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近代别墅群,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更新时间:2024-05-03 22: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国住宅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住宅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其多数居民都拥有适合自己要求和爱好的住宅。住宅开发商和房屋建设人员根据社会发展和用户的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更新各种类型的住宅,不断地提高其设计及建造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走在了当今世界各国解决住宅问题的前列。美国的住宅设计和美国人的居住观念都相当成熟。 尊崇自然

美国私车拥有率相当高,2/3的人住别墅,美国人要求自己的家既有现代城市的一切方便,又要具有返璞归真的乡村意境和自然风光,因此住宅多建在现代都市的郊区。住宅选址多在贴近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许多美国住宅的命名与自然有关:像“foxrun”、“bearforset”、“枫林”、“流水别墅”等。由于美国地多人少,每户住宅占地较大,很少有环境污染和拥挤的现象。美国人非常注重住宅区的艺术处理,在住宅初具规模后,他们便会考虑一些艺术化渲染。例如:修建一些风格性的住宅装饰、花园、喷泉等等,大部分住宅区都铺满草皮,到处是芳草成茵、树木花卉繁茂的景观。 住宅空间分割更合理

美国住宅的内部设计反映了住宅设计的新趋势,考虑了空间的流动感和视线的赏心悦目。与国内很少有专业设计住宅的建筑师不同,美国住宅建筑师专业化非常强,自从二战以后就出现了专门的专业住宅建筑师协会这样的组织。因为有了专业化的优势,美国住宅建筑师对住宅设计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更加丰富,对设计细节的把握和艺术性、生活感的营造就更加成熟。当代的美国设计师已经不再像国内这样,以卧室、客厅、卫生间等来划分空间,而以功能区为标准将室内空间划分为五个区。以“区”来重新定义空间类型,功能规划更为细腻,为全新生活方式提供完美的空间与室内外动线支持,充分满足个性与生活品质的追求。礼仪区:入口、起居室、餐室;交往区:早餐室、厨房、家庭室;私密区:主卧、卫生间、次卧、书房;功能区:洗衣间、储藏室、车库、地下室、阁楼;室外区:沿街立面、前院、后院、平台、硬地。

五大功能区的划分使住宅科学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对空间利用的规律,满足了主人饮食起居、交流礼仪等各方面的家庭生活需要,是对建筑设计非常有价值的革新,是最值得倡导的一点。在五大功能区的设计中设计师又特别注重礼仪和私密空间的营造,体现了现代人更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对人性更深刻的体贴。国内不少人到美国后发现其实有些美国住宅的面积并不很大,但住在里边生活很方便、很舒服,感觉特别流畅,功能分区的合理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建筑风格呈国际化多样化的特征

由于17世纪前欧洲各国瓜分美国殖民地,各大区建筑风格迥异。东部传统的发达地带为英格兰式住宅较多,中部多为德式和法式住宅,西南海岸为西班牙式居多。在美国,各国建筑风格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并且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适应各种新功能的住宅形式纷纷出现,各种绚丽多姿的住宅建筑风格应运而生。美国人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多样的革新,将外来建筑融入美国本土的元素和美国人对生活对居住的理解,变成富有美国风格的、原汁原味的“美国制造”。长于创新是美国国民性中重要的一点,这一点在住宅设计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经过加工再创造的美式住宅充分地体现了美国人“自由”、“自我”的个性。美国住宅无论是户型、外观、朝向还是功能分区,都最大限度地追求人性化、舒适感和

1

自由度。

最完美地体现个人风格

每两户住宅都不尽相同,但又不属于格格不入的用途和风格,例如:你可以建一幢意大利式的,他建法式的或德式的,也可以你建中式的,他建日式的,却不可以你建一个法式别墅,他来建一个中式四合院。美国住宅区非常讲究整个社区大风格的统一,又在每家的住宅建筑中体现出主人的个性和生活品位,在设计理念上要有新意和独特之处。在房屋造型方面,开发商会给予购房者充分的自由,比如同一个房子有前后两个效果不同的立面,另外还可以考虑房子将来的改造和进一步的装饰。 房型结构:美国住宅绝大多数为两层,配有阁楼、地下室

目前在美国最为流行的户型是Townhouses、Unit、2-pac等。与国内不同的是,当地许多住宅为木结构,外部包砖,这样既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又增强了保暖功能。木材还能提供比其他材料更为丰富活泼的装饰手段和装饰效果。美国邻近加拿大,木材资源丰富,物美价廉,这是先天的优势。 崇尚纯生活化、有生活感的住宅

结合旅游、仿生学等,衍生出了汽车住宅,还有带轮子的船式住宅、树上住宅等等。美国人讲究纯生活的“白日梦”式的住宅形式:东西海岸的休闲住宅、SPA(按摩池、水疗)、DECK(离地80厘米),都是为纯生活服务的。在住宅的环境设计方面,则考虑得十分周到,住宅要选在一辈子各个年龄段都有得玩的地方。

讲究住宅与市场的结合

美国住宅越来越尊重市场,聆听来自消费者的呼声,体现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例如:随着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住宅就越来越接近自然,返璞归真,也更重视布局的合理和健康因素。根据人们对礼仪功能和私密性的更高要求,近年来美国住宅设计中礼仪区与私密区的设计更加突出和成熟。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美国住宅是相当成熟的高品质住宅形式,它承载着一种创新的和充满活力的现代生活方式。在京城住宅产业刚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机下,放开眼光去借鉴国外住宅的优势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使国内的住宅产业更快地与国际主流住宅水准接轨。

近年来,有前瞻眼光的国内建筑师和开发商,已经充分意识到美国住宅的优势及对国内住宅设计和开发的借鉴作用。前段时间北京一家专门进行专业住宅开发的企业“中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找到王教授,希望他能在其“橘郡”项目的开发中担当顾问的角色。了解了项目情况后他非常欣喜,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十分地道的纯美式别墅项目———无论建筑、园林还是室内设计都由资深美国专业设计公司担任;更因为他们深谙美国建筑的特色和优势,最充分最出色地发挥了美式住宅的特长,并结合北京的实情,创造了符合京城人生活需求的住宅;还因为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橘郡”这个美国最有代表性的高尚住宅聚集区的新鲜生活气息和奔放的生命活力。他认为京城楼市里美式住宅并不少见,但是真正的1999年最新版美式主流别墅户型并与美国“同步”上市,加上如此纯正、卓越的品质却是绝无仅有的。“橘郡”将推动美式住宅京城本土化,还将创造一种全新的现代高品位生活方式,这无疑将给京城房市带来不小的冲击,必将促进住宅革新的脚步。

2

向现代建筑顶点冲刺

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物是美

国建筑师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赖特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质在于它的内部空间.他倡导着眼于内部空间效果来进行设计,“有生于无”,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应服从所设想的空间效果.这就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

有机建筑对待建筑的其他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这个流派对待环境,主张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就像从大自然里生长出来似的;并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进室内.相反,城市里的建筑,则采取对外屏蔽的手法,以阻隔喧嚣杂乱的外部环境,力图在内部创造生动愉快的环境。

这个流派对待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角度,又要从艺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这个流派认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它主张力求简洁,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样,认为装饰是罪恶。

对待传统建筑形式的态度是,认为应当了解在过去时代条件下所以能形成传统的原因,从中明白在当前条件下应该如何去做,才是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照搬现成的形式.这个流派认为机器是人的工具,建筑形式应表现所用工具的特点,有机建筑接受了浪漫主义建筑的某些积极面,而抛弃了它的某些消极面。 赖特的流水别墅、西塔里埃辛冬季营地以及德国建筑师沙龙的柏林爱乐音乐厅是有机建筑的实例。

