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虫介绍

更新时间:2024-02-03 09: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千奇百怪说甲虫

2007.11.16 10:45 作者:江上过客 | 评论:2 | 阅读:6274

分类:生物趣

威武雄壮的独角仙

犀金龟科亦称独角仙科,是一特征鲜明的类群,依其上颚多少外露而于背面可见,上唇为唇基覆盖;触角10节,鳃片部3节组成;前胸腹板与基节之间生出柱形、三角形、舌形等垂突等特征而易于识别。多大型至特大型种类,性二态现象在许多种类中显著,其雄虫头面、前胸背板有强大角突或其它突起或凹坑,雌虫则简单或可见低矮突起。全球已记有犀金龟1400余种。相对而言,我国犀金龟种类相当贫乏,迄今仅记有33种。成虫植食性,幼虫多腐食,或在地下危害作物、林木之根。我国的种类虽少,但有多个重要地下害虫种类,经济意义重大。

独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 (Linnaeus),又称双叉犀金龟,体大而威武。不包括头上的犄角,其体长就达35-60毫米,体宽18-38毫米,呈长椭圆形,脊面十分隆拱。体栗褐到深棕褐色,头部较小;触角有10节,其中鳃片部由3节组成。雌雄异型:雄虫头顶生l末端双分叉的角突,前胸背板中央生l末端分叉的角突,背面比较滑亮。雌虫体型略小,头胸上均无角突,但头面中央隆起,横列小突3个,前胸背板前部中央有一丁字形凹沟,背面较为粗暗。三对长足强大有力,末端均有利爪1对,是利于爬攀的有力工具。 独角仙一年发生1代,成虫通常在每年6-8月出现,多为夜出昼伏,有一定趋光性,主要以树木伤口处的汁液,或熟透的水果为食,对作物林木基本不造成危害。幼虫以朽木、腐烂植物质为食,所以多栖居于树木的朽心、锯末木屑堆、肥料堆和垃圾堆,乃至草房的屋顶间。不危害作物和林木。幼虫期共脱皮2次,历3龄,成熟幼虫体躯甚大,乳白色,约有鸡蛋大小,通常弯曲呈“C”形。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独角仙广布于我国的吉林、辽宁、 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国外有朝鲜,日本的分布记载。在林业发达、树木茂盛的地区尤为常见。

独角仙除可作观赏外,还可入药疗疾。入药者为其雄虫,夏季捕捉,用开水烫死后晾干或烘干备用。中药名独角螂虫,有镇惊、破瘀止痛、攻毒及通便等功能。

1976年有人从独角仙提取到独角仙素“dicotastin”,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对实体瘤W-256疡瘤有很高活性,对P-388淋巴白血病有边缘活性。

独角仙资源丰富,值得做深入的探索和开发。

窈窕淑女吉丁甲

“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古人的诗句道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淑女似的吉丁虫自然会受

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总认为蝴蝶是最美丽的昆虫,但是当你认识了吉丁虫之后,可能会觉得吉丁虫也独树一帜,别有韵味。

吉丁虫科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13000种,我国已知450多种。各种体型

差异较大,小的不足1厘米,大的超过8厘米,大多数色彩绚丽异常,似娇艳迷人的淑女。触角锯齿状,11节。前胸腹板发达,端部伸达中足基节间。体形与叩头虫相似,但前胸与鞘翅相接处

不凹下,前胸与中胸密接而无跃起构造。

令人遗憾的是它们的幼虫长得奇丑无比,真可谓“虫大十八变”,这就是昆虫变态的奇妙之处!尤其不能令人容忍的是幼虫专门蛀食树心,使之枯萎死亡,是果树、林木的重要害虫。尽管如此,幼虫却是一味中药材,能治疗疾病,将功补过。

据说日本人尤其喜爱吉丁虫,认为它们艳丽的鞘翅,能驱赶居室害虫,因而常把鞘翅镶嵌在家具上,既有驱虫之效,又具装饰之美。吉丁虫的鞘翅确实漂亮至极,在灯光或阳光下,能闪烁出灿烂的金属光泽,如同晶莹的珠宝。

吉丁虫成虫喜欢阳光,白天活动,在树干的向阳部分容易发现,它们的飞翔能力极强,既飞得高,且飞得远,所以不易捕捉,但当它们栖息在树干上时,却很少爬动,是捕捉的好时机。下面介绍几种吉丁虫。

金吉丁

体长 30一45毫米。体金绿色,前胸背板上有2条紫铜色的宽纵带,从前缘直达后缘。每个鞘翅上各有1条明显的紫铜色纵带,从基部肩角处斜伸达翅末端近中部。其个体硕大,色泽艳丽均为本科之冠,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自然界中不易觅见。目前仅知分布于我国浙江,台湾,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

金缘吉丁

俗称串皮虫,主要为害梨,苹果上少量发生。幼虫在树干皮下迂回串食,破坏形成层,轻者树皮变黑,重者整株枯死,树势衰弱,重者整株枯死。

成虫 体长13-16毫米,翠绿色,有金属光泽,前胸背板上有五条蓝黑色条纹,翅鞘上有10多条黑色小斑组成的条纹,两侧有金红色带纹。 卵 长约2毫米,乳白色,长圆形。

幼虫 老熟后长约30毫米,由乳白色变为黄白色,全体扁平,头小,前胸第一节扁平肥大,上有黄褐色人字纹,腹部逐渐细长,节间凹进。

蛹 长15-19毫米,乳白色、黄白色到淡绿色。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越冬。第二年3月开始活动,4月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是成虫出现盛期。成虫羽化后,在树冠上活动取食,有假死性。 6月上旬是产卵盛期,多产于树势衰弱的主干及主枝翘皮裂缝内。幼虫孵化后,即咬破卵壳而蛀入皮层,逐渐蛀入形成层后,沿形成层取食,8月幼虫陆

续蛀进木质部越冬。

梨小吉丁

主要为害梨、一桃,以幼虫蛀食枝、干皮部及木质部,发生严重的梨园,造或树势衰弱,甚至全树枯死,是梨树毁灭性的害虫之一。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20毫米,暗绿色,有金属光泽。体扁平,触角黑色锯齿状,头部截齐,前胸背板由前向后逐渐宽大。头、前胸背及翅鞘上都有蓝黑色小长条纹,两翅膀边缘具金黄色光泽。 卵:椭圆形,长2毫米,宽1l-4毫米,乳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7-32毫米;乳白色,全体略呈扁平。头小半缩于前胸,胸部宽大,前胸背板硬而平滑,上有“人”字形凹纹。腹部细长,各节呈长方形,尾节末端细小。 蛹:裸蛹,长17-20毫米,初期为乳白色,渐变为绿色。

发生及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树皮下或本质部的浅处过冬。第二年春天在木质部浅处蛀食一段时间,化蛹前在本质部隧道内稍向深处潜入,作一个长椭圆形蛹室,并向外蛀一羽化孔,然后用碎屑把蛀入孔道及羽化孔堵塞严密,即在蛹室内化蛹。蛹期约十天。在河北省中南部梨产区,4月下旬即见化蛹,5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出现后,咬食梨叶、向日葵叶,将叶的边缘食成缺口。平常喜在向阳面的叶面停歇。在晴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最活跃。成虫有假死性,受震动坠地,稍停即飞去。成虫寿命约20-30天,少数可达40多天。成虫羽化后,经半月左右的取食补充营养,才开始产卵,卵产在有粗裂皮的缝隙内。卵期一般8-9天。幼虫孵化后由卵壳下直接蛀入树皮浅处,先在表皮下取食,渐食入形成层及木质部,幼虫在枝干内蛀食,隧道弯曲塞满虫粪。梨树被害严重的枝条,至8月下旬叶片变红色。

