接原因,它为工业设计的产生的贡献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而且还包括了社会的、文化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工业革命意味着人类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方面的变革。

工业革命之后的一个世纪,是一个疯狂的发明时代。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设计师提供了新设计条件,设计新产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因而设计史的研究与生活方式的研究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节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50年代的设计形势

一、 工业革命之后的设计环境

工业革命之后,设计和制造出现了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设计的人员。设计也被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他们的图纸可以向许多制造商兜售。这种分离使担任制造角色的广大体力劳动者—工人,变成设计师用以体现自己意图的工具,和机器差不多,工人的劳动失去了古代工匠所具有的乐趣。

标准化和一体化产品的出现,使得评价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是利益,是如何省工、省料、省钱,没有人关心产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新的能源、动力也带来了新材料的运用。它给设计带来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第一,设计的目标在市场。产品如果无法给工厂主带来利益,生产就会停止。 第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第三,设计的商品化。

二、技术与艺术的分离

设计的手工业时期,技术与艺术是紧密联系的,二者都由工匠来承担,因而手工艺活动本身就是沟通技术与艺术、实用和审美的媒介。

三、复古思潮与工业产品装饰的不伦不类

复古主义思潮是指18世纪后半叶起到19世纪后期西方设计领域中所出现的设计潮流,包括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三种表现。它们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从传统的设计思想中寻求共鸣。一般来说,法国以古罗马样式为主,而在英国、德国则以古希腊样式为多。这一点,在建筑设计上表现的最为突出。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了像巴黎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英国古希腊复兴的代表作有英格兰银行、不列颠博物馆等建筑;德国的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柏林博物馆等建筑也是古希腊复兴建筑的代表作。

复古思潮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浪漫主义,最早源于18世纪的后半叶。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是它的早期,或叫先期浪漫主义,带有旧封建贵族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情趣,以逃避工业化

城市的喧嚣。在建筑设计上模仿中世纪的城堡或哥特式建筑风格,有的还追求异国情调,园林中出现东方的建筑小品。

第三节 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

1851年,当时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他的丈夫阿尔伯特公爵,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促进工业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新技术引起广泛关注,在英国艺术学会的倡议下,决定在伦敦举办一次工业产品博览会,地址位于伦敦的海德公园。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业博览会,它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近半个世纪技术成就的综合检阅,也是这一时期技术与艺术分离的集中暴露。

就水晶宫建筑本身而言,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形式,对建筑的新尝试。但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此次展出的工业产品是一个古怪的大杂烩,给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饰以不伦不类的复古风格的装饰。最明显的特征是,绝大部分产品都是一种用繁琐雕琢和不和谐的装饰来掩盖粗糙丑陋的工业产品。

水晶宫博览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由于展出的产品多为具有创造性的机械产品,激起了各国对机械化大生产的重视。

本章小结

工业革命给人类了带来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人类从此逐渐摆脱了农业社会的手工劳作状态,进入到机械化大工业社会。人类的思想状态、生活方式等也发生了变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的发展,使手工业条件下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劳动过程,被分割开来,技术与艺术产生了分离,技术人员参与生产,艺术家为艺术而艺术,不参与生产。结果,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艺术性而逐渐受到人们的批评。这种批评引起的理性思考就是工业设计产生的理论源泉。1851年的英国水晶宫博览会集中暴露了技术与艺术分离产生的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成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二章 工艺美术运动—工业设计的萌芽

1851年的水晶宫博览会是对工业革命之后,艺术与技术之间分离带来恶果的大暴露,因而激起了一些有志之士的思考。这些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那些富有责任感及深邃洞察力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对复古主义装饰思潮、工业产品上装饰式样的不伦不类等强烈不满,并开始设计改革的探索,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中寻找合乎时代要求的设计风格,并为20世纪初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

另一方面的设计力量是工程师、发明家和制造商,他们从实用的角度探索为如何把机械产品纳入日常人们生活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节 亨利·克勒与《Journal of Design》

亨利·克勒,是英国主管工程的一个官员,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的重要发起人之一。他和他的追随者们是最早对机械化产品滥用装饰提出批评,并主张改革的人。

亨利·克勒认为艺术与技术的分离之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家、制造商和设计师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他们之间应该建立一个桥梁。亨利·克勒及其追随者利用《Journal of Design》宣传其设计主张的同时,还在其中穿插大量的图片,介绍各种形式与功能处理比较合理的产品实例。

第二节 约翰·拉斯金

约翰·拉斯金,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社会评论家。1869年任牛津大学美术教授,长期从事艺术评论和艺术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现代画家》(1846年)、《建筑的七盏明灯》、《艺术的政治经济》、

《艺术讲义》、《威尼斯的石头》等。约翰·拉斯金的设计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艺术与设计的相关性,但又是不同的概念范畴。当然那个时代设计的概念不如今天的丰富,他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而设计(建筑和工艺美术)称为“小艺术”。他认为1851年英国水晶宫博览会所暴露的问题是“大小艺术”不分的社会问题,社会过于强调大艺术,而忽视了小艺术。

二、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认为设计应为社会大多数人服务,对“艺术家已经脱离生活、只是沉迷在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只是为少数人所感动的现状非常气愤。约翰·拉斯金强调设计的大众性,反对精英主义设计,这也是他具有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

三、认为设计发展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即“对现实的观察和具有表现现实的构想和创造”,设计形式强调“回归自然”,设计师应该“向自然学习”,主张以自然形式代替复古主义的装饰样式。

四、强调艺术与工业的结合。约翰·拉斯金虽然痛恨水晶宫博览会展品的丑陋,但他认识到工业化和批量生产是人类发展的必然。

第三节 威廉·莫里斯

威廉·莫里斯是英国诗人兼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被设计界称为“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艺术、设计是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二、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认为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更容易做到艺术化。 三、在产品的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古典主义复兴,主张艺术家和技术家团结协作,设计是艺术家、技术家团结协作的创造活动。

威廉·莫里斯在近代设计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主要贡献是在设计观念上,提倡整体设计思想,主张实行以建筑为主体,全面处理室内外生活环境、以生活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在实践上,他倡导并且亲自组织了设计与制作一贯制的做法,反对艺术家只停留在纸面上,主张艺术家、技术家、工匠相结合。

第四节 工艺美术运动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掀起了影响深远的设计运动,主张“美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要求美术家从事产品设计,反对“纯艺术”,在工业设计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史上称为“工艺美术运动”,随后又波及到欧洲的其他国家,以及美国。

从设计的内容来看,“工艺美术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具设计:以查尔斯·阿什比、查尔斯·安塞利、巴里·斯克特、威廉·里萨比等人为代表。 建筑室内设计:以利普·韦柏和里查德·肖为代表。

