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 自考

更新时间:2023-10-05 2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述原始社会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

1. 生产劳动教育。如简单的劳动工具制造、

况,对各学段提出不同内容,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要求5、从内容看:有生活常取火技术等

2. 生活习俗教育。如不能侵犯氏族公共利

益,尊敬长辈等 3. 原始宗教教育。在自然、图腾、祖先崇

拜中,儿童受到原始宗教的熏陶 4. 原始艺术教育。如歌舞、绘制、雕刻等 5. 体格和军事训练教育。儿童要接受艰苦

环境的磨练,学习用弓箭等

简述原始社会幼儿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1特征:1)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

公育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简单多样3)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4)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2原因:1)儿童教育为公,他们是公社的后代,抚养教育待遇平等,这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儿童教育上的反映2)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经验有限,传授给儿童的知识简单;但生活的多方面又使其学到多方面知识3)教育在生产生活中进行,不固定、分散,长者为师4)教育活动与生产生活融为一体,所有教育内容都在口耳相传中进行 中国古代婴幼儿养护经验: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安全避险,避免惊吓

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语言教育,识字教育,计算,自然常识 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目的:1、儿童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基础。我国古代家庭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如何,影响整个社会风气2、获取功名,光耀门楣3、立志做人,修养品德。中国封建社会,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道德至上,是古代传统教育特点,“传道”儒家教育传统

古代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1、中国古代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记载于《礼记·内则》2、内容:婴儿吃东西,教他右手进食。说话时,

教男孩应声要直,女孩应声婉。六岁教数数。七岁男女孩不同席。八岁礼让训练。九岁计算日期。十岁男孩学习书写,女孩不出闺门学女工3、对象:反映了西周王公贵族子弟的教育状况。西周已经初步形成了按年龄安排的学前教育计划,可见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悠久历史4、特点:按年龄大小和身心发育状

规、文化知识、道德教育。其中更突出了礼仪的训练6、影响: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有很大影响

分析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原则方法的经验和局限

1. 教儿宜早。按中国古代传统愈早愈好。

要本着“早喻教”的原则 2. 教子义方。也叫“教子以正”。父母从道

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路

3. 信而勿诳。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以身率先,培养孩子什么品德,自己首先要具备什么品德 4. 潜移默化。强调环境对儿童的教育意义。被认为是“无言之教”

5. 量资循序。对儿童教育不能求之过急,要根据儿童的才能,逐步将教育加深加宽。另一个含义是要顺应儿童才能的发展,及时地给以教育,不要失掉儿童才能发展的可能性

6. 有教有爱。家长对孩子,要既要慈爱又要严厉,爱与教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溺爱孩子的同时,还要

不偏爱子女 7. 儿童教育的方法有:游戏,讲故事 局限:

1.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下,因为封建礼教影响,很多儿童故事都以孝悌忠信等封建道德为内容 2. 体罚是侮辱儿童人格、压制儿童个性发展、违背自然原则的封建专制主义方法,

是不可取的

分析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初步道德教育的内容 幼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

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 培养志向: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得成长方向,它会成为一个动力,时时鼓励和鞭策孩子,使其为之奋斗 2. 教以孝娣:孝,是指敬重长辈;娣,指

1

友爱兄弟。孝娣教育是古代道德伦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3. 勤俭耐劳:喜欢节俭,切勿奢华,这是

古代家庭对后代的普遍要求

4. 诚实无欺:要求孩子从小说真话,不说

假话,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错误,要以老实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不欺骗别人 5. 行善积德:古人经常教育小孩子,为人

处世要心眼好,多做善事,不做害人之

事。从小向孩子灌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6. 礼貌谦让:要求儿童不但要对父母长辈

及兄长有礼貌,而且对其他人也要以礼相待

宫廷儿童教育:1、宫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2、主要以介绍太子、王子为对象的教

育3、有独特的意义、内容和形式,体现在保傅制度和三母制度上 试析古代宫廷儿童教育制度及意义 保傅制度:

