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风格属于

更新时间:2024-03-10 11: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我的教学风格属于……,比如在上某节课时,我是这样处理……

我最欣赏的教学风格是……,在我从教的经历中,XX对我的影响最深,他/她的风格是……,例如……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可以在……方面进行改进……

语文教师教学风格之我见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也是文学。文学的教学就要诗化。新课标的实施,并不排斥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发展。教学的风格,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着自己的学养。而现在的评价机制在客观上没能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还有人以为教学不需要教学个性,这些,是对教育的亵渎,也是缺乏人道精神的。教师的课没有特色,没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就如作家没有风格一样——所不同的是你可以不读这位作家的大作,但是学生不能不在课堂接受文化教育,而且他还没有选择教师的权利! 校长说我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教师。希望我的课也能很有特色。我就想:这几年,各种教法的改革也叫的很响,很多人今天学这个经验,明天学那个教法;今天先学后教,明天只讲四分钟;今天让学生自学,老师答疑,明天又说要串讲。。。。。。真是你方唱罢我上台,热闹非凡。其实,大家都在关注新的《课程标准》,课标是课程的标准,并不是具体教法的标准;教法是应该改变,也不应该一成不变。这就需要老师有自己的个性的教学方法。记得上大学时,中文教师的课那真叫风格各异。每个老师都不一样:有的连上四节课,唾沫横飞,意犹未尽;有的惯于旁征博引,观点多多,让人沉思;有的独个渐入佳境,连唱带哭,旁若无人;有的逼着学生提问,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有的完全抛开课本,信马由缰吹到下课才如梦初醒。。。。。。现在呢,没有老师这样教课,也不敢这样教课。可是这样的课真的是差课吗?

记得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讲王鲁彦《听潮》,滔滔不绝,特别是大海和岩石混战的场面,简直让人如痴如醉,那时一个内地的学生对大海的印象很苍白,完全是从那一课里得到的,至今已经二十年了,依旧记忆犹新。大学里老师讲课不太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给学生的直观感受就强,印象就深。现在呢,老师的课,学生是在抵制,没有一点兴趣。就是因为一些不太合理的评课方式,扼杀了老师的个性,把他们变成了一个应试教育的接班人! 当然,我们还是应该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的。这不单单是关系到你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的小事,更是一种关系到学生以后是不是能成为一个不平庸的人的大事。在我看来,那些风格各异的课,才能让学生懂得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汲取知识的营养,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懂得一个学者要有包容性,兼容并蓄。近年来,语文教师屈从于世俗的评价,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教学上也搞“无一句无来处”“言必称古希腊”,课堂成了一个死板的模式,误人不浅。学生学的很辛苦,没有激情,怎么会有创新呢,并且一些必要的治学的品质也缺失了。

其实,很多教师在私下里是很想有自己的教学个性的。听课时做点面子活,下去该怎么教依旧。但因为没有人指导,难免走入误区,最后不是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而是邯郸学步,把课教成了“四不象”。我 以为,教师在从教一个时期以后,应当从教学个性的角度将自己的工作总结一下,这样的总结,能够感知自己的实际位置,启迪自己向高层次攀登。众所周知,“师”与“匠”不属一个层面,匠的技巧再高,难有创见,师则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善于创造。所谓技巧,得之于教训,积累为经验;但是“思想”能使一位老师站起来!

多少年了,我们没有出现大师级的人才,就是因为整个社会太提倡“统一”,太强调“从众”了。现在有许多教学模式,如果我们不顾实际,生搬硬套,见风就是雨,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那就毫无创新了,这样做不是跟进,进步,而是落后的。因为一种教学方法,到底怎样,还得待以时日,别人能做,你是否也能做,也有待实践。王元化先生曾说:教师应不媚上,不媚多数,不媚权威,不媚金钱。我以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语文教师要冲破教师素质这个瓶颈,除了整体加深教师的文化底蕴,提高专业水平外,更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才能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做到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而现在的现实是,一个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模式,家学方法,就是整个学校的语文教学模式。常常听到在评课时这个学校的老师说,某某的课和他校的组长某某的教法一样。这就是因为到了一个学校以后,学校组织听课,要求你必须怎样怎样教,必须这样这样教,这样一年一年下来,由于各种评比的束缚,加上老师的惰性,以及出于各种心理的作用,教学个性慢慢地丧失了,于是,这种怪现象就出现了:在一个教师群体里,大家逐渐越来越象一个人,最终统一于一种模式。你想呀,中学的语文课是不同的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各不相同,却可以用一种方法去教,这多么的不可思议呀!去年听一位教师的课,讲的是很有文化底蕴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很规范的一篇文化散文,那位教师用半节课带着学生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半节课读课文,处理课后作业。我对至今还有人恪守这种教法感到惊讶。可是这位教师很自信,并且课评的也很好。多读是对的,可是知识面的拓宽也是必不可少的呀。 你这样上课,怎么会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怎么能是学生养成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呢?你说语文教师的地位不高,不被学生重视,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不带偏见情绪地分析一下,不难发现,问题出在老师自己身上。教师过多的热衷于参加评奖,迎合上级的心理,就逐渐失去了自我,就很难再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教师还有得过且过的思想,缺乏学习精神,有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许多老师终年不读一本书,他的桌子上放的就是几本教参,课本,习题集,你说这样的教师上课还能有什么新东西呢! 我还清楚的记得,刚进高中大门时,满脑子的理想,幻想着怎么怎么的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子,还有点自己的主张,啊敢在评课时说出自己的主张,还敢在课上说说自己的见解,但是,自己的课屡屡受批评,领导一次次的说要我跟上形势,要改改,这样很快的自己就“老实”多了,这究竟是可喜的进步呢,还是教育的悲哀?为什么语文老师在上世纪末那样的受指责?除了新闻炒作造成的社会误解,除了教材的落后,除了语文科自身的特征外,与本当有诗意的、有个性的、有灵性的学科,却被老师们教的枝零破碎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缺少一个宽松的环境,自然就没有了风格。一些老师之所以能保持教学个性,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与他们所处的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关:同行的包容,学生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理解,学校领导的评价标准的合理等等,使他得以生存。我以为,只要学生喜欢你的课,只要你的课上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语文的意识,你用什么方法,是你自己的事。可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呀! 这样来说,只要你敢于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当然你的教学理念不能是落后的),敢于一切为了学生,教学生喜欢的课,以生的评价为准,本着自己的良心推行素质教育,我想你会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并结出丰硕的果实的。

