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考面试答题能力提升手册 - 20110929

更新时间:2024-04-19 21: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第一部分 人际沟通提升手册 ..........................................................................................................2 一、 人际沟通基本答题思路 ............................................................................................................2 二、 人际沟通答题提升 ...................................................................................................................2

(一) 态度 .............................................................................................................................2 (二) 原因 .............................................................................................................................5 (三) 化解 .............................................................................................................................8 (四) 避免 ........................................................................................................................... 15 第二部分 组织管理提升手册 ........................................................................................................ 17 一、组织管理基本答题思路............................................................................................................ 17 二、组织管理答题提升................................................................................................................... 18

(二) 目的意义 .................................................................................................................... 18 (三) 准备组织 .................................................................................................................... 18 (四) 协调控制 .................................................................................................................... 23 (五) 总结提升 .................................................................................................................... 24 第三部分 综合分析提升手册 ........................................................................................................ 25 一、 综合分析基本答题思路 .......................................................................................................... 25

(一) 背景陈述 .................................................................................................................... 25 (二) 判断表态 .................................................................................................................... 25 (三) 分层论证 .................................................................................................................... 26 (四) 对策提升 .................................................................................................................... 27 名言警句类题型答题思路 ............................................................................................................... 28 二、 综合分析答题提升 ................................................................................................................. 28

(一) 政治类专题 ................................................................................................................. 28 (二) 经济专题 .................................................................................................................... 37 (三) 文化专题 .................................................................................................................... 39 (四) 社会专题 .................................................................................................................... 40 (五) 自我专题 .................................................................................................................... 48

1

第一部分 人际沟通提升手册

一、 人际沟通基本答题思路

二、 人际沟通答题提升

(一) 态度

1.理性客观

(1) 控制情绪

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交流情况和意见,要善于控制情绪,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实事求是地做客观分析,不能得理不让人,更不能无理取闹。

不要急于辩解和反驳,要有时刻接受批评的心态。有容批的心态,才可以冷静的从自身找原因,即使是面对领导的误解和错批,也要欣然接受,正确对待。

上下级之间难免会出现分歧和矛盾,遇到领导批评不当、处理问题不公时,下属首先要保持冷静和克制,一旦期望与实际相偏离,要正确对待,要学会理解领导、顾全大局,必要时作出一定的牺牲。

2

(2) 冷处理

对待分歧,我们要求大同存小异,非紧急情况下,一时说不通,就暂缓一下,在适当的时候再提出来。自己一时受了委屈,也不必着急和激动,应迅速地暗暗告诉自己,命令自己:必须在这种关键时刻向众人显示出风度和忍耐,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品行、素养。相信组织上会弄清事实,作出公正的结论。

(3) 客观公正

对方的表达可能不是非常准确,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偏激,或者做一些不准确的判断。当心存疑问时,要及时询问,并恰当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断章取义,做一些情绪化的事情。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能先入为主强加于人,甚至任意指责,也不要简单地否定别人的陈述意思,切忌犯以偏概全、合理假定、假想推断的错误。

理性客观——题型练习

【例题】小张和你同时进入单位,能说会道,经常受领导表扬,你却不受表扬,你怎么看? 【例题】小张是你同学,如果在行政执法时他向你求情怎么办?

2.辩证看待

(1) 矛盾的客观性

人与人之间有点磕磕碰碰,发生一些摩擦以及闹一点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无论什么样的关系,也无论交注的双方关系有多么深刻、情感有多么融治,都可能出现冲突。

每个人的职责和立场不同,在工作中难免出现误会和摩擦,出现了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对待和处理问题。

(2) 认识冲突可能带来的机遇: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冲突可以带来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学会在冲突中进行自我管理、变危机为成长,创造双赢局面。

领导的批评是一种帮助。批评是一种工作交流的方式。批评是一种保护,是让自己今后可以避免再走弯路、错路。领导的批评是让自己保持清醒头脑的善意提醒。要把领导的批评当成是一种动力,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鞭策。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批评中汲取营养,把这次过失作为一次接受教训、磨练意志的机会。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冲突有机会把观点都表达出来,澄清误会、化解隔阂,宣泄了心理压力、促进了心理调节,加深了理解和友谊。

教育家杜威所说:?冲突是思考的翅膀。?泰戈尔也曾经说:?‘愈是有人责备,我就愈坚强,愈是

3

面对刻薄的人,我就愈懂得宽容’?。

刻薄有时是自我省思的一面镜子,责难有时也是一种成长的力量,只要你能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它。

冲突让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来检讨、改善自己。

冲突让我们对别人的想法、感受有更充分的了解,能快速和别人们建立更亲密、更和谐的关系。 工作上出现差异与分歧,可以充分利用?集体智慧?,并从中产生最佳决策。 冲突能够创造出一个彼此之间相互激励的工作环境。 冲突促使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促进彼此间的了解。

直面冲突更有利于组织间工作的协调、从而增进团队的生产力。

每位团队成员都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别人的目标、位臵,能够作更好的互相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冲突使合作关系更能够生根、成长、开花、结果。

辩证看待——题型练习

【例题】你参加工作后,你同事小张仗着比你早参加工作两年,老对你指手画脚,你怎么办?

【例题】小张和你有矛盾。但是领导却给你和小张共同安排了任务,并且指定你配合小张来完成。你怎么办?

3.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当出现矛盾和冲突时,要“将心比心”,从而进退得体,消除矛盾与冲突,化干戈为玉帛。 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做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再认识、再把握,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判断,说出的话才能真正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很多时候我们犯的错误往往来自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良好的沟通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换位思考?的态度。只有相互理解,积极沟通,才能相互信任,通力合作。

社会是一个群体,我们每天都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而换位思考的思维就像一座桥梁成功地沟通着你我他。换位思考是以诚信为基础,以沟通为桥梁,如能换位思考,就可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目;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摩擦;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

换位思考——题型练习

【例题】你参加工作后,你发现领导好像总对你不满,一再批评你,你会怎么办?

【例题】你正在上班,忽然来了位群众,很生气地指责你工作不负责,其实那件事根本不是你做的。你怎么办?

