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书愤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更新时间:2023-04-10 17: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书愤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分析意象,把握主旨,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学习作者突出的抒情手法;

3、落实并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预习案

学法指导: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揣摩、分析作者融入意象的情感。

一、课本助读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

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二、预习问题设置:

思考典故的作用?

(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三、预习自测

1、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壮的气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

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学法指导:带着问题体会分析全词,提出自己的见解,交流讨论。

一、探究问题

1.诗题解读

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2、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 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4. 《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

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6、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二、拓展升华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三、当堂检测:默写全诗

训练案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熟记全词;拓展升华,提高鉴赏力。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

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素衣”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白)衣化为缁(黑)”。

既指羁旅风尘之苦,又寓意京城污浊,久居易被玷污。

1、写作背景:这首诗与《书愤》写于同年。只是写《书愤》时,他还赋闲在家。而写

此诗时,他已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2、文意疏通:

首联: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颔联:昨夜在小楼里听了一夜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颈联: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尾联: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翻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88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