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更新时间:2023-04-29 02: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5 新人教

版必修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微山一中)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的封闭性B.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C.中国开放程度不高D.美国棉织品价格高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从材料“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商品在华销售量不大,这主要是由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的原因。故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错误,并非商品销售不畅的原因;D项说法错误,美国采用机器生产,效率高,价格相对较低。

2.(2015·阳春一中)1928年5月10日《大公报》刊登了明星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结合时代背景,对以上文字认识正确的有( )

①提倡国货是当时的社会思潮

②时值民族工业的春天,中国企业以广告的形式扩大销路

③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推动了中国人饮食的变化

④民族工业的活跃,部分地得益于当时政府鼓励工商业的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③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工业的春天”指的是“1912~1919年”,这与“1928年”不符,故排除含②的选项。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采取一些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所以④正确。故选C项。

3.(2015·唐山模拟)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这说明开平煤矿(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 1 -

- 2 - C .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D .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材料“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说明该企业与同时代的其他企业相比更具有现代的进步性。故选C 项。

4.(2015·岳阳一中)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

A .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 .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 .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 .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题干图表中信息中“田赋、关税、厘金以及盐税”的信息说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税收呈现多样化,故本题选择A 项;B 说法不符合史实;C 项中农民运动说法错误;D 项的外交政策错误,应该是经济变动。

5.(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该观点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B .该观点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 .该观点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该观点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从材料中“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A 项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D 项说法错误;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因素,

也有思想因素,材料反映不够全面,排除B;“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探求强国御侮之道,维护清王朝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 C项说法错误。

6.(2015·沈阳二中)下表是近代中国棉花及棉纺织品产销状况(单位:万担),表中棉花及棉纺织品销售的变化,反映出的中国经济的特点包括( )

棉花产量棉花国内销

售商品量

棉花出口

进口外国

棉花

进口棉纺织品

(折合棉花)

1840年802 211 0 50 5

1894年832 200 76 4 218

①棉花商品化程度很高

②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④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A. ①②B.①③

C. 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棉花产量中的销售的大部分在1894年都是销往海外,说明我国已经沦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同时也可以看出自己使用的还是大部分,因此自然经济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故选C项。①③项材料无法体现。

7.(2015·江西红色六校联考)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皇帝,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张謇的上述主张有较强的海权意识,有利于发展实业和维护海权,但是,不可能达到“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和“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的程度。因此选C项。

8.(2015·唐山模拟)下表是“1880年与1930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表(据《中国

- 3 -

近代经济史》)。该表能反映出当时( )

国民收入(亿元) 年增

长率

(%) 人口(千人)

年增长

率(%)

人均收入(元) 年增

长率

(%)

1880年1930年1880年1930年1880年1930年

143.43 257.98 1.21 377636 500789 0.58 38 51.51 0.62

A.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快速发展B.民生状况有所改善

C.人口增长制约了工业化进程D.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本题为数据表格式选择题。表中“年增长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体现B项,C、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A项说法只是增长的一个种类。故选B项。

9.(2015·临沂)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其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安定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政府政策支持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迎来了初步发展的时期。故本题应选C项;1895~1913年,中国曾遭受过八国联军的侵略,爆发过辛亥革命等,故A项的表述错误;B项应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与题目中的时间“1895~1913年”不符;D项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与题目中的时间“1895~1913年”不符。

10.(2015·温州十校联合体)“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 4 -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材料中“欧战”即指的是一战,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春天,因此“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使纱厂规模不断扩大,当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再次陷入低谷,据此分析可知②④使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 D项不符合题意与史实,③“官僚资本”的影响是在1936年以后。

11.(2015·佛山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D.“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题干中的“商人”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企业”是指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很容易的看出A、B、D三项是正确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外国企业,没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故也不可能“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故 C项说法不正确。

12.(2015·盐城摸底)根据1950年对苏南1 722个乡的统计:“资本家在农村中占有土地占土地总数的1.4%,其中以无锡、吴江、上海、川沙等县为多,资本家占有土地总数的2~5%以上…… 占苏南总人口0.72%的工商业资本家,占有苏南地区1.07%的土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近代中国阶级构成具有复杂性

B.民族资本家均由地主演变而来

C.土改与工商业改造须同时进行

D.完成民主革命是当时主要任务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材料中“资本家在农村中占有土地占土地总数的1.4%,资本家占有土地总数的2~5%以上,工商业资本家,占有苏南地区1.07%的土地”说明当时中国阶级成分比较复杂,故A项正确;“民族资本家均由地主演变而来”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土改是1950至1952年底,工商业改造是1953

- 5 -

年,与题干时间1950年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的任务的完成,故D 项错误。

13.(2015·河南实验中学)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A项属于客观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应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C项中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客观上有利于城市化;D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过多,不利于城市化进程。

14.(2015·大庆实验中学)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出访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D.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及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A项错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已经打破意识形态的限制了;C项错误,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是在1978年底;D项错误,欧盟是1993年才成立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选B项。