陶瓷艺术设计:以克里斯多夫·德莱塞、 威廉·穆克夫特、 查尔斯·考克斯为代表。

第一节 德国工业联盟

一、穆特修斯(Herman,Muthesius,1861—1927)

穆特修斯是德国工业联盟的奠基人和整个活动的开创者,是一位教师、外交官、古董鉴赏家出身的设计艺术运动组织者。他对德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是德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先驱。

二、德国工业联盟(Deutche Werkbund)的成立

德国工业联盟成立于1907年10月6日,是在吸取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在穆特修斯的倡导下,由一些富有进取心的工业家、建筑师、艺术家、著作家组成的联合体。联盟内荟萃了当时德国一些知名人士,如亨利·凡·德·威尔德、瑙姆、彼得·贝伦斯、布鲁诺·陶特,以及奥地利“分离派”的霍夫曼和奥别列切等。

三、彼得·贝伦斯及其设计艺术实践活动

彼得·贝伦斯是新建筑运动的早期领袖,德国工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先驱。他1897年到慕尼黑,创作了一些新艺术风格的插图和广告画,是德国“青年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后来逐渐转向工业设计,将“工业化”看作是“时代精神”与“民众精神”的复合主题。

第二节 荷兰风格派运动

风格派是1918至1928年间以荷兰为中心的现代艺术流派,成员包括画家、设计师、建筑师。 “风格派”深受斯宾塞哲学思想的影响。

风格派的理论有着深奥的美学内涵,在绘画上完全把立体主义推向抽象,认为应该消除艺术与自然的任何联系,只有最小的视觉元素和原色才是真正传达“宇宙真理”的词汇,而这些词汇就是直线、方形以及原色和黑白灰构成的作品才是永恒的艺术作品,这些主张从蒙德里安的画中可以看出。

在设计上,风格派追求一种终极的、纯粹的实在,追求以长和方为基本母体的几何体,把色彩还原为三原色,界面变成直角、光滑、无装饰,用抽象的比例和构成代表绝对、永恒的客观实际。

“风格派”的设计更多的是代表一种造型语言,他们主张的绘画和设计艺术语言,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里特维尔德的住宅和椅子设计更像是蒙德里安的三维绘画,他将“功能主义的思想延伸到一种诗一般的手法,并使机械美学获得一种新的设计艺术语言和固有的词汇。”

第三节 俄国构成主义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

构成主义,又称“结构主义”。现代西方艺术流派之一,发源于立体主义,1913—1917年在俄国形成,标榜艺术的思想性、形式性和民族性,采用圆、矩形和直线,最早出现在雕塑领域,而后发展到绘画、戏剧、音乐、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广泛领域。代表人物有马列维奇、塔特林、佩夫斯纳、嘉博、罗德琴柯、列歇茨基、纳吉等。

真正的构成主义雕塑,是用木头、金属、玻璃或塑料构件制成的,是立体主义艺术家在平面绘画中可以预料的结果。

构成主义认为技术和艺术不可分,“结构”是设计的出发点,这一观点也成为现代主义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的起点,也是构成主义对包豪斯影响的主要表现。构成主义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非具象的简单造型;在雕塑方面,采用新的材料,用工业熔焊等手段,作空间构成,创作抽象的雕塑作品。

未来主义(Futurism)是由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20世纪初发起的,继而在俄、法、德、英、波兰等欧洲国家产生广泛、深刻影响的文学艺术流派。

未来主义自诩自己面向未来,属于未来,反对“回过头来向后看”,反对文学艺术上的麻木不仁状态,要求捣毁图书馆、博物馆、学院、过去的城市,他们赞赏革命之美、战争之美、现代技术、力量和速度之美。

未来主义的绘画共性很少,少有创造性。绘画上刻意追求速度之美,以运动中的人物和事物为描绘对象。认为“机械文明”使“宏伟的世界获得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文学艺术要敏锐地捕捉那些运动着的、变化着的事物形态特征,在夸大的、变形的感性力量中,表达出人物与自然的魅力。未来主义绘画非常热衷于在观者与绘画之间,建立一种移情的一致性,“把观者置于画面中心”。在这一方面,酷似德国表现主义,而又采用了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

第四节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设计艺术最早是从建筑领域开始的,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达到了高潮。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设计师应该摆脱传统的建筑形式的束缚,充分利用工业化提供的技术、材料,创造适合新的社会条件的新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因此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建筑的发展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其产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及其所引起的社会生产条件、技术条件、社会生活的大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也是现代建筑产生的直接原因。

●工业革命带来的建筑需求数量和建筑类型增多。 ●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新材料为现代建筑提供了物质基础

●结构科学的发展,为建筑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使建筑设计师能够有目的地去进行优良的结构设计。

从格罗佩斯、米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的理论著作、发表的言论,以及他们的设计作品来看,他们所坚持的“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要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

●突出建筑设计的经济性,以最低限度的人力物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完美性,强调建筑设计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

●注重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反对采用传统风格,主张根据功能与新材料来创造新的式样,使功能与形式统一。 ●完全废弃建筑外附加的装饰,认为建筑美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与逻辑性。

●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空间的运用是第一重要的,设计应从原来平面、立面式构图转移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处理上来,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上考虑人观察建筑时的时间因素,产生了“时间—空间”的建筑构图理论。

●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吴焕加先生在其《20年代的现代主义》一文中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倡导者在20世纪20年代先后提出过一些重要的建筑美学原则,主要包括:

●注重表现手法与建筑手段的协调:“包豪斯有意识系统形成建造手段和表现手法的新的协调。” ●注重建筑形象与内部功能的配合:“我们要在内部逻辑性鲜明坦然,不被立面和欺骗手段掩盖,??从形式上可以认出其功能的建筑。”

●提倡灵活均衡的构图手法:“过去着重理想和规则的理想主义布局原则既不能满足我们的现实要求,也不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提倡简练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形体,反对烦琐的附加装饰,主张“少就是多”,“纯净的形体”。 ●提倡建筑师吸收现代视觉艺术的成果:“现代绘画已突破古老的观念,它所提供的无数启示正期待在实用领域加以运用。”

第四节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设计艺术活动及其设计艺术思想

一、格罗佩斯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

格罗佩斯,著名建筑师,德国工业联盟的主要成员,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设计艺术教育家与活动家。

1910—1914年自己独立创办了建筑设计事务所,在此期间,与汉斯·迈耶合作设计了著名的法古斯鞋楦工厂。该建筑以新颖的外立面处理与充足的自然采光展现了新的设计风貌,改变了传统建筑设计的观念,是欧洲第一座真正玻璃幕墙结构的建筑,初步显示了格罗佩斯强调功能与合乎理性的设计倾向。