1. 这是宫廷儿童教育制度之一

2. 选择贵族和大臣中出类拔萃的男子,负

责对太子、王子们的身体、道德知识的训练

3. 师保傅,分为太师、太保、太傅和少师、

少保、少傅,称“三公”和“三少”太保负责太子身体的安全和健康。太傅从道德和政治方面教育和训练太子。太师负责太子的学业知识 三母制度:

1. 这是宫廷儿童教育制度之一

2. 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

3.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子师负责

对太子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保姆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

1. 核心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所培养的君主合格与否,会影响到国家命运

2. 一个明君可创造太平盛世,一个昏君可

招致国家灭亡。从太子、王子幼小时起教诲,目的就是为他们自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 宫廷儿童教育是为了维护皇家统治,太子、王子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国家安危,

具有国家意义

胎教:是母亲在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我的和外部的措施,有意识地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以便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是一种早期教育措施

简述中国古代胎教的目的

1. 中国的胎教,最初是宫廷中的早期教育 2. 封建统治者实施胎教,是为了培养未来

的合格君主

3. 春秋战国以后,胎教逐步下移民间,页成为人们培养合格后代的措施

4. 要让儿童的教育有一个好的起点,为其

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孕育一个德才兼备、健康长寿、形貌端正并且

最好是男性的后代 试述古代胎教的主要经验 (一)胎教的内容 1. 注意精神因素影响与陶冶。愉悦的精神,

使胎儿聪明伶俐;精神忧虑沉闷,引起

胎儿疾病、痴呆

2. 重视饮食影响与调摄。注重饮食营养与调节,是古代胎教一项基本内容。如“割不正不食”,饥饱适中。多食清淡食品。

戒酒。注意食物禁忌

3. 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居处简静。优雅、安静的环境。避免不利因素、噪音干扰 4. 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注意卫生保健,

劳逸有节 (二)胎教的方法

1. 监督法。主要用于宫廷。由太师、太宰等监督王后

2. 小劳法。孕妇参加一些轻微体力劳动或

户外活动,活动筋骨,流通血脉 3. 瘦身法。孕妇控制饮食,使胎儿不过于肥胖

评价:中国古代胎教,历史悠久,实践与理论有不少成功经验和科学论断,可以借鉴 “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三字经》:宋末王应麟所撰,全文共300多句,1000多字,三字一句,六字一韵,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千字文》:南朝梁时周

2

兴嗣所著,均为四言韵语,共250句,主要供儿童识字,也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人伦、生活、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是中国古代胎教奠基人之一。他关于太子教育理论,主要见之于《贾子新书》的《傅职》、《保傅》、《劝学》、《胎教》中,其中《傅职》《保职》,在中国古代宫廷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傅职》篇,专门讨论了太子这些老师的职责、任务。他认为,“天下之命,悬于太子” 贾谊论太子教育的意义:1、从国家兴亡的历史分析了太子教育的成败,会关系到国家命

运2、从教育可改变民性的观点,阐明了对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3、贾谊认为,人的早期人格培养非常重要,是人格品行陶冶的最重要时期,此时儿童易接受正确思想熏陶

贾谊论“早喻教”:贾谊将太子教育分为4个阶段,即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前两个属于幼儿教育 (一)胎教:1、选择父母是胎教的根本问题2、对孕妇要进行“正礼”教育3、安排适宜的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 (二)学前教育:1、贾谊,“太子之善,在于早喻教与选左右”。早,一是要行胎教,一是要实施学前教育2、学前教育要从婴儿初生

就开始3、宫廷中,聘请“三公”“三少”为专任教师4、为太子创造一个特殊优越的教育环境,“左右前后皆正人”5、学前教育内容多方面。包含体德智的要求 颜之推论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

