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烈士的名义…

更新时间:2024-03-26 11: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以烈士的名义??

□/邢天才李晓黎

在渤海区这块英雄血染的大地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

中,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在8年抗日战争中,这里即有为革命牺牲的烈士3502名,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40余名。在这些革命先烈中,有的在敌人的刑场上大义凛然,慷慨就义;有的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杀敌,壮烈牺牲。渤海区人民和上级党委、政府为纪念英烈,曾以部分烈士的英名为一些地区、团体和组织命名,以寄托人们永远的怀念。

奋斗牺牲是革命者应有精神—杨靖远烈士与靖远县 ?抗战方兴竟在盐山留遗恨,建国未艾空对鬲水吊英

魂。?这是1 9 3 8年底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肖华为悼念被国民党顽固派残杀的冀南第六专署专员、冀南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杨靖远烈士而亲笔题写的一幅著名挽联。杨靖远生于1902年,原名赵荣山,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对东北人民进行疯狂地屠杀,杨靖远的父母姐妹都先后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未婚妻王少娟也因参加抗联被敌人杀害。日军的残酷暴行,激起了杨靖远的强烈愤慨。为寻求抗日救国道路,雪耻家仇国恨,他愤然离家,到北平寻找并参

加了我党的抗日组织。经过党组织的培养教育,

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他被调到河北省军委工作。济南失陷后,中共冀鲁边区党组织与山东省委失掉了联系,工作暂时由河北省委领导。1938年3月,为加强冀鲁边区的领导,杨靖远与李启华等5人受河北省委的派遣来到冀鲁边区,杨靖远被任命为第三十一游击支队副司令员。当时他在颔下留下了胡须,表示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决不刮掉。后来他的胡须长的又长又浓,以致人们送他个绰号?杨胡子?。

杨靖远胸怀报国之心,在对敌斗争中表现了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他来冀鲁边区以后,虽然身为第三十一游击支队副司令员,但行军作战都是一马当先。1938年5月,杨靖远所在部队和党、政机关暂住庆云县城。国民党委任的鲁北督察专员兼鲁北保安司令刘景良,亲率200余人气势汹汹地向庆云扑来,想趁我军立足未稳,予以消灭或赶出这一地区。面对刘景良的嚣张气焰,杨靖远机动灵活地指挥杜步舟的第三路主动出击,把攻城敌军全部击溃。刘景良失败后,羞怒之下,又纠集沧县、盐山的敌军和民团3000余人再次围攻庆云县城。在敌众我寡万分危机的情况下,杨靖远亲率220余名战士,出其不意地乘夜袭击了城南30余里的纪王桥,直捣刘景良的后方机关,歼虏敌参谋长以下若干人,迫使刘 景良部撤回,其余攻城部队也不打自溃。这次战斗,以少胜

多,使我军威名大震。

1938年9月,?三十一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平津支队,杨靖远率部连续出击,在庆云、乐陵、宁津一带与日伪军进行了频繁的战斗,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不久,津南地区的盐山、沧县、宁津、南皮、东光、吴桥6县相继建立了抗日政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六督察专员公署,杨靖远任专员(后兼冀南第六军分区司令员)。

1938年秋,盘踞在盐山四区以孙仲文、刘陆桥、刘文涛、刘建山为首的土顽势力已发展到近千人。为开辟盐山四区,打通津南一带的交通要道,当年秋,杨靖远亲赴盐山四区,准备对孙仲文等人晓以民族大义,争取其抗日。他先与学生 出身同情抗日的孙仲文的长子孙烈久接上关系。不久,又到 孙仲文的驻地—贾象?德盛家?,与孙仲文谈判。孙仲文虽然顽固,但在杨靖远一再阐明我党政策的感召下,表示不打八路军,发展武装防匪防日。为趁热打铁,杨靖远于10月间再次单刀赴会来到贾象,并在民团头子孙仲文、刘陆桥的陪同下,参加了民团武装的阅兵仪式,并借机发表了讲话,热情宣传我党联合各个阶级阶层共同抗日的主张。尤其是他讲到我八路军深入敌后与日军浴血奋战的英难事例,慷慨激昂,感人肺腑,使在场的民团深受鼓舞,佩服八路军里有能人。阅兵结束后,对团结抗日问题,又与孙仲文等进行了进一步磋商。一孙仲文表示,决不与八路军为敌,愿意为抗日

