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总报告(黄希庭 西南大学)

更新时间:2024-03-14 09: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名称: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批准号:DBA010162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 课题经费:3.2万元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鉴定时间:2008年12月 课题负责人:黄希庭 西南大学

主要成员:郑涌、陈红、李伯约、张志杰、石伟、郑剑虹、

凤四海、夏凌翔、符明秋、凌辉、李祚山、毕重增、范丰慧

1

研究总报告

摘 要

本研究对健全人格的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确定其理论内涵;从人格的综合研究取向以及人格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视角来探讨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结构;其目的是以此为基础建构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模式。系统地采用适合于健全人格研究的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测量法、实验法,运用了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偏序关系矩阵排列法、多特质多方法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法因素分析等多种统计手段,对健全人格的内涵、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法、问卷调查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来探讨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结构;将采用教育实验法、个案法、问卷法来探索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模式。在重庆、四川、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等省市的十二所中小学进行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调查和教育实验。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和修订有关健全人格评定量表和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读本。

一、研究目的

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人们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意志坚强者,另一类是意志薄弱者。后者面对困难挫折总是逃避、畏缩不前;面对批评极易受到伤害,从而灰心丧气,等待他们的只有痛苦和失败。但意志坚强者却不同。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体力劳动者,也有脑力劳动者,有母亲父亲、老人,也有年轻人,在他们的健全人格中都有一种坚毅不拔的品格。这种品格在面对困难时仍有内在的勇气去承担外来的考验。小、中、大学生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希望。研究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背景

对于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国外的研究主要有六种取向:(1)生物学取向(biological perspective),着眼于探讨人格的遗传生物基础和生理机制。这类研究取向古已有之。例如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 B.C~377?B.C.)以及后来的克瑞奇米尔(Kretschmer,1925)和谢尔登(Sheldon & Stevens,1942)都把人格与体液、体型联系起来。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把人的攻击性视为由与生俱有的死亡本能所驱使,也有人认为这是由脑的发育不正常特别

2

是额区两侧不对称所致。近年来生物学取向在人格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健全人格的养成并不仅由生物因素决定,仅有这类探索显然是不够的。(2)学习论取向(learning perspective),关注的焦点是人格如何从后天习得,强调人格和行为上的差异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经验的差异。这种研究取向通常用条件作用以及社会认知学习等的实验结果来解释人们在人格和行为上的差异。例如Josephson (1987)研究过小学二、三年级的男孩,让他们6人为一小组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电视片,结果发现观看暴力电视片组比观看非暴力电视片组的攻击行为明显增多。学习论人格理论家主要关注客观的刺激和反应的记录,而对于介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心理机制通常不加以研究。显然不揭示个体行为的内部机制是不可能阐明人格形成的真正原因的。(3)特质论取向(trait perspective),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并以特质的概念来假定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认为人们之间的差异是特质表现程度不同所形成的不同构型。这类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推卡特尔(Raymond B. Cattell,1905~)用因素分析所得出的16种潜源特质及近年来许多特质论者用因素分析所得出的5因素模型。但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特质论者大多持生物决定论的观点。(4)精神动力论取向(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也称精神分析论取向(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由弗洛伊德创立。这类研究取向内容庞杂观点各异,但其基本点是强调动机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特别强调潜意识动机在人格功能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甚至认为人格是由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及出生后头5年的早期经验决定的。虽然精神分析论者对病态人格做过不少有益的临床研究,但以精神病人的研究结果所建立起的理论来建构正在健康成长中的小、中、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显然是不合适的。(5)现象学取向(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和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通常不关心人的动机、特质、强化史或对行为的预测。这类研究取向包括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这些人格理论家既反对以精神疾患为基础的精神动力论又反对以动物与幼儿简单行为研究为基础的行为论,而以自我实现的理论来论述健全人格的形成。他们的自我论强调的是私我意识(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这显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悖,不宜作为我们建构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6)社会文化论取向(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强调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人格的决定性影响。这类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考

3

察行为模式与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跨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即属于这类研究取向。虽然人格的形成受社会文化影响很大,但忽视生物因素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看来也有片面性。由此可见,国外对健全人格形成的研究,上述六种研究取向均有其合理因素同时也有其局限性。我们认为,对人格形成的研究应采用综合的研究取向。

