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知识归纳

更新时间:2024-06-15 10: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8年高考时事政治重点知识归纳

必修(一)经济生活

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一)、物价上涨问题: ▲▲基础知识:

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答:(1)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价格。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3)国家的价格政策,即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 2、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如何?(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影响?)

答:(1)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跌,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当前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哪些?

答:(1)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相对增加,这自然会引起物价上涨。(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主要是受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并带动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拉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并传导到生活类商品价格上来。(4)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也对中国市场价格上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猪肉价格上涨:

★★1、猪肉价格上涨体现了经济生活什么道理?猪肉价格上涨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你对今后猪肉价格的走势怎么看,并说明理由?温家宝总理为什么要提出“要让农民养猪能赚钱,让城里人特别是低收入家庭能吃得起肉。”这样两个不同要求?

答:(1)经济学道理: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上涨。由于去年生猪价格过低,并且许多地区受蓝耳病疫情的影响,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从而使生猪和猪肉供应偏紧,加上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量增加,导致猪肉价格上涨。②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导致饲养成本增加,从而引起猪肉的价格上涨。

(2)影响: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猪肉价格上涨会使消费者减少对猪肉的需求。在替代品价格变动不大时,转而增加对猪肉替代品的需求。②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猪肉价格上涨,会刺激生猪生产,增加生猪饲养量,从而逐步增加生猪和猪肉的市场供给。

(3)①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供不应求。上涨到一定程度就会下降。②因为按照价值规律,当猪肉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时,由于有利可图,生产者就会增加这方面的投资,将本来用于其他方面的资金,转移到这一领域,导致猪肉供应量增加,价格自然就会降下来。

(4)原因:①农民作为生产者,只有获得利润才会提高养猪的积极性。提供给市场的猪肉增加了,才会使价格稳定下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吃肉问题。②物价上涨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他别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③温总理的两个要求,一方面体现了按市场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体现了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

★★2、运用经济生活说明保障猪肉市场平稳运行,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的经济措施?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对生猪养殖企业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理解猪肉价格的不断攀升对牛肉、羊肉、鸡蛋的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答:(1)经济措施:①坚持市场调节为主,做好宏观调控工作。②组织货源,确保猪肉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③稳定饲料价格,降低猪肉的生产成本。④加强质量和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搞好检验检疫工作,严肃查处非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⑤加强猪肉等副食品生产需求和价格的监测,做好市场信息服务。⑥完善猪肉储备体系,增加牛羊猪、禽肉和禽蛋生产,加强产销衔接,健全应急调运机制。⑦积极引导人们理性消费。

(2)影响:①调节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②依靠科技,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或增加产品营利空间。③加强对市场的研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3)带动作用:①如果两种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为替代品。猪肉和牛肉、羊肉、鸡蛋的功能相近,它们互为替代品。②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将使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猪肉价格的大幅度攀升,使消费者减少对猪肉的消费,而增加对替代品牛肉、羊肉、鸡蛋的需求,从而使这些商品的价格产生一定程度的上涨。 ★★3、政府为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政治生活中哪些道理?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猪肉价格上涨反映了哪些道理?

答:(1)政治生活道理:①政府采取措施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②政府采取措施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工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③政府加大对生猪的扶持力度,加强市场调节和监管工作,完善猪肉储备体系,体现了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建立和完善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体现了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④政府采取措施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体现了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2)经济生活道理:①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生猪饲料所需的玉米等饲料的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生猪生产的成本增加,这就决定了猪肉价格的上扬。③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由于猪肉价格上涨,获利会相对增加,这将促使更多的农民从事生猪生产和养殖,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的发展。③价格的变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的价格下跌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由于生猪生产减少,消费者会改变消费对象,寻找其他替代产品,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质量和水平。④收入和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较快时,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增长越快。所以,消费受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影响。由于生猪饲料成本增加,导致农民生猪饲料的收入减少,猪肉价格上涨,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

(二)消费拉动作用:

▲▲基础知识: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成正比。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②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2)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 2、如何认识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

答:(1)消费结构反映了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比重。它会随着经济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3、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有哪些?

答:(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4、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答:(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露出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1、运用经济生活说明把鼓励消费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着力点的意义是什么?

答:(1)意义: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②我国前段时间,投资增长过快,这样容易导致经济发展过热;出口增长过快,又会加大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鼓励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可以发挥消费的重要反作用,促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投资、出口和消费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请简要回答提高居民消费率的措施?

答:(1)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尤其是农村,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3)要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如转变消费观念,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

(三)、人民币升值及汇率:

▲▲基础知识:

1、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同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主要有:(1)国际收支状况(外汇的供给和需求)。(2)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3)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4)汇率政策(国家货币当局的敢于与管制)。(5)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6)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及信息。 2、汇率变动的作用有哪些?

答:(1)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2)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3)可以影响非贸易(旅游、侨汇)的外汇。(4)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5)可以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 3、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1)态度: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2)意义:①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②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③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 4、人民币升值有何影响?

答:(1)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2)有利于对外投资,不利于引进外资。(3)有利于偿还外债。

▲▲▲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1、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汇率发生怎样的变化?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答:(1)人民币升值,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少的人民币,外汇汇率跌落。

(2)积极意义:①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②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符合国家利益。对内可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有利于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对外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

★★2、辨析:人民币越升值越好

答:(1)汇率变化是一把“双刃剑”,对经济、金融有利有弊。(2)人民币升值,外汇汇率跌落。首先,使出口企业的利润下降,影响其出口积极性;其次,人民币升值,大量进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将随之下降,有可能带动国内整体

物价水平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通货紧缩趋势;再者,人民币升值岁出口的不利影响将迅速传导给就业,从而造成就业形势紧张。(3)人民币升值,外汇流入增加,将影响金融市场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货币信贷猛增,使金融调控的空间越来越小。(4)坚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础知识: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何?

答:(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①消费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调节生产。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怎样发展社会生产力?

答:(1)原因: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对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以便把握时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问题。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物质条件,有利于解决“三农”、就业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和谐。 (2)措施: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须进行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④必须加快科技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应怎样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答:(1)原因: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这一客观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措施: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④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答:(1)原因: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相适应。②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

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③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促进生产发展、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2)措施: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等等。①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②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保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④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5、公有制主体作用的表现是什么?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表现是什么?

答:(1)主体作用表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在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①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②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6、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基础知识:

1、企业经营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答:(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这是企业经营成功的航标。该企业能够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把握市场动向,捕捉市场信息,开发有市场前景的产品。(2)要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该企业能够依靠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这是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该企业能够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4)该企业注重创新、面向市场、注重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说明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的重要意义。

答:①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是“开发企业的金钥匙”。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1、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态度强调三点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的?请你从经济生活知识,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出现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答:(1)①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商务部部长一方面看到可过去二三十年中国产品的成就,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中国产品在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就是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了矛盾分析方法。②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就过去二三十年中国产品取得的成就和其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来说,中国在对外贸易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流,而产品存在的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支流。看问题要抓住主流,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2)建议(经济):①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培育我国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②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③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出口结构。④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⑤企业要指定正确的经营策略,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2、从价值规律的角度分析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政府应如何帮助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辨

证否定观的角度分析企业应如何自主创新?

答:(1)必要性: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②企业无论用高于还是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如果企业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否则,将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企业应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

(2)措施(政治):①政府应努力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②政府应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3)措施(哲学):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 旧事物中过时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其实质是“扬弃”。②这就启示企业应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辨证的否定观。只有努力找到自身技术和产品中的问题和优势所在,扬长避短,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信誉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道理和哲学观点?

答:(1)政治道理:①我国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原则。②我国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是这一职能的体现。

(2)经济道理:①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企业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为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占领市场。②企业应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的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良好的市场秩序以来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健全市场准入规则,禁止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④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一部分企业为了追逐利益而生产不合格的产品,是自发性的表现。⑤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提高产品质量、解决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国家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3)哲学观点: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中国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炒作是错误的做法,应该如实报道。针对当前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问题,国家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是从实际出发的做法。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之间,产品质量、媒体炒作与我国的国家利益之间,产品质量与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搜存在着普遍联系。③整体与部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全局。因此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高度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同时我们也要重视部分的作用。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群策群力,发挥好部分的作用,促进整体的发展,搞好专项整治工作。④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关键。这次专项整治工作就要抓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的选择是针对现状做出的选择。⑥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制造”存在的严重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4、从经济生活说明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经济生活说明应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原因(经济):必要性: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大政策选择。③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④是应对日益激烈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重要性: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②提高自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④有利于企业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⑤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⑥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⑦有利于在高新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实施“走出去“战略。⑧有利于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向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2)措施(经济):国家:①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②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③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④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物质基础。⑤通过税收减免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⑥完善分配制度,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⑧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⑨加强科研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构建科技创新体系。⑩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规律的科研、生产、应用体制。 5、运用经济生活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答:(1)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技术创新有利于优化我省经济结构,实现科技强省。(2)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有利于在高新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 ★★6、面对市场竞争,作为企业怎样才能做到持久的成功经营?

答:(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在产品的战略定位上必须要准。(2)要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必须在长期的努力中形成。(4)要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5)要注重创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研发新产品,创立自己的自主品牌。(6)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向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7)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7、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应怎样应对新一轮经济挑战?

答:(1)外向型企业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品牌。(2)外向型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可以在贵外利用当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就地销售;在走出去的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寻觅并开拓新的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3)外向型企业应积极开拓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向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8、在打造科技奥运过程中,中国企业如何有所作为?

答:(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借助科技奥运平台,提高企业知名度,开拓广阔的市场。(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4)要强强联合,做到结构优化,优势互补,把企业做大做强,共同分享科技奥运带来的商机。

★★9、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成为经济贸易强国,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力求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新突破。从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的角度说明我国应如何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做经济贸易强国?胡锦涛的讲话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法道理?

