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0)pdf

更新时间:2023-04-27 13: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目录

一、现代农业

1、荆门市农业“一高三新”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思考…韦富裕、任德泉、储刘专、高荣(1)

2、襄阳市转变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薛明俊(9)

3、探索绿色发展方式建设孝感生态农业……………刘华林、陈耘辉、叶刚、黄超(26)

二、结构调整

4、荆州市种植业生产调结构转方式的思考…………………………………韩昌友(32)

5、新形势下天门市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建议……………田宇、段银庭、刘道红等(38)

6、依据市场调结构发展大豆增效益………………………………高广金、王珍(41)

7、创建千湖之省有机粮仓的战略思考………………………………………马达文(56)

8、积极探索种植新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张羽、陈红涛、吴胜雄等(60)

9、认清新形势树立新观念寻求新突破致力新发展

——对新常态下发展山区农业的几点思考………………………………熊飞(73)

10、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粮食发展战略…………………………李劲松、彭绪冰(80)

11、转方式调结构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袁尚勇、张锋(87)

三、马铃薯产业

12、突出区域特色发展马铃薯产业………………………………李求文、周金球(92)

13、马铃薯中薯5号高产栽培集成技术试验总结…………………………温海霞(99)

14、随县马铃薯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刘克文(103)

15、襄州区马铃薯双膜栽培高产高效技术研究…………郭光理、康志家、徐东等(112)

16、薯-玉-薯(红薯)-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探讨………胡显军、苏成武、谭晓军(117)

四、油料产业

17、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发展油菜产业………………………………………张春雷(121)

18、湖北省花生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雷勇(124)

1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五、生态环保

19、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彭传华(128)

20、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韦富裕、陈峰、肖习明等(133)

21、巴东县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示范效果……………………………………胡显梅(138)

22、草埠湖镇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唐玲、陈义(141)

23、2014年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监测报告……………………………………温海霞(145)

六、耕保肥料

24、控释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张敏、徐维明、许林等(151)

七、水产养殖

25、随县渔业生产现状及新常态发展对策…许洪善、徐厚新、梅胜、马翠仙(155)

26、潜江市稻虾共作模式生态种养配套技术………黄永铭、符家安、苏章锋等(160)

2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荆门市农业“一高三新”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思考

韦富裕任德泉储刘专高荣

(荆门市农业局448000)

摘要:本文概述了荆门市农业“一高三新”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的特点及进展情况,介绍了主要工作做法和四点启示,探索出了一条为推动“中国农谷”建设和加速荆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的新路子。

关键词:农业;一高三新;技术推广;实践;思考

为切实推动“中国农谷”建设,加速荆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近几年来,荆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广泛开展农业“一高三新”(即发展高效农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仅引进、完善和创新了一批农业技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而且,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1“一高三新”工作现状

1.1试验示范实现全覆盖

1.1.1主要作物全覆盖2013-2014年,全市共实施“一高三新”项目117个,其中涉及春播作物88项,占75.2%,包括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水稻籼改粳试验与示范、短季棉高效模式种植试验等17项局属相关单位承担的试验示范项目、旱稻新品种示范和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等71项县市区农业局承担的试验示范项目;涉及秋播作物29项,占24.8%,涵盖小麦、马铃薯油菜等主要秋播农作物。1.1.2主导产业全覆盖两年来,全市“一高三新”试验示范项目实现了粮、棉、油、畜牧、水产、蔬菜等六大主导产业全覆盖。重点示范的27种新模式包括粮油型、粮经型、种养结合型等三大类,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1.2推广应用量大面广

据统计,2014年全市推广各种农作物高产新品种184个,农业实用新技术21项,农业高效模式27个,“一高三新”应用总面积达到180万亩,亩平增收249元,合计

作者简介:韦富裕(1965.01),男,湖北天门人,农业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电话)135********,(邮箱)hbjmwfyu@b2998df402768e9950e7381e

3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增收4.48亿元。

1.2.1新品种推广围绕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开展新品种引进工作,重点推广了丰两优香1号、扬两优6号、y两优1号、广两优1128等水稻新品种,宜单629、登海9号等玉米新品种,华油杂62、华油杂9号、华油杂13号等油菜新品种。新品种种植面积达100多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质良种普及率达到99%以上。同时,推广种植了旱稻、莲藕、茭白等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2.5万亩,为增收开辟了新门路。

