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要抓住特点》教案

更新时间:2023-09-09 17: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七 )年级( 语文 )科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课题 主备人 《写人要抓住特点》 白海琼 集备组 教学内容 1.学会观察,写出个性 2.运用描写,突出个性 要认真观察,仔细比较,抓住“这个人”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特点。 运用人物描写手法加以细致描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性,让读者如见气人,如闻其声。 教授法、练习法 ppt、黑板 课时安排 七年级语文组 1课时 复备老师 个性复备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辅工具 1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 1.学会观察,写出个性 2.运用描写,突出个性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各具形色:有的刚正耿直,有的能言善辩,有的乐观阔达,有的多愁善感。面对如此美丽的生活,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来让人物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新知传授,落实目标: (一)学生平时作文出现的主要问题 1、不懂人物描写的方法,简单叙事。 学生作文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简单叙事,没有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另外由于许多学生因为对身边的人物缺少细心观察,内容空洞。 2、人物形象不够生动鲜明。 (二)知识指导 首先,要认真观察,仔细比较,抓住“这个人”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特点,加以细致描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性,让读者如见气人,如闻其声。 因为缺乏鲜明的个性描写,导致人物“千面一孔”。

1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长相、穿着、打扮等特征的描写。 肖像描写要点:肖像描写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抓住特征,写出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是抓住人物典型的外在特点,反映其个性。 请大家看个笑话: 古代一个县官,他贴出一张告示,抓一个小偷,告示上是这样写的: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呢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 请问这样的小偷能抓得到吗? 猜猜他是谁? 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猪八戒) 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哪吒) 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孙悟空) 成龙大鼻子,小眼睛,一笑起来就眯着眼的和善的样子,永远一副唐装打扮。 李咏!他鼻子很大!脸长,卷发。脸长长的!主持人,风度翩翩。 姚明!他方方的国字脸上有一对浓浓的眉毛,眼睛炯炯有神,厚厚的嘴唇显得很老实。 小沈阳:三七开的发型和女士的打扮,尤其是他那一身穿偏了的苏格兰裙子。 赵本山:富有喜剧色彩,旧得卷了舌的 “老解放帽”,一身农民的打扮 。 怎样才能成功的进行肖像描写呢? 一、画龙点睛法 二、千人千面法 三、穿衣戴帽法 以上常常综合运用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从文中找出标志性词句。 (2)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你为本文划分层次结构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我在阿尔卑斯山地上初识牧羊人,发现他坚持在那里种橡树。 第二部分(13-18自然段):第二次见到牧羊人时,山地环境因牧羊人

2

植树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三部分(19-21自然段):在牧羊人的坚持下,以前的荒地变成了绿洲。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2、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明确: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明确:无私,俭朴 四、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五、当堂检测,反馈效果: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薰衣草xūn 坍塌tān 废墟xū B.浇灌guàn 流淌tǎng 干涸kū C.帐篷péng 缝隙xì 酬劳chóu D.琢磨zhuó 慷慨kǎi 呼啸xià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这个人最大特点就是慷慨仗义,所以人们都很敬重他。 ..B.学习只靠老师讲解是不够的,还要靠自己琢磨,心领神会才行。 ..C.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奶奶不禁感叹万分。 ....D.这棵百年大树的根须到底有多长,只有刨根问底才能知道了。 ....3.下列各句修改后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A.通过学习雷锋报告会,使我们进一步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修改:删去“使”) B.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积极探究、独立思考、互相合作。(修改:“我们”后加入“做好”) C.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教学楼房倒塌事故,教育局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修改:删去“不”) D.几个学校的老师找刘成辉同学就克服学习困难交换了意见。(修改:“几个”调到“学校的”后面) 4.仿照下列句子,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 爱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爱是( );爱是漫漫长夜里的一豆灯光,爱是( )。 六、总结归纳,作业训练: 完成练习册《南方新课堂》中,《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的练习。 第( 二 )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 1.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培养自己的环保习惯。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牧羊人故事并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今节课,我们将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培养自己的环保习惯。 二、新知传授,落实目标: 1. 本文的结构包括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明确: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

2.第五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的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 3.“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课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这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种下的十万颗橡子,仅有一万颗能够生长存活,通过具体数字的对比,突出了种树的困难。在这么艰苦的大环境中,牧羊人仍在坚持自己的事业,表现了人物的坚定信念。 4.“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写出了环境的初步变化,和最初的环境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环境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成效,突出了牧羊人的劳动成果。 5.第五段对于风的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此处通过嗅觉和听觉等,用“飘着香气的微风”和“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对风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与上文第2段对废墟上风的描写“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老人植树的巨大作用。 6.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四、拓展延伸 面对日益被破坏的环境,我们该做些什么? 五、当堂检测,反馈效果: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五、总结归纳,作业训练: 完成练习册《南方新课堂》中,《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得与失):

5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an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