答:(1)措施: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中国经济就不可能有跨越式的飞

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更要有质的提高。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集约型,我国经济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我国才能成为经济贸易强国。

(2)辩证法道理:①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中国特色”说明了这一点。②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创新是事物发展的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体现了这一点。③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重点的观点。力求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新的突破说明了这一点。

▲▲10、如果你是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政策顾问,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以促进创新型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步伐?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你将如何筹划企业的未来?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山东省提出和推进“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1)建议:①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②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均GDP水平。③在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要加快内源性企业的发展,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④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⑤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要更多地发挥消费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山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⑥山东省建设经济强省,关键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为创新型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投入等突出困难,要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等。

(2)措施: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走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发展路子。②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注重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市场的培养。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牢牢抓住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培育与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3)意义:①有利于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②有利于整合各地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推动各地深度竞争与合作。提升山东的整体竞争力。④有利于促进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基础知识:

1、为什么要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如何搞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答:(1)原因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②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就业生产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运转;第二,就业可以使劳动者获得生活来源;第三,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第四,就业使社会劳动力不断再生产;第五,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劳动者权益;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解决好就业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④我国的就业形势: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措施:①一靠党和政府,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第一,要坚持把抓好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确立经济发展 和扩大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第二,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广开就业门路:①从产业结构调整看,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②从所有制结构调整上看,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从企业结构看,在培育一大批企业集团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④在推动科技进步,提

高产业科技水平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要落实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第四,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搞好就业培训和服务。第五,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②二靠劳动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劳动者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2、劳动者为什么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劳动者应当怎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答:(1)原因: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③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措施:①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第一,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第二,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②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3、劳动者为什么要签订劳动合同?请你就“怎样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出几条建议。

答:(1)①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用劳动合同的形式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将每个劳动者纳入法制管理和保护的体系中,可以使劳动者在尽职尽责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各项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②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可以增强劳动者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③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2)①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②珍惜自己的权利,不管受雇于谁,都没有改变国家主人翁的地位,都受国家法律保护。要在认真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受到侵犯,就要据理力争,依法到有关部门申诉,把自己的权益争取回来。③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④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向本公司劳动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请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请求仲裁;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增加就业问题:

★★1、“增加就业”有何重要的经济意义?请你为大学生如何实现就业提出一些建议?

答:(1)经济意义:①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③有利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④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建议:①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就业问题。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加就业岗位。③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旅游业。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⑤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自身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2、从经济生活分析制定就业促进法的必要性?中学生开展就业探究活动的重要意义?

答:(1)必要性(经济):①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国家管理的重要职责。②巨大的就业压力亟须制定就业促进法。③制定就业促进法为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就业工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依据。④制定促进就业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责任感。②有利于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③有利于中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危机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有什么经济和政治意义?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怎样解决就业问题? 答:(1)经济意义:①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目标。有利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③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劳动者权益。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发展。⑤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政治意义:①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②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2)原因(政治):①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②是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③也是对党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提出了考验。④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⑤是国家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国家职能的体现。

(3)措施:国家: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②要坚持把抓好经济发展作为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确保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③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广开就业门路。要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④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⑤要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就业培训和服务。

劳动者:①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③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树立正确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形式就业观,勇于接受市场挑战。

★★4、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就业对劳动者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加入你是小王的邻居,其父母请你对小王的就业问题进行劝导,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劝导他的提纲内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破解我国就业难题? 答:(1)意义: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②劳动者可通过就业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使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③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劝导提纲:①要适应自主选择职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②学习、了解和运用一些求职知识和技巧。③要从自身实际能力(或条件)和社会需要出发选择职业。④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创业素质,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创业能力,把握机会,实现自主就业。

(3)措施(经济):①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尽量多的就业工作岗位。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环境。③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并采取多种方式就业。

(四)投资的选择: ▲▲基础知识:

1、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1)发行主体不同:政府债券发行者是国家;金融债券发行者是金融机构;企业债券发行者是公司。(2)风险状况不同:政府债券信用率高,风险最小;金融债券安全系数比政府债券低,但比公司债券高;企业债券风险性较高。(3)收益情况不同:政府债券利率高于银行储蓄利率,低于金融债券利率;金融债券利率高于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企业债券收益率较高。(4)流通性能不同:政府债券流通性强;金融债券流通性较强;企业债券流通性较差。 2、债券和股票的异同点是什么?

答:(1)不同点:①性质不同: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是入股凭证。②收益权不同:债券是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不承担经营风险,安全性比股票大;股票以取得股息和红利以及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为条件,经营状况好坏决定股票受益。③偿还方法不同:债券具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股份公司不准股东退出股金,若改变股东身份,要么等待公司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

(2)相同点:①都是有价证券。②都是集资手段。③都能获得一定受益的金融资产。 3、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异同点是什么?

答:(1)不同点:①性质不同:是解决大多数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商业保险是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是以“风险”为投资对象的一种投资方式。包括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②给付标准不同:社会保险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商业保险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③费用不同:社会保险大多数是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商业保险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④保险依据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商业保险是被保险人的需要。

(2)相同点:①都是一种投资行为。②都是为减少危险、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③都应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1、什么是存款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连续调高存贷款准备金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1)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

(2)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减少银行贷款,抑制经济过热;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迫使其中部分存款流出银行,刺激投资增长。这是国家实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表现。(2)调高贷款准备金率,可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性。有利于抑制货币信贷和投资过热增长;有利于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地避免风险;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缓解信贷投放过多的矛盾;有助于培养人们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这是国家实施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表现。

★★2、居民“钱生钱”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作为一名投资者,你认为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居民应怎样投资?)

答:(1)主要有存款储蓄、购买股票、购买债券、购买商业保险、直接投资等。

(2)①要注意投资的汇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银行存款基本没有风险,而购买股票、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风险较大,投资时应慎重。②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较弱,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较强,可选择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如买债券、炒股、投资房产等。④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3、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给居民和国家带来哪些影响?

答:(1)公民的个人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利息收入。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适量的储蓄存款,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但存款储蓄的高增长,会导致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弱化消费增长对于经济的直接拉动,也会影响投资本身的增长,制约经济的发展。(2)在我国,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银行能够掌握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通过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3)利率是实现货币政策方向的重要指示器。利用利率杠杆可以调节市场。上调存款利率一是要刺激居民选择长期储蓄;二是要抑制不断增长的长期投资需求,有利于巩固前一段的宏观调控成果。(4)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但市场调节存在缺陷与不足,因此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货币政策,调整存贷款利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和分配:

(一)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 ▲▲基础知识: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怎样坚持这一分配制度?为什么要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

答:(1)分配制度:我国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原因:必要性:①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我国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既能调动公有制内部劳动者的积极性,又能调动其他所有制中的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按劳分配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还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劳动者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只有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促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有效经济形式。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是以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为条件的。④不同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不同贡献,是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直接原因。只有让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才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保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重要性: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3)措施:①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②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要允许和鼓励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城市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⑤必须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⑥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整顿不合理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实现社会公平。

(4)原因:必要性:是由我国现实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重要性: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目前我国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重大意义。在我国为什么要维护实现社会公平?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答:(1)意义:①有利于解决两极分化现象,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注重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③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④有利于社会稳定,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2)原因:必要性: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关系逐步融洽、协调,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③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现实需要。

重要性:①有利于解决两极分化现象,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注重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③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④有利于社会稳定,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3)措施:①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这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的收入都有所增长。②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率参与分配。③合理调整收入分配。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⑤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扶贫开发的力度,改善落后地区区域劣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强垄断行业改革,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为什么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怎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答:(1)原因:①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而“效率优先”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②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③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④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关系:①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效率和公平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须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利益分配结果过度不公平又会使效率下降。

(3)措施:①要允许和鼓励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③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④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基尼系数及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

★★1、我国当前基尼系数如何?

答: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明显、基尼系数升高,主要表现在高低收入期间、城乡居民之间、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一些行业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与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之间、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 ★★2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我国应如何解决03—06年我国社会贫富差距超过警戒线,呈扩大趋势的问题?

答:(1)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提高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调节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实现共同富裕。(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通过税收政策等措施调

节收入分配差距。(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

★★1、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有什么意义?

答:意义: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这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要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如何解决分配不公问题?

答:(1)原因: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收入分配失衡。②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会拉大收入差距。③不同领域的市场化进展程度及完善程度不同,会拉大收入差距。④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机会、效益的不同,也会导致收入差距。

(2)必要性: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决定的。

重要性: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措施:①在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⑤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⑦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⑧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基础知识:

1、我国财政作用有哪些?

答:(1)第一: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①财政能够为发展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②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③财政能够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④财政可以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第二: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有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答:(1)①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财政增长的基础性因素。②分配政策是制约财政增长的重要因素。

(2)①根本途径: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②要增加居民家庭收入③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纳税人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自觉树立依法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人的义务。④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国家机关各部门强化税收征管。⑤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3、国家是怎样通过财政来调节经济运行的?

答:①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②在经济增长过热、经

济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4、财政对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哪些重大作用?财政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1)①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就是重要手段之一。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国家利用财政政策支持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专项基金去完善农产品的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和国家保障体系,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财政在缩小地区差距和落实“扶贫”计划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繁荣。③财政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能有效地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④为了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财政的作用,应大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它有效地调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②财政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经济建设的支出力度,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有效地扩大了内需,刺激了消费,增加了就业,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稳定,更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1、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什么经济意义?从经济生活分析怎样才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政府应如何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答:(1)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

(2)措施(经济):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拓宽投资渠道,稳定物价,创造有利于使公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政策环境,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公民的合法财产。

(3)措施(政治):①政府应正确行使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增加公共支出,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②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依照法律政策规定,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为人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增收创收,提供安全、可靠、公平的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

★★2、从经济生活分析我国从法律上对公有财产权和公民财产权平等保护的理由?从哲学生活说明我国宪法和法律为什么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答:(1)理由:①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要求我们从法律上对公有财产权和公民财产权平等保护。②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交易必须坚持平等、公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来规范和引导。③我国从法律上对公有财产权和公民财产权平等保护,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需要,有利于激发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原因: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要求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完善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为什么说“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政府和市场都要有作为:?请你从国家角度谈谈为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几点建议?

答:原因:①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之所以要政府有作为,是因为需要政府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一些相关的法规来规范金融市场及其他投资市场,保持投资环境的健康有序,保护百姓投资理财的积极性。②之所以要市场有所为,是因为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经济增长了才能从根本上带动群众收入的增长,才能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

(2)建议:①营造良好的居民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②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调整投资品种和结构。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财政政策:

1、什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什么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什么是平衡性(稳健的或中性的)财政政策?

答:(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3)平衡性(稳健的或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支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的财政分配方式,对社会总需求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

★★2、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异同点如何?

答:(1)不同点:①实施条件不同: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总需求不足制约时,可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总需求过剩时,可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②措施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采用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采用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③目的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解决通货紧缩和经济迟缓;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抑制总需求增长,减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解决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 (2)相同点:都是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控制经济运行,是国家宏观调控两大政策工具。

★★3、我国为什么要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使用?当前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当前为什么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答:(1)原因:①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两大政策工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所长。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总量控制。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政策的差别设计,实现对经济结构的调控。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将确保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主要任务: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通货膨胀。

(3)原因:考虑到改善民生、寂静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重点建设等各项工作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2008年财政支出还会比较大,所以仍需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从紧的货币政策:

★★1、国家货币政策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哲学道理?从经济生活分析从紧的货币政策在2008年经济工作中具体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答:(1)哲学道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转变,是由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的。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货币政策的变化,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同,货币政策也应该发生变化。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了政策、措施的变化。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合当前的经济状况,必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措施:①国家可以通过对货币发行量的控制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当前物价指数出现持续上涨的局面,表明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的状况,通货膨胀压力加大。②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必须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要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

和投放节奏,从而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为经济降温。

★★2、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我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必要性(哲学):①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物价状况,适时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特点,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才能有效解决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问题,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2)哲学道理: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已有较大不同,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是基于政府对当前物价连续上涨、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等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这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制定是从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决策。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符合变化发展的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要抓重点。“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也被确定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体现了重点论。 ★★3、从政治生活谈谈你对我国政府采取加息措施的认识?有人认为,加息不利于搞活企业,但会增加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请你对此进行评析?运用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央行加息所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本次加息的意义是什么?