逢人便拜的叩头虫

叩甲科的昆虫一旦被人捉住,就会在你手上不停地叩头,所以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叩头虫。孩子们常在野外捉来叩头虫(成虫)玩耍,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它的后腹部和鞘翅端部,将它的头部朝向自己,于是叩头虫便将前胸下弯,然后又拾起挺直,同时发出“咔咔”的声音,如此反复进行,好似在不停地磕头。其实它可不是真的向你磕头求饶,而是在挣扎逃脱,这是它的一种自救方式,你稍不留心,它就会弹跳逃走。这种昆虫还会以叩“响头”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吸引异性。叩头虫为什么能叩头呢? 因为它的前胸背板与鞘翅基部有一条横缝(下凹),前胸腹板有一个向后伸的楔形突,正好插入中间胸腹板的凹沟内,这样就组成了弹跃的构造。如果你将它背朝下放在平面上,使虫体仰卧,它先挺胸弯背,头和前胸向后仰,后胸和腹部向下弯曲,这样就使身体中间离开平面而成弓形,然后再靠肌肉的强力收缩,使前胸向中胸收拢,胸部背面撞击平面,身体借助平面的反冲力而弹起,从而翻过身来。它的弹起高度可达30多厘米。叩头虫的这种熟练而优美的翻身动作,真像体操的“前滚翻”和“仰卧跃起”的表演。在饲养盒内放一点水果,

它们就能生活较长一段时间。如你抓到多头雄虫的话,不妨放到一起,还能观赏它们比武相斗的精彩场面,重拾几分稚气呢! 叩甲多为中小型种类,头小,体狭长,末端尖削,略扁。体色呈灰、褐、棕等暗色,体表被细毛或鳞片状毛,组成不同的花斑或条纹。有些大型种类则体色艳丽,具有光泽。完全变态。生

活史较长,2-5年完成一代。幼虫身体细长,颜色金黄,故称金针虫、铁线虫。它生活在地下土壤内,可为害播下的种子、植物根和块茎,是重要的地下害虫。世界记载的叩甲已超过1万种,我国已知约600种。

水龟虫

水龟虫外形长得像龙虱, 和龙虱生活在同一水域生态环境,体呈流线型、背腹面拱起,但体背比龙虱更凸出一些,体色比龙虱更深一些(近乎黑色),腹面较平,多数种类胸部腹面有一个粗而直的针刺,贴在胸部腹面向后伸着(龙虱无针刺),下颚须长,与触角等长或更长。从这几点就可以区分它们了。这种硬壳虫善于在水中物体上爬行,当它游向水面时,经常在水面上打转转。

水龟虫属于鞘翅目,水龟虫科,又称为牙甲科,世界已知约2000种。水龟虫触角6-9节,端部3-4节略膨大,在触角的一侧有一条浅槽,由拒水性毛将其覆盖,从而形成一条管道,呼吸时游向水面,将头露出,空气从触角一例的管道进入,贮藏在腹面密集而不会被水沾湿的短毛上。此时在毛上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空气层,腹面因密集水泡而变成银白色。水龟虫在水下靠鞘翅和腹板的运动将气泡中的空气吸入鞘翅下面的贮气腔和气管内。它在水中的换气也是靠触角进行的。水龟虫成虫一般为植食性,幼虫为腐食性或肉食性,捕食蝌蚪和小鱼等动物,有些种类有危害水稻的记载。

龙虱

(1)识别特征 龙虱是鞘翅目,龙虱科。小到大型,长卵流线形,扁平,光滑。体背腹面拱起,触角丝状,11节,下颚须短。头部缩入前胸内。后足为游泳足,后基节与后胸腹板占据腹面的一大半。胸部腹面无针刺。

世界已知约4000种,我国记载约200种,常见的有黄缘龙虱Cybister japonicus Sharp等。

(2)生物学习性 完全变态。成、幼虫都生活在静水或流水中,少数见于卤水或温泉内,均能捕食软体动物、昆虫、蝌蚪或小鱼。幼虫尤其贪食。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的臀腺能释放苯甲酸苯、甾类物质对鱼类和其它水生脊椎动物有显著毒性,可危害稻苗和麦苗。

龙虱游水的速度很快,它的流线型躯体很像一艘快速潜艇。两对长而扁的中后足上长着排列整齐的长毛,活像一只四桨的小游船。龙虱体小灵活,便于追逐鱼类。它用刺吸式的口器,吸吮鱼体内的血液,任凭鱼类如何摆动,它都扒在鱼体上不会掉下来。有时几个龙虱同时追逐一条鱼,最后将鱼制服而死;它们便获得了一顿美餐。龙虱除捕食鱼类之外,还捕食水中其他小动物,是养鱼业的害虫。

龙虱是怎样繁殖生育后代的呢?到了性成熟发育期,雄龙虱便追赶雌龙虱,用它前足跗节基部膨大的圆形吸盘(抱握足)吸附着雌龙虱光滑的鞘翅前部两侧,并爬到雌龙虱体背进行交配。由此看来,龙虱还是雌雄异型呢(雌龙虱前足无吸盘)。雌龙虱把受

精卵产在水草上,靠水的温度孵化出小幼虫。小幼虫没有贮气囊,只靠体内气管贮存很少空气,所以在水中的潜伏时间不能太长,要经常游到水面,将腹末的气管露出水面排出废气,吸入新鲜空气。龙虱幼虫以小鱼、蝌蚪等动物为食,但它没有明显的嘴,上颚也没有嚼碎食物的功能。它的上颚是中空的,基部有一分泌消化物质并连着口腔和食管的小洞,靠近尖端有一个吸取液体食物的小洞口。捕到猎物时,它首先从食管里吐出有毒液体,通过空心的上颚,注入猎物体内,将其麻醉,同时吐出具有强烈消化功能的液体,将猎物体内物质稀释,然后吸食经过消化的物质。所以,龙虱幼虫的取食消化方式称为肠外消化。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春夏季节用水网或底网从池塘、河沟或稻田采集一些活的龙虱和水龟虫,放在鱼缸内饲养,并采些蝌蚪或小鱼供它们捕食,以便观察龙虱和水龟虫的生活习性、捕食行为以及呼吸换气等情况。这不仅可以培养你的观察能力,还能提高你对生物学和昆虫学的兴趣。但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换水,放入一些供它们附着栖息的水生植物。

(3)高超的潜水本领 人类的水下作业或深海考察,一般是由潜水员完成的。潜水员需要携带氧气和一套设备,才能维持比较长时间的水下工作。昆虫中也有很多潜水能手,龙虱就是其中杰出的一类,它能长时间潜入很深的塘底。即使冬季,它也能在很厚的冰层下的水底长期潜伏,不会因缺氧窒息而死。寒冬过后,冰层融化,它才结束水下越冬潜伏生活,开始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动。它的祖先原在陆地生活,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而演变为水生,所以它还保留着祖辈呼吸空气的特征。在龙虱鞘翅下面有一个贮气囊,这个贮气囊有着“物理鳃”的功能,当龙虱在水中上下游动时它还起定位作用。龙虱停在水面时,前翅轻轻抖动,把体内带有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然后利用气囊的收缩压力,从空气中吸收新鲜空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水中多很多倍,因此水生昆虫在长期的进化演变过程中,学会了各种吸取空气的办法。龙虱依靠贮存的新鲜空气,潜入水中生活。当气囊中氧气用完时,再游出水面,重新排出废气,吸进新鲜空气。

豉甲

豉甲属鞘翅目,肉食亚目,豉甲科。体长通常只有6-7.5毫米,最小的4毫米,最大的17毫米,属小型昆虫。世界已知900多种,我国已记载44种。背面黑色而略带光泽。每个复眼分为上下两部分,好似生有两对复眼。由于它体小,像半个黄豆瓣,故俗名叫“豉豆虫”。 外出游览,在平静的池塘水面,有时白天也能看到豉甲旋回游动;好像什么东西在水面划圈,非常引人注目。

