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考题型专题二十六加试题第33、34题研析

更新时间:2023-09-18 02:29: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专题二十六 加试题第33、34题研析

考情回顾

主题:康熙帝巩固统一、励精图治的功绩 考点:平三藩、统一台湾、平叛乱、民族政治、抗外侵、革弊33题 2016年4月考题 34题 政等 呈现方式:两段史料,两个设问,但设问的综合性较强,问题设计答案相对开放 主题: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 考点: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特点及影响 呈现方式:两段史料,两个设问,答案源于教材与材料信息 主题:孔子 33题 2015年 10月考题 34题 考点:汉代儒学、太学创建、故宫、科举制 呈现方式:两段史料,阅读量不大,设问相对开放 主题:战争与和平及法西斯暴行文化遗产 考点:凡尔赛体系、世界经济危机、奥斯维辛集中营 呈现方式:体现知识综合性,将战争与世界文化遗产融合呈现

例1 (加试题)(2016·4月新高考,T33)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记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

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③康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④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据《清史》等

1

整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 (2)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要予以展开。

答案 (1)木兰围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经验:因地制宜地处理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

(2)选择①: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统一国家。 选择②:康熙帝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矛盾。

选择③:康熙帝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和平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

选择④:康熙帝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

解析 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问题要求从“修得民心”的角度来回答,故从康熙帝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结合选修四和选修六的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为解决蒙古事务,在内蒙古的中心设立木兰围场,又修建避暑山庄,这些建筑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第(2)问,选择①,依据材料信息“平三逆、平朔漠”等从军事上巩固国家统一来回答;选择②依据材料“尊崇孔子”“笼络明朝遗民”从处理与汉族的关系来回答;选择③依据材料“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对外抵抗侵略的角度回答;选择④依据材料“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皇帝乾纲独断”从加强君主专制的角度回答。

例2 (加试题)(2016·4月新高考,T34)近代殖民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怪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奴隶贩子把从各地绑架、诱拐或交易来的黑人押解到这里,男人、妇女和孩子分开关押,然后在院内进行买卖。成交的奴隶很快就会被买主装上贩奴船运走,从不耽搁。……正面底部的中间有一条走廊直通后门,后门外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手足被枷锁铐住的奴隶就从这里被赶上船,贩卖到异国他乡。因此,这座门又称作“不归之门”。——《历史》选修6

材料二 15世纪,葡萄牙首创了使用黑人奴隶劳动力的甘蔗种植园模式。16、17世纪之交,这种模式被英国人和法国人引入加勒比海诸岛,挽救了白人殖民地的经济颓势。此后,从非洲贩来的黑奴数量直线上升。随着奴隶种植园在美洲的大量建立,金、银矿山的开采也引进了黑人奴隶制。每年由美洲运往欧洲的主要由黑人劳动力生产的白银有50万镑,黄金1万镑;

2

蔗糖、棉花、烟叶、木材等黑奴种植园生产的热带产品大量运往欧洲,成为生产出口工业品的原料,这促进了人类史上开篇未有之世界贸易的发生。——摘编自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

(1)指出材料一所描述的建筑物的名称及其建造者,说明以它为标志的地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近代早期殖民主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案 (1)名称和建造者:奴隶堡;荷兰殖民者。原因: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欧洲殖民者贩卖奴隶活动的中转站,殖民主义罪恶的历史见证。

(2)特点:贩卖黑奴,全球性掠夺,不平等贸易。影响: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快了世界市场建立的步伐;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其卷入近代化进程;促使区域史开始逐渐演变为全球史。

解析 本题考查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奴隶贩子”“黑人”“大海”“不归之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堡具有警示意义及作为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体现了早期殖民者从事黑奴贸易、材料二体现了殖民者全球性的掠夺及不平等的贸易;第二小问,从三个角度回答,一是对殖民地的灾难,二是对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三是对世界一体化产生的影响。

从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浙江选考试卷来看,加试非选择题第33题和第34题在外在形式上与通常的非选择题没有什么两样,主要的不同在于考查的内容与能力要求等方面。 (1)加试非选择题第33题主要以中外历史人物为核心主题,结合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世界文化遗产等模块内容综合考查。

(2)加试非选择题第34题主要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主题,结合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模块内容综合考查。

