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3-12-03 03: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待整理)

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要实现这种转变,前提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有一个质的改变。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造成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呈现出单一、落后、封闭、专制等特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生活实际相违背,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素养的提高。要改变这种局面,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挑战。要取得课改的成功,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热情地、高度负责地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努力地转变教学模式,认真实施素质教育,让新课标条件下的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一、注重提高学生素质,让语文课堂活力“清如许” 苏霍姆林斯基说:“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科学学习过程的必备条件,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一个学识渊博,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因此,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着重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 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做法: 1.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不多,有些教师往往把学生读书当作一种摆设,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学生还未来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讲解,结果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切体会,只能死记教师的分析,食而不化。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不要轻易干扰学生,打断学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不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允许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 2.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学习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结合阅读教学来开展,有时就一篇课文中的若干问题开展讨论和争鸣,鼓励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有时把选材、内容、风格、写法相近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获得对课文的重新认识。我们还组织学生根据课本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开展研究,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指定研究计划,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整理研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在对话中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真正领悟“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力求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紧闭的眼睛、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教师,而对话、交流是唤醒、点燃学生思维最好的方式。因此我们努力把课堂变成师生思维交锋的对话场。 4.构建反思型课堂。我们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反思:一是课前反思,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水平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反思教学经验,进一步研究教法、学法,设计出几种教学“预案”,以备教师高屋建瓴地驾驭课堂,引领学生阅读、体验、思考、领悟和探究,由此进一步增强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课中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

让课堂高潮迭起,充满智慧,焕发灵性。三是课后反思:教师授课后,依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精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撰写课后感受、教学随笔,编写自己的教学生活故事,提升教学经验。 二、疏通课内外,发挥语文课堂的最大效益 毋庸置疑,课内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在课内获得,但课内不应是教师的“一统天下”,也不应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学生把生活的经验带进课内,通过“加油”,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趋于科学和完善,所以,课内的讲还是必要的。但是,再圆满的课内,充其量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半,语文教学的另一半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要突破原有的语文教学格局,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1.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我们要疏通课内外,建立起课堂——校园——社区——家庭——社会的立体网络,让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走近学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社区、社会,去学习鲜活的语文材料。 2.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积累语文知识和语文信息的习惯,如:要使学生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并坚持初中三年不间断;要求学生看电视注意精彩的台词和解说词;听广播注意搜集有益的信息;逛马路注意广告用语的得体与否;买东西注意说明书的介绍。即使是和学生、老师、家长、亲威、朋友等谈话,也要注意不同的对象在不同场合,他们有怎样不同的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3.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学好课文,更要广泛地涉猎中外名著,要为学生制订一个读名著的计划,并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读书报告会,使读书计划真正得到落实。在课内我们可以每周拿出1—2课时专门到阅览室上课,让学生在这里自由阅读,自由摘抄,自写心得,自写评论,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另外,引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中获取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学习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目前中学生阅读随意、无序、低效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阅读情趣与品位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要积极倡导让学生注重课外阅读名著,让课外阅读名著融进课堂。余秋雨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青少年阶段要读高于自己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 摒弃旧观念,走进新课程。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本文所举的一些方法也仅是“抛砖引玉”。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师只要时时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比过去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学生学习兴趣是不是更为浓厚,学习热情是不是更为高涨,是不是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就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成为充满精彩的舞台,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语文学科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而这些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拟从语言文字训练面、训练点与训练方法三个角度对此课题作一些探讨。 一、扩大训练面,使学生各有所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但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而是面向所有有差异的个体,通过语文训练,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1、从量上讲,分组教学是扩大训练面,使学生各有所得的有效组织形式。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往的学生又往往是那些个性活泼开朗,头脑灵活,又倍受教育青睐的优等生,而绝大部分学生只是一种旁听式的陪衬。扩大训练面,将教师与学生间的单向交往改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挖掘学生集体的“互动力量”,同桌间或四人小组间要加强合作;同时,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尽量减少盲目性,

增强目的性。

2、从质上讲,分层教学是扩大训练面,使学生各有所得的有效途径。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客观规律。但是我们不能搞分层教学,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样做无形中会增加中、下层学生的心理压力,其结果是利少弊多。所以我们提倡在自然状态下的分层教学,一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分层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应体现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训练,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如一教师指导学生“搏斗”造句,设计下列三个层次的训练: ① 搏斗。(要求补充任务)② , 搏斗。(要求补充时间、地点或条件、原因)③ , 搏斗 。(要求补充结果)

上述三个训练层次,可以让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染他们都能“跳跳摘到果子”。

(2)同一层次的训练题,分层训练和评价。 同一层次训练题,教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训练,对在反馈中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应从他们实际水平出发,实施鼓励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满足。

