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8:38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思考

由于受社会竞争加剧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影响,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时期各种能力习惯的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为了迎合家长盼子成才的迫切需求,许多幼儿园开始将小学的学业提前到幼儿时期进行学习,小学时期的日常教学活动占据了幼儿的大部分游戏时间,这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规律,超出了幼儿所能接受教育的适宜度,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1.小学内容搬到幼儿园,小班开始学习拼音、写字、算术、珠脑算,更有甚者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2.很多幼儿园布置家庭作业,在半小时以上。 3.幼儿园进行多种考试竞赛,有的幼儿园进行一年级的考试,并将成绩作为宣传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标准。

4.课堂教学为主,朗朗的读书声取代了幼儿的游戏。

5.小学化的教辅材料进入幼儿园

6.幼儿背书包上学,课桌与小学一样摆放,学前班和大班的桌椅占满活动室,没有活动区。 7.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幼儿园的评价停留在写多少字、学多少加减法上。

8.小学有入学考试,将一年级的内容作为入学考试的内容。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象产生的原因 1.广大不懂幼教规律的家长的错误需求。 当孩子回到家时,多数家长最先关心的就是:今天在幼儿园吃没吃饱?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今天认识了什么字?背了几首诗等等,当家长把这些方面作为考察幼儿的主要发展时,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幼儿的自我为中心和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之路。 2.少数幼儿园办园目的不端,盲目应合家长需求。 有相当部分的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把盈利作为首要目的,一味迎合家长。办园特色多凸显孩子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识字、英语、速算、早期阅读、体育专项训练等,因为这些方面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见效快,家长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体现,因而幼儿

园就“避重就轻”,以博得家长的满意。 3.幼儿园班额过大,教玩具配备不足。 由于目前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幼儿园班额过大的现象尤其突出,在加上受幼儿园场地、教玩具配备的局限,教师无法按照要求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只能进行小学化的教学活动最为简便,也是造成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重要因素。 三、“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1.“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2、“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跟不上,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

极性。

3.“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4.“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会产生。 四、克服幼儿教育 “小学化倾向”表现的策略 1.首先要转变家长观念,用翔实的事实,雄辩的理论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小学化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危害。在这项工作中,要多开展宣传工作;及时关注家长的变化。注意解决幼儿园这边在努力克服小学化,

家长那边又利用各种时间给幼儿“加压”的矛盾,真正做到家园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发展。 2.加强对教师的业务管理和培训,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特别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根本上克服小学化倾向。要帮助教师建立和实践如下观念和行为:①幼儿园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主要是帮助使幼儿掌握初步接触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非智力因素等。②幼儿学习的特点必须是亲身体验和经历的。要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不应是教出来的。③课程设置要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宗旨。注重“课程统整化”、“教材生活化”、“教学活动化”的特点。

3.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的一般都发生在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师资水平较低的园所。要克服小学化也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

4.做好“幼小衔接”规律的研究使幼儿园平稳向小学过渡。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要做的事。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和小学低年级都要研究衔接规律,特别是要了解对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向此倾斜,

以使孩子在心理上能够接受,不至于产生“陡坡”。对此,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做好协调和统筹,避免一厢情愿。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有弊无利。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康发展。

家长和社会要端正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家长要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纠正家庭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还需要一大批示范性幼儿园的榜样表率作用。

以使孩子在心理上能够接受,不至于产生“陡坡”。对此,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做好协调和统筹,避免一厢情愿。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有弊无利。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康发展。

家长和社会要端正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家长要了解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了解幼儿大班并不是小学一年级的延伸,懂得“顺自然,展个性”,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道理,纠正家庭错误的幼儿教育观念。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还需要一大批示范性幼儿园的榜样表率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