答:(1)认识:①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央行此次加息有利于调控国家经济,使之健康有序发展,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②我国政府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热的现状,采取加息等手段,体现了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

(2)评价:①加息会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压力。但是,加息会促使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②加息并不一定会增加存款者的实际收益。当利息率提高但低于同期物价涨幅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减少;只有当物价涨幅低于或等于存款利息率水平,存款者的实际收益才会增加。

(3)经济生活道理: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央行此次加息体现了国家进一步以内用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央行此次加息有利于稳定物价,防止经济过热,引导投资合理增长,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4)意义:①有利于控制通胀风险和预期加重。②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③有利于抑制资产价格过度膨胀。④有利于减缓流动性过剩。

★★4、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对国家、公民和企业生产者有何影响?(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有何积极作用?) 答:影响:(1)国家:①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②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公民:①有利于增加存款利息收入,稳定储蓄。②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③会增加贷款消费的偿还负担。

(3)企业:①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②有利于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和信贷规模过度扩大。③有利于金融结构吸收存款,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④有利于引导社会投资方向。⑤有利于抑制经济增长过热,稳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⑥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科技、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⑦将会增加企业贷款偿还成本。 ★★5、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异同点是什么?

答:(1)不同点:①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平衡的只带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②内容不同: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一般是通过控制货币

供应量、利率、信贷等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的。③效果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通过;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因而,货币政策在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过热方面的问题比财政政策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2)相同点:①二者都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都是经济政策。②在一般条件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 6、弄清几个问题:

(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 目的 措施 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增长滞缓、总需求不刺激总需求增长、拉动经济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 足、通货紧缩。 增长。 紧缩性财政政策 经济过热、总需求过剩、通抑制总需求增长、给经济降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货膨胀。 温。 (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供需关系 纸币发行量多少 措施 通货膨胀 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供纸币发行量大于流通中所提高存贷款利率、减少财政不应求)。 需货币量。(纸币过多) 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降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 通货紧缩 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供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财政过于求)。 需货币量。(纸币过少) 支出、降低税率,较少税收、提高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 (3)解决经济过热和解决经济滞缓: 措施 解决经济过热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提高存贷款利率。 解决经济滞缓 增加财政支出、较少税收、降低存贷款利率。 (4)从紧货币政策的措施:①提高存贷款利率。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三)税收及其依法纳税:

▲▲基础知识:

1、我国税收有哪些重要作用?财政和税收是怎样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作用?

答:(1)作用:①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③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①财政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积极作用,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财政可以通过投资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②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可以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③通过税收政策可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3)①降低和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可以调节农村经济,促进生产的发展。②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促进农村科技、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稳定。

2、国家为什么要加强税收的征管,加大打击偷税、骗税、漏税、欠税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

的基本义务?

答:(1)原因:①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要实现其职能,发挥管理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必然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任何国家的公民都要纳税,为国家提供起码的物质条件。偷税、漏税在任何国家都是违法行为。②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财政收入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税收也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依法纳税是每个纳税人应尽义务。③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保证税收的稳步增长,国家才能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因此,国家必须坚决惩治违反税法的犯罪行为,保证我国税收稳步增长。我国广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责任维护税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同一切违反税法的犯罪行为作斗争。④偷税、骗税、漏税、欠税都是违法行为,它干扰了税收正常秩序,损害了国家的尊严,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影响国家职能的充分发挥,它破坏公平竞争机制,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严厉打击这类违法行为,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原因: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②是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决定的。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③我国税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财政收入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税收也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依法纳税是每个纳税人应尽义务。④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⑤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我们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权利的同时,也要为国家尽自己的义务。只享受权利不尽义务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因此,作为公民应树立纳税人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人的义务,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3、在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有什么重大意义?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稳定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答:(1)意义: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③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对经济活动参加者进行利益上重新分配,调节过高收入,体现了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2)原因: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稳定增长,①根源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②居民家庭收入的稳步提高。③公民纳税意识的增强,纳税人自觉纳税。④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大,国家机关各部门强化税收征管。

▲▲▲我国个税起征点再度提高:

★★1、从经济生活说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的意义是什么?

答:意义:①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②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③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的差距,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④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体现了哪些道理?

答:经济生活道理:①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要由国家通过法定程序,而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个地区,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和固定性。②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这是对经济活动参加者进行利益上重新分配,调节过高收入,体现了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纳税人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自觉树立依法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人的义务。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要求高收入者自行报税,体现了这一点。

四、经济生活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和国家的宏观调控:

▲▲基础知识:

1、为什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什么说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市场是怎样调节资源配置的?

答:(1)原因:必要性:①市场可以及时、准确、灵活地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②市场可以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重要性:①市场在竞争中实现企业优胜劣汰。可以减少国家对亏损企业的补贴,减少资源浪费。②有利于平衡供求关系。③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激励其他企业。

(2)措施: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方式来进行的。②价格是灵敏的市场信号,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价格提高,将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抑制需求;反之,则减少供给,刺激需求。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③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④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通过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围绕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量,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⑤市场机制就是在上述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有何意义?怎样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

答:(1)原因:①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第一,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部门和领域市场不能调节;有些部门和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第二,市场调节存在其弱点和缺陷,即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必须有国家宏观调控。②市场调节带来负面影响:第一,资源配置低下和资源浪费。第二,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第三,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③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④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⑤只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2)意义: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②有利于克服市场的缺陷和弱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③有利于稳定物价,实现社会稳定。④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措施:①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使“有形手”和“无形手”相结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②国家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③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纳入法制轨道。④要通过税收政策,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弱势群体。⑤通过对国民财富的再分配,在坚持效率优先同时兼顾公平。⑥必须遵循价值规律,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真正做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还必须继续加强对农业扶持政策。⑧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⑨适应经济全球化,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基本特征: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③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④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

(3)理论依据(政治):①国家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国家作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的表现。③国家作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决策,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原则。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5、市二轮复习材料中高考综合模拟题一中的29题。说明该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运用文化知识说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原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切实解决好事关农民利益的问题”说明什么?运用哲学生活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感住民生、以人为本?

答:(1)解决的问题:总体来说该市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具体表现为: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虽有较大提高,但农民生活水平仍较低,城乡差距大,农村社会保障基础差。

(2)原因(文化):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②亿万农民群众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说明(政治):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③说明了党和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良好的亲民、爱民、信民形象。

(4)措施(哲学):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③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④抓关键,着力解决重点工作。 ★★6、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经济生活说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1)原因(经济):必要性: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②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和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重要性: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巩固;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2)措施(经济):①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②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发展。③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生产力解放和发展。④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⑤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⑥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两高一优”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元并举,全面繁荣。⑧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7、怎样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措施:①生产发展,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经济建设。②生活宽裕,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③乡村文明,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④村容

整洁,要求改善农民生存和发展环境,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⑤管理民主,要求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推动农村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有力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2)哲学道理: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必须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②坚持联系的观点。“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因此必须要进行农村综合改革。③坚持矛盾的观点。矛盾具有普遍性。进行农村综合改革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中存在的各种矛盾。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地方,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可以不同。⑤矛盾具有不平衡性,要抓重点、抓关键。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农村,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8、材料一:2007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7%。 材料二:2007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6014,比上年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然对数为1989,比上年增长7.8%。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两者之间有何联系?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才能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政治意义在哪里?

答:(1)①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高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说明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水平在总体上比城镇低。②材料二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上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不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③关系: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产生差距的原因,从中可依看出居民的家庭消费水平受加特纳高收入水平的影响。

(2)措施(经济):①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②国家应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3)政治意义:①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水平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②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③有利于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二轮复习材料第22页第27题。)

答:(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缩小贫富差别,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普遍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使人们共镶改革发展的成果。⑤积极扩大就业,改善就业结构,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尽快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⑦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建立全民节约型社会。⑧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2、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怎样解决民生问题?我们党关注民生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答:(1)原因(经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共同富裕。

(2)措施(经济):①解决民生问题,从根本上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3)哲学依据:①近年来,我国的民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也突出存在看病贵等民生问题,这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党和政府针对当前存在的房价高等问题,提出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这表明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③重视社会发展,保障民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重视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三最”利益问题,是党和政府的核心价值观。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因此,理应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更加重视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对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坚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做法的认识? 答:(1)原因(政治):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应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③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

(2)认识: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山东省委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注民生,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

★★4、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建议?分析说明山东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解决民生问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二轮复习资料第21页低6题。)

答:(1)建议(经济):①从根本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持物价稳定。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2)作用:①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山东省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山东省财政资金用于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再就业培训、健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山东省财政资金用于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3)措施(经济):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加物质财富。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的关系,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普遍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使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⑤积极扩大就业,感山就业结构,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怎样解决民生问题? 答:(1)原因(政治):①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③党和政府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能越来越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活力。

(2)措施(政治):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多方面的努力与合作。其中政府承担着责无旁贷的责任,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体制改革没加强民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积极发挥经济职能。

★★6、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为什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唯物历史观角度,就解决民生问题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1)原因(哲学):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②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③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2)建议(哲学):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依靠人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通过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完善政治经济体制,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由之路。

★★7、从生活与哲学说明党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经济生活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建议?为了贯彻和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同学们决定对民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请你设计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答:(1)原因(哲学):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②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我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2)建议(经济):①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持物价稳定。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3)①调查对象:大中专院校学生和中小学生;农民工;疾病患者;老龄人;城镇居民等。②调查内容:各类学校收费标准;不同行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药品价格;人均住房面积。

★★8、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运用政治生活分析该市政府规范城市摊点的管理的做法?

答:(1)关系: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②摊点问题既涉及城市形象又涉及民生问题,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存在一定的对立。另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具有统一性。塑造城市形象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生问题的解决也要有利于维护和塑造城市形象。③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将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2)①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这就决定了它必须积极履行政府职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该市政府尊重民意,对涉及民生问题的摊点进行调节和监管,为社会发展查良好的社会环境,体现了政府积极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②该市政府的做法,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该市政府在处理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摊点时,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调查研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③该市政府的做法做到了依法行政。该市政府出台《城市设摊导则》,依法对马路摊点进行管理。

★★9、从政治生活说明党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重大意义?运用哲学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所体现的哲理?为什么要重视社会发展?