1914年,格罗佩斯为德国工业联盟科隆展览会设计的标准化车间与办公楼更加确立了他作为优秀建筑师的地位,在设计中他大量采用了完全透明的玻璃外墙。在此基础上,格罗佩斯形成了自己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的理念。

1910年,他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建筑方法中获得启迪,提出:“在各种住宅中,重复使用相同的部件,就能进行大规模生产,降低价格,提高出租率。”

1915年,开始在德国魏玛公立美术与工艺学校任教;1919年,他被任命为校长之际,将该校与魏玛美术学院合并,并对传统的办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同时更改校名创建了著名的“国立包豪斯学校”,由此开始了20世纪规范化设计艺术教育的历程(图5-15)。

在格罗佩斯的指导下,包豪斯的设计教学形成了一套教学理念: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抄袭;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格罗佩斯认为工业化条件下的设计师既要掌握手工艺,又要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以使自己的设计与机械化大生产相结合;强调各门艺术之间进行交流,主张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向新兴的艺术流派,如抽象派学习;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娴熟动手能力和较高理论素养的人才;教学和社会生产相结合(图5-16)。

格罗佩斯设计的建筑都有较好的采光性,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与欧洲传统建筑的巨大区别之一。格罗佩斯的建筑设计一般在总体布局上,放弃传统的周边式布局,采用平行式布局,以保障阳光照射。同时他还提出建筑之间应该根据其高度确定它们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间的绿化。

格罗佩斯积极倡导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他理想中的建筑,不是简单的建筑空间的完成,而是包括生活家具的设计与配套在内的、全面地提高人类生活环境质量的系统化设计;1929年他完成的包豪斯德索校舍的设计,被认为是成功实现功能要求与形式美完美统一的经典之作之一。

由格罗佩斯亲自构想与设计的包豪斯,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学校,而是建筑在上述理想基础上的全新造型教育体系。在包豪斯的教育内容中,他规定了造型基础知识课程、造型材料基础知识课程、造型工艺实际操作的基础课程与提高艺术修养的基础课程等内容,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在包豪斯办学的各种措施中,最有贡献的创举是实行了课堂学习与工作室学习、教师任课与手工艺人任课的“双轨制教学”体制,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双轨制教学机制,从而奠定了设计艺术教育中重视现场实践教学的科学基础。

格罗佩斯建筑设计的代表作主要有:法古斯鞋楦工厂、包豪斯校舍、英国剑桥伊姆品登学院、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柏林汉沙区高层公寓等。

二、“少就是多”———米斯·凡·德·罗倡导的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理念

米斯·凡·德·罗,著名建筑师,德国工业联盟重要成员,现代主义设计代表人物之一,设计艺术教育家,包豪斯的重要成员。

米斯·凡·德·罗倡导建筑设计应立足“少就是多”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最善于用钢架和玻璃表现技术的完美,是现代摩天大楼的开创者。于1928年发表的“少就是多”的名言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建筑特色。“少”是针对当时建筑界仍很流行繁琐的古典装饰手法而提出的,因为古典的繁琐装饰阻碍了建筑的工业化进程;“多”则揭示了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可能创造出来的建筑上简洁而丰富的效果和最大的使用空间。

米斯·凡·德·罗在建筑设计上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钢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上应用,提出灵活的“流动空间”理论,创造形式简洁、功能多样的建筑空间,为现代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他采用钢架结构和玻璃幕墙,创造了玻璃“摩天大楼”。

米斯·凡·德·罗的设计活动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同时也涉足家具设计。

在设计艺术教育上,米斯·凡·德·罗主持包豪斯工作的几年中,他还是尽最大努力对包豪斯进行

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使包豪斯的教学恢复正常。

三、勒·柯布西耶与《走向新建筑》

勒·柯布西耶,法国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杰出代表,20世纪著名建筑师与设计艺术理论家,是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三位大师之一,也是其中著书立说最多的一位,其建筑的新理念和城市规划思想有非常独到之处。

1923年勒·柯布西耶把他发表于《新精神》杂志上有关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文章汇编成册,出版了《走向新建筑》一书,是一部极富革命性的设计宣言,书中大力宣扬机械的美,从而使勒·柯布西耶成为“机械美学”的理论奠基人。

《走向新建筑》是一本宣言式小册子,里面充满着激进的言论,观点有些庞杂,甚至有些矛盾之处,也可以看出勒·柯布西耶不断变化的设计艺术观。但是它的中心思想是明确的,那就是彻底否定19世纪以来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观,积极倡导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建筑(现代主义建筑)。

在建筑设计方法问题上,勒·柯布西耶提出:“现代生活要求并等待着房屋和城市有一个平面”,“平面是由内部到外部开始的,外部是内部的结果。”在建筑形式上,极力赞美几何体,认为“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因为它使我们能够清晰地辨认”。

勒·柯布西耶强调建筑的艺术性,认为建筑师不是一个工程师,而是一个艺术家,“建筑艺术超出实用的需要,建筑艺术是造型的东西”,“(建筑的)轮廓不受任何约束”,“轮廓先是纯粹的精神创造,需要造型艺术家的工作”,“建筑师用形式的排列组合,实现了一个纯粹是他精神创造的程式。”

1926年,勒·柯布西耶提出现代建筑应满足五点,也就是著名的“建筑五要素”: ●底层透空,下设立柱,把地面留给行人。 ●屋顶花园。用平顶,上设花园。

●自由空间。用框架结构,内部空间模块化,按需要自由处理。 ●横向长窗,窗可以自由开设。

●自由立面。承重柱退到墙后,外墙自由处理。

这些主张从他的代表作巴黎郊外的萨伏伊别墅得到充分体现。

勒·柯布西耶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其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思想,他设计了许多城市规划的方案,虽大多没有付诸实施,但影响甚大。

在对建筑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的同时,勒·柯布西耶也曾对家具设计进行过尝试。

朗香教堂的设计是其建筑风格转换的一个代表,脱离了早期建筑上追求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在造型上略带一些神秘主义色彩,其抽象的造型也说明了勒·柯布西耶非凡的想象力。

马赛公寓是其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最后的代表作(1945年),此后转向表现主义设计手法。 四、芬兰建筑师阿尔托

阿尔托是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阿尔托在建筑上的贡献非常大,他在功能主义的设计上有其独到之处,在处理建筑与环境、建筑形式与人心理需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是其他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所没有做到的。

他强调有机形态和功能主义原则相结合,在建筑中广泛使用自然材料,特别是木材等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材料综合运用,创造一种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在现代主义普遍缺乏人情味的设计中独树一帜。

在强调功能的同时,注重设计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奠定了斯堪的那维亚设计风格的基础。对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设计的人情化改良是他对设计艺术的最大贡献。

