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六大措施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更新时间:2024-03-04 14: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强化六大措施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蓬莱市劳动就业办公室 许宏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社会融入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方式,可以说就业工作处在群众工作的前沿,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业服务部门作为国家的的综合服务机构,与群众关系密切,在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放在全市为民办实事的首位,实施就业优先的战略,通过加强窗口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创业机制建设、基层平台建设、政策扶持、职业技能培训等六大措施,用全方位、广覆盖、一站式的优质服务,全力打造就业服务品牌,为蓬莱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深受群众的好评。

一、1-6月份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工作基础良好

1-6月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473人,完成烟台市指标的78.2%,失业人员再就业750人,完成指标的5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6人,完成指标的50.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7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48人,完成指标的57.9%。就业技能培训2126人,完成全年计划的85%。在完善原有8处创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新建立了潮水镇“和谐家园”创业示范基地,引导126名创业人员进入基地成功实现创业。制订“创业帮扶手拉手”活动的实施方案,先后对300名创业帮扶对象开展了546人次帮扶活动,对86名创业者的创业项

目进行了认定,并为其办理了创业场所租赁补贴手续,上半年累计发放创业场所租赁补贴10.8万元。截至6月末举办创业培训班20期,累计培训各类创业人员600人,其中失业职工创业培训294人,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60名,返乡农民、退役军人等246人。

二、六大举措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群众工作扎实推进

强化窗口服务建设,实现群众满意度提高。群众满意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检验标准,我市下大力气扎实抓好窗口服务建设,优化环境推动就业事业的发展。

抓好人员素质建设,打造一流的就业服务环境。要求每个员工微笑服务每一个人,并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推行 “三及时”服务,即及时办理、及时答复、及时回访;推行“五零”服务,即服务办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程序“零障碍”,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效果“零投诉”,明确工作人员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做到“四不”,即不把个人不良情绪带入窗口,不推诿扯皮敷衍应付、不为难服务对象、不与服务对象发生争执冲突;为服务对象提供“爱心、诚心、热心、耐心、细心”的服务;发挥爱岗敬业典型带动的作用,将20多年来勤恳奉献,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切实帮助失业职工解决困难,深受失业职工好评的副主任树为爱岗敬业标兵,号召全体职工向他学习,通过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员工敬业爱岗、奉献社会的热情。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推行“办公桌文化”、“走廊文化”。统一将员工个人对工作的体会或者喜爱的名言警句做成桌牌放置在办公桌上,并在每层楼的走廊上张贴名言名句,一个走廊一个主题,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达到对员工的勉励和警示作用,时刻提醒每个员工用心服务群众。二是推行廉政文化、“红色文化”。组织干部职工参观警示基地,接受警示教育,提高廉政意识,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利用建党90周年的机会,

开展“唱红歌,庆建党”活动,每位员工都参与其中、融入其中,从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激励每个员工勤奋工作、热爱生活,以更加热情优质的工作服务蓬莱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三是推行学习文化,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建立学习制度,将每周五定为固定的学习日,学习内容多样,从礼仪素养到业务软件,从知识百科到政策法规,增强全体员工的职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在学习形式上注重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动性,调动员工自身的积极性,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将学习融入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并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员工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使全体员工熟知业务软件的操作流程进而了解单位工作的整体流程,达到业务熟练、法规明确。

强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服务场所建设,设立了求职登记、用人登记、就业困难群体服务、劳动事务代理、培训登记等多个服务窗口,实现了招聘、求职、培训、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设立了个体职业指导室2间,群体职业指导室2间,就业服务全部实现信息化,统一使用“劳动99”系统软件,实现“一点登陆,信息全知”,大大方便了求职者、用人单位等各类人员,全面提高了服务效率。