突破常规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

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抬头。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

3

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的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20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上,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是美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建筑。楼高15层,呈方块体形。外部有大面积的抹灰墙面,开着许多小方窗。每个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装饰物,排列整齐的小方窗之间又夹着异形的大玻璃墙面。屋顶上还有一些比例很不协调的小房子,有人赞美它是“以古典建筑的隐喻去替代那种没头没脑的玻璃盒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4

美国建筑师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黄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的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16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5

强调个性的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

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

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

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

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法国、意大利则不

太流行。

美国步欧洲建筑的后尘,浪漫主义建筑一度流行,尤其是在大学和教堂等建筑中。耶鲁大学的老校舍

就带有欧洲中世纪城堡式的哥特建筑风格,它的法学院和校图书馆则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建筑。

崇尚明快、纤巧的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激进的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现代派建筑。

6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

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

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

7

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20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

据主导地位。

朴素所塑造出的神秘气氛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建筑应该服务于它的功能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到了19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8

19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沙利文根据功能特征把他设计的高层办公楼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底层和二层功能相似为一段,上面各层是办公室为一段,顶部设备层为一段。这成了当时高层办公楼的典型。

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必须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同当时学院派主张按传统式样而不考虑功能特点的设计思想完全不同。后来,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等都强调满足功能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例如,作为建筑结构的柱和粱要做得清晰可见,建筑内外都应如此,清楚地表现框架支撑楼板和屋顶的功能。功能主义者颂扬机器美学。他们认为机器是“有机体”,同其他的几何形体不同,它包含内在功能,反映了时代的美。因此有人把建筑和汽车、飞机相比较,认为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是美的建筑,其几何形体在阳光下能表现出美的造型。他们认定功能主义会自动产生最漂亮的形式。

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20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庐山近代别墅群,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牯牛岭满岭的庐山松,清碧有如漫天翡翠。蜿蜓的长冲河,潺潺有如满耳欢歌。那错落有致、建筑畸形的幢幢别墅,浮沉在波峰浪谷中,那深红色的、青绿的铁皮屋顶,像朵朵鲜艳的蘑菇,散落在青苍的山谷里,静谧和空灵,冷色和暖色,竟是如此美妙地融合在一起。

——庐山近代别墅群的建筑风格,产生出特有的风韵。每一座别墅,都是单体建筑,建筑的格局、式样、风格,注入了原别墅主人所在国籍的本土文化的影子,别墅主人审美趣味和爱好的影子。别墅单体追求阴凉地势,使得别墅处于自然的随意状态,但正是这种随意状态,却造成了一种有机的自然生长的群体环境关系,产生了浑然一体而又生气勃勃的景致。

——庐山近代别墅群,虽然是建筑群落,但建筑密度较低,体态轻盈,层面不高,多为一至二层。别墅建造时尽量保护原有高大乔木,别墅建成后又在周围广植乡土观赏树木,别墅从而掩隐在绿阴从中,使人赏心悦目。

——别墅建筑单体,简洁而自由,紧凑而不规则,一幢别墅就呈一种几何形体,形体的变化与地形的起伏相互配合,与道路的蜿蜒曲折相互呼应。一幢别墅一种式样,几乎难以寻觅到两幢面目相同的别墅,永远予人以新鲜的感受。

——庐山的别墅,常设置庭院,庭院经过精心的绿化和美化,营造出深邃 、宁谧的氛围。别墅室外常营建券廊,即券廊为引导至主入口。先入庭院,再入券廊,再入房庭,意趣油生。别墅墙体,大都由未打磨

9

的不规则的粗石块砌筑,呈现出厚重朴实、质感强烈、色调沉着的美感。与别墅墙体那深褐色、灰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别墅屋顶的色彩,可称得上是浓墨重彩,或褐红,或青绿,或深蓝,形成特有而又动人的景色。屋顶的形式,以四坡顶较为普遍,亦有一些采用“孟莎式”屋顶。屋顶的屋脊线变化丰富,屋顶“老虎窗”的设置,形态各异,趣味多变。

——庐山别墅群的出现,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具象体现,又是在庐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中所出现的产物,是建筑艺术与幽美环境的完美结合,并形象地融入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成为可居、可游、可赏的统一,创造出特有的风景景观群落。

——庐山,在近现代史上是座政治名山,百年风云人物曾在一幢幢别墅里活动,扮演各种历史角色,演绎出一串串趣闻故事,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庐山近代别墅群,闪耀着建筑艺术的光彩,蕴藏着历史的价值。 ——1996年“庐山会议”旧址及别墅群(美庐别墅、124号别墅、176别墅、359号别墅、442号别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是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评定。

这幢别墅,前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座落的位置,形如安乐椅。蒋介石很喜欢这里的环境,视为风水宝地。在他的眼中,“背山面水”似科正符合中国风水学说所推崇的格局。蒋介石夫妇很喜欢这里的恬静、秀美,而宋美龄名字中也有一个“美”字,于是将这幢别墅命名为“美庐”。从些,神秘的面纱便形影不离,将这幢别墅整整笼罩了半个世纪。

——话说“美庐”庭园,可谓荟萃庐山珍木异卉,满目葱茂,温馨扑面。庭院石拦旁的金钱松,高俊挺拔,树高30米,为庐山最高大最古老的金钱松。别墅四周的庐山松,苍劲偃盖,虬枝屈铁,不时传来松涛阵阵。牯岭玉兰,早春怒放,花色洁白,散发着幽幽清香;庐山结香,喷黄吐华密密似球的花,溢满枝头;箬竹丛丛,露珠滴翠;卫矛枝横,暗藏箭羽。盛夏时节,依攀墙垣的凌霄花,红英灼灼,凌空抖擞;“五爪金龙”橙黄的花瓣上酒落着斑斑紫丹,花瓣遒劲似龙爪。入秋之后,被誉为“活化石”的鹅掌揪,那形似鹅掌的叶片,被染成一片金黄;五角枫,一树烈焰,飞霞流丹;而鸡爪槭,更是红得透明,红得灿烂...... ——“美庐”的庭园营构,以遵循自然风貌为最高宗旨,不着意人工的修饰,而是注重因形就势的精心布置。一条小径巧妙地依着景物而迂回环绕,使人得以细细观赏,慢慢品味。庭园中有一天然裸露石丘,上面铁镌刻着“美庐”二字,左下刻有“中正题”,这是蒋介石于1948年8月亲笔题写。可以说,这块摩崖石刻,既是这幢别墅庭园的“点睛”之笔,也是蒋介石夫妇对“美庐”的钟爱的历史印迹。

——再观那别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绿门、绿窗、绿栏、绿柱、绿廊,而属于建筑队的第五立面的屋顶,也漆成了墨绿色,这连那原先的灰褐色石墙,也因“爬墙虎”、美国凌霄爬满而终成绿色,予人静谧安宁而又清新的感受。

——绿荫笼罩下的“美庐”别墅,为石木结构,主楼为两层,附楼为一层,占地面积为45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96平方米。而整个“美庐”庭园占地面积为492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仅占其中不足10%,因页显得庭园特别敞净,而建筑体量却又显得适宜,既不感到笨拙,又不感到纤弱,却产生出一种和谐美。 ——登十字型长石阶,步通透式凉台,进入室内是一装饰典雅、中西合璧的会客厅。猫眼绿的地毯,墨绿的沙发,墙壁上挂着宋美龄不同时期的半身照片,以及蒋介石夫妇在“美庐”生活的部分照片。紧邻是当年“第一夫人”的卧室,室内陈设基本保持原貌,居中有双人厅床,据说是用英国优质木料制作,庆左侧放置一圆形雕花梳妆台,左方柜上摆设着精致的象牙扇等物品。