根据我们对我国青年价值观、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对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研究表明,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本研究拟从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结构入手,探讨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从人格的综合研究取向以及人格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视角来探讨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结构;其目的是以此为基础建构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模式。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法、问卷调查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来探讨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结构;将采用教育实验法、个案法、问卷法来探索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模式。 四、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这项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与观点如下: (一)健全人格的标准

根据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健全人格的标准,即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以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理念探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主要从家庭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学改革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人格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校风班风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社区文化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人际(伙伴)关系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大众传媒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自我观念(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等方面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开展实

4

证研究。

(二)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理念探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1、家庭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相关研究

依恋是婴儿与抚育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成人为对象的依恋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重构,即依恋表征(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的研究,这方面可视为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影响研究的延续;二是成人与情侣构成的新的依恋情感联结——婚恋依恋。

对成人依恋表征的关注最早源于对儿童依恋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依恋表征实际上就是成人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再现和重构,它与成人的早期依恋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George、Kaplan和Main于1985年设计了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AAI)来研究依恋表征,这被视为该领域中重要的方法学转折。AAI是一种半结构式的访谈,包括15个按一定顺序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个体对依恋关系、失去依恋对象、与依恋对象的分离等经历进行回忆和描述,并对这些经历在人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评价。对于依恋表征的研究进展主要有:父母对自身早期依恋经验的表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日益重视。的依恋安全性,于是导致了依恋代际传递性(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的研究。AAI的兴起使得探究依恋表征在临床心理异常中的预测作用成为可能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开始探讨依恋理论的临床应用。认为依恋为治疗关系提供了生物学基础。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积极开展临床样本中的实证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依恋确实能为咨询和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指导,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Hazan和Shaver1987年[9]第一次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他们认为,婚恋关系与母婴依恋的情绪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系统所控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以提高生存的机率及安全性,并列举了两者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婚恋关系又不完全相同与依恋关系。从依恋角度研究婚恋关系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指向所有的婚恋关系的。婚恋依恋的测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婚恋依恋中的个人差异的测定,二是对婚恋依恋的维度的确定。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和Q分类法等。对于婚恋研究的主要

5

进展包括:婚恋依恋的安全性与婚恋关系质量有关。另外,依恋安全性也可以对婚恋关系的稳定性提供一些预测。成人依恋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依恋表征与婚恋表征的关系,依恋的稳定性与变化,依恋是个体差异还是关系变量等问题都是争议的焦点。

2、教师人格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的相关研究

从学生的视角来研究教师人格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黄希庭、张蜀林的“562个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意义度和和熟悉度”的基础上,作了五项调整,最后确定为288个人格特质形容词,编制成用于正式测查的《青少年学生评价教师人格特质形容词检核表》。开放式问卷调查了317名学生;1594名学生参加了封闭式问卷调查,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各占三分之一。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要求学生被试对288个人格特质形容词加以评分,即是否符合他们心目中理想教师的特点,采用五级评分,“1”为最不符合,“5”为最符合。数据用SPSS10.0统计分析。从开放式问卷的统计结果看,青少年学生所看重的教师人格特点,主要反映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敬业精神、个人修养等几方面。其中敬业精神、公正平等、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等是不同年龄段学生看法相近的人格特质;“平易近人”是青少年学生都很看重的。初中生更强调教师要有爱心、和蔼、亲切、开朗、活泼的性格特点;高中生逐渐在意教师的理性、威信、气质和品德;大学生特别在意的是教师的个人修养、人品、学识和才能。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评价教师人格特质可以大致分为七个方面:高尚/进取性、退缩/粗暴性、慈爱/公正性、客观/求真性、外向/开朗性、内向/怪异性、损人/利己性等。用《青少年学生评价教师人格特质形容词检核表》调查的结果表明,公正的、正直的、负责的、踏实的、真诚的、品德高尚的、知识渊博的、可信赖的、爱学生的、平等待人的等是学生评价很高的教师人格特质;而粗暴的、悲观的、专横的、无耻的、迂腐的、肤浅的、自卑的、虚荣的、傲慢的、虚伪的等则是青少年学生最反感的人格特质。青少年学生对教师人格特质的评价存在着年龄、性别和学科差异。初中生更在意教师的亲切感和质朴、自然、外向的特点,对于教师个人修养的要求要比大学生简单,高中生评价这些项目时,表现出了该年龄段逆反和不稳定的特点,大学生对粗鲁、畏缩等负性人格特质的评价更反感。总之,青少年学生评价教师人格有年龄差异、性别和学科差异。

