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大题重点

更新时间:2024-05-13 22: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大题重点(毛中特)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仁1 4,肖3 风2) 实质: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一 如何转变

两个坚持:1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2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需推动产业机构优化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个转变:

1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带动。 2 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

3 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基本要求:

1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依靠消费,发展服务业,统筹城乡发展)。 2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3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社保,公共服务均等,调节分配)。 4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可持续)。 5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加快推进,互利共赢)。 二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提高综合国力关键) 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 教育是基础 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中心环节)生活宽裕 乡村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以工促农 以乡带农 走中国特色农业化道路

4 统筹区域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区 促进中部崛起 鼓励东北率先发展 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为核心;节能 节水 节材 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

环境友好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绿色科技为动力。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为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 (仁2 肖2)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方针: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根本性质),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标),把效益放在首位(根本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动力)。

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创造更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1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灵魂),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科学体系、巨大实践指导作用;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开放理论体系,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理性决定行动,历史和实践的必然结果,社会共识 弘扬以爱国主要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思想基础,文化软实力核心,兴国之魂,先进文化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二为:以马克思主要为指导,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双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3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4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5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6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7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8 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9 一手抓繁荣 一手抓管理 二 为什么

1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3 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思想保证 5 人民的热切盼望

(三)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风1 仁2 肖4) 一:对先富与共富的认识

1 允许一部人先富,先富带动共富,实现共同富裕。

2 共富不是完全平均,也不可同时富裕,有先有后,有快有慢 3 共富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榜样,促进共同富裕

4 如果只谈先富,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只谈共富,回到平均主义,导致共同贫穷 二:收入差距扩大原因:

1 劳动者个人禀赋,家庭负担不同

2 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社会成员富裕程度不同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和竞争下优胜略汰,竞争能力不同 4 城乡、地区、脑力体力、不同部门客观上存在差异

5 体制改革不到位,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 6 分配制度改革落后,劳动报酬 再分配 税收

三:解决

1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初次分配注重公平与效率,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共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调节力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 提高普通劳动者劳动报酬: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3 大力帮助困难群体:加快城乡低保,完善社会救助

4 加快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首位。

(四)对外开放 (仁3 肖1) 一:改革 发展 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改革的前提,发展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要保持其在动态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 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协调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重要结合点。 二:改革开放的依据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刻总结,生产的社会化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国实行开放政策,进行交流合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 3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三:与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关系

相辅相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要作为立足点;对外开放为了增强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能力。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扩大自主知识产权 2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完善对外投资风险管理 3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的预测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坚持自主创新

政治大题重点(史纲)

(一) 辛亥革命 (仁1 风1 肖2) 一:意义

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历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1 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2 推翻清朝封建腐朽统治,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 3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 带来思想解放,推动民族觉醒

5 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发生积极变化,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二:失败原因

1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

2 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弱点和错误: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不能充分发动依靠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三:中国共产党

成立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的社会现状需要有一支队伍;历史证明种种方案行不通;必需找到先进的力量和社会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思想基础。 与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去世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 成绩:三件大事;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二) 中国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肖4) 必要性

1 中国具体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受帝国主义压迫 2 农民占大多数人口,无产阶级可靠同盟军 3 敌人长期占据城市,农村薄弱 可能性

1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根本原因)

2 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客观原因)

3 相当力量正是红军,党的领导和正确决策(主观原因和条件) 意义:

1 反应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

2 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三)统一战线 (仁3风3)

必要性:两头大,中间小;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不平衡,中国革命的长期性 可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民族压迫(分析各个阶级)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矛盾深化,打倒列强军阀人民的愿望;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教训;国民一大的召开标志正式形成

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民族突出反帝,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强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政策的灵魂;反帝反封建目标一致 经验教训:统一战线必需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特点:1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 存在复杂矛盾和斗争 2 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全国 共产党局部 3 没有正式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 临时协商

经验:1 独立自主原则:力争成为领导权,成为中坚力量,引向胜利的中心环节 2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3 巩固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4 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5 对资产阶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四)资产阶级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仁2 风2)

1 时代条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俄国十月革命

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俄国对中国的帮助

2 中国形势: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中国民主革命的天然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也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国民党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违背人民根本利益 3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两面性,不能带领中国取得胜利

(五)党的建设 (仁4 肖3) 一:整风运动

为什么:党的历史上出现右倾和左倾的错误,根源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

怎么整: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意义: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起来;使毛泽东思想在全党范围确立起来,为党的七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党的建设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少,共产党成员多是农民、小资产阶级;长期游击战,存在非无产阶级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长期严峻复杂,精神懈怠风险,能力不足风险,脱离群众风险,消极腐败风险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更加繁重,紧迫。 经验:1 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克服无产阶级思想

2 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

3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保持强大生命力原因:马中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革创新自身建设 如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发展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根本点: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推进马中化 2 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 3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 5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

政治大题重点(思修 法基)

(一) 道德 (仁1 仁2 肖1 肖2 肖3 风2) 一:为什么要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功能和作用,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精神力量,主要功能是认识和调节功能。

1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综合国力的体现。

2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发展,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道德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发展。

3 道德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功能是调

节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的力量。

4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如何建设

1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待传统道德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部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反对文化复古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2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与市场经济关系:应建立在我国的经济制度基础之上,反映这一经济基础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务。A 保证市场经济沿社会主义轨道健康有序发展;B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有两方面的作用(提高意识、开拓创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C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举措:A 把提高生产力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B 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共富。

