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心理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25 08: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皮层——大脑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半球皮质,简称皮层。 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

主观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个案法——个体观察又称个案法,是对某一个体做专门观察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研究方法。

产品分析法——研究者从被试的作业、日记、考卷或艺术任其作品中分析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或兴趣、能力、性格等特点的一种心理研究方法。

(二)其它概念:

交往活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客观现实、反应、反映、观察法、长期观察、定期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等。

二、【知识点】

1.学习《心理学教程》的意义:

(1)首先有助于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2)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2.对心理的基本认识(心理的实质): (1)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2)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1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4)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3.人的心理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陈述和规定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 (2)个人的经验也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4)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并且也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

识记:

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三、【图表】 感觉、知觉 认识过程 记忆、想象 (伴随注意) 思维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价值观 个性心理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四、【复习题】 (一)填空: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_______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

2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部分。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4.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_______有关,颞叶与_______有关,顶叶与_______有关。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和_______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早期的中外儿童心理学家曾运用个案法观察自己的孩子,并发表了长期的记录,如德国的_______、英国的_______、中国的_______等。

8.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种。

9.实验法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

(二)选择:

1.皮层由_______个脑细胞分蘖6层组成。 A.150亿 B.15亿 C. 22亿 D.170亿. 2.神经信息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公里每小时。 A.36 B.3600 C. 360 D.36000. 3.“谈虎色变”属于_______。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 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

1.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 2.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是一种交往活动。( )

3.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是否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区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 )

4.贯彻“死记硬背”的原则,是学好《心理学》的关键。( ) 5.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

6.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也就是尊重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按科学办事。( )

(四)简答与分析:

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3

答:人的心理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的条件,又依赖于主观的条件,心理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讲,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刺激和作用于人脑,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主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形式来讲,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人进行的。一定的反映者由于已经形成的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态度、观点、知识、经验和心理状态等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其反映也会不尽相同。以以,归根到底,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2.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已发现野生儿四十余例。第一类是刚出生不久,即被失去幼仔的动物叼去喂大的野生儿;第二类是很小的时候,因种种原因被人遗弃,或迷入荒原和森林,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来的野生儿;第三类是被人野蛮地残忍地关闭起来,在与人类社会隔离、极端恶劣困难的环境中勉强生存下来的野生儿。野生儿共同特征是:不会说话,感觉异常,感情贫乏,运动机能异常,没有人类吃食的习惯,智力迟钝落后。这类事例能说明什么?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1.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

2.感觉——由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

3.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就是知觉。

4.错觉——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5.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6.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

(二)其它概念: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4

感受性、明适应、暗适应、同时性对比、相继性对比、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视敏度、空间知觉、观察力

二、【知识点】

1.注意时的外部表现有哪些?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2.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1)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2)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 3.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条件: ①刺激物的强度;

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

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 ②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③人的知识经验。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5.注意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转移;

5

(4)注意的分配。

6.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②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的注意的能力 ①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②激发学习动机;

③训练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7.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2)感知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8.适应的规律:

(1)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 (2)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

(3)一个持续的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的下降。 9.感觉的相互作用的一般变化规律:

(1)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 (2)强烈的刺激能降低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 10.发展观察力的意义:

(1)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 (3)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12.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 (3)观察的顺序性

6

(4)观察的深刻性

13.怎样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14.怎样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15.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注意的特性是注意的_______和_______。

2.视敏度即_______,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_______儿童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

3.入小学后_______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_______水平。

4.空间知觉包括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_______知觉。 (二)选择:

1、有的学生在课上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始终注视着教师,这种注意属

( )状态。

A、真正的注意 B、表面上的不注意 C、表面上的注意 D、真正的不注意

2、( )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3、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 )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4、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 )的特性。

A、对比 B、暗适应 C、明适应 D、疲劳

7

5、当收音机里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独唱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6、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 )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A、视觉 B、听觉 C、肤觉 D、运动觉 7、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 )成人。

A、不如 B、接近 C、已达 D、超过

8、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 )阶段。

A、个别对象 B、空间联系 C、因果关系 D、对象总体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

1.有效的实际活动必然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 )

2、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

3、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和感官,就能有感知觉。( ) 4、人的感觉能力的高低是天赋的,训练是无济于事的。( ) 5、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感觉之间。( ) 6、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避免。( ) 7、近视眼的人,视敏度比正常人低。( )

