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4-07-05 19: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1. 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p2)

2. 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p3)

3. 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p4)

4.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p4,p55,p90)

5. 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

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P14) 6.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P15) 7. 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P14)

8. 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P31)

9 .社区教育-- 把教育之于一定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反政府和党的领导下,一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势。

第二章 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1. 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

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p46-47)

2. 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p58)

3. 教育生态学-- 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p61)

第三章 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1.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p105)

2. 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

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p105)

3. 隐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p121)

4. 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p121)

第四章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

1. 环境-- 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p127)

2.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p128)

3.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

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p128)

4. 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p130)

5. 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p131)

6. 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p131) 7. 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p132)

8. 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

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p132) 9. 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p132)

10. 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p133)

11. 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p133)

12. 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p133)

第六章 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 1. 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p192) 2. 行为辅导---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

来的行为进行人为干预。208

3. 移情训练法--使幼儿山预提擦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这是改善幼儿社会行为的一种方法。214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1. 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p218-220)

2. 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p221-222)

3. 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p236) 4.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p259)

5. 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

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p263)

6. 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p266)

7. 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

第八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1. 教学--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辨证统一的过程。(p291) 2. 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p295)

3. 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

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p299) 4. 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p308)

5. 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p308)

6. 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时间,描绘所讲的对象。(p308)

7. 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p309)

8. 演示--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p309)

9. 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p309)

10. 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p309-310) 11. 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p310)

12.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p310)

13. 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p310)

14. 直接教学(接受式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p310) 15. 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间接教学中幼儿

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p311)

16.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p313)

17. 合作教学--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它主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p314)

18. 集体教学--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学时就叫集体教学。(p318)

19. 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p320)

20. 个别化教学--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

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活动。(p323)

21. 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p318)

第九章 因人施教的原理与方法

1. 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差异,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空等方面的多选择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不同受教育者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p332)

2. 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p334) 3. 活动模式--把教学的内容和人物设计成幼儿情深参与直接感知和体验的学习活动。339

4. 问题解决模式--把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设

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和困难,仍幼儿在创造性的解决他们是学习,提高结局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 发现法--将矛盾现象和规律设计成可供幼儿坦率得有趣地活动,让他们在谈说动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希望他们发现的东西,是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6. 发难设计法-

第十章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与质量评价 1.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p355)

2.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p366)

3. 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p368)

4. 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p368)

5. 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p369) 6. 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p369)

7.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p385) 8.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结构--是指评价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衔接方式和相互搭配。(p385)

9. 观察法--是评价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托幼机构的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p370)

10. 访谈法--是评价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评价者进行交谈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p371)

11. 问卷法--是评价者通过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经过严格设计的问题,从而获取评

价信息的方法。(p373)

12. 查阅材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p374) 二、简答题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1.学前教育内能的特征?1 客观性2 多样性 3整合性4方向性

2.提高学前教育效益途径?(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4)优化托幼机构教师资源配置(5)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3.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1)发展的整体观(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5)活动是教育学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4.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4)

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5.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超前教育\与\神童教育\(1)\超前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个体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期。但这不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后发展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超前学前教育\或\神童学前教育\将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决定论,否定了随后阶段教育的作用,关键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固定时间段,对于不同儿童,关键期的起止时间有所不同。(2)\神童方案\超前教育\都把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期是语言掌握的迅速时期,但主要表现在口语运用方面,因此,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任务应以口语为主,而非以书面语为主。(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用了单项强化的训练方法,通常会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6.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1). 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

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 走向多元化 7、家庭教育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

(1)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2)家庭教育是伴随终生的(3)家庭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4)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

第二章 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1.如何理解学前教育中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1)家庭教育保证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2)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3)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如何理解幼儿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托幼机构教育是整个幼教中最能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的,具有导向作用,担负着指导家长与家庭社区交流,