答:(1)意义:①发展社会事业是我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②发展社会事业,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③发展社会事业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哲理:①自愿参加、多方筹集、真正让群众受益的原则,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必须服务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说明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今年要普及到全国80%以上的县,到2010年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是重视量的积累的表现,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原因:①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②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经济社会共同发展。③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④发展社会事业,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意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从经济生活说明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从经济生活谈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市二轮复习资料第4页第27题。)从经济生活说明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青年学生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答:(1)意义(经济):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④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⑤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⑥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⑦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⑧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⑨有利于在高新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实施“走出去“战略。

(2)措施(经济):①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②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要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③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④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⑤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⑥完善分配制度,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⑦面对经济全球化,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⑧加强科研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3)措施:①培养创新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②善于发现问题,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④要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⑤要敢于超越,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从政治生活说明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依据(政治):①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诀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党的领导,体现了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②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③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2)措施(政治):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大政方针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设创新型国家。②政府要认真履行经济职能,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③履行文化职能,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④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创新环境。⑤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体系。

★★3、从文化生活说明为什么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从文化生活说明怎样推进文化创新?

答:(1)原因(文化):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①文化对人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的进步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创新的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创新的作用:①文化创新可依推动社会实践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措施(文化):①立足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所以,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要着眼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又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两种错误观点。⑤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文化创新。⑥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培育“四有”公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⑦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所以文化创新必须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向人民群众学习,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4、从哲学生活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哲学依据?从哲学生活说明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哲学依据: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等现状,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善于抓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现重点跨越。

(2)措施(哲学):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搞好创新工作。② 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弘扬正确的创新理念。③要善于进行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④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⑤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必须重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学研究要重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⑥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5、运用经济生活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哲学生活说明青年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成长为知识型、创新型人才?

答:(1)重要性:①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技术创新有利于优化我省经济结构,实现科技强省。②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④有利于在高新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促进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

(2)措施(哲学):①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而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②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③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自己的认识,培养创新能力。④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培养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要善于进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⑤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勤奋学习,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⑥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否定观、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⑦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既要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又要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⑧要坚持全面观点,成为创新型人才应着眼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嫦娥飞天,神州揽月:

★★1、中国开展绕月探测,发展航天事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是什么?“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具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科研人员攻克四大难关,解决了影响太空探测的系列技术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政治意义: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中国开展绕月探测,发展航天事业,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②我国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是科教兴国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③有利于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④有利于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⑤我国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客观要求。只有发展科技教育,增强经济实力,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奠定可靠的力量基础。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实施探月工程是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经济意义: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开展绕月探测,发展航天事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②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③有利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④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⑤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是适应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形势发展的需要。⑥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分享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成果。⑦可以带动许多新兴科学的诞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可以占领月球丰富资源的制高点使人类资源得到补给。

(3)文化意义:①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航天精神,能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②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航天精神,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动力和强大智力支持。③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航天精神,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④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航天精神,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⑤大力弘扬“团结奋进”航天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提高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①中国开展绕月探测,发展航天事业,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②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③可以带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飞跃,激发国家科技创新能力。④可以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⑤有利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原因:①“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根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强大的国力支撑着航天事业的每一个环节。②是中国科技和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积累的必然结果。③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体现。④是航天人发扬团结奋进航

天精神的结果。

★★2、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原因(政治):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必须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国家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上述两种职能的体现。②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国家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依法行政。③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④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

(2)哲学道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团结奋进”的航天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促进了航天事业的顺利进行。②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③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航天精神是密切联系的,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④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发展的观点。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参加实践,又要学习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认识是发展的,具有无限性。⑦事物的发源泉,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正是航天工作者充分发挥了内因的作用,勇于创新,才取得了载人航天事业辉煌成就。⑩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

★★3、从哲学角度分析说明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文化的力量知识分析“嫦娥一号”成功绕月的文化意义?运用文化生活说明我国如何应对严峻的文化挑战?

答:(1)原因(哲学):①想问题办事情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探月工程的成功是寒天人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科学的求实态度相结合的结晶。②辩证的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探月工程的成功是航天人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结果。③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航天人立足全局,通力合作,着眼于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实现了少花钱、办大事的最有目标。 (2)意义(文化):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嫦娥一号”成功绕月的文化意义在于:有利于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进而转化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力量。

(3)措施(文化):①我国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③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④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运用哲学生活谈谈我国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的认识?

答:(1)物质决定意识。我国从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条件出发,提出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实施,体现了我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将分阶段实施,并明确提出了每个阶段的探测任务,体现了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3)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必须遵循天体运行规律和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坚持科技创新的结果。(5)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我国实施月球探测工程是基于实践的需要而开展的,提高对月球的认识,又将对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

★★5、从文化与综合国力关系的角度说明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为什么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答:原因:(1)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空间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展现。“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3)“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1、从经济生活说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从经济生活说明我们应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答:(1)原因(经济):必要性:①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③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④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

重要性: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④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良好的人居环境。⑤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

(2)措施(经济):国家:①要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②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转变,不断提高经济效益。③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④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⑤要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⑥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

企业:①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节约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公民:①要树立节约和保护资源和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②要从小事做起,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风尚。

★★2、运用政治生活说明,党的十七大为什么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应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答:(1)原因(政治):①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原则。这就决定国家要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国家更好地履行国家职能,

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依法行政。②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改进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科学执政;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良好的人居环境。③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措施(政治):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要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②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原则。国家要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依法行政。③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改进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④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⑤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国家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建设生态文明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答:(1)哲学道理:①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强化环境治理,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②保护自然的新理念来源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生产模式,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保护自然的新理念的形成,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④在保护自然新理念这一科学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始强化环境治理和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⑤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推动事物的发展。⑥建设生态文明应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变化。⑥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2)哲学启示:①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正确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改造环境。②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4、运用辨证唯物论分析,党和国家提出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从哲学生活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1)哲学依据: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从我国单位GDP能耗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这一现实作出的要求。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

(2)措施(哲学):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并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⑤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

界具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⑥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坚持用矛盾分析方法,即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从企业负责人的角度看,企业应当怎样走生态文明之路?从政府领导干部的角度看,应怎样处理好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关系?有人认为,当前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是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拦路虎”。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1)措施(企业):①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正确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②依靠现代科技,坚持集约经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节约生产成本,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关系:①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基础,引导着正确政绩观的形成。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然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②正确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贯彻落实。③因此要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就必须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正确政绩观的形成,以正确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3)认识:①传统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GDP的高增长,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实践证明,这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②但是,这也只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环境问题是由人口压力、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只是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拦路虎”之一。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

★★1、从经济生活说明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经济生活说明我们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1)原因(经济):必要性: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资源利用的现状决定的。目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重要性(意义):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②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2)措施(经济):国家:①要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资源,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③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④要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企业: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 公民:①要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树立正确消费观,倡导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模式。②要从小事做起,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风尚。

★★2、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1)原因(政治):①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搞好公共服务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我国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国家机构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③由党的执政地位、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改进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科学执政。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由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2)措施(政治):①国家要履行经济职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能源工业发展。②国家要履行文化职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们的思想,树立节约意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耗高效产业。③国家要履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促进能源进出口发展。④加强立法工作,用法律手段规范我国能源合理开采、利用。⑤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改进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⑥党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⑦国家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2)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关系到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3)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4)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轻而易举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深入持久。

★★4、从经济生活说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必要性?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我们怎样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运用经济生活对山东省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怎样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答:(1)必要性:①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②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许多行业、地区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③节约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④我国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开展资源节约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需要。⑤节约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措施(经济):国家:①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要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的宏观调控。③要发挥财政、税收和银行信贷的作用,为节约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环境。④要完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 企业: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经营和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公民:要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树立正确消费观,倡导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模式。

(3)合理化建议:①要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实现山东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②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下新型工业化道路。④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建立更加有效的节能环保监督管理体系。⑤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淘汰能耗高、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差的落后企业,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⑥提高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提高企业、公民的环保和节能意识。

★★5、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政治生活说明党和国家应怎样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答:(1)原因(政治):①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搞好公共服务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我国要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有利于国家机构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③由党的执政地位、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改进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科学执政。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由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2)措施(政治):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履行好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③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和宗旨决定的。中共共产党必须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的执政和领导方式。⑤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国家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节能减排工作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经造成严重影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超出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对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国家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体现。(2)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和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这一点。(3)人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这一点。(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的观念、科技和体制等因素,影响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5)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坚持用全面观点看问题。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6)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引起质变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亮的积累,还要学会“优化结构”。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体现了这一点。(7)科学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科

学的生态价值观。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符合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科学价值观。 ★★7、从文化生活说明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正确性?

答:(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能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培养节能意识,推动绿色消费。(3)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动力和强大智力支持。(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8、分析说明制定《能源法》的经济意义?从政治生活说明《能源法》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的理论依据?《能源法》起草过程及起草思路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经济意义:①制定《能源法》有利于我国政府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法经济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管,降低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开发新能源。④有利于公民增强节约能源意识、保护环境意识。

(2)理论依据: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 《能源法》起草过程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是国家尊重公民民主权利的体现,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②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能源法》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是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体现,有利于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增强立法的科学性。 (3)哲学道理: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的解决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9、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说明推进节能降耗的意义?从生产与消费角度说明我国应该怎样开展节能工作?说明该市政府在推进节能减排中是如何履行其职责的?

答:(1)意义(经济):①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②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措施:①从生产的角度看,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②从消费的角度看,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理性消费,适度消费,请见节约,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

(3)政府职责:①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和调节,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②加强节能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节约意识,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③健全规章制度,坚持依法行政。

★★10、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完成2008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提一些合理化建议?我们应当怎样采取措施解决能源资源短缺问题?

答:(1)建议: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②加大科技创新,加大对节能技术的研究。③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开发新能源。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资源节约。⑤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明确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⑥加强节能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引导公民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模式。

(2)措施:①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运用多种手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优化能源资源配置。④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理念,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能源消费观。

★★11、节能减排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假如你是山东某市市长,为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你认为市政府应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答:(1)文化生活道理: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节能减排系列活动和宣传报道的开展,有利于创设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会逐步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③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加强对节能减排的宣传报道,营造节能减排的文化分为,有利于解决这一经济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措施(政府):①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②坚持依法行政。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大环境监测执法力度。③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④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护公共环境,建设生态文明。⑤履行文化职能。通过宣传教育,创设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

★★12、湖蓝藻爆发导致饮用水污染这一突发公共事件,某市中学围绕“水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这一课题开展探究,请你简要说明确定这一研究课题的依据?请你分析产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就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和保护水资源提几条建议?请你就开展家庭节约用水活动提一些可行性措施?参与本次探究活动对你今后开展探究性学习有何启示?