出力。从此,孙仲文慑于我军的强大声威和杨靖远专员的威望,不敢再妄自行事。

1938年11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为把驻在冀鲁边区的我军挤走吃掉,便同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密谋,拼凑了所谓?冀鲁联盟?。国民党暂编第一军政训处主任马皋如受沈鸿烈、鹿钟麟之命,跑到盐山四区,对孙仲文地方民团封官许愿、拉拢收买,把孙仲文部改编为国民党?五三游击支队?,任命孙仲文为支队司令。

孙仲文当上国民党?五三游击支队?司令后,认为有了靠山,更加骄横起来,扑向我盐山五区区委驻地,将机枪架在我区委门口大耍淫威,嗣后,又扣留我来往人员,劫留粮款,制造磨擦。

针对孙仲文坚持与我八路军为敌的反动立场,12月的一 天夜里,杨靖远带领冀南支队500余人分三路向四区进发,一路由崔岳南带领打贾象,另一路去许官,杨靖远和副支队长傅祥吉带领一、三大队各一部,直取大赵村孙仲文老巢。杨靖远带部队进入大赵村后,迅速包围了孙仲文的住宅,然后命令部队向孙喊话。孙仲文听到动静,从屋后门逃走。此时,我军的行动被敌人岗哨发现,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战斗打响不久,傅祥吉在村前坑边中弹牺牲。杨靖远赶到围墙附近的草垛旁指挥战斗。月光下他那长长的胡须隐约可见,被趴在房上的民团发现,敌人居高临下,向杨靖远连

开数枪。杨靖远腰部中弹负伤,警卫员杨炳章为保护杨专员 也中弹负伤。敌人从村中冲杀出来,把杨靖远、杨炳章二人俘去。

敌人把身负重伤的杨靖远、杨炳章押到一个深宅大院。孙仲文得意忘形地说:?杨同志,这回可对不起你了。?杨靖远感到这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他怒目圆睁,直逼站在一旁的那张狰狞丑恶的面孔,慷慨激昂地说:?共产党是不怕死的,要杀要砍随你的便。?这时孙仲文部的国民党军参谋聂××掏出手枪对准杨靖远,随着枪声,杨专员壮烈牺牲。穷凶极恶的敌人,并不善罢甘休。为了发泄他们对共产党人的刻骨仇恨,又极其残暴地用铡刀把杨靖远烈士的警卫员杨炳章腰断三截。此后,侩子手又将杨靖远烈士的头砍掉,把烈士口中的两颗金牙挖去,把首级挂在贾象村寨门上威胁群众。 杨靖远烈士的牺牲,给边区军民带来了极大的悲痛。隆重的追悼大会更激起广大指战员的强烈义愤,纷纷请战。1939年1月2日凌晨3日,我八路军挺纵第五、第六支队向孙仲文部发起全面进攻,经一小时激战,孙仲文部被我军全部消灭,孙仲文被当场击毙。