发挥服务平台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建立四级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全市12个镇街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 585个行政村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每村配备一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做好就业岗位的搜集和发布、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岗位对接。针对近年出现的“用工荒”,该市积极采取措施,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召开两场大型招聘会,全年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农民工面临的不同就业问题,分别开展“再就业援助月”、 “春风行动”、“送岗位下乡”、“民营企业招聘周”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开展“就业岗位信息进村入户”活动,使老百姓在第一时间掌握了解岗位信息情况,尽快实现就业。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服务,提供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咨询服务,监督

用人单位制定用人标准、指导企业按照要求办理就业登记备案,目前劳动合同的签订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

加强各项制度建设,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设立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服务窗口、专门的登记台帐和登记服务卡;通过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鼓励各类企业招用困难群体人员、挖掘社区就业岗位、公益性岗位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活动,加快困难群体人员再就业,“4050”、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再就业约6000人。建立免费就业服务制度。所有求职人员进场求职实行免费服务,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服务。建立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基础台帐,实现计算机动态管理,失业人员信息全部录入“劳动99”。积极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每年定期联合劳动监察、公安、工商等部门清理整顿非法职业中介,组织免费的洽谈会,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向社会公示合法的职业中介机构,引导劳动者通过正规渠道求职,清理非法职业中介机构所,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造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强化创业机制建设,实现全过程一条龙服务。

围绕烟台市对创建创业型城市的总体部署要求,该市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创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相继出台了6个配套政策文件,对全民创业工作进行全面引导,鼓励扶持社会各界创业、兴业,对创业者从资金、场地、项目、技术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着力培育创业主体,催生创业源泉。

2009年率先在烟台市成立的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各乡镇成立了创业指导分中心,29个社区居委会成立了创业指导服务站。创业指导中心免费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介、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目前中心已建立了完善的学员档案室、创业产品展示室、专家咨询室等,建立学员档案1000余份,展示各类创业成果42件,公开征集了120多个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就业效果好的创业项目,其中48个项目已被各类创业者选用。

该市在培训模式上进行创新,一是将培训延伸到各镇街,建立小门家、村里集、开发区、大辛店、新华购物广场、博展商贸城、大柳行7处创业示范基地,基地共有280家商户入驻,博展创业孵化基地1处,能够容纳近千人创业,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建立了2条创业一条街,为创业者提供了优质的创业载体和良好的场地、设施条件。将培训班办到农民身边,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该市立足各镇街实际,从利于广大农民实现创业愿望、方便农民培训的角度出发,将创业培训班“挪”到各镇、街,培训教师深入基层,实地讲授培训课程;二是创新培训内容,贴合农民的实际需求。该市将单一的SYB创业课程与农村的种植、养殖实际工作相联接,改变传统的理论传授,增加实际操作内容,更加贴近农民生活,也增加了农民创业渠道。

开展创业政策宣传树立创业典型方面,在全市范围内,针对个体、私营、民营经济实体开展了“创业政策进企入户”宣传活动,加强与(YBC)烟台办公室的联系,利用民间资本积极为创业典型提供创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同时通过蓬莱电视台《视点在线》、《周末访谈》等栏目、《今日蓬莱》报社等媒体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

强化基层平台建设,实现多层级一体化服务。自2003年建立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以来,蓬莱市针对基层平台建设的实际,对照市级示范平台的评估标准多次就如何促进平台作用发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进行研究,大力推进平台建设工作、完善平台的各项服务功能,目前,该市的12个基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全部通过了烟台市示范平台的验收,实现了机构、场地、资金、制度、人员、网络“六到位”。584个社区、村均有至少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

我市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功能,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再就业服务。一是做好城乡人力资源普查。组织各镇街平台工作人员和社区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对全市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包括年龄结构、就业愿望、就业方向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将信息录入“劳动99”软件,进一步充实劳

动力资源信息库,为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积极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市场和信息网络市场,协助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学生就业服务月”、“就业困难群体服务”等专项活动,推进“就业岗位信息进村入户”,全市社区、村的注册率在70%以上。