1.2.2新技术推广2014年,全市重点推广超级稻高产栽培、水稻集中育秧、水稻病虫综合防控及全程抗灾减灾、智能测土配方施肥、设施蔬菜多层覆盖技术、稻茬麦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等21项新技术,推广面积130多万亩。

1.2.3新模式推广依托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推广了“油菜—中稻(再生稻)”、“蔬菜—玉米(甜)—蔬菜”、“小麦∥花生(蔬菜)”、肥—稻—鳖(虾)等27种新模式,推广面积50多万亩。

1.3主要特点

1.3.1内容丰富

1.3.1.1在研究对象上涵盖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花生、棉花、柑橘、梨、蔬菜(含食用菌)、水产品等10多种主要农作物或产业。

1.3.1.2在研究领域方面包括了栽培、植保、土肥、种子、植检、蔬菜、环保、能源、农机、水产等10个学科,做到了种养结合、农机农艺结合、多部门密切配合、多学科深度融合。

1.3.1.3在研究内容方面既有基础性技术的研究(如“漳河库区柑橘大实蝇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也有实用性技术的引入(如“土地平整农田土壤养分演变机理及培肥技术研究”项目,重点研究当前土地平整后肥力下降如何修复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既有常规技术的深化(如“水稻、油菜等作物新品种展示”、“播种期对粳稻产量的影响”),也有前沿技术的探索(如“棉花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初探”);既有单一技术的总结(如“钟祥市中稻适宜栽插密度”),也有高效模式和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集成(如“再生稻-龟(鳖)种养高效模式”);既有对数量增长型技术的提升(如“玉米宽行窄株增密高产栽培技术试验”),也有对质量改良型技术的试验(如“沼渣肥在大白菜上施用效果的研究”);既有对热点问题的剖析(如“催熟与催枯剂对油菜机收效果的影响”),也有对难点问题的关注(如“缓控释肥用量效果试验”)。

1.3.2设置科学所有试验示范项目均在科技示范园区或“三区六线”进行,并按照

4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有技术方案、有责任领导和技术负责人、有经费支持、有标识标牌、有完整记录、有研究报告的“六有”要求落实,绝大部分都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2014年,无论是项目科技的含金量还是田间管理水平,较以前均有很大的提高。

1.3.3亮点突出两年来,全市实施的117个项目中,有不少具有创新性。钟祥市实施的“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玉米试验效果”项目,不仅探索了生物可降解地膜在玉米上的使用方法,而且可望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东宝区实施的“玉米秸秆袋料香菇与栎木屑袋料香菇产量对比试验”项目,以玉米秸秆为主料,代替纯木屑进行袋料香菇栽培,利用了农业废弃物资源,解决了木料短缺的问题;掇刀区实施的“防渗膜浅水种植莲藕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既获得了节水、省肥、高产、增收的效果,也解决了莲藕采挖效率低、破损率高的难题。

1.3.4效果显著

1.3.4.1经济效益大大提高通过“一高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增加收入近4.5亿元,并涌现出了一批“吨粮田”、“万元田”的典型。据调查,2014年,沙洋县推广丰两优香1号、扬两优6号等品种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平均亩产698kg,比常规种植技术增63kg,单产增幅达10%;全市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栽插大田面积83.6万亩,每亩节水和省工折算节约开支约120元,共节约资金约1亿元;沙洋县毛李镇推广“中稻—再生稻—绿肥”模式,亩平纯收入达2068元;钟祥市文集镇推广“菜—玉—菜”模式,亩平纯收入达5240元;旧口镇示范“香稻嘉鱼”模式,亩平纯收高达10065元。

1.3.4.2干部队伍业务素质明显提高通过走出机关,进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高三新”项目试验示范,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干部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推广指导能力,达到了“以老带新”、“以老带青”目的,培养了一批年轻人才,提高了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1.3.4.3论文质量明显提高2014年,荆门市农业局科教科共收到“一高三新”论文55篇,基本上达到了题目简练、有作者、有通联、有摘要、有材料与方法、有结果与分析、有小结与讨论、有参考文献的规范性的学术论文的要求,避免了前几年部分论文有小区无重复、有结果无分析、有结论不明确的局面重演。经过遴选评审确定有39篇交流论文,得到了市农业局一、二、三等奖励,并有11篇将在国家级或省级农业杂志上发表。

2主要工作做法

2.1领导重视,上下联动

两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一高三新”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做出