4.对事不对人

“事”指具体的行为、事件,“人”指事件所涉及的自然人以及人的人格、个性等因素。“对事不对人”强调化解矛盾的根本出发点一个是尊重事实,另一个是人格平等。

沟通过程中,双方讨论的焦点应该是针对同一件事各自不同的观点、意见、矛盾,更好地在工作上相互理解。而一旦“对人”,容易将矛盾集中在“人”上,造成他人的误解与反感。

4

沟通需要的是解决问题、对事不对人的端正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对事不对人,对人少一点指责,对自己多一些反省,就会发现他人的做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一切以办实事、办大事、办好事、办成事的原则去进行沟通,不但能够理性地解决问题,还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事不对人——题型练习

【例题】你是项目负责人,项目组中有老同志不懂得和你交流,你怎么办?

【例题】你认为现在的工作引入计算机能提高效率,但是你的同事们习惯原先的工作方式,反对你的建议,你该怎么办?

(二) 原因

1. 自己的

(1) 态度上

A 学习意识有所淡薄

学习好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前提。做好工作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而自己常常以工作忙、任务多、没时间为理由和借口,对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缺乏钻研。没有养成良好的追求新知识的习惯,学习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盲目自满。 B 主动性不够

思想意识上满足现状,不注意提升自己,目标意识不强。虽然平时能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但更多时候还是被动式的?接活干?,没有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揽活干?,特别是遇到一些急、难、重的任务时,还没有抢担重担、争当先锋的责任意识。

有时,对领导安排的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和急躁思想,精神状态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开展要求,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2) 方法上

A 理论实践有所脱节

理性思考不够深入,理论实践有所脱节,决策参考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对基层情况不熟悉,平时不太注重信息和资料收集;对调研工作重视度不够,没有能经常深入到基层、乡镇、企业中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深入实际的钻劲还需进一步加强。

5

对国情、民情把握不准,说出来的话,常常不着边际;做出来的事,常常不切实际。对民感情不深,与基层群众难以合拍;制定出来的政策常常踏空,指导性不强流于形式或脱离实际无法操作。 B 创新性不够

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做创造性的工作不够,对于领导交代的任务,思路还不新,措施还不实,往往只是满足于完成,满足于?交差?,未能做精做好、出新出彩,特别是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拿出新办法不多,对全局性的发展提出创新意见不够。

(3) 执行上

A 自我要求有所松懈

工作中有了一些安逸感和满足感,无形之中对自己放松了要求,降低了标准,只安于做好领导交代的任务和自己份内的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得过且过的想法。

例如在执行上下班制度上,有时认为加班很晚很累,便会自己原谅自己。存在着畏难情绪、应付情绪、拖拉现象,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超前意识。 B 严谨性不够

做事不细致,不严谨,虽然在工作过程中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出差错,但往往还是大问题没有,小问题一堆。究其根源,还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麻痹大意,马虎粗心。 C 高效性不够。

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还不够强,无头绪地、盲目地工作,工作不熟练、工作不得法、时间概念不强、工作统筹能力不足,导致做事拖沓,工作效率不高。 D 灵活性不够

只会办事,不会做事,一是一、二是二,欠缺灵活处理复杂事情的思路和能力。解决具体问题时,还不能做到机智应变,灵活处理。

自身原因——题型练习

【例题】作为副职,在和主要领导研究问题时,你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提出后却不被采纳,面对这种情况,你如何处理?

6

【例题】参加工作后,领导很器重你,总是让放下手头的工作外出陪他办事。你发现你有很多工作完不成,怎么办?

【例题】领导安排工作不能胜任,怎么办?

【例题】领导很有本事,有经验有能力,你已经很努力,还是挨批了,都不想干了。怎么办?

2. 对方的

(1) 有误解(不了解)

误会即指别人对你的看法与你的实际情况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错觉。

人与人之间发生一些矛盾,产生一些误会,可能由于对方不了解真实情况或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只看到表面现象或对某些传言信以为真。

(2) 有情绪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可能源于主观因素:

个性特征:如对下属的不信任及对领导的畏惧,心存疑惑、怀有敌意,或者由于内心恐惧、忐忑不安等。 偏见或成见:在信息交流或人际沟通中,不根据客观资料,习惯于以自己为准则,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熟视无睹,甚至颠倒黑白,用自以为是的片断信息把思考的空隙填满。

情绪因素:心情不好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进去,什么也看不进去,什么也不想说。如果这个时候需要沟通的话,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3) 违反原则

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

发生矛盾的原因有可能是对方违反法律法规、违反单位规章制度、违反道德、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违背做人原则等。

对方原因——题型练习

【例题】你和小张本来就有矛盾,领导却安排你俩共同出差。结果你俩途中就爆发了争吵。这时你会怎么处理? 【例题】小张与你是同事,你发现他经常在别人面前说你能力不行,你怎么处理? 【例题】领导让你做一件违法的事情,你怎么做?

7

3. 双方的

(1) 缺乏有效沟通

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缺乏良好的沟通制度,缺乏良好的沟通气氛。引起彼此之间缺少信息的互通共享,互不通气从而容易造成冲突。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通过实际接触和语言沟通建立起来的,少一份沟通,就多一份不解和猜疑甚至误会,不解和猜疑或者误会累积多了,便成为布在彼此心中的阴霾。

(2) 认识角度不同

每个人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阅历、修养,塑造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和作风,造成人们之间合作和沟通的困难。

由于双方立场、职责不同或工作性质上的不一致,也会引起分歧或冲突。 双方原因——题型练习

【例题】作为副职,在和主要领导研究问题时,你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提出后却不被采纳,面对这种情况,你如何处理?

【例题】参加工作后,领导很器重你,总是让放下手头的工作外出陪他办事。你发现你有很多工作完不成,怎么办?

【例题】领导安排工作不能胜任,怎么办?

【例题】领导很有本事,有经验有能力,你已经很努力,还是挨批了,都不想干了。怎么办?

