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 选择题 - 辨析题 - 含答案(厦门大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3 16: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绪 论 模 拟 练 习 题
1. 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 2. A. B.
C. D.
3.哲学史上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所以是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 B.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后往往导致唯心主义 C. D. 4. A.黑格尔 B.笛卡儿 C.休谟 D. 5.火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6.“万物皆备于我”是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C. 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 7.
A. 宿命论观点 B. 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8. A.唯物辩证法 B. C.唯心辩证法 D. 9.把哲学看做“科学之科学”,这种观点是 A. B. C. D.
10. A. B. C.D. 11. A. 哲学超越时代 B. C.D.12. A.17 B.18 C.19 D.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提
1
13.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C.辩证唯物主义 D. 14. A.辩证法的“基本内核” B. C.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
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 B. C. D. 16.凡是唯物主义都是 A. 相对主义 B. C. 经验论 D. 绝对主义
1. A.B. C. 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E. 2. A. B. C.共性与 D.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A.C. D.E. 4. A.B. C.D. E. 5. A.B. C.具有机械D.E. 6.《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A. B. C.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 7. A. B. C.D. E. 8. A. B. C. D.
2
E.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 B. C. D. E.
1.什么是哲学?如何理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唯心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 辩证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3.
1.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借以同其他哲学派别相区别的基本 特征? 2.
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D 2.B 3.B 4.B 5.C 6.D 7.D 8.C 9.A 10.C 11.D 12.A
13.B 14.B 15.B 16.B
1.A、D、E 2.A、B、C 3.B、C、D 4.B、C、E 5.A、B、C、D、E
6.A、B 7.B、C、D、E 8.A、C 9.C、D
1.答: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 学是关于世界的总观点、总看法,因而是世界观,同时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又是方法论。
2.答: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惟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后者认为在 人和自然界之外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派生人和自然界的 本原。辩证法也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3.答: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 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是一定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在人生 问题上的表现。三者的关系是: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观的形成和彻底化 起重要作用。世界观,特别是社会历史观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 人生观又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特别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
1.答:不是,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的共同特征。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特点是: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
2.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前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后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都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而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并非就是唯心主义,只有进一步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的哲学派别才是唯心主义。
3
1.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 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 的;它的任务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 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 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所具有的 实践性是分不开的。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第一章 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范畴是()。
A.一切哲学的基石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辩证法的基石 D.世界观的基石
2.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感知性 C.具体性 D.真实性
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6.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A.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 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 A.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机械唯物主义理解 C.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静止的绝对性 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12.静止就是()。
4
A.绝对不动 B.暂时不动C.运动的特殊状态 D.永远不动 13.时间和空间()。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14.“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A)。
A.一维性 B.顺序性 C.持续性 D.珍贵性 1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 A.唯物主义时空观 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16.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直立行走 C.语言的出现 D.劳动 1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8.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是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20.人脑与动物大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脑容量的不同 B.大脑重量不同 C.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D.人脑有严密的结构 21.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抽象的思维活动 C.具体的物质活动 D.精神的自由活动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D)。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3.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 B.人的主观努力C.依靠理论自身的力量 D.依靠行政手段 2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是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5.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
A.原初物质 B.某种实物 C.原子 D.某种精神 26.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 B.实践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2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发动 B.解放思想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28.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为客观精神所具有 B.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 C.离开事物而独立 D.存在于事物之外
5
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 E、科技革命
15.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社会代替旧社会是( )
A、包含肯定的否定 B、社会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C、对旧社会既克服又保留 D、社会的自我否定 E、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6.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 )
