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更新时间:2023-12-24 02: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析词语、感悟文本

扎赉特旗第六小学

许春风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析词语、感悟文本

【内容摘要】:

词语是一篇文章基本的构成元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学生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时应牢牢抓住这些重点词语,通过各种方法品析这些词语,就能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文章论述了学生多种品析词语的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为阅读教学中感悟文本奠定基础。

【关键词】:品析词语 多种方法 感悟文本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抓重点词理解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通过反复推敲而来的,其用意也非常深刻。因而,品析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对于我们正在打语文基础的小学生来说,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品析词语的方法,然后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灵动地运用并且深化开去,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们理解词语的能力和理解课文的能力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尽管我们在阅读课中不可能从头到尾,字字句句都讲到,但是我们应从整体出发,捕捉住“一字”、“一语”,引导学生体味其间旨趣,这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自己走进文本?可以从关键词句的品析入手。怎样品析词语?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因词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品析,可让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得教给学生多种品析词语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品析词语的方法后,遇到词语

理解就能很好地结合多种方法,再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理解方法去体会和感悟了。我们研究的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在这里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是我教给学生多种品析词语的方法。 一、联系上下文品析法

联系上下文品析词语就是联系作者意图、人物品格、事件意义和景物特点来理解。如《搭石》一文中写到:“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在这里我们感悟“协调有序”这一词语时,就可以联系上文中的“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还有下文中的“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来理解“协调有序”这一词语从而感悟文章思想。

这就是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品析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中去揣摩,这样的词语教学是一种感性的体会,胜于字词典中理性的解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种方法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二、词语替换品析法:

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几乎每个词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时,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换词法”来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汇来替换与之意思相近的新词,以联系旧的知识来启迪新的知识。这样,既能深刻地理解词意,又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有些词通过找意义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解。如学习《孔子拜师》一文中,孔子千里迢迢去拜老子为师,老子闻之,就在城外等待孔子的到来,两人相见时,老子对孔子说:“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在学习“迎

候”一词时,学生对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于是我就问他们“迎候”可以换成哪个词。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可以换成“等候”,有的说可以换成“等待”,于是,我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迎候”。孩子们通过认真比较、仔细推敲。终于明白“迎候”一词重在“迎”,有前往某个地方等待的意思,表示对人的欢迎和尊敬。而“等候”、“等待”都没有表示欢迎的意思。老子作为一个博学多才的长者,知道孔子不畏艰辛前来拜自己为师,并没有摆出老师的架子,而是出城“迎候”,更加体现了老子的谦和大度。这样,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还明白了词语间的细微区别。

这种方法,通过把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来替换,然后再请同学进行比较,看看用哪个词语比较好,从而品味出原词在句中的含义。

三、朗读感悟品析法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只有多读,学生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体验。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词语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词语意思及词语中蕴含的丰厚的人文内涵。如:教学《兰兰过桥》一文中的“惊奇”一词,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理解词义后,进行点拨:“‘惊奇’这个词的程度可远远比‘吃惊’深,所以我会这么读这个词语。”随即范读这个词语(范读时语气稍夸张,带有面部表情),学生试读。在这样反复地朗读中,学生对“惊奇”这个词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借助图片品析法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图片直观的感知来理解。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时“我就用多媒体展示代表这两个词的图片。让具体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区分词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五、联系生活经验品析法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是“白纸”一张,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予以尊重和重视,在理解语句、课文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生活的经验去体会、感受。

比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像怎样做才是“糟蹋”生命。以他们的生活经验能说出好多糟蹋生命的事例,这样做不但帮助理解词语,而且还对文章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教学《自然之道》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忆,想像“海龟出巢”是什么样子?想像“食肉鸟捕食海龟的画面”等等,以他们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词语“欲出而止”“踯躇不前”,进而切身体会此时海龟的小心谨慎,以及海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危机四伏的海滩上实现顺利入海的计划。 六、比较辨析品析法

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卡,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

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七、结合做动作品析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搭石》文中“伏”的理解,可请学生上台做一下“伏”的动作,来感受文本的人物美的内涵。

八、利用造句品析法

有些词语的意思很简单,学生都能心领神会,但是要抓住这些词语来感悟课文的情感,就得让老师花一些心思了。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初读了课文,通过划、读、比较等方法从描写周总理的样子的句子中初步感受了周总理穿傣族的民族服装是为了和傣族人民更亲近,接着老师问:“课文中除了写周总理的服装很亲切,还有哪个词语也表示周总理很亲切呢?”学生马上就找出了“笑容满面”一词。教师马上就说:“课文的插图中除了周总理是笑容满面的,还有谁?请用上“笑容满面”说一说。学生通过看插图,马上就有了答案,生1:傣族人民笑容满面地欢迎周总理。生2:傣族人民笑容满面地围在周总理身边。生3:傣族人民笑容满面地迎接周总理??接着,老师又说:图上的人你会说了,用上“笑容满面”说说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吧?生1:老师笑容满面地朝我们走来。生2:早上,我笑容满面地向老师问好。生3:生日的时候,妈妈笑容满面地对我说:“祝你生日快乐!”最后,教师总结:看到别人笑容满面的时候,我们看了心里一定很高兴;自己笑容满面的时候,别人也一定很快乐。让我们笑容满面地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吧!生齐读这一段课文,效果比初读时明显好转。教师巧借插图以及联系生活造句,同学们很好地理解了“笑容满面”一词的意思,理解了以后再带着自己的感悟回到文本当中。品词赏句的过程循序渐进,独具匠心。

当然,要准确而快速地理解词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多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训练,以此来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因为凭语感解释词语,那才是最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总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总体把握语境,切不可脱离具体的语境单独拿出来进行品析,这样学生不但对词语的理解无法深入,还容易弄巧成拙,甚至扭曲作者的原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感悟,掌握方法,渐渐形成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a6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