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07-26 23: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 2 商品和价值 ............................................................................................................................................. 3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 6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 8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 12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 14 竞争与垄断 ........................................................................................................................................... 18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 22 资本主义的分配 ................................................................................................................................... 26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 29

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 31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 34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 37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40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 42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 44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 46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 49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51

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 55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 56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 名词解释

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卷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力。

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生产方式: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生产方式。 制度创新: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2、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

①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

②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2)交换决定着生产,表现在:

①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的交换。

②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分配有两种:产品的分配和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2)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

①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②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

3)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4)产品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结果的分配,它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2)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于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而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方式,表示人类社会在一定阶但得社会性质。

2)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与其相比,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起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相适应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共同的规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该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对应。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发展时,它就会成为阻力,这时候就要进行适宜的改革。

5、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其他概念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1、 名词解释

商品

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商品经济

①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使用价值

①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可兼有多种使用价值。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不等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⑴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⑵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⑶必须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④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⑤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交换价值

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

①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

①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②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③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性的范畴。

抽象劳动

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价值量

①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②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③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个别劳动时间

①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②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复杂劳动

①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②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计算价值量的时候,其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 ③复杂劳动转换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中自发形成的。

简单劳动

①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②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劳动生产率

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 / 劳动时间

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市场经济

①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资源配置

①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②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2)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 。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①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

②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③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④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根源。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5、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

⑴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3)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点!)

1)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2)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形成了价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3)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技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1、 名词解释

货币

①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③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价值形式

①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5种价值形式中可能单考其中一种或几种,最重要的是简单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②简单价值形式可以表现为:一种商品=另一种商品

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形式”,右边是“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表现自己的价值,等价形式不表现自己的价值,而用自身的使用价值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

③等价形式的3个特征:

⑴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

⑵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⑶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价格

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②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价值尺度

①是指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示商品的价值。

②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流通手段

①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①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③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

支付手段

①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②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③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世界货币

①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③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货币流通

①是指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卖者之间不断交换位置。

②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③货币流通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通货膨胀

①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②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

通货紧缩

①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

②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2、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1)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3、 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1)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规律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在不

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 /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的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2)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

4、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汇率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汇率的变动。经济因素是最根本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国际收支状况会产生直接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顺差国的币值就会上浮,汇率增加;相反,逆差国币值下跌,汇率下降。

(2)一国物价水平会影响其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物价上涨一般会导致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进而导致汇率的变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币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子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从而导致汇率下浮。

(3)国际间利率的差距,将会引起短期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若一国发生资本内流,该国货币汇率就会趋于上浮,反之,资本外流,汇率下浮。

(4)一国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是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一国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这表明政府支出过度,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恶化,结果汇率自动下浮,反之,自动上浮。

5、 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①货币层次的定义

②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

M0是边界最窄的货币界定,通常称为现金,具有很高的流动性。M0和M1称为狭义货币,或交易货币,即主要用于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把M2、M3、M4 称为广义货币,是对货币外延的扩大,在一定条件下,广义货币可以转化为狭义货币,通常被称为一种潜在的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期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③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

是为了把握流通中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货币层次的划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进行宏观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流通性的货币层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流通量时就不能同样对待,应选择流通性强,与经济活动最为密切的层次作为重点,从而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同时,中央银行对不同货币层次的监测和控制,也促使各种金融机构作出相应的反应。

第四章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1、 名词解释

资本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生产成本

①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利润

①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②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如果把价值增值额与全部预付资本比较,即看作是大于预付资本的增值额,则是利润。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③利润概念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利润率

①是指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又称资本利润率。

②用公式表示为:利润额=利润率/全部预付资本*100%

③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劳动的因素、资本的因素、市场的因素。

④利润率客观反应资本的增殖程度。

资本积聚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资本集中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资本经营

①是指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②资本经营的区别特点:(1)内容和对象差异。(2)方式差异。(3)市场差异。(4)收益和风险差异。 ③资本经营的方式:(1)利用证券市场或其它形式的产权市场进行资本的收购、购并、托管、租赁等,包括投资性买进卖出股权等形式。(2)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3)对资本存量或所积累的资产增量进行调整,用以改变资本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以改变投资规模、方向与结构。(4)无形资产经营。 风险投资(重点)

①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②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资本循环

①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②资本循环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增殖。

③产业资本的循环公式为:

G — W(Pm、A) P W’— G’。

G — W(Pm、A) P W’— G’﹣ G — W(Pm、A) P W’— G’﹣ G — W(Pm、A) P W’— G’

(其中G代表资本的货币形态,A代表劳动力要素,Pm代表生产资料,W代表商品形态,P 代表生产过程,W’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产成品)

从G到G’观察货币资本循环,从P到P观察生产资本循环,从W’到W’观察商品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

