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拉贝故居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1 19: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走进拉贝故居

拉贝故居位于南京市小粉桥1号,是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的故居。 拉贝故居是一座德式小洋楼,和孙中山故居中山楼都位于南京大学南园内。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包括住宅和小花园的住所共收留、保护了600多名中国难民。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9年,拉贝来到向往已久的中国,他的未婚妻道拉也随后来到北京,他们在北京结为伉俪。他进入了德国西门子工作,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分公司的经理。1931年11月,拉

贝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开拓业务,出任南京分公司经理。后来他成为了纳粹党员,并成为南京地区纳粹党领袖。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拉贝和其他西方人在南京设立了一个安全区为难民提供一个躲避的场所,拉贝本人也当选为安全区的主席。安全区内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聚集了将近30万难民。在这期间,拉贝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1938年2月,拉贝应西门子总部要求返回德国。在德国,他做了五场关于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的报告,播放了约翰·马吉牧师拍摄的日军暴行影片,他还给希特勒和赫尔曼·戈林寄了日军暴行的资料。为此,他受到了盖世太保的迫害。二战结束后,拉贝又因为他的纳粹身份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于1950年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拉贝

有关拉贝故居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

一、调查结果

你对拉贝故居的了解程度 答案 解 所占百分比 0 A非常了解 33% B一般了点 36% C知道一解 30% D毫无了对于拉贝及其他国际友人的态度是 答案 所占百分比 A崇敬 30% B理解 50% C不理解 11% D无所谓 5% 3.除了拉贝故居外,你还去过其他的历史纪念馆(可多选) 答案 A南京B雨花C中山大屠杀纪念台烈士陵园 陵 馆 61% 44% 77% D静海寺 E其他 所占百分比 16% 36% 4.你认为拉贝及其收容所在南京大屠杀时的作用多大 答案 大 所占百分比 28% A作用巨B有一定作用 72% C作用不大 0 D基本没有作用 0 5.你认为“拉贝热”在德国兴起,在国内却被人逐渐遗忘的原因 答案 A现代人对于历史知识B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C中国人忘恩负义 D仇恨比感恩更容易引

的缺乏 所占百分比 61% 14% 0 起社会共鸣 25% 6.你认为该怎样引起社会对拉贝故居的关注(可多选) 答案 A拍纪B政府录片或电影 组织参观 C设置纪念日 D通过E在历史广播、报纸教材中增加等公众媒体内容 宣传 64% 67% 所占百分比 80% 55% 42% 二、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只有36%的人对拉贝故居知道一点,33%的人一般了解,由此说明,大学生对于拉贝故居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拉贝故居在学生中知名度不算高,对拉贝、拉贝故居及拉贝日记非常了解的人几乎没有。而对于拉贝及其他国际友人的态度,50%的学生表示理解,30%的学生对此表示崇敬,有11%和5%的人表示不理解和无所谓,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拉贝的善行并没有高度的重视。除了拉贝故居外,77%的学生还去过中山陵,61%的学生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此外,雨花台和静海寺的频率也比较高,相对于拉贝故居,这些景点的建设和宣传都比较到位,例如:中山陵作为旅游景点,知名度很高,政府对中山陵的重视程度较高,多次维护修建。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近几年来,政府围绕场馆建设做了不懈努力,并在硬件环境改造建设、文物资料征集研究、对外宣传扩大影响、队伍建设提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吸引了很多的游客。所以拉贝故居的知名度不够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此外,“拉贝热”没有在国内兴起的原因,61%人认为是现代人缺乏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也有人认为是仇恨比感恩更容易引起社会共鸣。所以要引起社会对拉贝故居的关注,最好是拍纪录片或影片,也可以在历史教材中增加有关拉贝的内容。

成员深入分析

一、拉贝故居的格局重现

半个多世纪以来,拉贝故居默默地伫立于中山路与广州路口,经受着风雨岁月的冲刷;静静地注视着繁华闹市的车水马龙,世事变迁,没有人来理会,也无人知晓它曾经有过的惊心动魄。直到上世纪末,这幢西式小洋楼,终于洗尽尘埃,向世界大展其风貌。

据了解,拉贝故居能得以修缮,还有这样一段历史。2003年9月,时任德国总统的约翰内斯·劳先生访问南京大学,得知拉贝先生的事迹后非常关注,回国后亲自推动和促成拉贝故居修缮和改建。经过反复协商,最后决定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门子德国公司、南京大学和江苏博西家用电器销售有

