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4-06-22 01: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 课程代码:08040107W402 学 分:4学分 总 学 时:48学时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传统文化概论》是全日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全面准确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培养起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思考、研究,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解。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科学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3、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4、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5、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开掘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上去。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6、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三、教学内容

引言:“文化”与“文明”

【教学内容】 一、文化的内涵 二、文化的特点 三、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 【教学要求】 了解:文化的内涵 掌握:文化的特点和定义 理解: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之别

第一章 天文与地理

【教学内容】

·1·

一、宇宙观:宇宙生成论、宇宙本体论、宇宙模式论 二、世界观:邹衍“大九州说”、九州与十二州 三、星宿:二十八宿与四象、七曜、北斗与北极、三垣 四、分野:分野种种、评价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天文观、地理观,分野,三垣。

掌握:宇宙生成论、宇宙本体论、宇宙模式论,邹衍“大九州说”,二十八宿与四象、七曜。 理解:中国“天人合一”说

第二章 历法与纪年

【教学内容】

一、历法:不同历法产生的原因、古历概说、阳历、阴阳历、阴历、节气

二、纪年: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岁星纪年、太岁纪年、年号纪年、公历纪年、民国纪年、生肖纪年、黄帝纪年

三、纪月:序数纪月、干支纪月、季节纪月、月名别称纪月 四、纪日:干支纪日、月相纪日、数字纪日、韵目纪日 五、纪时:发展概况及主要纪时方式 【教学要求】

了解:历法的内涵与外延,记述时间的方法。

掌握:阳历、阴阳历、阴历、节气,纪年方法,纪月方法,纪日方法,纪时方法。 理解:历法的发展及记述时间方法进步

第三章 氏族与宗法

【教学内容】

一、婚姻:发展阶段、原始婚姻遗俗、婚姻礼俗、离婚、再婚 二、姓氏:姓氏之别、姓氏来源、名、字、号、笔名-艺名 三、避讳:缘起、种类、方法、评价 四、庙号与谥号:庙号、谥号 【教学要求】 了解:庙号与谥号

掌握:婚姻发展阶段、原始婚姻遗俗、婚姻礼俗、离婚、再婚,姓氏之别、姓氏来源、名、字、号,避讳的缘起、种类、方法、评价。

理解:婚姻发展历程及走向;中国姓氏的独特内涵;避讳的中国特色

第四章 传统礼俗

【教学内容】

一、成年礼俗:少数民族成年礼俗、汉族成年礼俗 二、棺葬礼俗:丧礼、葬礼

三、节日礼俗:春节、寒食与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冬至 【教学要求】

了解:传统礼俗的一般内涵

掌握:汉族成年礼俗,春节、寒食与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冬至,土葬、火葬、悬棺葬

理解:传统节日的中国特色

·2·

第五章 中国宗教

【教学内容】

一、中国儒教:历史、经典、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特征、评价

二、中国佛教:历史、教义、戒律、经典、艺术、各宗派及其特征、评价

三、中国道教:历史、思想渊源、信仰与教义、经典、戒律、名山及建筑、道教神仙、道教文学、道教医药学、道教音乐

四、民间宗教:明教、白莲教、八卦教、罗教。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三大宗教的发展情况,民间宗教的明教、白莲教、八卦教、罗教

掌握:中国儒教的历史、经典、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特征、评价,中国佛教的历史、教义、戒律、经典、艺术、各宗派及其特征、评价,中国道教的历史、思想渊源、信仰与教义、经典、戒律。

理解:三大宗教对传统文化的贡献及影响

第六章 区域文化

【教学内容】

一、区域文化:涵义、文化区域 二、巴蜀文化:历史、特征、评价 【教学要求】

了解:区域文化的涵义、文化区域 掌握: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评价 理解:区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 文字与辞书

【教学内容】

一、汉字的起源:起源的传说、考古学的认识

二、汉字的演变:前甲骨文、甲骨文、金文、秦与东方六国文字、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三、辞书举要:《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字林》、《玉篇》、《经典释文》、《字说》与《字解》、《康熙字典》

【教学要求】

了解:汉字的起源的传说、考古学的认识

掌握:汉字演变的过程(前甲骨文、甲骨文、金文、秦与东方六国文字、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重要辞书(《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

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八章 文献与目录

【教学内容】

一、古籍的形成:传说、考古学的认识

二、图书的分类:《七略》、《汉书〃艺文志》、《七志》、《七录》、《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