6

大学生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才华和学识更为看重,初中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爱护;女生比男生在评价时态度更鲜明;评分标准上,理工科更严,艺术类较松。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者是有价值的工作,精益求精或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并欲达到某种理想境界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暴露于工作环境中的应激源缺乏有效应对而表现出来的情绪衰竭、人情味缺乏(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的心理状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容易导致健康不良、心理不适应、自信削弱及自我效能降低等等各个方面。

本研究将成就动机区分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探索成就动机与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关系,以及倦怠在成就动机和离职意向关系中的地位。采用Maslach编著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和吉斯米和尼加德编制的成就动机测量表和自编离职意向作为测量工具,对五所中学的教师进行实测,得到有效问卷237份。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成就动机与倦怠的关系。成就动机与倦怠呈现较复杂的关系,追求成功动机与倦怠的负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倦怠正相关;倦怠的调节作用。成就动机和离职意向的关系强度由于倦怠的存在而得到加强或减弱,那么倦怠就是成就动机和离职意向关系间的调节变量。

总之,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与倦怠的相关模式不同,追求成功的动机与倦怠负相关,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与倦怠正相关。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所直接引发的离职意向模式不同,高追求成功动机与高离职意向相伴,而高避免失败动机可预测低的离职意向。倦怠是成就动机与离职意向关系间的调节变量,追求成功动机所引发的离职意向可为低倦怠所削弱,而避免失败所引起的回避离职会为倦怠所引起的离职意向补偿。

3、校风班风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的相关研究

校风是一个学校的人格,对外表现了学校的魅力和个性,体现了学校的哲学信念和目标要求;对内营造了学生生活、学习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精神风貌、心理健康、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本研究尝试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手段,对校风进行因素结构进行研究,尝试编制校风的评价工具,推动校风研究的深入开展。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调查、深度访谈、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校风进行了研

7

究。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校风由学生风气、教师风气和组织风气三个二阶因素以及十三个一阶因素构成。从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校风的结构中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学风(纪律氛围和学习氛围)、教风(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和工作作风(服务氛围和学术氛围),还包括校风在学校师生员工生活中的表现(同伴交往、自尊自强、自立自信、兴趣爱好、师生关系、集体生活和学校特色)。这个结果也说明,校风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也不是仅指领导作风,而是指学校的内在精神,以及表现于外的集体行为倾向。

(三)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学研究

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只有人格健全,学生的德、智、体、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人格健全,学生今后才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虽然,人们对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对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已相当重视,但迄今很少见有这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颇具我国文化传统的人格特征,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从1994年起我开始了对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学研究。

1、自尊的实证研究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所做的一种整体性评价,是个体正向自尊需要(need for positive self-regard)的反映。

(1)内隐自尊的研究:有关自尊的的个体差异及其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影响的研究文献已相当丰富,但研究者一般都用自我报告的方式直接测量。虽然用这种方式测出的自尊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较强的预测力,但这种直接测量的方式蕴含着个体能够通过内省,在意识的层面上接触到内在的自我评价的假设。如果个体的自我评价中有一部分存在于自己也无法觉察的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那么,自陈式的自尊量表便无法测得这一层面。同时,自陈式量表难以消除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因而,自陈式自尊量表测量无法反映完整的自尊概念。我们试图以某种间接的方式对自尊进行测量,力图反映出这种个体自己无法或没有意识到的自尊层面,即所谓的内隐自尊(implicit self-esteem)。Greenwald和 Banaji认为,内隐自尊是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或无法正确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这种效应会对与自我有关和无关的事物产生评价上的影响。对内隐自尊多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加以考察,主要有下列几种测量方法:1.内隐联想