5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重要批示,并亲自过问铁皮石斛的引入和水稻高光效栽培试验等项目的进展情况,亲临现场开展实地检查和指导,提出将发展“一高三新”农业作为全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2013年7月15日,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组织县市区分管领导对农业“一高三新”工作进行了观摩考察,并给予了专项资金支持。2014年6月,荆门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一高三新”农业的意见》,为“三新”技术的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市农业局积极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一高三新”工作,并成立专班,由一名班子成员牵头,科教科具体联系,要求局属各单位具备正、副高级农艺师职称的技术干部均领题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和农业局迅速响应和积极参与,落实人员、出台政策、认真办点示范,将研究、推广任务逐级分解。沙洋县和东宝区都把乡镇农技人员的报酬与办点示范挂钩,保证了农业“一高三新”推广工作扎实推进。

2.2创新机制,建立基地

2.2.1统筹协调制定实施方案每年年初,市农业局按照实施的项目必须“高端化、实用化、规范化、路边化”的理念,通过对征集的项目反复讨论和与相关单位多次沟通,确定了当年全市的“一高三新”试验示范项目,分别制定了《荆门市农业“一高三新”项目实施方案》,并以市农业局文件下发,对项目建设指标、建设内容、建设地点、责任单位、项目责任人及主要技术措施进行明确,科学地指导了全市“一高三新”试验研究与推广工作,避免了项目低水平、实用性差、重复实施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产生。

2.2.2因地制宜建立科技园区京山县农业局积极争取省农业厅支持,在永兴镇流转土地100多亩,建立了拥有自主产权的农业科技园区,并自筹60万元资金,对园区道路、沟渠、田埂进行了硬化和绿化,除畜牧业外所有种养业试验示范及高效模式项目均在园区实施。沙洋县农业局在曾集镇张池村长期租用土地80多亩,建立了相对固定的试验研究基地,为配合一年一度的油菜花旅游节,将白花油菜、彩色水稻田间布局成多种图案,观赏性强,做到了将课题研究与示范推广紧密结合、课题研究与高产创建紧密结合、课题研究与旅游观光紧密结合,使基地真正成为了农业科技的展示园、基层干群的参观园、旅游爱好者的观光园。荆门市农业局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紧密合作,分别建立了掇刀双碑设施蔬菜集成技术示范园1500亩、漳河新区谭店生态农业集成技术示范区2500亩和钟祥文集旱作粮经高效种植示范区1000亩3个示范基地,为循环农业、水稻、旱作集成技术的推广起到引领作用。

6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2.2.3加强督查,科学实施为保证实施项目取得实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农业局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检查督办,不断总结完善,解决相关问题,确保实施效果。2014年,市土肥站实施的“973”肥料项目,得到了中国农科院和省农业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国土肥现场观摩会100多人参观了项目实施现场,受到一致好评。每年8月底或9月初,市农业局组织各县市区农业局分管领导和科教科的负责同志对全市“一高三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验收考察,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考评,作为年终评比先进单位的依据。

2.2.4加强宣传,促进推广为了保证每个试验示范项目都落到实处,2013年,市农业局制作了统一的项目标牌,分发给全市各项目实施单位,并做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格式、统一规格、统一底色,明确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内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有效地宣传了农业“三新”工作。两年来,市农业局均举行了全市“一高三新”论文交流评比表彰活动,对上报的论文由省、市、县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现场演讲与评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将研究成果纳入到第二年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方案中,并对获奖者和先进单位实行奖励。有关县市区农业局也相应地开展了交流评比表彰活动,此举大大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投身科研、开展创新的激情,促进了农业“一高三新”的推广。

3几点启示

3.1研究内容必须瞄准科技发展新动态

“一高三新”的本质就是通过研究示范、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达到发展高效农业的目的,关键在于突出“新”。只有将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技术引入,通过试验示范将其消化吸收,并与本地优质农业资源深度融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占领科技的制高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光照和水资源,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3.2示范标准必须适应农业发展新要求

2014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旋律,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生产和经营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常态。因此,试验示范的内容必须遵循“优质、高效、轻简、降耗、生态、安全、循环、实用”的原则,试验示范的质量必须达到规范的田间试验的质量标准。只有杜绝政府主导的高投入、低产出、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率的“面子工程”,才能充分发挥试验示范的引领作用,达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7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3.3成果应用必须探索农技推广新举措

试验示范的突破,为推广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但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当前,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要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在健全公益性推广体系的同时,重点支持专业化的社会性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壮大;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引导农业规模生产基地应用物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农技110和12316短信平台的作用,解决农技推广最后1公里的问题,促进先进农业科技转化现实为生产力。