从来没敢想过自己的教学已形成什么风格,因为我觉得那是教育专家才达得到的层次。只是,在教学中我一直在追求着“平等、民主”,“亲切、平和”的教学风格。

我喜欢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点评文章、写读后感,然后一起讨论,我也从来不怕被学生反驳得体无完肤、理屈词穷,因为我觉得学生常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老师的偶然败北,会让学生有成功感,乐于思考,敢于思考,发表见解的勇气也会大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我愿意喜欢学生之喜欢,包括他们正听着的流行歌曲,传阅的杂志、书籍,我也喜欢把自己的喜欢和他们分享,包括书籍、电视节目等,如我常向学生推介中央3台的“电视诗歌散文”,中央2台的“央视论坛”,东方台的“名师讲坛”,有时是一场电视直播的记者招待会,有时是一场大学生辩论赛、一场专题文艺晚会,甚至是一篇从报纸上剪来的小短文或漫画等等。上一个假期,不少学生在我的推荐下读了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不少学生都写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几天前,我还和学生一起读了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学生有什么好的读物也愿意和我共享。不久前我乐意地接受了学生向我推荐的韩寒的近作《长安乱》。在平等的师生互动交流中互助互生着,教学相长。

我相信“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亲近你时,便会亲近你所教的学科,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好语文。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与学生平等、民主的交流中引领学生走向健康和高尚的精神世界。这是如潺潺流水、春雨润物般的美好教学境界。

教学中的“平和”也是我一直追求着的。“平和”的起码要求是少急功近利,少计较一时的分数高低得失,应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再远一点,瞄准学生的三年、六年甚至终身的发展。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少做题、多读书,这是我一贯的教学理念。

一、做题太多,读书太少的现状

我很赞同清华附中的韩军老师把语文教学比作“下围棋”的说法。他说,围棋“圣手”看大局,围棋“高手”看局部,围棋“爱好者”却总是死板地看,斤斤计较一个棋子的“胜负”。我想这个“大局”应该是学生的三年高中或者六年中学,“一个棋子”或许就是平时的每一次考试测验的分数吧。

如果想成为一个围棋的“圣手”,我们至少应该把学生三年后的高考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甚至把精神贯注与文化熏陶,为学生打好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然而,现在不少语文教师除了完成教科书上课文的教学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做题,做一张又一张的练习卷,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乐此不疲。由于考试的方式和制度等原因,不少时候,多做练习确实是一条捷径,短期内就可以见效,但这是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呢?不用举例,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那些平时只做题不读书或读书少的学生,即使眼前小测验能有较好的考试成绩,但一到综合性较强的考试,一到面对重理解能力、重分析能力的考试时,就无能为力了。每年高考下来,总听说有人考试超常或失常了,我觉得并不尽然,只是遇到见功力的考试,原先分数底下藏着的真相都露出来罢了,那恰恰是他们真正的水平。如面对2004年的作文“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个人文性、文学性极强又带思辨性的题目,若没有一定阅读积累,缺少一定人文底蕴和思维品质的学生是绝对写不出高分作文的。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仍然热衷于做题或不愿化时间在读书上呢?因为许多老师不得不在乎平时的考试成绩,因为成绩往往决定了你在学校的地位,决定了你能不能带高三,甚至你适合不适合留在重点中学教书等等。所以许多教师尤其是新上岗的教师,从一开始工作就把自己大学时的读书热情和对文学的爱好抛在一边,只得去盯住期中考、期末考的成绩了,甚至是月考、周考的成绩,在几乎是一月一评比的评价体制下,很多教师确实做不到“超然”和“平和”。于是一些语文老师从来顾不上向学生推荐好书,从没在教室里读过、贴过时文美文,也从不给学生印发阅读材料。

教师是这样,学生也急功近利。去年,我新接两个高二文科班,心中暗暗高兴,因为我觉得文科班的学生应该有文学的热情,我可以较好地实施我的教学理想,带着他们一起走进文学的天地。于是,我常常向他们推荐优秀作品,每次早读课总是抽出一半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报纸、欣赏美文等,另一半时间让他们自

己积累古诗词名句等。可是,不多久,学生有意见了,因为他们得知第一次小测验下来,自己班的成绩就不如隔壁班,学生竟然提出,以后我们早读课也不要看报纸读美文了,我们也像别班一样讲讲练习吧。岌岌于分数的心原来已变得这样的浮躁,我们在整日的忙忙碌碌中捡拾着鸡毛蒜皮、一棋一子的测验小分。语文教学,很需要有一种从容、平和的气度,需要有一种不着痕迹的影响和渗透,这是只有通过多读书才能达到的境界。只有读书是可以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渗透到人的骨髓里。我们需要的是静下心来、沉下心去读书。

二、读书需要轻装上阵

如果想让学生肯读书,愿读书,爱读书,我们必须为学生卸掉两套厚装,一是题海装,一是分数装。

面对现时的教育制度,我们不可能不做题。正如王栋生老师在《在理想和生存之间》一文中无奈地说:“在中国,一个不会考试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命运?”“大学门票太有诱惑力了。”我们向往理想的教学,“而现阶段,我们不得不考虑生存,也就不得不精心考虑如何带学生通过高考这道‘封锁线’。”“我们没有能力‘革命’,只能‘改良’。”若想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必须把学生从题海中拖上岸。首先,教师应该先下题海,帮学生找到题中的经典来训练,不致学生做题太滥太盲目,高效的训练也不至于使学生在分数面前有明显的挫败感;另外,我们必须淡化平时考查的成绩,真正做到只为了解学习情况,查漏补缺而考查,给学生松掉分数的枷锁,让他们可以从题海中抬起头来作心灵深呼吸。只有给学生卸装才会使学生有阅读的心情和乐趣,才会大胆放心地挤出时间来读书。

