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更新时间:2023-05-25 23: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祝瑜蔚

一些基本概念

长期理论(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经济增长的趋势由何决定1,生产能力(供给能力:投入的劳动力、资本和生产技术)决定产量(增长趋势)。2,各国的经济增长趋势的不同决定其长期生活水平的不同。3,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增长趋势的不同决定了几代人的生活福利的高低。

短期理论(波动理论),研究短期经济好坏(波动)。

长期短期的划分:

– 价格可否调整。可变—长期,不可变—短期

– 时间的长短

– 划分的相对性

– 长期、中期、短期

长期中:经济的行为(增长趋势)由增长理论来描述,产量由生产能力决定。需求相对于供给能力波动时,基本上决定了价格和通货膨胀.

短期中:需求的波动决定了产量水平与失业水平。

中期中:描述短期向长期的转化,此时供给或需求既可以影响产量水平也可以影响物价水平。

实际GDP的趋势线:是当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时,GDP所经历的变化路线。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潜在产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产出缺口=潜在产出—实际产出

经济周期:指总体经济活动围绕增长趋势线进行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经济周期的危害:经济的(剧烈)波动带来低效率和降低人们的福利。

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P P tt 1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Pt 1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膨胀:整体价格水平的上涨。 物价的变化率

物价水平是以往通货膨胀的积累 Pt Pt 1 Pt 1

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用来衡量最终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数。其具体含义是一篮子商品以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和以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的比。用公式表示为

一篮子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100

CPI=一篮子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增长的源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的投入和生产要素的效率的变化。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英文简称为GDP。等于一个经济体中所有要素的总收入

生产:将投入(劳动和资本等)转变为产出GDP的过程。生产函数: Y=f (N,K)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在表示GDP的生产过程中,中间投入(原材料的使用)不计入。 NNP (Net National Product): 净国民生产总值 NNP=GNP-折旧

NDP (Net Domestic Product):净国内生产总值 NDP=GDP-折旧

NI (National Income):国民收入 NI=NNP-企业间接税

国内生产净值NDP: 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创造的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它反映了新增加的价值。英文简称NNP。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支出法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总投资: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

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收入法核算GDP: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转移支付: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转移支付是包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是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

转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1)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2)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例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做是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对要素的支付:Y=劳动报酬+资本报酬+利润

GNP:一国国民所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量。强调:国民性 ;GNP=GDP +本国 居民在外国获得的要素收入-外国居民在国内获得的要素收入 =GDP + 本国 居民在外国获得的净要素收入

生产要素:经济的生产方面投入的劳动与资本等。

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折旧。固定资产以实物形态在生产中被长期使用,而它的价值却按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把那部分转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中提取出来,并以货币的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引起折旧的主要原因有:(1)磨损,即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2)自然力的作用,即朽烂与腐蚀;(3)陈旧过时。一项资产每年的折旧费取决于它的原始购置价格、预计的使用寿命和估计的残余价值。折旧费被摊入产品成本。计算折旧有许多方法。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直线法,即把折旧看成是一种时间函数,以此项的原始成本减去残余价值,再按其全部使用年限加以均分来计算每年的折旧费。摊在生产成本中的折旧费,随着产品的销售得到补偿。

政府支付:定义Ⅰ=政府消费,定义Ⅱ=政府消费+国家投资,定义Ⅲ=政府消费+国家投资+国内贷款。在基本模型中,我们一直使用定义Ⅱ。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 要素报酬:支付给要素的工资与利息。

对产品和服务的(各项)需求

– 消费 C

– 投资 I

– 政府采购 G

– 净出口 NX(=出口- 进口)

注:各项需求既包括对国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进口产品的需求;

分类主要按买主来分,也考虑是满足何时的需求(现在或将来)

国民经济恒等式:Y ≡ C+I+G+NX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S—I=(G+TR—TA)+NX; C+S=YD=Y+TR—TA