答:(1)依据:①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拥有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②我国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每万元GDP耗水量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③我国水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制约。④节约水资源是落实“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措施。

(2)主要原因:①在传统工业模式下,不断增长的GDP数字是建立在资源环境不断透支的基础上的。②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环保技术水平低,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③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建议:①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②遵循价值规律,适当调整水价,运用经济手段调控水资源的使用。③国家切实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职能和提高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④要认真履行文化职能,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⑤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节约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可行性措施:①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节水意识。②安装、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减少家庭用水的额外浪费。③循环利用生活用水,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5)启示:①选题要结合社会实际和中学生自身的实际,关注热点、感悟社会。②要灵活运用问卷、查阅报刊文献、上网、实地调查等方法,收集大量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并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③要把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正确的认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13、从经济生活角度对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提几点合理化建议?说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总目标的哲学和政治学依据?

答:(1)建议(经济):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将“有形手”和“无形手”结合起来,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②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加大对产业发展的科技投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③淘汰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降低能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哲学依据:①国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具有科学预见性。②在这一目标指导下,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动力。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水平提高,表明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政治学依据:①党和国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并付诸实践。而且取得明显成效,体现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国家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积极发挥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循环经济:

★★1、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该企业运行模式是如何体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是什么?

答:(1)原因:①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②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强大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有效地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地协调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③工业化发展,可以为信息化产业发展提供先进设备,推动信息化 产业发展。④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将信息产业和产业信息化结合起来,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2)措施:①要大力发展信息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②要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③要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④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⑤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⑥要坚持走循环经济增长方式。⑦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⑧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⑨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如何体现:①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②从该企业的运行模式来看,它注重依靠科技,改变了企业过去的那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既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从而体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4)意义:①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②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③有利于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④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经济意义?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怎样发展循环经济? 答:(1)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企业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④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⑤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原因:必要性: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②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大措施。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重要性:①有利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企业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③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④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⑤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措施:①人力资源是重要经济发展资源。必须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②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重要条件。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进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决定因素。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④树立正确消费观。必须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⑤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⑥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⑦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三)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

▲▲基础知识:

1、为什么要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应如何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对经济全球化,广大大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

答:(1)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②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③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④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在全球范围内到处奔走。⑤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重要性:①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汗,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①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发展中国家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②具体地说:第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在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第二,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三,要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打破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第四,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打破各种壁垒,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解决贸易摩擦,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第五,要实施名牌战略、“走出去”战略,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发展自己的根本基点,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3)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②经济全球化使大量资本、技术流入发展中国家,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③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发展中国家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2、什么是“走出去”战略?我国为什么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我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答:(1)“走出去”是指通过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2)①“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②“走出去”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也是行使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权利、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更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③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3)①企业应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坚持以质取胜,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②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正确选择产业、产品和市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的良好形象。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 答:(1)①有利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②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③有利于壮大企业的实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及管理水平,使企业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规则参与国际竞争,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④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

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①要把“引进来”“走出去”结合起来,“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两个方面。②要求把“走出去”战略和本土化结合起来。就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③要支持企业到国外开发国内短缺资源,鼓励企业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和设计中心。④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⑤推进对外贸易结构调整,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制定《物权法》的意义是什么?

答:(1)①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②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③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④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发挥消费对投资和生产的引导作用。⑤正确处理出口和进口、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持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2)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②增强和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物权法》的一些规定有利于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调节自身具有的弱点和缺陷。③有利于推动诚信经济的发展,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④《物权法》确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劝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发展对外贸易:

★★1、造成我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反倾销?造成中国被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多为劳动密集型及低附加值产品的原因是什么?对反倾销现象如何评价?

答:(1)原因:①一些企业进行商品出口时不顾成本竞相压价。②一些国家以反倾销为借口,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2)措施:①我国政府应做到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信息指导,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相关法律来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②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应战,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注意从技术、质量、品牌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提高国际竞争力,以求在贸易战中处于主动地位,有效地规避反倾销。③我国的行业协会应加强我国企业的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防止在国际市场上出现恶性无序的价格竞争,以免加重倾销损害整个行业,损害整个“中国制造”。

(3)原因:①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产品成本价格相对较低,所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及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美、日、欧等在这方面则存在相对劣势。②我国出口过于集中,加上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

(4)评价:①部分国家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措施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性原则和自由贸易原则,使我国受到不公正待遇,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②我国应对反倾销诉讼主要体现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等互利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我国为什么要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国际职能知识说明,政府在自主品牌建设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答:(1)原因(经济):①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面临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贸易环境日趋严峻的局面。所以,只有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才能为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②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是提高外贸整体竞争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该新技术产品出口,是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有效途径。③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是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缓解经济快速

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的需要。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突出,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缓解这一矛盾。④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粗放,对重要资源及能源依赖程度大。贸易顺差加大,使外贸环境严峻。若不及时改变,将危及经贸发展,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哲学道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政府工作报告从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出发,提出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从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出发,提出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发挥正确的意识的反作用。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提高外易整体竞争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缓解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这体现了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3)作用:①正确行使经济职能。通过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工具,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制定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方案,引导企业技术进步。②正确行使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依法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③正确行使文化职能。为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并为企业创立品牌提供人才保障。④加强对外交往职能。注重引导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再创造”,营造有利于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3、请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应如何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说明我国企业应怎样应对贸易摩擦? 答:(1)建议(经济):①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调整出口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②要提高产品质量,按国际标准生产,坚持以质取胜战略,防止低价倾销。③学习和熟悉国际贸易方面的各种经验,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2)措施(经济):①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②应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出口行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③积极应诉,运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维护自身利益。 ★★4、加入WTO后,外国针对中国不断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谈谈中国应如何面对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

答:(1)主要原因:①我国一些企业在进行商品出口时,不顾成本竟相压价。②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日益增强,引起他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2)措施:①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及“走出去”战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基本原则,加强贸易合作与对话,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③健全应对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熟悉贸易规则,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贸易利益。④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维护中国的权益,保护民族工业。 ★★5、从经济生活说明我国应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1)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促进对外贸易从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向以质量提高为主转变。(2)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工作。(3)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完善对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4)要扎实促进互利共赢,维护和完善全球经贸体系,主动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力所能及地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支持,妥善处理产品质量、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5)要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体制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检测和预警、危机反映和应对的能力,依法保护我国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

★★6、如何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言献策?

答:(1)措施:①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2)进言献策:①企业要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竞争力。②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③开发自主品牌的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的改革开放成果: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正步入奕棋的中局阶段。中局阶段改革所处的环境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因素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深刻,改革也呈现出明显的转折性特征:一是由开局阶段分散的单项改革、重点主攻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综合配套改革。二是由开局阶段以经济体制“破旧”为主要任务,进入到“立新”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度创新和完善。这个阶段的每个单项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绕不过去,又充满风险。选择四直辖市进行改革试点,正是中局阶段的战略之举。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答:(1)矛盾具有特殊性。题目对我国改革中局阶段及其转折性特征的分析,体现了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发展阶段中,全球因素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单项改革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都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中国改革新阶段对制度创新和完善的要求,由单项改革向全方位综合配套改革的变化,都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正步入奕棋的中局阶段。至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四大直辖市领跑中国改革的格局开始形成。都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继北京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相继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6)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因素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深刻,这是外因,我国内部体制的改革这是内因。

必修(二)政治生活

一、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人民民主专政: ▲▲基础知识:

1、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答:(1)原因:①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的民主,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这表现在:第一,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即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的主体的广泛性。第二,民主具有真实性,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②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专政。第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第二,国家只有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才能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③人民民主专政在概念表述上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辨证统一。④在实践上能使人们正确理解我国政权的性质和职能,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2)原因: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立国之本,已被载入我国宪法之中。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第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第二,只有坚持国家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创造良好

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强调依法治国;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措施:①从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来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不断发展、扩大民主,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②从坚持专政职能来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国防建设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保卫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③在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必须重视法制建设,强调依法治国;必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发展人民民主。

2、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有哪些?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有哪些?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政治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政治自由。③监督权。

(2)政治性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主要内容: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③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基本要求:①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②需要学习政治知识。③贵在实践。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主自由权利。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中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会务费由政府开支。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哪些基本观点?

答:(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全体人民是民主的主体,并享有广泛民主自由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2、你认为国家、公民为什么要积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公民应怎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答:(1)原因: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②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国家机关具有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的职能。中国政府反对“台独”,制订《反分裂国家法》等,是在积极履行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的国家职能。③主权是一个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也是国际上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胞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2)措施: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必须做到:①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②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③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与颠覆国家政权和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做坚决斗争。④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

(二)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基础知识:

1、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包括哪些内容?(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谈谈我国公民怎样才能做到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什么意义?如何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答:(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①依法参与民主选举。②依法参与民主决策。③依法参与民主管理。④依法参与民主监督。

(2)措施:①不断完善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法规,畅通参与政治的渠道,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保障。②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职责、程序和要求。③要不断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民主法制观念,在民主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④要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3)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意义:①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意愿。②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④有利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5)措施:①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族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②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③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里相结合的原则。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我国公民依法参与民主决策的民主形式有哪些?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重大意义?公民为什么要积极参与民主决策?

答:(1)形式: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②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③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④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意义:①从决策者角度来看:第一,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第二,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②从公民角度来看:第一,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3)①地位: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②意义:①从决策者角度来看:第一,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第二,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②从公民角度来看:第一,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3、在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有哪些?实行民主监督有什么重要意义?你认为公民怎样才能做到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公民怎样正确行使监督权?)

答:(1)渠道:①公民可以通过信访举报制度,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②公民可以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③公民可以通过舆论监督制度,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参与民主管理。④公民可以通过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参与民主监督。

(2)意义:①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措施:①要勇于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②要依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第一,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第二,要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第三,要遵纪守法,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第四,不能诬告、陷害,不能聚众闹事,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 4、公民民主选举方式有哪些?公民行使好自己选举权利有什么重要性?(公民为什么要行使选举权?)公民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公民怎样行使选举权?)公民应怎样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 答:(1)民主选举方式:①直接选举。②间接选举。③等额选举。④差额选举。

(2)重要性:①公民只有行使好选举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即是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

会事务。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③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④只有每个选民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3)措施:①公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只有提高民主选举素养,才能真正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②公民应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利。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③公民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政治素养,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 (4)措施:①要树立民主参与意识。这是珍惜民主权利的基础,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应有之义。②要提高民主参与能力。这是珍惜民主权利的关键。③要积极参与实践。这是珍惜民主权利的目的。

5、实行基层民主自治有什么意义?青年学生如何参与民主管理?谈谈为什么村民踊跃参与村委会换届选举? 答:(1)意义:①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②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③可以调动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家园的积极性,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追求。

(2)措施:①青年学生在基层民主自治的民主实践中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②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3)原因:必要性:①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村民踊跃参与村委会换届选举,是公民参与政治意识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表现。②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村委会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村村民的利益。广大村民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委会干部,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重要性:广大村民踊跃参加村委会选举,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6、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怎样?公民怎样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国家向公众征集建议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种途径。公民参与政治过程中,应该如何贯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答:(1)关系:①二者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②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③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④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⑤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为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权利,作为公民要自觉地履行义务。⑥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具体要求:①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的权利。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③不允许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或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

(2)措施: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②一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的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③二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 7、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怎样?公民应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答:(1)关系: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是辨证统一的。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③公民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在具体问题上也存在矛盾。国家利益代表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代表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2)处理:①必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②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集体利益,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公民在履行义务时,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③应按照宪法、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 8、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异同点是什么

答:(1)不同点:①内涵不同:民主决策主要是指决策的主体是人民,决策必须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决策主要是指遵循科学的决策指导思想、决策体制、决策组织和决策程序来进行决策。②主要

标志不同:民主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的表达,增强决策的可接受性和可执行性;科学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

(2)相同性: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是紧密相联、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一方面,民主决策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另一方面,科学决策是民主决策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从政治生活说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政治生活说明在我国应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1)必要性:①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③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重要性(意义):①在我国,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②有利于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③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④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措施: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②积极稳妥地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④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实现国家个性工作法治化。⑤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⑥努力培养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⑦善于借鉴人类社会民主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做法。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对“由民主党派成员出任国务院部长,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次大事”,你是如何认识的?怎样理解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简要说明多党合作在加强我国国家政权建设中作用?

