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26 04: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4、 5、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
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3、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
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
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
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
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
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
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
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
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3、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
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
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
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2、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2、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
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 3、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
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
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
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
正在阅读:
中国知识产权代理的公司排名 (2)04-30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04-11
家谱及家谱目录03-17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比喻句、拟人句汇总练习04-24
不要走得太急02-10
宪法学本科论文选题10-02
中班幼儿园下学期操行评语最新5篇03-2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上册
- 人教
- 教案
- 年级
- 数学
- 小学
- 精品
- 单晶叶片用氧化铝陶瓷型芯的发展概况
- 1版,初级电算化习题集(打印)
- 南通市某市政道路、排水、桥梁施工组织设计 - secret - 图文
- 石油大学北京领导科学与艺术作业及在线作业答案
- 2015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章导学案教案
- 执业第四单元
- 室分设计规范及原则
- SmartPlant Spoolgen Labs
- 单片机万年历
- 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 三圣黑水滩河堤防勘察报告
- 七度空间魅力迷你1
- 心血管系统习题及答案
- 13hypermesh 笔记总结
- 煤矿安全培训教材
- 让绿色点亮希望,用文明铸就辉煌
- 2011华为技术规范DKBA04000002-H 表面处理代码 - 图文
- 路基路面工程习题及答案
- 《走进我的家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 礼仪海员海乘教案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