豉甲也是生活在淡水水域表面的昆虫,但多在池塘、小水坑等不流动的平静水面上。成虫夜行性,多在夜间群集水面游泳。它们的游泳方式是回旋游动(旋转),我们把它叫做“旋泳”,只要它不离开水面,就总是不停地旋游。鼓甲为什么只能在水面旋游呢?因为它的前足较长,但不是带有长毛的桨状游泳足,中、后足短小而扁,末端呈钳状,只能在身体腹面进行微小的搅水运动,使水形成旋涡带动虫体旋转。又因它体型较小,重量轻,具有蜡质的表皮,不会被水浸湿,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嫌水性的分泌物,以增加水的表面张力,因此水的表面能负载豉甲的身体,使它不会下沉。豉甲成虫、幼虫均为捕食性;完全变态。

种类繁多的象鼻虫

看到象鼻虫头部前伸的长管,你可能会想到大象的鼻子。不过,你千万别把象鼻虫头部的长管当成鼻子啊!这个长管是它的口器,也是象鼻虫的主要识别特征。它的另一个特点是触角生在口吻上,这在其它昆虫中少见,此外,它那管状头部能左右转动,非常灵活,犹如建筑工地上经常见到的大吊车,十分有趣。象鼻虫又称象甲,其成虫体态特殊,是有名的长嘴婆,它的口器延长成象鼻状突出,称作头管。有些种类的头管几乎与身体一样长,十分奇特。因其头管形如大象的鼻子,故人们称它为象鼻虫。象鼻虫在鞘翅目昆虫中是最大的一科,也是昆虫王国中种类最多的一群,全世界已知种类多达6万多种,我国也已记载约2000种;它们个体差异甚大,小的仅1毫米,大的可达6厘米。

象鼻虫主要危害花木果树。幼虫体肥而弯曲成“C”字形,头部特别发达,能钻入植物的根、茎、叶或谷粒、豆类中蛀食,是经济作物上的大害虫。

象鼻虫不会咬人,也没有异味,故那些大型的象鼻虫常被人们捉来饲养,把弄玩耍。

经济意义

象虫的食性复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幼苗、幼芽、嫩梢等无不受其害。大部分的象虫蛀食于植物的内部,不但为害严重,而且防治较难,所以对农林生产有重要意义。

文献上记录为害种子、幼苗和树干的象虫的毁灭性害虫有将近20种,如为害种子的米象、玉米象,为害幼苗的两种甜菜象和为害杨树干的杨干隐喙象。这五种象虫代表三类不同的害虫,都有重要经济意义。但米象、玉米象的经济意义特别重要。因为它们的为害是毁灭性的,它们的为害部分是粮食,是种子,它们的寄主的经济地位对人民生活和在粮食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两种甜菜象和杨干隐喙象虽然也是毁灭性害虫,但它们的为害部分和它们的寄主的经济地位对人民生活和对农林的发展影响较小。这说明象虫的经济意义要从为害程度、为害部分和寄主的经济地位三方面考虑才能充分说明。

在重要害虫中,为害种子果实的种类多于为害其它部分的种类;为害森林、果树等木本植物的种类超过为害农作物的种类这些事实都是众所周知的。绝大部分的象虫是有害的,只有个别的种类是有益的。从明朝以来,我国的劳动人民就以带虫瘿的蚊母草人药。依据湖南长沙卫生部门和四川南充药物种植试验场提供的标本,这种虫瘿中的象虫被鉴定为蚊母草直喙象。此虫产卵于蚊母草或水苦荬的子房里。随着幼虫的发育,子房发育为虫瘤。在成虫羽化前,人们采收全草,加以晒干,用以止血、活血、消肿、止痛。 加拿大利用锥形宽喙象成功地防治了牧区的叫做垂头蓟的一种害草,挽救了牧业生产。在我国,寄生于刺儿菜和漏芦一类菊科植物的头状花序内的菊花象和上述的象虫与寄主关系很相似。在广大的农牧区,如果刺儿菜、漏芦滋生成灾时,菊花象就有用以消灭这些害草的价值。

生活习性

象虫性迟钝,行动缓慢。但有些大眼象行动敏捷,其飞翔力可以和虎甲相比拟。很多象虫的后翅退化,不能飞,生活于地面上。有后翅的种类一般也不善于飞翔,不容易逃避敌人的攻击,因为它们的后翅难于展开。为了逃避攻击,当它们感受到危险信号时,便从寄主突然掉人草丛,并以假死的方法取得自我保护。象虫的假死行为较之其它甲虫更为普遍。而隐喙象和龟象的假死

性更为显著。它们的胸部有或长或短的胸沟。在假死时,它们的喙和触角纳入胸沟,把足紧紧收拢,使它们的敌人误认为一粒鸟粪或一块土块,从而逃避视线,躲避危险。

绝大多数的象虫是陆生的,没有明显的趋光性,对花也没有明显的趋性,只有稻象和水象是水生的,而且有明显的趋光性。

象虫营有性生殖,惟耳喙象属的种类营孤雌生殖。这类的物种,其染色体是多倍体,具有33、44或55个染色体,而它们近缘的有性物种都是二倍体(22个染色体)。

多数象虫一年发生一代。蒙古土象、大灰象、松树皮象和柞栎象却两年发生一代,第一年以幼虫越冬,第二年以成虫越冬,小卵象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寄生于桑树,第二代寄生于棉花。绿萍象一年发生四代,都寄生于绿萍。玉米象、米象一年发生数代,连续发生于谷物。大多数象虫以幼虫越冬,蚊母草直喙象、榆跳象以成虫越冬,以卵或幼龄幼虫越冬的我们知道的只有杨干隐喙象。

象虫的产卵有两种方式:一种在产卵时,把卵直接产于土内或寄主植物的外部,其幼虫生活于寄主的外部;另一种在产卵前,先用喙挖一个洞,然后产卵于寄主植物的内部,其幼虫生活于寄主的内部。

松象虫

本种又叫松大象鼻虫,松树皮象。成虫体长7一13毫米。身体和鞘翅均力深褐色。胸背面不规则地布满圆形大小不等的刻点。触角膝状,有柄,著生于喙的前半部。前胸有由金黄色磷片构成的圆点四个(背中线两侧各二个)。鞘翅上有近长方形成虚线状纵向排列的刻点和金黄色鳞片组成的 X形花纹。雄虫腹部背面 8节;雌虫腹部背面 7节。

卵 约1.5毫米,椭圆形,白色微黄,透明。散产于伐根皮层上或泥土中。

幼虫 弯曲,无足。老熟时体长10-15毫米,头部黄褐色,身体白色。腹部9节。第1胸节与第 1一8腹节上各有一对椭圆形的气门。

蛹 裸蛹,长度与成虫相等,除上颚与复眼黑色外,全体白色,身体上布满对称排列的剌,腹端方形,井有一对大的保护刺。

生活习性 松象虫在小兴安岭林区,两年一代。以成虫及幼虫两虫态越冬。5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功,集中于落叶松更新地上取食并交尾,为害 2年生以上的幼树。6月中旬以后,成虫自更新地向采伐迹地扩散,到伐根下去产卵。6月下旬以后新孵化的幼虫陆续出现,在伐根的皮层或皮层与边材之间作隧道活功取食。到9月末,大部分幼虫已经老熟,在皮层,皮层与边材间或全部在边材以内作椭圆形蛹室休眠。少数孵化较晚的幼虫,越冬时尚未老熟,翌春需再取食一段时间,才作蛹室休眠。上年秋末已经老熟的休眠幼虫,经越冬阶段后,于7、8两月化蛹,7月末以后开始羽化为成虫。大部分新成虫潜伏蛹室中

约半月后,即自伐根爬出土面来,找寻幼材取食为害。当年不交尾产卵。9月底后,在落叶松幼树根际的枯枝落叶丛中越冬;少数羽化较晚的成虫,并不出土,在蛹室内越冬。自卵孵化而至羽化成虫,成虫再产卵,历时二周年。

松象虫的为害时期是成虫(幼虫在伐根内寄生,经济上的损失较小);它在梢头下咬食树干的韧皮部,造成块状疤痕,并流出大量的松脂来。如疤痕很多,将树于围成一环时,梢头就枯死。受松象虫为害的幼树,一般是主干枯死,几条侧枝同时向上生长,村冠大而高度不够,使干材生长不良,失去经济利用价值。受害严重者甚至全株枯死。