合作等重任。作用:(1)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2)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3.社区教育的地位:社区教育是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场所,更可为偏远地区的众多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4.社区教育的作用:(1)为学前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2)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3)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5.托幼机构与家庭,社会合作的途径有哪些?托幼机构与家庭:(1)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咨询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2)教师的日常工作:家庭访问、电话联系、随访、家园联系册。(3)征集意见工作:家长信箱、意见征询表、宣传工作、家园之窗、家园专栏、园刊。托幼机构与社区:(1)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与协作下,开展社区与托幼机构合作。

(2)密切联系社区内各种机构组织。(3)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社区与家庭:(1)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形成社区教育网络。(2)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与家庭合作。(3)以托幼机构为依托,推动社区与家庭合作。

6.了解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合作有何价值?(-)家庭对托幼机构的意义(1)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2)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3)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1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1)帮助家长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3)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2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 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1)参与园所的教育活动。(2)参与幼儿园管理。(3)支持和参与园所环境创设等各项活动。

(二)社区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1)社区环境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社区环境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托幼机构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环境下进行,充分利用社区环境中

负有驾驭意义的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扩大了教育的空间,更是丰富和深化了教育的内容。(2)社区资源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为托幼机构提供教育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支持,将使托幼机构变得十分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三)社区文化对托幼机构的教育的意义 社区文化无形当中影响着托幼机构教育:一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直接进入园所课程,二是社区文化渗透到托幼机构,成为园所文化的一部分;三社区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对托幼机构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7.家庭、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问题(1)家、托、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停留在表面。表现:家长参观的多、参与的少;间接参与的多,直接参与不够,特别是很少深入到托幼教育过程深层次的环节中紧密配合课程。(2)家托园合作的内容脱节,表现在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常常是和孩子一起玩玩,而很少将这些活动和家庭教育联系在起来。 8.如何理解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合作是社会发展与托幼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1)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系统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信息源多渠道化,教师已不是幼儿信息的唯一源泉,幼儿从托幼机构外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强,幼儿从校外获得的信息存在鸿沟,因此,要想保证教育的后果,托幼机构必须把社会影响作为与教育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来加以考虑。(2)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对幼儿园教育目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9.幼儿园教育的两大职能:(1)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工具职能(2)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职能-内在职能

10.教育生态学 劳伦斯、克雷明,1976年《公众教育》提出

11.布朗芬布伦纳德人类发展生态学,将幼儿所处的环境分为:微系统、中央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

12.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全面性、3.情感性、4.灵活性、5渗透性. 第三章 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1.托幼机构教育原则?1)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4)与教育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5)重视幼儿同伴相互作用的原则。(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

2.托幼机构教育特点?(1)社会性(2)群体性(3)计划性(4)专业性。

3.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1)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2)儿童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3)幼儿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 4.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知识: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 能力:1)了解观察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4)幼儿行为辐射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8)适应新情况的能力(9)反思能力。

5.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教师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主要矛盾:

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突出的表现为教师的\显概念\与\隐概念\之间的冲突。 解决的方法:(1)不断用\显概念\来改造和战胜\隐概念\,使书本上的、理论上的、科学的教育观念转化为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实际教育行为的观念。:(2)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和能力,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如a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b微型教学c教育活动决策训练d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6.你是如何看待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中的角色和作用?角色:(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2.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4)知识的权威-知识的终身学习者。作用:(1)教师是物质环境的组织者(2)教师是幼儿在园生活的组织者。

7.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化的幼儿教师?(1)专业知识(2)自身的修养:(3)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8.幼儿教师的任务:1(中心任务)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3.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检查和指导。

9.幼儿园班级结构:(1)人员结构:保育人员与幼儿(2)物质结构:班级活动的场所:场地实际面积与幼儿人数比例:场地的利用面积幼儿人数的比例;设备和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玩具和游戏材料;图书等种类、数量与质量。 10.各个理论流派关于幼儿教师的基本观点:(1)成熟主义理论(赛格尔):幼儿身心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是适宜的幼儿经验的提供者。(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教师是父母的替代者,是幼儿自我实现和人格建构的支持者和引导着。(3)行为主义理