三、二十五史:何谓“正史”、正史概说 四、古籍的注释 【教学要求】

了解:古籍形成的传说、考古学的认识,古籍的注释

·3·

掌握:重要的图书分类法及代表作(《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成为“正史”的条件及“前四史”

理解:文献、目录学的发展

第九章 饮食文化

【教学内容】

一、主食与副食:五谷与六谷、肉类食物、蔬菜瓜果 二、茶文化:起源、发展、习俗

三、酒文化:起源、发展、习俗(果酒、白酒、葡萄酒) 【教学要求】

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掌握:主食的种类、茶文化著作及习俗、酒文化著作及习俗 理解: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色 四、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引言:“文化”与“文明” 第一章 天文与地理 第二章 历法与纪年 第三章 氏族与宗法 第四章 传统礼俗 第五章 中国宗教 第六章 区域文化 第七章 文字与辞书 第八章 文献与目录 第九章 饮食文化 合计

五、教学参考书:

田广林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全三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全三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罗国杰等主编:《中国传统道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4·

授课学时 2 4 4 9 6 9 3 4 4 3 48 柳诒徴:《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

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钟明善、朱正威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义》,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六、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的构成:平时成绩为2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等)中期考试成绩为20%,期末考试成绩为60%。如果没有举行中期考试,则平时成绩为30%,期末成绩为70%。

·5·

4、什么是越轨行为?简述越轨行为的不同类型及所产生的不同后果。(越轨与犯罪有何异同?) 5、什么是社会问题?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6、网络社会问题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7、网络社会的社会控制与传统社会控制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 2、教学要求:

了解:越轨行为概述 犯罪行为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概念 社会问题的涵义 网络社会问题

理解:社会控制的构成和功能

网络社会对传统社会控制手段提出的挑战 社会问题的分类

掌握: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 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的社会控制机制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第十一章 社会保障 (5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1.5学时)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

1、社会保障的概念;2、社会保障的特点:(1)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化;(2)社会保障成员之间的互济性;(3)社会保障措施的强制性;(4)社会保障结果的福利性。

二、社会保障的作用和管理

1、社会保障的作用;2、社会保障的管理:(1)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2)社会保障的业务管理。 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简介 1、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2学时)

一、社会保险

1、医疗保险;2、老年保险;3、失业保险;4、家庭补贴。 二、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事业;2、社会福利生产 三、社会救济 四、社会优抚

第三节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1.5学时)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结构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社会化程度低;2、覆盖面小;3、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参与社会保障的观 念淡薄;4、管理体制不顺,立法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需要与可能相结合;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3、城乡有别,区域有别;4、统一规划,分类管理。

思考题

·16·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保障的涵义? 2、社会保障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兴起的历史社会背景。 4、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5、试述我国社会保障的历史经验及发展方向。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结构 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

理解: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的作用和管理

掌握: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十二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5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1学时)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2、特点。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体系;2、方法论。 三、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1、选题;2、准备调查;3、实施调查;4、分析总结。

第二节 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5学时)

一、选题

二、提出研究假设

1、意义;2、研究假设的形式;3、原则。 三、概念与课题的操作化

操作化的涵义;2、概念及命题的操作化;3、研究课题的操作化;4、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四、确定调查方式和方法 五、调查的组织准备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 (1.5学时) 一、访谈法 二、问卷法 三、观察法 四、文献法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学时)

一、整理 二、分析

三、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思考题

1、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个层次?它们有哪些特点? 2、建立假设必须符合哪些要求?

·17·

3、问卷的内容有哪几方面?设计问卷要注意哪些问题?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文献法 调查的组织准备

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掌握: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三、成绩评定:

考试。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60%。 四、教学参考书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 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

《世界通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世界通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0805040107204 总 学 时:95 学 分:5

适用专业: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

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史实,并认识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同时了解并掌握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了解世界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情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一章 原始社会(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劳动创造了人类。完全形成的人。 第二节 原始公社的产生和发展

旧石器时代。血缘家族和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金属器时代和社会大分工。父系氏族公社的产生和瓦解。军事民主制和国家的产生。 第四节 原始文化

科学知识的萌芽。文字的发明。原始艺术。原始宗教。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中的人。血缘家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石器时代。原始文化。

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氏族公社的产生原因和繁荣。 掌握:人类家庭婚姻关系的发展和演变。金属工具使用的后果。

第二章 上古亚非文明国家(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上古埃及

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和古王国时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衰落。古代埃及文化。 第二节 上古西亚诸国

两河流域南部的奴隶制成邦和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与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上古西亚文化。

