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更新时间:2024-06-17 05: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重点和难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上网原因和教训;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努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与前面所讲的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比,1911年在我国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论述)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的主要表现)(简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辛丑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

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

2、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迫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清末“新政”推行的目的 (简述:新政的目的和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挽救封建统治,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2、新政内容包括:

(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3)改革学制,推出新学——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鼓励留学;

(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迫于内外压力,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2.清末“新政”的破产 (简述:新政破产的原因)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速开国会的要求,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

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许多先驱者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

1. 弃医从政,立志救国 2. 上书遭贬,思想觉悟

1894年,孙中山本人就写过《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并北上天津,希望能将上书递交李鸿章,但被拒绝。这对孙中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他后来谈到,自己原本也赞成“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

俾行新政”的,但经过现实的教育,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3. 建立组织,筹划起义

1894年,他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4. 伦敦遇难,声名鹊起

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在孙中山走向革命道路的同时,我国在20世纪初,又兴起一场留学热潮,留学生的人数以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速度直线上升。 1. 涌现一批民主革命的思想家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

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2. 反清革命组织不断建立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3. 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 (简述:三民主义学说内容)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王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因此他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为此,他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简述:内容和意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一)论战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梁启超甚至宣称,“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只有劝告清政府主动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而推行君主立宪,才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出路。

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会革命只会导致大动乱。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惟有实行土地国有之政策”。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论战的意义: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论战的局限 (简述)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1、革命派未能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本质,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

面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

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形式上的理解,其方案不具体且不具可操作性;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是日,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四川省

尤其强烈,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孙中山由于受到清政府的通缉,多年来流亡在海外,但是,他首创革命,并长期为革命而奔走,在革命党人中已经形成了公认的领袖地位。

1911年12月25日,当孙中山风尘仆仆从海外归来后,建立新国家的大计终于落定,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决定临时政府采用总统制,不设总理,12月29日,在南京的14期省代表开会,正式选举临时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孙中山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月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2)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3)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即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了帝制,6月6日忧惧而死。 (4)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

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第一次“护法”的旗帜。但“护法”的口号在群众中缺少号召力。由于孙中山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遂不得不依靠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而西南军阀则企图利用孙中山的声望对抗北洋军阀,扩大自己的实力。1917年9月,在广

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5)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 月,孙中山传令粤军陈炯明部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陈炯明反对北伐并炮轰总统府。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但是,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应当说,护法运动钓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 第三章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帝国主义在 签订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 2·在日俄战争期间, 派兵侵人中国西藏地区。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3、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

A.《临时约法》 B.《暂时新政律》 C、《中华民国约法》 D.《钦

定宪法大纲》

4、清政府规定的预备立宪的期限是

A。6年 B.7年 C.8年 D.9年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A、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6、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的檀香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A.光复会 B.同盟会 C、版兴中会 D.华兴会 7、 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 A、孙中山 B.邹容 C、章炳麟 D.蔡元培

8、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黄兴为会长的是 A、华兴会 B.光复会 C、岳王会 D.小刀会 9、邹容在下列哪本著作中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A、《猛回头》 B.《警世钟》 C、 《游学译编》 D、《革命军》 10、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

A.《革命军》 B.《警世钟》C、《驳康有为论革命书》D.《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11.同盟会成立后,将 作为自己的机关报

A.《民报》 B.《新民丛报》 C.《万国公报》 D.《顺天时报》 t

12.孙中山在 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A.《国民报》 B.《民报》发刊词 C.《万法精理》 D.《民约论》

1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

A.兴中会的成立 B.广州起义 C.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D.三民主义的提出

14.1905年至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论战,改良派以 为主要舆论阵地。

A.《新民丛报》 B.《民报》 C.《万国公报》 D.《顺天时报》

15.1906年至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领域内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其中,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黄兴 B.陈天华 C.康有为 D.章炳膦 16.辛亥革命的高潮是

A.武昌起义 B.成都血案 C.保路运动 D.抵制美货 17.在保路运动期间,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造成

A.成都血案 B.五卅惨案 C.二七惨案 D.下关惨案 18.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

A.湖北 B.湖南 C.广东 D.四川

19.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1年4月27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1月1日

20.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A.1911年l0月10日,武昌起义 B.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C.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D.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21.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

A.《中华民国宪法 B.《土地法大纲》 C.《五权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共同纲领》

2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 A.北京 B.武昌 C.南京 D.广州 2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是在

A.1910年 B.1912年 C.1914年 D.1916年 25.辛亥革命的性质是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B.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C.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26.辛亥革命后,窃取革命果实的是

A.黎元洪 B.曹锟 C.段祺瑞 D.袁世凯

27.1915年5月,袁世凯为取得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条约是

A.西原借款 B.“二十一条” C.善后大借款 D.铁路借款 28.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掌北京政府时,同日本政府签订了

A.西原借款 B.“二十一条’’ C.善后大借款 D.铁路借款 29.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刺客刺杀了热衷于政党政治的

A.唐绍仪 B.宋教仁 C、熊希龄 D.徐世昌 30.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B.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D.工农利益

C.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利益

31.1917年6月 , 率军北上,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A.康有为 B.冯国璋 C.段祺瑞 D.张勋 32.“二次革命”又被称为

A.赣宁之役B.护国战争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 33.北洋军阀统治期问,以 为首的交通集团,控制了铁路和交通银行。 A.唐绍仪 B.黎元洪 C.曹锟 D.粱士怡 34.“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战争主要在 A.九江、南京一带进行 C.上海、南京一带进行

C、九江、上海一带进行 D.安庆、九江一带进行

35.袁世凯取消帝制,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是在

A.1912年 B.1 9 1 4年 C·1916年 D.1 9 1 8年 36.1915年,12月25 , 在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 A.唐继尧 B.陆荣廷 C.蔡锷 D.黄兴 37.1914~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了

A.保国会 B.中华革命党 C.同盟会 D.中国国民党 38.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护国运动 C.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

二、多项选择题

1.1904年~1905年为争夺中国东北,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战争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2.20世纪初期,为挽救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实行了

A.“新政” B.预备立宪 C.举办洋务运动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

A.地主阶级 B.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C.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D.工农阶级

4.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以哪些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家为代表 A.章炳麟 B。邹容 C.陈天华 D.鲁迅 5.下列哪些组织是由孙中山组建的

A.光复会 B.中国同盟会 C.兴中会 D.中华革命党 6.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陈天华写下了

A.《猛回头 B.《革命军》. C《警世钟》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7.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包括的内容有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8.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

A.民主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权主义 9.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A.《民报》 B.《新民丛报》 C.《万国公报》 D.《国闻报》 10.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湖北新军中决定联合行动举行武昌起义的两个革命团体是

A.华兴会 B.共进会 C.光复会 D.文学社 11.孙中山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而提出的条件有

A。定都南京 B.新总统到南京就职 C.遵守《临时约法》 D.清帝退位

12.袁世凯窃取政权,实行北洋军阀々制统治,其主要表现在 A.扩充军阀军队,建立警察、特务系统 B.制造“宋教仁案” C.复辟帝制

D.炮制《中华民国约法》

13.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绌进行厂哪些革命活动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战争 D.抗税斗争 14.“二次革命”的起因是

A.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B.反对“善后大借款”

C·反对袁世凯称帝 D.反对张勋复辟帝制 15.下列哪些运动是针对袁世凯的?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辛亥革命 16.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

A.帝国主义的利益 B.地主阶级的利益 C.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D.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17.第一次护法运动中,孙中山依靠的军阀主要有 A.陆荣廷 B.唐继尧 C.陈炯明D.岑春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8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