三、读书需要领路人

学生的阅读时间来之不易,非常宝贵,所以让学生的阅读“放羊”简直是一种罪过。因为一方面,在浩瀚的书海里找到值得读的书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另

一方面开卷并非总是有益。现在,被冠于“文学”字样的作品层出不穷,鱼目混珠,它们以漂亮的装帧,时尚、前卫的观念,叛逆的个性,新奇的语言等吸引着一些缺少“心力”的学生,使他们在这里流连,迷醉,失去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好“导游”,像钱理群教授说的那样,把我们知道的胜景美景介绍给学生,把学生领向水草丰美的阅读领地,然后让他们去欣赏和感受。

读书需要有好的习惯和方法,这也需要我们作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前年开始,我们就在进行着《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重点高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的课题研究。我给学生做“快速阅读方法”的讲座,对全校上有关“怎样做读书笔记”的公开性研究课,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规定学生每个星期的必须读完的文章,定期检查做读书笔记的情况。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杂志、作品,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有结合课本的拓展性阅读,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古诗词专题,还有《红楼梦》、《阿Q正传》等小说专题,另有学生自己喜欢的“沈从文专题”、“余秋雨专题”、钱钟书、董桥、海子??在阅读中,还指导查阅资料,不少学生作了许多读书摘记,写成了小论文,在班里和同学交流。平常每周向学生印发阅读资料,将我自己阅读中发现的好文章推荐给学生欣赏。通过这样的阅读,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大,信心更足了。

四、读书和考试并非水火关系

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本质上都是喜欢阅读超过做题的,只是出于无奈,为了眼前的分数,他们才不得不放弃读书。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读书而不影响成绩甚至有利于提高成绩的话,学生一定会热爱读书的。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做题中学会读书,在读书中学会解题。高考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都是文学性、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如今年江苏卷上的《草堂诗魂》、全国卷上孙犁的《老家》、北京卷上的“普希金之家”、上海卷的《我看舞蹈之美》等都是文化底蕴很足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在做题的同时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品读文章,是能够增加阅读的厚度、提高欣赏水平的。

读书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最重要途径,而这恰恰是解题能力提高的最可靠途径。我经常向我的同事们炫耀我女儿的语文成绩。我女儿小学六年不在我们身边,我们无法关心她的每一次作业,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经常打电话提醒她“多看书”,询问“读了什么书”。我清楚地记得,自从她三年级暑假大量阅读之后,她的语文成绩快速提高,现在天一民办高手林立的环境中,她的语文基础和作文也还是班中数一数二的。现在语文高考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中的分析理解能力、古诗鉴赏中的鉴赏能力都不是光靠做练习能够培养的,历年高考下来成绩好的都是那些读书多的学生。而且,分析理解能力还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

另外,我们常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作文是高考中分量最大的一道题。“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多读书才能使文采飞扬,笔端充满灵性而思想深刻。

既然读书既有利于学生的精神发展,我们的学生称之为“精神远航”,又可以使学生面对高考得心应手,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多读书,语文教学之路才会渐行渐远渐美,越走越宽越亮。

章淑君,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语文老师。本文来源201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全员职务培训的学员提交的文章。

有人说:“赵昭在语文课上洋洋洒洒、从容淡定,有种无法言表的大师风范。”有人说:“赵昭语文教学已达到上乘品位。对教材的深刻体悟,对课堂的艺术掌控,总能把人带到美的境界。”还有人说:“赵昭的语文课出神入化,设计之精妙,语言之优美,即使走出课堂,那飞扬激越的文韵,如缕缕清香沁人心脾,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些话,赞誉只有32岁的赵昭似乎有点过度,但是,这确实是听过赵昭语文课的所有教师的共识。笔者赞同大家对赵昭语文教学的评价。但是,对一个名师的教学仅仅说几句赞语是不够的,必须进行理性的研究,提炼其教学风格。这样才能理解其教学实践,把握教学精髓,传播教学思想,使专业价值的最大化。我们认为,赵昭语文教学风格最显著的特征是“奇谐流美,文韵飞扬”。

一、奇谐流美,巧引妙导学有迹

听过赵昭语文课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公开的观摩课,还是平时的常态课,只要走进他的课堂,都会被他那鲜活、灵动,流淌着美感的语文味儿所吸引。朗读课文也好、品词析句也罢,无处不洋溢着文采,饱含着诙谐的情趣,加上极富“煽动”力的语言,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进行着扎实有效的语言积累和训练;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赵昭总能适时地透过文本将传达的意蕴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和体验;而作为教师的他在陪同与经历的同时,已经将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或诙谐、或深情地传递给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巧妙引导下,自主地学习探究,收获着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1.深究内涵,诱发学生感悟文本

钻研教材、挖掘文本是备好语文课的关键。赵昭认为,认真的品读文本、深入的挖掘内涵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赵昭使用过的教材,虽然不见一字、乍看如新,但很多课文他却都能熟读成诵。每讲一课,他都会将课文细读几十遍之多。所以,对于同一篇文章,他总能见他人之未见,感他人所未感。他总是在深入挖掘教材的精神实质、语言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另辟蹊径,凭借对文本的深层把握,设计出独特的、凸显个性的教学方案。他认为,教师备课不能更多地考虑自己怎么上这节课,课堂教学不能以自己的愿望“引导”学生步入自己预设的轨道,成为“教案剧”的照本上演。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是为学生服务的。在他的眼中,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特生活方式和独特经验的人,是一种学习的力量。所以,在课堂上,他总是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来,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因学生而动,应态势而变,用自己的关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在教学《乡愁》一课时,赵老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出前3个小节,作者分别写了“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之后,巧妙地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同时感受文馨之美:

师:那你们能猜到第4节诗写的是谁吗?听老师把最后一节背给你们听!

师: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板书:一湾国土分离忧思绵绵思归浓愁)

师:最后一节诗写的是谁?

生:祖国母亲!

师:第1.2节诗写的是作者思念(学生跟随教师自觉地说)母亲、妻子,在那个时候,他们还能见到吗?

生:能!

师:对!这叫“生离之愁”。(板书“生离之愁”)第3节诗写母亲去世了,还能见到吗?

生:不能!