如在《麻雀》一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小麻雀”、“老麻雀”、“猎狗”组合在一段话里,归纳出课文主要内容。抽象概括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不同的学生归纳的水平是不一样的。生1归纳为: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猎狗想吃小麻雀,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与猎狗进行较量,最后战胜了猎狗。生2归纳为:猎狗想吃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保护小麻雀并与猎狗进行较量,最后战胜了猎狗。生3归纳为:猎狗想吃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从树上飞下来,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小麻雀,并准备与猎狗作殊死搏斗,最后战胜了猎狗。生1的表述语句通顺,意思完整。生2在生1的基础上改变了语序,表达得更加简洁明了。生3在生2的基础上用语丰富,表达生动。三位学生的表达水平显而易见,但教师不必人为地来一个厚此薄彼。相反,教师应根据这三位学生原有的实际水平分别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才能扩大训练面,照顾到全体学生及他们之间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二、开掘训练点,使学生一举多得。 在现代教学论中,语文教学被划分为两个领域,即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和以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字词句篇的训练目标。②听说读写的训练目标。③发展智力的目标。④发展非智力心理品质的目标。⑤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操的目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关键是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并充分开掘训练点中蕴涵的多元化目标,然后予以优化组合,发挥其一举多得的整体效应。

有位教师在执教《掩耳盗铃》一课时,抓住课题设计了如下训练:①指导学生写好课题中田字格。②自读课文,直至正确流利朗读,同时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要求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③理解“盗”、“掩”在词语中的意思。然后教师出示“捂”、“遮”、“堵”、“塞”四个词,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选择“掩”字最精确的意思④围绕课题提出问题:那人为什么去盗铃?掩耳盗铃结果怎样?⑤自读课文,并思考上述几个问题。这一教例中,教师抓住了课题“掩耳盗铃”这个训练点,通过层层开掘,发挥了语文训练一举多得的整体效应。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扣住“掩耳盗铃”进行了字、词、句、篇的训练;第二,进行了读书、写字、说话的训练;第三,进行了审题、解题、比较择义、质疑问难等思维训练;

第四,进行了边读边思,读思结合的读书方法训练,使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都得到了落实。 三、讲究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自求自得。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培养人的高度来更新学生观,在实际语文训练中,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做到“自己学会”。 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去参与语言文字训练,并且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下决心减少讲解与发问,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教师的提问要具有语言和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做到“六动”:动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耳、动口、动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动脑—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动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做到“自己会学”。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训练的重点之一应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上,引导其逐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此外,在语文训练中教师还应重视学法的指导,切切实实地教给学生用得着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柳斌同志说:“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导下,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魔鬼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管理,学生在成绩方面提升得比较快,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却是非常匮乏。中考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点,抓住中考,注重分数并没有错,但也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都成才。”只有确立整体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个性鲜明、德才兼备、体魄健壮、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教学负担和家庭负担的沉重,往往存在着知识老化、“吃老本”的问题。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我们要树立现代教师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态度,转变教学方式;平时,要努力学习、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适应新课程的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创新,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语文教师更要吃透课文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基础和心理,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一些枯燥、单调、抽象的内容变成学生喜欢、具体、生动的内容。 3.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不能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多维思考,大胆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善于启发诱导,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思有所悟,学有所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是从课堂教学指导中产生的,教师引导得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强烈。其次,加强指导,掌握方法,农村中学生学不好语文的原因,除了条件限制的因素外,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加强阅读,拓宽视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社会性,决定了这一学科的综合性。语文知识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覆盖面相当大,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还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课内讲授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一种全新的、整体性的、开放型的语文教育。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目前的困境,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自己从应试教育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中,打破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扬民主,把主人的位置还给学生,变“授鱼”为“授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自己;最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文本教学,若限于文本教学,只会把活生生的语文教死,既枯燥又乏味。要积极探讨,引导学生走向灿烂辉煌的文化世界,引导学生走向火热丰富的民众生活,走向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广大语文工作者不客回避的问题。笔者从教以来,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点滴体会作些探索,与之共勉。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认识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其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地参予教学活动,调动自己内在的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外乎是这个道理。课内或课外多与学生勾通接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喜欢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同时还应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形象性、生动性。语文课堂的导语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导语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能起到诱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高中语文第二册《风景谈》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欣赏杨柳的阿袅多姿,留连于千山的秀丽风光,领略大海的广袤无垠,但是你们是否领略过塞外风光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欣赏《风景谈》中塞外风光。”说到这里,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接着自然地过渡到正课。一节课结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课堂效果很好。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幽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以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发挥着“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的作用。例如:有一次,钱梦龙老师请一位女生起来背课文,她一边背,一边偷看课本。结束后,一些学生“揭发”她,钱老师没有责备这名女同学,而是风趣地说:“你们大概还知道吧,偷看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倒希望大家都来培养这种能力。”同学们笑了,又疑惑地望着他。他接着说:“偷看就是眼睛闪电式从书页上扫过,用最快的速度捕捉到你急需获得的信息,这叫扫描式的快速阅读,这是很重要的一种阅读能力,难道你们不应该培养吗?当然在考试的时候,要暂停培养这种能力。”于是又引起一阵笑声。这种即席式的幽默,既没有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又对学生进行善意的劝告和批评。 二、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培养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b5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