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2008.6.16重点讲义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4:46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曾为教材中的识字量大、学生返生现象严重所困扰。通过学习,翻阅一些教学杂志以及和老师们互相交流,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对识字教学的认识: 一、 认识识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但是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方可进行,习作更是如此。所以说,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低年级识字要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原则。为什么呢?因为学习汉语从识字开始,而学生学习汉字也应有一个科学的过程,从“多认少写”开始教学,其意义也就在于遵循了从表象、形象到抽象、概括,然后再到运用。在1、2年级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占小学阶段识字量的50%还要多一些。要完成这样的识字量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调动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趣中识字。每个汉字都有它独特的构字规律和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发现识字教学中的亮点,使学生在兴趣昂然中识字。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实例和老师们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1、 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

刚才我在前面也提到: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识写分开、多认少写。老师们一定明确要求认识的字,努力做到当堂认记,及时巩固。教科书中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教材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没有其他要求。老师们一定要注意,在教学中不要拔高要求。有的老师以为,对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学生逐字进行字形分析,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能提高认字质量。这样,花费的时间很多,又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效果也不一定好。其实,认字和认人是一个道理,认人,

不必记住五官特征、穿着打扮,记个大体轮廓就行,以后见面次数多了,便认识了。要想取得理想的认字效果,第一次见面力求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要认的字产生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比如:利用音像、动作、情境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鼓励学生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记字,以加深对生字的第一印象。如:“团”“秋”,老师们可以想象得到,学生在学习这两个字时兴趣的确很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静止的背景上,若能使刺激物呈现运动状态,能增强感知效果,也就是说,在识字教学中,能运动的尽量运动起来,自然比静止的对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如:老师在执教“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时,是通过声像演示的办法,让学生大概地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同时又识记了“墨”和“抹”这两个生字。再比如“众”字,教师边教学生做手指操,边念谜面,通过这种教学,学生既记住了这个字的形,又理解了字的意思,同时也朗读了谜语,岂不是一举三得。再如:认识“心”字时为了使学生记住字形,可以将心的卧钩看成一个小勺,三点是三粒芝麻,可以编成这样的谜语“小勺炒芝麻,炒了仨,蹦了俩”。

老师们可以从我以上所举的例子中知道,这些识字方法都是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思维为学生创造识字兴趣空间的,但是我们应明确,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识了字就算完成了任务,学生能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这是汉字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汉字的结构方法决定了其学习的多样化、多元化、生活化,教师用的活,必然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巩固这种兴趣,从而形成习惯。因此,教师对学生识字方法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故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外,还可以布置家庭作业,鼓励学生提前动脑思维,还可在家长的提示帮助下,提供学习汉字的好方法,带入课堂,促进教师教学灵感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主阵地。 2.识字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在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在逐渐降低,一开始兴趣还很高,同桌之间在交流讨论时很热烈,可到了后来,部分学生对一些识字方法经常使用产生了厌烦,识字时兴致不高。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将识字与写字贯穿在朗读指导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识字方法

识字教学的过程,不是为了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能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因此,教师对学生识字方法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即让学生对已学过的熟字进行加减得出要学的字,如:在学习“种、圆、早”等字时,可以引导学生用部件相加的方法来识记字形,“禾加中组成种”、“日加十组成早”。学习“巴、也、毛、卖”等字时,引导学生用减部件的方法来识记字形,“爸减去父是巴”、“他减去单人旁是也”、“笔减去竹字头是毛”、“读减去言字旁是卖”。学习“眼睛”一词时将“很”的双人旁换成了目字旁,将“清”的三点水换成了目字旁。

2. 体态动作演示。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有时候,用肢体动作演示不仅能使孩子理解字义,还能帮助他们记住字形,如学习“看”时,让学生用一只手搭在眼睛上向远处看,从而明白“看”是由“手”的变形和“目”组成的。如学习“拍、打、拔、跑、跳”时,让学生知道这些与手、脚的动作有关。如果让学生动手、动脚做一些动作,让学生在运动中识记这些字。这样学生通过演示,不但记清了字形,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字义和用法的理解,学起来省时省力。

3. 比较法。对形近的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字形义的理解,如“日”和“目”,“日”是太阳,太阳只有一个,所以口的中间只有一横,“目”是眼睛,眼睛有两只,所以口的中间有两横。“鸟”和“乌”,“鸟”失去了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就成了“乌”。

4. 归类识字。形声字的特点是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只要将这一特点告诉学生,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在学习偏旁时,让学生理解形旁表义的特点,见到提手旁就想到手,见到三点水就想到水,见到足字旁就跟脚有关……从而达到独立识字、阅读的能力。

5. 自编谜语、儿歌。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可估量,他们能根据字形的结构特点编出形象、生动的字谜、儿歌。如学习“碧”时,学生编谜“王子和白雪公主一起坐在石头上”,形象、生动,便于记忆。一人在井边说话(讲),一堆毛上两团火(毯),一条龙装进笼子里(笼)。 6、 利用生活经验识字。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因为生活时学习的源泉。建构主义学习观有一个基本的理论:学生学习过程是将其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新的学习材料链接、交融的过程。因此,不能将学生看成一张白纸,不能过低地低估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生字,在有意无意中就能记住很多字,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汉字,如在学习“饼”、“卖”字时,我就问:“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呢?”学生会回答“在饼干盒子上见过“饼”,在馒头铺的玻璃上见过“饼”字,在小卖部的店牌上见过“卖”。 三、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加强评价机制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很多老师都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识字的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值得肯定。但是,当学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后,教师不能及时捕获机会,给学生以激励和肯定,丢失了情感因素。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心理过程,一种是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一种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都不能成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注入的有效途径,所以,老师们要以欣赏地目光、语言去评价学生,这是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孩子们的自尊心得以体现,自信心得以发挥,学习的能动性便可得到张扬,切忌