8

测验,2.启动测验,3.词汇完成测验,4.姓名和生日数字偏好测验,5.自我统觉测验。

从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内隐自尊的确是一种存在的建构,是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自我评价。它和外显自尊一起对个体的正向自尊需要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内隐层面上,也表现在外显行为上,并且它还可能与各种反馈情境产生交互作用。然而,内隐自尊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许多方面的研究仍有待开展和深入:1.已有的研究似乎只涉及到内隐自尊的自我评价方面,而忽视了内隐自尊的情感方面,如自我悦纳、自我价值感等;2.内隐自尊是否能预测个体的适应,是否与个体的抑郁、攻击等情绪症状相关。3.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究竟如何,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4.内隐自尊测量的信效度证据不足。提供充分信效度证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涉及有关内隐自尊研究的基础。

(2)自我价值感的研究:于是我们开始对自我价值感(self-worth)的研究,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或self-esteem)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对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它包含多种心理成分如认知、情感、态度、评价等多种因素,其核心是自我价值判断与体验。根据实际调查我们提出了一个自我价值感的多维度多层次模型,该模型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层次,就抽象程度而言,总体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最高;其次是一般自我价值感,包括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抽象程度最低的是特殊自我价值感具体表现为人际的、心理的、道德的、生理的和家庭的自我价值感5个具体方面,同样反映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基于此假设编制出一个我国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量表,测量结果表明,该量表结构清晰,信效度良好。我们所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由量表正文与答案纸两部分构成,量表正文由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分量表共56个题项构成(特殊自我价值感又有社会和个人取向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均含有5个方面的量表,分别涉及到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方面的自我价值感)。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探讨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常模。此研究基于从全国6个大区分层

9

随机抽样取得的容量为34715的青少年学生样本,经过对所用的5SW量表6的信、效度检验,并依据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编制了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年级和性别常模。进一步,将3个分量表及10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数转换成常模等级分。412 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在GS、GI、SS3、SS4、SI1、SI3、SI4、SI5分量表上,男女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差异在所有分量表上显著,除SS1外,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均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从中学到大学,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水平虽然有一定发展,但在两个阶段出现剧烈的波动,即在高三急剧下降而在大三快速回升,其中,人际价值感(社会、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生理和社会取向家庭价值感在大三达到最高水平,而其他大部分维度上早在高二就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从而使得年级整体的变化趋势呈现”v”字形\这种情况似乎反映了高考升学的压力对中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心理的巨大影响,而自我价值感水平在大三的急剧上升的原因则可能是大学生已经摆脱了升学的压力,在大学经过前两年的适应和调整,各方面都已经达到鼎盛阶段,同时还没有面临就业、升学等新的压力,对自己价值的认同也自然较高。男女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在不同年级的差异情况又不尽相同。在中学阶段,男生在GS、SS4、SI1和SI4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SS3上则相反,这个结论和杨雄等的结果是一致的;而在大学阶段,男生在GS、GI、SS3、SI3和SI5上水平均低于女生,只有在SS4上得分高于女生\因此男生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在中学阶段要好于女生,而到了大学则刚好相反,这和以前的研究存在差异,我们认为这种变化同样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升学对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在中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男生比较注重彼此的交流,反应在个体人际价值感上的优势)男生往往表现出学习上的优势,而女生则背负着更大的社会压力;在大学阶段女生的优势则典型地反映了近来比较普遍的”阴盛阳衰”现象\杨雄等(1999)的研究表明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从初一到大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有偏颇之处,虽然随着社会化的进程和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意识到的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可能越趋明显,但是随着学生经历高考升入大学,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为自我价值感的回归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自我价值感表现为”v”字形的波动发展是比较合理的。当然,本研究采用的仍然是一个横断研究,故年级差异是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青

10

少年学生随年级升高发生的变化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各个年级上的性别差异也不一样,以总体自我价值感来说,在许多年级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而恰恰是在变化剧烈的高三和大三,才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在高三,女生的得分下降得更多,而到大三女生的价值感”反弹”的也更多。这同样说明了女生受升学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更大。

