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话沧桑

更新时间:2023-03-14 11: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千年古城话沧桑

——东阿历代县城城址位置的变迁探源

一、 东阿县城位置的变迁

东阿从春秋置邑到秦置县,至南北朝后魏(北魏),县城均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为治千余年,后因黄河冲淤而废弃。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了解,现存遗址南北城墙相距1500米,东西约2000米。城墙均系土筑,层层夯实。仰韶、龙山及汉代文化层厚约2.5米,多次有陶、铜、铁器及其他文物出土。

486年后魏(北魏太和十年),县城易址。据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后魏复置东阿县于故城东二十里,今东阿县(平阴东阿镇)境西”。又据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称:“自是及唐,东阿未迁治”。到宋开宝二年南迁,历时483年。《东阿县方志辑要》中说:城址今在何处目前尚是一个迷。

969年(宋开宝二年),因避黄河水患,县治由此县城的位置向南迁址南谷镇(今平阴县旧县)。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因山洪冲坏城池,又迁至利仁镇(今平阴县大棘城),共历156年。

1133年(绍兴二年、金天会十一年)因山洪冲毁县城,县令耿居正又将县城迁到大清河北新桥镇(今东阿县单庄乡旧城),时新桥镇地处交通要道,贸易繁荣,佛事兴盛,所谓通都大邑也!该镇建有“荐诚禅院”,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为之作记。新桥镇历金、元两代至明朝洪武八年,为治242年。因黄河水患而城池陷落。

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朱真为躲避水患再次迁徙治于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历明清民国及抗日民主政府四个时期,至1947年迁治铜城,计572年。

1947年10月,铜城镇正式确立为东阿县城。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富的县城。

二 各时期县城城邑概况

1.古城阿城

阿城,今为阿城镇,是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

春秋之际,此地称“柯”(今阿城镇西),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据《春秋》记载:“庄公十三年,公及齐侯盟于柯。”也就是说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于柯,当时鲁将曹刿曾以匕首挟持齐桓公,要求归还被侵占的土地。《左传》注:“柯,卫邑。”(杜预曰:“柯,齐邑今济北东阿也。”)

战国时期,“柯”改称“阿”,阿城地称“阿邑”。关于“阿”名,《尔雅》曰:“大陵曰阿”,“陵”就是丘陵。战国时,阿邑境内,济、濮二水由东南入阿,蜿蜒东北,奔流不息。河曲形成大的沙陵,故称“阿”。可知当年的阿城,地势高亢,四周低洼。从北面残存的高大城墙上的夯土,夯打城墙是取土中所包含的龙山时期的处处皆是的灰陶、绳纹陶片,可以

知道这里在上古时代,就有着高度的文明。择高而居是古代居民的习惯选择。据历史文字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阿邑北依旧有大泽被称作阿泽,湖面巨大。“阿”有二,位于齐赵边境,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东阿作为县名,始于秦朝。秦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行郡县制,始置东阿县,属东郡(今河南濮阳)。东阿之名首见于《史记》,“项梁与齐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彭越击楚于东阿”。秦丞相李斯称:“阿缟之衣,锦绣之饰”的记载。足以证明秦时东阿已为兵家必争之地,物阜民丰之乡。西汉时期东阿县属东郡,隶兖州部。《汉书·地理志》: “东郡,秦置,属兖州,领县二十二,东阿,都尉治”。古时“柯”、“阿”二字通假,故亦称“阿”。汉设东阿县。南北朝时东阿县治东迁。此地沿称东阿故城。

东阿县故城遗址中的古阿井(亦称阿胶井)乃海内外罕见古迹。有关此井的记载,最早见于成书于汉代的《本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东阿故城中央阜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供天府”,即指此井。井以青砖砌成,上覆以石板。井侧原有接官厅、龙神庙等建筑,今仅存一石质碑亭。唐朝时期,特派尉迟敬德为督导重修古阿井。 阿城历史上名人颇多。战国时期阿邑人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三国时东阿人程昱,长于谋略,屡为曹操献计献策,多为采纳,累迁至振威将军、安国亭侯。古史《晏子春秋》载有晏子治阿的史料;刘向《新序》有齐君使尹子奇治阿的记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有齐威王烹阿大夫的故事。当时的城址都在这里。