阿尔托设计的作品具有一种轻松感,在建筑的造型上采用一些有机的处理手法,而不拘泥于现代主义单纯的几何形式。

阿尔托的设计领域非常广泛,从区域规划及城市规划设计,到市政中心设计,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厂房设计,从室内设计到家具、灯具设计,几乎无所不包。

他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1923—1944年,是其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芬兰加以宣传和付诸于实践的阶段。作品外型简洁,一般为白色,有时在阳台上涂有强烈的色彩;室内多利用芬兰盛产的木材作装饰面料,采用自然、自由的装饰形式。

成熟阶段:1945—1953年是阿尔托设计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他喜欢自然材料和精致的人工构件结合使用,建筑外部喜欢用红砖,造型精致,并与周围的地形和自然景物有机结合,室内强调光线处理。

晚期阶段:1954-1976年,又回到早期设计的白色纯洁空间阶段,发展了连续空间的概念,建筑既重视功能要素,又强调外观造型的艺术性。

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整体设计的思想。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的心理需要,建筑的局部空间及构件与整个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

阿尔托的设计艺术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即信息理论、表现理论和人文风格。

信息理论是指设计具有信号特征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同一设计,对于观众和设计者而言,所传达的信号具有选择性和差异性,有人怀疑,有人赞叹,信号的作用是提供选择。换言之,设计的评价和选择会因人而异。

在阿尔托的设计中,表现主义特征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在现代主义设计走向衰落之后出现的。他设计伊马特拉教堂,虽然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但在顶部出现了象征性的塔楼,以及内部的十字架安放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人文主义”追求是阿尔托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最大贡献。注重环境与设计的关系,利用自然材料,创造接近自然的照明方式(顶部圆筒灯光),关注设计对人心理和生理的影响等都是阿尔托人文主义设计观的体现。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需求,因为设计是为人服务的。

本章小结

现代主义设计最突出表现在建筑设计领域,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德国的包豪斯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三大支柱,包豪斯的发展、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形成以及设计艺术理念,不同程度受到

了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的影响,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直接参与了包豪斯的教学工作,如杜斯伯格、康定斯基等。包豪斯是世界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中心,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发源地。

第五章 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高峰

包豪斯(Bauhaus)是德文的Bau(建筑)和Haus(房屋)组成,意为“建筑之家”,音译为“包豪斯”,是20世纪初在德国创办的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该校最早是在1919年3月20日由原来的魏玛市立美术学院与魏玛市立工艺学校合并后成立的。他的创始人是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格罗佩斯。

第一节 包豪斯的建立及其宗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不服输的精神,促使德国重新思考国家的未来。为发展工业,企业和政府都意识到必须依靠工业设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设计艺术教育。

《包豪斯宣言》中倡导一切艺术家转向实用美术,雕刻和绘画的实用化在于建筑的装饰,建筑是各门艺术的综合,它统一艺术。

包豪斯力图把一切创造性统一起来,把雕刻、绘画、手工业和手工艺这些艺术和工艺统一起来,构成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目的是培养各种水平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使他们成为有能力的手工艺人和独立创造性的艺术家,形成一个带动时代潮流的艺术和手工艺家的合作集体。

第二节 包豪斯的发展历程

包豪斯于1919年4月正式开学,学校地址就在亨利·凡·德·威尔德1902年建立的魏玛市立工艺学校原址,并接收了原来的资产和部分教师,从此开始了包豪斯艰难而辉煌的发展里程。

一、魏玛时期(1919年—1925年4月):艰难的创业时期。

魏玛时期的包豪斯创建了许多与设计教学相关的实习工厂,是教学实践的场所。主要有以下几个工厂:

编制工厂:技术教师伯涅尔,艺术教师是画家穆什,后来克利也来这里担任课程,主要以金属编制和纺织品设计为主。

陶瓷工厂:位于距离魏玛20公里的唐保瓷厂,这家工厂的主任马克斯·格里汉担任技术教师,马科斯担任造型指导,培养一些很有影响的陶瓷设计师。

木工工厂:格罗佩斯和汉斯·迈耶对木工十分重视,荷兰的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以及风格派设计

家里特维尔德都曾在这里任教,几何结构的严谨是包豪斯追求的目标,里特维尔德把蒙德里安纯艺术中造型观念应用于家具设计之中,深深影响到了包豪斯的设计观念,里特维尔德的设计作品红/兰椅(Red-Blue-Chair)为包豪斯追求简洁的结构设计开启了一扇窗子。里特维尔德培养了一些著名的家具设计师,最著名的就是马克·布鲁尔。

书籍装帧工厂。

二、德索时期的包豪斯(1925年4月到1932年9月):包豪斯的成熟时期

包豪斯迁到德索之后,包豪斯许多教师奔波在魏玛和德索两地之间,大部分仍然住在魏玛。格罗佩斯在亲自设计了包豪斯新校舍的同时,也设计建造了包豪斯教师宿舍,让他们搬来德索,以安心教学工作。1925年,包豪斯出版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包豪斯》,系统介绍学院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使包豪斯逐渐走向正规的发展历程。

包豪斯迁到德索后,格罗佩斯大胆启用了一些包豪斯自己培养的学生当教员,并实行了新的教学计划,注重从现代工业设计角度出发增设相关课程。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以及材料学等课程这时也基本定型。因此,此时的包豪斯已经成熟,并且形成了构成主义的工业设计风格特征。

注重新材料、新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在设计形式上抛弃了那些与产品功能无关的装饰,追求产品功能和结构的优化,实现了在机器批量生产基础上的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建筑设计上的集中体现就是建筑形式的清一色方盒子。

三、柏林时期—包豪斯在德国的最后岁月

德索的包豪斯被关闭之后,德国社民党执政的一些城市,如莱比锡、马哥德堡等邀请把包豪斯迁到那里。但是,米斯·凡·德·罗决定迁到柏林,成立一个私立设计学院,起名为“包豪斯—独立教育与研究学院”,学院设在柏林斯提格里茨一个电话公司废弃的建筑里,靠德索政府答应提供到1935年的经费以及包豪斯本身的产品设计转让费维持基本开支。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把包豪斯当作“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庇护所”,同年4月,由德国文化文化部下令关闭。同年8月,米斯·凡·德·罗宣布包豪斯永久解散。包豪斯结束了它在德国的历史。

四、新包豪斯—包豪斯落户美国及其国际化

包豪斯在德国彻底解散后,其教员和学生分散到欧洲各地,1937年到1938年前后,其中一部分人展转到了美国,把包豪斯的设计艺术教育理念带到了美国,并由此传向世界各地。

这些被纳粹破坏得走投无路的包豪斯大师,在美国这块政治环境宽松、没有任何文化传统限制的土地上,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为美国现代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人把包豪斯大师的所有作品都称为“国际风格”,在美国掀起了使用包豪斯产品和宣传包豪斯的高潮,使用包豪斯产品成为一种时髦。