1940年5月,上级党组织决定,以盐山县的一个区和乐陵县的三个区组建靖远县,以永远纪念杨靖远烈士。

边区人民的“母亲”—马振华烈士与振华县 在无棣县党的初期创建史上,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后来在冀鲁边区被誉为边区人民的?母亲?的马振华烈士。 马振华,1904年出生在河北省盐山县后韩沙洲村。高小 毕业后,他回村办起了一所贫民学校,并依托这所学校,组织农民群众与地主老财进行斗争。1931年末,中共地下组织 委托一名刘姓共产党员找到马振华。在交谈中,小刘从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人民,谈到毛泽东同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从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谈到我党的抗日主张;从保定二师学潮、高阳农民暴动,谈到当前的革命任务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理想。?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前途才是光明的。?随后,小刘进一步向他介绍共产党的性质和党的纲领。同时,还常和他研究发动群众同地主老财作斗争的办法。马振华听得入迷,心情振奋,也逐步解开了他过去在斗争中常常感到方向不明、策略不清的困惑。1932年春天,马振华在后韩贫民小学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根据上级的指示,很快发展了几名贫雇农党员,成立了后韩党支部(马振华任支部书记)。他和同志们一起,在家乡一带发动群众抗租、抢粮,取得了胜利。

1934年春,中共津南特委领导的治河罢工斗争失败,许多党员被逮捕,党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上级党委决定从基

层抽调一批对党忠诚并富有斗争经验的党员,担任重要的领导工作。马振华被调到中共津南特委任特派员,负责整顿发展党的组织,发动群众继续进行斗争。

马振华化名李泽民,以串书馆卖笔墨为掩护,来到无棣县北部乡村开展活动。不久,又以卖食用油作掩护,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为了深入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发现和培养建党对象,他在所住村庄办起了农民夜校,教农民识字和珠算,深入浅出地讲述国内外形势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同时,他还经常组织党员散发张贴标语传单,以宣传教育群众,揭露敌人罪行。在马振华的宣传鼓动和精心组织下,培养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一个个党支部建立起来了,被敌人破坏了的党组织又重新恢复并发展壮大了。

七七事变后,马振华调回津南特委(工委)任组织委员。根据中央指示,马振华部署各县党组织发动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盐山县旧县镇宣告成立后,马振华任救国军政治部主任。当时,冀鲁边区一带杂牌军?司令?如牛毛,各霸一方,加以官僚豪绅多年来的压榨剥削,人民群众一贫如洗。这就给建立抗日武装造成了很大困难。但是马振华没有辜负党的信赖和工委的委托,迎着困难积极进行建军工作。他把贫苦农民当作依靠力量,同时吸收抗日爱国的知识分子参加;他还亲自去联 络和争取民团杂牌武装,给他们阐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政策,晓以民族大义,争取他们加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经过一段艰苦的工作,抗日救国军初具规模,建立起四个团的编制共约一1000余人。马振华建立了士兵政治课制度,在各团建立政治处,在各连配备政治指导员,加强政治工作,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这支部队成为冀鲁边区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队伍。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将津南工委在津浦路以东各县党的工作交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山东省委派于文彬来鲁北与津南工委负责路东工作的马振华取得联系,建立了统一的党的组织——中共冀鲁边工委,马振华任组织部部长。

1938年1月,冀鲁边区我军攻克盐山城。此时,我军初创不久,由于成份复杂,地方观念、无政府主义等问题相继出现,在军需供应上也存有较大困难,时值寒冬,战士们还穿着单衣,有时断粮吃不上饭,加之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不时对我军进犯,冀鲁边区的党和抗日军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斩钉截铁地对同志们说:?党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巩固边区,扩人抗日根据地,壮大抗日队伍,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去!我们共产党人要迎接更加残酷的斗争,同时也要准备着为革命献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到达冀鲁边区前后,马 振华调到地方政府工作,任沧(县)盐(山)总战地动员委

员会主任,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建立各级群众团体。1939年5月,冀鲁边区分建为津南、鲁北两个地委,马振华调任鲁北地委书记兼民运部部长。由于战局需要,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及冀鲁边区主力部队奉命转移至鲁西、鲁南地区作战。边区形势逐步恶化。有的人经不起考验动摇妥协,有的叛变投敌,我党的一些地下组织遭到破坏,不少干部和抗日群众遭到杀害。马振华临危不惧,到处鼓动大家坚持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0年9月11日晚,马振华去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召开秘密会议,不幸被叛徒告密,敌人抽调兵力将薛庄层层包围。为掩护大家突围,马振华被一串罪恶的子弹击中。这位因建立共产党地方组织和群众抗日团体工作卓有成效,而被人们誉为?边区人民的母亲?的优秀党员,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