10

——二楼,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会客厅、卧室,卧室的配置和宋美龄卧室相仿,却多了一张躺式沙发。办公室的斜对面,是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有“文胆”之舟的陈布雷办公室兼卧室。办公室的左边,分别建有凉台和阳台,均为石柱、石栏,宽阔安适。

别墅立面构图,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石墙面镶嵌着三个圆拱窗,呈规则地排列;二楼阳台挑出,阁楼层建有一排老虎窗。平面布置为内廓式,各房间以内廓联结,一楼为大客厅、餐厅、客房,二楼为客厅和卧室,房间内均为木装修,以白色调为主。而别墅外观的色彩则为,灰褐的墙面, 绿的门窗,深红的老虎窗和屋顶。

豪宅的私密性

古语云:“豪门深如海”,自豪宅诞生的那天起,描述豪宅的词语中,就总少不了这个“深”字。这实际上反应了豪宅的一个重要属性——私密性。 凡是住宅,都追求一定程度的私密性。甚至可以这么说,建筑的出现,本身就是人们追求私密性的一种产物。构成房屋的两个主要构件是“顶”与“墙”,屋顶是人们对于天空与风霜雨雪进行防卫的产物,而墙则是人们与同类之间形成私密性的产物。对于豪宅而言,私密性则更具有超乎一般的意义。其原因就在于,豪宅的客户往往具有更强的防卫感。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多为有产一族,有太多的财物需要进行防护;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多为易受侵害一族,所以他们从心理上也往往具有更强的防卫意识。所以他们在选择自己理想的住宅时,往往将住宅的防卫性与安全感,作为评判一个住宅好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基于此,豪宅往往表现出更强的私密性。

豪宅的私密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布局和户型设计两个方面:

在世界各地的豪宅区中,无论是美国的贝弗利山,还是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周边的豪宅区域,“尽端路”作为一种通常的规划手法,被普遍地使用着。这似乎与一般的居住区规划道路通畅的原则并不相符,但它却是形成豪宅区私密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尽端路是一种典型的越往里走,归属感越强的空间模式,能够形成从公共到私密的连续性空间过渡,从而借助于空间上的深度感,形成空间归属上的私密感。这种空间系列,很像北京四合院中所表现出的几进几出的院落布局,越往里去,私密性越强,不住在里面的人,自然不会过于深入,因为那是只属于内部住户的私家区域。正是在这种空间防卫心理作用下,豪宅区形成了应有的进深感。 在户型设计上,豪宅也同样追求一种私密性。通俗地讲,对于豪宅设计,能够多加一道门,就不要少加一道门,能够一梯一户,就不要一梯两户,能够让一户独占一个门厅,就不要让两户共用一个门厅。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客户更有领地感,而这种领地感,正是使他们产生私密性和安全性的最重要的措施——这就是私密性在豪宅户型设计上的体现。

11

那我们今天要讲的景观从五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景观是画,它是艺术,是美的东西。

人们把他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象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是景观最早的含义。在西方,景观的画的含义最早来源于荷兰的风景画,后来又传到英国。它是描绘景色的,是当一个人站在远处看景色时的那种感受,然后把这种感受画下来,所以画永远不是实景,画是加上了人的审美态度之后再表现出来的。景观的概念最早的来源是画,一幅风景画,它是有画框的,这画框是人限定的,是人通过审美的趣味提炼出来的。景观一开始就是视觉审美的含义。但人的审美趣味是随着社会发展,随着经济地位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人所了解的景色也是不断变化的。

在作为画之前,景观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中。是用来描写耶路撒冷皇城景象的,一个牧羊人站在一个荒凉的山冈上,看到一片绿洲,这个绿洲中有宏宇大厦,有庙宇宫殿,这些他作为美景来描述的景观是一个城市。所以,在农业时代人民想像的美景是一个城市,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工业时代。这就是为什么会造就纽约这样的城市。

把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极致,把城市当作理想,一直发展下去,才会导致纽约这样的大都市的出现。现在我们中国人理解的景观也基本停留在农业时代的城市理想,所以你才会看到深圳的高楼大厦,才会看到浦东的高楼大厦,才会用同样的理想来建设北京的城市。这就是农民在描绘着未来的场景。但这种趣味是不长久的,所以到了工业时代末期以后,由于大量的工人涌到纽约城市中来,纽约的钢筋水泥丛林不再适合人居住,一系列城市病出现。他们发现他们追求的城市景观原来不适合人的生存和居住,高楼大厦太危险了(世贸大厦的悲剧就是很好的说明),景观的理想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想用以前当农民、或牧民时眼中的城市模样来造景观。这种对城市景观的否定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个是逃离城市,建立国家公园、自然公园,另一个是把自然引到城市中来。

为什么国家公园会在美国出现?国家公园甚至有上万平方公里之大,有大量的自然地,这是由于纽约人的理想景观开始转向自然地,所以才会把自然地保护起来,作为他们休闲度假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黄石公园、红杉树公园等。这是否定城市的一种途径——逃离城市,逃到荒野之中——这时,人们对景观的概念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化,把自然当作美而不是把城市当作美。

除了离开城市走向自然外,要摆脱拥挤的城市还有第二条途径,那就是把自然引到城市中来。最早的实践就是把公园建到城市中去,这就是纽约的中央公园,300多公顷,那是城市中心的一个非常大的地方。从此出现了美国的城市公园运动。

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逃跑不是办法。因为,二战以后,汽车在美国很快普及,所以汽车就拉着城市跟着人跑到郊外去了,人越想离开城市,这个城市就越跟着人和汽车跑,这就出现了郊区的城市化。整个美国都出现了这样的城市:大量的土地盖了房子,把自然地变成建筑,把环境变得更糟糕了,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就发现,以前想像的田园城市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因为当时的人想用铁路把中心缄市和郊区的花园城市连接在一起,但美国在30年代以后铁路被高速公路取代了,火车被汽车取代了,汽车公司为了推销汽车而拆掉铁路,结果每家都有至少一辆汽车,最后导致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城市。

这就是由于人类想像中的理想景观概念的变化导致城市的变化。这是关于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理解。

景观的第二个含义是栖息地的概念,是居住的地方。

它是内在人的生活的体验,是和你发生关系的地方,哪怕是一株草、一条河流,或者是村庄旁的一棵大树。皖南的民居充满诗情画意,非常漂亮,那是由于居住在那方土地上的人形成了人和人的和谐关系、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人要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获取庇护、灵感以及人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所以说景观就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你看,中东地区耶路撒冷有基督教、犹太教,还有伊斯兰教,从城市的景观你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总是有纷争的,反映了人和人关系的不和谐。这个是丽江的画面,不要小看这条河流,当她穿过你门前的时候,你可在门前的石埠上洗涮,人和自然发生了关系。你看到的石埠,实际上在告诉你人是需要水的,需要和水亲近的,这就是人和自然之间非常友善和谐的关系。 如果是不和谐的关系,比如说你现在去看长江、黄河、钱塘江,那钱塘江大坝筑到5米高,有些地方有10米高,这是人和自然的敌对关系的反映,而没有把自然当作你的家人来对待,把自然排除在外,这就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那么人和人的关系呢?当年柏林墙没推倒时反映了人和人关系的不和谐,现

12

在以色列边界立起铁丝网也反映了人和人关系的不和谐。当年香港没回归之前我去看过香港和大陆的边界上有一道断面是倒L形的铁丝网,它对着中国大陆一边外翻,这就说明当年大部分人从大陆跑到香港去而不是从香港跑到大陆的。这样大于90度的角使人很难爬过去,这也反映了人跟人关系的不和谐。这种边界被称作政治景观。