3.4领导重视必须提升到转型发展新高度

“一高三新”是衡量现代农业水平的标志,是破解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矛盾的现实需要,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必然选择,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荆门市“一高三新”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农业科技人员的大胆创新,而且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高度重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一高三新”的应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将不再遥远。

8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襄阳市转变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薛明俊

(襄阳市农委科教科湖北襄阳441021)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襄阳市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新常态下转变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关键词:转变方式;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襄阳市位于鄂西北部,地处汉水中游,东接随州,西接十堰,南连荆门,北与河南省南阳接壤。地理坐标东径110°45′-113°43′,北纬31°14′-32°37′,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全市人口592万。2008年,襄阳进入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的城市行列,排在88位;2009年排在78位,上升了10位。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38.3亿元,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4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13.7,57.3,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86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1.5亿元;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604.46亿元。耕地面积677万亩,乡村人口37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33元,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口)达到5.17万元/人。

襄阳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兼具南北过渡性气候特点。光照充沛,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1-15.8℃,≥0℃的活动积温为5500-5800℃,≥10℃积温为4700-5100℃,≥20℃的积温为2800-3300℃。全年日照时数1740-2020小时,为全省最高地区。年降水量750-950毫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达255天。气候条件适宜粮食作物两熟制栽培。全市地形地貌多样,东部丘陵,中部岗地、平原,西部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大致为“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土壤分黄棕壤、山地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6个大类,其中黄棕壤为境内岗地及低山丘陵区的主要土类,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1.77%;山地棕壤,占耕地面积的0.08%;石灰土,占耕地面积的5.20%;紫色土,占耕地面积的0.99%;潮土,占耕地面积的11.33%;水稻土,占耕地面积的40.63%。全市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5.1~8.5)的土壤占99.48%,宜种性广泛。襄阳地处西部山区和东都低山丘陵之间的中部广阔地带,属岗地平原,由襄阳,枣阳,老河口3县市的鄂北岗地和分布在汉水、唐白河、蛮河流域的冲积平原组成,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汉江流域两岸河

9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谷小平原和大面积冲积平原属江汉平原北端的组成部分,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上乘,是水稻、小麦的主要生产基地。

襄阳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心地带,自古即为南北水陆交通要地,区位优势明显。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位于“两圈两带”中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区域,处于湖北省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经济带”主干线的中部,同时位于湖北、河南、陕西、四川、重庆等五个省市70多个县市共同构建的秦巴经济走廊的前沿位置,是接东连西的纽带,是东部企业“中拓西进”的战略跳板和重要桥头堡,示范区内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境而过,水质为中国内陆河流中保护最好的。

全市大小河流985条,江河堤防505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66条;汉江襄阳段长195公里,流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6.8%。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62.9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也极为丰富;过境客水丰富,多年平均入境水量429.29亿立方米,其中汉江入境水量达388亿立方米。全市现有水库943座,其中大型14座、中型60座、小(1)型204座、小(2)型665座,总库容48.69亿立方米;建有泵站2279座、机井4109眼,加上星罗棋布的8.5万口堰塘、4.7万公里灌排渠系,各类水利设施蓄引提水综合能力45亿立方米,初步形成了以水库、堤防为主的防洪体系和蓄、引、提相结合的农田灌溉保障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市策划投资过1000万元的农业重点项目400个,计划总投资2331.5亿元。分为八大类:良种繁育类项目40个,26.9亿元;优势板块农业基地类54个,412.6亿元;农产品加工流通类90个,434.9亿元;农业服务体系类105个,606.3亿元;农业科技创新类17个,137.5亿元;水利整治及综合开发类31个,174.4亿元;生态林业建设类44个,499.8亿元;农机化示范类19个,38.9亿元。在上述项目中,涉及农业招商引项资102个,计划投资595.4亿元。近两年来,全市共落实中央、省支农惠农政策项目资金162亿元。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5.3%,农业贷款增幅与贷款总额增幅之比为0.26,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达0.42元,参加农业保险的种植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17.4%。1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来来,襄阳市根据主导产业及地形地貌特点,以粮食、畜牧、蔬菜产业为主,突破发展现代化加工业,推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初显特色。