师:这是(师生一起说)死别之愁。(板书“死别之愁”)这些都是作者自己家的事,所以,这只是作者的──

生:

师:

生:

生:

师:非的──

生:

师:家愁。(教师板书:家愁) 而国土分离,还是自己家的事吗? 不是! 这是国愁。 常正确!(板书“国愁”)这家愁和国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乡愁! (音乐响起,同时放映课件,师生一起背诵诗歌《乡愁》)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相信余光中爷爷写的《乡愁》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学好语文吧,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的祖国!

也许――

到将来,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虹桥,

我去那头,

你来这头。

对于教材的深刻挖掘,对于文本的深入解读,是这个教学片断如此传神的重要原因。赵昭在教学中没有做语言文字的拆分游戏,而是在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同时,诱发学生的自我感悟,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个性化的理解。

2.品析词句,帮助学生锤炼语言

语文教学只有立足工具性、弘扬人文性,才能让本色语文回归课堂。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可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意境,浸染文韵,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其关键在于品词析句。赵昭认为,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锤炼思想,就是学习做人。因此,他总是在语文课上与学生字斟句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帮助儿童吸纳语言营养。请看他执教《桂林山水》的教学片断:

生:“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读得较平淡)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中有一个词我不明白,谁能告诉我什么叫“连绵不断”?

生:就是很多很多的意思。

师:这我就懂了,就是很多的意思,那同学们看我们教室里现在就有很多听课的老师,我就可以说“听课的老师连绵不断”了。

生:(笑)不行!还要很长才行。

师:我又有些懂了,比如今天早上我吃的是拉面,每一根拉面都很长,这一碗拉面真是“连绵不断”哪!

生:(大笑)还不行!“连绵不断”的意思是不光要多,还要长,而且顾名思义就是中间不能断!

师:“顾名思义”这个词用的特别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呢?

生:听大人说的。

师:你很善于积累语言,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顾名思义”这个词出自《三国志》“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一句中,现在的意思是指看到名称,就想到它的含义。同学们,今天这名同学教了我们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那就是“ 顾名思义”。

师:现在我明白了,“连绵不断”的意思是不光要多,还要长,而且中间不能断!那我们就来看一看桂林山水是怎样“连绵不断”的(出示课件)桂林山水指的是桂林到阳朔的一段景色,全长84千米,沿途景点无数、景景相连,的的确确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极有感情地吟诵)“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我们再来一起品读一下这美不胜收的桂林山水好吗?

生:(很有感情地齐读)“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在这个片断中,赵昭对“连绵不断”的处理堪称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经典范例。他抓住了学生朗读课文不入境的最大症结――对“连绵不断”的理解不够深入,从词入手,通过两次神来之笔的巧答妙引,“析”出了“连绵不断”的释义,“品”出了“连绵不断”的用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学生提到的“顾名思义”一词的随机评价,更见他的教学机智和文学功底。

3.亲历语境,巧引学生浸润文韵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观的跟前”。赵昭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他总能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构想精美巧妙地结合并生动地展现出来,极大地满足儿童的需求,让学生在亲历文本的过程中,受到优美文韵的感染与熏陶。凭借娴熟的计算机操作,赵昭的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感受到声光电屏与文字的巧妙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激起学生浓重的情感:时而慷慨悲壮让人义愤填膺,时而出人意料让人如梦初醒,时而如泣如诉让人泪眼朦胧,时而如涓涓细流沁入人心,时而如惊涛拍岸荡涤心灵。在《匆匆》一课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感受时间的转瞬即逝,离下课仅剩最后一分钟,他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从上课到现在已经39分钟了,在剩下的这最后一

语文教学风格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综合表现,良好的语文教学风格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良好的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它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而且反映了教师的语言、举止、风度。

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位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秀的教学风格的教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既需要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又需要的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与帮助。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又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教师成长与以往的很大不同就是在成长过程中的关注点不同。教师更多地关注有自己个人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构建,形成富有“个人特征”的知识结构。教师追求卓越和专业成熟,他们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表征

具有教学风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有特色的教师,在语文学科领域,生成了独特的教育世界和得心应手的教学技巧,获得了明显的教学效绩。表现出独特的教育个性,教育精神和教育自信。 1.1独特的教育个性:

教学风格的首要标志,就是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包括教学魅力与审美个性)。首先它是独特的教育理解,大量的语文实践,往往使得语文教师对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思考,追问教育是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及自己当前的教育实践的未来走向等理论问题,这将帮助语文教师把宏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建构自己对教育活动和语文教学的理解。其次是独特的教育人格。丰富的语文实践,将使得语文教师的人格不断丰满,自然生命和教育生命融合在一起,进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教育世界。

1.2强烈的教育专业精神

“教育专业精神”是教师对语文教育专业所抱有的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等倾向性系统,是指导教师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精神动力,其中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和师德。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是教育本人关于教育的“理论”是一种教育观。专业态度是教师对其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其中包括“敬业精神与责任感”,“依法执教”,“服务意识”“进取心与创新精神”等,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 1.3强烈的创新精神:

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将表现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框架,根据自身的状况和特定的教育状况开拓性地投身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之中,走自己创新之路,做一位思“变”的教师。 1.4鲜明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学生的信任基础,魅力来源于学识和能力,其集中表现为自信,自信教育的最终效果,自信是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自信自己的教改选择,并且持之以恒地沿着自己的道路深入地探究和实践下去。相信自己的教学魅力,相信能和学生沟通,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逐步养成这种自信,不是自负,而是建立在科学和经验的基础上,内化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信仰。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相对于其它课程而言,语文学科更强调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中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尊重和