8、人有适应能力,因此视力差的人若经常在暗淡的光线下长时间地注视,有助于视敏度的提高。( )

9、小学生时间知觉水平的提高,与他们掌握和运用数概念、记时工具等有关。( )

(四)简答与分析:

1、试述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

2、你若是低年级的教师,将怎样考虑到学生注意的特点组织好教学工作? 3、试从观察品质方面举列说明小学底年级学生的观察水平。

4、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常常不能正确确认,而且总是多判,这是为什么?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1.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2.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3.想象 (二)其它概念

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遗忘、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再认、再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过度学习、过度疲劳:

8

二、【知识点】

1.记忆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才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哪四种? (1)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3)运动记忆 (4)语词—逻辑记忆

3.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成哪三种?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4.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5.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6.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变化:

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继影响而发生量与质的变化。 (1)量的变化主要指内容的减少。 (2)质的变化是指内容的加工改造。 ①有的概括了、简略了; ②有的更完整、更合理了; ③有的更详细、更具体了; ④有的夸张了;

⑤有的某些部分突出了。 7.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9

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8.遗忘受什么因素的制约:

(1)那些不重要的、没有趣味的、不符合人的需要的东西,首先被遗忘; (2)过长和过难的材料易被遗忘; (3)排列在国间位置的也容易被遗忘。 9.再认的两个条件: (1)识记的巩固程度;

(2)当前呈现的事物同经验过的事物及环境条件相类似的程度。 10.再认和再现的关系: (1)能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 (2)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再现。 领会: 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至今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学说。(一)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二)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先学习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

领会:

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校晌疃退伎嫉闹苯佣韵蟆?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10

5、小学儿童入学的头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 ) 6、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 7、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政治志向上。( ) (四)、论述

1、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说个性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

3、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包括哪几个方面?请简述之。

第九章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二)其它概念: 二、【知识点】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识记:

1、自我意识: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3、自我意识是心理成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包括自尊感(自尊心)、自信感、成功感和失败感。 (3)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4、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的,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它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

5、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由低到高的。其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一、二年级之间发展尤为迅速;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小学五、六年级内,自我意识发展又出现了加速现象。

第二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领会: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

(1)过高的评价。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2)过低的评价。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3)适当的评价。自我评价适当的儿童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

第三节 提高自我评价水平,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识记:

1、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

26

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

2、儿童社会视角转换技能的培养训练,可采取命题作文、结合生活事件进行集体讨论等方法。 领会与应用:

1、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提倡“自我竞赛”。

(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2、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对自我评价不当的儿童,通过交往中的个别指导使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变得比较客观、比较恰当,从而对自己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与人难于相处的特征。

原因:一是经常得到周围人们不适当的肯定评价;二是他们确实具有某些能力。

对策: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其内心引起矛盾斗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讨论,切切实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情情绪,逐步使行为变得正常起来。 (2)对自我评价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其特点是倾向于“不与人交往”。 原因: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往往有着多次交往。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 。

2、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包括 、 和 。

3、儿童的 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4、在交往活动中,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 的特征,而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则通常有着 的特点。 (二)、选择

1、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 )

A、潜意识 B、自我意识 C、无意识 2、自我意识的主要心理成分是(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3、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 ) A、晚 B、同步 C、早

4、自我意识的作用可归为一条,那就是( )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动力功能 (三)、判断

1、自我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自我认识。( )

2、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成绩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主导作用。( ) 3、学习上的“平等竞争”是指全班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普遍竞争。( )

27

4、社会视角转换技能是指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评判自我的技能。( ) (四)、问答

1、为什么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2、你认为是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其今后的发展成长更为不利, 为什么?