我们还做了《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此研究得到与国外研究一致的结果。在中国文化背景中,身体自我的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相关。身体自我成分拥有一定的特征,可以归因为整体的自我价值感,其中与能力有关的部分影响着人的行为。在人们心目中,有吸引力的身体是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自尊的象征;有吸引力的身体也是健康的象征,健康就等于身体自我价值感。从技能发展假设观点看,身体自我概念可起到自尊的中介作用,或作为身体自我系统之内和身体系统的一个有效的外在变量。在自我增强研究中,它似乎能通过自我效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行为。身体自我对人的功能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身体自我的分项目中运动特征与自我价值感相关最高,说明对中学生而言,身体自我的亚成分中,运动特征的高低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似乎比相貌、身材更大。即对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运动能力的好坏,而不是相貌或身材。这一结果与国外的研究有不一致之处:关于自我价值感与外貌特征,在西方文化中对外貌的强调和看重比较明显,如Harter的研究表明:从一生来看,身体相貌与自我价值感关系最紧密,相貌与整体自尊的相关在0.70-0.80之间\,chividjian,Kraxberger的研究发现个体愿意通过一些不健康的和昂贵的方式如晒太阳和作整型外科手术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但在这一维度上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最近的研究表明身体能力与自我价值感通常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15-0.40之间\本研究中相关系数略高于这一数据。就本研究的被试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要生活范围在学校,学校教育的对”体”的取向,如是否达到体育锻炼标准,体育成绩是否优秀等导致其对身体自我的评价关注较多的是运动能力。尽管高中阶段的学生已有对外貌、身材的关注,但从中学阶段的整体来说,这方面的关注并不十分明显。这在笔者的前期研究中也有证实。同时也不排除从一生来看,身体相貌与自我价值感关系最紧密的可能性,有必要在成人被试中作进一步证实关于身体自我满意度与社会取向的自我价

11

值感的相关高于与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笔者认为正好可以看成是身体自我有类似”公我”的特性的证据,说明身体自我更多地对中学生的社会取向地自我价值感起作用而不是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总结如下:1 中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与其自我价值感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2 各维度除身体的负面特征外,与自我价值感得分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各自的重要性分别是运动特征、相貌、性和身材。3 高、低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有极显著差异,身体满意度越高则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也越高。

我们还做了《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指人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总体的评价。自我价值感与某些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有关系,例如,龚艺华和黄希庭(2005)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及其不同因子和层面与其心理控制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高内控的大学生其自我价信感水平也高。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原因和其与自我价值感层次间的联系程度。

2、自立的实证研究

国外对独立性、依赖性有不少研究,但对自立(self-supporting)却未见有研究。我们把自立定义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自立贯穿于我们的整个人生,可以把自立区分为身体自立、行动自立、心理自立、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五种。身体自立和行动自立主要是幼儿期的发展任务。而心理自立、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则是学生时期的发展任务。我们对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做过初步的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发现,大学生们回忆其自立意识的发生主要在中学时期并延续至大学阶段,自立意识发生的心理背景往往与个人欲摆脱挫折和战胜困难有关。

3、自信的实证研究

自信(self-confidence)是个人对自己的信任。虽然国外对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尊(self-esteem)、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有不少研究,但对自信的研究却甚少见到。我们以4个维13个因素的构成模型,即整体自信(综合确认、总体肯定、否定自我),学业自信(动手创造、专业信心、外语信心),社

12

交自信(家人老师、同学他人)与身体自信(体育运动、健康素质、动作身材、仪表表情、长相身高)。对大学生自信特点做过调查研究,获得了对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有一定启示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构建了自信的理论维度,并据此编制了青年大学生自信的测量量表。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表明:大学生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包含4个层次和13个维度,该研究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比较合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青年大学生自信研究的测量工具。

4、自强的实证研究

虽然自强与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自我实现的动机(motivation of self-actualization)有密切的联系。但从我们对成就动机的研究[24]来看,自强的心理结构要丰富得多。对于自强的心理结构,目前我们正在研究之中。虽然我们对自立、自信、自尊、做了一些研究,我们觉得在这个领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自强是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拟探讨当今时代公众的自强观,并进一步探究人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心理背景下产生自强意识的。从而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的系列研究做好基础性工作。

我们曾对公众自强观进行了调查。在福建沿海的宁德市和西部的重庆市的公园、广场、车站、步行街、校园等公共场所随机征求被调查者,在其同意答的前提下,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什么样的人是一位自强不息的人?请您详细地进行描述”,用微型盒式录音机对其回答加以记录。为了了解自强意识产生的心理背景,在成都市随机发放了开放式问卷,其中有两个问题:1.您在什么情况下想到自强。2.您想到要自强的时间大约在什么时候。结果发现:在自强的诸特征中,频数最高的前十项依次是不怕困难失败、独立、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坚强有毅力、有理想目标、自信、勇敢、充分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有成就和作为。在这10项特征中有7项都是属于意志特征目的,且其频数大大高于其他三个类目,说明公众十分注重自强的意志特征。在意志特征中,公众比较注重意志力的持久性。