A、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C、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D、人民群众内部的意见分歧 E、同学之间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17.事物的本质是( )
A、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 B、事物的根本性质
C、事物内在的全部质的规定性的总和 D、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18.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
A、现象是外在的,感官可以感知;本质是内在的,靠理性思维把握 B、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
C、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存在;本质是共同的、一般的东西 D、现象是丰富生动的;本质则普遍深刻 E、现象比本质单纯;本质比现象丰富
19.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复杂性表现为( )
A、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B、同一形式可容纳不同的内容 C、同一内容可以变换不同的形式 D、新内容可以利用旧的形式 E、旧内容可以利用新形式
20.下列选项中,作为表现内容的形式有( )
A、反映客观现实的概念 B、表达思想的语言 C、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D、与一定政体相联系的国体 E、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21.假象是( )
A、表现本质的 B、从反面表现本质的 C、客观存在的 D、不表现本质的 E、人们的错觉
2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因为( )
A、二者无区别 B、只有与假象对立的真象才与本质具有统一性
C、任何本质都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 D、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 E、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23.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观必须反对( )
A、唯心主义的相对论 B、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C、神秘主义的宿命论 D、神学目的论 E、机械决定论
24. 对规律客观性的认识,正确的有 ( )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C、不能被消灭和创造 D、不能够认识和作用他 E、违背它就要受迟到惩罚
25.事物的联系具有( )
A、多样性 B、客观性 C、普遍性 D、周期性 E、条件性 26.在实际工作中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要求,是犯了( ) A、唯条件论的错误 B、盲目蛮干的错误
11
C、宿命论的错误 D、唯意志论的错误 E、相对主义的错误 27.唯物辩证法理解的发展是( )
A、一种特殊的运动 B、数量的增减 C、上升、前进性的运动 D、场所的变更 E、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8.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认为( ) A、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B、不同类的事物可通过“中介”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 C、事物间有固定不变的界限
D、事物间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E、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区别的联系 29.下列命题中,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
A 树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中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的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将要爆发战争
30.“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割断了逻辑矛盾与矛盾的内在联系 D、否认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要映象 E、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对立起来
31.坚持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必须同( )
A、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划清界限
C、绝对主义划清界限 D、机械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E、相对主义划清界限 32.在我国2——7月气温逐渐升高的必然性是( )
A、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B、离开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的必然性
C、与气温变化中偶然性相联系的必然性D、为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开辟道路的必然性 E、通过气温变化中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必然性 33.香花和毒草的关系是( )
A、绝对对立,互不相容 B、相互比较而存在
C、相互包含,没有确定的界限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E、有原则界限不能混淆
34.下列选相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辨证思想(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35.割裂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辨证关系就会( ) A、不能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 B、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C、 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导致主观主义 E、 导致唯物主义
36.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采用“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根据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相结合原理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原理
C、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原理 D、关于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原理 E、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系=性的原理
37.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 )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12
E、个别与一般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8.以一个工厂为例,下列哪些表现了它的量的规定性( ) A、劳动生产率 B、生产方式
C、产品名称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E、技术水平
39.“关节点”或“临节点”是( ) A、度中任何一点 B、度中最佳点
C、度的极限 D、量变到质变的统一 E、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40.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 A、量变就是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E、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1.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
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42.质变的基本形式有( )
A、跳跃式飞跃 B、爆发式飞跃 C、曲折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E、暂时的倒退
43.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 )
A、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 D、否定是由外力推动的 E、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44.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
A、循环论 B、诡辩论 C、激变论 D、直线论 E、庸俗进化论 45.割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在联系会导致( )
A、相对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一点论 E、均衡论 46.辩证矛盾是指( )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 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 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
三、 辨析、简答题
1. 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排斥的 2. 否定是事物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
3. 所谓结果就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此,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就是因果联系。 4. 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内容,反对形式。
5. 简述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6. 简述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四、论述题
1.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2.试述辨证否定观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意义。
第二、三章模拟题参考答案
13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C 5.D 6.B 7.B 8.B 9.C 10.C 11.A 12.C 13.B 14.A 15.C 16.D 17.D 18.D 19.C 20.D 21.A 22.D 23.C 24.B 25.C 26.D 27.C 28.C 29.D 30.C 31.A 32.C 33.D 34.D 35.C 36.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DE 3.ACD 4.ABCE 5.ACE 6.ABCD 7.ABCDE 8.BCDE 9.ACDE 10.ABCDE 11.BCDE 12.ABCDE 13.ABDE 14.BCE 15.ABCDE 16.ABCDE 17.BDE 18.ABCD 19.ABCDE 20.ABCE 21.ABC 22.CDE 23.BCDE 24.ACE