长足竹大象

长足竹大象又名竹横锥大象,危害竹、水竹、绿竹、崖州竹、山竹、青皮竹等。成虫、幼虫均取食竹

笋,造成大量退笋、断头竹和畸形竹。一般被害率在10-20%以上,若与竹直锥大象混合为害,严重时被害率可达90%以上。

成虫 雌成虫体长26-38毫米,雄成虫体长25-40毫米。体色为橙黄色、黄褐色或黑褐色。头管自头部前方伸出,长10-12毫米。触角膝状,着生于头管后方两侧沟槽中。前胸背板呈圆形隆起,前缘有约1毫米宽的黑色边,后缘有一箭头状的黑斑。鞘翅外缘圆,臀角有一尖刺,前足腿节、胫节比中足腿节、胫节长,前足胫节内侧密生一列棕色毛。

卵 长椭圆形,长径4-5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变为乳黄色。卵壳表面光滑无斑纹。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5毫米,全体乳白色,以后头壳渐变为黄褐色,体节不明显。老熟幼虫体长46-55毫米,前胸背板有黄色大斑,斑上有一\八\字形褐斑。

蛹 体长35-51毫米,蛹初为橙黄色,后渐变为土黄色。外有一个泥土结

成的长椭圆形茧。

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蛹室内越冬。翌年5月下旬、6月上旬成虫出土,8月为出土盛期,一天中出土时间多为6-9、16一19时。成虫初出土时,行动迟缓, l一2天后咬食笋肉作为补充营养。成虫活动时间多为8-12、15一18时,中午及雨天隐蔽于叶背或杂草落叶下,雨后天晴活动最盛。成虫有假死性,受振动后即坠落地面,腹部向上,经片刻再爬起飞走,亦有少数成虫,在坠落途中即展翅飞去。成虫寿命50-70天。竹林中成虫于l0月上旬绝迹。

成虫进行补充营养2天后,即行交尾。交尾时,雌成虫多在竹笋上取食,雄成虫飞来在其体侧停息片刻,然后交尾,也有数头雄成虫争与一雌虫交尾的。雌雄成虫均可以多次交尾。交尾后随即产卵,产卵时先寻觅径粗2厘米以上的笋,在其中部啄一产卵孔,孔外表近圆形,有纤维外露,内为3×5毫米的一椭圆

形穴,深达笋肉,最深可达10毫米。每穴产卵1粒,最多一笋可产卵3粒,雌虫产卵期长达半个月,共产卵35-40粒。卵经3-4天孵化,孵化前,一端可见两个小红点。幼虫孵出后向上蛀食, 1-3天后,从产卵孔中流出青色液体, 3-4天流出黑色液体。幼虫向上蛀食路线为\字形,直到笋尖,

再向下蛀食,将竹笋上半段笋肉吃光,一条幼虫可吃食笋20一30厘米长,被害竹笋不能成竹。幼虫在笋中蛀食9-14天后老熟,老熟幼虫均在上午于竹笋中部将笋咬成直径8毫米左右的圆孔,爬出落地,沿坡滚动,若受阻即爬行,幼虫爬行迅速,寻找适当地点入土,入土时以上颚松土并用头向下钻,余土在入土处堆成一圈,并从地面拉入一些杂草及树叶碎片,合土建成土室,浅者只有9厘米,深者可达63厘米,一般多为20-30厘米。幼虫3-11天化蛹,蛹期ll一15天。

一字竹象

一字竹象又名杭州竹象。国内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国外分布于越南。为害毛竹、桂竹、淡竹、刚竹、红壳竹、篌竹和毛金竹。成虫取食笋肉,幼虫为害竹笋,使笋成竹后,虫孔累累,竹节节间缩短,竹材僵硬,断头折梢,严重者竹材损失率在50%以上。

成虫 体棱形,雌虫体长17毫米,乳白至淡黄色。头管长6.5毫米,黑色,细长,表面光滑。雄虫体长15毫米,赤褐色。头管长5毫米,粗短,有刺状突起。头部黑色;触角置于头管基部的触角沟内.前胸背板后缘弯曲呈弓形,中间有一梭形黑色长斑;胸部腹面黑色。鞘翅上各具有刻点组成的纵沟9条,翅中各有黑斑两个,肩角及外缘内角黑色。腹部末节露于鞘翅外,腹面可见5节,黑色,第l节及末节两侧有赤褐色三角形斑。

卵 长椭圆形,长径3.1毫米,初产为玉白色,不透明。后渐成乳白色,孵化前卵的一半半透明。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3毫米,体柔软透明,乳白色,背线白色。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米黄色。头赤褐色,口器黑色,体有皱褶,气门不明显,背线浅黄色,尾部有深黄色突起。 蛹 体长15毫米,深黄色,足、翅末端黑色,臀棘硬而突出。

生物学特性 在江苏、浙江的小竹中多为一年1代,在毛竹中多为二年l代,以成虫于土下一米深的土茧中越冬。浙江4月底 5月初成虫出土,5月上、中旬交尾产卵,卵3-5天孵化。5月下旬起老熟幼虫陆续坠地入土,筑土室化蛹。 羽化出土的成虫子日出露干后,即可活动,晴天以上午8-11时半、下午2-5时半活动最甚,通常以雄虫飞行为多,飞行时速度缓慢,嗡嗡作声,一受惊扰,即坠落地面。阴雨天和晚上很少活动,常躲于杂草根部或落叶下。成虫出土后,即可上笋啃食笋肉。啃食时,头向下,将头管以45°-60°角度刺入笋中,进行补充营养,食完一孔内笋肉,拔出头管,向上倒退5-10毫米,再刺入笋内取食,一头成虫可连续啃咬6一18个孔,再飞到另一株笋继续取食。竹笋蛀孔处,笋肉向内凹陷,材质僵硬,笋节不再增长。

成虫经补充营养后,随即交尾,一般雌虫停息于笋上取食,雄虫飞翔寻偶。在林中雄虫作波浪式飞行,飞至桂竹笋高1米多、毛竹笋高2米多处,再向上飞行,直至笋梢,寻找雌虫,若发现雌虫即停息在雌虫体侧,经半小时即行交尾,交尾需时3-25分钟。常见2、3条雄虫相互争配一雌虫,雌虫一边交尾一边取食,从不停息,雌雄成虫均可以多次交尾。雌虫产卵时先停息笋上,头向下,以头管在笋箍边缘咬钻,头管与笋垂直,前、后胸紧贴于笋上,后足立起,腹部上翘,触角与头管垂直,并左右摆动向笋内咬钻,咬

成表面直径1.3毫米,内部3×5毫米,与头管同长的产卵孔。成虫拔出头管,调转身体,头向上稍抬,足抱笋,腹部紧贴于笋上,将产卵管伸入产卵孔中,产卵一粒,偶有两粒。产卵完毕,雌虫复调转头,沿笋斜行向下爬3-5厘米,再咬产卵孔,每咬

一产卵孔需时10分钟。卵产于笋的最下一盘枝节到笋捎之间,以中部为多,一笋节可产卵3-5粒,一株笋最多可产卯80粒。

初孵幼虫在产卵孔中取食,被害部位停止生长。3龄幼虫食量渐增。幼虫多咬食笋节处的笋肉或小枝,一般不转移。幼虫性好斗,两条幼虫相遇,常双双被咬伤或咬死,若体壁被咬伤,能愈合结疤,并在脱皮时脱去。幼虫脱皮前静息不动,脱皮后全部呈粉白色, 1小时后恢复正常,陆续取食。幼虫老熟后,向笋外蛀食,将笋咬一直径7-9毫米的圆孔,孔口下方有一以咬碎的笋箕纤维垫平的倾斜坡,5月下旬一6月上旬幼虫沿坡滑落,寻找适宜的地面入土,在8一15厘米深处,筑长20-25毫米椭圆形的土室,如土室被击破,可复建一次。幼虫在土室中头向上,10-15天即化为蛹。

