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

更新时间:2024-06-05 13: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

2018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4.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

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据此可知

A.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 B.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 C.“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 D.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

25.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

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26.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提

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皇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应用“世宗”为庙号。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

A.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 B.已经控制朝政 C.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 D.主张民贵君轻

27.1727年,清政府推行开豁贱籍的政策,宣布取消山西乐户、浙江惰民、徽州伴当(仆

人)、宁国府世仆等“贱民”的贱籍,户口统一编入正册,使“俾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这一举措

A.是对传统封建等级秩序的彻底否定 B.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统治秩序稳定 C.减轻了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改变了传统“因业而贱”的职业观 28.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

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这反映出

A.外企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洋务官员与洋人分利的意识 C.中外正当贸易已经出现逆差 D.传统手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29.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

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30.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

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1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1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衣粉红洋纱背心,面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这表明当时的上海

A.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B.东西观念存在冲突 C.西方服饰普遍盛行 D.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31.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

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B.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 C.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D.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32.1958年毛泽东视察农村时说: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是,它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

在一起,便于领导。他还认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在当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还通过了要求人民公社举办公共食堂、幸福院等决议。这表明发展人民公社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大跃进运动需要 B.加强农村的政治建设 C.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

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8)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9),公元前200—150年前后,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10)。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图8多利亚式希顿 图9爱奥尼亚式希顿 图10穿高腰希顿的古希腊女人 A.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B.追求自由精神 C.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 D.崇尚理性之美

34.作为西方强国的美国从世界史的角度认识到苏联正以一切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因而

改变原先那种对待德国的敌意态度,而视其为一个未来的政治伙伴。为此美国 A.促成德法矛盾缓和 B.经济上援助德国 C.扩大军备竞赛规模 D.与苏联关系破裂

35.1961年肯尼迪就任总统后,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推行包括减税,增加失业津贴

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结果年收入100万美元的巨富,收入增加134%。年收入4000美元的工人,收入增加5.6%,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有所下降。这一措施旨在 A.清除社会中的贫富差距 B.实践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促进经济繁荣争霸全球 D.应对经济“滞胀”的问题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坤、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

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关。

——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竟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1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8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各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据赵鼎新《为什么“领先世界”的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明清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闸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从3道历史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部分清廷重员和封疆大吏将停废科举视为改革科举的主要目标。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因军机大臣王文韶反对而搁浅。同年,吏部尚书张百熙奏请递减科举,获朝廷允准。上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递减,待各省学堂一律办齐,确有成效,再将科举学额分别停止,以后均归学堂考取,届时候旨遵行。至此清廷正式确立渐废科举之方针。

然而,清廷渐废计划尚未实施,国内外时势急剧变化。面对反清浪潮,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立完急需新式政治人才。反对停废科举的徐桐、刚毅早已过世,而主张改革科举的荣禄、刘坤一等人受赏识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广以学校”的奏请。上谕: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改革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

46.[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经常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反美浪潮此起彼伏,而美国国内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也严重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形象。1960年,肯尼迪在他的竞选演讲中提到,不发达国家有许多领域急需教师、医生、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8i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