包豪斯的设计艺术思想和设计艺术教育理念在德国诞生,在美国开花结果,并由此传向世界各地,从伦敦到东京,从纽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中国台湾到香港,乃至于中国大陆,都可以看到包豪斯在设计实践和设计艺术教学中的影响。战后德国,由包豪斯毕业的学生马克斯·比尔创建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包豪斯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包豪斯的设计艺术教学体系

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完全是根据格罗佩斯的主张建立起来的。他坚决反对艺术与技术的分离,主张艺术家、建筑家、技术人员应该充分合作,抛弃纯理论知识和单纯书本的教学方法,主张“艺术与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制度。

包豪斯教学体系的建立分为两个阶段,即魏玛时期和德索时期。

魏玛时期是包豪斯教学体系的创建期,教学上采用“双轨教学制度”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

包豪斯的课程以“实用的”和“正式的”的指导为基础。

1925年,包豪斯迁到德索后,格罗佩斯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来临,着手对包豪斯的课程进行完善,建立较有弹性的教学方法,允许教授发挥个人的天才和能力。

成熟的教学体系逐渐形成,主要课程如下: A:基础课程

康定斯基的课程:自然的分析与研究;分析绘图。

克利的课程:自然现象分析;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研究。 伊顿的课程:自然物体练习;不同材料的质感联系;古代名画分析。

纳吉的课程:悬体联系;体积空间练习;不同材料结合的平衡练习;结构练习;质感练习;铁丝、木材结合;构成及绘画。

艾伯斯的课程:结合练习;②质感练习;纸切割练习;铁板造型;白铁皮造型;铁丝构成;错视练习;玻璃造型。

B:其他基础课程:色彩基础、绘画、雕塑、图案、摄影等。

C:工艺基础课程:木工、家具、陶瓷、钣金工、着色玻璃、编织、壁纸、印刷等。 D:其他专门设计课程:展览、舞台、建筑、印刷设计等。 E:理论课程:艺术史、哲学、设计理论等。 F:建筑研修班特别选修的课程及专题研究。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完全从现代工业设计这一新概念要求出发。包括了现在设计艺术院校设置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材料学、工艺学等,组成了新的基础课模式。因此可以说,包豪斯奠定了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基础,初步形成了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科学体系。

第四节 包豪斯的历史作用

理解包豪斯的历史作用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即: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建立、传播和设计实践的影响上;对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上。

●包豪斯建立了一整套的设计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给后来的工业设计科学体系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设计艺术领域,从平面设计到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后来设计艺术教育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的主体课程框架。

●包豪斯从事的设计实践真正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形成了真正的理性主义设计原则,开创了面向现代工业的设计方法,填补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手工艺与工业之间的鸿沟。

●由于包豪斯所处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本身必然存在历史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现代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是20世纪初期到二战结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众多领域相对于传统的一场革命,涉及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文化艺术、设计艺术等。设计领域的现代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在穆特修斯倡导下于1907年10月6日成立的德国工业联盟,在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德国包豪斯等的发展和完善下,到20世纪30年代趋于成熟,50年代趋于衰落的一种设计思潮。由于其在设计艺术理念上注重理性思考、注重产品的功能,因此又称为“理性主义”或“功能主义”。

就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而言,现代主义设计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功能主义原则。设计的出发点是功能,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现代主义一般被认为是忽视人的心理需要的,这一点被后人批评,但也不完全如此,芬兰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阿尔托,讲究设计的科学性、方便性和成本核算。

● “形式服从功能”、“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少就是多”、“装饰就是罪恶”是现代主义对设计形式的主要观点,追求形式简约和简单的几何造型。表现在建筑设计上有以下特征:

六面体建筑,即我们所说的“火柴盒”建筑;

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批量化的基础,实现批量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建筑施工可以采用组装的办法,组装也因此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手段;反对装饰。

●重视设计对象的成本核算,经济问题成为设计考虑的因素之一,以使设计达到实用和经济的目的。

工业革命带动的人类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使原来“设计—生产—消费”一体的模式一分为三,也就是说设计、生产、消费在主体“人”的方面出现了分化,出现了社会分工。人类家庭作坊式的师徒相袭的生产模式为机械化生产方式所代替,出现了专门从事设计活动的设计师,设计师代替了工匠的设计活动,产业工人代替工匠的生产活动。

在设计、生产出现分化之后,随着设计、生产技术的机械化,人类的生产活动出现了一些明显特征,如专业化、标准化、集中化、趋利性等。

由此产生了这个时代的代表性设计艺术风格—理性主义(或功能主义)设计艺术风格。设计师的一张图纸会生产出成千上万的产品。消费者只能在大市场中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甚至是自己不喜欢而又必需的产品。

工业革命之后,设计、生产、消费出现分工,特别是有关“工业设计”的探索也越来越普遍,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设计的“设计师”。

一、 最早的“工业设计师”

最早的“工业设计师”可以追溯到几乎与“工艺美术运动”同一时期的英国著名设计师克里斯多夫·德雷塞,他比任何与手工业有联系的人都伟大,是第一个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工业设计师”的人,或者说他已经开始真正意识到“Industrial Designer”这一职业。他主要从事家庭用品的设计,而与重工业产品没有关系。

克里斯多夫·德雷塞的设计材料、风格、技巧不拘一格,曾经为Coalbrookdate 公司设计铸铁材料的家庭用品,如衣服架、伞架。

克里斯多夫·德雷塞以设计钢和玻璃器具见长,也最能体现他的设计艺术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最早先驱者。他设计的金属和玻璃器皿主要由埃尔金顿公司和胡金-希思公司生产,以造型简洁和直接使用材料著名,造型简洁,具有严格的几何化倾向。

他还是第一个对产品的形式和功能之间关系进行理性分析的人,在1873年出版的著作《装饰设计的原则》中画出了一些图表来表明一些器皿,如罐、壶的把手与与其功能之间有效的规律。他设计的壶形状非常特别,着重强调壶的倾斜把手,把隐喻和人体工学的因素有效结合。

二、 美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与职业设计师的出现

设计的职业化是在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美国第一代设计师是在没有传统文化束缚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发展起来的,一些成员起初是从事橱窗设计、舞台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等与市场有关行业的,有的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罗威·雷蒙德、诺曼·盖茨等人在参与工业设计以前,就已经在商业设计艺术、展示设计、陈列设计、舞台设计等方面就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美国设计师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热水瓶到火车头都设计,设计周期比较短,效率高,对一些社会因素很少考虑,而把重点放在适应市场需要上。

三、美国第一代设计师

瓦尔特·提格(Walter Darwin Teaque)