1941生6月中共冀鲁边区党委决定将宁津县更名为?振华县?。在他早年工作过的无棣县,人民也一直怀念这位好党员、好干部。

精忠报国名永存—杨忠烈士与杨忠县 在惠民县淄角镇南的革命烈士陵园内,一方镌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墓碑下边,静静安放着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前来山东抗战的红军战士杨忠烈士的灵骨。

杨忠,原名欧阳吉善,1909年9月出生在江西省安福县金田乡南江村。安福县南依井冈山,革命的影响很早就传播到这里。青少年时期的杨忠刚勇果决,他担任了乡少儿部的儿童团支部书记,以后又被推选为大桥乡苏维埃主席,带领贫苦农民搞土改,坚决打击地主豪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和信赖。

1930年,杨忠带领大桥乡的20多名青年农民参加了红军。同年5月,杨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时,他在红军搞宣传工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长征。杨忠作为一个工兵连的指导员,随红三军团跋涉二万五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他进?红大?学习后,被分配到八路军115师民运工作团任团长。工作团在洪洞几个县开展工作,动员了四、五千名新兵入伍。后来这些新兵编为两个团,一个团补充了120师,另一个团配属给115师343旅,杨忠任这个新兵团的政委。

1938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以343旅一部组成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由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肖华率领,挺进冀鲁边区。当时,占据德平的国民党杂牌军曹振东部主动提出要求,希

望八路军收编他的部队。挺纵领导决定将曹部两千余人改编为八路军济阳支队,并委派杨忠担任济阳支队政委。杨忠勇于进取,对曹振东晓以民族大义,有团结也有斗争;在曹部积极发展共产党组织,在各团设政治部主任,各营、连设政洽指导员。这时,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以威胁利诱的手段拉拢曹振东,加委曹为山东保安第五旅旅长。曹接受了委任,但仍愿与八路军友好相处,并坚决挽留杨忠。经我军首长同意后,杨忠继续留在曹部工作,被曹部上下称为?杨代表?(即驻曹五旅的八路军代表)。虽然形势发生变化,但杨忠仍满怀信心、百折不挠地对曹部进行教育、争取、团结、改造的工作。事实证明,对曹部的争取团结,十分有利于稳定鲁北抗战局势,使我军少了一个敌人,多了一个朋友,便于我军集中力量更有力地打击日寇和顽固势力。杨忠凭着他的果敢聪慧,深入虎穴,周旋于友军之中,化干戈为玉帛,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1939年底,肖华率领挺纵及其它武装约二万余人,奉命 转移到鲁西、鲁南地区,冀鲁边区领导力量和武装力量处在了极为薄弱的困难局面。杨忠离开曹五旅,担任了八路军鲁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杨忠是一个有能力、有胆略,工作泼辣、忠心耿耿,文武双全、军政兼优,能够开创事业、打开局面的好党员、好干部,尤其是他作战勇敢、沉着坚毅,每战必亲临战场、身先士卒的英勇气概,对部队有强烈的感染

力。一次,鲁北支队集结在一处过春节,日寇闻讯大举向我奔袭,并出动飞机轰炸。炸弹投在了支队司令部驻地,炸塌了房顶,杨忠仍沉着地拂去落在桌子上的尘土,亲笔起草给部队的命令后,才和龙书金副司令员迈着沉稳的大步走出司 令部。干部战士们看到首长们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杨忠以身示范,给鲁北的部队带出了很好的战斗作风,在中共鲁北地委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鲁北支队很快打开了鲁北抗战局面。