所以当你看到景观的时候,看到任何景观中任何一种元素的时候,它实际上都是在讲述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是和谐。

景观的第三层含义是系统的概念,它是个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它不是感性的东西。

在这个层次上,它与人的情感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外在于人的情感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系统,人是更客观地站在一个与之完全没有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景观,所以景观就变成科学的研究对象。一块土地,当你和它没有关系时,那你的研究是科学家的研究。但如果你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再去研究它,就不是科学家的研究态度了,因为这块土地已经和你的切身利益发生关系了,就不是科学了。一块土地有动物的栖息地,有动物的迁移通道,等等,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用生态的、地理的、生物的方法来观察、模拟,来了解这个景观的系统。

景观的第四层含义是符号,一个有含义的符号。

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要想像它背后的东西。景观是关于自然与人类历史的书。还是回到皖南,这是皖南民居,这条路,这个亭子,这条河流和后面的牌坊群,它们都在讲述着今天和昨天的故事,它们都是有含义的。比如说这个亭子,当地叫做水口亭,在村庄的水口,这就说明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这个地方很关键,对于当地人的生老病死很有价值,这个亭子就告诉你这块地是神圣的。又比如说,这个牌坊叫贞节牌坊,那个叫忠孝或仁义牌坊等等。贞节牌坊讲的就是一个少妇在她丈夫死后就未再改嫁,这种对贞节的树碑立传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后面的那个牌坊是歌颂孝道的,讲的是一个儿子当他的父母还活着的时候是不离开家的,这就是一种价值观。

再看看华北平原上,这些是我在华北平原上看到的景观,哪怕是一条浅沟,哪怕是一个土堆,都在讲述着历史。这曾经是一道城墙,这曾经是一个烽火台,下面曾经是金戈铁马,烽火燎原,这些现在看来都不起眼的留在土地上的痕迹,都在讲述着非常生动壮阔的故事。这又有一个关于土地的故事,北方地区有百年的古道走成河的说法,一条走了两千多年的路,变成了河,那么这条河就不只是河,它是古代赵武灵王攻打秦国时用过的古道,千军万马曾从这走过。一条浅浅的古道或浅沟,充满了含义。所以,景观是有含义的符号,需要我们去读。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最早的文字也来源于景观。山的象形字直接来源于山,水的象形字直接来源于水。我前不久到云南丽江去,纳西族文字中水的写法和汉族的是不一样的,汉字的水是在一条曲线两侧各有两点,而纳西族文字中的水则是在这条曲线的端点还有一个圈。我的理解是:因为纳西族居住在云南高原上,那里水的形态跟长江和黄河是不一样的:玉龙雪山融化后的雪水流下来,在河里你看不到水,水都渗到河滩底下去了,然后水经过河滩在十几里外的地方又冒出来,这个水就叫潭,有黑龙潭或白龙潭。这些水你是看得见它从哪里来的,是有源头的。但是我们的长江或黄河一带早期居民看到的水是没有源头的,虽然说源头在昆仑山,但当时谁也没到过昆仑山。这就是景观的不同导致描述的文字的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语言也是从景观来的。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实际上是说我们的古代文字是因为阅读了黄河、洛河,阅读了来自水中的龟背的纹理来解读、预测事物的变化。这些都是符号,都在讲述着故事,兴的故事,亡的故事。 所以说当你看到景观和景观中的元素的时候,哪怕是一棵树,也要认真地阅读它、理解它。比如说,这棵树长弯了,为什么长弯了,因为风的力量的不均衡,或者因为阳光照射的不均衡;如果这棵树上布满了伤痕,为什么有伤痕,它在讲述曾经被火烧了或是什么。所以到颐和园去,你可以看到那柏树都是伤痕累累的,靠房屋的一侧,许多古柏都是没有皮的,为什么?都是给八国联军烧的,所以没有皮了。这些树讲述了历史,充满了含义。

景观的第五个含义,是关于土地之神的。

我们都知道宗教的神,神的概念本质上就是精神寄托。那么人对景观的寄托就使景观有了神性。当一个信徒一步一叩从西藏的边缘爬到拉萨,他可以叩一年的长头,这就使土地——拉萨那块土地——变成了神。当他走到了一个交叉路口的时候,那会有一堆石头,这堆石头是玛尼堆,它寄托了人的希望,寄托了人的信仰,这堆石头也是神。哪怕是普通的山,普通的地形,也是神圣的。中国古代有一个模式,被用来

13

神化大地,叫风水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看看北京的山水,北边的军都山脉就是玄武,因为明代十三陵的缘故,叫万寿山,它是有了神性的山。也因为明代十三陵的缘故,把西边的山叫做青龙山,白虎是西边的山。中国古代所有的城市或建筑选址都是在这一模式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用这种模式把整个大地都神化了,没有一个山脉不属于某一家或某个州府的神。所以你动土的时候,先要研究一下这座山是归哪个神管辖的。

唐僧取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唐僧带了三个徒弟,其中的孙悟空本领高超,但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把土地爷叫出来。土地爷是什么?土地爷就是土地之神。问问他这里有没有妖怪?是好妖怪还是坏妖怪?然后他就知道,如何对待这块地方,如何施展他的法术。这就是当地的神,说穿了就是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精神。地方之神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必须服从的、你必须遵从的外在力量。不管你是科学家或者宗教人士,不管是搞法律或是搞经营的,你都得服从,否则你就要吃亏,就会被这神圣的力量摧毁。这种神圣的力量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人永远战胜不了的自然力。

前年我坐飞机从成都到西藏的昌都,飞机只飞了40分钟就到达了目的地,但是就当飞机快到机场时,就当连跑道都看到了的那一刻,突然一片云飞过来,飞机就降不下来了,不敢下降。而且这个 时间段过去之后,就再也不会有更好的天气了,因为在高原上只有 上午这几个小时允许飞机降落。飞机转了一圈只得又回到成都。已经到了,你还降不下去,又回来了。在成都待了两天,又坐飞机去,结果到那儿又一片云过来,还是没降下去。这就是土地的力量,你永远战胜不了自然,再好的飞机也很难下降,你要降下去就很危险。所以说西藏这个地方为什么很具有灵性?为什么这么神圣?为什么让人感到敬畏,感到神秘?就是因为那里的自然力太强大了,人力不能战胜它。那么,如果你遵从这种自然力,认同它,服从它,归属于它,那你就会很幸福,充满欢乐,这就是人对土地的依赖。

在拉斯维加斯的一个大赌场里养了两只白老虎,供人参观。这个白老虎养在非常壮丽的宫殿里,外面是镏金的玻璃,地下铺着花岗岩、大理石,里面有一个皇帝才能坐的那种镀金的汉白玉宝座,有喷泉,有非常华贵的装饰。但是每次去看,这老虎都是病怏怏的,像一个病猫一样趴在那儿。学生物的知道,虎是猫科动物,所以当虎没有虎威的时候,它就变成猫了。它没有神气,是病态。这就是不属于它自己了,不能够使它认同这个环境,它就失去了它的个性、天性,失去了它作为老虎的那种威风。老虎只有在丛林中飞奔、在悬崖上咆哮,在那才是虎。人也是这样。你可以看到北京新建的别墅,有多少像宫殿一样,看看北京城里住宅销售的广告,有多少在宣传这是凡尔赛宫、那是丹枫白露。这就是一种病态,病态的心理在引导大众的居住模式,导致病态的价值观、病态的生活方式。如果让人真的居住在那儿,人是要失去人性,失去天性的。所以说我们需要一个符合人性的生活空间。我并不是说要让你生活在太行山区,而是说除了生活在城市的优质的物质环境之外,你也要有一种对土地的归属和认同。