瓦尔特·提格是美国最早的工业设计师之一,早期从事平面设计,是一位出色的平面设计家,长期从事广告设计,对美国的市场需求有深刻的把握和了解。

20世纪20年代,瓦尔特·提格开始尝试进行产品设计, 到了20世纪30年代,瓦尔特·提格的设计范围和内容更加广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体系,是美国早期最为成功的职业设计师之一。

雷蒙德·罗威(Raymond Loewy,1893-1986)

雷蒙德·罗威是美国著名工业设计师,本世纪最伟大的设计师之一。他的名字几乎是美国工业设计的代名词。

雷蒙德·罗威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投身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尤其是企业形象设计),参与的项目达到几千个,从复印机到电冰箱、从可口可乐瓶子及公司标志到美国宇航局的空中实验计划、从香烟盒到“协和式”飞机的机舱、从火车头到汽车乃至轮船、从民用产品到军用产品,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雷蒙德·罗威及其设计事务所主要设计项目如下:

1929年,雷蒙德·罗威事务所承接了一项复印机设计任务,获得了巨大成功。

1934年,在伦敦开设自己的设计办事处,与哈柏汽车公司合作设计Hummobile系列汽车。

1935年,为美国的西尔斯百货公司设计了“冰点”电冰箱,是他设计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其设计简单、造型明快,改变了原来电冰箱的结构,在电冰箱的内部作了合乎功能要求的改进,奠定了现代电冰箱的基本造型和结构,使这种电冰箱在5年内销量由15,000台增加到275,000台,是工业设计的成功范例之一。

1936年与海军设计家乔治·沙柏合作为巴拿马设计了一艘豪华游船。 1937年在自己的事务所开设了建筑、室内设计部。

1938年,他设计的“S-1”火车开始运行。同时他进一步为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企业形象策划,如改进瓶型,设计公司汽车形象等。

1939年,为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设计汽车及展览用建筑,并展出了自己设计的“Rokcerport”和“S-1”火车头,引起设计界的极大反响。

1941年,重新为“幸运”)香烟设计包装。他大胆抛弃了原来包装的设计方案,采用红和白两种颜色,具有非常强烈的色彩冲击力。

1942年,雷蒙德·罗威成为法国荣誉军团成员。

1944年,雷蒙德·罗威与另外四人合伙,在纽约成立设计公司,并承揽了美国联合收割机公司的企业形象系列设计。

1946年,雷蒙德·罗威当选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

1947年,为印地安那州南本特市的斯图德贝克汽车工厂设计新车型,注重功能与车内结构,1953年投入市场,获得成功。

1949年,被纽约《时代》周刊评为封面人物,并专文介绍。 1951年,出版专著《不要把好的单独留下》。

1954年,雷蒙德·罗威设计了灰狗汽车公司的长途汽车观光巴士,汽车上有一条灰狗,是一个较早就宣传企业形象的设计例证。

1957年,雷蒙德·罗威的巴黎公司(CEI)为英国石油公司(BP)设计企业形象和标志(图8-21)。

1961年,应苏联政府邀请,到苏联访问。 1964年,设计肯尼迪纪念邮票。

1968年,为英国壳牌(Shell)石油公司设计企业形象与标志。

1974年,为苏联设计“莫斯科人”汽车,这也是苏联第一个委托西方人设计的项目。 雷蒙德·罗威的设计实践还使设计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并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规律,阐明了它和生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和行为科学之间的关系,因而引发了独立的“设计科学”或“技术美学”的设想。

诺曼·盖茨(Norman Bel Geddes,1893-1958)

诺曼·盖茨早年是位舞台设计师,并在百老汇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设计非常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诺曼·盖茨是流线型设计艺术风格的倡导者,通过他的设计,促进了流线型风格的发展和普及。 亨利·德雷福斯(Henry Drefuss,1903-1972)

亨利·德雷福斯是美国有影响的设计艺术家之一,1929年,他转向工业设计,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亨利·德雷福斯设计艺术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于他把产品的功能与人的生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认为“能适应人的机器才是最有效的。”在设计中,他特别强调设计艺术的人性化,极力主张在设计中加入人性化考虑。

美国的另一个设计艺术中心是芝加哥,这里有良好的设计艺术传统和文化环境,人们的设计意识比较强,20世纪30年代也出现了专门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的设计艺术家,如戴夫·查珀曼、杰克·里特等。1934年,芝加哥举办了“世纪进展”展览会,为大批设计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设计艺术才华的机会,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设计艺术家,如让·莱因涅克)、吉姆·帕那等。1935年,二人合作开设了设计事务所,设计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美国的家具设计是非常发达的,早在19世纪下半叶由于机械设计的结构原理对家具设计的影响,美国设计师开始探索家具如何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使人在使用家具时感到舒服的问题。

美国早期的家具设计,在一些特殊行业里表现得最为突出,如火车坐椅、手术台、牙医椅等。到了20世纪初期,美国的日用家具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家具设计的中心,特别是欧洲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在美国设计实践活动的影响,更加带动了美国现代家具的发展。

20世纪初期,美国的家具业在世界上率先采用先进的批量生产方式,家具工厂一般都有设计部,

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家具设计师,如基波特·罗德、多纳德·德斯克、拉塞尔·莱特等。

第四节 样式主义设计与流线型风潮

样式主义设计是在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发展起来的设计艺术潮流。 为了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美国的产业界调整了自己的设计艺术策略,在保持产品的功能结构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同时,对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不断推陈出新,以新颖的设计样式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这种设计策略,加上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对刺激美国的消费市场,促进美国的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汽车产业是这次样式主义设计艺术运动的最集中代表。

“流线型” (streamline Style)是美国样式主义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代表。 20世纪30—40年代,“流线型”在美国成为一种产品设计风格,它是继“装饰艺术运动”风格之后,形成的另一种美学风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它以光滑、流动的、富于戏剧性的线型变化,被当时称为“流线型现代风格”。

早期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样式主要集中在交通工具设计上。最早在美国推广这种样式的设计师是诺曼·盖茨。

1933年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都成功设计出了流线型飞机,成为当时先进设计的象征,大大提高了飞机的飞行速度。波音飞机公司的“波音-247”、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的DC-1型飞机都采用流线型造型,利用铝合金做外壳。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汽车业也开始进行流线型式样设计。

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虽然流线型设计时有流行,但与美国相比,欧洲的设计师表现出一种非常的理性,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流线型设计上。这也体现了欧洲现代主义占统治地位的设计界,在追求产品设计形式多样化的同时,没有忘记设计的科学性和理性主义。