1941年2月,鲁北支队与津南支队合并建立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杨忠任政治部主任。中共山东分局和115师要求黄河南北的清河区与冀鲁边区,以军事行动打通两区联系。1941年初,冀鲁边区组织了两次?打通?行动,均因受到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围攻阻挠能成功。7月末,杨忠率旅政治部机关、宣传大队及十七团一、三营,准备从惠民县的淄角、夹河等村之间穿过,向黄河北岸老君堂一带挺进,涉过黄河,与清河区打通联系。9月3日,部队到达徒骇河畔的惠民县夹河村、陈牛庄一带驻扎。此地已是敌占区腹地。日军侦知八路军的动向后,纠集惠民、周村等地日伪军2000余人,在青纱帐的掩护下,于4日中午包围了夹河村、陈牛庄,并突然发起猛烈袭击。驻夹河村的杨忠命令部队向北突围。在敌人强大火力下,造成我军不小的牺牲。杨忠又指挥部队与驻陈牛庄的三营汇合,又遭到敌人的机枪、小炮阻拦。

英勇奋战的十七团指战员在杨忠指挥下,与敌人展开殊死搏 斗。经过激烈拼杀,就在部队将要冲出险境时,一颗炮弹在杨忠身边爆炸,杨忠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战士们,他一声不吭,挣扎着爬向一片豆子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夹河一战,我军虽冲出敌围,并杀伤敌人400余人,但同时也受到严重损失,杨忠及旅政治部总支书记陈天冲、敌工科长杜杰等近百名指战员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几天后,冀鲁边区在宁津、乐陵边区为杨忠等召开了追悼会。1946年12月20日,渤海区行政公署决定把商(河)惠(民)济(阳)三边县改名为杨忠县,以彰烈士的功绩。

英武气概贯长虹——吴匡五烈士与匡五县

吴匡五,原名吴观志,1915年生于阳信县城西后吴店村。他于乐陵高小毕业后,考入惠民县省立四中。其间?九〃一八?事变发生,为表示以武力歼灭日寇收复国土之决心,他将名字?观志?改为?贶武?(为便于书写,后又写作?匡五?),以时刻激励自己要奋个人之勇武,除侵我中华之鞑虏。他崭露头角的英武气概,满腔热血的慷慨陈词,遭到国民 党地方当局的仇视,以?共嫌?为名将其从四中开除。后入聊城后期师范继续学习。

?七七?事变后,国土沦陷,民不聊生。吴匡五所在的学校也被迫解散。为维持生计,他改学木工,居然成为一名技术熟练的农村木匠。但日寇未灭何以家为?救国之志仍深深的埋藏于他的心中。1938年9月,肖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边区,并在乐陵城举办军政训练班。匡五得知这个消息后,毅然前往乐陵城参加。为探求革命真理,他认真学习,尤其对毛主席的著作他更是反复学习,深刻钻研,使他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训 练班结束后,他先是到中共冀鲁边区特委机关报《烽火报》任编辑,不久,又调任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民训科长。期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为开创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又派他到陵县组建抗日民主政府。9月,他就任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担负起带领陵县人民群众抗日救国

的重任。

陵县西近津浦铁路,东临由国民党顽固派曹五旅统辖的德平县。城内驻有日军,境内凤凰店、盘河、神头、孙禄等处还修筑有日伪据点。而共产党在这一带工作基础又非常薄弱。匡五到达陵县后,首先以曾被我八路军改编的当地民团十八团一部为基础,建立起他兼任大队长的县大队的雏形。他率领这支二三十人的武装在境内发动群众扩大武装,组建 群众抗日团体,改造旧政权,并着手组建区政府。到年底,县大队已发展到100多人,几个区的政权机构也相继建立。匡五白天带领县大队进行军事作战、开展工作;夜深人静时,他又在油灯下紧张忙碌,谋划全县的工作、武装的调配和群 众的发动,还要为县报《怎样干》撰写稿件来宣传群众。他真正起到了?县长带头,大家跟上?的示范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绩,赢得了同志们的爱戴,成为全县人民信得过的好县长。