将评价片面的理解为优劣的评定。使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逐渐成长,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关注应更多一些。

四、走出课堂,在课外阅读与生活中拓展识字,加深巩固

生活里有最丰富、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汉字,处处可以学汉字,处处需要用汉字,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从而与平时的课内识字结合起来,多次复现汉字,加深巩固。如果孤立的识字必然形成学生枯燥的反映,汉字的魅力就在于其是多元美的结合。阅读既可以巩固识字,“多见而识之”,又可以让学生从识字中感受汉语之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指导学生利用上学路上看到的商店名、广告牌,每天看的电视等,进行识字,如在学习“遮”字时,有位学生将“甘蔗”的“蔗”草字头换成了走之旁,我就问他:“甘蔗的‘蔗’我们没学过,你是怎么认识的?”他说是在卖甘蔗的摊旁写着这两个字,妈妈告诉我的。对此及时鼓励学生说他是个学习的有心人。有位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在上街或看电视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总问:“妈妈,这是什么字?”家长说利用这种方法,她认识了很多字,这种课内识字和课外识字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两条识字的途径。目的就是多识字、早阅读。

综上所述,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话:识字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识字数量,更要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因此,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的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课改中的识字教学

张 海 燕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恒昌店小学

新课程中应该思考什么

支 启 凤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恒昌店小学

走进新课程,许多教师感到无从下手,看了人家的示范展示,才发现要上好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术,就要寻找、开发、制作教学资源和资料,而这些没有广泛的阅读根本无从谈起。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一是教师应当知道课堂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是什么关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学科风景,这是一个十分宽广的领域,教师必须涉猎。二是新课程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那么,教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必须有所了解,这是对教师特殊的素质要求。三是新课程中的教学强调情境化,作为教师要能发现、创设、熟悉大量本学科的教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探究过程的经验,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在这方面,我们的不少教师基本上是空白,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要对自己提出阅读要求,而且不是一般的阅读,不仅仅是量的增加。随着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我们将涉足一个新的阅读领域,学那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想都没想过的东西,这对我们教师不失为一种挑战。 阅读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在新课程中,我们应当如何阅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融入社会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其次,我们的阅读不应该是一般的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体验,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阅读学习要注意积累、感悟、熏陶,多与文学作品、教育专著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家、专家产生心灵的共鸣。另外,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迅速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信息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在新课程中,我们要有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不仅限于书本,还应该不断地收集各种信息,分析、处理信息。

1、思考教者成功的改革之举。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教学理念及得当

的措施;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课改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思考并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自己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思考教者疏漏之处。即使是成功的展示课堂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要对其作深刻的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对教者的教学建议和以后自己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3、思考教者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通过思考去捕捉并及时记录,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思考学生见解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思考一下,如何把这些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作为自己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得以推广。

5、思考课堂整体效果如何。一节课听下来,静心沉思,悟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等等。及时思考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如果自己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改,对于昨天的教师、今天的教师、明天的教师都不失为一种挑战,也不失为一种超越自我的机遇。阅读,将使我们走进一片新的领地,

将使我们在这场变革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当前,教学的重要问题是“虚”,表现为“五重五轻”:重自主,轻指导;重感悟,轻训练;重形式,轻内容;重拓展,轻文本;重活动,轻思考。语文教学要进行哲学思考,以求得对语文教学规律本质的认识。

6、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必须坚持

当前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化了横向的借鉴,弱化了纵向的继承。一次次学习、借鉴外国的教学理论,对我国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抛弃传统,忽视汉字、汉语特点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扎根传统,面向现代,形成根深叶茂之态势呢?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对待传统,对待语文教学。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论,但必须要有自主意识,要以“我”为根,以汉字、汉语特点为根基。只有根基打得牢固,才能谈得上发展。二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是渐进的,不要轻易否定以前的成功经验。对符合时代要求的经验,一旦成熟了,就应当推广。三要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要学习语言学、心理学、教学论,还要提高传统文化修养,使语文教学的根扎得牢牢的。 要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建立了汉字教学体系、文章学教学体系和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体系。前人还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熟读精思,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

7、关于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接受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也要重视打好语文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打不好语文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

学习、生活和工作。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事倍功半,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其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者不可偏废。现在一些地方上观摩课,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这样上课?”“这一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给人的感觉,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第三,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适合运用哪种学习方式就用哪种,还有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8、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代表们关注的又一个热点。语文教学要把握好学科的个性,那就是听、说、读、写并重。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怎样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呢?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讲究方法,当然需要教师指点和传授,还要有学生积极的自主的练习,只有学生的“练”而缺少教师必要的“训”,或是只有教师的“训”而缺少学生的“练”,都不能称之为训练。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方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习作训练要练好两个基本功:一是搜集习作材料的基本功;二是表达习作内容的基本功。首先,习作训练的形式应符合儿童思维年龄特征。其次,要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确定各学段习作基本功训练的重点。

阅读教学中对于语言的学习还需要加强。阅读教学如果仅仅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重点,学生“得意忘言”,学到的只是一个个故事,而

不是语言。怎么学?

首先是积累,要朗读,背诵,要烂熟于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此外,从积累到表达,还要有一个加工、重新组织和构建的过程。因此要安排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就是课标提倡的从实践中学语言的概念。

9、关于文本学习与其他资源的开发

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开放性,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课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有的课每课必进行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效果不明显。凡此种种,对课文本身的学习反而削弱了,语言文字训练不扎实、不到位。这种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对的,随意提出“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口号是不负责任的。教材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其次,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进相关资源。

语文课程改革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只要我们不回避问题,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课程改革、语文教学一定会迈着坚实的步子,一直向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6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