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 考试重点题答案2015
更新时间:2023-11-22 07: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试题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章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四日事件(哮喘)、米糠油事件、富士山事件(骨痛病) 第二章
1. 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 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 2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内容: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 发展环保产业。(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9)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2)“污染者付费”政策(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4.所谓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公共财产或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合法环境权益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5.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环境立法的目的,并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作出规定的,由环境保护单项法规或规章所具体表现的,对国家环境保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并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来监督实施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环境保护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 6.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一)“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二)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系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规定了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的领导人对本单位污染防治负责,并确定他们在任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目标,列为政绩进行考核。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定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六)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这就是许可证制度。包括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两个方面,以及排污申报,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分配排污总量削减指标,核发排污许可证,监督检查
执行情况四项内容。(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方式是针对分散控制的问题,改变过去一家一户治理污染的做法,把有关污染源汇总在一起,经分析比较,进行合理组合,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的前提下,采取集中处理措施的污染控制方式。
必要措施:1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必须以规划为先导。集中控制必须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2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必须突出重点,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划,分别整治。3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必须与分散控制相结合,构建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体系。4疏通多种资金渠道是推行污染集中控制的保证。5要实现集中控制必须落实资金。应充分利用环保基金贷款、建设项目环保资金、银行贷款及地方财政补贴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6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地方政府协调是关键。7污染集中控制不仅涉及企业,也涉及地方政府各部门,充分依靠地方政府的协调,是集中控制方案得以落实的基础。
(八)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指对超标排放的污染源,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做出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达标的决定,是一项强制性的法律制度 在我国又实施了两项制度:环境保护计划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第三章
1泰勒的科学管理特点是:以数学分析为基本方法,以电子计算机处理为基本手段,以最优化设计与选择为基本前提,保证人力资源和其他物力资源的合理使用,从而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2.法约尔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另一内容是他首先把管理活动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五大职能。 3.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所谓人际关系学说是以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它研究人们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性,分析各种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控制与改变人们的行为,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它是针对泰勒理论的致命弱点——忽视人的因素而产生的。也可称之为“管人说”。
4.控制的原则:①公众参与原则;②系统控制的原则;③一致与比较的原则;④预防性原则;⑤例外与重点原则;⑥灵活性原则;⑦经济合理原则;⑧反馈原则。 5.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其定义式:M=K+R 6.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
7.环境承载力指标分为三部分:(1)资源供给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程度。(2)社会影响指标:如经济实力、污染治理投资、公用设施水平和人口密度等。(3)污染容纳指标:如污染物的排放量、绿化状况和污染物净化能力等。 8.系统工程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把所要研究和管理的事物当成系统,从系统的整体性观点出发,对系统进行最优规划、最优管理、最优控制,以达到最优系统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方法的边缘科学。
9.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的整分合原则 所谓管理的整分合原则就是指管理者在进行现代化管理活动时,必须从系统原理出发,把管理过程当成一个系统,并把这个系统放在动态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去考察和分析,也可称之为整体性原则。
建设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中:三同时制度;建设后: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源限制治理制度
(二)系统的相对封闭和相对独立的原则 管理的相对封闭原则,是指管理者在进行现代管理时,必须把管理对象当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密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但内部又有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投入产出功能的系统来管理。必须在保证系统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对系统内部的活动采取相对封闭性的管理。