第十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概念】 (一)主要概念:

1.能力 2.气质 3.性格

(二)其它概念: 二、【知识点】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能力 识记: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使之能够最有效的去完成某种活动。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3、能力的种类:(1)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叫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可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

4、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5、智力发展水平可通过智力测验获得。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有“比奈智力测验”与“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领会与应用: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

(1)区别: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能力是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化,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也是一种经验,它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的行为方式。

(2)联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相连,由于这三者的协同作用,才使人们得以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概括起来,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B、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着对知识、技能的

28

运用。C、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 小学儿童能力的培养 (1)激发兴趣。

(2)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3)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3、小学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一规律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

小学生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绝大多数儿童的能力发展正常。但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高于常态,也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低于常态,所以这种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正态分布。它的特点为处于中间位置上,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于极高或极低这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 理解这一能力分布现象,对于教育工作者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醒要注意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人上,适应于他们的特点并施加教育影响。在一般学校中施行英才教育只会造成揠苗助长的效果。二是要有效的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但不可把学业成绩的高、中、低分布与能力水平简单挂钩。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不统一的,尤其当学生在对所学内容兴趣及努力程度上有差异时更是如此。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和科学测量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结论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气质 识记:

1、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拖延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2、气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气质类型是相对稳定的,但后天的生活环境会产生气质的掩盖现象。

3、气质类型: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4、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领会: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证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这一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它们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不同的类型,最典型的有四种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四种气质类型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即兴奋型一一胆汁质、活泼型一一多血质、安静型一一粘液质、弱型一一抑郁质。

因此,可以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揭示了人的气质类型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性格 识记:

1、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在人的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性格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性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比气质容易变化。

3、性格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

29

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应用: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联系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 1、搞好集体教育。

利用群体的共同性格优势,并设法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和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具体教育方案是:

(1)列出全体儿童的性格优点、缺点,从中找出多数儿童的共同性格倾向; (2)借助多数儿童的性格优势,鼓励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并借此抑制不良性格的滋生;

(3)经常组织一些适应于群体良好共性的活动,使群体风气得以维护和发扬;

(4)注重创新、求异,让少数儿童的性格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并与多数儿童的性格优势取得互补。

2、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搞好个别教育。

(1)利用优秀生优良性格品质作为榜样,带头使群体风气向更高水准发展; (2)充分肯定落后儿童身上的优秀品质,推动他与群体风气认同,切忌一味强调缺点,以免儿童失去上进希望;

(3)经常开小组评议会,提醒每个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以便改正。 对策:长期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正常发展和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要多加关心,注意保护。培养其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和别人交往,并在交往的技能上给予指导。

三、【复习题】

(一)、填空

1、( )和( )、品德及自我意识等交互作用,共同组成了人的完整个性。 2、才能的高度发展即( )

3、( )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4、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能力被称之为( )能力,它又叫做( )。 5、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 )、( )、

( )和( )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6、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其分布多寡构成了人的气质差异,即

( )质、( )质、( )质和( )质。 7、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称之为( )。 8、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 )分布。

9、小学儿童性格发展比较缓慢时期是在小学( )年级到( )年级这一段时间;在小学( )年级前后,儿童性格发展进入骤变期。

10、当个人把某个群体作为一种尺度,使自己行为有所参照,那么这个群体即被称之为( ) 群体。

11、通常了解气质类型的方法包括( )和( )法。 (二)、选择

30

8、第一级直观形象水平的理解 第二级形象抽象水平的理解 第三级抽象水平的理解 二、选择

1、C 2、A 3、B 4、A 5、D 三、判断

1、(×)订正:思维与感知觉等认知的低级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2、(√) 3、(√)

4、(×)订正:应为思维形式——“判断”的表现。

5、(√) 6、(√) 7、(√) 8、(√) 9、(√)

10、(×)订正:说明他对“马”的概念掌握达到了种类规定的定义水平。 四、分析

1、这位教师帮助小学儿童形成和掌握“动物”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教学效果是好的。

首先,教师充分掌握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概念的认知带有具体性、直观

性的特点,对“动物”这一高一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掌握存在着困难的实际,教师运用了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到充分地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这基础

上进行启发、引导。这里教师所提供的“鸡、鸭、猫、猪、蚂蚁、鱼、鸟、猴子”等都是小学儿童所熟悉的动物。

第三,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了概念形成、掌握的思维过程的规律,

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撇开一些非本质属性,把一些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及时加以概括,并把这一概念加以具体化。

第四,这位教师的设计还充分注意到影响概念掌握的因数,如向学生提供

了说明和加工成概念的直观材料——变式,启发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下定义活动如“他们会叫、会爬、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最后是凡是有生命、能生长,自己又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还进行概念练习工作——向学生提供肯定的或否定的例子,要学生作出判断。