答:(1)认识:①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步骤,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②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参政议政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统一战线工作,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认识: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②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们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作用: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③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建设中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进行民主监督,二者共同推动我国国家政权的建设。

★★3、结合政治生活分析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内民主是民主发展的主要方面,必须先行一步”?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关系如何?

答:(1)原因:①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②在党内先开展民主建设,容易避免风险和失误。没有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将受到很大的影响、限制,假如党内民主未果,而人民民主先行,则可能出现失控、混乱的局面。 (2)关系:人民民主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党内民主对发展人民民主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

★★4、为什么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1)原因: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2)原因:①是由党的领导地位、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中共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

★★1、选举方式的选择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假如你有幸参加本次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你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正确行使选举权?(市二轮复习资料第29页第26题。)

答:(1)因素:采取怎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原因:我国现阶段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是由于:①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

(3)措施:①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②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③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说明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这一政治现象?

答:(1)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对县乡人大代表选举采取直接选举方式。(2)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3)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次重要实践,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权的巩固,必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有些公民对正确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如果让你去做他们的工作,你会向他们宣传些什么?如果你当选人大代表,将如何履行一名人民代表的职责?谈谈你对做好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的认识?

答:(1)宣传:①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②选举是关系到将国家权力委托给哪些人行使的重要问题,应该选举那些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健康条件和议政能力都比较好的公民当人民代表,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国家权力。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认真对待,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措施:①作为一名人民代表,我将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种职权,行使国家权力。 ②在自身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认识: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③做好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利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一)我国的政府: ▲▲基础知识:

1、我国政府的性质是什么?我国政府的职能有哪些?

答:(1)我国政府的性质:①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我国政府的职能:①政治职能:保障人民民主专政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②经济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文化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是什么?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政府应该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政府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

(2)原因:①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②各级政府机关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一切政府机关的公职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③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3)措施(要求):①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第一,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第二,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③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第一,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要落实到行动中。第二,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一步一步地展开,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第三,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紧迫问题上。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④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第一,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第二,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使政府各项工作转移从根本上反映广大群众的意愿和利益。

3、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应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怎样?

答:(1)必要性:①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决定的。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原则。③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重要性: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措施:①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②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政府要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③科学民主决策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政府应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科学民主决策,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行政取得积极效果的基本保证。④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⑤要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进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⑥要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⑦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基本原则: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三者的有机统一。②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③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④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⑤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⑥必须把推进依法行政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拓创新与循序渐进的统一,既要保证改革和创新精神,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⑦必须把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做到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

(4)关系:①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②区别: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政府各项事务。③联系:第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政府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第二,依法治国为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加强监督和制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和意义是什么?)怎样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答:(1)必要性: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享有对政府权力的监督。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③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④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正确行使权力,可以造福人民,滥用权力,就会产生腐败,贻害无穷。⑤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实质是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建设为民、廉洁、务实的政府。⑥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可以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廉洁奉公,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⑦如果缺失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就有可能使权力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权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重要性(意义):①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②政府职能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的失误;才能防止权力滥用,防止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保证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建立起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③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利于党和政府自身建设;有利于改善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利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2)措施: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②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③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掌权者办事具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④我国依据宪法和法律已建立起完整的行政监督体系,确保政府权为民所用。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⑥保证国家机关按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行使权力。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⑧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合力和实效。

5、政府为什么要树立权威?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政府应怎样树立自己的权威?政府权威的体现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原因:①维护和增强政府的权威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应该通过政府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认可。②这是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要求。③有权威的政府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信誉,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权威的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都会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履行政府的职责,政府必须要树立权威。④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德行操守,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促进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趋向协调和谐,促进政府权威的形成。)⑤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与政府权威紧密相连。(政府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行使权力,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同时政府的权威也受到法律和宪法的保障。政府能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自身、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它的权威边得以树立和维护。相反,如果政府缺乏依法行政的意识,在执法过程中随意性大,不讲程序、不讲规范,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政府的权威边难以维护。)⑥政府切实履行有效管理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能,树立起高效、廉洁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就会得到人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否则,人民就会感到不满和失望。

(2)来源:①政府的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权威来自人民的信任、法律的认可、道德的感召。其中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②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

(3)措施:①政府应努力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②坚持权为民所用。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行使权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行政,实现好、维护好、发挥好人民的利益。③坚持情为民所系。政府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④坚持利为民所谋。政府要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了解群众疾苦,通过扎实的工作,解决群众的困难,维护群众的利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⑤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提高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认真履行职责,提高履行职责的效果。

(4)表现:①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②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信誉。③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富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它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维护,有令必行,有禁则止。④有权威的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都会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6、什么是“阳光工程”?政府为什么要实施“阳光工程”?作为日照市的小市民,请你对日照市政府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我国政府应怎样发挥作用才能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我国政府怎样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答:(1)含义:我国政府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向群众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被人们称为“阳光工程”。 (2)原因: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权力是人民赋予的。②实施“阳光工程”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具体形式,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③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建议:①切实履行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经济建设职能、文化建设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搞好管理和服务,使政府便民利民。②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关注民生,尊重民意。③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⑤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7、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联系是什么?

答:①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化。②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没有依法行政就谈不上依法治国。③依法执政又是依法行政的前提。依法行政则是依法执政的最重要环节,是依法执政的经营化和具体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对我国有何影响?为什么在2008年的诸

多改革中,重点将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怎样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答:(1)主要表现:①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并存。②政府组织结构及其权力、职责配置还不尽科学,职能交叉尚未得到根本解决。③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形式主义和“文山会海”仍然严重。④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影响:①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③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且容易滋生腐败。

(3)原因: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

(4)措施:①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②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③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④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⑤加大机构整合力度,精简和规范办事机构。

▲▲▲有关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问题:(安全生产问题)

★★1、抗击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千方百计保证煤电油生产供应,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原因:(1)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国务院召开会议,部署各项保障工作正是体现了这一点。(2)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国务院召开会议,部署各项保障工作体现了这一点。(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国务院要求千方百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正是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体现。

★★2、在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为什么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政府是如何开展抗灾自救工作的?

答:(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②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③只有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灾害,搞好在好灾后重建。

(2)措施(经济):①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在市政府统一调度下,各部门通力合作,确保了抗灾自救工作的顺利开展。②充分发挥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抗灾救灾离不开财政的强大支持。③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该市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群众得利益。 ★★3、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与政府权威有什么关系?政府如何解决矿难问题?政府应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

答:(1)关系:①政府的权威是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②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树立起政府的权威。

(2)措施:①深刻认识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执行人民的意旨,维护人民的利益。②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③不 断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打造真正便民、利民的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④坚持依法行使政府权力,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缉拿度体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3)措施:①政府权威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社会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树立起来。②政府要树立起权威,最根本的是做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怎样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国家有关部门应对灾情做法

的经济学依据有哪些?党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受灾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答:(1)措施:①国家立法机关应完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②执法部门应该做到知法必严,对违反相关法律和规定的责任人要严厉惩处。③政府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市场监管,只要真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责,很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④地方政府应树立全局观念,彻底抛弃地方保护主义。⑤企业负责人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⑥广大劳动者要有法律意识,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经济学依据:①针对当前我国部分地区严重的汛情,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尽量减少洪灾的损失,充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②财政在促进生产发展、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原因(政治):①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决定的。②这是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需要。③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政府关注民生、就业、教育公平、医疗社会保障、价格问题: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因?(市二轮复习资料第45页第26题) 答:原因: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应担负起发展教育事业的责任。③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2、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答:(1)原因: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②发展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措施:①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事业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的教育事业。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在维护教育公平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教育改革是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的措施之一,简要说明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答:(1)政治生活道理:①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等职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表决通过,体现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②新法强调推进教育公平,粗机教育均衡,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③新法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现了我们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④新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体现了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则。

(2)作用:①教育是人类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4、从政治生活说明日照市委、市政府重视民生问题的理由?日照市委、市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你将怎样面对将来的就业选择?(市二轮复习资料第46页第28题)

答:(1)理由:①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日照市委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体现了党的先进性要求,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

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日照市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巩固国家政权。③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日照市委、市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原因:①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矛盾突出。②就业是民生之本。③实现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④平等就业是劳动者的权利。

(3)措施:①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②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③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

★★5、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家要说明该市市委、市政府为什么要启动民生保障工程?该市的做法是如何体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

(1)原因(政治):①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③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启动民生保障工程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如何体现:①该市市委在启动民生工程过程中,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②该市市委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并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体现了党的民主执政。③该市市委将实施意见提交人大审议、表决,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

★★6、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山东省政府解决家庭住房保障问题的认识?威海市政府逐渐完善农村医疗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认识(政治):①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我国政府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性质,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

(2)意义:①有利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实现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实现十七大提出的“病有所医”的目标。②有利于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③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简要说明创业的倍增效应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观点的?简要说明为正在找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答:(1)唯物辩证法: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其他人实现就业。②根据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通过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产生倍增效应,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2)建议:①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要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②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就业岗位。③积极参加就业培训以增强就业能力。④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业。

▲▲▲节假日方案调整问计于民:

★★1、该市政府在网上开展“市民论坛”活动,就“如何构建和谐社会”问计于民的做法,体现了政治生活那些道理?假如你被选为该市“市民论坛”代表,请从政府职能角度就该市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向政府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市二轮复习资料第30页第28题)

答:(1)政治生活道理: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种做法体现了尊重人民当家作主地位。②政府保障了公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可以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③我国各级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种做法体现了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合理化建议:①政府要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对房地产业的监管。②

加强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发展教育事业。③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调节收入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④加强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

★★2、运用政治生活说明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问计于民的意义?