本章小结

美国现代设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欧洲设计艺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等;另一方面是美国本土成长起来的设计师,如路易斯·沙利文、弗兰克·莱特、瓦尔特·提格、雷蒙德·罗威、诺曼·盖茨、亨利·德雷福斯等的设计实践和探索。美国人在向欧洲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具有盲目性,而后逐渐走向理性和科学。现代主义设计艺术思想是在欧洲产生的,包豪斯是这种设计艺术思想的试验场,它的发展和传播,并直接作用于设计界和产业界是在美国,并由此发展到世界各地,后又以崭新的面貌回到了它的发源地。现代主义设计艺术之所以在美国发展起来,与美国的文化传统和发达的商业环境密切相关,并形成了“(设计)样式服从市场”的设计艺术理念。工业设计的职业化也是在美国形成的。

第八章 战后美国设计艺术的发展(1945年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战争洗礼的国家都意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极力超越传统工业企业生产工艺的局限,通过提高自己的工业设计水平来增强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加速自己国家的工业化水平。

第一节 战后西方各国的设计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30年里,是世界工业设计发展最为迅速和辉煌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理念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逐渐在思想上、观念上、设计方法上和设计艺术教育上等方面迅速发展起来;

●设计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一些国家把设计作为强国的手段,纷纷建立相应的设计组织,创办设计杂志,为设计艺术思想的传播,提高人们的设计意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设计体系的形成。美国是最早实现工业设计职业化的国家,它的成功直接影响到欧洲和其他工业化国家。

第二节 战后美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

美国是最早实现工业设计职业化的国家,源于欧洲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对美国设计和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的设计艺术教育是在欧洲功能主义设计艺术教育思想比较成熟的基础上,与发达的市场经济相结合,其出发点是为市场培养更多的设计人才,因而十分重视实际技能、市场意识、消费意识、市场消费心理的训练和研究,是针对市场的教育模式。在继承包豪斯教学体系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如人体工学、生态学、社会学、市场学、公共关系学、设计美学、行为科学等。

最典型的就是由纳吉创办的芝加哥新包豪斯设计学院(后归入伊利诺理工学院,改名“设计学院”),学院完全贯彻了包豪斯教学体系,改变了芝加哥地区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中也增加了一些包豪斯教学体系中没有的课程,并逐渐形成了美国自己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其中实用技术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具体地讲,美国的设计艺术教学系统可以分为三大块:

①设计基础:平面与立体分析、设计素描、色彩、字体、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 ②设计理论:设计史与设计理论、材料学、工程基础、电工学、人体工程学、市场学、心理学、社会学、设计美学、艺术史等;

③专题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伊利诺理工学院的设计艺术教育更加完善,并成为“美国式设计艺术教

育”的代表。它的课程共有三大类:

视觉传达:是对包豪斯教学体系的继承,包括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基础课,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为主体;

产品设计相关学科:包括产品机械性能研究、人体工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对产品设计进行综合研究的课程;

系统设计:这项内容是结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综合训练的课程。 美国加州设计艺术学院是美国战后一所重要的设计艺术学院,1930年由广告人亚当斯创办,位于加里福尼亚州的帕沙迪那。到1998年,该校有工业设计系、视觉传达系、交通工具设计系、平面插图设计系、商业广告系、电影系、纯艺术系、空间设计系,毕业可以获得艺术学或理学学位。

加州设计艺术学院的招生办法、课程设置、校企结合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界学习和重视。

设计艺术不单纯是艺术和工艺美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设计是以计算机相关技术为主导因素展开的。设计师除了用计算机进行相关设计之外,更要参与计算机相关产业的设计,如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网络设计、多媒体设计、网页设计等。

第三节 战后美国著名设计事务所和设计师

一、 诺尔集团与艾洛·萨里宁

诺尔集团是由美国著名设计师汉斯·诺尔等人组成的工业设计集团,主要从事家具和室内设计,成员主要有汉斯·诺尔本人、汉斯·诺尔的夫人弗罗伦斯·舒·诺尔、艾洛· 萨里宁、哈瑞·贝尔托亚等,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对诺尔公司的影响非常大,弗罗伦斯·舒·诺尔曾经在伊利诺理工学院向米斯·凡·德·罗学习过。

诺尔集团的发展与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设计艺术教育是分不开的,它的成员汉斯·诺尔、艾洛· 萨里宁、弗罗伦斯·舒·诺尔等都是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学院被称为“美国现代家具的摇篮”。

诺尔集团的发展与诺尔夫妇及艾洛·萨里宁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汉斯·诺尔在英国和瑞士接受教育后,长时间从事设计工作,1937年到了美国,曾在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学习,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家具公司,从事家具设计和生产。1946年,汉斯·诺尔夫妇结婚,并开设了自己的设计协作机构,这就是诺尔集团的雏形,1950年,他们又聘请了芝加哥设计学院的毕业生穆里·卢森堡加入自己的设计队伍。

艾洛·萨里宁对诺尔设计集团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和家具设计师,美国战后设计师的杰出代表。

艾洛·萨里宁首先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从艾洛·萨里宁的建筑风格来看,具有浓厚的有机造型色彩,属于比较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他在家具设计领域也别具一格,认为建筑和家具在设计过程中的精神因素是一致的。他设计的椅子中,最著名的是一种“内凹式”坐椅,采用玻璃纤维材料磨压成型,然后在上面添加各种软材料的靠垫,所以又称“胎式椅”。

艾洛· 萨里宁与诺尔夫妇一直合作进行家具设计。

(1)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们合作设计了一张叫做“蚂蚱”的椅子,主要利用薄板材料,一直生产到60年代中期。

(2)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玻璃纤维材料,艾洛· 萨里宁的家具设计生涯发生了质的飞跃,并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著名设计师。他与诺尔夫妇合作,利用玻璃纤维进行家具设计和生产的实验研究,利用磨压法达到成型的目的。

(3)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艾洛· 萨里宁特别强调家具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整体和谐,把家具和室内装潢当作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并认为建筑和工业设计都能通过造型表现一种精神,具有隐喻的内涵。

二、米勒公司与查尔斯·依姆斯

米勒公司与诺尔集团齐名,同是美国著名的家具和室内设计厂商,因其创始人Herman Miller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末期,公司从传统的家具生产转向现代家具设计生产,逐渐成为美国西部家具设计生产的中心。该公司之所以从原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生产家具小厂,成为一个美国乃至世界上的著名家具生产商,这与其重视工业设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查尔斯·依姆斯1946年入米勒公司设计部, 依照人体工学原理,设计结构合理的无扶手椅子获得极大成功,几乎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办公用椅。同年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了个人家具设计展览会—“查尔斯·依姆斯设计的新家具”。与此同时,把这些家具的生产全委托给米勒公司。查尔斯·依姆斯在设计中把技术、形式、经济与人的使用紧密结合。