第三节 上古印度

印度河文明和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孔雀帝国和贵霜帝国。上古印度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金字塔。新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新巴比伦王国的繁荣。波斯帝国和大流士的改革。种姓制度。早期佛教。上古亚非文化。

·19·

理解:古埃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

掌握:上古亚非军事帝国的繁荣和迅速衰落的原因。

第三章 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上古希腊

爱琴文明与黑暗时代。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发展和衰落。马其顿和亚历山大帝国。上古希腊文化。 第二节 上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阶级斗争的加剧和共和制的崩溃。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其盛衰。上古罗马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爱琴文明。荷马时代。雅典和斯巴达。希波战争。梭伦改革。伯里克利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马其顿和亚历山大。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改革。斯巴达起义。“三头同盟”。凯撒独裁。元首政治。基督教。

理解:荷马时代为何是黑暗时代。雅典与斯巴达的区别。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高度繁荣。希波战争是古希腊走向繁荣的起点。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罗马如何从小小城邦发展成横跨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元首政治的实质。基督教产生的原因。 掌握: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生和繁荣。

第四章 西欧各国封建制的形成和发展(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

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危机与帝国的分裂。古日耳曼人及其社会制度。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日耳曼王国的建立。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和查理帝国

法兰克王国。查理帝国。封建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欧封建统治者对东方的侵略 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侵。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的灭亡。民族大迁徙。克洛维。查理〃马特的改革。十字军东侵。 理解:民族大迁徙的意义。法兰克国家封建化的意义。查理帝国与现代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渊源。十字军东侵的后果与影响。

掌握: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与日耳曼人的建国。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十字军东侵的原因和主要经过。

第五章 东欧的封建国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

古罗斯国的建立。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基辅罗斯的解体。封建制度的发展与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第二节 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的统治。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0·

2、政党的一般特征 3、政党的主要活动和作用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标榜“超阶级性”;政党活动围绕议会和选举展开;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资产阶级政党的“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原则。

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类型: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3、压力集团及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影响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2、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一党制两种形式。 4、苏联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体制的巨变及教训

5、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内容、形式。 2、教学要求:

了解:政党的概念和特征;

理解: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类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掌握:压力集团及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影响;我国的政党制度。 3、思考题:

1、什么是政党,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2、政党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什么是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有什么区别? 4、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党体制的巨变对我国有何影响和启迪? 5、西方压力集团和政党的区别何在?它参与政治的方式和途径是什么?

第七章 民主政治(6课时)

1、教学内容: 一、民主政治概述

1、民主政治的含义 2、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3、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 4、法治社会

5、民主政治与政治参与: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接触、游行示威、政治冷漠等。 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1、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生

2、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人民主权理论、代议制理论、分权理论。 3、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征:它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民主权利具有广泛性;内容具有广泛性;具有现实或保障性;建设的过程性。

2、政治权利的内容与特征 3、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4、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31·

5、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7、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渐进过程 8、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2、教学要求:

了解:民主政治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征。

理解:民主政治与政治参与;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生、理论;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掌握: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3、思考题:

1、民主政治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征何在?

3、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及基本经验有哪些? 4、如何实现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5、如何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性与渐进性?

第八章 政治文化(6课时)

1、教学内容: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与功能

1、政治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2、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二、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1、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类型的划分: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传统型政治文化与现代型政治文化。

2、: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信念、政治行为准则、政治价值评价、政治动机、政治情感、政治习俗、政治心理等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 三、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和特点 2、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3、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4、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5、坚持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四、中国政治文化分析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大一统”国家观;“内圣外王”治世之道。 2、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3、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4、亨廷顿“世界政治文化冲突论”述评 2、教学要求:

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功能;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类型的划分;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文化类型的划分;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和特点。

理解: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32·

掌握: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坚持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亨廷顿“世界政治文化冲突论”述评。 3、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政治文化的结构何在? 3、分析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

4、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哪些因素对政治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5、亨廷顿“世界政治文化冲突论”述评?

6、坚持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的原则有哪些?

第九章 政治发展(8课时)

1、教学内容: 一、政治发展理论概述

1、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流派及其共性特征 3、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4、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二、政治发展的途径:革命与改革

1、政治革命的涵义与特征 2、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3、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4、政治改革的涵义 5、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6、政治改革的目标与方式 7、政治改革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要求:

了解: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流派及其共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政治革命的涵义与特征;政治改革的涵义。

理解: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政治革命的类型和作用;政治改革的条件。 掌握:政治改革的目标与方式;政治改革的地位与作用。 3、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发展?