1.1主要农产品产量高

襄阳市是全国第26个、长江流域第一个百亿斤粮食大市,三次被评为全国粮食

10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生产先进市,枣阳、襄州分别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襄州、枣阳、宜城、南漳、老河口列入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全省46个粮食大县,襄阳市占据6席。2014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150万亩,总产100.74亿斤,实现“十一连增”;年出栏(笼)生猪644万头、肉牛70.6万头、肉羊174.1万只,肉类总产量87.1万吨,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一位,是全省第一畜牧大市;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14万亩,年产320万吨以上,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0万亩以上,已经形成了规模化蔬菜生产出口基地。

1.2农业产业化水平高

农产品加工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已拥有老河口、襄州两个“国牌”农产品加工园区,4个省级园区(老河口、襄州、枣阳、宜城),园区入驻企业716家,比2010年增加409家,园区产值达到1027.8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63%。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86家,全市农业规模企业达到576家。10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9:1。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826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58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8家,宜城襄大农牧公司突破80亿元;奥星粮油突破60亿元以上;三杰、梅园达到40亿元以上;天谷、万宝达到30亿元。

1.3农村改革速度快

襄阳市是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市,是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市。全市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农业、农机、蔬菜、植保、流通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达到4800家以上,家庭农场2800家以上,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300多个。全市合作社总资产455532万元,共有入社社员208231人,农民成员数占99%,带动非成员农户518878个。全市合作社年统一销售农产品总值40亿元以上。探索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委托代耕、土地股份经营、家庭农场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91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8.17%,其中规模流转面积110万亩。

1.4农民收入增速快

通过发展劳务经济、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展畜牧养殖、蔬菜养植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33元,比上年净增1357元,增长率12.15%,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11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1.5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形成多点支撑

枣阳市2012年已经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和成效;襄州区正在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取得了初步成效,宜城市也已开展汉江流域国家现代示范区建设,老河口、南漳、保康、谷城已经启动“中国有机谷”建设,樊城区的“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已经开展两年,成效初步显现,襄城区以尹集乡为核心正在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谷城县是“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

襄阳市目前有2个省级“四化同步”示范点,9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1个部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13年全省城乡一体化会议在我市成功召开。全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统领,培育市、县两级美丽乡村200个;以“四化同步”发展为方向,建立了10个市级整镇推进试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打造了42个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套、管理科学民主、环境整洁优美、服务快捷便利、群众舒适满意的新社区,带动农民就地就业9万人。

1.6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高

襄阳市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管理和农业投入品监管成效显著,全市建设完成了28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高产创建、园艺标准园、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制修订相关生产技术规程78项;年新认证三品共60个以上。“三品”认证面积150万亩以上,占全市农产品生产面积的10%以上;全市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规模化生产确保质量安全,全市规模经营达到110万亩,养殖业重点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畜禽养殖全市建有省部级示范场122个,市级示范场791余个,水产养殖全市建成健康养殖示范场28个,其中部级13个,省级15个,健康养殖面积31.5万亩。全市湖北省“名牌产品”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12个。大力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连续多年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绿剑”护农行动等专项工作,以及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专项治理、畜产品“瘦肉精”专项治理、生鲜乳违禁物质专项治理、兽药质量安全专项治理、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专项治理、假劣农资专项治理等专项治理活动。

1.7基础设施建设优势明显

利用国家粮食增产工程、小农水建设、土地平整项目,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结合新“三万”活动,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机井泵站配套、堰塘整修等工程,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全市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42%。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快速发展,每年以5000~6000亩的速度递增,

12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以大、中棚为主的设施蔬菜面积达10万亩以上,襄州区硕建公司的冬暖式大棚面积为全省最大,是全省十大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全市规模化养殖水平猪为83%,禽为95%,牛羊为50%。全市建成区域性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改建中1个,山药、桃子、茶叶、西瓜和冬瓜等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近20余家。全市形成了8大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襄阳市农业信息网、“农技110”热线、农业“12316”服务热线、“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农业远程教育系统、广电服务系统、报刊服务系统和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等。每年向全市300多万农民、600多家农业经营组织和300家农业企业提供政策、科技、病虫害测报、行情分析、价格等农业信息数千万条人次,服务已延伸到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通过农业信息化服务年可促进粮食增产5亿斤以上、畜禽增收5亿元以上、特产增收3亿元以上。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动植物检疫网点和体系健全,具备强力防止突发性病虫害的能力,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稳步提高。