核心: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原则:集体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前提,国体政体是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前提。要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保障个人正当利益。

3 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指引方向,要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反映社会主义道德本质要求;指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向;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

5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6 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国家社会:良好的国际形象,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正常秩序的基本保障;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个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高尚的人格力量;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全面发展的前提,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7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公共生活具有广泛性、公开性、复杂性、多样性。 有序的公共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维护公共秩序既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两者目标一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前提,道德是法律的补充,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深入社会各个方面。

社会公德的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要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友;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政府要加快立法,保护网络安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基本原则:A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管理相结合;B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C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规范相协调。

8 最终落实到提高个人品德上:A锤炼个人品德首先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积极自主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B采取有效方法进行道德修养,学思并重,积善

成德,知行统一。C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9 大力推进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完善行业信用体系,推动面向社会的信用服务。 10 健全法规 加强监督和惩罚力度。

(二) 理想与现实 (仁4)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 1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工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为人民服务,与时俱进

2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选择,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伟大复兴必由之路。 3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理想与现实

1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立志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不屈服于一时的困难和挫折,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个人理想要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联系。崇高的理想需一点一滴的努力,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学习和工作。

2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顺境:利表现在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使人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弊表现在使人滋生骄傲心理,自满自足,意志衰退。逆境:弊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利表现在磨练人的意志,丰富阅历。迎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这是顺境的学问;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逆境的学问。

3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A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基础

对立与统一: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现实的未来。现实中包含着理想因素;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变成空想。 B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C用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4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A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辩证统一:个人理想在人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人指明奋斗的目标和方向。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个人理想必需服从社会理想。

B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统一: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爱国主义 (仁3 风1) 一:爱国主义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二: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 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 实现个人价值的力量源泉

三:新时期爱国主义具体要求

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1 热爱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2 拥护祖国统一:所有人的要求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青年要树立的爱国主义观念: A人有地域和信仰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B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C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原因:

A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国家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B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民族利益。 C爱国主义具有时代价值

4 做忠诚的爱国者: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A 承担对国家应尽义务;B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C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3增强国防观念;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B弘扬民族精神,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妥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

政治大题重点(政经)

(一)世界形势

十七大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发展方向,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扩大,传统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在一起,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 国际格局的多级化:时代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1 世界各种力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 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3 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4 利于广大发展中国际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形成原因:

1 世界经济力量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

2 美国建立单级世界的主张和行为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利于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

综合国力竞争的表现:

1 经济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中心内容。

2 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 3 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4 军事力量仍然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具有威慑性的手段 5 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突出的一个方面

6 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非传统安全观: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它对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安全问题,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民族宗教冲突和高危污染疾病等。我们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心态更需开放,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 (二)中国政策(肖2)

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将不断拓展新的开发领域和空间,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繁荣。中国致力于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政治上民主平等,经济上公正互利,文明方面包容开放,安全方面和睦互信)而努力。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A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B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C基于当今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D 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补充)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强调发展的和平性、自主性、科学性、合作性、共同性、开放性。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谐世界:

A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B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C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D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E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南海问题:

1 应当由当事国双方通过协商谈判和平加以解决

2 在争议解决前,有关国家搁置争议,积极探讨在相关海域的共同开发

3 坚决反对与南海问题无关国家插手南海问题,反对南海问题国际化、多变化、扩大化。 4 对于侵犯我国主权、损害我国核心利益的行为,必须进行坚决斗争。 南南合作 (肖4) 意义:

1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2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

3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政治大题重点(马哲)

(一):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识和实践都要受规律的支配。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要认识和发现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联系 (风1)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1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普遍联系而存在的。 2 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 3 联系具有多样性:

有内部、外部联系;直接、间接联系;必然、偶然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

(三):矛盾 (风1)

1矛盾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正视矛盾、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各种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 3矛盾具有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求同求异、异中求同,共同发展。 4矛盾具有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约,要抓关键、抓主要矛盾。

总结:唯物论告诉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全面兼顾,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要按照重点论,即干工作,多选一,要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对人或事要看主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四)实践与认识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具体的生动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概括的抽象的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获取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并且要加工制造,上升为理性认识,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思

考、分析、综合抓住事物本质,找出内在规律。实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要用实践检验认识。

因此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 二:认识中的理想因素和非理想因素

理性因素:理智

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冲动、欲望、想象、直觉、灵感 理性因素的作用: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动力、作用、诱发

关系: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要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结合

三:认识的过程(反复性+无限性) (风3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往复和无限发展的,认识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又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和无限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运动的基本规律。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五)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特征:

1 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内容+标准)

2 绝对性:

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条件遵守,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人类的认识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即承认真理的可知性 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即承认真理的无限性 3 相对性:

真理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真理都只是对客观规律的近似认识,有待深化 真理是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4 具体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全面的、历史的、具体的。

5真理与价值:

成功的实践必需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6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人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两者既区别又统一,统一于人类实践中。人类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这种调节使价值服从真理,需要服从可能。 (六)历史观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肖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形式。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不同步的。

2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正是由于这种继承性,才有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特的历史,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成为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持久,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连。正确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建设。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七)人与自然(肖2)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实践使人从同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人类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界的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发现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来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的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发展。

(八)五对范畴 现象本质、必然偶然、原因结果、可能现实、内容形式 (肖4) 我自己总结的,想请大家帮忙看看还缺什么重点? 不胜感激! 祝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fc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