大宽喙象

本种是漂亮的珍稀象甲。体长24-30毫米,体宽4.5-6毫米。 头管、前胸棕红色,鞘翅棕黑色。雄虫上颚粗壮,内缘具粗齿;喙长为额宽的2.9倍;触角着生于喙的中部,触角窝处仅略缩窄,端部略放宽;前喙略有中隆线,后喙有中沟;喙在触角窝上方向两侧扩展,扩展部分后缘最宽;触角粗壮,长达前胸后缘。头梯形,后缘三角状凹陷。前胸光滑,长大于宽,中部之后最宽。鞘翅行纹刻点大,圆形;端侧角突出为宽锐突;鞘翅上具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橘红色斑点。腿节具齿;前胫节直,无齿。分布:云南。

梨虎象

本种的成虫和幼虫都为害梨树的果实,受害部凹陷。严重时造成大量落果和果实腐烂,就象是吃梨的老虎,故名。

成虫 体长12-14毫米,紫红色,有金属光泽,体遍生暗褐色软毛,头略成圆筒形,头吻延长,形成管状,并略向下弯曲。触角位于喙管的中部。翅鞘上有较细的纵条点刻,前胸背板上小型凹陷较明显。 卵 约1.5 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幼虫老熟后黄白色,体肥大,常呈弯曲状。

一年发生l代,一般以成虫蛰伏在土中越冬。翌年早春3月下旬到4月上旬出土为害,主要为害嫩叶和花。 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为成虫盛发期,有假死性。 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产卵时先咬伤果实基部,产后用粪便封口,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孵化为害,使果实干缩脱落;6月下旬以后陆续出果入土,造室化蛹,秋末羽化为成虫,在土内越冬。

长头卷象

体长9

一11毫米。头部很长,基部一半呈细杆状,表面有环形皱

纹,端部似蛇头。其延长的头部远较体为长,站立如长颈鹿,其形态特异,令人注目。在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

大灰象

本种和蒙古灰象是为害苹果苗木的两种主要象虫。分布非常普遍,食性较杂,为害棉、麻、甜菜、豆类、瓜类及苹果、梨、森林苗木等许多种植物。两种象虫均以成虫为害苹果叶片,叶片受害呈现圆形或半圆形缺刻,影响苗木生长。

体长9.5-12毫米,体灰黄或灰黑色。头管粗而宽,表面有三条纵沟,中央一沟黑色。翅鞘上有纵沟,并有明显的褐色短纵斑纹。

生活史和习性 又名大灰象鼻虫,俗称灰老道。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中过冬,次年4月间开始活动,爬到果树苗木上为害新芽嫩叶。6月产卵,卵产在叶片尖端,并将叶片尖端从两边折起,把卵包于折叶中。幼虫孵化后即落地钻入土中生活,并在土中化蛹,羽化成虫过冬。成虫不会飞,只能爬行,且行动迟缓,白天不大活动,清晨和傍晚活动取食最厉害。

蒙古灰象

体长7毫米左右,灰褐色。头管较短,表面有一纵沟。翅鞘略呈卵形,末端稍尖,表面密生黄褐色茸毛,有褐色毛块,形成不规则的斑纹,并有十条刻点。

在辽宁省两年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过冬。4月中旬前后,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以6月中旬为最多。成虫多在晴天10时前后大量出现,寻觅食物,早晨和阴天出来活动较少。成虫有假死习性,产卵于表土中。 5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 9月末幼虫做成土窝过冬。次年继续在土中取食,至6月中旬开始化蛹, 7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这些成虫当年不出土,等到第三年4月份才出土为害。

稻象

稻象又称水稻象鼻虫,主要为害水稻,在有些地区也能造成损失。成虫暗褐至黑色,密生灰黄至黄褐色毛。喙细长,略向下弯。前胸背板有许多小刻点,两侧有黄毛形成的纵条纹。鞘翅近末端有一个灰白色斑点。老熟幼虫体白色,肥胖,弯曲多横皱,无足。

上海郊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田埂、田边杂草丛或落叶下越冬,或以幼虫在土面以下的稻桩中越冬。成虫在四、五月间出现,七月底、八月初又有部分当年幼虫化蛹羽化。有趋光性和假死性。能游水。白天躲在稻丛间、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卵产在稻茎基部离水面一寸左右。幼虫孵出后沿稻茎钻入土中,以水稻须根为食料,一丛稻根中多的可有几十条幼虫。被害水稻叶尖发黄,甚至谷粒空瘪或不能抽穗。成虫食害秧苗茎叶,被害心叶抽出后有成排的咬孔。

武装到牙齿的锹甲

锹甲是鳃角类甲虫中一个独特类群,因其触角端部3-6节向一侧延伸而归人鳃角类,又以其触角肘状,上颚(牙齿)发达(尤以雄虫上颚特别发达),多呈似鹿角状而区别于其它各科。强大的上颚是作战的武器,真可谓武装了牙齿。体中型至特大型,多大型种类;长椭圆形或卵圆形,背腹相当扁圆。体色多棕褐、黑褐至黑色,或有棕红、黄褐色等色斑,有些种类有金属光泽,通常体表不被毛。头前口式,性二态现象十分显著,雄虫头部大,接近前胸之大小,上颚异常发达,多呈鹿角状,同种雄性个体也因发育程度不同,大小、简复差异也甚显著,唇基形式多样。复眼通常不大,有时刺突延达眼的后缘而分眼为上下两部分。触角肘状10节,鳃片部3-6节,多数为3-4节,呈梳状。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小盾片发达显著。鞘翅发达,盖住腹端,纵肋纹常不显或不见。腹部可见5个腹板。中足基节明显分开,跗节5节,爪成对简单。 成虫食叶、食液、食蜜,幼虫腐食,栖食于树桩及其根部。成虫多夜出活动,有趋光性,也有白天活动的种类。全球已记有近800种,我国约记有150种。由于其体大、形状奇特而为大众喜爱和收藏,并作为宠物饲养。

福运锹甲

为我国常见大型种类,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福建。雄虫体长40毫米左右,上颚13毫米长。 性二型现象明显。身体板栗色,头胸部色更深。头横形,明显比胸部宽,近长方形,明显平直,侧缘及后缘微凹,前角突出,后角圆。上颚长而内弯,具2枚大齿,1枚位于上颚末端,另1枚位于端部2/5处,二齿间有2-4个小齿,下齿至基部有5个小齿。触角细而长,捧节4节。前胸背板近正方形,具细微颗粒及刻点;鞘翅比胸部宽,有小刻点,缝处光亮。身体下方有小茸毛及细刻点。足细长,前足腿节后方以及中、后足的腿节前方有红褐色纵纹;前足胫节外侧有4-6刺,中后足胫节外侧有2-3刺。雌虫色泽与雄虫相似。头较小,横形,近方形,具刻点;上颚弯而短粗,近端部有一宽齿。前胸背板前后缘近直,侧缘圆,后角微凹;足比雄性要短粗些;余与雄性相同。

锹甲是鳃角类甲虫中一个独特类群,因其触角端部3-6节向一侧延伸而归人鳃角类,又以其触角肘状,上颚(牙齿)发达(尤以雄虫上颚特别发达),多呈似鹿角状而区别于其它各科。强大的上颚是作战的武器,真可谓武装了牙齿。体中型至特大型,多大型种类;长椭圆形或卵圆形,背腹相当扁圆。体色多棕褐、黑褐至黑色,或有棕红、黄褐色等色斑,有些种类有金属光泽,通常体表不被毛。头前口式,性二态现象十分显著,雄虫头部大,接近前胸