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作为信息符号的语言和文字,而且要学习语言和文字所承载的理、境、情、趣等,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底蕴,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不仅要“求真”,使学生正确的听说读写,而且要“求美”,注重情操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以往的语文教学太偏重于“求真”,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新课改中将逐步纠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时,而是一世;不止在课内,还在课外。语文教师的个性也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如果语文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问题,性格不健全,如何教好学生?这样的语文老师只能停留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人文性的标准他是很难达到的。而且,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风格中融入其个性因素才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长年累月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个性影响。当然,学生作为个体独立的存在,其主观能动性本身有自我修复更正功能和创造功能,所以教师个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鉴于语文学科带有育人活动的综合复杂性,言谈意表的深刻新颖性,个人性格风范的强烈示范性,情感激发的直接感染性等,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对自身人格个性、气质风采、认识规律的掌握,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感染自己,完善自身,由此形成教学艺术个性和教学个人特色相统一的极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教学大纲规定课程的知识,而且不定期地传递着兴趣、理想、态度、情感、信念等“看不见的课程”。教学过程总是通过师生间人际交往的过程来实现的。而语文教师的个性在这种交往中起着很大作用,它决定了交往的方式、程度和趋向。如果教师个性适宜,就易使师生关系友好融洽,课堂上就易形成生动活泼而又宽松的气氛。这种气氛潜意识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就易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一) 语文教师的气质与教学风格

不同气质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表现出来的风格有较大差异,虽然很难说某种气质与某种教学风格有着固定的联系,但它确实是形成不同教学风格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气质不仅影响了其语言的气势、节奏,甚至会造成常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差别。经常使用关切询问语气教学的教师和经常使用判断命令语气教学的教师给学生感觉上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多血质为主的语文教师容易形成情感型的教学风格:上课如同演讲,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说话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集爱与恨一身,熔语言、表情为一炉。具有这种性格的语文教师,对待教学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师生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语文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好感;同时,他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多方面的学习兴趣。但是多血质的语文教师常常因缺乏毅力和耐心,对基础差的班级和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地辅导和教诲,在实践中这类教师务必克服缺点,逐渐向完美靠近。

胆汁质为主的语文教师也容易形成情感型的教学风格:上课时情感起伏较大。兴致高时,能旁征博引,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兴致低时,冷若冰霜;爱时如火如荼,恨时只想把调皮捣蛋者痛骂一顿。他们组织能力强,有魄力,教学语言高亢激愤,情感起伏较大,有时难以控制,显得脾气暴躁,让学生又爱又惧。

粘液质为主的语文教师容易形成理智型、自然型的教学风格:上课慢条斯理,条理、逻辑性强。教学语言温文尔雅,情感适度,富有耐心,性情随和,讲究民主;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讲究板书。但有时行为较为拘谨,易优柔寡断,缺乏教学机智。

抑郁质为主的语文教师容易形成抑郁型和自然型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常常按部就班。细致、平板、缺乏表情,容易照本宣科。语言态势保守,情感起伏不大,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沟通困难。语文教学中对人文性的把握困难。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表现出胆小忸怩,善于观察,处事敏感谨慎的气质特点。 以上对各种气质类型的语文教师和教学风格的描述,因为气质和教学风格分类本身的模糊性和非绝对性,所以只是一般意义上所作的推演,不排除有例外甚至相反的情况存在,但气质决定教学风格,能力和性格决定教学风格的完美程度这一点是肯定的。

(二) 语文教师的性格与教学风格 在性格特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道德品质,因此性格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性格特征有好坏之分。语文教师有许多性格品质是学生喜欢的,也有一些是学生不喜欢的。有专家认为,真诚、热情、豁达和富有同情心是教师个性特征中对教学具有显著影响的重要特征。一个具有自私、冷漠、虚伪性格的语文教师是无论如何也

无法形成让学生喜欢的教学风格的。所以,良好的性格是形成良好语文教学风格的最基本前提。

性格对语文教学风格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好的性格,例如细心、勤奋、刻苦、富于创造性、艰苦朴素、负责、沉着、镇定、勇敢、富于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等,在形成和完善语文教学风格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语文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的过程中,要经过大量刻苦的学习和实践,还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考试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一些不良的性格,例如粗鲁、马虎、保守、懒惰、粗心、虚荣、轻浮等自然地会得到纠正和替代,在追求完美教学风格的同时,语文教师也在追求完美的性格。所以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文教师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性格的好坏决定着教学风格的完美性。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性格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性格的畸形发展,避免形成偏执性人格。

(三) 从个性角度出发,建立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 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气质来决定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在追求完美教学风格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能力,让性格和能力来决定教学风格的完美程度。例如一个胆汁质的语文教师选择了情感型的教学风格,这只是第一步,他能不能成为情感型教学风格的高手,取决于他有没有持久地学习、模仿、不断改进、创新的精神和他的表达能力、教学机智等能力的强弱,也就是他的性格和能力。如果一味不问由来地生搬硬套,往往东施效颦,效果不佳。

乌申斯基曾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影响性格,一切教育因素都必需建立的教师的个性基础之上,因为人的个性是教育力量唯一的源泉。”“西方国家关于教师性格的实验研究是从60、70年代开始的。1960年,瑞安斯在一项大规模的研究中发现具有下列个性品质的语文教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①关心人,体贴人,理解人,友好和蔼。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喜欢和热爱自己的工作。③在教学中具有激发和刺激能力、丰富的想像力和极大的热情。”我国的广东省教育学院曾对4415名学生(初一到高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前五条品质是:①热爱、同情、尊重学生。②知识广博,肯帮助人。③耐心温和,容易接近。④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⑤性格开朗、活泼、幽默。 这些研究的结果证明,具有某些个性特征更适合做教师或不宜做教师。过去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往往注重于知识结构和外部行为,认为教师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与教学效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来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外在的工业社会的建构相比,内在的文化心理建构的重要性将凸现出来。未来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和谐的生活方式,发展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及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些都有赖于语文教师自身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总之,在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的过程中,一个教师的需要和动机决定了其对教学工作的态度、热情及行为;一个教师的兴趣和爱好会影响他的知识结构;一个教师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更是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语文教师一是要树立知己意识,了解自己的气质和性格,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目的,改正不良的性格。二是要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表达能力、教学机智、科研独创能力等。语文教师只要抓住教师个性的三个核心要素,再通过大量实践,不断修正,必能成