1.8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1.8.1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近年来,襄阳市加大新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更换步伐,推广了以郑麦9023、襄麦25、鄂麦596等小麦品种,广两优476、深两优5814等水稻品种,宜单629、中农大451、蠡玉16等玉米品种,华油杂62、华油杂13号、中油杂7819、华双5号等油菜品种,鄂杂棉29F1、华惠4号、鄂杂棉10号F1等棉花品种为代表的一批优良品种。通过作物良种的示范带动效应,指导农民选择良种、应用良法,提高良种普及率和覆盖率,年增经济效应达3000多万元。全市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强协同和协作,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通过开展稻麦高产栽培试验、防倒伏示范、旱育抛秧栽培示范、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和化学调控等试验示范,使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器械、新方法得到集成推广,全市粮食作物大面积稳定增产,小麦、水稻、玉米的良种率分别达到96%、97.5%、94.5%。畜牧业主推长白、大约克、三元杂交猪、南阳黄牛、波尔山羊、罗曼蛋鸡等优良品种,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各项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以上。全市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4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抗逆稳产小麦品种襄麦55”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3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1.8.2培训农民力度大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技推广补助等项目为载体,组织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举办科技培训班,推广标准化种、养殖模式、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控等业务知识和“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模式,促使广大种养殖户熟悉掌握种养技术和疫病、虫害防控技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积极帮助一批农民成长为专业种植、养殖能手。襄阳市列入全省唯一的一个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示范市。2014年开展农业技能培训40万人次以上,短期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次。

1.8.3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比较健全建立了完善的“市-县-乡镇三级国家公

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和“市-县-乡镇三级国家公益性动物防疫体系”。市、县两级农业系统内部的农技推广、种子管理、病虫防治、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业环保等横向专业机构完备。全市着力建设“农业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新型的农技推广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襄阳市农业科技服务专家团”,各县(市)区都建立了综合性的(农业、畜牧、农机、水产)专家组。全市共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21395户,其中种植业示范户10480户,养殖业示范户10915户。全市农业科技指导员410人,建立农业科技小分队112个,全市农作物主推品种应用率达90%以上,重点技术入户到田率达85%以上,各类技术示范样板面积占种植面积30%。

1.9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

襄阳市是湖北省的农机大市,农业机械保有量大,机械化作业水平高,是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588.8万KW,拖拉机39.2万台,联合收割机18249台,插秧机5883台。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耕种收综合水平达到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农机化服务体系健全。全市现有县级以上农机管理机构11个,农机化教育培训学校5个,农机化推广机构10个,农机安全监理机构11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57个,农机维修网点1071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992个,农机管理服务、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维修供应、技术推广、作业组织齐全,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和技术支撑。全市养殖业机械化设备利用率逐年提高,大部分规模养殖场都使用了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温度控制、自动清粪等现代畜牧机械,极大地提高了养殖生产效率,节约了成本。

14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1.10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步伐大

1.10.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通过推广“专业大户+农户”、“生产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农业多型性合作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经营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为农户提供机械化作业、配套社会化服务,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4800家以上,家庭农场2800个以上,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381个;农产品认定为无公害产品的合作社153个,绿色食品146个,有机产品127个。

1.10.2土地经营机制创新步伐加快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农户将土地入股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将集中起来的土地统一对外发包流转,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全市共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29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有15家,总股份达到47553股,股资4795万元;入股土地面积达39286亩;入股资金3156万元;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9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17%。

1.10.3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大力建设农村“三资”监管平台,2012年10月,襄州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三资管理示范县称号。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农村土地流转初步形成了“村级服务、镇级交易、区级监管”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全市建立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0个,乡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99个,村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2091个。大力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南漳县已于2013

年5月起实质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全省第一家实质运作的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

1.11资源环境保护效果好

1.11.1节水型农业步伐快一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在作物布局上,重点发展以“三北“岗地为重点的3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突出了我市小麦生产优势,在干旱缺水地区大力推动耕作制度改革,扩大旱作物玉米、大豆、芝麻、花生的种植面积,特别是玉米由2000年的69.5万亩扩大到2014年的250万亩,扩大近4倍,花生、芝麻常年种植面积均在40万亩、12万亩左右,减少了因干旱缺水导致的种植风险。二是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秧技术具有优质、高产、省工、省力、省水、省秧田,节本增效等优点。近几年均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三是大力推广作物秸秆覆盖技术。年推广面积达到220万亩以上。

1.11.2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大重点是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减少化肥投入量10%左右,实现了节能、节水、节肥的统一。全市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