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收入(Y)=支出(Y);简单的两部门经济:居民+企业 , 没有政府与进出口,总收入用途的构成 Y ≡ C+S,(消费 C 、 储蓄 S);总支出的构成 Y ≡ C+I,(消费C, 投资 I)∴S ≡I(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引入政府和对外贸易。政府:收入:税收 TA;支出:政府采购(G)+转移支付(TR);财政盈余:TA-TR-G ——政府储蓄。海外部门:只有进出口,没有转移支付等;此时可支配收入:YD ≡ Y + TR – TA;收入的用途:YD ≡ C + S ∴ S + (TA - G - TR) - I ≡ NX(恒等式)或: S - I ≡ (G+TR- TA) + NX

储蓄、投资、政府预算和贸易 恒等式 S + (TA - G - TR) - I ≡ NX;私人储蓄:S;政府储蓄(赤字):TA - G - TR; 进出口(在国外的储蓄):NX; 三者的关系(理解要点:总储蓄等于总投资)

GDP核算原则: ①最终产品和服务;②市场价格原则;③流量原则。

实际/名义GDP:实际GDP 计量不同时期中经济实际发生的产出变化,是对两个时期中

的产出以同一价格或以不变美元估价。名义GDP 计量在即定的时期中,以该时期的价格计价,或者有时表示为以现值美元计价的产出的价值。名义GDP变化的因素:实际产出的变化;价格的变化.

生产函数: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同产品或劳务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总量生产函数是指经济社会的产出与总就业量、资本之间的函数关系。

私人国内总投资:是指个人或企业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和住宅建筑,购买机器设备以及存货)的支出;是用于购买新生产的资本货物(固定投资)和用于变动存货的总支出。家庭用于购买新的房屋被视为投资,而它所提供的居住服务则估算其租金计入个人消费支出之中。

储蓄:当前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即收入减去消费,如存入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保存在手中的货币等,都称为储蓄。储蓄是西方经济学中宏观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凯恩斯收入与就业理论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储蓄也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概念,无论从它的来源或用途方面看,均没有准确的数量限制。

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政府机构储蓄没有一定的动机。企业储蓄的动机则是为了再投资或获取利息。影响企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边际效率,而个人及家庭储蓄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个人或家庭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影响个人及家庭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的多少、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料以及利息率的高低等。

间接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农业税、资源税、财产税(房产税、契税)、行为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初始建设维护税、屠宰税、筵席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直接税: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利润税)、个人所得税、利息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捐赠税、社会保险税。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一种货币现象。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价值持续升值的过程。 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通货紧缩的成因 (一)总需求不足引发的通货紧缩 (二)供给绝对过剩引起的通货膨胀 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力中的生产知识和生产能力。教育投资可以称做人力资本投资,但官方统计将个人教育支出作为消费处理,而公共教育支出作为政府支出处理。

政府预算赤字BD:G+TR—TA是政府的预算赤字.

GDP缩减指数:名义GDP /实际GDP ;它只包括在美国生产的产品价格。

耐用品:耐用品的订单时量度国内厂家对立即或将来要送货的货品所接的订单数。一件耐用品定义为该商品会持续使用一段时间(超过3年),而在期间对它的服务也持续。 最终/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直接进入消费的产品;例如,农民生产的粮食直接用于消费(吃饭),粮食就是最终产品;农民生产的粮食用于食品加工,粮食就不是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不直接进入消费、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例如,农民生产的棉花、纺纱工人生产的棉纱不直接用于消费而是用于生产棉纱、棉布,此时棉花、棉纱就是中间产品。

消费价格指数CPI:代表城市消费者购买一揽子(固定)商品和服务的费用。它包括进口价值。

生产价格指数PPI:计量即定的一揽子商品的成本。它还包括原料和半成品,而CPI 不包括。PPI用来积累销售系统早期阶段的价格;CPI计量城市居民实际支付的价格。

投资:以一定的资金或实物经营某事业或转移于他人作为生产的资本以谋取未来利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是社会的实际资本(设备、房屋和存货)的净增长,不同于日常语言中的“投资”概念。后者指人们购买一块土地,一张现有有价证券或任何其他财产所有权,只是现有财富的转移。因为一个人的买,就是另一个人的卖,并没有任何新的实际资本的形成。决定投资行为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技术、政治、心理、政府政策、资源、人口等等;内在因素主要指企业家预期从事投资所能得到的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如果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投资就会增加;反之,投资则会减少。