(三) 化解

1. 合作

(1) 互相支持

A 支持同事

每个成员都要按照分工行权,各司其责,大胆工作,做到主动沟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及时进行必要的协调。每个人分工负责的工作,是集体工作的组成部分,我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大家通力合作,使各自付出的力量达到最大并通过合作合理叠加,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合力,才能做好各自的工作。

此外,同事之间要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可通过工作交流、参观访问、文体活动、公共关系活动等不断加深,从而创造一种和谐共事的情感环境,彼此了解,相互信任,将一切不必要的误会和

8

摩擦,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可能进行有效的合作。

当同事遇到困难时,诚恳地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帮助,为其分忧解难,这样,真诚的相处和无私的帮助,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就能得到有效协同。 B 支持领导

作为下属要处以公心,破除名利思想和虚荣心,维护好领导的威信和地位,积极主动地支持和配合领导工作,甘心当好?绿叶?和助手。当领导在决策时,下属要帮助领导想得全面周到,拾遗补缺,避免差错;当领导出现一时考虑不周的事情,下属要主动给予提醒,减少其失误;在执行决策中,下属要密切关注事态变化,为领导及时纠正偏差献计献策;当事态发展恶化之时,下属要敢于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提出补救措施补正纠偏,为领导排忧解难。

(2) 达成共识:

A 大局为重

应该从全局上考虑问题,各部门、各个人对整体目标的实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把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联系起来,增强各自对组织目标的关切感,在工作目标的确立上要相互理解和关注,在工作目标的实施上相互支持和推进,工作目标的成功上相互鼓励和总结,减少部门与个人间不必要的冲突。

对于其他同事的劳动,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甚至据为己有。在自己工作取得成绩时,不要把功劳都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要看到其他同事对自己工作的辅助,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只有相互了解,才能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谅解;从而才能真正地相互学习、相互照顾,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睦相处;而只有和睦相处,才能使组织成员对行政组织产生真正的归属感,才能自觉地相互协作,为行政组织献出自己的一切。

B 求同存异

虽然在具体工作中产生了一些意见和分歧,但是我们应平心静气地交流情况和意见,观点上的争鸣和分歧要及时摆到桌面上,通过平等的交流、启发,缩小认识上的差距,从而达成彼此可以共同接受的意见。

【如何与同事达成共识?】 A 尊重对方,理解对方。

B 解释我们大目标统一,相互配合对大局利益的意义和重要性。

C 阐述双方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应该看到我们有很多更为重要的共同点和可以共享的资源,

完全可以求同存异,通过共同协商,以找到一个折中方案,努力找到符合双方意愿的解决办

9

法。

D 探讨合作中如何分工与配合。

E 双方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自己的工作方式,执行整体工作安排并完成工作。 F 真诚的向对方表示感谢。 C 与人为善

当得悉有人对我怀着敌意时,不妨对自已进行一番反省,想想自己平常在工作中在与同事交往里是否存在不妥之处。在以后相处时,多几分谨慎,少说些易引起误解的话,避免投人以柄。当一个人在鲜花与掌声中时,更需谦虚、谨慎,从根本上调整自己。

以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嫉妒者,从而消除和化解嫉妒。以有原则的忍让来抑制无原则的争斗,求大同存小异,化解矛盾。 D 化解社会矛盾

通过沟通,一方面能够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另一方面群众可以向政府表达利益,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广泛的协商、探讨问题的关键,找出其原因,然后以公正的态度及合作的精神,找出各种关系的平衡点、结合点,以此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安定。

合作——题型练习

【例题】领导交代一个任务让你和小刘完成,领导采纳了你的方案而小刘的方案没被采用,领导让小刘协助你,小刘对你不满,你怎么办?

【例题】你和同事的年龄、性格、经历等差别都很大,你如何与同事相处?

【例题】工作之中你的一位同事表现不如你,可他经常在领导面前说你的缺点,你该怎么样对待这种情况?

2. 说服

(1) 动之以情

每个人都是有思想和感情的个体,有自己独自的人格和愿望,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以及宽容。 说服只有走向心灵的深处,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而触动人内心情感的琴弦必须固定在尊重的基础上。理解是沟通的一剂甘甜的良药,在别人痛苦不堪时,可以为他解除病痛;宽容是一双温柔的手,在别人受到伤害时,能为他抚摸,让他的伤痛消失。

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又要周密思考、主动沟通。一时难以达成共识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给别人留有自我消化、自我反省、不断深化的空间。

公务员与群众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与群众交流时,谈谈普通生活,拉拉家常,用征求、商讨的

10

语气,能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对方产生亲近感,愿意讲真话。

(2) 晓之以理

A 客观陈述

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如果确信自己在某件事上没有过错,就应该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以客观现实情况为基础,以科学、公正、准确的理念为要求,敢于坚持原则,维护真理,绝不能一味退让。应该从工作出发,通过引用事实和数据、常识、权威观点等证据,以清晰的逻辑阐明自己的观点。高水平的领导往往欣赏有主见的下属。

【如何向领导提建议】

A 反复研究推敲自己的意见,使之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易于被领导采纳;

B 在适当时间、地点和场合向领导提出建议,选择一种最为恰当的建议方式,最好是领导也在

思考这个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或是领导心情舒畅的时候; C 在建议中有几种方案,留给领导以选择的余地;

D 点出问题的成败利害,语言简明,逻辑性强,态度端正,让人信服。 B 规劝提醒

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尽情尽理,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晓以利害、示以后果。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使整体利益受到损失,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个人的今后发展等。采取适当的方法向对方阐明问题的严重性,并在实际行动上有所保留、修正和变通。 C 旁敲侧击

在不便对领导领导采取直言规劝的情况下,可灵活地借用类似的事项或故事,借此喻彼,迂回启发;也可及时以适当形式提醒有关的政策法规或一般事项的疏忽,以减轻与领导的隔阂。

通过?中间人?代为传话,以化解或是中止敌意,一是把自己的想法和事实告知对方,起到澄清事实真相、消除误会、沟通了解的作用;二是让对方知道,已了解到对方的所作所为,从而起到警示作用,使对方有所收敛。

(3) 导之以行

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修身垂范、以行导行。 说服——题型练习

11

【例题】你有一个很好的工作设想,你经过实际调查认为这个设想既科学又可行,但你的领导和同事们很固执,你采取什么办法说服他们与你合作?

【例题】你去下属单位实习,觉得该单位领导工作方法死板,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对,你怎么办?

【例题】你们单位有个业务骨干前几天因为工作失误受到了领导批评、心里有些意见,此时领导交给你一项工作、并要求他配合你完成,他感到不满,你如何说服他

3. 告知

(1) 解释:

接待群众来访时,态度要平和亲切,消除群众的心理障碍。

在回答问题时,能答复的应立刻予以答复,要与行政相对人实现信息共享,对新政策、新规定和市场新动向及时向行政相对人传达;

如情况不明,可以打电活向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再酌情处理。

作为公务员,要注意把握谈话方向。一方面,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要旗帜鲜明的表态,要按照“教育为主、惩罚为辅、重在规范”的原则,运用教育手段,让相对人认清利害关系、知晓法律法规,促进自觉、自愿纠正违法行为,变强制监管为柔性引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我们党和国家的光明面,讲清形式,明确主流。

(2) 汇报

A 汇报内容 汇报工作

经常主动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意图、进展情况、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领导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帮助。

反馈信息

要多反映下属和同事的意愿、意见、要求和建议,帮助领导完善措施,改进工作。

日常交流

个人的工作、思想及其它一些情况,也要及时地、经常地与领导沟通。这样会逐步缩小与领导的心理距离,逐步加深与领导的感情,从而使相互关系处于和谐融洽之中。

12

B 汇报形式 书面形式

主动给领导发邮件、信函或当面递交报告文件。如阶段性的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思想汇报以及其它有必要形成书面材料的重要问题等。

口头形式

面对面地反映给领导。如例行公事、突发事件,以及其它应该及时请示汇报的事情等。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地去沟通,如到领导的办公室去找他或者采用暗示的形式。

告之——题型练习

【例题】你经过调查研究,取得了某一创造性工作成果,你要向领导推介这一工作思路,但很有可能领导不接受,你会如何向领导进行汇报?