1、十分重视学前家庭教育,是要保持士族家庭地位和传统,使儿孙能“绍家世之业”维

系特权地位2、家长对年少的子女的教育,容易奏效,儿童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替代的3、南北朝社会动荡,官学不振,学前家庭教育是士族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形式 颜之推论家庭教育的内容:1、颜之推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治国的实用人才,如朝廷大臣、兴造之臣等六种人才。这种主张在儒学包揽一切的时代,具有突破性意义2、提出“德艺同厚”,既要进行封建德行教育,又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从小进行忠孝仁义礼节的教育。“孝是百行之首”3、学艺:广习经史百家书本知识之外,还要熟悉各种杂艺,如

文章、算术、医方等

简述颜之推关于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 及早施教;他主张及早对婴幼儿进行教

育,越早越好,甚至要早到胎教。早期教育效果最佳。好的影响,在儿童幼小

的心灵打上深刻烙印;幼童时期,精神专注,记忆力最旺盛教育效果好;教育应从婴幼儿能感知外界事物时开始 2. 严慈结合;父慈子孝相互联系。颜之推

主张体罚

3. 均爱勿偏;在家庭教育中,要切忌偏宠,对所有子女应一视同仁

4. 熏渍陶染;重视父母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及周围环境陶冶,重视父母和其他成人对幼童的模范作用 朱熹的“眼前事”:在教育内容上,朱熹提出,

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

触的\眼前事\去教他们,就教者而言,是\教事\,就孩子而言是\学其事\。他认为他认为学必自近者易者始,并认为学问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开始,初学应给以简单容易的内容。儿童主要是学习眼前日用之事,是“知之浅而

行之小也” 《小学》:为便于儿童学\眼前事\,朱熹与刘子澄编纂《小学》一书,该书将大量古今圣

贤\嘉言懿行\汇集起来,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用这些古人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言行,教育和诱导儿童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全书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书中列举了大量的

包括刻苦学习、忠君、孝宗、事长、守节等

德行方面的格言、故事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易于儿童接受 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王守仁深刻形象地揭露了封建传统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的弊端。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 王守仁继承了儒家关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以儒家道德教育为中心,但同时也包含了陶冶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儿童道德行

3

为,发展儿童的知识智能,希望儿童身心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顺应性情,激发兴趣”是何人所说,分析其中的儿童教育思想 3. 他把儿童好动喜乐的天性,视为教育儿童的

制。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制定了蒙养院制度

蒙养院的对象:3-7岁儿童。蒙养院的意义: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基础地位

基础和基本原则,是其“自然教育论”的集4. 蒙养院的设置: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中体现。他主张教育儿童要顺应儿童的性情,内 使其自然发展. 量力施教,“随人分限所及”是何人所说,分析其中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神、身体、智慧都处于发

展之中,必须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不可躐等。他还认为,对儿童的知识教育不求其多,但要精,要让儿童去消化理解,达到自得自美

王守仁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论述了儿童教育原则,突破了传统儿童教育的方法,丰富了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

武昌蒙养院

1. 1903,武昌,湖北幼稚园,也叫武昌蒙养院,是中国创立的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也是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2. 湖北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是中国幼稚

师范的萌芽 3. 户野美知惠,是日本来华的最早的幼教

工作者。拟定《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重养不重学”的原则

4. 保育幼儿包括发展身体、开发智识、培

养行为习惯三方面。课程有:行仪、日语等

天津严氏蒙养院

1. 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中最有

名的。由严修所设 2. 1902,开办严氏女塾,1905,创办严氏

女子小学,并设蒙养院和保姆讲习所 3. 聘请日本人为教师,购进钢琴等教具,课程有手工、唱歌、故事等

4. 每日上午授课,招收亲友和邻居子女中的4-6岁儿童 述评清末蒙养院制度

(一)蒙养院 1. 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2.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

5. 蒙养院的保教要旨:对儿童教育,包含德智体美的内容,照顾儿童情性及心理 6. 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7. 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由乳媪、节妇

