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基中段反导系统评析

更新时间:2023-10-08 17: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进行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的国家,而它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也不亚于1964年10月16日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1999年8月2日东风31洲际导弹的首次试射。

1月11日晚中央台播报了中国陆基中段反导试验的消息。

2010年1月11日晚8点58分,新华社发布了一条快讯:中国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美联社很快做了跟进报道,报道内容提到五角大楼的一位发言人说:“我们事先未收到要进行导弹试验的通知”,“我们监测到了从两个不同地点发射的导弹和一次外大气层空间撞击。我们正在向中方探询这次拦截试验的目的以及中国未来部署拦截系统的意图和计划。”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短短的新闻立刻迅速传播,成为这几天军事爱好者中最热门的话题。因为中国陆基中段反导的首次试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其重要性不亚于1964年10月16日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1999年8月2日东风31洲际导弹的首次试射。

弹道导弹防御的历史与弹道导弹突防的历史一样久远,但是由于防御拦截的难度极大,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投入实用化,攻防双方的优势一直在弹道导弹一方,不过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早期大量的技术预研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弹道导弹飞行全程一般分为助推段(Booster Phase),中段(Midcourse Phase)和末段(Terminal Phase)。对于中段还可细分为上升段(Ascent Phase),下降段(Descent Phase)。从反导难度上说,助推段,中段,再入段/末段分别是从难到易,不过拦截效果就是从优到差了。一般的说,射程越远的弹道导弹速度越快,反导拦截难度也就越大。

助推段拦截

远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导弹的拦截难度很大,为了提高拦截效果,导弹防御研制人员试图在助推段,中段和末段进行分层拦截。助推段拦截效果极好,导弹正处在加速中,速度慢而且红外特征大,分弹头和诱饵都没有分离,拦截成功不仅可以一窝端免去区分诱饵的麻烦,而且由于导弹尚未加速到足够速度,彻底避免了放射性物质飞行本国的危险。

不过助推段拦截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洲际导弹加速很快,3分钟左右发动机燃尽关机,除非拦截弹部署的和洲际导弹发射场距离很近,否则即使是美国具备高加速能力用于助推段拦截的KEI,配合SBIRS等天基红外预警卫星也无法在洲际导弹发动机关机前进行拦截,事实上这也是KEI被取消的重要原因。

上图:飞行全程分助推段(蓝色)、中段(绿色)、末段(红色)三部分。下图:助推段拦截难度最大,这导致了KEI的最后下马。

上图:弹道导弹在中段时会释放诱饵从而加大拦截难度。下图:不过中段拦截区域大,能防御全国范围。

中段拦截

由于助推段拦截难度太大,只好退而其次进行中段拦截。中段拦截时洲际导弹速度很快,而且一般已经放出了子弹头和诱饵,必须面对假目标识别的问题,但是中段拦截的拦截区域很大,必要时可以进行两次中段拦截提高拦截率。中段拦截防御覆盖面积也很大,可以为中美这样国土面积广大的国家提供全国范围的防御。尽管中段拦截不能完全避免拦截成功后仍有放射性残片弹道飞行落入本土的威胁,但是大部分碎片会改变方向,即使仍有残骸沿原有方向飞行,也会在再入大气层时被烧毁的差不多。由于这些特征,中段拦截是综合考虑导弹防御技术与难度的最佳方式。目前,投入部署的中段反导拦截系统只有美国的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GMD)。

末段拦截

至于末段拦截,由于弹头已经再入,尽管可以靠大气阻力过滤诱饵,但是留给拦截系统的反应时间短,而且拦截范围有限只能用于城市等高价值目标的点防御,最重要的是拦截后放射性材料肯定会落入本土,只能说是不得已的选择。美国的“爱国者3”、以色列的“箭2”、俄罗斯的S-300、中国的“红旗9”等,这些都属于末段反导拦截系统。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启动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NMD)的建设,其中的拦截弹就是陆基拦截器(GBI)。到了21世纪,随着NMD和TMD统一为一个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S),NMD的陆基部分改称陆基中段防御系统(GMD)。

作战对象与系统组成

GMD的作战对象是敌方的洲际导弹和远程导弹。

GMD系统将由国防支援(DSP)卫星(或SBIRS天基红外系统)、STSS空间跟踪及监测系统、陆基远程跟踪雷达、海基远程跟踪雷达(SBX)、陆基拦截弹(GBI),以及一系列战斗管理中心、司令部、控制及通信中心组成。

陆基拦截弹(GBI)

GMD主要的作战部分就是陆基拦截弹。自1999年IFT-3试验以来,进行了13次飞行试验,成功8次。包括更早竞标EKV的两次飞行在内,前10次试验采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二级PLV火箭外加反导拦截器(EKV)构成,其最大飞行速度有限,外界估计在2.2~2.4公里/秒之间。

陆基拦截弹使用PLV作载具(图左)再外加反导拦截器(图右)。

2004年开始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和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正式部署实战型GBI,使用轨道科学公司的三级OBV火箭外加EKV,其最大飞行速度据称高达9公里/秒以上,对远程和洲际导弹形成了有效拦截能力。此后的拦截测试中IFT-13C,IFT-14失败,FTG-02,FTG-03A和FTG-05成功,最新的FTG-06试验可能在2010年1月22日进行,使用三叉戟C-4衍生而来的LV-2靶弹,同时测试新的 CE-II EKV和复杂诱饵,拦截将进一步贴近实战。

指挥控制、作战管理与通信

为了进行中段拦截反导作战,GBI需要整个BMDS系统的配合。其中“指挥控制、作战管理与通信”(C2BMC)系统是陆基中段防御系统的“大脑和中枢神经”,承担指挥控制、作战管理和通信等功能。C2BMC借助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飞行中拦截弹通信系统”(IFICS),把组成地基中段防御单元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在一起协调工作。

C2BMC可联结整个中段反导系统的各个单元,实施高效指挥

美国陆基中段反导系统(GMD)发射拦截弹。 GMD的拦截作战过程

在来袭导弹发射后,天基红外系统利用红外探测仪可以及时发现弹道导弹发射时和助推段产生的激烈尾焰,并作出预警。当敌方导弹结束助推段,弹体与弹头分离后,STSS空间跟踪及监测系统承接起跟踪敌方弹头的任务,STSS的卫星装有更灵敏的红外探测仪器,可以跟踪低红外特征的弹头。当敌方弹头进入陆基或海基远程雷达的探测范围后,雷达展开对敌方弹头的跟踪,并计算最佳的拦截点。

一旦敌方弹头进入射程,陆基拦截弹(GBI)发射升空,远程跟踪雷达保持对敌方弹头和己方拦截弹的跟踪,并引导己方拦截弹进行拦截。陆基拦截弹(GBI)在达到适当的高度、速度后,进行弹体分离,释放大气层外动能拦截载具(EKV)。EKV上搭载有红外导引头,变轨推进器等;在红外导引头截获敌方弹头后,EKV进行变轨机动使自己的飞行轨道与敌方弹头的飞行轨道交汇,最后直接将敌方弹头撞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8y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