(三)管理的弹性原则 管理者要在对系统与外界联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的特点,对影响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在充分了解系统所有可能发展前景的情况下,制定的决策目标、计划、战赂都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增强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四)管理的反馈原则 (五) 全过程控制原则(六) 双赢原则
10.环境经济学研究内容:a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b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组织c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d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11.排污交易权理论认为,环境资源是一种商品,政府是所有权,政府可以在专家帮助下组织实施排污权交易,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达到避免较严重的损害的目的。也就是政府有效地使用其对环境资源这个特殊商品的产权,使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和外部性内部化问题上发挥最佳作用。这就是著名的排污交易权理论。 第四章
1.环境数学模型是应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来描述环境污染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数学方程。
2.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评价、社会经济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源评价等几个方面
3.自然环境评价方法:①类比分析法:②列表清单法:③生态图法④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⑤景观生态学方法:⑥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⑦生物生产力评价法:⑧其他评价方法
4.某污染物在环境中监测值与标准值的比值,称为该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指数,表示污染物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倍数。
5.环境统计的内容:自然环境:特殊环境:与环境有关的生活条件:背景材料:改善环境条件的办法:
6.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是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主要内容是预测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常用方法有箱式模型法、高斯模型法、线源扩散模式法、面源扩散模式法和总悬浮微粒扩散模式法等。
7.水环境质量预测:水环境质量预测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找出污染排放变化与水体控制点处主要污染物含量水平的相关关系,以此预测区域(或城市)由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而产生的环境影响。
8.清洁生产审计是指对组织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全过程的重点或优先环节、工序产生的污染进行定量监测,找出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制定方案,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量,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8.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知识,以数字、字母、图像和音像等多种形式存在。环境信息是环境系统受人类活动等外来影响作用后的反馈,是人类认知环境状况的来源。环境信息除具有一般信息的事实性、等级性、传输性、扩散性和共享性等基本属性外,还具有时空性、综合性、连续性和随机性的特征。 第六章
1.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4)坚持污染防治与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实行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5)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原则,建立以保护资源为核心的环保战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6)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环境目标应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规划措施要有可操作性。(7)坚持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促进环保事业发展,充分体现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思想、制度和措施。
2.环境信息采集信息源主要包括:
①先前的环境规划、计划及其基础资料;②统计部门历年的统计资料;③有关部门的规划和背景资料;④环境科研部门保管的文献资料;⑤环境监测部门的有关资料和历年环境质量报告书;⑥专家系统提供的信息情报;⑦为规划编制或专门进行的实地考察、测试所得资料。
3.环境信息采集方法①查阅和收集公开发表的上述文献资料;②召开专家和管理干部座谈会,请他们撰写有关资料或通过信函调查采集信息;③吸收与环境规划有关部门的干部和专家参与环境规划编制;
④依靠当地环境保护委员会或上级协调部门疏通信息渠道,取得有关文献和资料;⑤设立规划研究课题,委托科研单位进行关键问题的研究或关键数据的测试、核算等。
4.空气环境功能区(1)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2)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3)三类区:特定工业区。
5.地表水环境功能区(1)Ⅰ类水域: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2)Ⅱ类水域: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3)Ⅲ类水域: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4)Ⅳ类水域: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5)Ⅴ类水域: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6.城市声学环境功能区
(1)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dB执行;40——50dB(2)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45——55dB(3)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50——60dB(4)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55——65dB(5)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行该类标准。60——70dB
7.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原则(1)因地制宜,紧扣目标(2)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中心(3)遵循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法规
8.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1)分析调查评价结果(2)分析预测的结果(3)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4)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5)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
9.行业或企业承担污染负荷消减任务的原则