三是加强就业扶持和再就业援助。按照“五清”的工作要求,对各辖区内城市低保家庭、就业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进行“一户一表家访式”摸底调查,按照就业意愿、年龄、技能水平等情况分类建立了基础台帐,协助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待遇,提供就业岗位,对灵活就业的困难人员进行认定审核。

强化政策扶持,实现全覆盖就业帮扶。2003年国家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来,蓬莱市先后制定出台了近10项就业扶持政策,形成了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就业援助、创业培训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就业扶持政策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和自主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市财政安排预算1000万用于就业再就业工作,1-6月份支出就业资金 185.16万元。通过落实就业困难群体援助责任,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对吸纳“4050”和“三类家庭”困难群体人员的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今年共为358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81.2万元。为12名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0万元。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多方面素质提升。该市以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重点围绕失业职工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开展工作。

首先抓好失业职工集中指导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在对失业人员开展集中教育时,帮助学员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向他们发布职业需求信息、宣传再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参加培训并指导学员填报专业。

其次是对每期失业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学员可自愿选择,在教学中本着灵活实用的原则,采取集

中授课与业余自学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在内容上结合实际,抓好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应知、应会各有侧重。为了确保失业人员的到课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各专业班主任坚持每天考勤,对出勤率达不到80%的不允许参加当期学员的考试,对考试不合格未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延迟发放失业金。由于措施到位,学员的参训率达到了97%。

为确保农民工培训的质量,该市组织社会培训机构参加烟台市组织的公开招标会议,高级职业学校、蓬莱二职、农广校、蓝天职业培训学校、中盛职业培训学校5家培训机构中标,涉及16个专业。该市对培训学校提出具体的培训要求和目标,并做好对培训机构的资质、教学场所、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相关资料的审查认定工作,配合培训机构深入企业了解用工情况和需求。开设了面点、烹调、计算机、保健按摩、电焊工、育婴师、家政护理、畜牧养殖、果树种植等20多个专业服务各类人员。

三、解决四个问题,力促群众工作上台阶 四个问题:

(一)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进展缓慢。2009年我市出台了蓬政办发47号《蓬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的意见和关于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促进创业和就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公益性岗位开发范围、要求做了规定,但在实际落实上难度很大。一是目前一些公益性岗位全部由使用单位自行招聘,没有按规定实行申报。二是不少岗位对人员岁数、学历等有严格的要求,对困难群体门槛过高,三是有不少单位实行项目承包,人员全部外派。四是多数岗位工资低待遇差,对困难群体起不到很好的帮扶作用。

(二)就业资金投入不足。创业扶持资金发放量小。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场所租赁补贴、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由于政策的限制发放范围小,支出额度都不是很大。小额担保贷款,涉及部门多,协调起来困难,而就业办只掌握贷款的初审权,放贷关键在于银行,贷款的奖励机制又没有吸引力,对工作的推进造成很大困难。

(三)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重视程度不够,不是十分愿意配合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工作。

(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企业“招工难”、部分求职者“求职难”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四项措施提升群众工作:

(一)积极争取与各部门的协调,明确用人单位、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管理及监督责任,建立公益性岗位申报、空岗报告、台账管理等制度,规范了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明确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和条件,规范公益性岗位招收和录用程序,统一实施社会管理类公益性岗位公开竞聘。四是执行公益性岗位相关补贴政策。 (二)着力抓好新一轮税费减免等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宣传和落实工作,争取财政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就业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大社保补贴的发放力度,确保把符合政策规定的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新模式,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妇女、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贷款扶持力度。 (三)引导企业重视职工的技能培训工作,宣传职业培训的好处,提高职业技能对员工的稳定性、工作效率的提升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

用。

(四)通过日常招聘和每周四固定时间招聘,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场招聘等服务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交流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沟通渠道。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求职者技能水平,提高供求的匹配程度。同时优化就业环境,坚决打击拖欠工资、拒交保险等违法行为,引导企业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组织优秀企业分享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使企业能“招的了人”、“留得住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85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