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更新时间:2024-05-16 23: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2017福建漳州高中第二片区教研联盟联考)1922年5月,苏俄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通过的《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范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这表明苏俄

A.推行全面私有化措施 B. 急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与地主阶级达成妥协 D.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17山东滨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1927年苏共十五大指出:如果说,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国营企业几乎起不到作用,而私人资本却相对地起着重大的作用,那么,在此时,社会主义工业等就已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决定性和主导的作用了。该论断

A.为社会主义全面改造指明方向 B. 错误的估计了苏联实际

C.标志着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放弃 D.表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2017山东枣庄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曾被列宁评价为“当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4.(2017湖南长沙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

A.重工业飞速发展 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急速普及 D.农民欢迎新经济政策

5. (2017山东济宁高三教学质检)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作为苏共中央审定的正式课本,认为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是完全正面意义的,是对十月革命所开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惟一正确选择。这种观点

A.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特色 B.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面总结 C.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 D.体现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客观分析

6. (2017湖南株洲高三上学期教学质检)1930年,约有2万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到苏联工作,苏联有色金属企业的经理和技术经理几乎都由美国人担任。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拖拉机出口总倾的90.5% ,1932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B.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波及到苏联

1

C.工业革命的成果被苏联直接弃用 D.客观条件有利于苏联的经济建设 7.(2017甘肃兰州一中高三12月月考)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这一论断

A.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 B.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

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 8.(2017广东七校高三联考)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区域分工,经济单一

C.高度集权,侵犯人权 D.片面强调国家利益 9.(2017山东日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936年斯大林在全苏联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所作报告中称: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因此国内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由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阶层。报告中“社会主义在苏联建立”的基本依据是

A.公有制形式的确立 B.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10.(2017四川绵阳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1928年,布哈林认为: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 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

A.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 B.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

C.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 D.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 11.(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更加重视轻工业发展 D.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12.(2017广东佛山高三教学质检) 1928年10月起,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另一方面,从1934 年开始的大肃反运动仅在1937-1938年间就有200多万人受到清洗,其中包括4万多名营级以上的高中级军官。这说明

A.斯大林模式构弊己被认识 B.大肃反促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

C.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斯大林模式对苏德战争初期利弊并存 13.(2017湖北荆州中学高三教学质检)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14.(2017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苏联的粮食收购率在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 B.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C.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15.(2017四川毕节高三适应性监测)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引起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强烈不满。这表明当时

A.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需打开苏联市场 B.苏联轻工业发达,须竭力保护本国市场 C.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 D.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16.(2017福建四地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990年10月,戈尔巴乔夫指出:“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过渡完全是由人的利益决定的”“只有市场与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方向相结合,才能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财富的公正分配、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自由和民主的扩大”。对其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旨在为“民主的人道主义”造势 B.主张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众利益相结合 C.这一改革思路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 D.说明苏联已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7.(2017山东济宁高三一模)1929年末,斯大林实现了“强制集体化”,“到了1938年,私有土地完全消失。国家制定价格、控制分配、选定农作物,来达到确保稳定的食物供给和解放农业劳动力”。苏联的上述做法旨在

A.全面建立计划经济新模式 B.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

C.加快取消新经济政策步伐 D.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18.(2017山东临沂高三一模)1919年9月,某位苏俄领导人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这反映了该领导人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 B.与资本主义妥协和革命意志消退 C.为获得西方技术放弃社会主义理想 D.主张俄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秩序

3

19.(2017山东济南高三二模)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20.(2017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21.(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22.(2017安徽芜湖高三下学期教学质检)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说,领导这场革命的领袖将不得不遭遇尴尬是“他所能做的事,是和他一向的整个主张、他的原则、他的党的直接利益不相容的;他所应做的事,则是无法实行的”。材料中“不得不遭遇的尴尬“是指

A.《土地法令》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余粮收集制

23.(2017安徽江南十校第一次摸底)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的意图是

A.肯定新经济政策在工业化方面的作用 B.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指出斯大林模式在工业化方面具有一定贡献 D.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4.(2017福建泉州高三适应性模拟)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的决议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这一规定

A.提高了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的集体化

C.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D.改善了农业生产布局 25. (2017福建厦门高三第二次质检)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4

A.农村存在瞒报问题 B.优先保障城市居民供给 C.过度剥夺农业成果 D.继续贯彻新经济政策

26.(2017广东潮州高三二模)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

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C.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

27.(2017广东广州高三一模)1921一1927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从1933年起,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全部国产;1940年机械动力已占农业动力的77.7%。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一1927年期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为7360万吨,二五期间为7290万吨。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不利于技术转化 B.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

C.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8.(2017广东广州高三二模)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 ,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 。这些做法

A. 有利于苏联获得资金和技术 B.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C. 推动苏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D. 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

29.(2017广东汕头高三一模)1928年,苏联农民购买一公斤糖要卖7公斤小麦,至1962年,要卖14公斤小麦,1965年2月则要卖15—16公斤小麦。这表明苏联

A.长期优先工业建设 B.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C.国内物价持续上涨 D.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30.(2017广东汕头高三二模)据《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38年出版,斯大林亲自撰写、修订)记载:“(1935年)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由此可知

A.苏联的农业政策符合国情 B.苏共极力为农业集体化政策辩护

C.苏联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D.苏联农业生产缺乏宏观计划指导

31.(2017江苏连云港、徐州、宿迁第三次模拟)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el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