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心理学部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更新时间:2023-04-29 23: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西南大学心理学部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2)

2017年西南大学心理学部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10)

2017年西南大学心理学部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17)

2017年西南大学心理学部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25)

2017年西南大学心理学部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32)

第1 页,共42 页

2017年西南大学心理学部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考研最新题型及历年试题难度出题。——————————————————————————————————————————一、简答题

1.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案】随着儿童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儿童对父母,教师的依赖逐渐减少,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儿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同伴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榜样,通过互相学习,儿童认知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最快的发展。

(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的观点采择,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3)通过同伴交往,儿童对归属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总之,同伴关系对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孤僻,缺乏基本的交流技巧,认知能力发展受阻等,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长远的影响。

2.根据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应如何进行品德培养?

【答案】(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对人的社会行为包括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论。他提出,道德行为形成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强调模仿与观察在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班杜拉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榜样)受到奖惩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作用。即学习者只要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强化,也未进行实际练习,也能形成某些相应的行为。他称这一现象为观察学习,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这种观察学习形成的,提出了“道德观念和行为经过后天的观察学习可以形成和改变”的观点,强调教师言行一致和为学生树立榜样的重要性,强调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他还强调了社会环境中的影视和书刊等传播媒介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班杜拉不赞成道德发展过程分阶段的观点。社会学习论者设计了一系列试验,如攻击性行为的实验、抗拒诱惑的试验、言行一致的试验等。这些实验均以其周密的设计、严格的控制以及与生活情境的接近,而令人信服地充分论证了以上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品德培养的启发

在道德知识方面,需要选择合适的道德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象的形式作为教材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自我评价,领会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发展为观念;在道德情感方面,引导直接的情绪场景体验,也可以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学习,发挥想象能力,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学

第2 页,共42 页

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道德行为方面,学习榜样行为,増强道德意志,抗拒诱惑,养成良好的习惯,消除坏习惯。

3.有一个小孩在家一直不肯好好吃饭,每次吃饭都要爸爸妈妈哄上半天。有一天爸爸妈妈刚做好饭就因有事出去了,回家后发现孩子不但已好好地吃了饭,而且还把碗洗了。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这个现象可以用儿童的依恋行为来解释。

(1)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A型(约占20%)为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B型(约占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C型(约占10%)为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2)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婴儿发出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产生和发展对母亲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因此,题目中所讲述的孩子虽然年龄上已经渡过了依恋期,但是心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依恋行为,影响了社会化的过程。

另外还可以用条件反射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进食行为可能形成了一些联结。如果要消除这些不需要的联结,需要寻找行为的根源,消除强化。

4.简述并评价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案】(1)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

Kohlberg主要采用两难故事来评价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横向研究中不同年龄儿童对这些两难问题的反应,Kohlberg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三个可预测的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划分为两个成分:社会观点和道德内容,即Kohlberg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在前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服从于自己的需要。

阶段1——他律道德。社会观点为:儿童不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倾向于自我中心,认为别人的想法与自己一样。道德内容为:相当于皮亚杰的道德现实主义阶段,道德的评价绝对化,只集中于情境的物理的或客观的特征。道德规则只能由权威来定义,而且必须遵守。

第3 页,共42 页

阶段2—一个人主义。社会观点为:儿童理解他人有不同的需要和观点,但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道德内容为:当道德符合自身利益时才是有价值的,儿童遵守规则或与同伴合作,要视能否得到回报而定,社会交往被视为是否含有具体收益的事情。

②习俗水平。在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基础是社会系统必须给予法律和规章。

阶段3——人际遵从。社会观点为: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两人间的共识比个人利益更重要。道德内容为:集中于遵从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行为,遵守规则是为了让你在意的人赞赏你,人际关系的基础是金科玉律。

阶段4——法律和秩序。社会观点为:从维持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理解道德,个人需要没有维持社会秩序重要。道德内容为:道德的基础是严守法律和履行责任,规则适用于每个人,规则也是解决人际冲突的正确途径。

③后习俗水平。在后习俗水平,道德推理所基于的假设是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力必须维持。

阶段5——社会契约。社会观点为:人们可以采择社会系统内所有个体的观点,认识到并非每个人都是与自己的观点或价值取向一致,所有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道德内容为:道德的基础是保护每个人的人权,关键在于维持一个完成此任务的社会系统,法律是用来保护而不是限制人们的自由的;有害社会的行为即便不是非法的,也是不对的。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社会观点为:从个人原则公道性的角度来理解两难决策,每个人都有其个人价值,理应受到尊重,从前一阶段的社会导向发展为内在导向。道德内容为:超越法律之上有普遍的道德原则;生命的意义高于一切。

(2)对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的评价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影响,但也存在很多质疑。

①前提能力问题。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是认知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但通过考察具有较高道德推理水平的儿童是否同时具有较高的认知和观点采择能力,发现上述三种能力可能是平行发展的,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能表明一种因果关系。

②可逆性问题。Kohlberg认为不同的道德阶段遵循不变的发展次序,但一些研究发现跨越阶段的发展和向较低阶段退化的现象都是很频繁的。

③预测性问题。Kohlberg的阶段次序都是建立在假设的情境反应之上的,而不是儿童实际遇到的情境,因而一些批评者对这种阶段系统的真实性和意义表示怀疑。

④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Kohlberg认为幼儿的道德推理完全是根据奖励、服从权威和为了避免惩罚进行的,但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对道德的认识要比他们的表达深刻的多。

⑤对女性的偏见问题。有研究者认为Kohlberg的理论存在性别偏差。

5.人们发现,随着现在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电视上暴力和色情内容,远远超出未成年人平时接触的生活经验,超出他们所接触的时间、空间。随着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的增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现

第4 页,共4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6u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