之大小,上颚异常发达,多呈鹿角状,同种雄性个体也因发育程度不同,大小、简复差异也甚显著,唇基形式多样。复眼通常不大,有时刺突延达眼的后缘而分眼为上下两部分。触角肘状10节,鳃片部3-6节,多数为3-4节,呈梳状。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小盾片发达显著。鞘翅发达,盖住腹端,纵肋纹常不显或不见。腹部可见5个腹板。中足基节明显分开,跗节5节,爪成对简单。

成虫食叶、食液、食蜜,幼虫腐食,栖食于树桩及其根部。成虫多夜出活动,有趋光性,也有白天活动的种类。全球已记有近800种,我国约记有150种。由于其体大、形状奇特而为大众喜爱和收藏,并作为宠物饲养。

中华奥锹甲

又名鹿角虫,以其美丽奇特的形态深得人们喜爱。其性二型及雄性多型现象和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均为专业人员所关注。雄虫体长34-79毫米,雌虫体长34-48毫米。体长变化大,雄性有大、中、小颚3种型;雄虫体色除鞘翅外缘红褐色外均为深黑色。上颚、头、前胸背板上有细小颗粒,头四边形,眼侧突窄,眼后有钝刺,前胸背板有2尖刺,前腹突尖刺状,多变化;鞘翅光亮黑色,带美丽的红褐色边缘,此边上端窄,其宽度极少占鞘翅的一半;前足跗节外侧有3-5个细齿。雌虫除鞘翅外缘红褐色外均深黑色,头宽为长的近2倍,上面凸,具强刻点;眼侧突很宽;上颚短,前胸背板有2侧刺,有细小刻点;鞘翅黑色光亮,具细刻点,有红褐色窄边缘;前足跗节外侧有4-5个刺。幼虫以朽木为食。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浙江;越南。

多姿多彩的金龟子

金龟总科是鞘翅目中一个大而独特的类群,通称鳃角类,以其触角端部3-8节向前侧延伸呈梢状或鳃片状而易于认别,藉此界定其类群范畴,此类昆虫一般统称金龟子。金龟子头部常较小,多为前口式,后部伸入前胸背板,口器发达,尤其是上颚多甚发达壮实。触角通常不很长,8-11节组成,以9节、10节为多,端部3-8节组成鳃片部,以3节者为多。前胸背板大,通常宽大于长,侧缘多少呈弧形,多数类群有显著的小盾片,亦有不少属类的小盾片缺如。前翅为鞘翅,后翅发达善于飞行,少数属种后翅退化,飞行能力丧失而只能爬行。前足基节窝后方不开口。足开掘式,前足胫节外缘具齿,有端距(或内缘距)l枚,跗节5节,有极少数种类跗节少于5节,仅4节或3节。腹部可见5-6个腹板,腹部气门位于背板腹板之间的侧膜上,或位于腹板侧上端,末背板形成臀板,它们或为鞘翅覆盖,或露出在鞘翅之外。以上腹部特征是总科下分类依据之一。 有些类群有明显性二态现象,其雄虫头面、前胸背板上有各式角突或突起,或触角鳃片部节数多于雌虫等。

丽金龟科

多数种类色彩艳丽,有古铜、铜

绿、墨

绿等金属光泽,不少种类体色单调,呈棕、褐、黑、黄等色。体小

型到大型,以体型中等者为多。体多卵圆形或椭圆形,背面腹面均较隆拱。头前口式,头面多简单,触角9-10节,以9节者为多,鳃片部一律3节组成。前胸背板横阔,前狭后阔。小盾片发达显著,三角形。后胸后侧片及后足基节侧端不外露。臀板外露。胸下被绒毛。足发达,中足、后足端部有端距2枚,各足有爪l对,大小有异,前足、中足2爪之较大爪末端常裂为2支。

迄今全球已记有丽金龟近3000种,我国已记录近400种。成虫危害植物地上部分,幼虫(蛴螬)则食害作物、植物地下部分,是重要的地下害虫。铜绿异丽金龟,广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及四川;国外的分布记录为蒙古,朝鲜。

幼虫常弯曲呈“C”形,称为蛴螬,体柔软乳白色,有胸足3对,无尾突,气门筛形,全发育过程有3龄,土栖,取食植物的根或土中有机质,或以动物粪便、腐朽木质、腐尸或真菌、动物碎屑为生。\

鳃金龟科

鳃金龟科是鳃角类中最大的科,迄今记载已逾万种,我国已知种类达500余种。鳃金龟类型多样,体小到大型,以中型种类为多。体卵圆形或椭圆形,体色相对较为单调,多棕、褐至黑褐,或全体一色,或有各式斑纹,光泽有强有弱,这与它们夜出活动的习性不无关系。头部口器位于唇基之下,背面不可见。触角8-10节,鳃片部3-8节组成,以3节者为最多。前胸背板通常宽大于长,基部等于或稍狭于鞘翅基部,中胸后侧片于背面不可见。小盾片显著,多呈三角形。鞘翅发达,常有4条纵肋可见,后翅多发达能飞翔,亦有少数后翅退化不能飞翔的种类。臀板外露,不被鞘翅覆盖。前足胫节外缘有l一3齿,内缘多有距1枚,中足、后足胫节各有端距2枚,有基本相同的爪1对,亦有些种类其前足、中足2爪大小不一,其后足则仅有爪1枚。鳃金龟科有许多种类为重要的农林害虫、地下害虫,经济意义重大。

花金龟科

花金龟科是鳃角类中一个大科,是一个多具艳丽色彩的日出性类群。主要特征为:多为中型到大型甲虫,体壁多十分坚固,头面唇基发达,基侧在复眼的前方内凹,使触角基部于背面可见。触角10节,鳃片部3节组成。前胸背板前狭后阔,梯形或略近椭圆形,侧缘夹角间可见。小盾片发达,三角形。鞘翅前阔后狭,背面常有2条强直纵肋,后胸后侧片及后足基节侧端于背面可见。臀板发达,多约略呈短阔三角形。

中足基节之间有各式中胸腹突。足常较短壮,也有各足较细长的种类,前足胫节外缘有l一3齿,跗节多为5节,少数属为4节。

绒毛金龟科

绒毛金龟科是鳃角类中的一个小科,种类不多。认别特征为体较狭长、多毛,多有金属光泽。头面、前胸背板无突起。触角10节,鳃片部3节光棵少毛。头前口式,唇基基部多少狭于额,上唇、上颚发达外露,背面可见。前胸背板狭于翅基。小盾片舌形。鞘翅狭长,有纵肋2-3条或缺如。臀板多少外露,腹部可见6个腹板。体腹面密被具毛刻点。足较细长,爪成对简单。成虫危害植物的花器。如泛长角绒毛金龟,分布于甘肃、山西。

臂金龟科

臂金龟的种类甚少,迄今仅记有3届约20种,我国的记录约4种。本科多特大型种类,体色多样,或具金绿、墨绿、金蓝艳丽光泽,或黄褐、栗褐单一色泽。体长椭圆形,背面相当隆拱,以其前足,尤其是雄虫前足特别伸长为科级特征。头部较小,口器为唇基遮盖,背面不可见。触角10节,鳃片部3节组成。前胸背板甚阔,两侧强度向侧扩展,侧缘深密锯齿形。

彩臂金龟属主要分布于东洋区,棕臂金龟属主要布于古北区的小亚细亚、西亚等地。阳彩臂金龟是我国分布点略多的种类。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国外有越南分布的报道。

斑金龟科

斑金龟科是鳃角类中一个小科。主要认别特征为:唇基在复眼之前多少内凹,故触角基部于背面可见;触角10节,鳃片部3节组成;前胸背板长宽近相等或横阔,前方收狭,侧缘弧弯,中段最阔,基部明显狭于翅基;中胸后侧片于前胸鞘翅间俯视通常不可见;小盾片较小,三角形;各足较纤弱,前足胫节外缘l-3齿,各足跗节5节,爪成对简单。全球已记有200余种,我国记录近30种,如短毛斑金龟。