这种认同我是非常有体会的。当年我刚刚从农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母亲就从我们家里的风水林里挖了一包土给我,用红纸包起来,我带着这包土来到北京,跟着我上学,然后一直跟着我到欧洲,到美国。我每次要出远门,要到一个城市里居住,必定要带着这包土,放在箱子里。原来的传说是,当你每到一个地方,就取这土放到当地的水井里去,这样可以使人与当地的水土相符,不会得病,人和土就“和服”了。“和服”的概念就是认同,你认同当地的自然,认同当地的人文,认同当地的土地之神,你就可以万事顺畅,就充满了欢乐。

所以说土地是有神性的,不相信你试试看。很多人可能去过九寨沟,成都到九寨沟的路上,有一段悬崖,路非常难走,经常出车祸。据说很早以前当地人说那个山像龙一样,是龙骨山,不能炸,不能动的,结果公路部门就不听,非得修这条公路,结果开山以后,岩石果然流出了“血”。当然我这不是宣扬封建迷信,大家千万要理解,我是在讲人和土地的关系。结果开山之后,这地方老出车祸,死了不少人,然后当地就建了一个庙,整天祭拜,我路过的时候就发现好几辆车摔在悬崖下面。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理解,这样陡的山是不能修路的,你如果顺着地形去修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而你非要开山,抄近道,把自然的“骨头”露出来了,路就会很陡,尽管是近了,车子开得快了,事故却会更多,这是科学的解释。这归根到底是什么呢?尊重土地之神,也就是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原有的格局。

现在我们回到城市景观。人类最伟大的创造莫过于城市。一个几万人甚至上千万人组成的社区,他们为了共同的和不同的目的生活在一起,有时互助互爱,有时嫉妒有加,憎恨之极,以至于你死我活。有时为了交流,他们修池道,掘运河;有时却为了隔离,垒城墙,设陷阱。我们看以前的城市,有城墙,有陷

14

阱。同样的爱和恨也表现在人类对自然及其他生命的态度上。恨之切切,人类把野兽、洪水视为共同的敌人,所以称之为洪水猛兽,因此筑高墙藩篱以拒之;爱之殷殷,人们不惜挖湖堆山,引草木虎狼入城,像在城里建动物园、植物园,又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爱。人类所有这种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大地上,刻写在某块被称为城市的地方,这就是缄市景观。所以说,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味一幅画,体验过去和现在的生活。

这是一个亭子傍着一棵古树,这是我们做云南研究的课题组以前从昆明到红河经常路过的一个地方,最近我又路过此地,发现这棵树死了,这棵树现在再也看不到了,再路过那段路的时候我心里就有一种失落感,感到大地失去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东西,而对于我来说就像失去了一个在漫漫旅程中可以期盼、可以回忆、指示我旅途方向和明示我的方位的地标,它的意义同朝圣路上的玛尼堆是一样的。

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呵护,去关爱,就像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去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要理解景观,要阅读景观,要呵护它,要关怀它,要管理它,这就是景观设计学。所以说,景观设计学,就是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改造、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和艺术。它是科学,因为它是一个系统,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去分析:它又是艺术,因为它跟人发生关系,需要创造,除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还要有人的情感,要用人的激情去创造你的生活空间,这就是一种艺术。 二、关于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是科学也是艺术,那么它包括什么内容呢?

第一,是区域的景观设计。就是区域尺度上的,几百、几千、 上万平方公里,在这么一个尺度上设计,梳理它的水系、山脉、绿 地系统、交通、城市。

第二,是城市设计。城市需要人们去设计,它的公共空间、开放空间,绿地、水系,这些界定了城市的形态。

还有风景旅游地的规划和设计,自然地和历史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设计,比如自然的湿地、沼泽、森林,也需要人们去设计;还有综合地产的开发、规划和设计。最近我们的研究生正在参与做一个北京六环的6平方公里范围的设计,还有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这就是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当然还有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你未来的归宿——坟墓,也需要设计: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埋葬你的遗骨。永乐大帝花了12年的时间,请了一个风水先生在十三陵选择一块墓地。所以说死后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这样你死后才会安宁啊。人活着的时候需要优美健康的环境,死后也需要一个归属,跟土地发生一种关系。 所以说,景观设计是什么呢?就是设计人跟自然的这种关系,这种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既是现实的生活,也是憧憬和理想。这就是景观设计学,我们城环系研究生的专业中有这个专业方向——顺便做一下广告啊。景观设计学是以多个学科为基础的,也欢迎搞法律的同学加入,因为它也是法律的问题,它协调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就需要法,所以有《城市规划法》、《土地法》也欢迎学经济、学金融的同学加入,应当认识到,美是有经济价值的,为什么香港豪宅都在山顶上?就是因为它的景观好,所以经济价值高;再比如信息工程系,也有关系,我们现在进行土地的分析时所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大量应用的是信息技术,进行地形的模拟、地表径流的分析、土地适宜性的分析,然后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如何梳理水系,如何布局建筑、交通;文学艺术当然更有关系了:如何设计栏杆、家门、道路、绿地,这都是艺术。所以说它和任何专业都发生关系,它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学科。一个非常著名的教授曾经说,你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景观和城市的规划设计师,必须学完270门课,所以说这门学科综合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科学。

三、景观设计师与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5

那么景观设计师是干什么的呢?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就是实现人、建筑、城市以及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这就是景观设计师的工作,使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具有意义,不至于像拉斯维加斯那大赌场宫殿里面的白老虎一样,生活得没有意义,没有意思。那么生活怎么会有意思呢?有两点跟土地有关系:

第一,是所谓的定位。你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定位?古代人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呢,他跟天发生关系,跟地发生关系,所谓“仰观天象,俯察地形”。为什么北斗星如此重要呢?为什么发明指罗盘呢?就是为了让人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个方位。中国人发明罗盘,最早不是用来航海的,就是用来看风水的,就是为了定位,为了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穴位,找到现实人生活的穴位以及死去后居住的墓穴。当然罗盘后来被西方人拿走了变成了航海的工具,航海也是为了定位啊,要找到一个方向啊。所以说要使生活具有意义第一就是要定位。人要是失去了定位就失去了含义,人就变得空虚了。

最近我看到报道说,美国一个从大海上被救出来的人,他航海了几十天,结果神志不清了,发昏了。为什么呢?在大海上找不到自己的方位,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昏,要自杀。在大海上,在戈壁上,在森林中,你找不到自己的方位的时候,简单说就是“迷途”,不见得是饿死、渴死,而往往因为恐惧而死。人与人之间也要定位,在城市中如果解释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要迷途。你就分析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自杀,一个就是被社会所抛弃,在社会中找不到位置,包括谈恋爱失恋的也属于这种类型,他(她)觉得没有人理解,和社会断绝一切关系了,失去了定位,失去了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就像在沙漠中一样,人在城市中也会失去他的空间关系。所以景观设计、城市设计,首先就是要设计这种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什么人家说现代人之间越来越冷漠,居民之间越来越互不相识了呢?就因为我们城市空间失去了人与人之间这种定位的关系。这是关于人与土地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定位。