为某种教学风格的佼佼者,独树一帜。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

性的统一。语文学科更强调人文精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中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作为信息符号的语言和文字,而且要学习语言和文字所承载的理、境、情、趣等,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底蕴,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教学大纲规定课程的知识,而且不定期地传递着兴趣、理想、态度、情感、信念等“看不见的课程”。教学过程总是通过师生间人际交往的过程来实现的。而语文教师的个性在这种交往中起着很大作用,它决定了交往的方式、程度和趋向。如果教师个性适宜,就易使师生关系友好融洽,课堂上就易形成生动活泼而又宽松的气氛。这种气氛潜意识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就易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一) 语文教师的气质与教学风格

不同气质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表现出来的风格有较大差异,虽然很难说某种气质与某种教学风格有着固定的联系,但它确实是形成不同教学风格的基础。语文教师的气质不仅影响了其语言的气势、节奏,甚至会造成常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差别。经常使用关切询问语气教学的教师和经常使用判断命令语气教学的教师给学生感觉上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

(二) 语文教师的性格与教学风格

语文教师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性格的好坏决定着教学风格的完美性。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性格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性格的畸形发展,避免形成偏执性人格。性格对语文教学风格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好的性格,例如细心、勤奋、刻苦、富于创造性、艰苦朴素、负责、沉着、镇定、勇敢、富于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等,在形成和完善语文教学风格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语文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的过程中,要经过大量刻苦的学习和实践,还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考试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一些不良的性格,例如粗鲁、马虎、保守、懒惰、粗心、虚荣、轻浮等自然地会得到纠正和替代,在追求完美教学风格的同时,语文教师也在追求完美的性格。所以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 从个性角度出发,建立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

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气质来决定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在追求完美教学风格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能力,让性格和能力来决定教学风格的完美程度。例如一个胆汁质的语文教师选择了情感型的教学风格,这只是第一步,他能不能成为情感型教学风格的高手,取决于他有没有持久地学习、模仿、不断改进、创新的精神和他的表达能力、教学机智等能力的强弱,也就是他的性格和能力。如果一味不问由来地生搬硬套,往往东施效颦,效果不佳。

总之,在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的过程中,一个教师的需要和

动机决定了其对教学工作的态度、热情及行为;一个教师的兴趣和爱好会影响他的知识结构;一个教师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更是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语文教师一是要树立知己意识,了解自己的气质和性格,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目的,改正不良的性格。二是要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表达能力、教学机智、科研独创能力等。语文教师只要抓住教师个性的三个核心要素,再通过大量实践,不断修正,必能成为某种教学风格的佼佼者,独树一帜。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方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特技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

革命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经验、理论也为许多一线教师学习借鉴。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众多语文教师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已成为当地名师。为了帮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学习和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我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互联网等方面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有用的养料,以促进自身专业迅速成长,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我语文名师。

语文教学改革大潮涌现后,就很自然的分成两个流派:一派侧重于教法改革,他们使用通用课本,一轮又一轮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主要代表有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斌、张孝纯等。另一派侧重于把教法与教材统一在一起进行改革,他们自编实验教材,把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相联系,主要代表有欧阳代娜、洪宗礼、颜振遥、刘胐朏等。下面就这些代表人物的教育教学改革风格分别简述如下。

(一)于漪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

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

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

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

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二)魏书生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男,1950年生,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56年随父母迁居沈阳。1969年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 1971年被招工到盘锦电机厂工作,任政工干事。1978年2月到当地的盘锦盘山县三中做

语文教师,半年后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 1979年3月开始第一轮教改实验,成果显著;12月在营口地区语文教研会上宣读论文《作文教学改革》反映强烈。 1980年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发表于《辽宁教育》杂志。 1981年 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1982年5月,写作论文《初中“推普”五题》;6月,被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授予 “劳动模范”称号;9月,中共盘山县委和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的决定》。1983年12月赴京参加全国中语年会其教改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其影响开始波及整个中国教育界。这一年,还陆续写作了《教给差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育人先知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初探》等一系列文章。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7月,在大连召开的全国中语会上,重点推广了魏书生的教书育人经验;8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这一年写作的文章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我的指导思想》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写作《再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文章。1986年3月,被任命为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1997年10月被任命盘锦市教育委员

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同时继续兼上一个班的语文课。

30多年中,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兼职,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改革及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教学风格】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从转变差生的学习开始的。他认为,差生的先天并不差,之所以差于一般,是由于差生缺乏定向、规则、紧张的智力活动造成的。他做差生的工作,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学习动机、无畏的胆略与坚强的意志,以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与此同时,魏书生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又如,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每学期都引导差生画语文知识树,使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再如,为改变差生智力活动的不规则,就引导他们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并为差生规定了经过半年训练所要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同时,为使差生的智力活动形成习惯,就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而且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民主化 教学民主化,是魏书生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魏书生教学轻松,而且外出的时间不少,而他所教的班依然秩序井然地进行自学,丝毫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为什么?魏书生本人道出了个中真谛:“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所以能见成效,得力于他的语文教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这个机制包含了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这三个系统,显示着教学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就以“计划系统”中的“4每学期做一次的九件事”为例:“①确立座右铭;②出考试卷;③重视知识结构图;④写教材分析;⑤再复习一遍同一类文章的读法;⑥再复习一遍一篇文章的读法;⑦写作文;⑧批改作文;⑨作业检查”。这九件事,过去基本上由教师完成,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学生在完成这九件事时,并不排斥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只要教师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终究能从实践中把握工作规律。学生掌握了工作规律,意味着从中获得了某种自学的能力。从教师的教学工作角度看,这显示着:第一,把某些教学工作下放给学生,体现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民主化;第二,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工作,意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第三,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实行“六步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六步,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课堂教学法,是魏书生与弟子共同商定的,是教学民主化的产物。而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也是实行民主教学的过程。比如,“定向”“出自测题”“课堂总结”,均由学生轮流或共同完成。

六步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第一,每堂课通过定向,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第二,突出自学,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学遇到疑难,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解决。把个体的学习与集体的切磋统一起来,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第三,自测、自结,使学生当堂能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

(三)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5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初中毕业的钱梦龙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一开始就不甘心当个混饭吃的教书匠,他设计出了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又有个性的教法:鼓励学生自己学。1956年,只有四年教龄、初中文化的钱梦龙成了高中语文教师,写出了生平第一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同年,27岁的他被评为嘉定县首届优秀教师,因教学成绩比较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指定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宣读了题为《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钱梦龙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的觉醒。1980年以后陆续提出了“自读”、“教读”等概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