蜣金龟科

蜣金龟科又称黑蜣科或蜣螂科,是鳃角类甲虫中较小的类群之一。体较狭长扁圆,鞘翅背面常较平,全体黑而亮。头部前口式,头背面多凹突不平,有多个突起。上唇显著,上颚有1枚可活动的小齿,下唇颏深深凹缺,下颚外颚叶钩状。触角10节,常弯曲不呈肘形,末端3-6节栉形。前胸背板大,小盾片不见。鞘翅有明显的纵沟线。腹部背面全为鞘翅覆盖。成虫、幼虫均以腐木为食。有雌雄亲虫与幼虫同穴而居,亲虫啮碎朽木供幼虫食用的报道。 多数分布于热带地区,全球已知近600种,我国已记录5属9种。 浑身长刺的铁甲 铁甲体一般长形,体背和鞘翅上常有刺突或瘤突,好象身披铁质铠甲的勇士,故有铁甲之称。这里说的铁甲是狭义的,指铁甲科中的铁甲亚科,我国有137种。 铁甲都是植食性昆虫,它们寄生于被子植物的单子叶植物,取食茎、芽或叶,幼期分潜生和露生两类。据目前所知,一般以成虫越冬,每年发生的世代则以种类和地区而异。 发生世代 世代的发生数可根据其稳定与否而区分为两个类型:(1)定代型,即在种的分布范围内,不论地区差异,它的发生世代是恒定的,或基本稳定的;许多滞育的一化性种类属于此型。(2)异代型,即发生世代随着地区不同,如经纬度、海拔等差异而有所不同;几化性种类。包括本科在内,一般属于此型。例如水稻铁甲在广东一年发生六代,在湖南一年三代。 取食方式 植食性昆虫的食性可以从三方面来观察,即取食的对象、部位或方式。对象是指哪些或哪类植物,部位是指植物的哪些部分,方式是指怎样取食。 铁甲成虫都是露生食叶,方式一致;幼虫潜叶。 交配行为

昆虫的交配行为可按交配次数分为两个类型:(1)一次交配型,(2)多次交配型。前者一生只交配一次,尤其是雌虫;后者雌雄都可交配多次。在一次交配型的昆虫中,雄虫一般能作多次交配,但交配后的雌虫会产生抗拒行为,或产生具有抗拒作用的分泌物,以不让雄虫第二次顾临;也有不少昆虫由于成虫期极短而仅作1次交配。多次交配型又可分为两个亚型:(1)真多次交配型,(2)伪多次交配型。前者的交配次数和产量或繁殖力有关,交配次数多,则产卵量高,繁殖力强;后者的交配次数多寡和产卵量或繁殖力无明显影响,一次正常的交配和多次交配对产卵、繁殖来讲是基本相同的。辨别昆虫的交配类型,对某些防治的设计与实施,如不育性防治,是一个重要关键。按照上述分类,本科昆虫属于伪多次交配型。据记载,水稻铁甲一生交配多次。水稻铁甲雌虫在刚交配后如遇雄虫常予拒绝,但在产卵数枚后,则又四处爬行,寻觅雄虫再行交配。据研究人员观察,以交配一次的雌虫单独饲养,与雌雄同养使其经常交配者作比较,两者对产卵日数和产卵数量都无显著差别。

据报道, 我国的水稻铁甲在羽化后交配前有明显的群集现象,到产卵期才逐渐扩散。有人认为,这是群集取食,不是群集交配。当然,群集取食亦有利于觅偶交配。

铁甲的大部分种类雌雄都有后头发音器,这对于相互招引,觅偶交配,应有其一定作用,可惜在这方面过去未有观察试验。许多昆虫在交配前常有“婚嬉”行为,据观察,水稻铁甲在交配前雌雄对立,先以触角左右摇动,继而相互摩擦,然后交配。

产卵习性

铁甲的卵无卵鞘,卵产于叶表皮之内。例如水稻铁甲产卵于稻叶表皮之内。雌虫产卵前先用口器刮开叶的表皮层,然后产卵,每次一粒,产后由产卵管排出胶质,封固表皮膜开裂之缝。

本科昆虫的后翅一般发达,未发现有退化现象。但它们不常飞行,受惊时常从叶面落下作假死状,较少在跌落地面前飞行逃逸。晚上灯光下一般不趋集,很少捕到它们。据观察, 它们都以成虫态越冬,匿居在寄主植物的枯叶、残株,或杂草及土隙、石隙内。水稻铁甲主要匿居在田旁杂草内,但在稻根株丛间、土块下等处亦常发现它们的踪迹。

刺弱不明——沟胸楔铁甲

体长6-6.5毫米;体宽4.2-4.4毫米。体楔形。棕黄色;触角端部四节褐黑,前胸背板中部及两侧有三条黑紫色纵带,中纵带较狭;鞘翅瘤突及后侧角黑紫并带紫铜色光泽。

头顶具粗刻点;触角细长,几乎达体长之半。端部膨大。第l节球形,最短,第2-7节瑞部略大,其中第3节最长,为第1、2节长度之和,第4节仅小于第3节,余节长度接近。第8-10节较短,被灰色绒毛,末节端部狭尖。前胸背板方形,前端略狭,前侧角前齿端部向前,后齿端部向外,表面刻点粗密,中央有一条细纵隆线,其上具一条极细的沟。小盾片三角形,基阔端狭。鞘翅基部微膨大,后部微扩展,侧缘具

小齿;后侧角向外伸,整个角腹凹背拱;后缘弓出,齿突不太明显,缝角处微凹;盘区刻点深而密,最外侧刻点行的刻点较大并有横隔脊,在敞边上形成小格;小盾片行有4-5个刻点。盘区具瘤突,顶端钝圆。 分布:云南;印度。

刺强如钉——狭叶掌铁甲

体长4.5-5.6毫米;体宽2.5-3毫米。底色谈棕黄,背面大部分黑色或褐色;头暗红到棕褐;复眼、前胸背板的大部、前胸侧叶刺末端、小盾片、鞘翅背刺与部分翅面均为黑色,前、后叶与刺及与后叶接近的1-2个端缘刺红褐到黑色,两叶间之敞边及端缘黄色到黄褐,胸部腹面深棕到黑褐色。

头短、较前胸前缘略阔;额唇基宽大,隆起,表面粗糙,被细毛,有时基部略带黑褐或黑色;头顶两眼间几乎呈方形,被毛短细,不甚明显,中线凹下极显,后缘正中具一黑斑,极显或不显。触角长约为体长的三分之二或稍短,基部两节色稍深,端部数节稍粗,被黄色密毛;第l节近圆筒形,长较阔大一倍,第2节短小,长约为前节之半,第3节细,长于前两节和,第4-6、9长度渐减,其中第4节长约为第3节之半,第6、7两节几乎等长,末节等于第7、8两节之和或稍长,端末细狭。前胸扁平,阔胜于长,前缘狭,基部阔;背板皱褶粗糙,被谈色细长卧毛;前胸侧叶狭长,略斜向上,叶端具刺6个,第l刺极短小,位于叶基,向内或稍向后指;中间4刺均细长,约相等;第5刺较横平,其后缘远较前缘为长;第6刺短小。小盾片基部宽,端部狭圆,中间凹陷。鞘翅长形,具光泽,肩部突出,密被竖毛,刻点10行。鞘翅边缘敞出,前后扩大成叶状,前叶大,具5刺,后叶狭,具3刺。 分布:云南、海南;越南。

形似龟甲——藏龟铁甲

体长6毫米,宽5毫米,近于圆形,似龟甲。前胸背板盘区黑色,盘区的前、后缘及敞边血红色;小盾片黑色;鞘翅血红色,敞边上有两个大黑斑;刺突黑色;腹面黑色;足火黄色,基节、转节和腿节部黑色。