①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②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周转速度,而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实现条件。

固定资本

①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了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的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的价值是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逐渐回收。直到使用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②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③是价值的转移方式。

流动资本

是指以燃料、原料以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的一次性转移和在流通过程中价值的一次性回收。

折旧

①折旧是实现固定资本更新的基本途径,是固定资本价值周转所采取的特殊形式。

②折旧就是指对固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以及从商品销售中逐步提取和回收这部分价值的方式。

③折旧率低,表明固定资本使用年限长,它可以降低分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资本费用,但会减慢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利于及时采用新技术和减少无形损耗。折旧率高则正好相反。

2、 概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1) 资本的定义: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资本的一般特点:

①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②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反映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③返还性。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

③ 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收益越大,风险也可能越大。

3)资本的主要形态:

①货币资本形态。即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它是资本最一般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②实物资本形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也称物质资本。

③无形资产形态。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④虚拟资本形态。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3、 谈谈资本经营的特点及主要的资本经营方式。(重点)

1)资本经营的定义:

资本经营就是资本产权的主体以价值形态的资本为经营对象,通过调整、交易、优化重组等方式,来实现资本价值量的保值增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

2)资本经营的特点:

①内容和对象的特点。资本经营一般不注重资本的物质内容,而主要着眼于价值化、证券化的资本。 ②经营方式的特点。资本经营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的结构调整、资本置换、资本交易、资本扩张与收缩等方式来优化资本。

③市场的特点。资本经营除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调整外,主要依托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来开展企业并购、股权转让和长期融资,此外也涉及外汇、期货、黄金市场的交易行为。

④资本经营的收益和风险都比较大。

⑤资本经营更多的依赖产权主体的明确、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存在,还要有一批有运筹资本能力的、敢于冒险也善于避险的、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资本经营者。

3)主要的资本经营方式:

①利用证券市场或其他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资产的收购、出售、购并、托管和租赁等。包括投资性买进和卖出股权等形式。

②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通过低买高卖赚取差价,或通过投机性交易提高公司股票市值。

③对资产存量或增量进行调整,用以改变资本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从而改变投资的规模、方向和结构。在这点上体现了资本经营与商品、市场的经营的直接结合。

④无形资产的经营。无形资产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协议转让、拍卖所有权或使用权,或运用特许经营等方式转让使用权,来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增殖。

⑤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4、 试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1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2005年考过,不用看了!)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全部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为相应的三个部分,使他们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个只能形式上,各自执行其相应的职能。否则,就不能做到三种循环形式的相互交错和相互衔接,资本的循环运动就会发生停顿。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循环中必须各自相继的经历三个阶段并相应转换为其他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并且各自的职能形式的转换过程能够前后衔接、相互更替;而且还要求三种职能形式的相互转换在时间上能够前后紧密的衔接。

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并存及其相互继起,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并存是继起得以形成的前提,没有并存,就不可能有不同职能形式各自的循环,也就不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继起;继起是并存得以维持的保证,没有继起,资本职能形式的转换到了某一阶段就停滞下来,不同职能形式的并存就不会存在下去。

2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研究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周转速度(00名解,2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有: ①资本的周转时间,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生产时间包括:(1)劳动时间(2)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3)生产要素的储蓄时间。资本流通时间包括(1)购买时间(2)售卖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依次所需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资本周转时间的影响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n = U/u,其中n代表资本周转次数,U表示年,u表示一定资本量周转一次的时间;因此,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率,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快;

③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指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公式为: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 / 预付资本总量

由此可见,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不仅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的比重有关,而且也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有关,在实践中,提高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以便带动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受到很大重视的问题。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1、 名词解释

单个资本(不重要)

①指各自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实现价值增殖。

②各单个资本都是社会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个资本的增殖与风险受社会资本的构成及社会资本运动的质量所制约。

社会资本(重要)

①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又称为社会总资本。

②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

1)广泛性是指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单个资本,不仅有投资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也有投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不仅有投在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也有投在服务业的资本。

2)系统性是指构成社会资本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本投放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比例;而且投在各部门和产业的资本,其各自运行也必须互相配合。

③社会资本的整体功能不等于组成社会资本的各部分资本的简单算术和,社会资本的内部构成状况决定了其整体的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之和。

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三次产业

①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②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如商贸、旅游、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

③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卖方市场

①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②卖方市场中价格趋于上涨。

买方市场

①指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②买方市场中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③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最理想,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2、 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1)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定义:

①单个资本运动是指单个资本经过循环过程和流通过程,依次变换不同的资本形态,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着单个资本的再生产。

②社会资本运动是指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2)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①从运动过程看,二者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②从运动形式看,在循环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③从运动目的看,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3)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

①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生产消费,社会资本运动不但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