第四节 商业主义设计与“有计划废止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设计材料的出现,设计领域的“样式主义”虽然有所收敛,但并没有彻底消除,而是作为一种引导消费,使产品推陈出新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产品结构、功能等因素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产品的造型、色彩、外部装饰等视觉因素进行更新和变化是企业吸引消费者购买“新产品”的有效手段。这里所谓的“新”并不一定是产品内部功能和结构的“新”,而是视觉观感的“新”。

20世纪50、60年代,这种为满足商业需要而采用的样式主义设计策略在汽车设计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汽车的样式设计不断更新。在底特律汽车城中,哈利·厄尔影响下的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品表现最为明显,他利用战前的设计方式,对汽车的样式不断翻新。

哈利·厄尔的这些实践和主张,在美国设计界,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有计划废止制度”。这种制度最初是由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哈利·厄尔共同提出的,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地考虑在以后几年之间不断地更换部分设计,形成一种制度,

使汽车式样最少每两年有一次小变化,每三四年有一次大变化,有计划地使样式“老化”。这种主张的目的是让消费者为了追逐新的流行式样,放弃旧式样,通过新式样占领市场的促销行为。

本章小结

美国是一个没有传统文化束缚的国家,设计界自觉地接受了现代主义设计艺术思想,虽然起步很晚,但进步非常快。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得益于两个方面:其一,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之机,发战争财,成了各国战场的“后勤”基地;其二,美国企业善于吸取别国的先进经验和观念。

第九章 战后西方各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第一节 德国战后工业设计的发展

德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二战之前阶段,包括穆特修斯倡导的“德国工业联盟”、格罗佩斯创立的“包豪斯”等进行现代设计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为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为现代设计艺术思想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二战后十余年,是德国现代设计艺术的恢复阶段,主要表现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建立,以及它与布劳恩公司的成功合作,把包豪斯思想推向新的高度,并大力推行“系统化设计”思想。德国的产品到处体现着新理性主义、新功能主义、极少主义特征,形成了冷峻、简洁、富有条理的设计风格。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的现代设计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其产品以理性、高质量、可靠的性能而著称。

●20世纪80年代之后,德国现代设计也面临世界消费市场的多元化、流行趋势、消费观念等的影响,德国设计界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采用双重的设计战略。

●德国统一后,由于前民主德国企业设计相对落后,大部分设计师都在政府的设计部门Kombinate中工作,负责为全国企业进行设计,是计划经济下刻板的设计,很难跟上市场的发展,因而德国设计又面临改造原民主德国企业的设计体系,使之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重大挑战。

一、 乌尔姆设计学院与战后德国的设计艺术教育

乌尔姆设计学院是战后德国理性主义技术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战后对德国工业设计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机构,其影响不亚于包豪斯。学院在继承包豪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美学思想,建立了高度理性的系统设计理论,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设计人才和设计方案,是战后“新功能主义”的代表。

二、 乌尔姆设计学院与布劳恩公司

20世纪50到60年代,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人才的培养上获得了极大成功,学院的设计思想及设计风格对德国工业设计领域内的渗透和影响更是举足轻重,使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在德国工业设计中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与布劳恩(Brown)公司的成功合作,真正实现了设计艺术教育服务于工业生产的教育宗旨。

三、 乌尔姆设计学院与系统设计原则

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系统设计理论,可以说该理论的提出又为德国工业设计史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严格地讲,系统设计理论是20世纪初追求典型性和标准化设计艺术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但这种发展又不是单纯停留在对工业化制造方式的考虑上,而是以系统思维为基础,将纷乱的客观物体置于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使某些产品在技术上、功能上、形态上以及表现形式上建立一种联系,从而使物体空间的创造获得一种关联。

四、 形式、材料、功能之间的关系—战后德国深入研究的课题

由于德国具有理性思考的文化传统,在设计界理性主义占了上风,最集中体现在乌尔姆设计学院追求的设计原则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国设计不注重形式,而是力图在产品的形式、材料的表现和功能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材料、功能和表现形式有密切关系,因而德国的设计界很早就注重产品材料的研究,认为设计形式与特定的设计材料有密切关系,德国的“青年风格”利用自然材料模拟自然形式的设计风格就是一种体现。

第二节 意大利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

意大利的现代设计艺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主义萌芽阶段;战后重建时期(1945—1955)的设计;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反主流设计、样式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也是意大利设计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主义萌芽阶段

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意大利受欧洲现代主义思想影响,模糊进入现代主义设计的阶段,1983年在米兰举办的意大利设计回顾展(称为《Annitreata》)中把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设计称为前设计阶段。

二、 战后重建时期(1945—1955)意大利工业设计的发展 这一时期是奠定了意大利在世界设计艺术界地位的重要阶段。

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设计艺术风格。在1951年的“米兰三年展”上,展出了打字机、摩托车、灯具、汽车等,第一次向世界宣示“意大利设计风格”的形成。

三、 意大利家具设计

四、 奥列维蒂公司与意大利设计的发展 五、 意大利反主流设计

20世纪60年代,反对现代主义及其倡导的理性设计思潮在意大利非常盛行,出现了一批激进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们反对50年代后期意大利产品设计越来越追求豪华、奢侈、讲究装饰的设计趋势,反对设计只为消费者的使用,而忽视设计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大众文化影响的设计艺术思想。

意大利战后设计艺术是在受斯堪的那维亚和美国现代设计艺术体系影响的基础上,融合意大利固有的文化而形成的。意大利把设计艺术看作是一种文化,也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形成了“政府、工业界和设计师联合”的设计艺术态势。政府在制度上对设计艺术的支持也是战后意大利设计艺术迅速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无论政府、企业界、大学、媒体以及普通的民众,都把设计艺术作为最有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意大利艺术”来对待。每三年一次的“米兰三年展”是意大利向全国和世界宣传意大利设计的窗口。

第三节 日本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日本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明治维新(1867—1912)到1945年。

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确立与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1945—1952年。 工业设计的成长期:1952—1960年。 走向世界的日本工业设计:20世纪60年代之后。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企业在世界设计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两条新的设计原则,即:有弹性的专业特征(设计结构性能的灵活性);多元文化特征(满足不同消费环境需要,针对消费群体进行设计)。

第四节 英国现代设计艺术

为了促进英国设计艺术水平的提高,1944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工业设计协会”,战后又出版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杂志之一—《设计》(Design)。“英国工业设计协会”负责组织各种设计活动,举行各种设计展览、会议等。《设计》杂志对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介绍各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动态。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的重视,英国工业设计得到长足发展,在家具、汽车制造等领域大量借鉴美国、德国和北欧国家的设计经验,尤其是北欧的斯堪的那维亚风格的设计对英国影响最大,并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美国的影响也很大,主要是家具和汽车设计(图10-25)。

英国是现代工业设计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设计文化传统。在英国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企业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fv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