总/净投资:净投资——形成新资本的投资。总投资——由产出增长引起的投资(净投资)加上为补偿原来资本消耗所进行的投资。

增值:

净出口:净出口函数:是由出口减进口而得到的净出口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式,即净出口函数=X-M=X-i-jY。净出口是收入水平的函数,它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特别是,当国民收入为YX=M时,净出口等于零。我们把这一收入水平叫做外贸平衡收入水平。 R1 R0

R0名义利率:以当前美元给付贷款报酬。 i 实际利率:以不变价值的美元给付报酬。 i r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

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例如一件大衣使服装加工厂花费28美元,使零售商花费6美元,使消费者花费40美元,但它加到国民生产总值上去的只是最终售价40美元,而不是所有交易的总和74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部支出总和计算,也可以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

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1)个人消费支出总额;(2)私人国内投资总额;(3)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4)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

从收入方面计算,包括:(1)工资;(2)利息;(3)地租;(4)利润;(5)折旧等。

国民生产总值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以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单位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通常是以现行货币单位来表现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但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抬高或降低物价,因而会使货币的购买力随物价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是以某一年为基期,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矫正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计算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能准确地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大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政府采购:政府购买各级政府在商品与劳务上的总支出,它是国内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之一。政府购买大致有两种:(1)从居民那里购买劳务;(2)从企业或公司购买商品。因此,这种公共支出包括工作人员和武装人员的薪资支付和购买各种公用物资的开支。但各种转换支付不能包括在政府购买项目之内,因为它不是政府为了购买目前的商品和劳务而支出的款项。 政府用所购买的这些商品和所雇用的这些劳动组合起来,生产各种各样的公共物品(公共教育、警务和消防、国防等)。由于公共物品通常不是在市场上按价格出售的,从而国民收入计算者采取了一个简单的算法,即一件公共物品,生产它时花费了多少货币单位,它就值多少货币单位。所以政府购买的总值,就是所有公共物品的总值。西方经济学家也认为,没办法表明这个算法是“正确”的,但也没人提出更好的计算方法。政府购买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它的扩大和减少,有助于克服萧条和消除通货膨胀。 资源配置: 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二部门经济: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厂商)。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户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不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即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均衡产出(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储蓄函数: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增加

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它是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任一点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棘轮效应:杜森贝利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一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

示范效应: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自主投资:即使利率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一个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曲线是阶梯形的,但经济社会中所有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加总在一起,分阶梯的折线就会逐渐变成一条连续的曲线,因为总合过程中所有起伏不平会彼此抵消而转为平滑。

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表示投资和利率间关系的曲线

加速数:产出增量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为加速数

加速理论: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投资税抵免政策:即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它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企业的市场价值:就是这个企业的股票的市场价格总额,它等于每股的价格乘总股数之积 企业的重置成本:建造这个企业所需要的成本

托宾的“q”学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产品市场的均衡: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与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流动性偏好(灵活偏好或流动偏好):即对货币的需求。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民宁愿以牺牲利息搜如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越高,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付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

投机动机:指人民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LM曲线: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人们不管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

流动偏好的利率系数:货币需求关于利率的系数

货币需求的存货理论:由鲍莫尔、托宾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犹如持有存货,一方面随收入增加,需要有更多的货币从事交易;另一方面,随着利率的提高,持有货币的成本(放弃的利息收入)就上升,因此,货币的交易需求量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随利率上升而减少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需求的政策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则出现了所谓的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摩擦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造成的事业

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奥肯定率: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的第二目标,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

价格指数:表示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示不同时期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价格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GDP平减指数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政府购买: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

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财产税:主要指不动产即土地和土地上建筑物等所征收的税

所得税:是对个人和公司的所得征税

流转税:是对流通中商品和劳务买卖的总额征税

累退税: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递减的一种税

累进税: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增加的一种税

比例税:是税率不随征税客体总量变动而变动的一种税,即按固定比率从收入中征税,多适用于流转税和财产税

乘数效应:即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倍增作用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自主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着自动地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 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也称被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是,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预算盈余: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