【例题】有三个同事竞争同一岗位,他们都上门找你,希望你投他一票,请问你如何处理这件事?

【例题】假如你是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有人反映小李总是玩架子鼓扰邻,你怎么去和小李沟通解决这事?

4. 请教

(1) 服从

尊重领导最主要表现就是支持和服从。在工作中要主动请示汇报,自觉接受上级的领导,树立上级领导的威信,甘当无名英雄。

工作执行中的沟通,首先要尊重指令传播环节,切记不要越级或绕过领导去报告工作,要遵循指挥——汇报链;其次要遵循行政执行的一般程序,即接受任务、分析并拿出办法、实施并办理、总结并反馈。

(2) 探讨

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再精明的人也难免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失误,对于自己分内的工作应该注意多与其他同事商讨、交流,积极主动地征询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建议,欢迎同事对自己所辖工作进行有益的批评。

我们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经常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和业务知识,通过潜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3

(3) 请示

A 日常工作不请示

对于属于自己管理权限和审批权限之内的事项,特别是日常的、例行的工作,自己只要主动去做就行了,只需向上级汇报结果即可。

B 遇到问题少请示

对于超越自己的管理权限和审批权限的事项,下属必须请示,不能先斩后奏,越权办理。请示时,必须要给出上级至少两个可供选择的建议,而且必须有自己明确的主张。当请示的内容获得肯定时,要予以感谢,并表达会认真实践的决心;当请示的内容被否定时,应尊重领导意见或是用委婉的方式再次陈述理由以说服对方。

C 请示三步曲

报告情况:说明发生了什么、当前事情的状态。 解决方案:说明自己将如何处理事情。 请求指示:请求得到领导的指示或指导。

【工作任务繁重如何请示?】 当领导再提出额外的工作要求时: 首先,强调你明白这件任务的重要性。

其次,按轻重缓急编排办事优先次序表,为新任务与原有工作排出优先顺序,请示领导最新的工作要求在该优先次序表中的恰当位置。根据领导指示将优先次序靠后的工作顺延处理或转交同事。

这种做法具有三个好处:第一、让领导做主裁决,表示对领导的尊重。第二、行事优先次序表既已排满,则任何额外的工作要求都可能令原有的一部分工作要求无法按原定计划完成,新的工作要求具有高度重要性,领导也将不得不撤销或延缓一部分原已指派的工作,以使新的工作要求能被办理。第三、下属若采取这种拒绝方式,将可避免领导误以为他在推卸责任。因此,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拒绝方式。

(4) 自省

工作中出现某些失误或欠妥之处是难免的。当出现失误时,切忌互相埋怨、互相指责、互相推卸,应主动承担责任,全体成员共同总结教训,齐心弥补损失。

在工作中存在失误的时候,主动的沟通,主动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才是上策。要尽早与领导沟通,以期得到

14

领导的批评、指正和帮助,同时取得领导的谅解。消极地回避,不但不能取得领导的谅解.反而有可能让领导产生误解。

请教——题型练习

【例题】你因为业余爱好影响了正常工作,领导批评你了,你怎么办?

【例题】如果你被录用,入职后发现办公室内大家各有分工,而你对工作又不熟悉,感觉插不上手,你怎么办? 【例题】领导让你做一件紧急的事,但并不是你的职责范围,而且你恰好有任务要完成,你怎么办?

(四) 避免

1. 心态

阳光心态就是以平常、积极、知足的心态,怀着感恩、达观的心情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去体验生命。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困扰,如能持阳光般积极心态,心胸就会豁达,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事情。所以,我们要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调整心态。

始终坚信有苦才有甜,当我的工作得到认可时,领导交办的事情圆满完成时,油然而生的就是自豪和满足感。苦乐相伴是基层工作的特性,吃苦耐劳、尽忠职守是我们工作的特质,当加班加点换来能力的提高时,我们便也找到了工作的乐趣。

态度影响工作,工作美丽人生。我将以苦为乐,把工作的过程当作播种的过程,努力种能力、种作风、种水平,持之以恒,以良好的工作态度虔诚地对待工作,争取又好又快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

心态避免——题型练习

【例题】你们处长经常临时给你分配任务,你完成的效果不好,同事们对处长也有议论,你怎么处理?

【例题】你是单位最新的员工,老同志们总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娇生惯养,你很尴尬,同时,老同志对你不信任,没有工作让你独立完成。你怎么做?

【例题】你的部门技术性很强,但你的领导对这方面的技术不甚了解,经常给你的任务与工作有矛盾,你怎么处理?

2. 行动

(1) 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相处中练就“悟功”和“真功”,结合自己工作的特点,认真总结经验,解放思想,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深入研究,及时总结,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思路的变通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15

(2) 自我反省

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自我反省能够使自己更快地成长,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做事方法。

(3) 搭建平台

营造沟通平台,营造融洽、良好的沟通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让组织成员热爱本职工作、勤于钻研业务,为其天赋和潜能的充分施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使人们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终会把组织成员铸造成道德品质优良、心理健康、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有用之才。只有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上下关系才能融洽,组织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

(4) 与人为善

拥有阳光心态,在工作中就会对他人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爱。 行动避免——题型练习

【例题】由于领导指挥不当,你做错了一件事,有记者来采访你,请问你如何解决? 【例题】你是一名普通公务员,邮箱里经常收到群众对你的工作意见,你怎么处理?