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1979年被授予上海市首批“特技教师”称号。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钱梦龙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地位。

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获得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教学风格】

1.教学富有创新意识为冲破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创造性地提问教学模式。

2.“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4。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

(四)宁鸿彬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宁鸿彬,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工作。1965年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1976年调到北京第八十中学直至退休。198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曾被选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任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宁鸿彬1955年开始教师生涯,1962年创造了“卡片辅助教学法”。从1978年直到1995年的17年间,他共进行了6期语文教学实验。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到“教会学生学习语文”;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把思维训练提到哲学高度进行研究的“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讲读教学艺术研究”主题实验,他不断探索、积淀,开拓了一条语言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教改之路。

【教学风格】

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教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诸如:他总结出“懂椉菞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创造了“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辅助教学法” ; 日常教学中坚持“五个允许”和“四条守则”等。

“一本书”,是指学生每学期只用一册教材,而全套教材又是一个整体结构的、有机的教材系统。这个教 材系统分为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又依据大纲,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序列,安排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

“一串珠”,是说除“起始”“复习”两个单元外,全书具有48个“珠”式单元。“珠”是单元合成体训练的形象说法。每颗“珠”,既是这一单元的读、写、知配合训练的小综合体,又是全套教材整体训练系列中的一个阶段的训练点。点点相联,形成系统;珠珠相串,结成网络。

“一条线”,是指贯穿全套教材的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它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 、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发展线。“合成”教材的基础是“珠”式单元。构成这种“珠”式单元的主要成分,是单元标题、单元教材支配表、课文、“双引”教程与基础知识训练课五个部分。

这套教材在追求语文教学整体综合效应上有所突破:一是它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效应;二是它讲求知识与能 力的双边效应;三是它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因此,本教材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八)颜振遥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未收集到相关资料)

【教学风格】

颜振遥的教学风格,可从他所编实验教材中去领略。

1.颜振遥借鉴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等从事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经验,编写了《中学语文自学辅 导教学实验课本》。本课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线索,把阅读教材、知识教材组合在一起,并配以辅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手段。与一般教材比较,其变革之处在于:第一,它把原来主要是教师用来讲授的课本,改变成主要是学生用来自学的课本。课本不仅为学生提供课文,而且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第二,课文为教材基本结构单位,在课文的适当位置加入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等文字栏目。第三,在学生自学时,在紧要之处进行文字指点、启发。把通用教材中的某些“思考和练习”化整为零,编入课文的旁批之中,并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练习题,以强化对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2.突出自学,是本课本的主要特点之一。进行自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本书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书提出了一个由“启”“读”“练”“知”“结”五个部分构成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启”,就是启发学生自觉学习,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读”,就是学生自读教材。“凡是教材上的文字,包括课文和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的文字 ——课文前面的、旁边的文字和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自读”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上保证有必需的自读时间,一律不布置课外预习(这是本实验的特点之一)”。教师在学生自读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第一,巡视学生的自读,作好个别辅导,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同时掌握全班情况,在适当时候向全班提出带有共同性的问题,集体讨论,研究解决,第二,作必要的自读示范,

如朗读、边读边评点等;第三,结合学生的实践,讲授默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练”,是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去练。教师辅导学生练,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明确练的意义;第二, “凡是要求学生练的,教师都要先走一步,辅导时心中有数”;第三,“由扶到放,在各种练中培养基本功” ;第四,“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第五,要给学生独自练习的一定持续时间。“在这 时间内,教师不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同学之间不提倡互议互帮,教室里要保持良好的自学环境”;第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进行具体辅导”。

“知”,就是及时掌握自学反馈的信息。它是“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活动。“自检”,一般由学生 边练习边检测,及时确认正确的答案,改正错误的答案。“他检”包括:一、教师巡视时的个别纠误或肯定;二、教师主持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订正,教师也参加讨论并做出结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让学生明白。

“结”,是小结。作用是引导全班回顾这次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这次学习(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有 时是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和对以后学习的希望。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所用时间极少”。(以上引文均见颜振遥、刘少华:《谈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3.注重评点,是本课本的另一主要特点。

评点,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评,评论;点,点拨。自学辅导的教材编写采用了评点法,训练学生自学 也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评点法。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在课文的空白处动笔,步子从小到大,先学简单评点,再用笔记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最后独立评点。评点法,既是教师教学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可使学与思、读与写结合,有利于阅读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从训练中达到评点能力的逐步培养,标志着自学能力的逐步形成。评点能力,就是自学能力的标志。注重评点,正是本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得力手段。

(九)刘胐朏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刘朏朏,北京市月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早在1977年,刘朏朏与在北京师院教写作课的丈夫高原两位老师就以北京月坛中学为实验基地,创立了“作文三级训练体系”。1985年,《三级训练作文课本》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1989年,《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新时期起步最早的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的作文教改实验,在全国语文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站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这项教改实验可以说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报春花,实验的成果对于今天的作文教学改革仍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

【教学风格】

刘胐朏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的事业成就,主要是她与高原合编了一套《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课本》。从这套教材中,可以窥探她的教学风格。

1.创造性地编写了一套体系新颖的作文教学教材。

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序,以培养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为目标,连贯地、系统地组合了“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的教材。其中,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每一级训练,既是一项基本能力的着重训练,又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整体训练。

2.注重从认识生活入手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即使结合学生的生活命题,也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捕捉不到自己切身的感受,作文时也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在“写什么”方面的矛盾。三级训练体系为解决这一矛盾而设计了一种崭新的作文体系。其要点是:

①把认识能力(观察、分析等)的培养与提高,作为作文训练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题材。

②把观察、分析生活作为作文训练的根本性措施。作文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原则,但传统作文教学所主张的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往往局限于作文命题。对于怎样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虽做了观察、分析,却带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则不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训练,而且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题材的能力。

③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例,使学生从示例中学到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

3.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

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训练既无教材又无序列,教学工作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学生作文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针砭时弊,很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本书共有六册,供初中三年作文训练使用,每学期一册。每两册形成一个级别的训练,六册共形成六个训练阶段,全套教材共有44课,每课为一个训练步。整套教材的编排序列,简言之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具体地说,便是“三级六段四十四步”。整个作文训练的程序,在级与级、阶段与阶段、步与步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的系统。