限公司共同向南大捐资225万元。该馆于2006拉贝故居 年10月建成,总面积1628平方米。纪念馆共分六个战区,展出面积320平方米,展出了300多张照片,50多件史料实物,十多部电视片和一个多媒体演示系统。 进入拉贝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幢古朴小楼,满墙的青葱爬山虎,青砖红瓦,绿树掩映,狭长小径,木质二层小楼,这是一栋民国时期风格的独立楼房。在正门的右侧静静的竖着一尊半身雕像,下方写着:John.Rabe(约翰.拉贝),简单而又干净,然而他未曾停却的思考,默默地凝视远方。进入正屋,首先是序厅,一楼内设有两个主题分别为:拉贝生平、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的展厅。二楼为中德友好关系展厅。辅楼还设有录像放映厅。庭院四周的栅栏上有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等生平简介,即庭院展区。

在拉贝故居的庭院的西北角除了花草树木外,还有个不是很起眼的凸起的小洞。据说这是拉贝自己挖出来的防空洞。很小的入口,很简陋,规模不大,虽然现在处于各方面的考虑被封住了,但是青砖的刻痕,肆意的苔藓,尽显这口防空洞的悠悠年岁,沧桑的往事。站在洞口似乎可以想象当年拉贝开挖出这个洞的一锹一铲,轰炸时满城的呼号哭泣,难民进洞避难的不安与感激···· 大半个世纪以来,每个人都欲言又止,而它是那样安静地重复着叙述一个故事,一个老者日记中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当另一个民族面临不幸时一个人可以做到的全部,和一群知恩图报的“市井小民”。我想说即使没有明城墙悠久的历史,没有夫子庙的繁华喧嚣,拉贝故居确实唯一记述下了这一切。

二、《拉贝日记》的内容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在标志中国开始全面抗战的卢沟桥事变60周年的时候,这部被长期

尘封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资料首次出版面世,揭露了日本当时在南京的丑行。

《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

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的说明。这些文字对中日交战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拉贝日记的部分内容

1937年12月14日: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拉贝日记

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

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

《拉贝日记》中所记录的真实,无一不让我心惊。以前每每提及南京大屠杀,对死了三十几万人虽愤恨心痛但大抵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当触及这本日记,却让我胆战心寒。我能清晰的看到那血肉模糊的场面,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我常常没有勇气去看那字字滴血的文字,但又又会被理智逼着继续,我要记住他们的眼泪,感受他们的痛苦,带着他们的伤痛继续前行,不能把他们遗忘,要永记于心

三、对拉贝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

1950年1月5日拉贝于西柏林中风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家人保存。1996年年底《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及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后,拉贝才重新为世人所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拉贝是一百多年中德关系史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2006年10月31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Dr.Roehr(中文名“芮悟峰”)在南京拉贝故居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中说,“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代表德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呢?” 在拉贝的墓碑上,刻画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八卦图。拉贝有个中文名叫“艾拉培”,南京人民写给他的感谢信中,对他就是使用了这个称呼。

除了《拉贝日记》之外,对于拉贝的研究还有传记文学《拉贝传》,这本书生动细腻地记录了拉贝辉煌奉献的一生。它的作者为黄慧英,江苏张家港人,多

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及纪实作品的创作。发表有《南京大屠杀前后拉贝思想变化研究》等论文及史学文章近百篇,约120余万字。

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也为他的爷爷创作了《约翰·拉贝画传》,这本书图文并茂,印制精美,向读者展示了约翰.拉贝平凡而坎坷的一生。该书的许多图片资料由拉贝家族提供,且多为首次公布,弥足珍贵,对了解和研究拉贝其人和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均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拉贝在中国》是以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学家、作家、记者和翻译家采访谈话与资料为依据,加之以作者对有些内容的必要补充与评论的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关于拉贝的研究集,作者是德国的哈路特博士。

2009年4月28日,由华谊兄弟和德法两国共同投拍的战争史诗大片《拉贝日记》从国际视角出发正面表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一经播放便引起了巨大影响。在德国以七项大奖提名领衔德国电影“奥斯卡”奖,并获得了其中四项奖项。

四、拉贝与辛德勒

拉贝,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两人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在二战中以尽可能的努力拯救了一部分被侵略迫害的民族。以拉贝为首的人们建立国际安全区为20余万中国人提供了人道主义庇护,拉贝还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写下《拉贝日记》;辛德勒在波兰通过工厂需要熟练工人拯救了1200名左右的犹太人。虽然拯救的意义不可以通过数量来评判,但我们可以看出拉贝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并且与我们中国人息息相关。然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显而易见地感受到,拉贝在中国的知名度甚至与辛德勒相比也相去甚远。

辛德勒曾是一名奥地利商人,早年利用德国战争赚了一大笔钱,但当他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之后,他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辛德勒在1974年去世以后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以及其后代来祭奠他的亡灵。美国著名导员斯皮尔伯格根据辛德勒真人真事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也为辛德勒增加了影响力。反观拉贝,在二战结束后虽然被释放,但生活拮据,当时南京人民曾经对拉贝进行了援助,然而时至今日,已很少有人再去回望拉贝曾经的功绩,也少有人进行祭拜。关于拉贝的电影《拉贝日记》同样并未能引起很大回响。

虽然在知名度上相去甚远,但事实上辛德勒的晚年也是凄凉贫困的。拉贝与辛德勒的晚景都不算好,这应该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在犹太人为辛德勒的铸成的戒指上刻着犹太法典上的经文:“就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当全世界获救之后,那名救了全世界的人会怎样呢?