(1)多排放者多削减原则(2)重点性原则(3)经济性原则(4)依靠科技进步 10.确定环境目标的原则:(1)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环境特征性质;环境质量现状,环境容量决定污染排放目标。(2)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应当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规划目标应高于人们生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时效性,规划目标应高于生产对环境质量的要求。(4)应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规划目标应符合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5)能作时空分解和定量化--尽量定量化,目标应能时空分解,方便管理,监督检查和执行。 第七章
1.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1)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各种标准,提出水体功能区划和水质控制指标。 一个水域往往需要满足多种用水需求。对每一种用途,国家都有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水质标准。根据河段的位置、水质与水文状况、用水需求、输送与处理费用等,确定不同河段的功能,选择表征水质状况的水质指标,如地表水的水温、pH、溶解氧浓度、COD、BOD等。(2)确定水质超标河段和主要污染物。(3)确定各河段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根据河水水质监测结果,采用恰当的分析、评价方法,判断各河段水质是否能满足目标要求,确定超标的河段和主要污染物。 (4)确定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污量。 根据污染源所在位置、排污种类、排污量、排污方式和污染物的扩散规律等信息,并考虑河段相关区域的发展规划,将确定的河段内可接纳的污染物总量,分配给每个排污口。(5)预测污染治理费用,提出最佳规划方案。
2.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
一般情况,需要获得以下基础性资料:①地图,图上应标明拟做规划的流域范围和河流分段情况;②规划范围内水体的水文与水质现状数据,以及用水现状;③污染源清单,包括排入各段水体的污染源一览表(最好以重要性顺序排序)、各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污染物排放量、治理现状和规划,以及非点污染源的一般情况;④流域水资源规划、流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等有关的规划资料;⑤可考虑采用的水污染控制方法及其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资料。
3.水环境功能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3)优质水优用及低质水低用;(4)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5)上下游、区域间互相兼顾,适当考虑潜在功能要求;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6)与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7)实用可行,便于管理等。
4.总量控制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容许排放总量。总量控制可划分为三种类型:(1)容量总量控制:(2)目标总量控制:(3)行业总量控制 5.水污染控制单元划分的原则为:(1)每个单元有单独进行评价、实施不同控制路线的可能;(2)针对不同的污染物、不同的保护目标,同一地区可以有多种控制单元划分方案,以适应解决不同环境问题的需要,即对于不同的控制目标,能够有不同的控制单元与之对应;(3)在每个控制单元内,污染物排放清单应齐全,水域水质控制断面应有常规监测资料;(4)各控制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应能通过污染物的输入、输出来定量表达,做到水量平衡、物质量平衡。 6.水污染控制单元解析归类包括以下内容: ①划分水污染控制单元;②对各单元的主要功能进行说明;③水质现状与控制断面分析;④污染物排放情况与主要污染源分析;⑤排污量与水质预测;⑥主要水环境问题诊断;⑦确定控制路线;⑧确定容许排放量。 第八章
固体废物处置选址方法
1.填埋场与城市的距离。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多种途径对城市造成影响,因此,离城市距离较远为好。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2.交通运输条件。一般要求距离公路、铁路和河流不超过500m。3.环境保护条件。一般要求场地面积及容量能保证使用15~20年,在成本上才合算;对地表水造成污染或污染的可能性很小,一般要求距离任何地表水大于100m,垃圾的渗出液不排入土地或农田,最好不要堆放在河流岸边;尽可能地利用废弃土地或使用便宜的土地或荒地;要远离机场,要求距离大于l0km。4.场地建设条件。地形越平坦越好,其坡度应有利于填埋场和其他配套建筑设施的布置。5.地质环境条件。场址应选在渗透性弱的松散岩层或坚硬岩层的基础上,填埋场防渗层的渗透性系数K≤10-7 cm/s,并具有一定厚度;地下水位埋深大于2 m;隔水层黏土厚度越大越好,一般要求大于6 m;与供水井的距离至少大于300 m,远离水源地500 m以上。 第九章
1.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①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②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等;提出不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以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基础设施密度限值。③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城乡园林绿化布局、水域生态保护等规划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积、群落结构和类型方案。 2.生态调查的手段通常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实地调查、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四类。
1.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干扰的适应能力。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影响生态环境的组成因子按照一定的加权叠加规律进行模拟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基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影响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进行叠加分析,可动态的在一定范围内显示“如果这样”将会产生何种后果和“最好这样”的合适区域。
2.对城市生态敏感性地带分级,一般按3级标准分:敏感地带(3.7<A<5);一般敏感性地带(2.3<B<3.7);基本不敏感地带(1<C<2.3)。
3.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2.人口适宜容量规划3. 环境污染防治规划4. 生态功能分区规划5.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4.生态产业园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不同产业,按照物质循环、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资源利用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求得多产业综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5.系统集成包括物质集成、水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4个方面。 第十章
1末端控制的含义: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2.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建立 ①自然资源的永续与无限性,制造业能永续地从自然系统中便利地得到资源与能源;②产品在分销与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对自然系统构成威胁的废弃物;③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自然化解、吸纳和消除企业通过末端处理的废弃物。 3.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弊端