15.(2015·唐山模拟)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生产经营行为B.保障企业合法地位

C.建立民主法治国家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市场经济下市场是资源调配的主要手

- 6 -

段,但市场调节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要通过立法规范市场行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立法,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项。

16.(2015·武汉调研)下列是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表。该表不能直接反映的是

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数据中国海关统计)

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

金额(亿美元) 比重

(%)

金额(亿

美元)

比重

(%)

金额(亿

美元)

比重

(%)

金额(亿

美元)

比重

(%)

出口商

品总额

181.2 100.0 620.9 100.0 2492.1 100.0 15777.5 100.0 初级

产品

91.1 150.3 158.9 125.6 254.6 10.2 817.2 5.2

工业制

成品

90.1 49.7 461.8 74.4 2237.5 89.8 14962.2 94.8 机电

产品

13.9 7.7 110.9 17.9 1053.1 42.3 9334.3 59.2 高新技

术产品

————————370.4 14.9 4924.1 31.2

A.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B.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大

C.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

D.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国有企业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表格信息由100%到150.3%表明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A项正确;7.7%到17.9%的变化表明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大,B项正确;14.9%到31.2%的变化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表格中未曾涉及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出口总额,故D项表述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

17.(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1980年8月,原温州市革命委员会转发了市工商局《关于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 844位个体户统一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温州乃至全国第一批具有合法身份的个体户。这说明( )

- 7 -

A.温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D.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占主体地位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C项正确;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但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A、B、D项错误。

18.(2015·湖北)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按照题干的理论:“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参与的市场扩大,推动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A、B、C不能体现市场的扩大。故选D项。

19.(2015·淮安检测)2013年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后,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了与他们有关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及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 目录

经济改革战略的探讨孟晓苏…………………………………………………………孟晓苏企业集团的发展途径李源潮…………………………………………………………李源潮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李克强……………………………………………李克强后记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厉以宁………………………………………………厉以宁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答案] D

- 8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常识和判断分析能力。图片反映该书的后记“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体现了该书的主题——改革,再结合目录,分别讲了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由此可判断出选择D项。A项错误,并未体现平反冤假错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虽然说的是改革的内容,但是并非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进程的记录,而是创新发展。

20.(2015·哈尔滨三中一模)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 850万户,从业人员5 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 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有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 )

A.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 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D. 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97年”可知B项中的“已经”说法有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形式,A项说法有误;从材料中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增多,国家批准私营企业的自营进出口权,可分析出非公有制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增强。D项材料未涉及到。

21.(2015·邯郸摸底)读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构成(%)表,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

合计100 100 100 100

一人户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

31.83 19.67 10.48 8.52

人以上户

A.家庭规模不断缩小B.大家庭逐渐消失

C.小家庭式样趋于单一化D.家庭观念日益淡薄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家庭的发展变化。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庭趋于小型化,过去的大家庭逐渐减少。故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C、D两

- 9 -

项从表格中无法体现。故应选A项。

22.(2015·温州十校联合体)在世俗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外经济文化思想交融的痕迹。据此,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之际,合身适体的改良旗袍迅速流行

C.新文化运动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终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D.1992年中国企业家常通过互联网认真学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世纪20年代以后,合身适体的改良旗袍迅速流行,B项错误;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而不是成为一种社会时尚,C项错误;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D项说法错误。

23.(2015·石家庄五校联合体)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

A.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D.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交通规则在朝着世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租界当局指的是外国人管理,故D项错误;A项与题意不符;汽车这时还没出现,故B项错误。所以应选C项。

24.(2015·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据史载:1873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用西礼“折要者三”,廷臣尤为反对。李鸿章熟悉洋务,主张“礼与时交通”,讨论和交涉的结果是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虽然事出无奈……皇帝的威严却因此大打折扣。这主要说明当时( )

A.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

B.西方列强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

C.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D.“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洋务派以及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据材料首先排除B、C两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清朝大部分官员强烈反对列强以西礼的方式参加典礼,即此时的清政府并未接受西方礼仪,说明“天朝上国”观念在当时仍根深蒂固,故D项

- 10 -

正确。A项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

25.(2015·南京摸底)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票股、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

B.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

C.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

D.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可以得出报纸不仅仅提供新闻等信息,还具有其他功能,故A项正确;登报告示并不能说明民众的法律意识普遍提升,故B项错误;登报告示并不能说明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故C项错误;登报告示也不能说明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晚清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金融体系并不健全,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4分)(2015·邛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范蠡提出“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 “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2分)

材料二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是重视农业发展。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和商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

析——以西汉为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历代封建政府重视农业。(2分)

- 11 -

材料三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3)如果你是材料三关于古代商业的观点的提出者,请说明你的依据。(2分)

材料四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4)根据材料四,分析徽商成功的原因。(2分)

材料五至于采取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张謇分析道:“(不能)举全世界所有实业之名,一时并举,则须究今日如何致穷,他日如何致富之业。”他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转摘自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