研究表明,受调查者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想到要自强:(1)受挫、失败和

13

面临困难时(2)受人欺辱,被人瞧不起时(3)不如别人时(4)收到赞赏和成功时(5)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所作为时(6)为了别人时。其中以第一种情况最多。根据这六种激发自强的心理背景,可以把自强分为五种类型:顺境自强、逆境自强、竞争性自强、成长性自强和他向性自强。其中以逆境自强这种类型最多。说明在逆境中最能激发自强意识。

对自我的研究,可分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两大范畴。从此次调查结果看,自强等多属于“主体的我”的范畴,属于自我的意识部分。但自强同时也包含“客体的我”的内容。因为自强总是基于对过去自我和/或现在自我的评估及对为了自我的认知和期盼而形成的。自强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系统,也可以从状态和特征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在《论儒家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中,我们认为, 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为人生价值观的伦理文化。渊源于《周易》的儒家自强思想和精神,在随后的先秦儒家重要典籍《论语》、《大学》、《孟子》以及宋明时期朱熹、吕坤等大儒的著作中继续得到体现和论证。我们将以《大学》作为研究蓝本,辅之以儒家其他典籍对其自强心理学思想作一探讨。《大学》中所蕴涵的自强思想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为中国历代读书人提供了一种奋发进取的方向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总之,仁爱人格、弘毅人格和革新人格是儒家自强人格的主要内容,这些人格包含丰富的内涵,涉及恭、宽、信、敏、惠、忠、恕、敬、讱、刚、毅、木、讷、克己、变革、创新、意志坚强、目标远大、艰苦奋斗等具体的人格特征,其最终发展归宿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即“止于至善”。儒家的自强人格既具有个人取向,也具有社会取向。它以个人取向为基础和出发点,以社会取向为最终目标,从个人取向逐渐扩展至社会取向。实践学习、克服偏私、正确处理理情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培养儒家自强人格的 4 个最主要途径。

我们也研究了《周易》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发现《周易》中包含了很多心理学思想,书中所论述的君子的人格特质就是自强者的人格特质。如努力进取,持之以恒;谦虚谨慎;坚强勇敢;诚信;知己。自强人格的养成主要包括:修德方面、认识方面、言行方面、意志关系和人际关系。自强及其培养应遵循两个原则:创新变革原则和“顺天”原则。周易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论述自强的,主要是一种个人取向的自强,更多强调的是个体自强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周易的这种自

14

强心理学思想对中国人的自强人格的塑造以及整个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树立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其他与健全人格相关的研究

采用人格障碍诊断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在押的220名男性罪犯的人格障碍及人格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罪犯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与普通人群存在极显著的差异。(2)罪犯人格障碍与艾森克人格量表中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内外向三个因素有显著的相关。其中,情绪稳定性因素与12种类型人格障碍及总分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因素与除强迫型以外的11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及总分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内外向因素与表演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及自恋型人格障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分裂样人格障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情绪稳定性因素可能是各型罪犯人格障碍的基本人格因素。

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541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测试,探讨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关系。结果发现:①时间管理倾向的各维度与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时间价值感除外)。②时间管理倾向高的大学生其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时间管理倾向低的大学生。结论:时间管理倾向是影响大学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26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并检验时间管理倾向的递增效度。结果表明: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对学习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并且在控制了自尊、自我控制感等变量的影响之后,时间管理倾向仍对学习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解释力,证实了时间管理倾向的递增效度,同时验证了时间管理倾向的有关理论构想。

以中文版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和自编的睡眠卫生意识问卷为工具,考察了重庆市878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和睡眠卫生意识现状。结果表明:大学生PSQI的总平均值为5.30,标准差为2.63;大学生周末/工作日的睡眠质量差异显著,周末显著高于工作日;总体睡眠质量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分量表上差异显著,女生的睡眠效率高于男生,睡眠时间却短于男生;睡眠质量的年级差异因性别不同而不同,男生的PSOI总分随年级的增加而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女生随年级的变化不大。调查结果还发现,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睡眠质量的评估过于乐观;面对睡眠困难约有63 %的大学生表示不