答:意义(政治):①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问计于民,让人民直接参与决策,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②有利于国家决策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避免决策片面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公民贯彻落实国家决策的自觉性,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3、你认为我国外向型企业应怎样应对新一轮经济挑战?你感觉我国政府是怎样的一个政府?

答:(1)措施:①外向型企业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品牌。②外向型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可以在国外利用当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就地销售;在走出去的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寻觅并开拓新的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③外向型企业应积极开拓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向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2)我国政府:①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它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②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其管理和服务职能,真正实现其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③我国政府关注民生,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政府。

三、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础知识:

1、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怎样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联系与区别如何?

答:(1)原因: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准则的直接体现。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在我国凡属于国家管理范围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或间接创建的。

(2)原因: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第一,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二,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第三,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第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③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3)措施:①必须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通过立法使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保证人民权利的实现,促进依法治国。②必须进一步密切人大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人民代表大会更好地代表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③必须反对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制。④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扩大差额选举。⑤坚持党的领导。⑥坚持依法治国。⑦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4)如何体现: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的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并以对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从而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③在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上: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他们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

(5)①联系:二者都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制,②区别:第一,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则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第二,二者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制是协调资产阶级的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2、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答:(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的职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活动的原则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它表现在: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人大代表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各是什么?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和产生方式如何? 答:(1)人大代表的权利:①审议权。②表决权。③提案权。④质询权。

(2)人大代表的义务:①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4)人大地表的产生方式: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代表会选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材料:2008年3月3日和3月5日,十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在北京开幕,这次人大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的议案,选举中央军委主席,吸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1)材料中人大的主要议程体现了我国什么政治制度? (2)这一政治制度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1)材料中人大的主要议程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主要议程,说明其具有最高决定权、立法权、任免权和监督权。②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大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说明全国人大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建立。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民主集中制。会议审议和听取有关法律和工作报告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2、人大代表为什么要“为老百姓说话”?人大代表应怎样做到“为老百姓说话”?

答:(1)①产生:人民代表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参与行使国家权力。②权利:他们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因此人民代表应当“为老百姓说话”。

(2)措施:①认真履行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②正确行使人民代表的职权,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3、选民参加人大选举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人大代表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权力来自人民。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在工作中怎样做才能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答:(1) 政治学依据: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③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④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①要依照宪法和法律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通过行使审议权、表决权以及提案权、质询权来反映民意,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②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要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代表委员在网上开博客体现了哪些道理?假如你进入人大或政协代表的博客,请就你所关心的问题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市二轮复习资料第39页第29题)

答:(1)政治生活道理:①代表委员通过网络开“博客”,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思想间接和主张,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表现,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②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通过在网上开博客这一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可以进一步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③政协委员在网上开博客,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

(2)如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当前社会焦点问题。建议:①政府部门应强化文化职能,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②应积极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实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③加强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各规范医疗服务和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5、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状况,你认为可以确定哪些子课题进行研究?假如你是一名市人大代表,你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市人大会议即将召开,你会怎样履行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如何发挥作用?(市二轮复习资料第37页第26题)

答:(1)子课题:①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②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③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④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思考。⑤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2)职责:①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③履行好提案权、质询权和自己应尽的义务。

(3)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应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6、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这一政治现象?结合政治生活知识

分析说明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的现实意义。

答:(1)政治现象: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对县乡人大代表选举采取直接选举方式。②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③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次重要实践,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权的巩固,必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意义: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一权利是公民参与国际管理的基础和标志。广大选民参加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一次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最深刻的实践。②依法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对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实现,巩固国家政权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简要说明人大代表应怎样处理与人民的关系?

答:(1)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应依法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2)人大代表在实践活动中,应推动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3)人大代表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管理国家的水平和能力。 ★★8、简要说明农民工合力有序转移的经济意义是什么?人大代表中为什么要增加农民工代表?

答:(1)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有利于促进就业,统筹城乡均衡发展。③有利于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工收入,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

(2)原因:①在权力机关中,增加农民工代表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②增加农民工代表能够广泛地听取和反映农民工的意见和要求,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基础知识:

1、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各是什么? 答:(1)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5)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2、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怎样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1)原因:①这是由党的领导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措施:①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要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④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⑤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为什么党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怎样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答:(1)原因: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党的性质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党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质就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决定了党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④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决定了党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⑤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有效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做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才能有效推进党的建设,永保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实现国家富裕和人民幸福。 (2)措施:①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②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和真心真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③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为人民群众办实事。④要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⑤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⑥要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⑦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

4、为什么要解决党的作风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如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答:(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②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③在新的发展阶段,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考验。

(2)措施:①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②要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③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风建设的根本目标。④要继续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⑤要加强廉政建设,把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3)原因: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不改变。②党内存在腐败现象,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的形象,挫伤了人民群众积极性,如果任其滋生蔓延,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危险,就会亡国亡党。③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4)措施:①党和国家干部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正确权力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尤其要加强廉政建设,把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③坚持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④要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上消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5、为什么要保持党的先进性?怎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

答:(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③是适应新形势,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④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才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现代化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

的执政任务;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2)措施:①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站在时代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巩固执政地位。②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6、为什么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应怎样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什么?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1)原因: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②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2)措施: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就必须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根本要求:①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②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③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①三者是统一整体,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②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③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④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7、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运用哲学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始终保持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我们应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答:(1)原因: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②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我国根本任务和主要矛盾。③只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才能解决社会中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才能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④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2)原因: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③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④人的认识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做到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⑤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精神状态,才能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才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与实际相统一,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3)措施:①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做到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③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展开合理想象,充分发挥思维潜能,进行逆向思维。④做到用发展着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用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科技、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8、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怎样?

答:(1)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②多党合

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⑤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2)原因:①地位:多党合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②必要性: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多党合作制度。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多党合作制度。第三,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③重要性:第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3)关系:①在行动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②在组织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是各自独立的关系。③在事业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④在行动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的关系。⑤在法律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法律地位平等,都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9、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功能是什么?

答:(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功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我国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为什么要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怎样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市二轮复习资料第48页第30题)

答:(1)原因:①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②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是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2)措施:①在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②在促进民族关系和谐方面,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个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③在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方面,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④在促进阶层关系方面,要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⑤在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方面,要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内外同胞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怎样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应坚持怎样的辩证法思想?从政治生活说明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

答:(1)关系: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任命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担任政府部长,是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体现,表明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②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担任政府部长,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要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平等基础上互相监督。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能更好地发挥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措施(哲学):①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②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民主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民主具有特殊性,所以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走中国民主的道路。

(3)①民主是具体的,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与本国的国情相联系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走中国民主的道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民主是历史的,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的必要性?有人认为,腐败问题只是出现在极少数党员身上,所以没必要过于重视。请运用辩证法知识对此进行评析?

答:(1)必要性:①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政府行使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的体现。②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的。③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④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是由政府的性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决定的。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评析(哲学):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绝不能忽视极少数党员中间出现的腐败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影响党整个机体的健康。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党风政风建设。②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党的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为防止支流变为主流,必须重视和加强党风政风建设。

★★4、请简述我国的政治制度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新规定?从政治生活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为什么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你认为怎样才能对权力进行有效地 制约和监督?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谈谈我国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答:(1)新规定:①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各级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接受选民的监督。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对人大代表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具有监督权。④检察机关通过行使监察权,对司法活动和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法律监督。⑤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我国的各级政协对国家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在执政党内也有党员对党的领导干部的监督。

(2)原因: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 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我国是一个多党派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目前的各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3)措施: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建立预防腐败局就是要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②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须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行政系统内部和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预防腐败局就是行政内部监督的重要机构。

(4)必要性(文化):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坚强廉政文化建设,对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的影响。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③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具有重要作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我们党为什么要牢牢把握“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市二轮复习资料第134页第28题) 答:(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2)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和进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3)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和谐也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4)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实践“三个代表”和党的宗旨的客观要求。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基础知识:

1、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请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我们应怎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种新型民族关系?

答:(1)原因:①新中国成立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劳动人民的关系,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③我国坚持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来处理民族关系。④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⑤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法律保障。

(2)措施:①要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③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④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⑤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尊重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力所能及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作贡献。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原因:(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2)必要性: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特点。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基础。第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适宜于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实行区域自治。第三,我国格外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四,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重要性:第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第二,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第三,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四,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说明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为什么要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怎样维护民族团结?怎样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怎样?我国为什么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

答:(1)原因:坚持民族团结的必要性:①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②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②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④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⑤只有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才能有真正的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国防的巩固;有利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最终实现,促进国家的富强。

(2)维护民族团结的措施:①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②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要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要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③必须牢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差距,是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3)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①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

地区的支持。②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③发达地区要在人力、技术等方面支持民族地区,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④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⑤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4)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①三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②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③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④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原因: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②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感情。③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是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④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安全。

4、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什么说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一致的?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我国政府是怎样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

答:(1)原因:必要性:①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②宗教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既不能用行政力量消灭它,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发展它,只能因势利导。③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④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并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重要性:①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2)原因: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执行,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使信教群众遵守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③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整体利益。

(3)措施:①要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②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要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领导。③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要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行为准则。④要求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⑤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

(4)措施: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确保各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②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5、为什么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政治文明?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1)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2)措施:①发展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性质。④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⑥中国共产党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⑧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是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民主形式。必须坚持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制度。⑨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依法治国。⑩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3)原因:①这是由党的领导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内蒙古自助区成立60周年:

★★1、运用政治生活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原因?运用政治生活说明怎样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才能谱写内蒙古自治区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从政治生活说明内蒙古自治区实现繁荣发展和团结稳定的成功经验?内蒙古自治区6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表明了什么?

答:(1)原因(政治):①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②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内蒙古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③党和政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内蒙古地区扶贫开发的力度。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给与支援。④内蒙古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自治区建设。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内蒙古自治区60年来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⑥我国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把他们的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来。 (2)措施(政治):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②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制度保证。③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信教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每个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做贡献。

(3)措施(经济):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宏观调控,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③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建立健全自主增长机制,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④加快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建设创新型内蒙古自治区。 (4)成功经验:①要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的繁荣发展和团结稳定,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③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5)内蒙古自治区6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表明: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各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调动各民族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才能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的全面进步,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

★★2、曾庆红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从文化生活说明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在新时期,我国应如何积极主动地做好宗教工作,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

答:(1)措施:①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②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努力使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增进共识。③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④坚持我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⑤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间和谐相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和谐相处,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间和谐相处。

★★4、从经济生活分析国家为什么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试分析中央向内蒙古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的政治意义?

答:(1)原因(经济):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②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为国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政治意义:①赠送“民族团结宝鼎”,体现了我党将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原则。坚持民族团结原则是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保证,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②坚持民族团结原则,有助于真正实现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③这也是我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体现。

▲▲▲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全力促进祖国完全统一:

★★1、联合国秘书长为什么退回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申请函?我国公民应怎样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答:(1)原因: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代表权自然包括台湾在内。②根据《联合国宪章》,只有主权国家才能申请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没有资格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加入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联合国。这是国际社会普遍坚持的立场,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2)措施:①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斗争。②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③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与颠覆国家政权核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作斗争。④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

★★2、运用政治生活说明“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重大意义?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一国两制”方针?