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

(5)根据材料五,张謇提出了一条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1分)综合本题信息和所学知识,试对这一发展道路作出评价。(5分,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强调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农商兼营,农商俱利;国家调控物价。(2分)

(2)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人口和土地是社会发展的两大条件,所以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2分)

(3)依据:汉代在经济恢复后也重视商业的发展;唐代的商业非常繁荣,出现了夜市;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封建王朝都存在私人工商业,而且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成为主导。(2分,答出2点即可)

(4)重视文化;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和封建政府的关系。(2分)

(5)道路:“棉铁政策”,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业。(1分)

评价:可以分为如下角度

①针对外贸逆差,银钱外流的严重问题,要求抵制西方经济侵略,救穷致富,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1分)

②重点发展棉、钢铁业,轻重工业并举,没有片面照搬外国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及当时的世界潮流。(1分)

- 12 -

③张謇的思想及其实业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

④忽略了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环境(内乱、外患)对实业发展的严重阻碍。(1分)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及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中国社会近代经济的发展。(1)认真解读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人之要在于谷”强调农业生产;“夏则资(准备、充实)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是指适应将来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变化,提前做准备;政府不能让“农伤”、也不使“末病”,强调“农末(商)俱利”。(2)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时代条件下,在小农经济这样较低的生产力基础上,既要最大限度维护封建地主这一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又要有效协调人口迅速增长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矛盾,重农抑商是一个较长时期内较为有效的措施。(3)抓住材料的观点“(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其依据可从汉、唐、宋的商业繁荣和明清时期民营工商业逐渐超过官营工商业以及明中后期出现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中选取,言之有理即可。(4)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左儒右贾”、“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勤奋和吃苦耐劳”、“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进一步简化概括,即可得出徽商成功的原因。注意要有所变化,不能照抄原文。(5)从材料“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可以分析得出张骞主张发展棉铁实业,评价可以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7.(12分)(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3分)

材料二“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分析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材料三美国罗斯幅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 13 -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

[答案] (1)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增长快。(2分,答对2点即可)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实业救国思潮。(3分,答对3点即可)

(2)事件: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1分)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2分)

(3)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2分)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解析](1)“特点”在材料中比较明显,可从增长速度、行业特点、产品内容等方面概括为: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等;“原因”主要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提倡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2)“事件”主要从1956年的时间去回答:三大改造运动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该事件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3)主要结合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中国经济改革的特点进行分析作答。

28.(12分)(2015·盐城摸底)回顾建国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价值规律将始终存在着而且作用着,所不同的只是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另一位经济学家顾准提出“让市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他们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批拓荒者。但遗憾的是,对这些真知灼见,当时既未能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理解和关注,也未能被政府的决策所采纳。

——李照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

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深化》

材料二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过程

时间内容意义

1982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

济传统观念。

- 14 -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

起来的传统观念。

1987年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

济的必然性。

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

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____①____。

1992年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②

____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的标志。

1997年十五大____③____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理论。

材料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真知灼见”在当时未被“关注”和“采纳”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表格内容的相关提示,完成表中①②③的内容。在“市场引导”企业方面,1984和1987年后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上分别提出了什么目标?(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2分)

[答案](1)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左”倾思想的指导;意识形态的斗争;一五计划和人民公社化的实践。(4分)

(2)表格:①打破了对计划和市场在认识上的禁区;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非公有制。(4分)

目标:由增强企业的活力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分)

(3)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实践: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让市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信息并联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实际,从国际环境、思想意识以及经济建设的实际角度组织答案。(2)第一小问可依据所学分别填写表格,南方谈话意义、中共十四大目标以及中共十五大关于市场经济新论断;第二小问注意问法中时间是1984年和1987年,联系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等信息进行回答。(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抓住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去阐述,理论从邓小平理论角度阐述,实践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角度思考作答。

- 15 -

29.(12分)(2015·湖南师大附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 ,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

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

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4分)

[答案](1)含义:“剃发”代表汉人服从满族人统治的象征;(1分)“蓄发”代表着反抗和挑战清朝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1分)

- 16 -

(2)康有为:侧重于富国强兵,改善国民卫生习惯,提升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2分)

孙中山:表明反满清的革命决心。(1分)

黎元洪和袁世凯:民主共和潮流下投机革命以保全自己。(1分)

“剃发”“蓄发”“断发”(剪辫)等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细节体现,从社会生活角度展现了一个专制王朝向共和时代转型的巨大变化。(2分,言之有理即可。)

(3)剪辫子成为民族革命的象征,标志着清政府被推翻、满洲专制统治的结束;(2分)

易帜是政治革命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被推翻,进入了追求民主共和的新时代;(1分)

改历是与世界接轨的符号,标志着中国实际上融入了世界,从中国时间融入到世界时间。(1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第(1)问,从满汉文化角度回答;第(2)问,出发点:康有为侧重从维新角度、孙中山侧重从革命角度、黎、袁则侧重于投机革命;第(3)问,答题关键是题干要求“社会史观”,可从社会制度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回答。

- 17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76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