人与土地关系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在英文中它和个性是一回事(identity),但是在汉语中这两者却是完全相反的东西,好像你认同了一个东西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实际上,正因为认同才有个性:认同你的父母,才使你有了自己像父母的个性;认同一个家族,才会发现这个家族的个性;同样,如果认同于自然,认同于太行山,你就会有太行山的个性,认同于江南山水,你就会有江南山水的秀气。太行山的壮阔、粗犷,江南的秀气,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不同?就是因为认同了自然。在新疆的草原上,唱歌的调子非常悠扬、高亢,就是因为那儿的景观非常开阔,歌声只有那样才传得远明,所以就出现了那样的风格、那里人的风格、那里人的音乐、那里人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认同于自然。在江南就只能出现江南小调,如果把陕西的民歌引到江南去那就不伦不类了,因为那小山小水里头,小城镇里头,声音不用喊得更响就有人听见了,所以只能是非常亲切的、拐弯抹角的小声音,才会优美。这就是认同创造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艺术、不同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人的生活的过程就是认同于环境,认同于自然的过程。当一个哈尼族的山寨姑娘走出她的村庄,走到城里的大街上的时候,你一看她就是哈尼族的。为什么?她带着哈尼村寨的风水,带着哈尼村寨的梯田。每个人的身上都反映了他生活空间的所有信息。所以说人跟土地、景观经过这种认同、定位发生了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得到尊重,需要设计。 所以景观设计,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天地,尊重自然的山、自然的地形地貌、自然的水。当你遵从、适应了自然以后,人文的景观就非常的美,人也生活得很愉快,因为自然是美的。

此外景观设计还要尊重人,既然我们要建立人和土地的关系,设计就必须尊重人。这个人是一般的人,每一个人,首先他是一个动物,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不管你权力有多大,你总是离不开入的本质。人的本质到底有哪些呢?很多人的本性都被现代的文明生活湮没了,忘记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东西。你真的喜欢高楼大厦么?不见得,最后你就会发现你不希望住在高楼大厦里。

我们可以做很多实验来证明人的健康居住场所到底是什么。土拨鼠选择栖居的时候跟人

16

类有许多共同之处,或者比人更聪明,有人说土拨鼠建造的缄市比人类建造的城市更完美:不受洪涝灾害的威胁,冬天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温暖。为什么呢?它总是在阳坡上打洞,而且洞是先往上打,然后再往下斜着打下,所以水来了淹不到它,而且洞的前面还必须靠近溪流,因为水边能长谷子,有食物。同时它还要回避丛林和乱石堆,有林子和乱石堆的地方,就没有土拨鼠。阳光、水、谷子,都好理解,就像人们想像草地上有鸭子,河里有鱼一样,人们在潜意识中就想像人们需要有这么多水和食物,来保证给养,所以,关于动物和花卉的美是从这里来的。那土拨鼠为什么要回避丛林和乱石堆呢?原来,丛林是它的天敌猫头鹰经常居住的场所,而蛇是住在乱石堆里的,那是鼠类的另一大天敌。不管有没有猫头鹰和蛇,老鼠都要回避这种景观,中间过程就忘了,最后你发现它怕的是乱石堆和丛林,有没有天敌和它关系已经不大 了。

这就是吉凶意识,景观背后的东西已经被忘掉了,你只知道景观的形态所代表吉或者凶,已经变成了一种符号。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很容易做。我儿子很小的时候,三五个月的时候,还不会走,躺在床上,如果你给他画一个猫的头——猫科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长胡子,有触须,眼睛和嘴特别大,这是猫科食肉动物的共同特征——给他看的时候,他就哭起来;相反,你如果画一个小白兔:长长的耳朵,尖尖的嘴,两个小牙齿露出来,是典型的食草动物的特征,没有食肉动物那样大的嘴,他就笑起来,就很高兴。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森林童话中,小白兔总是可爱的,猫科动物总是可恶的。这就是一样的道理,不管猫吃不吃人,看到猫脸他就本能地联想到了老虎或肉食动物。这就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而现代人、都市文明人中,人的许多本能都被掩盖了。

什么时候会在发现你的本性呢?把你一个人抛到孤岛上,像鲁滨孙一样:一个生意人,最后船翻了,这船上有一船的金币、财宝,但他最后只带上了一把斧头、一把猎枪,还有火药,逃生了,金币也不要了,这时候发现社会上原来所需要的那些都没用了,面对自然界人最要紧的就是保命。这时候他怎么选择他的居住的场所呢?他醒过来,定了定神,环顾四周,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脚下是一片绵延的沙滩,后面是一片黑色的森林。两边都是恐怖的,海是恐怖的,森林是恐怖的,他就想这第一夜应该在哪里度过,想了半天,有几个基本的条件:应该回避那片森林,因为那可能是大型肉食动物的领地;应该离开海边这一块沼泽地,因为这里也很危险;应该找一个能看得见海面的地方。最后,第一个晚上他是在一棵树上度过的,这棵树是长着刺的,他爬到树中间住下来,这就是人的第一个居住场所:巢居。巢居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与地面是隔离的,只有一个树干。我们知道,人小时候就有这样的本能:一遇到危险就爬树。

以后的几天里,鲁滨孙又同样遇到这个找自己的居住场所的问题,最后他就找到了另一个地方,是他发现“星期五”之前“永久” 的“家”了。这个地方背靠森林,是悬崖峭壁底下的一个洞穴,面向大海,前面是一片草地,他在草地前面做了一个栏杆,这就成了最理想的“家”了。尽管后来发现在那片森林里并没有任何食肉动物,但是他选择这个居住场所,就考虑到了这些危险,也就回到了人类原来的“家”,这个原来的“家”是洪荒时代的“家”,是几万年、几百万年之前的“家”,人类把几百万年之前的所有需求的本能都调动起来找,找到了这么一个理想的地方。

我们回到10万、50万年前,有些新同学可能还没去过北京郊区的龙骨山,龙骨山上有个龙骨洞,龙骨洞里曾经住着北京人,北京人在这里居住过好几次,10万年前、50万年前都居住过。龙骨洞下面有一条河,叫做坝儿河,河边是一大片草地,这是有人考证过的。这是原始人居住的场所,你看一看,和刚才我们说的鲁滨孙选的那个是不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栖居场所是最安全的,可以隔河而望。当时大概是50个人一个群体,其中大概20个男人、20个女人、10个小孩,这样的一个比例关系构成一个居住群体。男子要出去打猎,需要一个围猎的空间,而在茫茫草原上,很难围猎,所以必须靠自然的屏障来围猎,所以当你发现盆地这种空间的时候,就有一种安全感、美感。你想想看,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就是这

17

种空间。另外,在河南有一个小小的盆地,叫小南海,一万多年前居住过一群人,有趣的是,在原始人居住过的洞穴上面盖了一个道观,盖道观的时候道士们并不知道这里有原始人居住过,那么为什么道士选的地方和原始人类选的地方是一个场所?那是因为人类的基因是一样的,老在惦记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理想,就像在冥冥之中有个人在告诉你:这个地方最好。

大家都知道古代陶渊明所描绘的武陵仙境: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两岸桃花,落英缤纷,不知路之远近,水尽山出,山上有个洞,仿佛若有光,先窄后宽,爬了进去,站起来一看:豁然开朗。是什么呢?就是盆地。所以我们可以想像为什么北京作为首都,原来几十万年前就注定了人类要选择这么好的地方:它背靠太行山、燕山,这个山脉一直是连着昆仑山的:俯瞰华北平原,这是边缘地带,符合“嘹望--庇护”的需求,就是看得见别人而不被别人看见。这叫“窥视”。人有窥视心理,不信你到青岛、大连的海边上去看一看:大部分到那游泳的人并不下水,而是在那太阳伞下窥视。这就是人的天性。

除此之外,人还有领地意识。我也拿我的小女孩做实验:大概——岁多的时候,我把她放在大海边上,她就号哭不停,恐惧,因为大海太大了,沙滩太大了。你把她放下来,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画了一个圈,给他界定了一个领地、一个范围,而这个范围随着人的长大是不断扩大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实际上就是人自己的领地,每个人都有领地。当你与别人同桌时,请注意无论是杯子也好、铅笔也好,你千万不要放到别人那一侧,否则人家会不高兴的。小孩就经常为课桌闹矛盾,要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线,谁都不能越过这条线,过了这条线就要发生纷争了,小孩吵闹、课堂上打起来的最多的原因就是那条线,这和中东的巴以冲突情况是一样的。这就是人的本性。