2.迷失近500年的后魏所迁东阿县城址

公元486年,后魏重设东阿县,城址在阿城故城原址以东二十里。从那时起,这座新东阿县城池历经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到北宋初年,一直到再次因躲避黄河水灾,向南迁至大清河东侧的南谷镇(旧县),共历483年。

尽管有关这座长达5个世纪的城池,目前没有发现关于详细的描述材料,但从当时《旧唐书》、《新唐书》和遗留下的地图资料,还是找到了有关这座城市方位的记载,从而基本上推测出准确的位置。

南北朝时期,因南北分裂,政权迭易,到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县;北魏太和十年,恢复东阿县;北齐,将谷城并入东阿,属济州;隋代,将原属东阿的西南区域,十分之六、七的面积划出,设阳谷县,同属兖州济北郡;唐朝东阿先属济州后属济阳郡后属郓州。 《旧唐史》载:

“卢县,汉旧,隋置济北郡。武德四年,改济州,领卢、平阴、长清、东阿、阳谷、范六县。” “天宝元年,改为济阳郡”。 “乾元元年,复为济州。十三载六月一日,废济州,卢、长清、平阴、东阿、阳谷等五县并入郓州 ”、“平阴 汉肥城县,隋为平阴,属济州。天宝十三载,州废,县属郓州。大和六年,并入东阿县。” “东阿 汉县。隋属济州。州废,属郓州”

欧阳修《新唐史》记载:

“卢,紧。本济州,武德四年析东平郡置。隋曰济北郡,天宝元年更名济阳郡。领卢、平阴、长清、东阿、阳谷、范六县” 。“ 天宝十三载郡废,以长清隶济州,以卢、平阴、东阿、阳谷来属。北有碻磝津故关。”

《括地志》云:“东阿故城在济州东阿县西南25里”。“霸王坟在济州东阿县东南二十七里。” 这里的“济州东阿县”即是我们所说的当时的东阿县城。《括地志》这两句当时用来表明“东阿故城”和“霸王坟”位置的话,如今反过来正好证明了济州东阿县位置。由于“霸王坟”(既项羽墓)在谷城,即今旧县乡旧县三村,在东阿鱼山的东南十五里。东阿故城就在今阳谷县阿城东北3公里。从这两个角度,正好指明了“济州东阿县”城池的具体方位,其位置正在鱼山西北。《括地志》是唐朝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编书时东阿故城,济州东阿县

城,和霸王坟都在,故而不可能出错。

根据唐朝的地图所标济州东阿县城的位置,从地图所标示的东阿县城与鱼山位置方位 与东阿故城它们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确定,那时期的东阿县城在鱼山西北方向,正是大约十二、三里的距离。 而安平店到阿城一直说25里路。

由此推论,此唐济州东阿县城它的准确位置,正在今黄河北,鱼山乡的单庄村以西,姜楼乡柳林屯以南,前王营以东,地方安平店附近的地方。如今的这片地方正处于1957年修位山闸和拦河工程时,作为沉沙池使用的那条接近40华里的狭长沉降地带的中心。 在调查关于宋开宝二年(969年)因避水患,这座第二次历经战火的县城,由这个位置向南迁址南谷镇的原因时。笔者从《苫山村志》查到这样的几组文字:

“966年(宋太祖乾德四年)四月郓州、东阿河溢,各坏民田数百顷,苫山禾稼没。”“971年(开宝四年)郓州河及汶水、清河皆溢,注东阿,坏仓库村庄,苫山田庐没。”“979年(太平兴国四年)郓汶二河涨,坏东阿民田,苫山甚。

可以知道:曾经地势很高的县城,由于连年特大水灾,河水冲淤,县城周围地势迅速抬高,已经低于四周,必迁不可了。

史志载:杨柳古渡自后周显德年间(951——960)“河决杨柳,离而为赤河,不复故道。其溢者注梁山泊”。到熙宁十年(1075年)应言和尚首倡凿开清冷口(东阿仁集)导积水北入古废河前的时间,每到黄河汛期,东平湖流域连年水灾。事实与所记载相符。