【例题】假设你在某单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得到领导的肯定。但同时你发现同事们越来越孤立你,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16

第二部分 组织管理提升手册

一、组织管理基本答题思路

根据对近几年组织管理题目的归纳、分析、总结,华图公考面试专家设计出组织管理类题型的答题思路:“一个帽子+三个环节”:

总结提升 协调控制 准备组织 目的意义(帽子) 3. 目的意义(帽子) 4. 准备组织

时间、地点、人员、物资、预算。

5. 协调控制

(1) 做好人员和物资的协调工作,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2) 对活动的进程进行控制,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6. 总结提升

经验总结。过程记录。资料备案。

17

二、组织管理答题提升

(二) 目的意义

活动有什么样的意义,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1. 常见目的意义

关于各类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学员可以简单参考:

调查:调查数据,提供基础;

专项整治活动:规范生产(整治内容),保障安全; 会议:学习精神,制定决策; 比赛:提升技能,扩大影响; 宣传:引导思想,更正认识; 晚会:活跃气氛,增进团结; 培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

设立(建立)某机构:建立平台、开展工作; 接待:增进联系,配合工作。

(注:除此以上的其他内容请考生参照此类型进行分析)

2. 抓关键词目的意义答题辅导:

结合题目中的关键词(人、周期、时间、事件、单位等)进行选择

例如:领导让你组织一次单位老干部的联欢活动,你怎么组织?

领导 单位老干部 联欢活动

目的:贯彻领导意图,关注老干部业余文化生活,活跃单位气氛,增进单位团结。

(三) 准备组织

1. 确定活动的形式

调查类活动:明查和暗访、发表调查、问卷调查、访问调查、面谈调查、专家调查、电话调查、新闻媒介调

查、留置调查、日记调查、文案调查??

会议类活动:小型会议、中型会议、大型会议及特大型会议、座谈会??

18

宣传类活动:街头宣传、广播宣传、网络宣传、论坛宣传、宣传栏、派发单、黑板报、讲座、大会宣传、电

话宣传、短信宣传、电视宣传、电子杂志宣传等??

培训类活动:全封闭式培训(吃住在培训地)、半封闭式培训(不住在培训地);定期培训、不定期培训;长

期培训、短期培训??

晚会类活动:大型晚会、中型晚会、小型晚会、茶话会、座谈会?? 比赛类活动 接待类活动 专项整治类活动 设立机构类活动 扶贫类活动 促销类活动 招聘类活动

(1) 调查类活动

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事物的了解和把握,在调查活动中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从而帮助决策者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

(2) 会议类活动

会议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它往往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消费

听证会:

听证会起源于英美,是一种把司法审判的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程序的制度.在中国,除了行政程序中有听证制度外,立法中也有听证制度,已经有多个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进行了听证。

听证会与其他听取意见的方式,如座谈会、论证会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开性,听证陈述人是从报名的公众中产生的,而不是由会议的举办者在小范围内邀请的,会议的举行也是公开的,允许公众旁听,允许记者采访和报道;第四,强调听证会的作用,听证会中获取的信息和公众意见,应当作为立法的重要依据。对听证会中公众反映强烈的、重要的意见,法案没有采纳的应当作出说明。

(3) 比赛类活动

由多人参加,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比较本领、技术高低的一种活动。

19

(4) 宣传类活动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讯息表现手法。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5) 培训类活动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

(6) 接待类活动

接待是指迎接招待。

(7) 晚会类活动

晚上举行的以文娱节目为主晚上举行的以文娱节目为主的集会。

(8) 设立机构类活动

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是社会团体根据开展活动的需要,依据业务范围的划分或者会员组成的特点,设立的专门从事该社会团体某项业务活动的机构。

(9) 扶贫类活动

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

(10) 促销类活动

促销就是营销者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及产品的各种信息,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大销售量的目的。

(11) 招聘类活动

招聘是用人单位通过一种手段和方式,对其人力资源缺口进行补充。

20

2. 确定活动的要素(时地人财物)

(1) 时间

时间的选取是活动准备阶段要确定的重要内容。 调查:调查对象的时间特点,如果是调查早餐摊点就在早晨。 专项整治活动:整治对象的时间特点,一般在整治对象的活动高峰。

会议:要结合参考领导的时间、参会人员的时间、会议主题或者会议成果的时间要求等。 比赛:比赛要结合季节特点和项目特点等。

宣传:街头宣传在高峰期,媒体宣传在黄金时间等,结合宣传形式确定。 晚会:一般在周末的傍晚,特定节日晚会在节日当天傍晚。 培训:一般要结合单位情况和培训师时间。 设立(建立)某机构:设立要求和业务开展时间。 接待:参考被接待者的时间安排。

除了确定活动开始的时间还要注意活动截止的时间,这个往往被考生忽视,就是说要确定活动要举办多久,有的活动一天就完了,有的可能要持续很久(培训等)。

(2) 地点

地点的选取也是活动计划的重要步骤,关于地点的选取要结合活动形式和活动对象的特点。 调查:调查对象的所在地和分布情况。 专项整治活动:整治对象的重点活动区域。

会议:结合会议类型,在单位内部会议室还是再外租用宾馆会议室或者礼堂。 比赛:根据比赛内容选择是室内比赛还是室外比赛等。

宣传:结合宣传的形式,如果是街头宣传要选在人流多但是空旷的地点。 晚会:一般小型晚会在单位的会议室,大型晚会可以租用场地。 培训:培训可以在单位内部进行,封闭培训在酒店或者山庄进行。

设立(建立)某机构:要考虑设立机构的属性、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和协同单位的距离远近、地租成本、

环境等情况。

接待:接待的地点选择一般来说是被接待者的餐馆地点,有单位内部、厂区、实验室、学校等等地方。

(3) 参加人员

参加人员分为两类,一类包括组织者和聘请的服务人员,联系其他单位的人员进行协助的;另一类人员是活动

21

的参与人员或者叫受众,例如活动针对谁、邀请谁、服务谁。这类人员在组织环节里面确定,在此不提及。考生在选取时要注意结合专业型和人员年龄、经验等方面特点。另外要注意拟定一份人员名单,不在名单上的人员原则上不能参加活动。

调查:调查的参加人员一般包括组织调查单位的人员,在选取时要注意选取熟悉调查业务,做事细心谨慎、

年轻体力好的人员;如果是比较专业的调查可以聘请专业机构的人员,例如统计局。另外一些公益类型的调查还可以征集志愿者、大学生参加。除了参加调查的人员外还要注意被调查人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要控制被调查人员的数量,要能获得较为详细的信息。