15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1.11.3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得力通过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黄板、诱虫灯、性诱捕器等方式诱杀害虫,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建设植保社区服务站,发展专业机防队,大力推广机防技术,通过实行机防队防治,亩用药量节省30%,提高防治效果30%,提高防治工效10倍。全市已建立植保专业机防队1000多个,新配备机动喷雾器1200多台,机防比例提高到三分之一以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2转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2.1发展机遇

2.1.1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理念,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经验借鉴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农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基因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灌溉设施和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科研院所、企业与农场、农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大型联合收割机、机械化耕作、飞播防治病虫害等农机械的广泛运用;大型农场、农业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广泛推广,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为襄阳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经验借鉴。

2.1.2国家对产粮大县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现代农业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粮食主产县、农业大县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这将为理顺工农城乡关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1.3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随着我国经济格局由东向西梯度转移进程的加快,襄阳市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局面。现代工业提供的农业机械装备将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重要支撑;农村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也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些有利条件都为襄阳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2.1.4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襄阳是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承担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同时,襄阳是湖北省“两圈两带”发展战略中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区域,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轴线、连接鄂西北与江汉平原的重要纽带,具有“融

16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合两圈、连接一带、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功能。随着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将进一步加深与周边经济区域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2.1.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为襄阳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以及《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通过对丹江口水库的优化调度和汉江流域干、支流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多年平均引水量1

3.98亿立方米。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清泉沟隧洞引水11.07亿立方米;“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建设渠道261.34公里,引水2.91亿立方米。随着上述引水工程的建设实施,农业灌溉保证率达到70%~80%,唐白河以东区域将全部变为自流灌溉,可增加或改善灌溉面积92.95万亩,年可增加粮食产量4亿斤左右。农田灌溉条件的改善,将为襄阳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2.1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生产能力建设,优化品种结构,加快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确保有效供给。大力实施新增1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以粮食大县为重点,整镇连片推进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抓好“一江(汉江沿岸)、一岗(鄂北岗地)”综合开发,实施“以水促粮”战略,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1万亩。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逐步把现有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土肥沃、林成网、能排灌、能够抵御较大自然灾害的稳产高产农田。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粮食调出能力强的核心产区。到2017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到1100万亩,总产稳定在100亿斤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亿斤,达到110亿斤产能。重点培植引丹、三道河、大岗坡三大灌区的襄阳、老河口、宜城、南漳、枣阳和汉江沿岸的谷城、樊城、襄城的水稻生产基地,鄂北岗地区域内的襄阳、枣阳、老河口三个市(区)的优质中筋小麦基地和保康、南漳、谷城等山区县50万亩饲用、食用玉米生产基地。

2.2.2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作物坚持“一县一品”思路,巩固和发展“三大特色示范区”(襄枣宜结合部优质畜禽水产示范区、城市郊区和高山无公害蔬菜示范区、荆山山区的烟茶菌药示范区),“五大优势产业带”(鄂北岗地优质中弱筋小麦产业带、襄江流域优质油料产业带、汉十公路沿线优质林果产业带、鄂北岗地和汉江沿岸优质中短纤维棉花产业带、汉江沿岸和大中水库灌区优质水稻产业带),“十大特色产品”(大头菜、柳编、西瓜、蜂产品、桑蚕、山野菜、花椒、麦冬、山药、魔芋),支持各地

17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全市板块农业基地稳定在10个以上,进一步优化布局,壮大规模,把板块农业培植成襄阳经济的“名片”。重点发展:

2.2.2.1在汉江流域形成100万亩双低油菜、60万亩花生、30万亩芝麻的优质油料产业带;

2.2.2.2在鄂北岗地和沿河流域形成50万亩优质中、短纤维棉花产业带;

2.2.2.3在襄枣宜结合部建立300万头优质三元猪、4000万只优质肉禽养殖基地;

2.2.2.4建设市郊15万亩无公害标准化商品蔬菜基地,汉江沿岸36万亩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316国道沿线22万亩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高山和二高山7万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在荆山山区建立3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

2.2.2.5在汉十公路沿线建立30万亩优质桃、梨基地,在荆山山区及老河口西北部建立44万亩干果生产基地;

2.2.2.6发展36个种烟面积千亩村,加快山区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开展现代烟草农业枣阳基地单元建设试点,建立18万亩基本烟田。