2、政治发展有哪些重要的目标? 3、政治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4、什么是政治革命?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5、什么是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的作用? 6、革命与改革的区别。

第十章 国际政治(5课时)

1、教学内容:

一、政治环境与国际政治

1、政治环境的含义

2、政治体系内环境:主要有政治资源,政治模式,政治局势。 3、政治体系外环境:主要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

·33·

4、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5、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二、国际政治格局与基本准则

1、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含义

2、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3、中国的对外政策 2、教学要求:

了解:政治环境的含义;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含义。 理解:政治体系内环境和外环境;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掌握: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中国的对外政策。 3、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政治?

2、为什么说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3、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准则有哪些? 4、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三、学时分配

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四、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总评成绩的构成:期末考试60%;期中考试20%;平时作业20%。 五、教学参考书籍

1、姜安、赵连章、刘彤主编《政治学概论》,高教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教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大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4、王松、王邦佐主编《政治学》,高教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5、王邦佐等主编《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6、俞可平主编《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思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思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陈振明著:《政治学前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张小劲、景跃进著:《比较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

总课时 9 6 12 6 6 8 6 6 8 5 课堂讲授 8 6 11 5 5 7 6 6 7 5 作业 1 1 1 讨论 1 1 1 备注 课堂测试 1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4、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5、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美]拉斯韦尔:《政治:谁得到什么,什么时候得到及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7、[美] 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8、[美]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10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9、[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塞缪尔〃P〃享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纪宝成主编:《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人大出版社2004年版。

·35·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08040107W207 学 分:4学分 总 学 时:72学时 适用专业:人文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门课程是人文教育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并使其初步掌握史料学的常识,为其从事史学研究打下必备的基础。故本课程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为历史古籍介绍,一为史籍文章选读。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同时对中国历史要籍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要籍的了解、掌握情况和阅读、运用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编 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序言(2学时)

1、教学内容:

(1)我国史学的产生背景及时间 (2)先秦时期史籍编撰的概况 (3)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方法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我国史学产生的条件及时间;先秦史籍的编撰概况 一般性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4学时)

1、教学内容: (1)《尚书》介绍 (2)学习《尚书〃牧誓》 (3)《逸周书》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尚书》的体例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逸周书》的史料价值;《尚书〃牧誓》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尚书》今、古文的真伪争论;《逸周书》的由来。

第二章 编年体的产生(6学时)

1、教学内容: (1)《春秋》介绍 (2)《左传》介绍

(3)学习《左传〃城濮之战》 (4)《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介绍

·36·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春秋》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左传》的体例及其史学成就;《城濮之战》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编年体史书的特点;编年体史书的优点与缺点。

一般性了解:《春秋》的作者及注者;《左传》的作者及注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的流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

第三章 国别体的出现(6学时)

1、教学内容: (1)《国语》介绍 (2)《战国策》介绍

(3)学习《战国策〃赵武灵王平昼闲居》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国语》的体例、思想倾向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战国策》的体例、及其史料价值;《赵武灵王平昼闲居》一文的标点、注释与翻译;国别体的概念;

一般性了解:《国语》的作者与本书的编译;《战国策》的编订和流传;

第四章 其余上古史籍(1学时)

1、教学内容: (1)《世本》介绍 (2)《山海经》介绍 2、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世本》、《山海经》的流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编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序言(1学时)

1、教学内容:

介绍此一时期中国史籍发展的概况。 2、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此一时期中国史籍发展的概况。

第五章 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10学时)

1、教学内容: (1)《史记》介绍

(2)学习《史记〃秦始皇本纪》 (3)《汉书》介绍

(4)学习《汉书〃艺文志序》 (5)《三国志》介绍

(6)学习《三国志〃诸葛亮传》 (7)《后汉书》介绍 (8)《宋书》介绍 (9)《南齐书》介绍 (10)《魏书》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作者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汉书》对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改造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成就;《三国志》、《后汉书》的史学成就;《宋书》、《南齐书》、《魏书》等纪传体史书的贡献;《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艺文志序》、《三国志〃诸

·37·

葛亮传》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纪传体的优点与缺点;

一般性了解: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裴松之等史学大师的生平及史学主张;《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的流传情况及版本信息;

第六章 编年体的继起(1学时)

1、教学内容: (1)《前汉纪》介绍 (2)《后汉纪》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前汉纪》、《后汉纪》的特点及其成就; 一般性了解:《前汉纪》、《后汉纪》的作者及成书经过;

第七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4学时)