(3)跨模块综合、综合性强是加试非选择题的突出特征。如2015年10月第33题,以历史人物孔子为主题,结合了汉代儒学、太学的创建、科举制等相关知识,发散性强。2016年4月第33题以康熙帝为主题,结合了清代边疆、民族政策、文化遗产长城、避暑山庄、故宫等多个模块的知识,其知识的跨度和综合性特别大。

(4)从中外知识的分布来看,基本是中国史和世界史各占1题。

(5)从试题难度和能力要求上看,加试非选择题属于全卷最难的题目,是选考失分的重点。考试成绩的差距主要从这两道题中拉开。

3

1.就答题的具体方法与技巧而言,加试第33、34题与必考非选择题的审题思路与答题规范没有什么原则的不同。加试非选择题夺取高分的关键点主要在于知识的储备与不同模块知识的贯通,取决于能否顺利地调动所学知识。 2.在复习思路上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时,要把每一个历史人物与其他知识模块的结合点进行清理排查。除了把本模块的基本史实掌握牢固外,还要把握其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及时代特征。

(2)在复习“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时,要注意把每一个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知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联系起来,在历史大时代中找到该文化遗产的位置。

(3)“两次世界大战”也要与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找到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因果关系,还要与人物和遗产联系起来。例如“有警示意义的遗产”就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关联密切。

(4)要注意必修模块的“加试”考点与其他选修模块的“加试”考点的结合点。

1.(加试题)(2016·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材料二 1921年,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在其去世前两年所作的《中国传统与将来》指出:“他看中人的尊严,看重人的价值的观念,他的爱知识,看重人的诚实的教训,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每逢中国陷入非理性、迷信、出世思想……总是靠孔子的人本主义……努力把这个民族从昏睡里救醒。”他在回顾早年经历时说:“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成为“至圣”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孔子受崇敬的社会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答案 (1)理由:著书立说(提出仁、礼等思想主张);影响深远,受到广泛的推崇;成为宗师典范。

原因: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

(2)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主要是打倒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否定;“不是打倒孔子”是孔子的人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积极作用;强调要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孔子思想的地位。 2.(加试题)(2016·台州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宫示意图 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材料二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和活动从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和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神秘而且复杂的意义系统和解读系统,这个多重解释重叠的意义系统是由政治体系和制度、仪式、宗教、迷信、占卜、天象学以及一些古老神秘的学问记录所构成。——尹国均《符号帝国》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故宫建筑布局特色及其原因。

(2)保和殿是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功能用途并分析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的政治象征意义。

答案 (1)特色:严格对称的三进院落式布局,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前朝后寝的格局布置,所有的建筑都是面向正南方。原因:故宫建筑遵循传统礼制而建,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

(2)功能用途:清朝时,每年除夕,皇帝在此举行盛宴,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和朝廷的文武大臣;这里也是举行殿试的地方。象征意义:云龙石雕刻有山崖、海水和流云,代表皇帝的九条巨龙飞腾在海水中,气势磅礴,象征着天子一统江山。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特色;第二小问,应从遵循传统礼制、皇权至高无上、“南面而王”的观念来分析其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第二小问应从代表皇帝的九条巨龙飞腾在海水中,气势磅礴,象征着天子一统江山等角度来概括其象征意义。

3.(加试题)百年来,德意志民族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就遭到了德国的两次侵略,因此它不愿将其安全交托给没有权威的国联。……它于1920年9月、1921年和1924年分别与比利时、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协商建立了正式的军事联盟。……这一联盟组织基本上是反德的,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孤

5

立德国来保护法国及其盟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当30年代纳粹德国崛起后,法国统治阶级只想苟安求和,保住既得的利益。而一般的百姓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伤亡和破坏记忆犹新,人心厌战。朝野上下弥漫着和平主义和畏战情绪,以致在1940年5月德军进攻时,不仅没有再出现凡尔登的奇迹,而且在短短的40多天内就战败投降了。——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的两次侵略”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概括导致法国“短短的40多天内就战败投降了”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历史事件: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关联: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完成统一,迈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德国的崛起和发展,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2)原因:法国政府实行绥靖政策;国内盛行和平主义,民众厌战。

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形成二战后的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5bh.html

Top