15

愿意求助他人,约有40%的被试从未为此做出任何努力;男生对睡眠卫生的意识普遍差于女生。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mutism)是儿童早期有一种奇怪的言语心理障碍。本研究还对此种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病原学解释、评鉴以及治疗方法加以介绍以期引起学者的关注。

网络成瘾指一种心理上对网络的依赖,其概念与药物成瘾既有相似又有差异。目前还缺乏编制精良、应用广泛的测量工具。多数研究采用调查的方法,严格的实验研究很少。一些研究者提出理论模型从心理层面对其进行解释,其中具代表性的有:Young提出的ACE模型,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以及Grohol的阶段模型,分别探讨了网络依赖的发生与网络的致瘾特征,网络用户的个体特质以及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设想

(一)总结已有研究,认为以往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健全人格这个有着深刻内涵的重要的研究领域,我们需要对各子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具体表现为:我们需要对健全人格的标准,内在结构、各年龄阶段上的发展特点、以及发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促进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以往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测量法,对于人格这个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用有限的方法很难获得对人格的完整的、深刻的理解,因此我们需要在研究方法方面进一步拓展,采用包括实验法在内的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3、在探索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

(二)对未来研究的设想

1、对自立的各子领域展开系统的研究,验证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尚未涉及的子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相关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2、拓展研究方法,在使用量表测量之外,结合实验法、临床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以克服单一研究方法的不足。

3、进一步加强在探索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6

参考文献

1. Fenigstein, A., Scheier, M.F.,& Buss, A.H. Public 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Assessment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1975,43,522-527.

2. Pervin, L.A., & John, O.P. Personality: Theory & research (8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2001.

3. Xiting Huang、Hui Ling、Bingjun Yang & Gang Dou.15-18 Screening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by Personality Dlagnostic Questionnaire-4+.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7,21(4):449-455

4. 毕重增、黄希庭.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离职意向与倦怠的关系.心理科学,2005,28(1):

28-31

5. 车丽萍、黄希庭.青年大学生自信的理论建构研究.心理科学,2006,29(3):563-569 6. 陈本友、黄希庭等.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13(3):307-308 7. 陈红、黄希庭、郭成.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7(4):

817-820

8. 陈红、黄希庭.青少年身体自我的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研究.心理科学,2005,28(2):

432-435 9. 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55-359 10. 范丰慧、黄希庭.中学校风因素结构的探索性分析.心理科学,2005,28(3):533-536 11. 龚艺华、黄希庭.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研究现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4):377-378 12. 黄希庭、毕重增、夏崇德.国家青年排球队员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心

理科学,2004,27(6):1296-1299

13. 黄希庭、范蔚:个性化成才教育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6(2):86-90

14. 黄希庭、凤四海、王卫红.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全国常模的制定.心理科学,2003,26

(2):194-198

15. 黄希庭、夏凌翔.人格中的自我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

期:108-111

16. 黄希庭、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7. 黄希庭、张进辅、李红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18.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6,42(3):90-94

19. 黄希庭、郑涌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0. 黄希庭、郑涌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1. 黄希庭.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探索.载中国教育学会编《中国教育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10月:308-314

22. 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5-9

23. 黄希庭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 (高年级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4. 黄希庭主编.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教师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5. 黄希庭主编.中学生心理健康(学生读本) (教师读本) (家长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6. 黄希庭著.人格心理学.台北:东华书局,1998 27. 凌辉、黄希庭.6-12岁儿童自立行为结构的初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

233-236

17

28. 凌辉、黄希庭等.高低自主水平儿童的自我图式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15(2):157-160

29. 凌辉、黄希庭等.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心理科学,2008,31(2):277-281 30. 刘邦惠、黄希庭.220名男性罪犯人格障碍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5,28(4):958-960 31. 珀文著,周榕、陈红等译.人格科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2. 石伟、黄希庭.内隐自尊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684-686

33. 石伟、黄希庭.自我设限及其研究范型和影响因素.心理科学进展,12(1):72-78 34. 石伟、黄希庭.自我与记忆.心理科学,27(2):271-273