所以,城市景观为什么最终会走向美国的郊区化,走向单家别墅?为什么领地要搞清楚,土地要私有,就是因为人本质上需要他的领地。另外,人还有狩猎、采集的本性,人都是猎人的后代。小孩爱爬树,女孩子爱采摘,这就是为什么女生爱穿花衣服,而且女生一般来说在一起会发出很多的声音,有说法称发出声音是为了采集时吓唬动物的。而男的一般合作性比较好,一般是一群人在一起,你看经常出去酗酒闹事的都是一群人,而且都是围绕食物,可以想像当年打完一只羊以后再去烧烤、分享猎物的情景。这时你就要选择位置坐下来。有人类学家研究过,只要五个或十来个人出去,里面必然会产生一个领袖,然后必然会产生至少一个领袖的支持者,其他人就会听他的,这也是人性,因为男的要打猎,要合作,必须有合作精神,必须有组织。女性的合作精神就差一点,她各自采各自的,只要大家发出声音就行,“三个女生一群鸭子”讲的就是这个。这就是从人的本性来论证现在人在景观中的所有行为。

当一片空间,比如一片林子或草地,没有结构的时候,人就会有迷茫的感觉。这跟乡下人到缄里的感觉是一样的。我自己刚从农村到城里时的感觉就是这样,很紧张,很恐慌,不知道该怎么做,很慌乱,“迷途”的感觉。你可以想像,在远古的时代,迷途意味着死亡,一个人要是丢在森林里,肯定被野兽吃掉了。所以,人类的城市、居住环境要有一种结构。校园也是如此,要有一种非常清晰的结构,让你回想起来:我在食堂,在宿舍,在教室,要有非常好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如果是符合人的人性的,就产生美感:如果不符合人性,景观就不能产生美感,而只能产生恐惧感。这是人性对空间的需求,这是回到生物的人上面来理解的。

但是,人不光是生物的人,还是一个文化的人。各个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这是长期以来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比如四川是天府之国,最休闲,种下去粮食肯定就有收获,旱涝保收。李冰父子修了都江堰,四川盆地从此不知道早、涝是怎么回事,所以就使得成都人非常悠闲,一天可以坐在那儿不动。耍麻将、掏耳朵是成都的特色,在那/L花两块钱人家会给你掏得非常舒服,这就是当地人的休闲方式。你再到深圳、广东,就不一样了。广东当然有另一种休闲方式:喝早茶,可以从8点一直喝到11点,都叫早茶,然后中午饭就接上了。在北京的街上,人们就都匆匆忙忙,没有人在掏耳朵,也没有人坐在那儿休闲。

18

广东、广西的人,是女的下地,男的在家抽烟、打麻将;北方和江南的人,是男的下地,女的在家。这是不一样的,是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活方式造成的。各地人有各地的文化、习俗,这是需要尊重的。设计要尊重人的这些生活方式。你千万不能把美国的生活方式东西搬到中国来,否则就错了,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人的动物性当然是一样的,但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尊重人的另一个层面。

那么,如果我们的设计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人,就是糟糕的。哪些东西是不尊重人的呢?凡尔赛宫的广场。大家都在模仿凡尔赛宫,可能在电影、图片上都见过,凡尔赛是为了路易十四一个人的。故宫也是为了一个人的,是为了康熙大帝、乾隆大帝的,绝对不是为老百姓的。而我们现在有的城市的广场,有时也是为了一个人,是为了市长,为了某领导,没考虑普通老百姓。如果把老百姓放在广场上会怎么样?他会暴露在广场之上,会被太阳暴晒,没有一棵树遮荫,这是违背人性的。而恰恰我们现在的许多城市都在学着搞这种大广场。这种大广场是把人当成蚂蚁,缺乏人性,所以不美。你们将来有机会当市长的时候千万不要为自己一个人设计广场,一定要回到普通人的人性,设计人的广场、人的城市空间、人的街道。比如说我们北京大学东门外这条马路,就不是为人设计的。我今天差点被车撞了。为什么?它是为汽车设计的,不是为人。

人类设计城市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人类是为神设计,像前一段时间展出的印加帝国,还有天坛。大家去参观的时候觉得天坛、地坛、月坛这么漂亮,这么宏伟,那不是为你设计的,是为神设计的,是为了祭天、祭神的。印加帝国的金字塔上面是要杀人的,把人杀了放在上面祭天、祭太阳神,是很残酷的。这样的景观我们现在却要去崇拜,把它当作美的东西来对待。历史我们就不说了,故事是故事,但现代人绝对不能生活在那样的空间里。我们要认识到为神设计的空间不是好的,当你看到大家都在欣赏一个地方,你要想想它到底是为谁设计的,是为老百姓还是为神。农业时代前期,当人没有能力和自然做抗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神而设计。

第二个阶段是为权贵,为君主而设计。文艺复兴以后,结束了中世纪的黑暗。我们知道,在中世纪,神、宗教、教会统治了人类的生活。文艺复兴以后,解放了人,但并没有解放人权,最后是君主替代了神权来统治,法国、意大利都是这样,出现了君主、帝王,是权贵的时代,城市变成了为贵族、君主设计的了。你看巴黎的大街,这么宏伟壮观,但你要问问:它是为谁设计的?是为君主个人。凡尔赛是为帝王设计的。故宫参观一下可以,千万不要再设计这样的东西。有人要重新设计胡同给现代人居住,是荒谬的。那是封建时代的东西,所有居住在胡同里的平民百姓,都是在晨钟暮鼓的号令之下,早上8点钟起床,晚上8点钟睡觉,没有任何自由的夜生活。所以这个城市建设得这么严谨,有这么强烈的轴线,这么井井有条的院落和胡同。它是历史,是故事,可以讲,但不能居住,不要幻想我们还要回到那种地方去居住,封建君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第三个阶段,我们摆脱了封建贵族、君主的影响,又被工业时代的机器统治了。卓别林有个电影,讲的是人如何按机器的节奏来生活。我们现在就成了机器的奴隶,北京的大部分道路都是为机器——为汽车在设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甚至80年代,我们的城市基本上是为工业发展、为机器、为能源开采、为矿物开采而设计的。哪里发现了一个矿,就在旁边盖工厂,工厂旁边盖住宅,这是一个人围绕着机器的模式,最终城市变成了机器。比如缄市交通,北京的五环、六环,就像机器的输油管道,汽车在里面运转,这里有个大学区,那里有个居住区,那儿有个工业用地,那儿有CBD,那儿有个公园,所有这些都成了机器的零件,城市变成了机器。当描写香港是个什么东西时,有人说香港是高楼大厦,但能更形象地说明香港的是“管道”。所有的东西都围绕着机器被输送到各个零件,城市是没有人性的,不是为人设计的。前一段时间北大有著名教授出车祸,在校园边被撞死,说明了什么?说明人是机器的奴隶。这是第三个阶段。