2、这位教师的教具设计是非常成功的,他调动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应用题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首先,教师充分掌握一年级小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特点,孩子在初学应用题时往往对抽象的文字和教学的理解发生困难,因而在教师根据教学艺术制作了直观教具,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变化,使孩子对“共”“多”“少”等概念有具体、形象的认识,为他们形成数学概念提供了基础,

其次,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拓宽思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次,教学活动卡片的设计,不仅在讲授计算课时可以使用,而且在反复练习时也可以使用,这样又能使教师节约大量的课堂准备时间。

如果在制作活动教具时,不仅制作“小鸭子”的图案,还可以制作“小蜻蜓”“游泳的小朋友”等图案,那么,这种活动卡片在“数的认识”“比多”“比少”等教学内容时都可以使用,而且能增添情趣。 五、问答

36

对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是主要的途径,教学要达到对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除了教材中所表述的发展儿童语言、丰富儿童感性经验、运用变式和比较以及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外,还可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儿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

思维活动是由问题而引起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能引发儿童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有:课前布置活动性的作业,在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问题时,引发新旧知识矛盾;课堂中的提问等方法。

(2)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在思考问题时,

能够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正确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找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出新的概括。

小学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因而他们的思维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他们不善于全面地分析问题,常常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具体事物说明原理,多提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儿童思考,多创造条件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把已掌握的抽象公式、原理、法则等应用到具体事例上去,解决新的课题。使儿童在解决各种课题中,逐步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正确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养成自我检查思维结果的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得以发展。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一、填空

1、需要 愿望 观点 体验 认识 推动 阻碍

2、调节行动 信号交际 3、肢体语言 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 4、激情 心境 应激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5、素质性 境遇性 6、具体的 抽象的 动物恐怖症 见人恐怖症 特殊境遇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

7、系统脱敏 8、觉察 他人共有

9、克服困难 预定目的 支配着 行动 有明确的目的性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0、采取决定 执行决定 动机冲突 意志行动的决策 意志努力

11、内部原因 获得的结果

12、目标过程 知识经验 思维能力 意志品质 13、执行决定 内外各种困难 意志努力

14、迅速发展(1—3年级) 平稳(3---4年级) 迅速发展(4—5年级)

平稳(5—6年级)

15、迅速发展(1—3年级) 平稳(3—5年级) 明显发展(5—6年级)

16、是否认识到 调整 控制 受暗示性 独断性 辨别积极行动

37

优柔寡断 冒失

17、自觉遵守纪律 生活制度 自动控制 二、选择

1、B 2、C 3、C 4、A 5、D 6、A 7、C 8、B 9、C 10、B 11、A 三、判断

1、(√) 2、(√)

3、(×)订正:情感和情绪有联系,又有区别。 4、(×)订正:道德感应为美感。 5、(×)订正:道德感应为应激。

6、(√) 7、(√) 8、(√) 9、(√) 10、(√) 11、(×)订正:困难过大,超出小学儿童的能力,则不利于意志的锻炼。 12、(√) 四、分析

1、这位教师的碰壁,原因在于这位教师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儿童形成与教师对立的情绪。

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尊重的感情。它促使学生爱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力求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它是学生积极向上、改正缺点的内部动力。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如果满足了他的这种精神需要,便会产生喜悦、乐观的情绪体验,从而积极地推动他学习、工作与生活。反之,学生这种正常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加以伤害,则势必产生失望、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他的成长与进步。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我们这位教师并不了解学生这种心理特点,虽然他主观上是想通过讽刺促使学生含辱奋发,以批判的态度评论自己的行为,然后努力改正。但是他不懂得将学生的弱点公之于众,并在众目睽睽之下加以讽刺,这只会使学生感到屈辱和痛苦,从而激起反感以至对立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说的都是真理,学生也是不会听的。

对于由儿童时期迈向少年期的学生,也要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因为在这一时期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并存,而渴望独立,希望自己的言论、行动受到别人的重视,以显示自己已经“成人”,则是显著的心理特点。正因为这个缘故,当那位老师用嘲讽与训斥对待学生,就造成如此难堪的局面。

“那么,学生的错误,缺点不该批评吗?”