训练而成

8. 蒙养院实行“蒙养家教合一”

9. 蒙养院的特点:母亲或保姆仍受封建纲常名教的训练,甚至强化封建式家庭教育,不解决师资培养。其资产阶级教育形式和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必然造成尖锐的矛盾

(二)评价蒙养院制度

1. 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

束了,迈出了学前教育社会化得第一步 2. 反映了近代大生产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

之适应的规律,是一种自上而下被动出现的特点

3. 蒙养院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既有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具有近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4. 严重抄袭日本。表现极大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教育特点 简述中国学前教育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向社会教育转变的必然性

1. 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家族制度下的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

济,其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必然是家庭教育。工业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 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不少妇女走进工厂。

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招收女工。学前教育

完全由家庭承已不适应。这就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求 3. 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发生了巨大

4

变动,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波动。开明知识分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都积极介绍西方儿童教育。他们提出的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试析康有为“公养”、“公教”思想

1. 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

其思想基础是康有为的建立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他认为,要建立大同世界,就要实行政治改革,其核心就是要打破家庭界限、摧毁家族制度

2. 相应地,教育要实行儿童的\公养\、\公

育\制度,即儿童教育完全由政府负责;人人由社会负责受教育,直到 20 岁。为此他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从胎教到大学的\公养\、\公育\的理想教育制度

3. 康有为的这一思想是一个终身教育计

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二十年一贯

制。这虽然至今都无法实现,但有着鲜明的民主性和反封建性,是进步的 教会幼稚园的办院宗旨

1. 终极目的:以基督教精神奴化中国人思

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

2. 重视对幼儿心灵的熏陶,使其接受基督精神,为培养殖民地国民打下根基 3. 均通过教会组织,企图以西方物质文化

生活方式征服中国儿童;宗教色彩浓厚,希望中国儿童从小就忠于基督,成人后受洋人摆布 比较日本式幼儿园和宗教式幼儿园 1. 性质相同:都具有奴化教育的性质

2. 教育内容不同:日本式,游戏、歌谣、谈话、手技4项。宗教式,恩物、美术、音乐、故事,宗教知识等,训练小基督徒

3. 教育方式不同:日本式,全部活动不脱

教师的示范管理,管理完全采用严肃主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充满苦闷,儿童教育形式非常呆板。宗教式,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儿童在园生活天真烂漫,与保姆关系融洽

4. 对中国的影响不同:日本式,易被中国

人接受,蒙养院及蒙养园主要效仿这种

形式。在中国广泛流行并发生影响。宗教式,以“潜在”方式发展,很难与中国蒙养院接轨,二者几乎不发生关系 帝国主义在华培养幼教师资的主要途径: 1. 办幼稚师范教育或女学。教会办的幼稚

师范学校,重视宗教教育与英文教学。晚清影响不大,民国后影响越来越大 2. 吸引留学生赴东、西洋接受幼教专业训

练。1908年后,中国学前教育由学日向

学美转变

3. 派师资任教于中国学前教育机构。请外

国教员,一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解决了师资匮乏,引入西方近代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材、教法;但同时也渗透奴化思想

简述学前教育制度在民国时期的演进 蒙养园:1、1912年,按照“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2、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3、民国初年蒙养园附设于小学、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之中。这是学前教育地位提高了的标志

幼稚园:1.、1922年,按照“壬戌学制”规定的学前教育,在小学下设幼稚园,接受6岁以下儿童2、把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

确立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地位3、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简述清末民初,我国引进了那些西方教育思想及对我国当时学前教育的影响

(一)清末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

1. 引进日本学前教育经验,对清末民初蒙

养院制度和蒙养园制度的建立实施影响很大

2. 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学前教育思想。林乐

知传布的新的儿童观,对五四时期中国掀起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有直接影响 3. 日本学前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多表现在制

度的建立和具体的实施上;西方学前教

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上,它以“潜在”的形式,早于日本,客观地存在,并发展着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5p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