那么现在是什么时代呢?现在是真正应该回到缄市为人设计的时代。当你看到一个城市、一个景观的时候,你就要感觉一下:这是不是为你设计的?以上几个方面讲的是设计要尊重人

19

的问题。

第三个关于景观设计的原则是设计要尊重神。文艺复兴把神打倒了,神的地位降低了,但是我们现在要回过头来思考问题。马克思说,人的认识总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曾经把自然打倒,现在又要尊重自然:神、土地之神、地方之神也是这样,回过头来要尊重地方之神。美国的白宫、国会大厦出现在中国的城市里,就是不尊重地方之神。在咸阳,中国第一大古都,秦始皇开始在那里建都,竟然出现了美国的白宫和国会大厦,是对神的侮辱,对中国土地之神的不尊重。北京也有这种现象。整个中国的600多座城市里,有上千座来自欧洲、美国的建筑,这就是不尊重中国的土地之神的具体反映。 领地的形成

当我们这里分析群体与群体之间所形成的领地关系时,对于一个群体的内部的状态是模糊的,而是主要看群体与群体之间如何确立对不同的领地的占有关系的,并非说所有的占有关系都是从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占有关系开始产生的。如果不是从动物的群体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以这个天然的起点为依据,那么惟恐把人类的社会关系认识清楚就会产生异常的困难,特别是首先从个体的独立性出发,有可能导致完全错误认识,因为在最初的状态之中单个人是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的,尽管每个人的生命过程除了孕育和生育的进程之外都是独立的生命的过程,然而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到。由于要使得人类延续下来,就必须确立一种供养的社会关系,由此才能使得整个的人类生存及延续成为可能,由此也就必须要建立其这样的社会关系。那么,现在所要分析的是在一个群体内部基本已经确立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它的对外关系的产生过程。因为原来所设定的群体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没有外部存在与接触的群体,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需要人们用新的社会关系来确立其新的秩序。使一个群体的社会关系向外的拓展。一旦我们把焦点集中到了一个群体与一定的区域的联系方面,立刻就会产生选择什么样的区域可以使一个群体处于最佳的状态的问题,由此就会有一个自然区域的食物源及生存条件的优劣的问题。也就是自然资源及土地的质量问题。而前面的分析仅仅是大致地提到或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不过这个问题仍然要向后推迟一下再作分析。仍然假定就这个区域之内自然资源及土地的质量是基本一致的,而超过这个区域有一定的天然的障碍,或者是隔离带的那些区域是劣质的区域,更远的地方处于未知状态。由此以来,根本的问题就是各个群体占据多大的土地面积的问题,而不涉及占有什么样的土地面积的问题。当不同的群体由于数量的增多而产生出的这些问题当然是需要解决的。而且只有找到一定的解决方式之后,一种秩序才能形成,也就是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必须重新确立或进行建立。一个群体为了本群体的生存对一定的土地的占据,几乎是不会有什么疑问的问题。假如只有一个群体,那么其想占据什么区域就可以占据什么区域,而受到限制的仅仅是他们的占据能力。但是整个占据与现在的占据已经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因为原来的占据不会使其他的群体的占据受到什么影响,而现在的占据却已经意味着其他群体能够占据的数量的减少。由此各个群体之间争夺领地的关系就成为一种相互对立和冲突的关系了。所以相互关系的性质改变了,在于整个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状态改变了。只有对一定面积的土地具有排它性的占据,才能保证这种占据的有效性。也就是说需要形成一种占有关系。好像人们要为特定的地理区域赋予一种新的特性或者说要赋予一种社会的属性。然而,土地依然是土地不会因为人们的占有关系的确立而改变。人们要确立的领地关系实际上是由人们的活动以及相互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来构造的。确定一定的领地关系也就表明了人们对于土地占有关系的相互承认及确立的关系,如果没有这种相互的承认和确立的过程,那么实际上就会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同群体都交叉地对同一片区域加以利用,或者是发生冲突,把其中的一方赶走或消灭。这样的对立和冲突的并非是唯一的解决途径。特别是当这个区域的食物源虽然出现了一定的相对不足,但是仍然基本可以保证所有这些群体的生存所需时,那么,冲突也可能会导致人口的绝对减少,由此使得部分群体可以得到更为充足的食物,而如果确立起一种领地关系,那么,虽然不会象血族复仇那样具有毁灭性和可以使食物得到更充足的保证。但是,却为各个群体都能继续生存创造了条件。而各个群体分别能够占据多少领地,并非通过谈判就能解决的而实际的过程仍然要看各自的对抗能力的较量。也就是说同样需要一定的冲突才能有所扩充或被迫退让。不过是避免了毁灭性的绝对消灭。 这种对自然资源及土地的占有关系,从形式上其对象是自然资源和土地,而活动的内容却是群体针对群体的冲突及制约活动。也是一定形式的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是人对人的一种制衡的关系与活动。

20

交战的对象显然是人而不是物。是人与人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力量的较量,特别是肉搏战。依靠恫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看来,并非人们天生就是险恶的动物,而是由于生存条件及社会状况的改变,是其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维护自身存在的必要措施。这里所谈的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由此还不能直接套用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上来,尽管交战的双方都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战斗,然而,双方都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的社会组织体系。他们都是为自己的群体的利益而战的,尽管也包含着一定的个人利益在内。 在前面我们使用过的方法是:人与人之间的人体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的分析方法,那么这个方法在这里仍然适用,其可以清洗地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完成了怎样的动作和作用,并正是由于这些作用过程,才是维持和保持不同群体之间确立起领地的占有关系的基本过程。这些过程就构成了人们必须为完成一定的占有付出对应的占有活动及占有活动时间的一种数量的特性。这些活动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存量,也没有改变食物源的存量。因为其实际所作用的对象是针对人的过程。这种活动所能够改变的就是人们的活动的空间秩序。由于这种活动的存在使得一部分群体或人不能从一个领域的空间中进入到另一个领域的空间之内。由此也就把不同的群体及个人的活动有效地规范到了对应的活动空间范围之中。任何一块土地都不具有天然的归属的属性,而即便发生了这种占有关系的确立及冲突过程也同样没有为土地本身建立其一种归属的属性。而只是在这些土地的基础之上划定了各个群体的不同的活动范围,这种划分是通过相互的冲突和征战来形成的。而为了维持这种活动范围的限定,就需要为此进行有效的维护或把守等活动,由此所谓的领地占有关系才真正地确立了起来。

21

交战的对象显然是人而不是物。是人与人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力量的较量,特别是肉搏战。依靠恫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看来,并非人们天生就是险恶的动物,而是由于生存条件及社会状况的改变,是其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维护自身存在的必要措施。这里所谈的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由此还不能直接套用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上来,尽管交战的双方都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战斗,然而,双方都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的社会组织体系。他们都是为自己的群体的利益而战的,尽管也包含着一定的个人利益在内。 在前面我们使用过的方法是:人与人之间的人体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的分析方法,那么这个方法在这里仍然适用,其可以清洗地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完成了怎样的动作和作用,并正是由于这些作用过程,才是维持和保持不同群体之间确立起领地的占有关系的基本过程。这些过程就构成了人们必须为完成一定的占有付出对应的占有活动及占有活动时间的一种数量的特性。这些活动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存量,也没有改变食物源的存量。因为其实际所作用的对象是针对人的过程。这种活动所能够改变的就是人们的活动的空间秩序。由于这种活动的存在使得一部分群体或人不能从一个领域的空间中进入到另一个领域的空间之内。由此也就把不同的群体及个人的活动有效地规范到了对应的活动空间范围之中。任何一块土地都不具有天然的归属的属性,而即便发生了这种占有关系的确立及冲突过程也同样没有为土地本身建立其一种归属的属性。而只是在这些土地的基础之上划定了各个群体的不同的活动范围,这种划分是通过相互的冲突和征战来形成的。而为了维持这种活动范围的限定,就需要为此进行有效的维护或把守等活动,由此所谓的领地占有关系才真正地确立了起来。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eig.html

微信扫码分享

《庐山近代别墅群,是一道亮丽的风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