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题型训练(7):体现(反映)类主观题

更新时间:2023-10-10 01: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题型七 体现(反映)类主观题

体现?反映?类试题的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涵”“说明”等为关键词,要求学生分析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知识点的”“材料体现了某某范围内的哪些道理”,或者要求学生“运用某某知识点?或知识范围?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等。这类试题能够很好地实现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结合,既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1. 材料一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标

志着改革开放以来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正式启动。本轮行政体制改革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转变政府职能的总方向,制定了一系列简政放权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

(1)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三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这次国务院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的方向、原则和重点是:第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二,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逐步向政府加大社会的治理模式转化。第三,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第四,优化职能配置。为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国务院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第五,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2)阐述材料二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答案 (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务院是我国中央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②中国共产党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上升为国家意志。③国务院在党的领导下,具体执行全国人大的各项决议,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2)①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要求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更好地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③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④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要优化配置,理顺部门职责,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⑤辩证法的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解析 本题第(1)问考查政治生活三大主体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的关系,回答时要先说明三者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第(2)问属于典型的体现类试题,回答时要注意知识范围要求,将材料中的五个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的方向、原则和重点与辩证法相关哲理相对照。

2.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材料一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运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道理的?

材料二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建设被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体制改革成就显著,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这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答案 (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成果,是在实践中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而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明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党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要求,表明党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2)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证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③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并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基础。④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解析 回答第(1)问,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意思即党在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文化成果,提出不同的文化建设要求,然后结合认识论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回答第(2)问,一是要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二是从文化生活角度去思考。

3.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汇的要道和各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历史

文化资源丰富。

2013年2月18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落户甘肃。依托这个新兴的战略平台,甘肃将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历史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融入其中,把华夏文明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展示、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甘肃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根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15年,将实现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到2020年,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意义。

(2)结合材料,分析甘肃制定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是如何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的?

答案 (1)①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各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促进华夏文明的继承与发展。②甘肃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要道,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促进华夏文明在交流中传播。③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把华夏文明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展示、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华夏文明的创新、发展。

(2)①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是从甘肃实际出发,调查和挖掘甘肃的独特文化资源,分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特殊要求。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甘肃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来设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是根据甘肃文化资源的不同特色,实现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逐步提高,满

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④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运动中把握事物及其矛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两个阶段性目标体现了这一点。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具体分析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甘肃在设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中,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融入其中,把华夏文明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展示、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这一点。

解析 回答第(1)问,注意其知识范围要求是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所以可以从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三个角度加以阐释。回答第(2)问,要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具体要求。

4. 2012年,山东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2008~2012年山东省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已扣除价格因素)。 (1)指出图表所示山东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的经济意义。 材料二 山东省政府以鲁政发[2013]3号文件印发《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等,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将全省15.7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构建城市化、农业和生态安全三大战略格局,最终目的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2)依据材料二,说明山东省政府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是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的。

(3)阐释“十八大提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目标”所包含的政治生活道理。

答案 (1)变化:①2010年以来,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已超过城镇居民。②到2012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均已超过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经济意义:①山东省贯彻科学发展观,富民强省取得显著成效。②城乡居民的相对收入

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③国家与个人间的收入分配更趋合理,不断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若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等”角度回答也可)

(2)①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主体功能。②坚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确定主体功能作为各区域发展的首要任务。③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遵循系统优化的方法。整合省内各类资源,推动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出发点就是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来推进科学发展。

(3)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依法执政,制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要民主执政,要为人民创造宜居适度空间。③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党要科学执政,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

解析 回答第(1)问,要抓住图表所示山东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变化。回答第(2)问,要获取材料二中山东省政府如何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信息,逐一调动辩证法的相关方法论原则即可。回答第(3)问,可以从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执政方式、指导思想等加以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8z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