答:(1)正确性:①“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了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②“一国两制”的构想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③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并保持芳容稳定,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

(2)意义:①可以避免武力带来的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助于维系中华民族的感情。②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繁荣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原因:①“一国两制”是根据实事求是原则,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②“一国两制”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佳方式,避免了因战争带来的损害。③“一国两制”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保证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④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实施也将有利于台湾的稳定和繁荣。

★★3、“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施是怎样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运用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知识说明“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图谋是注定要失败的?

答:(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一国两制”产生于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实践中,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施,证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形成和证明了“一国两制”正确方针,将在解决台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一国两制”正确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们还将成功解决台湾问题,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原因:①主权是构成国家的最重要因素,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国政府有权对其进行管辖。图谋“加入联合国”是挑衅国家主权、分裂国家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②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台湾不是主权国家,没有资格以任何名义加入联合国。图谋“加入联合国”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公然挑衅,是注定要失败的。

▲▲▲十年见证,香港明天更美好:

★★1、回归十年的香港,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如何继续维护香港的繁荣和发展?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日体现了哪些哲理?

答:(1)措施: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应进一步发挥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最大优势,与内地展开全方位的合作。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香港各界人士应该紧密团结起来,积极促进一切有利于香港同胞福祉和国家根本利益的事,坚决反对一切有损于香港同胞福祉和国家根本利益的事。③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国两制”指导下,只要香港各界人士秉持讲大局、讲团结、讲包容的社会共识,始终以香港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够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2)哲理: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香港发展10年历史进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②事物的发展失败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香港经济经历了金融风暴和非典的考验,由低谷走向复兴。③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香港经济的复兴和繁荣,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④人们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香港人用智慧和勇气成功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和挑战,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⑤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香港回归10年来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科学性。

★★2、运用政治生活说明为什么香港基本法是保持香港长期稳定与繁荣的法律保障,是香港法治的基石?运用政治生活分析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

答:(1)原因:①香港基本法以宪法为依据,把“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国家对香港的一系列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立法、司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②香港基本法使“一国两制”的方针得以贯彻实施,确保国家对香港行使主权。③香港基本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施政的法治基石,体现了宪法的要求,反映了国家和人民的意志。

(2)理解:①“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回归祖国后建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每一招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行高度自治。②“一国两制”是完整的概念。“一国”是“两制”的前提,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一国”和“两制”不能相互割裂,更不能相互对立。“一国”就是要维护中央依法享有的权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安全。“两制”就是要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③只有把以上两个方面落实到实处,“一国两制”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来,给香港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四、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一)走进国际社会: ▲▲基础知识: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答:(1)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要素。 (2)权利:①独立权。②平等权。③自卫权。④管辖权。

(3)义务:①履行不侵犯别国。②不干涉他国内政。③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2、主权对国家有什么重要性?运用国家主权的知识简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必要性。台湾有没有资格加入联合国?为什么?为什么说少数国家支持台湾“重返联合国”是对中国内政粗暴干涉?

答:(1)重要性:①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是它的特性。②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国家主权是不能分割的。③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国家主权完整的客观要求。

必要性:①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包括国家的政治独立、经济自主和领土完整。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是它的特性。②国家主权是以国家为范围的,只有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才是国家主权的实体。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国家主权不能分割。③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国家主权完整的客观要求。④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一个中国原则就是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就会使国家主权和领土分裂。因此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事关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2)①台湾没有资格加入联合国。②因为:联合国是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不具有独立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原因:①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②那种不顾历史,不顾现实,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不顾中国人民利益的做法都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③极少数国家这种做法严重地干涉了我国的统一大业,把台湾当作主权国家并支持其“重返联合国”这是对我国主权的侵犯,必然遭到中国人民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3、我国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谈谈如何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答:(1)原因: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2)措施:从国家来说:①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我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坚决捍卫国家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别国的侵犯,增强民族自尊心。②国家力量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我们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我国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树立新的安全观、利益观,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和平发展。

从公民的角度来说:①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②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③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④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⑤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4、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各是什么?我国在联合国中地位和作用怎样? 答:(1)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联合国原则: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②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③以和平方式结局国际争端。④不得对其他国家

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⑤集体协作。⑥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⑦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3)联合国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①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②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③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简要说明联合国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答:(1)①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最具权威性和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②联合国是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③安理会对于实质性国际问题的决定需理事会的九票通过,并且遵守五个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的原则。④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对朝鲜核试验谴责,对朝鲜问题做出决议的过程,就体现了联合国的积极作用。

(2)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②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对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联合国的主导下,为推进朝鲜半岛地区和平进程所做努力就是一个例证。③我国在安理会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参与解决国际争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好评。 7、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1)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的根源。(2)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又称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8、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为什么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应怎样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答:(1)必要性:①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增强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着一国的国际地位。③当前世界各国,不论其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如何,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世界格局中战局有利地位。

重要性:①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强盛是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大力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②因此,我们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措施:①把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战略重点,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因此,要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③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

▲▲▲构建和谐世界,促进和平发展:

★★1、从主权国家的角度,说明我国主张构建和谐世界的理由和意义?试运用我国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依据?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如何构建和谐世界?

答:(1)理由:①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享有独立、平等、自卫、管辖等基本权利,同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等国际义务。这样才能使世界和谐。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这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主权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实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③外交政策是主

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独立自主是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延续,是对外开放目标的具体体现。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之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④建设“和谐世界”,各国要互相尊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与繁荣,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⑤我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具体体现,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体现。

意义:①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符合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②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求同存异;有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③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进多极化进程。④有利于向世界昭示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展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⑤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⑥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世界人民的共愿望和根本利益。

(2)理论依据:①提出建设“和谐世界”这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人民要和平、要发展的根本利益决定的。②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独立自主是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延续,是对外开放目标的具体体现。③建设“和谐世界”,各国要互相尊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与繁荣,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④我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具体体现,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体现。

(3)措施:①构建和谐世界应该发挥主权国家的作用。作为主权国家,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自觉遵守国际法的准则,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国家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监督、共同发展、共同繁荣。②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协调国际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构建和谐世界必须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建立和谐世界应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求同存异,加强国际合作。④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世界要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还要尊重并处理好国家间不同利益。⑤要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⑥要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2、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简要分析胡锦涛主席提出建立“和谐世界”新理念的国际意义?构建和谐世界,为什么要加强国际合作?我国为什么反复强调走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发展道路?有人说,中国和谐理念的提出,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对此,你是怎样看的?辨析题:建设和谐世界,就是要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答:(1)国际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②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有利于推进多极化进程。④有利于向世界昭示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⑤有利于展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⑥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⑦有利于进一步落实《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原因: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构建和谐世界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但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要求各国加强协商、合作与对话,共建和谐世界。③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合作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原因:中国要坚持走持久和平的和谐发展道路,既有着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根源。①这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走持久和平的和谐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强民富的必由之路。②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

的必然选择,是从中国自身经历中得出的结论。③这是由中国国家性质决定的。④这是顺应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当代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它依赖每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4)认识:①中国和谐理念的提出,主张走持久和平的发展道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地区和平来促进中国的发展,这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同时,通过中国自身的发展,倡导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及地区,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③通过倡导和谐世界理念,使得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实现和谐的、开放的、合作的、互利互惠的发展,当然能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利益的双赢。

(5)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建设和谐世界需要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国家间呀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建设和谐世界还需要尊重并处理好国家间的不同利益。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

(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础知识: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呼吁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政府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中国政府为什么要把建立国际新秩序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如何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什么?)

答:(1)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要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建立国际新秩序正符合这一主流的要求。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③建立国际新秩序,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2)原则:①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②要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③要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④要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3)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重要目标,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通过外交活动,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③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题中之义,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措施: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②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③文化上:相互借签,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原因: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消除了我国屈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我国对外侵略的社会根源。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国家利益决定的。决不允许别国侵略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基本内容: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③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④我国对外关系的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1)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关系:

5、当代国际竞争的表现、实质各是什么?如何理解综合国力?

答:(1)表现: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

(3)理解:①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七个方面。②经济力和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③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6、当前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的表现如何?为什么要发展世界多极化? 答:(1)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表现: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原因:①世界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②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③称霸与反称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是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7、什么是我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条件有哪些?

答:(1)内涵: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条件: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③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1、我国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学依据有哪些?我国积极推动和谐世界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答:(1)政治学依据:①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②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③符合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主题。顺应了当代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④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⑤是由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的。

(2)意义:①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③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2、我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答:(1)必要性: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要坚持走一条和平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的重要指导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观,走和平发展道路。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潮流。选择和平发展,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亚洲和全世界的共同利益。④我国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维护世界和平,努力营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学依据。)

重要性:①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②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③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营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2)措施:①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②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要与各国相互信任、和睦相处。③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不称霸。④中国的和平发展,要经历一个较长的

过程,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⑤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国防。⑥中国是国际社会一员,要实现自己的发展,也要顺应天下大势,与各国共同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⑦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

▲▲▲实施共赢战略,促进世界和谐:

★★1、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致力于睦邻、安邦、富邻”?分析“睦邻、安邦、富邻”的思想是如何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处理国际关系准则的原因?

答:(1)原因: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就是要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局面,营造和平、合作、和谐的地区环境。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消除了对外侵犯的根源。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③“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致力于睦邻、安邦、富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

(2)如何体现:①“睦邻”是指我国要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体现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②“安邦”是指积极维护本地区和平与稳定,体现了和平共处的原则。③“富邻”是指加强区域合作,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3)原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之上,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广泛的现实指导意义。 ★★2、指出我国开展多元化、和平、共赢的能源外交政策的原因和意义?(市二轮复习资料第39页第28题) 答:(1)原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意义: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③有利于发展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④有利于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强区域和作,推动共同发展:

★★1、从政治生活说明我国政府如何为构建和谐亚太作贡献?简要说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独特的合作方式及其形成原因?

答:(1)措施(政治):①同亚太各国政府一道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②坚定不移地奉行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始终遵循《联合国宪章》的规定,支持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所开展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倡导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2)合作方式:①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②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③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

形成原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客观上要求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以避免高度机制化对各方形成约束,平衡不同发展水平成员的权益和要求,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2、分析新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

答:①有利于东西之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推动沿线各国的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②创造了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

★★3、中国为什么要积极发展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发展与东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从政治生活说明中国同东盟及周边国家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稳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1)原因:①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各领域的多边合作。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人类面临的许多课题需要各国共同参与才能解决。③目前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能有效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④能有效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与贸易往来,维护地区稳定,共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a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