2.2.3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一是加快发展规模(小区)养殖。实施“成长工程”,重点建设40个万头以上、80个五千头以上、200个千头以上的猪场,推广生猪“150”模式、“500”模,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蛋鸡“153”模式;“1235”养羊模式,“165”高效养牛模式,提高规模养殖比重。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要求,规范养殖小区的生产标准,积极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从事畜禽养殖业,建立肉食品加工原料基地。二是加快品种改良。完善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畜禽良种率分别达到猪95%、牛80%、羊80%、禽95%。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饲料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兽药合格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三是抓好疫病防控。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县为基础、防检统一、防治分离、诊疗放开”的基层兽医管理体制;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力争全市重点防治的22种动物疫病达到控制或消灭标准。

2.2.4强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计划一是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优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着力把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食品)培育成全国示范园区。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骨干企业资产重组、全产业链渗透,下大力气培育一批规模大、品牌响、带动力强、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集团。实施“一企一策”,重点支持奥星、襄大、梅园、正大、倪氏玫瑰等5家有望过百亿,三杰、楚谷香等15家有望过50亿的企业。三是推动农产品加工创新平台建设。以农产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区域性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创建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工

18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四是着力创建农产品加工品牌。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主导品牌”的思路,在茶叶、稻米、油脂、大头菜、麦面五个产业上开展整合。每年争创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2件,力争到2017年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0件以上。五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一镇一企”、“一村一品”的思路,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基地+加工+农家乐+休闲观光”,新增1个国家休闲农业示范县、1家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家以上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六是强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开发速冻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药膳食品、新资源食品等。粮油类重点发展附产品的深加工,果蔬类重点发展功能性保健饮料,畜禽类重点发展熟食和休闲食品,纺织类重点发展服装制造业,药品食品类向新资源食品发展,特产以杜仲、麦冬、葛根、红薯、板栗、核桃、芝麻、山药、玫瑰、蓝莓、苗木花卉等为重点研发提取物。抓住省级“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实施的契机,建设汉水生态食品加工走廊。以林特产品提取物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林特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工程产业。确保到201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幅21.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5:1,精深加工产值占40%以上。

2.2.5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产业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建设樊城都市农业示范区、谷城保康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等。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一村一品”为载体,推广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庄等模式,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县。

2.3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3.1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扩大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和装备的能力。加强培训宣传指导,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力所能及的农业项目,落实基建用地优惠政策,开展农用设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从相关机构获得担保融资。市、县财政安排专项发展资金,开展示范农场、示范合作社评选并予表彰。以市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为平台,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以全面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融资为核心,创新农村金融制度;以发展农村小微金融和农业担保体系为重点,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解决农村信贷主体规模小、

19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散,风险、成本高、收益少为关键,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以推动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为中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配套支撑体系。

2.3.2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劳动联合、资源联合、资本联合为重点,大力推广政府主导下的“企业+农户”、“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大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农户、企业、中介组织、批发市场等不同经营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营机制,鼓励多种经营主体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集中,提高土地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

建立和完善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农村资产管理三大平台(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出台政策意见,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模式,通过招商开发、大户和能人带动、城镇职工承包、“公司+基地”等多种模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2017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要达到农村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

2.3.3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完善“以钱养事”机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力量为补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突出服务职能,把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引导到抓服务、促发展上来。健全“以钱养事”机制,建立“管理在县、服务在乡”的基层农技服务新体制,健全和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加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条件建设。健全动物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检疫监督和人工屏障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3.4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新产品研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改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促进产业聚集和整合,实现产业和区域的规模效应。鼓励

20

2015年第一集湖北省农学会论文

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化经营辐射能力,带动农户大幅度增收。

2.3.5增强农民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扶持。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开展人才培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

2.3.6推进三村改造和三资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的农村产权制度按照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要求,根据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三村(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产权制度创新工作,探索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力争2017年我市60%的城中村、城郊村完成改革任务。同时,抓好农村三资(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深化和巩固乡镇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加强民主管理,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2.4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4.1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襄阳市农科院、襄阳文理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以6个(小麦、水稻、土豆、油菜、水果、芝麻)国家农业产业创新体系实验站为平台,加快培育科研院所、农技推广单位、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多元化创新主体,构建具有襄阳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条件,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市农科院为依托,组建鄂西北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完善院士工作站及其配套科研设施,改善科研手段,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4.2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以襄大农牧、万宝粮油、奥新油脂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创新中心为载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研究,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加快科研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以东风井关公司为依托,打造100亿元农机产业园,建立农机农艺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在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机,加快淘汰老旧及高耗能农机,提高大中型农机具装备率和使用率,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推广,提高抗灾保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dp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