这座被《括地志》“济州东阿县”的县城,在隋唐时期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大英雄,既唐朝开国元勋东阿斑鸠店村的程咬金。

3 南谷镇 与大棘城

公元969年(宋开宝二年),县城向南迁址南谷镇(今平阴县旧县)。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因山水冲坏城池,又迁至利仁镇(大棘城),共历156年。

据说,当时迁城后,因为县里太穷了,就在城池周围栽满了棘条做城墙。故有大棘城的来历,近世改称大吉城。但东阿县城在这里的这段时间风物人情,历史事件,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记录不详。只民间有过“狮耳山上捞榨菜,老虎洞里摸鲶鱼” 传说中,记载了那个时期的洪水水势的浩大。尤其在其后期时间,是北国入侵,金宋战争不断的时间,原居民居住地,成了战争的主战场。水灾、战争使得这里人民过着心惊胆战、颠簸流离的苦难生活。那些记载文字,也许被毁于战火,当是史实。

4.新桥镇(旧城)

今东阿县鱼山乡驻地的正东,黄河岸边,便是闻名遐迩的旧城。 旧城原名新桥镇,金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东阿县城由济水南的大棘城迁来。到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知县朱真为避黄河之水患南迁徙于谷城(今东阿镇),县城历经金元两代和明朝初期,共历时242年。旧城则因为黄河的几次夺溜,河水的淘涮,城池陷落,被湮末于今黄河的河道下。

作为当时的文化政治中心的东阿县城,旧城繁华景象,我们还可以在现存的两篇描述荐城禅院记中找到踪迹。新桥镇原有荐诚禅院一座,北宋熙宁十二年(公元1079年)开始修建。应言和尚首倡凿开清冷口(东阿任集)导积水北入古废河,为东平一带解除了洪害。因为治水有方,得到当朝的赏识。应言和尚早就相中了这快风水宝地,着手在此建寺。在治水后的第二年(1076年)他见到了苏东坡,谈到禅院的兴建情况。时隔六年,寺院落成。应言和尚请苏东坡为之作记。苏轼欣然应诺,作《荐诚禅院记》。其中记载了:造铁浮屠十有三级,高一百二十丈。又于钱塘江造了五百罗汉像,于熙宁十八年,载归新桥镇荐诚禅院。各地香客游人前来敬拜,一时间香火甚盛。

随着朝代更替,当金天会年间县城迁来,这里商业发达,更加繁盛。

当时的县城周围有群山环抱,北依香山艾山,西有曲山雨山苫山关山诸山作屏障,穿东平湖而来的古济水沿着东侧山脚下向北流淌,东南更是峰峦叠翠连绵起伏,风景十分的秀美。而城东侧的松柏掩映中的红墙碧瓦的山门,有的一百二十丈的十三级铁塔柱天入云,隐约的钟声,伴着五百和尚虔诚的佛号声声,更给这块土地增添了许多宁静。

金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信士捐钱二百万,修造菩萨像一尊。沂州防御使邵世街作《东平府东阿县荐诚院慈氏菩萨记》,记载。记中就高度概括了县城的风貌:“南北孔道,水路要津;轮蹄杂沓;人聚五音,货聚百郡,所谓通都大邑也!” 邵氏在《菩萨记》中言称其菩萨造像“巍巍堂堂,慈容相好,花冠葳蕤,璎珞??莲座高广,幡幢辉映,庄严具足。”来此观赏庆贺者“四众云集,如水凑川,如风入河,奔前迭后,惟恐不及;扶老携幼,酌水捧花,随意稽敬。”

荐诚禅院因寺中有铁塔又称做铁塔寺。在旧城沦陷之时,铁塔寺也因洪水淹没,整个寺院建筑淤埋于地下。如今与新旧城正对黄河东沿的铁杨村,荐诚禅院故址尚存,宋苏轼撰写的《荐诚禅院浮屠记》石碑和小楷镌刻的《多心经》条石还在。这些遗物都在述说这东阿老县城昨日的辉煌。