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债务筹资: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和外国举债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 活期存款: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以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法定准备率:存款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是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成为法定准备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这里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可用ER表示)

超额准备率: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称为超额准备率

基础货币(货币基础):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者货币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行为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开户:一是指为投资者开设证券交易专用账户,二是指为投资者开设资金账户

委托:是投资者将证券交易的要求告知券商,券商受理后代为进场申报,参加竞价交易的过程

成交:指买卖双方的价位与数量和是,达成交易的过程

清算交割:是买卖双方结清价款的过程

过户:是投资者到证券发行机构或指定代理机构变更证券所有者的手续

牛市:证券价格指数从低点持续稳定上升的趋势称多头市场即牛市

熊市:指数从高点持续下跌的趋势称空头市场即熊市

利率风险:证券价格变动则影响证券投资收益

行业风险:企业所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下降,甚至竞争失败,投资者就可能亏损

违约风险:企业如不能按契约支付债息、股息、红利甚至偿还本金,投资者就会遭受损失 金融衍生品市场:人们会交换一些自己并不拥有的物品,而其价格取决于另外一些真实商品的价格,这样的市场是金融衍生品市场

证券期货交易:这是一种有价证券(主要指股票)买卖双方以后按合约中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作远期交割的交易方式

垫头交易:客户(买卖者)可以凭自己的信誉通过交纳一定数额保证金取得经纪人信用,在委托买进证券时由经纪人贷款,在委托卖出证券时由经纪人贷给证券,就可以进行交易,这就是垫头交易,又称保证金信用交易

“单一货币”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供给: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的就业的基本资源所产生的产量。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其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长期:资本存量、人口、生产技术以及一切生产要素都可以改变的情况。 短期:除了可变生产要素之外,其他因素,包括资本存量、人口、生产技术等均保持不变。

凯恩斯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

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凯恩斯认为,仅靠自由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必须加强国家干预。据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现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时,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将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以至达到充分就业,使生产(供给)增加。这一论点被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奉为定律,因此叫凯恩斯定律。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流行,萨伊定律在西方经济学中日渐消声匿迹。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越来越无能为力,凯恩斯定律在人们心目中日渐失去光彩,开始濒于名誉扫地了。

总供给曲线:是指在各种价格水平下,社会全体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y=f(N,K) N—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此式表明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一般认为资本存量是由以前各年的投资决定的,因此假定资本存量是外生变量,则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的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总产出取决于就业量N。

2、两个概念(1)潜在的就业量或充分就业的量:一个社会在现有的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含义:一是充分就业量是一个外生变量,不取决于产量、投资和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二是一个社会的潜在的就业量不是固定的,随人口的增长而稳定增长。(2)潜在的产量或充分就业的产量: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水平的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宏观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总供给和总就业量间的关系。

3、劳动市场:劳动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均衡时劳动的均衡价格和均衡的就业量。劳动市场的两点说明: 一是在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下,实际工资立即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二是资本存量不变。 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不随价格变动而变动,而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AS 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P

f

短期总供给曲线:假设前提 :1,价格刚性:货币工资只能上涨,不能下跌。2

、货币幻觉:

只看到货币的票面价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即会抵抗价格水平不变情况下的货币工资下降,但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情况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

AS

W/PW/PW/P N2 N0 N y2 y0 y

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曲线: 是指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价格和实际的国民收入间的

P经济滞胀分析

y

实际货币供给:

名义货币供给:

摩擦性失业:因市场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自然失业: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在任何动态市场经济中这种失业都是必然存在的。

自然失业率:就是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时,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正常摩擦而造成的失业率。 货币流通速度:每年1美元的换手次数。

货币数量论: MV = PY(1)