专项整治活动:专项整治活动的人员首先要包括组织单位的人员负责协调整体活动,另外需要联系例如公安、

工商等整治领域的执法机构辅助进行,也可征集社区或者其他单位的力量。

会议:会议的人员确定一般比较固定,包括领导、参会人员、服务人员三类。

比赛:比赛的人员确定首先是参赛选手的确定,其次是组织方人员的确定,还包括裁判员、现场服务人员、

后勤人员、观众、保安等等,视比赛的形式和规模确定。

宣传:宣传人员的选定包括组织宣传的人员例如单位里主管宣传的职工、多才多艺的职工、联系媒体和报纸

等;另外是宣传对象的确定,划定对象特征例如是大学生还是农民工;选定宣传范围例如是一所学校的还是一个区域内的。

晚会:晚会的参加人员包括组织人员和邀请人员,还有演员和现场服务人员。

培训:包括培训人员例如讲师、教授、培训师、有经验的同事、领导等等,还有参加培训的人员以及培训的

组织服务人员。

设立(建立)某机构:对于设立某机构来说人员的选定主要是组织成员团队的选定。一般来说自己是设立

的负责人的话其他辅助人员还需要:会计(管理各项财务支出)、外联(和相关部门进行联系)、专业人员(负责专业资料的准备和各方面咨询)、招聘人员(对新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招聘)等等。

接待:接待的人员主要包括接待方的人员确定,具体要看其级别和接待规模而定,包括组织者、接站者、陪

同着、饮食、医疗、交通、安全保障者等等。

(4) 所需物资

所需物资是指在活动中需要用到的各项物资,物资的选定要突出活动的特点。一般物资的准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食品、住宿、记录、安全、辅助工具、资料等,具体物资的使用一定要和活动形式、时间、人员、场地相结合。

调查:结合调查形式,例如纸张、笔、录音器具、录像器具、交通工具、电话等等。

专项整治活动:要结合整治内容的特点,交通工具、相应的取证工具、检测工具、记录工具、必要的话还需

要执法工具。

会议:一般包括会议资料、会议用具例如身份牌、桌子椅子、麦克风等等。

比赛:比赛所需要的各项资料取决于比赛的内容,例如棋类比赛就需要各类棋,桌子、椅子、计时器等等,

22

户外比赛就需要相应的各项比赛器具。

宣传:宣传活动最主要的还是宣传资料,资料要较为详尽的体现宣传的主体和内容。另外如果是户外宣传的

话还需要相应的桌椅、食品、饮用水和其他材料。

晚会:晚会一般要结合晚会的安排和节目,可以配套的有食品、奖品、道具等。

培训:培训类活动最重要的还是培训资料的选择,要详细说出培训资料的内容,其他类的物资还包括培训中

涉及到的道具、教材、食宿物资等。

设立(建立)某机构:设立机构的物资除了场地外,主要需要的是各类办公物资,从桌椅板凳、到水电暖

气,再到纸笔、文件柜等等。

接待:接待的物资包括交通工具、相关材料、礼品、各类器材等。

(5) 预算

预算是在计划活动中需要考虑的一环,预算的估计在答题中难度很大,因为其需要将各项详细的内容和物资进行罗列和计算,考生在回答时可以不回答预算,如果要回答的话可以自己进行一次预估,向考官体现自己的预算意识即可。

3. 活动主体的组织和分配

指挥组、沟通组、接待组、医疗组、安全组、保障组、协调组、记录组、裁判组、交通组、服装组、外联组、调查组、会务组等。

(四) 协调控制

1. 活动协调

(1) 与各个部门小组保持沟通,协调工作。

(2) 在组织阶段成立的各个工作组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这个时候需要对各个小组进行工作的跟踪和进展的沟通、记录,对各个小组之间的工作交接做好调度和协调。

(3) 随时掌握工作进展,及时向各个组织单位传递信息,以便各个小组及时根据情况作出调整。

2. 活动控制

除了对活动进行协调外,对活动的把握还包括对活动的控制。这也是组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要素,对活动的控制在答题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陈述:

23

(1) 对活动中突发事件的把握

对活动中突发事件预估和准备是组织管理活动,尤其是组织管理大型活动所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较大型的活动都有应急预案,尤其是涉及到安全问题的。但是在应急预案方面考生不用详细进行阐述,只需要回答:此次活动规模较大,并涉及一些安全问题,因此要事先详细了解应急预案,并在突发事件出现时立刻启动预案,与此同时,出现与计划不符的行为时要立刻纠偏。

(2) 对活动重点难点的把握

对活动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是对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考生往往可以答出的亮点。有的题目可能只问考生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那么就不需要对整个活动进行完整的回答。

(3) 对前面叙述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

作为答题组织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控制的概念也是相对比较宏观和笼统的。因此当考生回答到这里时如果想起了一些比较好的亮点或者前面没有回答出的内容,此处可以进行补充叙述。

(五) 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是答题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般来说总结提升是对活动的经验、目标、实施效果等内容的收尾,作为活动和答题的一个完整结束。考生在回答总结提升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部分内容进行叙述。

1. 本次活动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活动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总结提升答题环节的第一步,能向考官展现反思与总结意识。

2. 预期目标的达成或实施效果的描述:

考生在目的意义部分对活动的目标和要达到的效果进行过预想,因此在总结提升阶段可呼应答案的开头,谈一下根据这样的活动安排是否能达到或超过活动目标,实施效果如何,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3. 本次活动工作方法的积累与创新:

很多活动例如宣传和专项整治活动往往都是一时的,因此考生在答题最后要提出形成长效机制的一些想法或者建议,向考官展示考生宏观的纵向的思考能力,不仅仅是局限于此次活动本身。此处也是组织管理类题型的答题亮点。

24

第三部分 综合分析提升手册

一、 综合分析基本答题思路

背景陈述——判断表态——分层论证——对策提升

(一) 背景陈述

1. 方法

(1) 背景分析法

对事件或政策的背景进行宏观阐述,点出事件或者现象的背景或所处的环境。

(2) 鹦鹉学舌法

重新表述题目,直接过渡到定性分析。

(二) 判断表态

1. 类型

(1) 辩证看待

答题时可以采用的表述:“理性分析、客观看待、全面认识、综合考量??”。

(2) 积极看待

答题时可以采用的表述:“需要鼓励的;需要大力贯彻(推进)的??”。

(3) 消极看待

答题时可以采用的表述:“亟待解决的;需要重视的;坚决反对的;需要深刻反省(思考)的??”。

25

2. 方法:

(1) 效果扩大法:

也成为极限思维法。假设这个现象在该领域无限扩大,最终结果是好的,那么该问题为积极,反之亦然,如果最终结果难以分辨,则该问题为辩证类。

(2) 归纳梳理法

A B C

积极类:政策、法规、国务院发言、领导人言论、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符合道德标准的。 消极类:政府打击反对的事物、违法违规的、违背道德与原则的??