五、拉贝的晚年

1938年二月份,拉贝的糖尿病已经开始恶化,而且,由于拉贝对日军的不断施压,以及他对日本暴行的不断指责与控诉,激怒了日本军界的要员们,强行要把他驱逐出南京,德国政府在接到日本方面的通报后,决定对拉贝召回,接受质讯。拉贝最终在将难民营托付给马洛、沃特琳等十几位外国人士,安排妥当后便回了国。

在回国之后的不久,拉贝被党部的人调查,并封锁了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而拉贝没有接受警告,陆续在德国汉堡、墓尼黑、汉诺威等市多次发表演讲作了数场关于日本人残酷非人的战争行径的报告,在遭到军警驱逐后仍旧坚持抗争,因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并被限制人身自由,在确认无太多罪名可立之后,他又在家中被软禁,被特工监视。后来,在拉贝被捕的事件影响逐渐扩大化之后,晚年的拉贝 纳粹分子将他列到了黑名单之上,随时可能被秘密处决,拉贝没有屈服,反而是一再执拗地抗争着,不断地喊着要回中国,回南京。

在纳粹政府被推翻之后,拉贝也没有因此而重获自由,居然又因自己的纳粹党元老的身份被逮捕,重新投入到了监狱。借助来自中国方面的担保信件以及大量的证据后,拉贝被暂时性释放,但仍被列为重点观察对象,但却没有想到,在英国方面拘禁并审查他了之后,前苏联方面又再度把他丢进监狱,在最后一次离开监狱之前,拉贝的糖尿病已经严重到了极为危机的地步,随时会终结他的生命,也正是因此他才会被释放。但他入狱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还是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捐款热潮,人们倾囊相助凑齐了几千美圆,才将他赎出监狱,恢复了半自由的身份。

拉贝的晚年十分之凄凉,在1950年,也就是抗战胜利的第五个年头他就逝世了,当时无人知晓,没有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六、拉贝与中德关系

拉贝先生,不仅拯救了战争中的中国人,更将近代中国与德国紧紧地联系了起来,并以其在一战期间对中国的突出贡献,为中德友好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中国与德国的友好交流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十七世纪,两国之间就有了贸易往来,1972年10月11日,基于国内外各种形式之下,中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重新建交,确立友好关系。

作为德国人,拉贝于1932年,被德国西门子公司派往南京,重此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隔数十年后,,南京大学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博西家用电器公司签订协议,由德方3家单位向南京大学捐赠225万元人民币,用于拉贝故居的修缮,并在故居原址建立“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此后,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各种组织,不断与德国进行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活动。 政治上,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正式访问德国,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在中国与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经济贸易方面,近年来,德一直是我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2002年我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德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1982年,两国签订技术合作协定。援助形式有技术合作项目、粮食援助、紧急援助、项目外奖学金生和资助研讨会。文化上,两国在人文、科教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富有成效。1997年中德成立高技术对话论坛,2000年在北京设立中德科学促进中心。中德的合作,让两国取长补短的同时,在精神文化上也同样互惠互利,记住我们的友谊。

总结和建议

走进拉贝故居,我们被这位外国友人对中国人民的无私付出深深地感动了。75年前,他和其他有良知的外国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保护了近30万中国人民,他的恩情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然而,拉贝却不像辛德勒那般知名,或许是因为那部《辛德勒的名单》获得奥斯卡这样的国际大奖而电影《拉贝日记》的票房反响不佳。但是,现在的中国人甚至是有些南京人对拉贝的了解都不是很多,这引起了我们小组成员的深刻反思:一方面,政府对拉贝事迹的宣传力度不够,关于拉贝故居、拉贝本人的新闻报道以及纪录片等资料太少。而且拉贝故居开放时间也十分不人性化,竟然是每周一到周五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半,正是大多数人上班上学的时间。周末,正是游客参观的好时机,拉贝故居却大门紧闭,这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拉贝、了解那段尘封的历史呢?此外,拉贝故居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相关场馆相比,没有人导引、没有人解说,仅仅是在故居墙上挂着图片和文字资料。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国人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十分不足,而且受一些偏激言论、影视资料的影响,仇恨比感恩更容易引起社会共鸣,这说明中国人现在的心态不正,是狭隘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期待着拉贝故居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期待着这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fe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