论(华生):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4)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幼儿学习的观察者和研究者。(5)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维果茨基)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幼儿学习的扶持者,为幼儿提供支架式教学。 11.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中应扮哪些角色?1)教师与同事是工作的伙伴,他们形成了工作的共同体。(2)教师与家长是合作的伙伴。(3)教师与幼儿之间除师生关系外,而是幼儿的养护者,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是幼儿行为的辅导者。

12.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 1)他们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他们看待问题经常会深思熟虑,具有较强的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2)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他们会根据幼儿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行动的方法,制定尽可能安全合理的反应方案。 13.幼儿教师应如何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反应?(1)判断情景潜在的意义(2)做出一些临床诊断,了解实情发生的原因(3)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改正错误(4)把这

一事件以及对他的思考作为课程设计和班级管理的依据。 14.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幼儿教师如何从一名新手教师发展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阶段:顺应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专业化阶段 怎样:(1)观察和模仿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2)微型教学:以较少数幼儿为教育教学对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让教师尝试做小型的教学活动,并把这种活动摄成录像进行分析(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15.专业化教师的特征:1.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2.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 第四章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和策略

1.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这些原则,怎样贯彻这些原则?原因:适宜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获得物理知识的经验,逻辑数学经验以及其他各类经验的源泉,是激发和表现幼儿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要素的工具和场所。

原则:(1)适应性原则:(2)挑战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4)丰富性原则:(5)平衡性(6)系统性原则:(7)动态性原则:(8)主体性原则:(9)效应性原则: 2.幼儿园户外环境主要有哪些要素构成,他们会对幼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构成:自然生态环境、活动场地、大型玩具及其他体育器材、园艺区、种植区、动物区。影响:(1)促进幼儿各种感觉、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的发展:(2)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帮助幼儿积累科学与数学经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4)促进幼儿创造,想象与审美能力的发展。(5)促进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发展(6)增强幼儿之间的合作,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3.幼儿园室内环境主要有哪些要素构成,如何创设它们才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构成:园舍的内部建筑设计、活动室的规划模式即活动室的室间规划、活动区的材料与布置、活动室的设备、活动室的墙饰、活动室的变更方式和变更频率等。如何创

设: (一)园舍内部建筑(1)应用色彩的原则(2)采光的原则:尽可能采用自然光,合理控制光线,避免产生眩光,阴影和直射光。(3)声音的控制(4)通风的要求:采用适合幼儿的通风设备,建立合理的通风制度。(二)户内空间设备的规划要求(1)活动区创设应遵循: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2)活动室墙饰的要求:a墙面的内容和空中吊挂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使其成系统,以方便幼儿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b布置的内容应全面均衡,布局要合理c提供可在墙上操作的内容d应考虑颜色鲜艳、明快、形象美观,艺术性强等特点。

4.行为主义、成熟论以及认知发展理论对物质环境作用的认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承认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不同:行为主义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外塑的,即人受影响的过程或发展的过程就是对环境的内化过程。环境刺激时行为的原因,也就是说,儿童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其所处环境导致的,都可在环境中找到原因。成熟论:强

调的是环境对人发展的诱发作用,亦即人的遗传禀赎是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外化出来。认知理论: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体若失去了环境这一客体,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主题若不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的发展也就不存在可能了。

第五章 师幼关系与互动的原理和策略 1.师幼关系的意义?(1)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获得关爱; 2.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3.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中;4.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注;5.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2)师幼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基本体现(3)师幼关系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2.师幼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形成的过程,一方面,师幼互动或师幼交往是师幼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师幼之间的互动或交往,师幼之间不可能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形式的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形成

的过程,师幼互动或师幼交往的性质、程度、过程等影响着师幼关系的性质和质量。 3.论述现代师幼关系的特征? (1)互动性:(2)民主性(3)互主体性:(4)分享性:(5)激励性:

4.论述建立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策略(1)关爱幼儿。(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3)参与幼儿的活动。(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通过个别关系(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5.师幼关系的性质?(1)教师与幼儿之间是\我与你\的关系(2)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