今天的旧城是在大清河西岸边重建。明清时期,大清河是南北的水运航道,清代为运盐河,河面宽十余长(50米左右)。这里仍是远近闻名的水运码头,商品货物集散地。以食盐和日用品为主。1855黄河夺大清河入海,这里因黄河冲涮,河面变宽,河床升高。建国后因防汛需要,大堤内的人家陆续搬到金堤和大堤外居住形成今天新旧城。

5. 东阿镇

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朱真为避黄河之水患南迁徙于谷城。

汉时,东阿、谷城并属东郡(见《汉志》、《史记》)。汉高祖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东阿、谷城二邑并建,各据一城。东阿城在今阿城;谷城就在今东阿镇。北齐时去谷城并入东阿,谷城渐成废墟。开始迁来时周围土城,规制简略。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知县秦昂又增修楼堞,开拓关厢,深凿隍堑,城墙更换砖石,使县城越发宏伟壮丽。城楼五座,城有五门:东门门楣书“少岱”二字,为“少岱门”;西门为“平安门”;南门为“聚宝门”;北门为“清溪门”;东南门为“天地门”。狼溪河纵穿其内,中有永济桥横跨河上,将城一分为二,故有“东阿县城两半”之说。东西两岸各建门楼一座,以司启闭。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知县郑廷瑾重修东门。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知县张晋奉文兴修城垣,至五十九年竣工,城垣楼堞,焕然一新。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山洪突至,狼溪河不能宣泄,冲刷河东崖城墙四十余丈。中华民国时期亦有补修城墙和重修大桥及东西两门之痕迹。1938年,东阿县被日寇侵占后,战争和水患的破坏,使东阿县城现已成为废墟。

目前只存有东门的城楼残址。两城中间的那座大桥亦然存在,只是由于多年的风吹雨打,洪水的冲击,长期的负荷,战争的破坏,越发显得苍老。

6.铜城

1947年10月,铜城镇正式设置东阿县城。

铜城历史悠久,西汉至南朝大明八年一直为临邑县的治所。《山东考古录》载:“临邑属东郡,在今济州东,亦名马防城。”《通典》载:“马防城,汉临邑故城治此。”宋时设铜城镇,才开始成为东阿的辖地。这里人们遍习武艺,素有“拳不打铜城,枪不扎石横”之说。

1369年(明洪武二年)知县黄哲在此设站建馆,后又称铜城驿。 明朝成祖燕王朱棣在迁都北京后,这里便成了,直达南北二京的快马驿站。隆庆年间(1568——1572年)记载:铜城驿站馆舍二所,设吏员、差役30余人,置驿马54匹。成为递送客使、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的重要驿站,铜城西侧是古官路,该路北由茌平县入境,

南至东平县出境。至清代,该路延至广东,因多有外国使节过往,又一度称“使节路”。东阿境内沿途一天五十里,过三城(铜城、旧城、东阿镇)两店(北京店、南京店)。成为外地过客津津乐道的经历。

建国前,铜城只有一条主要街道——中街。1984年改称人民街。此街南起南关剧院,北至北关村,长1020米,宽11米。建国后,县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都设在这里。中街与四关区别明显,东西南北均有城门与四关相通。东关与中街之间有护城河、沟相隔,形成分界线;西关处官路沟以西,自成一统。城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1957年后,县城逐渐向东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整个东阿县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的东阿县城,划分三个办事处:铜城街道办事处、新城街道办事处、东阿工业园区办事处。城市面积已达14.85平方公里。

如今的东阿县城,高楼林立,道路宽广,绿树成荫。东阿广场,正在建设中的喜鹊广场,东阿曹植公园,阿胶博物馆,成为这个城市的亮点。

站在城北鱼山顶上,俯视整个洛神湖,宝石般晶莹剔透的。那点缀在其间的红柱黑瓦的亭阁,和水面荡游的船舶,湖边的婷婷垂柳,空中翩翩斗巧的喜鹊,荡漾着无限生机。抬头远眺整个县城,鳞次栉比的楼房,阳光下熠熠生辉。更远处的阿胶集团和鲁西化工高大的工业建筑,成为这座城市现代化工业兴盛的标志。

东阿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在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06年12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7v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