②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③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预付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3、 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资本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问题(市场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食物替换,这是因为: 首先,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资本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价值补偿过程),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其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消耗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也就是使用价值的替换问题,这种替换不仅要在总量上得到满足,而且要在结构上也得到满足。(未按教材更改)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它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4、 试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立。

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定义

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再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再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以实现。

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P90

①基本实现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即第一部类的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即第二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2)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的平衡关系:(00年简答,10分,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即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

以及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其中为剩余价值中资本所有者的消费量。

设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

3)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的实现过程:

简单或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产出交换包括三个方面:

(1)在第一部类内通过交换而实现:

简单在生产IC,扩大再生产 I(C+⊿C)。

(2)在第二部类内通过交换而实现:

简单再生产:II(V+m),扩大再生产II(V+⊿V+m/x)。

(3)两大部类之间互换,使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得到补偿,第二部类的生产消费得到交换。

简单再生产I(V+m)和IIC,扩大再生产I(V+⊿V+m/x)和II(C+⊿C)。

5、 结合实际,分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特点。

1)卖方市场的含义:

①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②卖方市场中价格趋于上涨。

2)买方市场的含义:

①指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②买方市场中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③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最理想,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3)卖方市场的特点:

在卖方市场中,消费者主权的行使是比较困难的,企业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场需求,改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动力,社会缺乏活跃的微观经济基础。

4)买方市场的特点:

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的地位上升,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力加强,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明显,企业的竞争意识强烈,创新较为频繁,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微观经济的活跃会带来宏观经济的繁荣。因此一定的买方市场形势是优于卖方市场形势的。但是,若供给过多的超越了现实的需求,买方市场的正面作用也会走向反面:大量产品积压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微观和宏观效益下降,失业率上升,即期需求会趋于消极,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会增大。

第六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1、 名词解释

商业信用

①是指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直接为生产服务。

②以这种方式买卖商品,在商品转手时,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后再支付。这样,双方形成了一种债务关系,卖方是债权人,买方是债务人。卖方所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当于把一笔资本贷给对方,因而买方要支付利息。赊销的商品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买卖的商品价格,其差额就形成了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

③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⑴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⑵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⑶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④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银行信用

①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②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

③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⑴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⑵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⑶银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④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国家信用

①是指国家借助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②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③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④只要政权稳定,国家信用的信用度就是最高的。

消费信用

①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②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等。

③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后支付。

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在货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分期付款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交易。

如果说赊账和分期付款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那么发放消费信贷则属于银行信用的范畴。根据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信贷分成两类:一是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二是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作为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消费信贷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刺激需求的手段。

④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它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

股份有限公司

指公司股东的责任仅以所认缴的股票面额为限的公司,这种公司的主要特征是:

①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且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出售;

②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

③股东个人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相分离,股东凭股票分享公司的收益,但对公司负债只负有限责任,即以股票面值为限。

④公司破产清算时,公司债权人可以对公司的资产提出要求,而无权直接向股东起诉,公司以本身的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实体资本

是本身具有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虚拟资本

①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具备资本和商品的性质。 ②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⑴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等,同一笔货币被反复使用便产生虚拟资本;

⑵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以资本所有权证书的形式进入流通,同一

张所有权证书或债权凭证反复交易就形成纯粹的虚拟资本。

③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④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实体经济

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方式在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虚拟经济

①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②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的产物,但各种信用工具和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不必然是虚拟经济。 ③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泡沫经济

①是指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导致的投资过度的经济现象。

②泡沫经济的主要表现有:

表现形式: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了连续涨价之后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一种经济现象。表现领域:房地产、股票等。

⑴在利息率偏低的刺激下,企业有高负债投资的冲动。但高负债的投资若没有回报,不能回流,就会产生泡沫经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

(2)股市、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过度投机。(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3)2000年初,纳斯达克市场上高科技股价格猛跌所表现的IT产业的泡沫经济。

④泡沫经济的危害是,其发展和破灭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使国民经济总量虚假增长、结构扭曲。

2、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定义:(也可以按照上面的名词解释多写一点!)

①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直接为生产服务。

②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P101

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①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②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3)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P99(各自特点)

①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陷入萎缩状况;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3、 论述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

1)虚拟资本的含义:

①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②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⑴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等,同一笔货币被反复使用便产生虚拟资本;

⑵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以资本所有权证书的形式进入流通,同一张所有权证书或债权凭证反复交易就形成纯粹的虚拟资本。

③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2)信用制度对虚拟资本的影响——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①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②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股票,债券等资本所有权证书,可以获得定期收入,并且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殖,也逐渐被视为可以独立的获取收入,成为具有不同于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③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股票,债券的成功发行并从购买者手中获得现实的资本,并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依托于庞大的信用体系,特别是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参与。