25.ABCE 26.AB 27.ACE 28.ABE 29.ABCD 30.BCDE 31.AB 32.CE 33.BDE 34.ADE 35.AD 36.ACDE 37.ABCDE 38.AE 39.CE 40.BCDE 41.BD 42.BD 43.AB 44.AD 45.DE 46.AB
三、 辨析、简答题 (参考答案)
1.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排斥的 错误。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辨证统一的。重点论是针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提出来的。所谓的重点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矛盾体系中的诸多矛盾,不能平均看待,而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而对于矛盾双方,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抓本质,抓主流。两点论是针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提出来的。所谓两点论,就是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重视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由于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唯物辨证法要求把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起来,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2.否定是事物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
错误。这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矛盾,把否定看作是纯粹由外力作用的结果,而辨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一事物之所以被否定而转化为其他事物,其根源在于该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在它产生时起就包含着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事物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3.所谓结果就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此,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就是因果联系。
(1) 这个观点不对。
(2) 并非“前仆后继”就是因果联系。例如白天黑夜前后相继就不是因果联系。 (3) 所谓的因果联系是包括时间先后次序在内的这样一种客观的、必然的联系:由
于某一现象、事物或过程的发生,而引起或造成了另一现象、事物或过程的出现。前者为原因,后者为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只能以两个事物和现象的特定相互作用关系为根本标志,而不能以时间顺序为根本标志。
4.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内容,反对形式 (1) 这个观点是对的。
(2) 形式和内容是事物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一定形式总要以一定内容为基础,
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一定内容又必然表现一定的存在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3) 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是事物存
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一般说来,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是主导方面,形式要服从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认为形式无关紧要的观点是不对的。
14
第四章
一、单选题:
1.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 )。
A 内部联系的全体的本质的反映 B 外部联系的片面的反映 C 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 D 现象的直观的反映 2.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是(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 )。
A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
C有思想、有理性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是( )。
A权力 B经济实力 C运气 D实践
5.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不同因素综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的方法是( )。
A 综合法 B 分析法 C 完全归纳法 D 演绎法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9、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结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2.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4.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15
C.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16.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7.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8.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2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2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生存于社会中的人 D.一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4.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25.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7.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2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
16
C. 实践是认识的基本形式 D.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 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3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2.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 满足好奇心 B. 提高自身素质 C. 指导实践 D. 建设精神文明
33.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A.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4.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B.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的回忆 35.认识论中的主体是指
A. 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B. 有理性思维的人 C. 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D. 有头脑的人 3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客体含义的是
A.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 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D. 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37.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包含
A. 实践关系 B. 认识关系 C. 价值关系 D. 比较关系 3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反对
A. 反映论 B. 可知论 C. 先验论 D. 实践论 39.“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属于
A. 唯物主义反映论 B. 唯心主义先验论 C. 不可知论 D. 形而上学 4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 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真理的存在 4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感觉、知觉、表象 B. 概念、判断、推理
C.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42.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是
A. 感觉 B. 直觉 C. 顿悟 D. 判断 43. 感觉、知觉、表象是
A. 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B. 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 C.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4.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感性认识 B.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生动具体,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5.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指
17
A.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 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C. 从实践到认识 D. 从认识到实践
46.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为
A. 复杂事物的本质是无法认识的 B. 人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
C. 人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真理 D. 人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47.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群众路线是认识辩证运动原理的理论基础 B. 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D.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48.不属于认识的辩证方法的选项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原因与结果 D. 抽象与具体 X49.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特殊中抽象出普遍的思维方法是 A. 演绎方法 B. 归纳方法 C. 分析方法 D. 综合方法