35. 汪宏、窦刚、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29

(3):579-600

36. 夏凌翔、黄希庭.典型自立者人格特征初探.心理科学,2004,27(5):1065-1068 37. 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心理学报,2006,38(3):382-391 38. 夏凌翔、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立的初步调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1期:15-18

39. 夏凌翔、黄希庭.西方独立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2(2):1-7

40. 尧国靖、黄希庭等.高中生A型人格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

20(5):337 41. 张焰、黄希庭、阮昆良.从青少年学生的评价看教师的人格结构.心理科学,2005,28(3):

663-667

42. 张志杰、黄希庭、崔丽弦.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满意度:递增效度的分析.西南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42-45

43. 郑剑虹、黄希庭.当代大学生自强意识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3(4)

44. 郑剑虹、黄希庭.当代大学生自强意识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3(4):15-18 45. 郑剑虹、黄希庭.论《周易》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5-18

46. 郑剑虹、黄希庭.论儒家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心理科学进展,2007,15(2):230-233 47. 郑剑虹、黄希庭.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心理科学进展,12(2):296-303

48. 郑剑虹、黄希庭.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27卷第3期:528-530 49. 周春燕、黄希庭.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心理科学进展,12(2):215-222

50. 邹枝玲、黄希庭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睡眠卫生意识现状.西南师范大学学(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6,32(3):7-11

18

附件二

课题成果公报

(6000-8000字,可另附页)

课题名称: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批准号:DBA010162 课题级别:教育部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负责人:黄希庭 教授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主要成员:郑涌、陈红、李伯约、张志杰、石伟、郑剑虹、凤四海、

夏凌翔、符明秋、凌辉、李祚山、毕重增、范丰慧

一、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对健全人格的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确定其理论内涵;从人格的综合研究取向以及人格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视角来探讨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结构;其目的是以此为基础建构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模式。系统地采用适合于健全人格研究的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测量法、实验法,运用了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偏序关系矩阵排列法、多特质多方法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法因素分析等多种统计手段,对健全人格的内涵、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法、问卷调查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来探讨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结构;将采用教育实验法、个案法、问卷法来探索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模式。在重庆、四川、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等省市的十二所中小学进行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调查和教育实验。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和修订有关健全人格评定量表和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读本。

(一)以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理念探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1、家庭与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相关研究

本课题研究综述了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研究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主要成果——依恋的代际传递性、依恋的临床应用、婚恋依恋对成人婚恋关系质量和工作的影响。探讨了成人依恋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的

1

关系问题、依恋的稳定性与变化问题以及依恋是个体差异还是关系变量等,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2、教师人格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的相关研究

从学生的视角来研究教师人格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黄希庭、张蜀林的“562个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意义度和和熟悉度”的基础上,作了五项调整,最后确定为288个人格特质形容词,编制了《青少年学生评价教师人格特质形容词检核表》。调查结果表明,公正的、正直的、负责的等是学生评价很高的教师人格特质;而粗暴的、悲观的、专横的等则是青少年学生最反感的人格特质。青少年学生评价教师人格有年龄差异、性别和学科差异。

将成就动机区分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探索了成就动机与倦怠和离职意向的关系,以及倦怠在成就动机和离职意向关系中的地位。采用Maslach编著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和吉斯米和尼加德编制的成就动机测量表和自编离职意向作为测量工具,对五所中学的教师进行实测,得到有效问卷237份。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成就动机与倦怠呈现较复杂的关系,追求成功动机与倦怠的负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倦怠正相关;倦怠的调节作用。成就动机和离职意向的关系强度由于倦怠的存在而得到加强或减弱,那么倦怠就是成就动机和离职意向关系间的调节变量。

3、校风班风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的相关研究

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手段,对校风进行因素结构进行研究,编制了校风的评价工具。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校风由学生风气、教师风气和组织风气三个二阶因素以及十三个一阶因素构成。从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校风的结构中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还包括校风在学校师生员工生活中的表现。这个结果也说明,校风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也不是仅指领导作风,而是指学校的内在精神,以及表现于外的集体行为倾向。

(二)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学研究

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只有人格健全,学生的德、智、体、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人格健全,学生今后才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颇具我国文化传统的人格特征,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ce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