6.对师幼关系认识的发展历程?(1)\主-客关系\的认识。(2)\主导-主体关系\的认识。(3)\双主体关系\的认识。(4)\互主体关系\的认识。

第六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 1.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①生活节律性;②保教渗透性;③活动多样性;④内外互动性;⑤班级的组织性

2.托幼机构编班形式及特点①按年龄编

班:幼儿年龄赵小,班级的规模越小,幼儿年龄越大,班级规模也有一定程度扩大。代表:日本/前苏联/中国:托儿所0~3岁,幼儿园3~6岁 美/英/德:日托中心/保育学校5岁前;幼儿园5岁后。②混合编班: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为一个班级 3.班级的功能(1)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功能①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的功能

②幼儿班级执行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活动的功能。③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和价值观(2)4.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幼儿班级加强了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②幼儿班级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③幼儿班级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④幼儿班级使幼儿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⑤幼儿班级为幼儿提供表达自我和交流的机会⑥幼儿班级为幼儿之间提供了观念共享的环境。消极影响:①班级利益至上,以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幼儿个别差异容易被忽视,不利于幼儿自由发展;②强调班级的秩序与规则,对幼儿统一标准要

求,忽视幼儿个体需要,班级成为限制幼儿自由活动的手段;③教师容易把活动的开展作为自己关注的重点,忽视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让幼儿服从教师的计划安排,因此,幼儿可能会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

5.班级生活的组织(1)根据入园情况对幼儿进行编班(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空间(3)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和规则(4)形成良好的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归幼互动模型

6.班级生活管理(1)拟定班级工作计划(2)明确保教人员职责(3)对幼儿进行编班(4)协调相关资源

7.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应性要求(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

8.简述不同年龄幼儿班级生活的指导 (1)小班:①进行必要的入园指导工作;②做好入园离园的迎送工作③加强对幼儿

的照顾④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减轻焦虑⑤以大带小⑥逐步形成班级活动规则和日常生活的规律 (2)中班:①以游戏为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加强对幼儿游戏的组织与引导,为幼儿在班级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②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③重视幼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表达自我,重视幼儿对班级活动的建议与想法,关注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④帮助幼儿理解自己与班级的关系⑤建立值日生制度(3)大班:①通过维护班级规则和荣誉,引导幼儿集体意识的发展②积极引导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分享③鼓励幼儿负责任地担任一些班级事物,协助教师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④鼓励幼儿发表对班级的建议与想法,并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⑤合理组织和指导大班幼儿参与幼儿园中、小班幼儿的活动⑥的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教育的形式,理解小学教育活动的要求,并在班级活动中逐渐使幼儿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要求。(4)混合班:①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

的需要②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相互认识和理解,适当参与彼此和活动,鼓励年长幼儿关心年幼的孩子

9.幼儿行为的分类(1)以行为的社会性进行分类:生物行为和社会行为(2)以行为的社会性影响为标准进行分类: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3)以幼儿身心发展和行为类型为标准:生理方面的行为、品行方面的行为、心智发展方面的行为

10.幼儿行为辅导的基本技术 (一)幼儿行为辅导的原则:(1)以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同步教育:即一致性教育,即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或同步的教育。(二)幼儿行为辅导技术(1)自然后果法(2)移情训练法:移情:对他人在某一情景中的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3)生活锻炼法(4)同伴交往法(5)榜样影响法(6)社会评价法 11.混合班幼儿生活的特点 1.最大特点: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2.不同年龄是幼儿之间生理、心理发展差异较

大;3.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相互影响、差异相补、相互引导;4.大部分时间里,不同的幼儿从事着不同的活动;5.在活动内容、方式及活动的水平上极大的丰富了班级生活。 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1.课程的几种定义(1)课程即学科:中古代:礼乐射御书数;欧中世纪: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2)课程即计划:麦克唐纳:教育有四种交互的系统(1)教导(2)学习(3)教学(4)课程系统--计划(3)课程即目标: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中提出(4)课程即经验:杜威提出

2.蒙台梭利教育法:1907年:罗马,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写出《蒙台梭利法》,创立了以感观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主要内容:①儿童具有天赋的潜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状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由的发展。②教育方法必须以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留意个性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单纯传授知识。③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感观