辩证类:新生事物、未定性事物、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新出台的政策办法,地方政府的新做法等)、复杂的难以评判的。

(3) 辩证稳妥法

拿不准的问题考生都可将其视为辩证类。

(三) 分层论证

1. 积极类——意义价值法

(1) 背景陈述+定性; (2) 之前存着什么样的问题;

(3) ??政策(行为)针对这个问题起到了??的作用(效果);

(4) 在贯彻(执行)中要注意贯彻的方式方法,更好的执行(落实到位,扩展开来)。

2. 消极类——原因对策法

(1) 背景陈述+定性;

(2) 这样的现象(行为)起到了多坏的影响;

(3)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行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4)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5) 收尾。

26

3. 辩证类——辩证分析法

(1) 背景陈述+判断表态(辩证看待)

A B C

首先,其合理的一方面表现在??; 其次,其不合理的一方面表现在??;

最后我们在工作(解决、处理)中要注意通过??引导发扬其(合理的方面),限制消除其(不合理的方面),以便更好的??(达到目的)。

(2) 背景陈述+判断表态(两个事物)

A B C

首先,??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也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我们在工作(解决、处理)中要注意将两者结合起来,以便更好的??。

4. 其他分析方法

(1) 主体分析法(找关键词) (2) 分条阐述法 (3) 主客观分析法 (4) 举例说明法 (5) 名言警句法

(四) 对策提升

1. 要点

对策及表态,针对分析出的要素(原因)进行对策和表态,表示要解决问题,做好措施。

2. 提升

(1) 作为一个公务员,??;

(2) 综上所述,以上内容符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

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3) 总之,很好的执行??,确保执行到位落实到位对??具有重大的意义。

27

名言警句类题型答题思路

(1) 解释名言

(2) 表明态度(观点) (3) 分析论证 (4) 总结提升

二、 综合分析答题提升

(一) 政治类专题

政治领域主要内容

1. 十二五专题

(1) “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2) “十二五”主题:科学发展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

28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 “十二五”主线:转变发展方式

为了进一步明晰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卢中原说:“‘五个坚持’就是五条脉络,如果我们把它抓好了,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也就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贯彻。‘五个坚持’按照我的理解,它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跨越危机、引领未来,这是一个特点;再有就是突出重点,攻坚克难,这里头有改革的意思;第三个特点就是协调发展、惠民利民,最终要落到老百姓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上来,这是落脚点。”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A 关键词 民生工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29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B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近10%,更在今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我们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中7.5%的增长目标,成就了‘大国梦’,但在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上却明显吃力。”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低碳绿色经济的硬约束目标,正迫使中国必须放缓经济增长的步伐。为此,学者们建议,十二五期间中国GDP增速目标宜设定在7%-8%左右。其中,中信证券最新报告对“十二五”规划前瞻中也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将从“十一五”的7.5%调整为“十二五”的7%。

分析人士认为,面对庞大的人口和经济基数,中国要将传统资源消耗以及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到深耕细作,在结构转型和生产方式上的转变显然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最为科学的办法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GDP能耗降幅等。”著名经济学家易宪容说。

18日,中国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与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公开透露,中国计划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1%。在此之前,中国有官员表示,今年底将实现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20%的目标。这对于渴求经济转型的中国而言,无疑指明了方向。

C 关键词 促进消费

选择科学方式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让很多专家眼前一亮。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

30

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D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有望跃升为支柱性产业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E 关键词 “一揽子”改革方案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

31

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3. 科学发展观

(1)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2

(2) 科学发展观的界定

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3)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4. 服务型政府

(1) 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与贸易逐渐和国际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平衡问题日益显露,建设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成为当下政府建设的迫切要求。

(2) 特征

第一,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 第二,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 第三,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 第四,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3) 措施

第一,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第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增强透明度。 第三,提升法制意识,依法治国。 第四,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1.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2.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3.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33

4.要努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 5.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6.要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

5.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 背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所不相适应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提升政府运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经之路。

(2) 存在的问题

(一)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的转变还远没有完成。 (二)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责任与权力没有实现完全对等。

(三)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层级过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偏高。

(四)在一些领域行政管理的规则不够公开、运行的程序不够透明,政府的公信力面临严峻的挑战。 (五)各部门、各地区绩效考评的标准尚不明确,从而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同时并存。

(3)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举措

A 宏观措施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明确部门分工和权责关系。 3.完善行政监督制度。 4.加强廉政建设。

B 具体措施

1.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内容)

完善领导考核评价机制,需要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扩大考核民主,同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

2.政务公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内容)

政务公开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国家机关信息公开,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34

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 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只有最大规模的、最细致的公众监督才能更有效约束权力。 推进政务公开可以重点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第一,完善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

第二,依法清权确权,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第三,创新审批方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网上审批平台,促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 纵深方向发展。 第四,把握公开重点,不断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6. 反腐廉政

(1) 背景

党的十七大的报告用了“两个仍然”来描述——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反腐倡廉形势仍然严峻。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一些漏洞,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腐败案件多发易发的态势在一定领域、一定阶段内很难逆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腐败的高发率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2) 腐败产生原因

1.利益诱惑 2.体制漏洞 3.监督不力 4.道德因素

(3) 如何抑制腐败?