匡五本乃一介书生,战争知识缺乏,要领导好一个县的对敌军事斗争,困难很大。但匡五坚持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指导,坚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很快将自己锻练成为一个好的指挥员。1940年底,日寇对陵县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他们凭借铁路、公路组成的交通网,又增设碉堡据点,妄图以?囚笼?战术,对抗日根据地实施毁灭性破坏。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攻策,匡五领导全县开展破路斗

争,纵贯公路挖成了七回八折的道沟,改变了平原地形,使敌人难以通行。我八路军则埋伏在道沟中,经常陷敌于四面包围之中,予以歼灭。为配合百团大战,匡五率县大队转入外线作战,在平原城附近拆毁津浦铁路,致使敌军用火车脱轨,并歼灭押车日军数十名。既使在陵县形势极度恶化,我军政机关不能在境内活动的情况下,匡五仍满怀必胜信念,在边缘地区坚持斗争。他组织大家学习《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高唱《国际歌》、《延安颂》,鼓舞大家斗志,激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坚持对敌武装斗争的同时,匡五在已建立抗日政权的地方,实行减租、减息,推行合理负担等战时经济政策,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拥护和支持。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破坏我军和政府声誉的行为,匡五都给予有理、有利、有节的打击。在匡五领导下,陵县的抗日活动有声有色,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发展,陵县成为冀鲁边区二地委可靠的活动中心。

匡五具有舍已为公、不徇私情的优秀品质。1940年春,他的家乡阳信一带旱情严重,群众携儿带女外出乞讨。匡五的母亲也因生活无着,步行百里来到陵县。按情况她的儿子是县长,照顾逃荒母亲在陵县度过灾荒是办得到的,也是同志们和群众能够谅解的。可是匡五却劝老人回了家乡。这年夏天匡五的父亲病逝了。他忍受着巨大的哀痛,去信让家人料理好丧事,自己仍然坚持在抗战的第一线。

经过艰苦的战争考验,匡五的威名在陵县与日俱增,敌人也胆战心惊,有的伪军讲:谁要不走运,出门碰上?五块五?(吴匡五)。敌人也千方百计妄图消灭吴匡五及其领导的县大队。1941年9月7日,匡五率领县大队在苏家庙子一带活动时,被敌人察觉,临邑等地的日伪军将苏家庙团团包围。匡五指挥县大队英勇抗击,准备突破包围圈向临邑方向转移。但在激战中,匡五身负重伤,因伤势过重,抢救不 及,溘然长逝,年仅27岁。

人生有涯,英灵不泯。为缅怀匡五的业绩,鼓舞人民继 承遗志,继续斗争,1942年12月,冀鲁边区二地委、二专署决定将陵县更名为匡五县。又于1945年5月在三官道为吴匡五烈士建墓立碑,以示纪念。

金戈铁马壮士归—黄骅烈士与黄骅县

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2月2日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良上村。1926年9月底,北伐军第七军攻克阳新城。年仅15岁的黄骅听说北伐军领导农民打倒土豪劣绅,没收他们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立即邀集几个少年赶往木港,坚决要求参加革命。不久,良上村及其周围村庄联合成立了儿童团,黄骅被选为儿童团长。黄骅站岗放哨,递送信件,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没收土豪财产,破除封建迷信,动员妇女剪发放足,监视豪绅地主等,总是干在别人前头,有一股子虎劲1930年5月,彭德怀率领红军主力第四纵队,来到鄂东南的阳新、大冶、通山等地。黄骅带头参加红军,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经过战斗的锻炼,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考验,黄骅成为我军优秀的指挥员。他从司号员、勤务员很快成为班长、排长、连长、营长,以后又担任了团参谋长、总支书记 等职。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黄骅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红大工作,任干部团政委。1937年,根据洛川会议决定的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黄骅从红大调到山西,任晋西南游击支队支队长。1938年8月,黄骅任晋西南边区党委军事部长,同时兼任115师晋西支队副支队长。

1940年4月,黄骅调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 员。1941午7月,调冀鲁边区,任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兼