训练,实际生活训练,体格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尤其注重感观训练和肌肉训练,强调儿童适应环境必须以感观为基础。教师的职责在于采用间接指导的方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环境和材料,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积极评价:①以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为基础,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论证,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②众多观训练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许多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感观训练和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③强调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展开的过程,重视自由教育,反对教师的过多干涉。

局限:提供的教具过于机械;使用的方法呆板、枯燥、乏味,忽视游戏对儿童的教育价值:过多重视儿童读、写、算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如何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多元智慧理论是加德纳在1983 年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1)课程的目标是教会幼儿理解和学习,发展幼儿的

智慧,确认并培养幼儿的个别才能和兴趣。(2)课程规划前,教师先仔细考虑所要教授的概念,确定哪些内容是沟通的最适当的方式,也可以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找到切入点。(3)课程内容彼此之间要有联系,并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关,教师个人或团队在需要时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单元,以打破不同学科体材之间的界限,为儿童提供多元模式的学习机会,促进儿童多元智慧能力的发展。(4)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同样的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教,而且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必须先决定要学生知道的最高价值是什么,然后寻求一种融合的方式导出这些概念。(5)教师并非是独立的个体,可根据内容领域进行团队合作,也可以\智慧团体\的形式共同教学。

4.什么是幼儿园的生成课程,幼儿园如何有效的组织与实施生成课程?(1)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2)a生成课程需要教师不断通过观察、记录儿童的兴趣来加以计划。B生成课程的内容是弹性的,非强制的。C教师是课程关键

的决策者。D儿童、家长、社区成员是课程实施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E生成课程的内容与活动具有连续性,是相互联系的。 5.试比较幼儿园课程设计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异同

6.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原理 1.教育要着眼与儿童即将达到的或有可能达到的水平;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和特点不同,课程要有过渡性,相互衔接,逐渐提高。3.供给知识要系统化;4.教学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作业\;5.教学方法多样化;如:直观法、游戏法、口授法.。

7.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程序有哪些?①列出单元名称②确定单元活动目标③单元活动的具体安排

10、幼儿园项目的特点是什么,项目活动的主题网产生的依据有哪些?特点:①强调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发现知识,理解意义②弹性计划 依据:①主题对儿童的学习价值②儿童的兴

趣③课程的要求④资源的可获得性。 11.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创设应考虑哪些方面? 12.分析瑞吉欧的幼儿教育体系的课程方案,并结合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谈谈该方案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13.联系实际,说说你的课程价值取向。 第八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如何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1)学习活动,包括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可能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学习活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是权威、控制者、操纵者和包办者,而应是组织者、支持者、协助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3)把强调教师与幼儿的平等、对话关系与教师活动有目的性和有计划性和谐统一起来

2.幼儿园活动的特点:(1)平等性(2)目的性和计划性(3)广泛性(4)多样性 3.幼儿的学习活动有什么特点?(1)活动性(2)直观性(3)兴趣性(4)主动性(5)广泛性(6)游戏性(7)模仿性

4.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1)集体教学活动:(2)小组教学活动(3)个别化教学活动:

5.幼儿的学习活动的特点对教师有哪些启示?①对幼儿的教学应以真实的经验与事件为基础。②直观性③兴趣性④主动性⑤广泛性⑥游戏性→在玩中学,边玩边学⑦模仿性→教师自身。

6.幼儿园教学的发展:德·福禄倍尔最早开始研究 (1)苏联学前教育的影响:马索娃把\学前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 (2)\幼儿园教学\用\幼儿园课程\来代替(3)教与学不应只是传授与接受 教与学的关系不应只是师幼关系,教与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7.幼儿园教学的几个误区(1)把幼儿教学等同于上课(2)用幼儿园课程替代幼儿园教学(3)把幼儿园教学与游戏并列起来 8.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原则?实践要点?(1)与幼儿支持性的联系比管理的、指导的或惩罚的联系更有利于学习(2)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c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