前胸及鞘翅两侧膨出,敞边宽阔,头显较前胸为狭,额唇基极度突出,三角形,表面粗糙,两触角之间呈脊状。复眼大,头顶两眼间隆起,具皱褶。触角9节,长达体长之半,中间细,两端略粗,第3节最长,末节次之,瑞部几节被淡黄色短毛。前胸极宽大,盘区表面有横的细密皱褶,基部具横凹,两侧敞边膨出,边缘有锯齿12-13个。敞边表面具不规则窗斑。小盾片基部宽,端部狭圆,全部被皱褶,基部低凹处刻点粗。 鞘翅长卵形,盘区隆起,刻点行不整齐,小盾片刻点行存在,行距隆脊极不明显,翅上刺突较稀,两个大刺分别在第1脊线中部之前及第2脊线中部之后;中型刺4个,一个在第1脊线端部,一个在第2脊线基部,另两个分别在第4脊线中部及端部,肩胛上有一个(或两个)锥刺。此外,还有一些稀疏小刺。敞边宽,约为每翅宽之半,侧缘中部稍微凹入,边缘具锯齿31-36个,表面有窗斑,基部及中部凹洼。足短,被淡黄色短毛。附节宽,但远较胫节为短,第l附节短小。 分布:西藏。

典型代表——双刺趾铁甲

体长4.4-6.2毫米,宽1.8-2.6毫米。背面大部分黑色。鞘翅具淡黄褐色斑纹。胸刺、鞘翅背刺及侧缘刺黑色,端缘刺基部黄色;胸部腹面黑色,后胸腹板中央褐色或红褐;足及腹部黄色到

黄褐。触角棕黄,基部2节色较深,有时呈黑褐色。

头顶光滑,中央有1条纵沟。触角细长,达体长的3/4,基部的几节光滑,末端5节稍粗,具很密的白色短柔毛;第1节较粗,第2节约为第l节的1/2,第3节最长,4、5两节等长,6节稍短于5及7节,8-10节约等长,短于6,末节长尖。前胸长阔约相等;盘区密被刻点及白色短柔毛,中央有一个无刻点无光泽的横突区,该区中央有一条纵纹贯穿;胸刺上面有2-3个端末具细毛的小刺突;前缘刺每侧2个,后刺长而粗,前刺短而细,约为后刺长的1/2;侧缘刺每边2个,前刺长,端部稍弯曲,后刺短小,约为前刺长的l/3-1/4,或更短,二者的基部紧接。小盾片三角形,末端钝圆;翅刻点大,不整齐,刻点上各有一根微小的平卧毛,行距上有较长的竖毛;基部及端部各有10行刻点,中部8行,第3、4及9、10行的中部分别合并为一行;背刺长大,尖锐:中缝上有1行小刺突。小盾片侧有4个小刺。侧缘刺与背刺约等长,超过翅阔的2/3,后侧角上的几个刺较短;端缘刺小,约为侧缘刺长的1/3或1/4;侧缘及端缘刺共计约l 2一14个;侧缘大刺之间常杂有端末具细毛的微刺或刺突。各足腿节内侧具小刺。 分布:云南;锡金、缅甸、印度。

概说

天牛是人们熟知的一类昆虫。很多人在孩童时期,曾经捕捉到或观察到天牛,对它们发生兴趣。有趣的是当你抓住它时,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企图挣脱逃命。如若在其腿腿上缚一根细线,任其飞翔,还能听到“营营”之声呢。天牛的玩法很多,如天牛赛跑、天牛拉车、天牛鱼、天牛赛叫等等,比起目前充斥市场的电动玩具来,玩这种“自然宠物”要有趣得多。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玩的时候,当心别被天牛强壮的上颚咬着手! 在民间流行一种“天牛钓鱼”的游戏,十分逗人开怀。方法是在一盛水的盆中,置一鱼形小片,穿孔系线,另一头系在天牛角上,线长适度,将天牛置于另一小木条上,浮于水面,天牛四周环水,局促不安,频频挥动触角,形同钓鱼,鱼若离水,则钓鱼成功。如两虫比赛,以先钓起者为胜,十分有趣。

在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知道天牛是蛀食树木的害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内说:“天牛处处有之,……乃诸树蠹所化也”。这两句话充分地显示出人们对天牛发生的普通性和为害性的认识。苏东坡有诗云:“两角徒自长,空飞不服箱。为牛竟何益?利吻穴枯桑。”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到诗人对天牛的讥讽与感叹,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天牛的憎恶:天牛虽然有角似牛,具有牛的美名,但却没有牛那样地有益于人,而是以它们的利吻,为害桑树!

天牛对植物的为害以幼虫期为最烈,成虫虽然由于产卵及取食枝叶,有时也能引起或多或少的损害,但一般并不严重。树木内部受了幼虫的蛀蚀钻坑,常常阻碍了它们的正常生长,减低产量,削弱树势,缩

短寿命;在受害严重时,更能导致树株的迅速枯萎与死亡。被蛀蚀的树木常易引起其它害虫及病菌的侵入,并易受大风的吹折。木材受蛀害后,必然会降低质量,甚至失去它们的工艺价值和商品意义。草本植物的茎根等部受了幼虫蛀害,也同样会引起作物的减产、枯萎或死亡。文献上多次记载,一种天牛的成虫和幼虫有时还能侵害金属物质如铅皮、铅丝等等。1957年,贵阳某工程在从上海运去的电话电缆中,发现有两盘电缆的铅皮被松天牛成虫咬损,以致内部铜钱外露。

寄生有天牛的木材制成木器后,亦也能外出为害杂物。北京新华书店储运公司有一捆图书,被一种天牛幼虫侵入,在重迭的 5本书内,蛀蚀了一条坑道。所以天牛为害的经济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对果树和森林来讲,它们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威胁,给人们造成的损失很大。

种类与分布

天牛的种类很多,世界已知二万五千多种,我国也有2200种左右,分布广泛,为害普遍,几乎每一种树木,都受不同的天牛种类所侵害。而受害较多的树木,像桑树有天牛28种,柳树和杨树有25种,柑桔类有18种,松树有23种。

典型的天牛种类、身体呈长圆筒形,背部略扁,触角特长,特别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如星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等,它们壮硕的躯体和突出的两角,使人意识到牛的印象。其实天牛的体形大小也颇有变异,有的触角较短,有的体呈卵圆形或其它形状,有的则摹拟其它昆虫的形象,如短翅天牛和虎天牛很像蜂类。天牛又以色彩美丽着称,但很多种类或多或少呈棕褐色,或以花斑排列,和树干的颜色相橡,而具有隐匿色或保护色的作用。

大多数天牛是大型或中型的种类,体长在15-50毫米之间。但亦有很大的如大山锯天牛,体长可达110亳米,较小的如微小天牛,体长仅 4.5-6毫米。同种个体之间有时大小变异也很大,如星天牛体长19-39毫米,体宽 6-14毫米。

生活习性

天牛主要是木本植物的害虫,在幼虫期蛀蚀树干、枝条及根部。有一部分为害草本植物,幼虫生活于茎或根内,如菊天牛、瓜藤天牛等。个别种类如棉蒴天牛,则为害棉蒴。还有少数种类,幼虫不生活在植物组织内,而是在土壤中取食根部,如大牙及曲牙锯天牛、草天牛等等。

关于成虫的食性,目前知道得不多,但已知有取食花粉、嫩树皮、嫩枝、叶、根、树汁、果实、菌类等不同习性。一般说来,花天牛类常以花粉为食。沟胫天牛类常食害嫩树皮、嫩枝和叶。其它亚科的成虫亦有取食的,亦有一部分可能并不取食。在同一亚科内食性的变异亦很大。

天牛生活史的长短依种类而异,有一年完成1代或2代的,也有二、三年甚至四、五年完成1带的。同一种类在不同地域的生活史有时亦很不同,如黄星桑天牛在江苏需三年完成一世代,而在广东则一年发生两代。由于幼虫的隐藏生活,对它们进生活史观察很有困难。又由于寄主植物的条件如老幼、健康、干湿程度等,对幼虫的长发育影响很大。不良条件常引起幼虫的滞育而使生活世代大大地延长。所以同-种类在同一地区内可能呈现不同的发育过程。文献上有许多关于长寿幼虫的记,这些大都是根据木材制成了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at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