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1942年春,日本侵略军为了巩固其后方,对我敌后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加之连续几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冀鲁边区拭日军民的处境十分困难。这年秋天,我军宿营在宁津张大庄一带,被敌人包围。黄骅命令警卫连用机枪掩护部队突围。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纵身跳入?抗日沟?,随手拔出二十响匣子枪,向敌人猛烈射击,同时大声命令:?机枪快撤,我掩护!?最后,我军突出重围,安全转移。

黄骅由一个红军战士成长为领导干部,他职务变了,但 不以?官?自居,不搞特殊化。黄骅身居要职,又体弱多病,按当时规定他可以享受一些照顾,但他始终坚持和广大指战员同甘苦,共患难。他爱吸烟,但从不吸纸烟,不用火柴,用火石打火。战士们风趣地说:?司令员比我们‘特殊’的地方,就是常年戴着一副眼镜,喜欢吃辣椒。?黄骅经常教育干部和战士:?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老百姓。??老百姓比我们吃得还差,要时刻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边区部队菜金很少,每人每天不过一角五分钱。在这种情况下,他常对爱人说:?我们要省下一点钱粮,去接济苦难的同胞。?

黄骅除了指挥打仗外,还不辞劳苦,深入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他常去饲养班、炊事班,问战士生活有没有困难。1942年,有段时间机关的伙食搞得不好,黄骅就深入炊事班,

当了一个星期的司务长。在他直接而又具体的指导下,生活有了改善,干部战士们都很满意。

黄骅与战士和群众的关系亲密无间。他不仅得到指战员的爱戴,老百姓也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帮助解决。黄骅又是原则性很强的红军干部。他对时任教导6旅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在政治上悲观失望、消极动摇,在组织上拉帮结派、培植亲信,在生活上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等错误进行过坚决斗争。

黄骅自强不息、勤学苦读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无论是长途行军之后,还是在激烈战斗的间隙;无论在解放区,还是在敌占区,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孜孜不倦地学习。他有一个用白铁皮做成的小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籍,同志们都称这是司令员的?学习箱?。由于他刻苦学习,所以文化程度、政治水平、思想修养、军事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他亲自动手写请示报告、战斗经验总结、部队教育讲话,从不让别人代劳。黄骅对干部战士的学习,也同样抓得很紧。他到冀鲁边区后,就发现司令部的文化学习不如政治部抓得好。为此,他专门召开会议,给大家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他又让干部带头学习,对股长们严格要求,谁不好好学习,就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这样,司令部很快掀起了一个学习热潮,对部队的思想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斗素质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3年,边区军民在区党委、行署、军区的领导下,积极准备夏季攻势。6月30日,黄骅在新海县大赵村召开侦察通讯工作会议,研究敌情,部署侦察通讯工作。会议进行到下午6时左右,军区手枪队长冯冠奎(被收编的土匪头子),受叛徒邢仁甫指使,率队闯进会场开枪,黄骅当场殉难。

1945年7月,经中共山东分局批准,为纪念黄骅烈士,渤海区党政领导机关在利津县镇海庙干部大会上宣布,将新海县正式命名为黄骅县。1953年,黄骅烈士的遗骸由黄骅县移迁到济南市英雄山烈士陵园重新安葬,烈士墓前树立着刻有黄骅烈士英名的纪念碑。他的英雄事迹将被一代一代传颂下去。

1949年5月1日,根据中央指示,渤海区行政主任公署发出训令:为纪念革命烈士所改县名一律恢复原名。此后,靖远县恢复原县名为盐山县,耀南县恢复原县名为长山县,振华县恢复原县名为宁津县,匡五县恢复原县名为陵县,杨忠县奉命改称为惠(民)济(阳)县。当年为纪念烈士、激励后人而更改县名这一历史上的一页虽然已经轻轻翻过,但革命先烈们的英名和他们所创下的光辉业绩,我们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民族不会忘记!他们将与山河共在,与日月同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9c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