50.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不同因素再加以认识的方法是 A. 演绎法 B. 分析法 C. 求同法 D. 综合法 51.对事物现象生动而具体的认识属于
A. 感性具体 B. 感性抽象 C. 理性具体 D. 理性抽象 52.在辩证思维方法中,所谓历史的东西是指
A. 客观实在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过程 B. 理论体系推导过程 C. 实践发展过程 D. 科学证明过程 53.唯物辨证法
A. 特指客观辩证法 B. 特指主观辩证法 C. 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D. 既不包括客观辩证法,也不包括主观辩证法 54.在人们的方法体系中,最根本的方法是
A. 学习方法 B. 工作方法 C. 研究方法 D. 思维方法 55.真理具有客观性,主要是指:
A. 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 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D. 真理即客观事物本身 56.下列命题属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有
A. 真理必有用 B. 有用即真理 C. 真理是客观的 D. 客观的即真理 X57.真理的辩证性表现在
A. 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B. 真理因人而异 C. 真理是永恒的 D. 真理是不存在的 58.真理转化为谬误的原因之一是
A. 真理遭到权力者的反对和压制 B. 真理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C. 真理超出其适用范围 D. 真理具有相对性 59.搞“两个凡是”实质上是
A. 否认真理及真理标准的存在 B. 将某种主观认识作为真理标准 C. 将客观现实作为真理标准 D. 将实践作为真理标准
6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的特点而言,是因为它具有 A. 客观性 B. 价值性 C. 主观性 D. 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 二、多选题:
18
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C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D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E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辨证统一关系表现为( )。
A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以综合为目的 D 分析以综合为前提,综合以分析为目的 E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代替 X3.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
A在相对真理中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世界是不可穷尽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E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4.价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具有( )。 A 主观性 B 客观性 C 主体性 D 随意性 E 天然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发展包括:( )
A 全面发展 B 自私发展 C充分发展 D自由发展 E 任意发展 6. 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
A.客观性 B.阶级性 C.革命性 D.能动性 E.社会历史性
7. 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A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 工人炼钢D 警察追捕罪犯 E 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8. 认识的主体包括( )
A 自然界 B 个人主体 C 集团主体 D 类主体 E 社会主体 9. 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
A 自然性 B 客观性 C 对象性 D 社会历史性 E 创造性 10.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实践决定认识 C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E 认识和实践互相决定 1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12.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E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 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 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E.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4. 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
15.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
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19
16. 认识的主体包括三种形式,它们分别是( )。
A. 个人主体 B. 集团主体 C. 反映主体 D. 类主体 E. 可知主体 17.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
A. 自然性 B. 社会性 C. 实践性 D. 被动性 E. 意识性 18. 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 A. 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B. 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D.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E. 从摹写到创造的过程
19.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认识( )。
A. 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 不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 主体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 D. 不受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E. 受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2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
A. 唯心主义先验论 B. 唯物主义反映论 C. 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 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E. 不可知论
2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它( )。 A. 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
B. 认为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 C. 认为认识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是一次完成的
D. 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E. 只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
2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认识对象的客观性 D. 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E. 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23. “实事求是”体现了( )。
A. 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 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 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三、辨析题:
1、感性认识即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即间接经验. 2、“求知欲”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所以它是最可靠的认识。 4、真理是客观的,就是指规律是客观的。
5、同一个问题上,真理只有一个. 6、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四、论述题:
1.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3. 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运动规律? 4. 如何理解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及其关系?
参 考 答 案
一、项选则题:1 A 2 D 3 D 4 D 5 A 6 D 7 C 8 C 9 D 10 C 11A 12 D 13 B 14 D 15 C 16 A 17 C 18 D 19 A 20 B 21 A 22 D 23 C 24 C 25 D 26 D 27 A 28C 29 C 30 C 31 B 32 C 33 B 34 B 35 C 36 A 37 D 38 C 39 B 40 C 41 C 42 D 43 C 44 D 45 D 46 D 47 A 48 C 49 B 50 B 51 A 52 A 53 C 54 D 55 C 56 B 57 A 58 C 59 B 60 D
二、多项选择题:1 ABD 2 ABC 3 BCD 4 BC 5 ACD 6.ADE 7.AC8.BCD 9.BCD 10.ABCD 11.ABCD 12.ABCDE 13 BDE14.ABCE 15 ABCE 16 ABD 17 BC 18CD 19
20
正在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 选择题 - 辨析题 - 含答案(厦门大学) - 图文10-13
综采液压支架选型及参数确定06-28
连续墙吊装安全专项方案 - 图文10-13
支架03-15
论述 贵州经济06-14
2011届高考数学单元练习及解析:不等式、推理与证明 质量检测09-12
《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系列讲座1 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概要08-21
自传 1020 - 图文09-12
西方文化名著论文12-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厦门大学
- 辨析
- 选择题
- 马克思主义
- 概论
- 复习
- 原理
- 答案
- 基本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