在式(1) 中, M为货币总量, V 为货币流通速度, P 为价格, Y为一种相当特殊的数量指

数, 即包括服务流量(如工时、居住年数、千瓦时等) ,在此Y为实际GDP,PY为名义GDP。 也包括生产这些流量的实物资本项目(厂房、设备等) , 又包括既代表着实物资本项目又代表着“信誉”这样的无形“资本”项目的种种债券等。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这就是说,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MV=PT

例如:假定1年内生产和销售了60袋面包,每袋面包价格$0.5,那么T=60,PT=0.5×60=$30/年 再假定M=$10, 那么V=PT/M=30/10=3(次/年)

说明:在1年时间里用10美元完成了30美元的交易额,即1美元1年内3次用于交易.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是,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又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自然失业率: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是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奔腾的通货膨胀:指每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

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的比例上升

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是成本提高,从而一起价格水平的上涨 瓶颈式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时评的上涨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上涨,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就称为工资——价格螺旋

混合通货膨胀:从供给和需求来那个方面及其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的理论

机构性通货膨胀:指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机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的持续上涨

菲利普斯曲线:在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Pt+1=Pt[1+入(Y—Y*)]

理性预期:在卢卡斯众多学术成果之中,影响最大的非“理性预期假说”莫属,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各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决策之前,会根据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测。这种预期影响经济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卢卡斯的另一个重要批判是针对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失业,作为一种实际的经济变量,是由诸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生产的技术条件、经济技术结构等实际因素决定的,而与货币数量及价格水平没有关系。

粘性工资: 当工资随时间缓慢变化,而不是充分和快速的变动来确保每一时刻的充分就业时,工资就是粘性的,或者工资调整迟缓。

奥肯定律: 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的交替关系。其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NP便低于潜在GNP3%。例如,假定失业率为8%,比自然失业率高2%,那么按照奥肯定律,实际GNP就比潜在GNP低6%

滞胀: 停滞膨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

三大关系总结:

奥肯定理: u t u t 1 = (gyt y)

菲利普斯曲线: t t 1= (ut un)

总需求关系: gyt= gmt t

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方法Friedman(1967) 和Phelps (1968)。市场工资是完全具有伸缩性,但是调整缓慢;

工人对实际价格水平变化具有不完全信息或反应迟缓,将名义工资的上升看作实际工资的上升而增加劳动供给,只有当获知名义工资的上涨时由于价格上涨时,才会回复均衡。 价格调整速度:工资在短期内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粘性,变化比较缓慢,但从长期来看,仍然是具有伸缩性的。所以在长期内通过价格与工资的充分调整能够使得经济回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

协调方式:协调困难1价格竞争:谁先提价。如果率先大幅度提价,其他企业不提价,市场份额就会急遽下降;最优策略:轮番微小提价 2劳动力市场竞争:谁先降低工资。如果率先大幅降低工资,将招致个工人不满,甚至人员流失;最优策略:轮番略微下降 新古典理论表明:1供给可以把经济调整到充分就业的状态。2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经验事实表明(名义)工资的调整是非常缓慢的,即名义工资的粘性。3工资的粘性:随时间的变化缓慢,不能充分和快速地变动来确保每一时刻的充分就业。

预期的通货膨胀:

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它强调工资行为与失业之间存在这样的联系:失业者并不坐在谈判桌旁。当失业者愿意企业消减工资并创造更多职位时,企业却与在职工人进行有效地协商,而不合失业者协议。对企业来说,解雇劳动力是耗费成本的---解雇成本,雇用成本和培训成本,其结果是“内部人”相对外部人来说具有一种优势。

效率工资理论:它侧重考察作为一种激励劳动手段的工资。工人在工作职位上的努力与该职位支付报酬的多少有关系,该项报酬又与替代性职位的报酬有关。提高被解雇时的损失 1造成一支经常性失业队伍 被解雇后难以找到工作。2有积极性努力工作,以保住现有岗位

预期调整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可用图来说明。令图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U2降到U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W2上升到W1。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此图再进一步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Philiphs 曲线 (1958):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g w (u u*)

Wt 1 Wt

:货币工资对失业率的敏感程度 gw

Phillips曲线表明当实际通涨率与预期通涨率相等时,产出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当实际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时实际通涨率会高于预期通涨率。

