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学课上到孩子心里去

更新时间:2023-09-07 12:56: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把数学课上到孩子的心里去

[内容摘要] 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科学地、全面地看待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创造、表现、成长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可持续发展。让全体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好问、敢问、善问,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自主探求 主动发展 实践能力

当前,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已深入人心。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在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全新的教育观包括学生观、教学观、教师作用观三个方面。我就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把数学课上到孩子心里去,让学生享受数学课堂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课前让学生搜集教学信息,自主探求知识

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是上课了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生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从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课前事先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学生对新知识的基础有了解和准备,新知识教学时则处在相应的起点,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探索之中。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时,课前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事物,观察它们有什么特殊之处,初步感受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个数与间隔的关系,在教学“植树问题应用题”时,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数一数桥墩、一排排的广告牌和节日的灯笼等等,初步感受物体个数与

间隔数的关系;教学归一应用题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去商场、菜市场调查自己最喜欢物品的单价;学习百分率应用题时,课前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种豆,数一数,种了几颗等等。然后,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汇报调查、了解、实践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揭示新知识,探求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提高了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的渗透,把课堂教学向课前延伸,拓宽了学习渠道,为人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上,注重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凸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科学地、全面地看待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创造、表现、成长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可持续发展。

1、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会学生从小好问、敢问、善问,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以开发学生问的潜能为主线,不能再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轨迹上滑行了。开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模式。如在学习“求剩余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在课前让学生了解、调查购买学习用品的基础上创设下“购买学习用品”的购买情境,让学生自主选购最喜欢的,最需要的用品,同时说说怎样买,并把买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电脑出示)

自动笔 水彩笔 铅笔刨 橡皮 笔记本 尺子

2元 10元 25元 1元 2元 1元

通过独立思考,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题,有的说:“用30远买 一个铅笔刨,每个25元,找回几元?”有的说:“用30元钱,买了2本笔记本,每本2元,在买一个铅笔刨用了25元,还剩多少元?”还有的说:“用20元钱,买2支铅笔,每支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不知不觉,学生已经参与了本节课学习材料的组织和提供。这样教学充分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开展生动、直观的

数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提问质疑能力、观察能力、根据实际选择数据的能力和把生活实际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理解数学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性。

2、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习者本人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自己去探索发现或是创造出来。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中是按照以下一个教学理念来设计和展开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1)先试后讲。课前先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熟悉的数据,并让学生在未学习新知的基础上试着自由地读。(2)先猜想后验证。出示学生提供的各类数据,引导学生按数的特征进行分类。有的学生按数位分成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有的则根据有零和没有零的分成两类,还有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成“中间有零的、末尾有零的、没有零的”三类。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数。如“5005”该怎么读,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就会提出“五千零零五、五千零五、五千五”等各种猜想。(3)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有了各种猜想,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全班共同交流,得出“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的读数方法。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3、提倡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新的教学理念就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生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兔共22只,它们的脚共有58只,鸡和兔各有几只?

这一问题的解决我就提倡学生采用多种策略:

(1)试误与检验:让学生猜测鸡、兔的只数。假如学生经过几次猜测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我请他们回顾一下猜测的过程,获得一些有益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2)列举:我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将“1只鸡,21只兔”一直到“21只鸡、1只兔”的所有情形下的脚的数量列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

(3)寻找规律: 我让学生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性,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规律得以解决问题。

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更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孩子变得更聪明。

4、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

课堂教学关注的应该是人——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还在发展完善的学生。在数学课上,不应该只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思维训练,还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交往,磨练意志,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在有一节课上,投影片出示了一道图文式应用题,大意是:车上原有42人,到车站后下车14人,又上车2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汇报交流时,学生的算式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42-14+25 ②42+25-14

③25-14=11(人) 42+11=53(人)

第二个算式一出现,教室里立刻小手林立。“老师,第二个算式错了!”看得出,他们对这种算法很有意见。原计划想通过这一模拟情境肯定“算法的多样化”,并进一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一些规则,惊讶之余我改变了进程,问:“为什么?能说说吗?”“乘汽车应该先下后上!”“老师教育过我们,乘车时必须守规则!”此时此刻,教师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这意料之外的答案体现出了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多么精彩的发言!他们寻找到了数学书上没有的更广意义上的“规则”,我再一次情不自禁地对这群学生们竖起了大拇指。方寸之间,海阔天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线形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课堂随时都会出现意外的问题,有的虽然表面与数学内客无关,我们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学会及时地“抓彩”。因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全人

的教育”,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素质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以功利为目的的学科本位教育。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原来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又如一节“认识角”的课,学生认识到角有大有小后,我出示两幅图,图上的两个角开口方向不同,角度比较接近,光凭眼睛看,不能直接判断出角度的大小。我给每个小组发下了印有这两幅图的作业纸,学生立即行动起来,共同寻找比较大小的策略。一会儿,学生交流汇报,因为是他们自己得出的方法,所以兴致很高。 有一小组同学手举得特别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方法最便捷!老师请他们上台展示,大家这才发现:他们把作业纸上的两个角沿边剪下来,先重合顶点,再让一条边重合,然后比较另外一条边的位置关系。果然,角的大小一目了然! 我感动地拍起了手,同学们也鼓掌了。不只为他们方法的简便易行,更是为他们的勇敢精神和与众不同的胆识:老师的东西也能破坏,只要是必须的! 数学,首先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学问。人文关怀并不是一定要上升到处处都照鉴灵魂、升华人格精神的高度才算功德圆满,它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我们应该这样来诠释人文关怀:认真聆听学生的每一句回答,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无处不在;乐于肯定学生每一个有创意的做法,乐于分享学生的每一个成功

三、课后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如在学生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我安排学生计算不规则土地面积,还让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让学生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又如,在教学了简单的统计之后,让学生通过调查自己感兴趣的事,来设计一次班队活动。学了米、千克的认识,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一步的长度,掂一掂自己书包的重量,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等等,让学生在课后互相交流,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后。另外我还让孩子自主设计数学小报,开辟数学园地,开展有关的数学图形,图案设计的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过程。教学观念必然会引起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当然影响教学的因素还有很多,教学观念只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一些理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为学生

的发展服务的。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观念,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把数学课上到孩子心坎儿里去,这才是新课程的最终价值取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79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