(1)末端处理技术常常使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2)现行环境保护法规、管理、投资、科技等占支配地位的是单纯污染控制,而没有对面临全球系统的环境威胁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3)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工业国家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污染问题之复杂,所需资金之巨大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料,环境问题的解决远比原来设想的要困难得多。 (4)“污染控制”的现行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部分企业(公司)养成了一种“污染排放后才控制”或“达标排放”的思想心态,成为强化环境管理,广泛实行污染预防的障碍因子。(5)治理难度大,治理代价高,加重组织的经济负担。
4.污染预防:在人类活动各种过程中,如材料产品的制造,使用过程以及服务过程,采取消除或减少污染控制措施,它包括不用或少用有害物质,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制造技术与工艺等,以达到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各种生产、使用过程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和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污染预防思想的环境管理模式涉及四个问题(1)源削减:包括减少在回收利用、处理或处置以前进入废物流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数量的活动,以及减少这些有害物质、污染物的排放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危害的活动。(2)废物减量化:指将生产的或随后处理、贮存或处置的有害废物量减少到可行的最小程度(3)循环经济(4)污染预防层次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反馈式流程
经济增长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 / 资源重复利用的比例很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 “三高一低”(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 / “三低一高”(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 第十一章
1.产业生态学:是关于技术组织及其资源使用和潜在环境影响,以及如何调整它们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环境绩效是指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
3.环境绩效评估是由独立的考核机构或考核人员,对被考核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评估活动。
4.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行为评估(EPE)、选择评估指标、数据收集及转换、报告沟通、审查和改进评估程序。
5.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6.宇宙飞船理论: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注重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①加强宣传教育,牢固确立循环经济理念。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③强化环境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④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广示范典型。⑤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清洁生产的定义是:“在生产过程、产品寿命和服务领域持续地应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增加生态效率,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对生产过程,要节约资源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和落后的工艺及设备,减少所有废弃物的数量、毒性和污染;对产品,要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将环境因素纳入服务设计和实践中。” 清洁生产审核的特点: (1)鲜明的目的性:(2)完整的系统性:(3)突出预防性:(4)符合经济性:(5)强调持续性:(6)注重可操作性:
产品生态设计的特点 (1)从“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转向既考虑人的需求,又考虑生态系统安全的生态设计。(2)从产品开发概念阶段,就引进生态环境变量,并与传统的设计因子如,成本、质量、技术可行性、经济有效性等进行综合考虑。(3)将产品的生态环境特性看做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产品开发中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要完全忽略其他因子。因为产品的生态特性是包含在产品中的潜在特性,如果仅仅考虑生态因子,产品就很难进入市场,产品的潜在生态特性也就无法实现。
环境标志认证指由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依据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特定的标志图形予以公告,具有高度的客观公正性和可信度。
环境标志作为一种指导性的、自愿的、控制市场的手段,成为保护环境的有效工具。
中国的环境标志制度优先认证的六类产品
(1)国际履约类:(2)可再生、回收类:(3)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4)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5)保护人体健康类:(6)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类: 第十三章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指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清洁生产要求及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运用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申报、排污收费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对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的管理活动。
2.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主要内容: ①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②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不得使用含超标准放射性物质或者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材料。③海洋工程建设项目需要爆破作业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洋资源。④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及输油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漏油事故的发生。⑤海洋石油钻井船、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的含油污水和油性混合物,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残油、废油必须予以回收,不得排放入海。
3.环境风险评价是指对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正在阅读:
环境规划与管理 考试重点题答案201511-22
浅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03-04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试题01-19
最新高考物理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09 - 磁场 - 含解析09-20
人教版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优质教学设计-精选文档09-05
监理大纲d 文档04-19
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在线作业 - B01-23
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联考02-08
安全基础管理工作03-07
会计实训报告范本参考04-0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环境规划
- 点题
- 答案
- 考试
- 管理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