高通涨率预期与经济衰退并存时就出现滞胀。

对预期通涨率的调整增加了短期AS曲线向长期AS曲线的调整速度。

短期phillips曲线是相当平坦的。 Wt为工资上涨率

交错的价格调整:交错调整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采用交错而不是同步方式调整价格。

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不利的供给冲击:它引起价格的提高和产出的降低。不利的供给冲击,它的作用相当于AS曲线向左移动.AS曲线向左移动 的结果是,在新的均衡点,产出下降,价格上升.在名义工资相

对稳定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下降。例如:石油价格上涨。对策:刺激性需求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 E1 → E* 达到充分就业。

有利的供给冲击:例如技术进步。应该采取的需求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 实现低通胀下的经济增长。E1 → E*

适应性政策:使AD曲线移动到AD′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被看作是适应性政策。

重点简答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答:(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若以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以ΔC表示消费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ΔC/ΔY. (2)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每一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若以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以ΔS表示消费增量,以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ΔS/ΔY.

(3)由于整个社会的收入增量分为消费增量与储蓄增量,所以:MPC+MPS=1 2、什么是LM曲线的三大曲线的三大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答:LM曲线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凯恩斯区域、古典区域、中间区域。 LM曲线水平状态的区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也成为“萧条区域”,如果利率降低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利率在不提高的的前提下,提高收入水平,所以财政政策有效果。

3、简述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答: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即挤出效应为1.也就是政府支出增加的量等于私人支出减少的量,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没有任何刺激作用。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一般大于0而小于1,具体大小主要取决于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的大小。利率上升的多,则挤出效应大;相反,利率上升的小,则挤出效应小。一般而言,挤出效应取决于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所以营销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因素就是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

4、为什么说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答: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有四个:第一,利率效应。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需求量减少;第二,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时,资产的实际价值下降,人们

实际拥有的财富减少,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第三,税收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从而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减少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第四净出口效益。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在汇率不变的条件下,是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导致本国居民增加对国外的商品购买,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因此净出口减少。

5、失业类型有哪些?

答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事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 产出下降造成的。

失业的社会经济损失有哪些? 失业的社会影响:失业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稳定。家庭的要求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关系将因此收到损害。高失业率常与吸毒、高离婚率、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对于失业者个人则会失去信心,在情感上受严重打击。

失业的经济影响: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则实际产出的GDP就会减少。

6、通货膨胀类型有哪些?

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为1)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2)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3)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二)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分为1)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照相同比例上升)。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三)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分为1)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升。2)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7、简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和成本推出的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

答:1)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产出和价格水平是一起变动的,通货膨胀常常伴随有扩大的实际产出,只有在较少的一些场合中,通货膨胀的发生伴随着实际产出的收缩。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有三种情况1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

增加,收入增加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引致失业。3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导致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8、简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9、简析通货膨胀成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2)需求拉动又称超额需求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3)成本推动又称成本或供给通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4)结构性在没有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5)通胀持续不断持续的趋势(价格水平持续上升即工资,价格)

10、简述GDP的GNP的区别: a 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B 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GNP中。C 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比方说,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该计算在GDP中。

11、说明GDP的三种核算方法并简析储蓄投资恒等式: a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总卖价。(经济社会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b收入法: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工资、利息、租金等生产要素报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c生产法: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

等式:在一国的一年的经济总量中储蓄量与投资量是处于恒等状态的,也就是一年储蓄量=一年投资量,只有维持这样的恒等状态才不会危及到一个国家经济形式的正常运转.