毫无疑问,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但是教师在提出严格要求的时候,特别是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也必须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正如同某些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加热或催化剂就不会发生反应一样,品德教育过程没有尊重人、信任人等情感因素的参与,同样也不会发生作用。所以,只有当教师的要求,批评被学生看作是出于关心和爱护,才会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接受,反之,则被拒之于门外。

怎么才能使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统一呢?有一位老师的教育实例是颇有启发的:

38

一位迟到的同学风风火火地闯进了教室,教师并没有贸然训斥,当他了解到该孩子因炉子灭了,赶不及吃饭,拔腿就奔向学校时,说:“-------现在你先回家吃饭,不然一上午都听不好课,这节课我们以后给你补!”学生不禁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说什么也不肯走-------俗话说“通情达理”,师生之间感情相通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条件。也只有当教师真诚地热爱、关心、尊重学生,学生也会与教师建立感情,从而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以至严厉的批评。所以,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要学会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2、意志品质有许多表现形式,其中有一种就是自制性。所谓自制性,就是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一种意志品质。初入学的儿童,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产生违反纪律的行为。研究表明,自制性也存在着年龄发展的趋势。低年级学生由于神经兴奋性较高,内抑制过程较弱,因此自制性较差,学习上容易分心或违反课堂纪律。以上这个教育情景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这个小男孩刚刚入学,自制性非常差,以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影响了自己和其他同学正常的听课。和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冲动性。一般说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冲动。这也说明了这个小男孩为什么总是安静不下来的原因。 从另一方面来说,小学低年级儿童意志的自觉性一般地说还很差,他们常常需要依靠外力的督促和检查才能完成一项工作。所谓意志的自觉性,指的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能按照目的调整和控制行动以达到既定目的。这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显然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他们需要有固定的外部力量,不断地对他们施加影响,才能最后达到目标。上面这个小男孩,正是通过自己所画的红领巾(外力),不断提醒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逐步改正自己好动的毛病。

总之,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自制性和自觉性等品质,必须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意志品质不断得到发展。教师应该不断教育学生,在实践中从小事做起,如果小事不能克制,处处对自己放松要求,时时原谅自己的错误,那么将来必定一事无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认认真真地作好每件小事,才能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才干。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对儿童进行理想教育,提高认识,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这样,明确培养自制力与未来成材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应该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不仅可以树立起班级里的一些自制力较好同学作为榜样,还可以用文艺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优秀人物的思想品质作为榜样,不断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教师特别要注意对他们进行督促和检查,逐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意志品质。

五、问答

1、(1)教育、教学中不断增长小学儿童的知识,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清楚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能够进行辨别和评价。

其次,教育中要运用一些有效的策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他们的情感体验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

(2)创设情景,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39

(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关键是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在这方面有许多方法,如,开展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活动,与别人比较,想象别人的态度,运用词语来调节自己的情感体验。

2、(1)意志和认识过程紧密相连,一方面意志行为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意志对人的认识有巨大的影响,可以推动或阻碍认识的发展。 (2)意志和情感不可分。人的意志行动总伴随着情感,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另外意志对情感有着控制、调节作用,可以使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 3、(1)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动机和目的,多半是家长、教师提出的,他们的动机和目的比较短暂、狭隘、具体。中年级以上儿童,逐步学会自觉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逐步具有比较远大的、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和目的。

小学儿童的动机和目的从不稳定向稳定过渡:在解决动机冲突、选择行动方案过程中,常表现为受具体事件左右,不善于运用道德标准作为意志行动决策的依据。

(3) 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

克服困难毅力增强主要表现为小学儿童面对困难和面对挫折后的表现。面对困难,小学低年级常表现为慌张、粗心、懦弱,屈服于困难,中年级以上儿童能作进一步努力去克服困难。面对挫折,小学儿童一般不能正视现实,不善于分析原因,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因于无关的他人和事物上,寻找理由为自己辩解。有些高年级儿童在挫折产生时,能面对现实,鼓起勇气去克服困难。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一、填空

1、社会道德 稳定的

2、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3、从肤浅的 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精确的 本质的理解 4、他律 自律 效果 动机 片面 全面 5、要顾及儿童自尊心 要公正 要结合说理教育 二、选择

1、C 2、A 3、C 4、B 三、判断

1、× 2、√ 3、√ 4、× 四、简答

1、答案要点:品德和道德的相互联系: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而许多个人的品德也构成社会道德风貌。所以说明人们何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品德内容时,应当到社会生活中寻找原因。品德和道德之间的区别在于: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它不以个别人的存亡或个别人是否具有某种品德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依赖于个体的存在,它一方面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7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