1.完善教育制度 2.完善监督制度 3.完善预防制度 4.完善惩治制度。

(总结)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政治体制转轨的完成,腐败现象终将逐渐消亡。

35

7. 法治政府

(1) 法治政府的界定

法治政府是政府从决策到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的政府。

(2) 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A 体制方面

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个人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

B 法制方面

行政活动有法可依,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老百姓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违法行为得到纠正或者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维护。

C 机制方面

及时反映人民群众意愿、权利与责任真正统一的决策机制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 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建立,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行政监督机制 基本完善,监督效能显著提高。

D 观念方面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法律观念明显提高,对法律信仰和忠诚,尊重、 崇尚、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

(3) 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府的立法工作。 第二,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 第三,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 第四,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 第五,政府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36

(二) 经济专题

经济领域主要内容

1.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始终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

(2) 措施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八)提升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 原因

从当前看,是中国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好势头的紧迫任务。从长远看,是中

37

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抉择。

(2) 途径

一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最终消费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二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

三是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 重要增长极。

四是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区域结构。促进产业转移、提高产业承接能力,鼓励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

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 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需拉动型转为内需拉动型)

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 业协调拉动转变(由工业带动型转为协调拉动型)

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资源消耗型 转为科技进步型)。

3. 经济结构调整

(1) 经济结构调整的界定

经济结构调整时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 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2) 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保证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调整经济结构的举措

首先,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

38

其次,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最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三) 文化专题

文化领域主要内容

1. 弘扬民族文化

(1) 民族文化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既批判又继承,也就是要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2)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一是支撑民族复兴。 二是标识民族身份。 三是推动民族产业。 四是促进世界和谐。

(3) 弘扬民族文化的举措

第一,从战略高度制定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第二,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发掘文化优势。

第三,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第四,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上升到全民族的高度。

39

(四) 社会专题

社会领域主要内容

1. 教育

(1)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

(背景)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国际竞争的新形势,2010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

A 发展任务

第一,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二,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三,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四,发展职业教育任务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第五,发展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 第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第七,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第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B 发展教育的改革措施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第一,要深化教育机制改革,前提是更新教育理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第二,要深化体制改革,突破口是考试招生制度。

第三,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客观要求。 第四,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是重要体现。

40

第五,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是必然要求。 第六,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还要求扩大教育开放。

(2) 教育公平

A 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实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教育公平。

B 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

(二)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四)政策制度不完善。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

C 对策

(一)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推进社会公平。要调整地区、城乡、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为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调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作用。 (三)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 (四)加强教育立法,建立社会救济制度。

41

2. 财富

(1) 分配体制改革

A 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加剧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内需不足的制约瓶颈;第三为了让广大人民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进行分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B 分配不公危害

1.分配不公阻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分配不公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3.分配不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C 原因

1.有社会历史的原因。长期城乡二元差距。

2.另外,由于自然、历史等客观条件形成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3.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 4.有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原因。

5.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利益集团凝聚迅速

6.分配制度改革滞后。一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合理的分配比例关系,没有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二次分配中,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难以确保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三次分配规模小。

D 对策一

1.完善分配领域的税收体系 2.大幅提高职工收入和投资者收入 3.变资源向大企业倾斜为向中小企业倾斜 4.将垄断行业高收入和高管薪酬控制在合理范畴 5.大幅降低政府开支,节流部分用于惠民

42

E 对策二

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如何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1.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2.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3.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1.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2.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 3.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4.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1.加快推进城镇化。 2.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 3.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4.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2) 发展不平衡问题

A 背景

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都会客观存在各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不平衡可以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但是随着我国30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几大领域内的发展严重失衡,影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 表现

1.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2.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43

3.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C 危害

1.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4.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不利于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5.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6.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D 原因

1.自然原因。 2.历史原因。 3.政策原因 4.体制原因。

E 对策

(一)针对城乡二元差距

1.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连续7年下发\一号文件\

2.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3.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 4.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

5.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二)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1.设计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包括: (1)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2)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44

(3)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4)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3.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3. 就业

(1) 就业矛盾

A 背景

每年新增劳动力多。今后一个时期,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而经济在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农村未转移劳动力多。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万—900万人;2亿(22978万人)多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

B 原因 就业观念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地区、很多行业却没有大学 毕业生去工作。

原因-教育体制

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也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忽视市场导向,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对路。部分高校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上马热门专业,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迅速增加而超过实际需求。

原因-产业结构

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中,传统制造业和农业占了较大比重,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则发展相对滞后。前者提供的是大量的体力劳动岗位,后者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脑力劳动岗位。

45

C 对策 观念

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应该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先在社会上立住脚,通过踏实工作和优异表现,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另外自主创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效的就业方式,也是高校毕业生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

教育体制

在大学的教学安排方面,包括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市场需求、就业状况相结合。

产业结构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体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能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4. 网络

(1) 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持续进步,互联网已经普遍的走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网络在为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危害。

(2) 危害

中国4亿网民中,30岁以下的人超过60%。网络不良信息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80%的青少年犯罪和上网成瘾有关。

(3) 网络整治难点

(1)溯源难度相当大 (2)低俗内容界定难 (3)利益链条难斩断

46

(4) 对策

(1)疏,就是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要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

(2)堵,就是要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网。构建法制化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至关重要。 (3)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

5. 环境

(1) 节约型社会

A 意义

建设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B 对策

1.提高全民族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

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活动,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充分发挥民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对那些浪费和破坏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要予以揭露和批评,形成强有利的监督声势。

2.将节约利用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列为基本国策

应当将节约利用资源设定为基本国策,以凸显国家对该项事业的重视程度和对整个社会的理性引导。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上的,传统模式之路,已不能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带来更新更持久的推动力,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道路。

3.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

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4.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47

5.着力深化改革

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6.强化监督管理

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的漏洞。

7.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

C 总结

温家宝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五) 自我专题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 群众观

A 党的群众观的涵义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 坚持党的群众观

坚持党的群众观就必须真正从思想上重视群众,从人民群众中取得政治营养;

坚持党的群众观就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目标追求; 坚持党的群众观就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48

坚持党的群众观就必须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实现人生价值。

C 深入群众

1.努力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 2.努力提高组织群众的能力; 3.努力提高沟通群众的能力; 4.努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5.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

(2) 权力观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执政为民,掌权为公,是正确权力观的核心 2.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认清权力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是奉献,多了一份权力也多了一份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是什么)权力观是对权力的认识和态度,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权力观 (为什么)公务员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必须用于为人民服务

(怎么看)权力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能正确地用好权。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怎么办)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监督;必须正确面对职务升迁,甘于奉献

(3) 新三观

胡锦涛提出新三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A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工作观

1.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2.认真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 3.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49

B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

1.增强宗旨观念,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3.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C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1.充分认识政绩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 2.正确的政绩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3.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求真务实办实事。 4.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4) 政绩观

1.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目的。

3.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4.处理好“唱功”与“做功”的关系。“唱功”是鼓励群众、发动组织、组织群众;“做功”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5.处理好争“奖杯”与争“口碑”的关系。

6.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即有形政绩与无形政绩的关系。

(5) 名利观

1.对名利要知足,对能力要不知足;

2.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追求的是人民之“名”,而绝非个人之名;我们谋取的是人民之利,而绝非一己私利;

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4.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感。

(6) 金钱观

1.理性地对待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于有益。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72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