12。简述自动稳定器功能的发挥:a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b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水平。及其手段的应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及紧缩性财政政策。

简述货币创造原理: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做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债券投资,正是这种比较小的比率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并指出货币创造成数等于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的限制条件:A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后会全部放贷出去B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

简述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a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b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c法定准备率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简述经济周期的特征:主要两个分为阶段 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 衰退的特征1通常消费购买急剧下降2劳动的需求下降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 扩张阶段和衰退相反

为什么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越敏感,投资的利率系数d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投资需求利率系数d越大,投资对于利率的变动比较敏感,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越小即IS曲线越平缓,利率变动引起的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13.什么是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有哪些动机? 答: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将不能生息的、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保存在身边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包括:(1)交易动机。又称交易需求是指企业和个人出于正常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2)预防性动。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为应付意外事故或紧急情况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愿望。(3)投机动机。是指企业或个人出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投机利益而手中持有货币的愿望。

14.简述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形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减少,主要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因素引起,导致总需求增加。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过度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垄断企业利用垄断地位通过利润加成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因而造成产品价格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它是从分析经济结构的变动来分析通货膨胀原因的。

15.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那些?

答: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间接调控金融的三大货币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使用也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为了改变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另一类是被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抵消影响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时,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中央银行可以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量。反之,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需要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可出售政府债券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的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集中存款准备金和调整存款准备率来影响商业银行信用规模的程度。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缩减,从而缩小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货币供给量,利率随之上升,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随之下降。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当货币流通量不足时,中央银行就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从而扩张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来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上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间接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过热时,货币流通量过多,中央银行就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会减少,使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信贷规模缩减,从而货币供应量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随之提高,进而使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少,有效地抑制了总需求。反之,当经济衰退时,降低再贴现率,可以刺激经济发展。

其他货币工具还有选择性信贷控制和道义劝告。

16.什么是失业?失业包括哪几类?

答:一般认为,失业是指处于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目前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或者说,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从而使一部分劳动力人口找不到工作的状态。

根据失业的不同性质,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17.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

18.总供给曲线被区分为哪三种类型,呈现何种形状作图说明。

答:宏观经济学中,根据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进行调整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将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即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图见课本139-140页。

19.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1)收入水平。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即收入水平越高,对货币的需求越大。

(2)物价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物价水平成正比,即物价水平越高,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3)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与货币的需求量成反向变动关系。利率水平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高,因而人们不愿意大量持有货币。

(4)信用制度。一个信用制度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工具多样,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得到贷款和现金,或者通过信用工具来支付,尤其是当前大力推行电子化货币的条件下,居民手持有现金的数量会减少。

(5)货币流通速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少。

(6)品供给总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整个社会商品的供给总量成正比,即商品可供量越大,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多。

(7)偏好与预期。有些人偏好手持货币,因而增加了货币需求,而另一些人则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因而减少了货币需求。当人们预期物价下降,则会增加货币需求。

此外,宏观经济政策、货币制度的变动以及居民的消费倾向等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20.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

导致IS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

(1) 投资需求的变动,即投资函数变动。

(2) 储蓄函数变动。

(3) 政府支出及税收的变动。

(4) 净出口额变动。

21.LM曲线的移动主要取决于那些因素?

LM的形式:y=hr/k+m/k;或者 r=ky/h-m/h

取决于3个因素: h为货币的投机需求;k为货币的交易需求;m为货币的供给量。

记住式子,考试时,简单分析一下就好了~。楼主,你若能挤一点时间,就可以把IS-LM模型的分析扫一下啊~

22.如何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概念?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投资应该是总投资,按照净投资算的应该是NDP.他们都是实际投资.

均衡概念里的投资是意愿投资,Y=C+I+G+NX中的投资是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投资.

在投资债券(讲到投机性需求)里的投资就是老百姓普通意义的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应该算做储蓄的.

23.政府支出对私人支出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1)支出乘数的大小。

(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24.何为自动稳定器?简述它对缓和经济的作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中的自动稳定器

利息率效应(凯恩斯效应)。由于利率变动能刺激或抑制投资,所以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变动有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调控与稳定物价的作用。根据前面已讲过的内容可知,在货币供应量M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供给减少 → 使物价上升 →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L1上升 →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L2下降 → 利率r上升 →投资下降 → 有效需求减少 → 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反之则反是。

25.试比较凯恩斯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

凯恩斯主义极端也叫凯恩斯极端,是指凯恩斯主义的一种极端情况。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0。因此政府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0

古典主义极端指古典主义的一种极端情况。如果IS越平坦,或LM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如果出现一种LM曲线为垂直线而IS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有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9x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