4.注重作文训练中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结合。

课本把作文训练分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这只是就不同阶段的训练侧重点而言的。在每一级的训练中,认识与表达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作文训练就应适应这种差异而显示其阶段性,而每一阶段则应安排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而各种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认识与表达之间又是互相统一在一起的,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就应顾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就观察能力说,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更谈不上有正确清楚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为着表达,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就应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相结合。这种结合的训练方式,就是按训练的要求来练习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

作文教学中的分析训练是训练的核心,是观察训练的发展。在观察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进

行分析训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一步步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即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的观察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分析,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分析训练与观察训练一样,作为一种认识能力的训练,是需要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统一在一起的。训练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转入表达训练阶段。表达训练阶段,是三级训练的集大成阶段。促成集大成的训练方式,便是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而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表达训练,也都需要引导学生把它与观察、分析结合起来。

总之,观察—分析—表达,既显示其训练的阶段性,又要体现三者训练的整体性,即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部分文章观点摘录

1.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那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本书很多看法虽是“敲边鼓”,本意却是呼唤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基础教育和母语教育。

2.所谓语文就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母语虽然内化在人的精神和思维习惯中,但这需要过程,所以母语要长期不断学习,语文素养提高是长远的事情。

3.现在高师教育课程设置老旧死板,既缺少理想的观照,又脱离实际,把学生限定死了,很难培养出优秀教师。

4.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人文精神不等于文人精神。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目标。学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5.语文课要解决读写能力,实践性很强,必须有反复的训练和积累,训练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甚至也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

6.把语文功能无限制地扩大,好像很重视语文了,到头来可能“掏空”了语文。

7.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

8.“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让他们紧张。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 “集体无意识”了。

9.教师应当在“应试”与“兴趣”培养之间找平衡。语文高考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10.课改的大方向没有错,是大趋势,应当积极推进。但局面打开了,步子不妨稳一些。随着课改深化,

必然会出现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进两步,退一步,也是必要的。

11.要为语文课“减负”,减轻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要把什么东西都交给语文课来承担。如果把人文性搞得很玄乎,工具性又不明确,不敢理直气壮抓基本训练,那么情况会很糟。

12.中学语文改革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

13.不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训练一概说成是应试教育。不能离开语文教学规律和基本的要求,否则所谓素质教育也可能是虚的。

14.“守正出新”,考虑和以往教学的衔接,不搞颠覆性的大变动。既保证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的要求,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15.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这样的课改恐怕很难成功。

16.靠拍脑袋来搞教育,非常危险。这方面已经有过太多的教训。17.高考练习的内容插进来太早、太深、太多,不是从学习梯度

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而是一开始就卷入题海战术,能不让学生反感、腻味?

18.课改为什么难?原因也在于缺少配套的政策措施。你这边搞课改,那边又容许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容许学校商业化,而且给老师给学校那么多的压力,那不是彼此抵消了吗。

18.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停留于经验层面,光是靠观点加例子的争论,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学中文出身的老师,长处可能在感性,会写文章,短处是缺少科学的方法训练。

19.诗词课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

20.上课可以放开,让学生发挥,但一堂课下来,必须有所积淀,必须有些“干货”可以把握。这就要画龙点睛,总结提升,凸现知识点。

21.认为选修课只是扩大知识面,放弃基础性要求,是个误解。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学生阅读为主,老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理解为是阅读型教学。

22.课改还是要有些理想主义,有些冲击力度,要不断突破应试教育框架,以此促成高考改革。

23.课改举步维艰,一线老师对课改冷暖自知,从长计议,还是要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不要拆台,要补台。

24.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25.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

行读物。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总不能不吃饭只吃冰淇淋。

26.颠覆经典者在冒犯常规,调侃正经,亵渎传统,获得一时快感,不过是“愤青”泄愤,网民玩乐,而某些商家传媒乘机而入,吹捧炒作,于是 “恶搞”风就酿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沙尘暴了。

27.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28.应当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

29.高考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要了解这个规律,克服作文的“挫败感”。

30.文体“套路”的练习容易束缚个性,但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大量的阅读能启发心智,活跃思维,积累素材,培养对文字的感觉,掌握各种文体、与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提升了写作能力。

31.高考作文应侧重考文字表达能力,文笔、文采并不是主要的,不应当侧重考这些。现在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文学性,很在意文笔,所培养的学生思考力、分析力可能偏弱。以为文笔好就是语文好,这是误解。

32.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课主要还是培养有比较通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要达到个性化写作,恐怕有些“奢侈”了。

33.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34.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35.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36.“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味母语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会不断积累学习,终生受用无穷。

37.对母语的轻视,最终会严重降低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实施汉语考级制度,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一定会有好处的。

38.多数大学目前存在“四弊”:市场化、平面化、官场化和多动症,校园成为为升官发财做准备的地方,这和大学精神是违背的。大学文化和社会主流、时尚要适当保持距离,最好的大学总是精神高地,有她的格调,气度,魅力。

39.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理念理应成为北大校训。

40.现在许多大学和院系变得世俗了!什么都盯着市场,什么都要赶潮流,把排名竞争看得那么重要,结果把空气搞得越来越紧张,不知学术自由为何物了。过去是政治干预太多,没有自由,现在则实际利益之争太多,还是没有自由。

41.现在各种名目的评比排名太多,学术指标量化的要求太刚性,僵化的管理办法助长了浮夸的学风,很多老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学上。

42.大学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教学水平。

43.过早功利化、商业化、世俗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很不好,那些泛滥成灾的粗鄙文化、搞笑文化,在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

44.读经典要沉下心来,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调动感觉与灵性去接近、理解,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

45.怎样将中学课程与大学的基础课衔接起来,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是个难题,但大有文章可做。

46.现有的学术生产体制,很不利于做学问,对于人文学科伤害更大。学术泡沫的出现跟学术生产体制是有关的。这种状况估计短时期难于好转,我们只好与之共存,又尽量减少受其困扰,

?

发表评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ec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