1、教学内容: (1)《华阳国志》介绍 (2)《十六国春秋》介绍 (3)《水经注》介绍 (4)《洛阳伽蓝记》介绍 (5)学习《华阳国志〃李宓传》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方志的概念及史料价值;《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方志及地理书的作者、体例以及史学成就;《华阳国志〃李宓传》等选文的标点、注释及翻译;

一般性了解:《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

第三编 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序言(1学时)

1、教学内容:

介绍此一时期中国史籍发展的概况。 2、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此一时期中国史籍发展的概况。

第八章 纪传体的大量编修(8学时)

甲、唐代修纪传体史书举要 1、教学内容: (1)《晋书》介绍 (2)《梁书》介绍 (3)《隋书》介绍 (4)《周书》介绍 (5)《陈书》介绍 (6)《北齐书》介绍 (7)《南史》介绍 (8)《北史》介绍

(9)学习《晋书〃祖逖传》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唐代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编纂学的重大影响;唐朝官修史书的巨大贡献;《晋书》、《梁书》、《隋书》、《周书》、《陈书》、《北齐书》、《南史》、《北史》八部纪传体史书的

·38·

基本体例特点和内容;《晋书〃祖逖传》、《新唐书〃魏征传》的标点、注释及翻译;

一般性了解:唐朝官修纪传体八史的基本经过、情况;《晋书》、《宋书》等编撰者的基本情况; 乙、五代、宋朝修纪传体史书举要 1、教学内容: (1)《旧唐书》介绍 (2)《新唐书》介绍 (3)《旧五代史》介绍 (4)《新五代史》介绍 (5)《通志》介绍

(6)学习《旧唐书〃魏征传》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通志》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和地位;《旧唐书〃魏征传》、《通志〃总序》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通志》等史书的作者及编修经过; 丙、元修纪传体史书举要 1、教学内容: (1)《宋史》介绍 (2)《辽史》介绍 (3)《金史》介绍

(4)学习《宋史〃王安石传》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宋史》、《辽史》、《金史》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特点、内容特点及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宋史〃王安石传》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宋史》、《辽史》、《金史》等纪传体史书的作者及编修经历;

第九章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6学时)

1、教学内容: (1)《资治通鉴》介绍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介绍 (3)学习《资治通鉴〃党锢之祸》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资治通鉴》先进的编修方法、思想特色、在中国史学史的突出贡献;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编年体史书的史料价值;《通鉴〃党锢之祸》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资治通鉴》的参修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书的作者情况;

第十章 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2学时)

1、教学内容: (1)《通典》介绍 (2)《文献通考》介绍

(3)《唐会要》、《五代会要》介绍 (4)其他会要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杜佑的史学思想及《通典》在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马端临的史学成就及《文献通考》在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特色;郑樵《通志〃二十略》的史料价值;《通典〃食货门〃田制》、《文献

·39·

通考〃田赋考〃屯田》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史学史领域内“三通、六通、九通”等概念的含义;政书体或者典志体这一体裁的特点;《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会要体史书的史料价值;

一般性了解:杜佑、马端临、郑樵等史学家的治学经历;《通典》、《通志》、《通考》的续作情况;会要体的续作情况;

第十一章 纪事本末体的创造(2学时)

1、教学内容:

《通鉴纪事本末》等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袁枢创始纪事本末体的动机及方法、《通鉴纪事本末》的体例特点、内容特色及史学成就;《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通鉴纪事本末〃杨氏之宠》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通鉴纪事本末》的续编、继作情况;

第十二章 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1学时)

1、教学内容:

(1)《元和郡县图志》介绍 (2)《太平寰宇记》介绍 (3)《元封九域志》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太平寰宇记》等方志地理书的史料价值; 一般性了解:《元和郡县图志》、《元封九域志》的修作及价值;

第十三章 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4学时)

1、教学内容: (1)《史通》介绍

(2)学习《史通〃六家》、《史通〃二体》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史通》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开创性贡献;《史通〃六家》、《史通〃二体》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一般性了解:《史通》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第四编 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序言(1学时)

1、教学内容:

介绍明清两代史籍发展的概况; 2、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明清两代史籍发展的概况。

第十四章 纪传史的续修(2学时)

1、教学内容: (1)《元史》介绍 (2)《新元史》介绍 (3)《明史》介绍 (4)《清史稿》介绍 2、教学要求:

理解并掌握:《元史》、《新元史》、《明史》的内容与史学成就;《清史稿》的成书过程及史学价值;《元史〃耶律楚材传》、《清史稿〃食货志〃户口〃田制》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f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