3)虚拟资本也对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①银行资本本身的虚拟化。随着有价证券独立运动的发展以及有价证券高收益的性质,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逐渐同意债务人用有价证券来担保获得贷款。这使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现金(银行券),二是有价证券。银行资本的虚拟化不仅表现为发放贷款时作为担保手段吸纳的股票、债券等,还有相当部分是银行作为一项投资直接购入的企业股票、债券;

②虚拟资本还导致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金融衍生品指以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作为买卖对象的金融商品。如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期权等。这些金融衍生品具有双重的虚拟性:一方面是实物资产价值在传统金融工具上的虚拟,如股票,债券等;另一方面是已虚拟的传统金融工具对金融衍生证券的进一步虚拟。衍生证券的利润已经与实业投资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源于衍生证券市场上的利润再分配。

4、 说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1)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含义:

①虚拟资本的含义: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②实体资本的含义:是与虚拟资本相对应的资本,直接以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或货币资本的形式参与生产和流通过程并发生价值增殖。

2)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

①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

⑴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 ⑵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发行的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

⑶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②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⑴虚拟资本和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 ⑵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

⑶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

3)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

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这样一来,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体资本的价值变动相背离,其价值不随实体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

①虚拟资本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

②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按相反方向调节虚拟资本价格;

③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与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5、 论述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

1)虚拟经济的定义:

①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②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的产物,但各种信用工具和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不必然是虚拟经济; ③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虚拟经济的正效应:

它的发展在总体上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①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工具;

②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

③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

④由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

虚拟经济正效应的发挥是建立在健全的市场制度和信用关系的基础上的。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的关键是健全市场制度和信用体系,要使虚拟经济的市场具有自动调节虚拟经济规模的功能。

3)虚拟经济的负效应:

集中表现在因投机过度而引发的泡沫经济上。

①泡沫经济是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副产品,如果调控不力,就可能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 ②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是防止泡沫经济的微观基础,因而也是发展虚拟经济的必然要求;

③防止泡沫经济,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虚拟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

第七章 竞争与垄断

1、 名词解释

资本集中

①就是个别资本结合形成更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垄断

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或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卡特尔

①同类商品的企业在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规定价格达成的协议,形成一个初级的垄断组织。 ②它受协议约束,但在生产、经营、销售、法律上独立。

自然垄断

①一般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

②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

完全竞争

①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②完全竞争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⑴市场上有许多的竞争者和消费者。他们都是市场上既定价格的服从者,而不是决定者。⑵不存在产品差别。⑶各种生产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⑷市场信息是畅通的。⑸不存在外部性。

完全垄断

①是指某个产业上,卖方只有一家企业企业,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进入为不可能的市场结构。 ②完全垄断形成的原因是进入障碍。⑴关键性资源为一家企业所拥有。⑵政府给与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

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⑶自然垄断。

③完全垄断除了仍存在某些公共事业中的自然垄断外,越来越成为关于市场结构的一种纯粹理论假说。 寡头垄断

①是指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

②寡头垄断的形成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某些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使然,是客观的经济现象。 ③形成原因:⑴长期竞争导致某些产业部门只有少数企业存续而绝大多数企业退出的结果,必然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⑵产业技术特点决定了某些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效果,导致该产业部门由少数大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合理性。⑶寡头垄断也是产业内的企业子需求约束下自觉调节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结果。

垄断竞争

①是一种介于垄断和竞争的之间、既具有某种竞争的特点、又具有某些垄断特征的市场结构。

②特征:⑴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多。⑵存在产品差别。产品差别是垄断竞争的最主要原因。⑶企业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进入或退出一个产业。

③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如何扩大产品差别,维护产品差别,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产品差别

①指同类产品由买方的偏好而形成的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

②造成产品差别的原因主要有:

⑴产品的物理差异;质量、性能、结构、设计等方面存在差异。

⑵买方知识的差异,如不了解质量,只看外观;

⑶买方的主观差异,如广告宣传造成的对商品品牌的偏好;

⑷服务方面的差异;

⑸特殊销售活动;

⑺销售地理位置的差异。

在多种因素中,企业研究与开发、销售活动是最基本的原因。

③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扩大和维护产品差别是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过度竞争

①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

②判断一个产业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

⑴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⑵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闲置或产品的大量积压。 ③过度竞争会对资源配置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影响,1、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阻碍价格机制正常作用。

3、加大竞争成本、损害创新能力。

有效竞争

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具体含义可以概括为:

①从短期看,如果现实的市场背离了完全竞争的某个条件,那么最好在其他条件下也有所背离,这样的竞争才是有效的;

②从长期来看,存在潜在竞争和替代品竞争的产业或市场,就是有效竞争的产业或市场;

③工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也具有竞争的性质。

2、 论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1)资本集中的含义: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2)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

①同一部门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引起了资本集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81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